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7 18: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7,9,朽木不可雕也
2 G. a7 A3 F+ W( l7 Y【原文】) t" e" A/ B. k f- [8 y- S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 _" t* S: E5 q! N+ d; m【译文】& ^' O* @6 W! h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以前我观察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观察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宰予让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9 g* u/ J2 f+ \【评析】 a C7 m0 v& a3 d+ [
形象的语句往往有长久的生命力,孔子的这句“朽木不可雕”的话至今仍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中。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观察人的办法也依然是我们今天观察人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d7 G! F4 F; T" X" U, V- ?5 A _
我在赞叹孔子的语言有生命力,赞叹孔子根据对生活的认识的加深和及时修订自己的言行准则之余,也对孔子对宰予的判定是否正确产生了疑问:只因为看到学生白天睡觉就全盘否定了这个学生,是不是有点极端?何况我们不知道这个学生是天天睡,还是偶尔睡才被孔子发现?就算他经常睡,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比如晚上睡不着在认真读书,所以白天瞌睡了就去躺一会儿?; Z- w, S9 N: E) j. U# B
所以观察一个人,“听其言观其言”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观察也必须全面才能公正,不能只凭一两次偶尔的印象就全面判定一个人,这对于一个部下众多的管理者来说尤其值得警惕。
2 }' Y2 R; d/ a! u2 x( y$ E另外只对于朽木确实不可雕了,但是对于人,真的有不可教之人吗?个人觉得,世上无不可教之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在对学生使用“朽木不可雕”的时候千万要慎重。许多被我们判定为朽木不可雕的学生,往往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正确所造成的。而且,我们不能迷信一套教学方法可是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所以在发现常规教育无法教育好的学生后,不应该放弃他们,而是应该用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来教育他们。 9 |: z# x9 d. |. p
2 ?0 E ^: ?3 o
" t/ w4 o5 @& V
7,10,枨也欲,焉得刚
" {1 k2 x" C( Y, n! }' j8 Z【原文】
1 H3 I" m% ^0 \$ u& l9 t( e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J- ^* Y1 m- g* \1 Z
【译文】
* F; q- ~# D, h1 z* ?. U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有啊,比如说申枨。”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 b9 A; D4 D& f4 |. i+ V, k
【评析】 i* }3 C X9 _" Z( v
“无欲则刚”是中国的传统观点之一,我觉得这句话揭示了人的某种本质,是非常正确的。有些管理者常常会自叹不够坚强,甚至会抱怨有来头有靠山的部下不听话,或者抱怨部下太厉害自己不敢得罪。其实仔细分析,其真实原因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欲”在作怪?否则,有什么理由自己坚强不起来呢?有什么理由会向部下的错误妥协呢?孔子对人性的了解确实非常透彻。5 K5 x3 j) |1 K, @/ r; Y7 y- i' q+ ~9 i
俗话说得好,“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据媒体介绍,许多贪官后面都可以揪出一个有问题的女人。这话表现上看是“红颜祸水”的老调重弹,实质上正反应了贪官欲壑难填的本着。如果不是他们本人有太多的官欲、权欲、财欲、钱欲、色欲等,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所以泛滥成灾的贪欲才是将他们导向毁灭的真正原因。
: t" ?( [' k. P& a' b# J
4 j) H4 W( \8 E/ C) t7,11,子游为武城宰
: h2 i- N: J' n0 E" A# Z9 b【原文】7 `) D" T" }- w& L7 K: f, g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8 w0 C4 q* X& U' P7 I【译文】5 d% d, a: x+ ? p; u3 O! y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得到了人才吗?”。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 a' m' p+ h% G: ^+ H5 }( X; q5 \: E# o【评析】9 G9 Q/ h0 o R
澹台灭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不得而知,从这一段话来看,子游告诉了我们他的一个优点,就是公私分明。下级与上级之间,只保持公事上的往来,不搞公事之外的私人联络。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今天的公务员乃至政府官员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我注意观察过身边的公务员以及政府官员,甚至一些国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普遍喜欢在工作之余朝上级的家里跑,千方百计与上级笼络感情,而许多腐败都是从这样的私下交往开始的。& C u4 g% e, ~
没有公事不要朝上级的家里跑,应该成为公务员及政府官员的一条纪律。一个经常在课余时间与老师套近乎的学生,也不一定是好学生。9 S; T5 x0 z2 ?6 Y
. @7 w4 E/ f4 g4 J. W) H" |
. s0 u9 @3 F& t3 P, H7,12,过犹不及) `: L. Z7 _! O5 u2 S; ^, K8 A: K
【原文】
/ \0 ^2 @# H* m3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L/ m; V* F' z& Y- J' p' n
