|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 22: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毛佩琦读《中庸》·毛佩琦: k. `* p# _# A9 ?- p
! n- j; ~( h, O9 b
《中庸》是一本什么书?
& X* U- `( b' h% Y g* x- h, [, _# g3 }" f$ d
我们都知道传统经典中有所谓“四书五经”。四书是什么?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P8 ~, B4 Y5 P4 X
3 Q$ G& ] Q: b《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朱熹为《四书》作了章句。什么是章句?章句就是分段分句。后来,不断有人为《四书》进行注释,人们把这些注释集中编到一起,放到章句之下,就称为《四书章句集注》。人们《四书》主要是读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清历朝,,“四书”“五经”被列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官方就把朱熹的注释定标准答案。明朝以后,科举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科举必由学校”,所以“四书五经”也就成了学校的基本教科书。6 L' y0 M3 c; b1 T& f
& g. ]7 S. M% y/ Y
一,子思所作,传续道统
5 u- ^- n6 r Y3 |8 C, H% _8 ?/ x, \+ y
《中庸》是谁作的,为什么要作?4 w) l5 F( I6 C5 N$ I
% S8 d1 W* h0 L9 U
朱熹《中庸章句序》的第一句话就问道:“中庸何为而作也?”接着他做了回答:“子思子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也就是说,《中庸》为子思所作。子思是谁?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的儿子鲤之子。当时还有另一个子思,是孔子的弟子,名原宪,字子思。子思担心道学失传,就作了《中庸》对道学加以阐释、发扬。按照宋代理学家程颐的说法,子思把它传授给了孟子。$ F5 R4 Z" T& _) v! T! D
) y+ J+ {+ F8 V- G中庸,“允厥执中”是道学(儒家思想)的核心。* A7 e* i: M9 C
% x. F; o3 B# C/ c# T朱熹说:“允厥执中”是大道的核心所在。“允厥执中”这一句话,尧传给舜,舜传给禹。他又说,尧舜禹是天下的大圣,尧把天下传给舜,舜把天下传给禹,这是天下的大事,可是,他们在做如此大事的时候,却只说了“允厥执中”这样一句话,天下的道理,还有比这更大的吗?
" o! B5 g ^4 J* |$ C( L6 P. N6 Z$ s3 J# H8 S5 ]& _
“允厥执中”这一道理代代相传,成汤文武,皋陶伊傅,凡是宪君贤臣都无不牢牢把握了这个大道理,才成为贤君贤臣。% Q2 l. l5 b Q; M$ c6 ]. K g' x+ ?
# y7 a9 w" Y0 F. G" t0 x
接着,他说到孔子,“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就是说,孔子在宣传宏扬道统上,其功绩是无可比拟的。
8 j: n; ]( p* x0 [4 i5 Y+ k, X% }' W5 M
朱熹所说尧舜禹等等不免有所附会,而他所说的孔子建立、宏扬道统的功绩却是切切实实的。
& l( z0 j9 y( M* K( C: _4 L
% c, x* _4 U0 K) o, o二,中庸之道,天下大本
: H* U+ T' D& W) m) c I5 j, O# g0 G9 l
什么是中庸?