【译文】. u7 p3 C" }+ o1 x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子张是不是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1 ~1 p- Q M b* n$ C) Z; U
【评析】5 ^$ O1 D. `# ~, d( w# F
“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要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具体把握起来是很难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相关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否则根本无法衡量怎样是“过分”,怎样是“不及”。深圳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一个赤手空拳闯深圳成为千万富翁的故事,说他十几年前第一次到深圳来找工作,老板面试后很满意,问他要多少工资?他以内地的工资标准为基准,大胆地要了个每月三百元。他以为是很高的工资要求了,谁知老板想给他的最低工资是一千元。 . X4 X- R& R1 l' K( ^
与“过犹不及”相映成趣的是“矫枉过正”。为了把一棵歪向左边的树扶真,必须要将树扶得偏向右边,才可能将其最终扶正。所以对于缺乏自信心的人,你不妨适当鼓励他去骄傲自豪一点,而对于那些已经非常骄傲的人,则应该他们懂得谦虚才是真正的美德。
( X( p4 R9 d( |& x6 A2 y# |5 Q3 F5 p& B1 j# Z: I) c
7,13,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i8 D5 ^. f' ~% G4 H3 _' R2 ]" @
【原文】
2 p8 l Z2 W5 |5 J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 [: U' A7 o* g5 [* o! X
【译文】 , t8 j/ x' R0 A# { Z; R% u* u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应该表示赞许,但还应观察他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 + j% ~4 }7 l7 }+ d; e" z
【评析】
" W9 O- W0 J i) V( g 孔子强调言行一致,这个观点值得继承,千万不要被外表和假像所蒙蔽。是真正的君子?还是口头上的君子、实际上的伪君子?这不但应该是我们经常观察别人的角度,更应该是经常反省自己的问题。因为在我们观察别人的同时,我们的一言一行也被周围的人们所观察。; d, L5 |3 e5 l0 d$ ^/ R' F
所以我想为了避免被伪君子所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轻易对一个陌生人下断语,可是适当化点时间去多观察一下,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心。”时间一长,真君子还是伪君子就容易判断出来。当然也还有一个更加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态度也能看出一个人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许多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和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往往会成为鉴别真君子和伪君子最好的试金石。
2 \) V M! v; ]7 O% L+ u# e; K$ P6 S# a1 f: H
7,14,恶夫佞者
4 |3 V9 @2 V6 l1 U9 e) [【原文】: O6 S9 c- ^! n' B. G) u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 B& i% L5 k: i/ F9 z) A4 v
【译文】+ p) j; k8 V4 ^5 Y- X! `' d! b
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治理的官吏,何必还要学习呢,难道只有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这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9 H3 z/ C, J2 c/ E
【评析】
+ j2 x" T7 ~; W5 _- t0 A7 q如果能先学习了怎样做官再去做官,当然更好,但是学习做官的途径有很多种,除了先学习后做官之外,还可以边做官边学习。实际上古往今来几乎很少有专门教人怎样做官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从官场上学习怎样做官。所以我觉得子路的话有一定的道路,实践也是一种学习,甚至是更重要的学习。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书本学习的重要性,子路强调了实践也是一种学习,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哪一种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而且这两种观点也并不绝对相抵触。, u: [ g) w; U/ E* u1 }6 |- i
所以我们可以吸收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先学好理论知识再去实践,在缺乏学习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也不妨从实践中学习提高。更何况,在做官有余暇的时候,也可以坐下来补充学习一下理论知识。
! c( U t { ?$ a; O& d( }) L4 D+ C6 j% o" ?8 z
7,15,子张问明8 i4 \8 b6 u o x7 V% G
【原文】7 m# x# H/ q5 X5 n, f1 c$ K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9 `$ l- F# @5 D3 j6 T5 a$ j 【译文】9 Q) ?9 ~ t, d# n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X/ l' K2 Q! [
【评析】8 r- o6 A; `1 T1 t' e* d+ \' r
按照这个标准,一个人要真正做到明智,确实不是那么容易,难就难在你无法及时区别出什么是挑拨诽谤的话。所以如果我们能时刻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对所有的类似挑拨诽谤的话能进行适当的理性分析,不那么冲动和轻信,再加上一份宽容和大度,也许能逐渐让我们变得明智起来,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4 b: C U5 v