" T* ~2 v+ w# |" _# |
# `! W( U G4 O5 {0 {$ N) Z; j程颐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c1 N# |2 S/ Z- U1 I
5 M6 Z6 D. c' s( q6 x意思是说,中就是不偏,庸就是永不改变。中这个正道,是永远不变的。
5 L' C5 `& c! ?& Y. I0 @
- |- s0 }2 H8 i- }* K& ~% ]: T0 Z《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甚么叫大本?根本的道理,基本的规律。在古人的说法就是天命,我们认为就是人与自然,所有一切的基本规律。“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什么是“达道”?《集注》说是“顺性之谓也”。什么是顺性?我认为就是按规律办事,就是顺乎天理,顺乎民心。“和”就是“达道”,“达道”就是和。实现了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发挥各的作用,万物就会“遂其生”,得到适合的生存空间,就会发展繁育。这是一个天地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只有达到了中和,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7 i3 }; ?9 B* @. K
1 G3 ]0 x7 b, f' a9 H0 c6 o$ G
西方讲究征服自然,中国讲究天人合一。近年的自然界对人类提出了教训:自然灾后,台风、海啸,新型疾病,天地失位,万物不育。
" `/ z* l' ^0 y* d9 T* g8 @/ O3 N1 a4 `0 R
“中”是,“大本”,是道之体,是根本道理;“和”是“达道”,是道之用,是道的表现。一体一用,体立而后有用。光有道理而不实施不行,不掌握道理,也无从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6 a( l! r* j
& N$ b, d8 X- {% p/ Q2 ~/ N# U中庸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品德。能不能做到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限。就一个人而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遇事有喜怒哀乐,但喜怒哀乐并没表现出来,就是中。立场是中立的,中性的,所以是“中”。
7 }$ ]/ u! I' u0 k3 x9 I1 d
* M4 o+ T8 f' o但,中的意思并不是要躲避矛盾,拒绝表态,做两头讨好的好好先生。好好先生貌似不偏不倚,实际是私心作怪,为保护自己,怕得罪人,无助于矛盾的解决,无助于分辨是非,不是君子所当为。一事当前,君子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态度,问题在于所表达的意见要“中节”。什么是“中节”?中节就是道理之正,就是要讲原则。就是坚持不可改变的正理,就是“中庸”。古代有古代的原则,现代有现代的原则。背离原则,背离正道,就是不中节。坚持原则,坚持正道,就是中节。中了节,矛盾双方,就会心服口服,就会皆大欢喜,就能达到“和”的境界。所以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反之,发而不中节,不坚持原则,有私心,有所偏袒,就不会和,就会激化矛盾。
1 a9 A, B9 ^% t, K# }% |' O# w/ Z
; ] b6 k1 r/ A7 g5 t* p0 {. Z* m什么人才能做到“中节”呢?君子所发,才能中节,换句话说,所发中节的才是君子。相反的,小人所发,必不中节,同样,换句话说,所发不中节的就是小人。因此,《中庸》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做到了中庸,人与人就和了,社会就和了。孔子又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为什么君子能做到中庸呢?《集注》说:“君子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无所忌惮也。”小人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不受约束,扰乱立社会秩序,危害了他人的正常生活。0 U" q5 [5 k* ]( F# b; Q' y
9 g) H, C6 V' U, r8 i
“中”虽然是根本道理,但也是最平常,无处不在的道理。要寻求这个道理,不要到别处去找,要在自身去) G# r, q$ z9 @0 s6 D
0 F" y. M) k1 q5 @# |/ _: W三,世教衰落,“中庸”不行+ ]- q0 y3 u L' r$ ]/ `
$ {& U1 {! Z% P$ ]) }孔夫子说:“中庸,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很正确的道理,但人们很少能实行它,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9 C: Q3 G5 Q1 `0 H- R4 P2 X( ]6 n& ^$ Z1 d& t# k, Q$ ^
《集注》说:“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o2 F& z5 E7 S" S' ]4 f0 e: y
% j; l* D0 p6 s) n“世教衰”是中庸不兴行的根本原因。教化放松了,衰落了,本来容易做到的事,本来都具备的品德,却好久都没人能实行了/ ]% `. f; J; Q1 J9 R3 t
6 Q+ L5 K4 r+ `0 o0 m7 g具体说,“中庸”不能实行,原因是什么?第一是过,第二是不及。/ s, y2 I- ^3 N/ |3 X& }6 D
- `) b+ @8 M7 u f8 Q% j; P2 Y
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8 q0 F+ d6 L9 F; _( x1 @9 l( T9 v+ ?- n( q6 s6 L* p
过和不及,是两个极端。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两个极端都不能达到目的。比如,我们从国宏宾馆天安门去,一下子走到了建国门,没有达到目的,这就是过;可是如果我们走到复兴门就不走了,也没有达到目的,这就是不及。人们在行为时常常会批评不及,却原谅过,甚至夸奖“过”的积极性,是不对的。其实两者的危害是一样的,同样没有达到目的,而往往过的危害还更大。你想,同样是没有达到目的,一下子到了建国门,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大于只走到复兴门。我们现在有一个词叫“过失”,超过中庸,造成损失,就是它的本意。所以,我们说,“过犹不及”,过的损失往往会更大。! W. i, L/ N8 X* @6 c$ F
& E* _$ H ?8 N+ ]9 E
最近,我国发射了一颗可以摧毁了卫星的导弹,其准确、精确,令世人赞叹。如果过,如果不及,可以击落卫星吗?对敌人还有威慑力吗?
$ q: e, U9 v! \ h8 @/ y& I( d1 X8 x3 X7 ~6 I. d/ |, o5 X
我们这一代人都经过了大跃进的年代。当时,大家热情高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是离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太超前了,所以造成了很大损失。不仅人力物力大大浪费,而且挫伤了人的积极性。
# X! K9 D* q5 H1 A" C K7 k
2 C5 \/ Z% K' m: A. v& @我记得很清楚,1958年,我还是中学生,到农村去参加深翻土地。土地适当深翻,可以保墒,可以增加土地肥力,可以杀灭一些害虫,这是常识。但当时有的地方为了表现大跃进的积极性,要求深翻土地一丈深,两个人或三个人分层往上翻,结果,几千年不动的生土都翻了上来,把可种植土壤全破坏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6 ?, d7 B- I5 ~% Y3 @; x# C/ ?7 I. X: C3 P
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以不走,不要过,也不要不及。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我们得出了一个“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就是“允执厥中”,每走一步,都要达到预定的效果。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从而保证了健康的发展。
$ s, q) D& T! M* q& M+ t. [, a- n( Z- K( w. E8 P+ K
四,“中庸”之道,既易又难6 A" ^1 Y) H- D8 X' \0 n7 @
8 J, I! v) R8 k: |. Z3 _$ m
中庸,是的品德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而把握中庸之道是既容易又艰难的事。; b' @. r% V3 H# S& U
4 N% Z4 W! ^% F
《中庸》(子思)说“君子之道费而隐。”什么意思?既广大,又细微,既明白又隐晦,既浅显易行,又深奥难行。
; t, d+ p: M: W; O0 p
* e$ f4 q& S+ I: z$ m) Y0 {“夫妇之愚,可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的道理,简单易懂,即使是普通的男人女人,也可以理解。但是,“中庸”的道理,在最深奥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弄不明白的地方。“中庸”的道理,即使是普通的男人女人,也可以实行,但在最深奥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实行不了的。9 U! P1 H$ J4 M7 ?
$ R+ y, ~: J' @7 \
所以说:“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天地广大,人犹感到有许多不完美。因此,说中庸之大,道理宏伟,天下都装不下,说小,隐秘深奥,全天下都不能破解。0 |! S: r$ d) O/ x0 `! g' q$ ^
1 Y/ c p' n, \5 i用我们现在的话,中庸之道,大,可以观察宇宙;小可以解剖分子原子。我出不用中庸,无处离得开中庸。$ K! u! \% q) g. d
/ a/ }5 T% M9 J( V# v9 o“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的道理,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 g( D0 U7 e$ W! Y3 S* U
m! @; G1 v p2 r0 E9 |) ?
中庸之道,极其深奥,要把握它,实施他又很难。1 I6 x6 f% f% ]8 Q, n
8 P8 c u5 c) x1 T4 R& _8 D v
所以,孔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m3 @8 b/ I! V. F( M) V; q
- {& h9 {) H'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圣人之道,是至高至大的道理。要真正弄清它的道理,彻底实现中庸是极其难的,难到什么程度呢?比治平国家还难,比辞去爵禄还难,迎接刀剑还难。所以,中庸决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 q/ e0 |/ x) W
" o( K# \3 R9 \+ G* ]# C五,中庸之道,学习可得* d) X. [" Z( N/ P
2 `3 G$ i) P5 u4 e8 R" j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斯以为舜乎!”4 |! K2 w8 V9 @, m, }. z
% X7 Y: d4 d( P* n) U* H& n; O. w
像舜这样伟大的人,是怎样得到中庸之道的呢?他好察迩言,喜欢认真听取分辨身边的话,浅近的话。对于不好的话,隐而不宣。对于好的话,予以传扬而无保留。使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都愿意向他贡献意见。处理事务,于大小薄厚上下两端之间,取其最善、最妥,为其民所用。这也就是舜之所以为舜。舜是大圣人。
) H2 U: o; K; M# Y, i- m" o* C5 {% q! a0 T& M0 y- B5 ]
那么,颜回呢?他是孔子的学生,一个普通人,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为人,选取中庸之道,有一善举就高兴得不得了。他从一点一滴地做,一点一点积累,坚持不懈,所以受到孔子的称赞。
* T [, H+ w* U, R9 B
: i5 c) n U6 ]学习中庸之道,与一般的学习没有什么两样,也有遵循学习规律。孔子说:
6 \# I2 i; i, [, z
/ g* ~: Q8 X, r“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y; r. o9 _$ p