古时候有个将军在出去打仗之前,对皇帝说,我一旦离开你出去打仗,肯定会有许多人来说我的坏话,你一定要相信我,我才能在外面为你打好仗。皇帝听了后对他说,你放心,我绝对不会让诽谤你的人阴谋得逞。将军出去之后,不久传来战事受挫的消息。果然,许多大臣纷纷给皇帝提出了指责将军的报告。皇帝每接到一张报告都放在一个小箱子里锁起来,不想很快箱子都装满了。但是皇帝并没有下达任何撤换将军的命令,还是继续为将军提供各种打仗所需的物资。最后将军终于凯旋归来。打了胜仗的将军不免有几分趾高气扬,心想皇帝一定会大大奖赏他。果然皇帝奖赏了他,给了他一个小箱子。他打开箱子看到的是那些大臣写给皇帝的报告,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皇帝只要相信了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报告,他都是杀头的罪。+ e' S# C' _6 d! u
4 o0 W& r4 |8 W# P' \* l( {7,16,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6 e l- z) N% U【原文】
2 `8 f" q5 o$ ^" _-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9 a, b1 Q+ r0 y/ B3 w! e
【译文】3 B. b2 ]- J, {$ ^* |8 h6 O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将变得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 ^5 {, b( V' T9 x, S 【评析】
: s: b6 E9 o# q* s) [6 v; c 理想的君子,当然应该是既有其内在的素养,又有很好的外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高”、“诚于中而形于外”。如果不能两全其美的话,那么,我觉得内在比外在更加重要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棘子成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判定一个人是否属于君子,关键还是要看这个人的本质,而不必过分强调这个人的外在表现形式。3 }$ d% D8 b; I' N
子贡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可以接受,但是把外在的表现形式强调成与本质一样重要,那就不对了。尤其是他用的这个比喻其实也是不太恰当的,因为他在其中偷换了概念。
# I2 `- `4 q% ~! s当我们比较虎豹与狗羊的时候,它们的皮是外表,它们的身体才是本质,因此就算把狗羊的皮披在虎豹的身上,外表虽然变了,但依然没有改变虎豹的本质,所以外表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但是当我们把虎豹的皮与狗羊的皮进行比较时,皮毛就成了本质的一部分,而不再属于外在的形式了,因此去掉了毛的皮毛等于是改变了内在本质,因此子贡的这个比喻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l! H) p1 ~; ]6 s5 t% b% D
当然,我并不否认一个人能表里一致是最好的,但是相对来说,本质仍然是比外在更加重要一些。
( m5 J# z2 A/ Y5 a l
) O% z$ f( B) T0 |; s) \7,17,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3 |9 P' F$ F" h, `: j8 H; Y" r( K2 L【原文】 % a5 A5 e; \& o0 d5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V& c) m$ V+ h, ^, s7 p4 ~
【译文】
* q. k' Q" h( h6 f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 o5 L# K* T7 d; p 【评析】
3 y& w, ]0 g$ w6 [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所以他才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道”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场合,有的时候,能够“狂狷”一些会更好,比如在恋爱的时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狂一些、激情一些,显然是比温吞水更好一些。
, ^7 n; p- a( T事实上为了到达最后中庸的结果,许多时候往往不得不使用一些偏激的方式,所谓矫枉必须过正,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为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在制定工作目标时应该适当偏高于实际能力之上一点,才是最恰当的。定得太低,大家不需要很努力就能完成;定得太高,大家明明知道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干脆放弃。* Q0 g* B4 B$ ?/ V% |& @
! M3 _- ?& Q p& f1 r5 j, \
7,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 D9 m4 ~" ~; D! E/ `【原文】. |- ~/ q8 P- G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 ^7 C) n/ c* A$ b7 ^1 y
【译文】
9 Z% J; E# U6 n- K( h 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 z( Y2 }) A2 `' ?; S, K5 ~( p# i 【评析】
" S( m5 S) e0 G" b 能够保持独立见解的合作是更加有力量的合作,没有独立见解的盲目的合作只是乌合之众,是不能长久的,也是没有力量的。赞同孔子的这个观点。+ \2 Y# T% H" K% ^# S* [0 e
诸葛亮和刘备的合作,可以说是君子合作,而刘关张的合作,就有点小人合作的味道。尤其是在最后的时候,刘备为了报私仇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明明知道当时不是和吴国交战大最适当时机,却还是为了兄弟义气,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劝阻,勉强出征报仇,结果仇没有报成,自己也含恨后亡,实在让人叹息。" m$ {7 S) Q6 ]4 {# `& u4 k
根据这个判定标准,也比较容易区分出那些网友属于君子,哪些属于小人。哪些只看人不看文章不看是非不看观点,只要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赞同,只要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攻击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小人。而那些不管只对事不对人,只根据文章好坏,观点是非对错进行评价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君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