7 x- E" g: h4 q6 r人的天分不同,才能不同,阅历不同,处境不同,但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最后达到的知,得到的智慧是一样的。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只要行,最后得到的成功是一样的。闻道有早晚,行道有难易,但只要自强不息,最后都能达于成功。
) K. K, d3 | Z G+ D0 V! ?3 m, J a v" G8 m# L6 F/ N. _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总是鼓励人学习,鼓励人行动,总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他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者所行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一切都要从修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G7 a3 S7 \5 \+ e' ]/ S
a9 I8 X$ H9 S5 D! X8 B; J孔子又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7 ?7 \0 H6 I: y1 q
2 q1 t* N! W5 ?% z3 @- l8 v! G
他把学习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学,不会则学,不懂则问,有惑则思,不明则辨,最后归于扎实的行动。
: b' s0 ]6 J R4 E+ ~0 e# O
) T+ Z5 x3 H6 ?; ~. ^2 T' l“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夫子总是相信教育了力量,无论是愚者,还是柔者,都可以在学习在努力行动中改变自己。愚者可以成为明者,柔者可以成为强者。不懂中庸之道,也是可以掌握中庸之道的。
- T4 U0 u6 t0 C6 c9 ~& h A* H! g& k+ K9 i0 f( _# c' h1 [
“有弗学,学而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N( l) m5 ?( y3 h- l) D6 A
7 t C6 \5 Q. P+ t7 \* W
学什么不学什么,是应该选择的,但学而不会,就不要盲目行动。问什么不问什么,也是有所选择的,但如果没有问清楚,也不要盲目行动。思考什么不思考什么,同样是应该选择的,但如果没有想清楚,同样不要盲目行动。最后他说,在决定做一件事以后,如果不能坚持到底,那就不要做了。人们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思考中,在持之以恒的行动中,掌握了中庸之道。8 @8 q1 q* x; k) t5 n1 L
- t- O, Z M- ]3 p
六,坚守中庸,如避陷阱1 I% y) y! T" \4 D; b! z$ a
1 e$ @5 z( G+ }6 J3 `1 P/ S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鹱陷阱之中,而莫知之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都说我很聪明,但是,把我赶到网罟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人都说我很聪明,但是,我选择了中庸却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了,这样的人是聪明明智的吗?那么,即使像舜一样,像颜回一样,如果不能坚持,也不是智者。
0 |' @& S7 z2 F8 D% v, M$ @7 O8 v) w0 A1 i, T4 _ W* R( K$ T
修养,掌握中庸之道,是一个长期的事,只有坚持不懈,始终如一,才能达到至高境界。- Z* u. F w8 J: l0 z) B0 {& w2 _
; n& V6 Y. S! |& N
七,掌握中庸,强中之强
+ U* u4 _3 M5 y2 ?6 @$ i) N# o% L9 G1 }" P( h" B8 b
长期以来,中庸之道常常被人看成软弱、无能,或者两面讨好的伪善人,或者怕得罪人的自私者。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相反,能够做到中庸,是真正的强者。" }8 [* Q% A' u
( j, h5 Y9 {$ `( ?
《中庸》第十章写道:“子路问强,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子路,孔子弟子仲由,向孔子问,什么是强?孔子反问,你说的是什么强?是南方之强,还是北方之强?还是你自己的强?
& @- ~1 `5 n7 D0 Q4 ]
& p2 @8 j6 W, E* A" H9 N“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用宽柔来进行教育,信守不对无道者进行报复,以德报怨。这是以含忍之力胜人,是南方的强。是君子想要拥有的。“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拿着枪,穿着铠甲,连死都不怕,这是北方的强。这是依靠武力的强者想要做的。这两者都不是我们要的。9 H7 y, h' o! w- r" w% I
6 p5 Z$ k, ]$ n* ~! X# F# T* m/ @我们要的是君子之强。这种强是怎么样的呢?“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提出了用以衡量君子之强的四个标志: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和平共处,而不随波逐流,也就是“和而不同”的意思。坚持正道,不倒向任何一个极端,或者哪边风硬倒向哪边。这是孔子对子路提出的要求,国家有道,一切都不错,自己该做的没做完的事还要做,不要放弃。国家无道,自己所应有的操守也不要改变。坚守中正,坚守中庸,坚持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c. s' o3 s0 l# s$ B
) _1 |1 b& w/ I5 e
中庸之道久已不行了。不论是自然,不论是社会,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古老的中华传统为华中汲取智慧,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