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中国四十王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4: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0 s5 [5 ~$ ?4 U0 c9 Z

( o. {) M6 f) w& v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社会经济大混乱。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 l& a) f: D5 s2 D/ }

( y) B8 }8 e! T凭心而论,王莽并不是野史小说中写的荒淫堕落,王莽心胸广大,机警过人,简朴务实,只是实行的改革完全失败,造成社会动荡而亡国。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 Q( D3 J; {" D1 _
' `7 r) x: J* Z1 e3 X9 `- N+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 H3 W" T& v# T

/ `- R  e) l8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1 t* m% S- ^+ L# u! E8 p
- x( {- _6 R# t0 C$ |/ H1 y& ?, m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5 F7 u7 `; U% s' w% P2 f7 i
/ @' b8 B" Q, c4 c+ E' o& ]# z( Q4 j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4 u% ^; L1 x1 N

) O6 i4 @- T( S0 f- G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7 z$ X! c- @3 e
0 [# t8 m. ^1 i6 s/ t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 @0 H( n8 R9 j# p, T; Z$ f9 R* Q5 B
, E- ^0 v) X4 e0 Y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4 f. B' c( `8 i5 W. u( o$ _
0 x+ Q" e- S9 v6 ?) e( f7 U5 a$ L东汉朝皇帝谱* F' |2 Q/ t% J( G, ]
1 V4 t  s; B& F& {2 G5 m5 k
光武帝刘秀(前6-57)
2 L* M  P+ ]: c( n3 R) q3 K5 A25年称帝,在位33年 2 }% L; @6 E9 }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5 e' \+ X8 q4 y- N2 h& Y/ W6 \
  5 D" ?2 R% Y: e1 L2 s; u3 R: E
明帝刘庄(28-75)  % \1 g. G# A4 K# |2 R* w, E
57年即位,在位19年   
" ]8 M8 u9 x6 {, F. ?# ^/ S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0 e) _3 S& I1 A0 d7 d
# R+ f8 R9 Y+ l# Z! A- G8 k# o
章帝(58-88)   
' Q0 q/ `7 A: D+ R* J75年即位,在位14年
' ]2 S. P; F/ k7 c7 w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 w! n! G" N3 L# b! U; O: s4 Q+ ^; o( S  i, s- P
和帝(79-105)  
& [0 `- ~7 [' C/ u1 u1 H2 Y88年即位,在位18年     
* g2 G4 Z1 o& R. V8 H/ p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h' T+ ^! x  Y7 o) a3 P& |
  
/ T+ |  i4 z) q) {0 g9 ~  c7 p殇帝(105-106)6 B' T/ g1 M" M0 M9 \
105年即位,在位1年   
  D& g) z8 ~& O( x4 l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f2 C  J$ ^' C8 V0 L" z
2 X. r" y8 D) m5 {( n安帝(94-125)  
3 w- n5 J) |8 C: h6 \106年即位,在位20年  
! b# L( s" u) G  a1 B# v. o!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t# y$ p1 h7 d' U, r! J
$ p" f' i/ m2 Q$ k3 ?, W& i  E
顺帝(114-144)
% p3 u0 J, S" U5 g# l125年即位,在位20年   ) `" |7 D4 N, C7 [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 b: ?1 l- [! }. ]  5 V- t8 I- F0 t1 h( N
冲帝(143-145)
6 U4 U) ]+ X, H0 G- {1444年即位,在位半年     $ m+ W& ]- k. u+ l+ L6 H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5 p9 s' j: S6 n! S  ) g( V0 H% \/ |9 M5 ~7 P8 {& r
质帝(138-146)
7 }1 h4 r# |. r  a# a+ C* {145年即位,在位1年   
+ C6 Y, r, j; C0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 Z- I* X3 Q7 H' O' B$ ]. j
; Y7 m: r% b$ M" f) w% d2 M桓帝(132-167)  
  b: m5 r% i/ a6 f( u+ U# _# `146年即位,在位22年  4 [1 |+ e3 A6 t6 [3 ^; H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 _1 Z( h6 v) z- E* v: b+ J* j+ W8 d7 l$ n; S! P8 _3 q8 B
灵帝(156-189)  
# r( m" i' L% o# t/ g168年即位,在位22年  
" [0 U% k" |6 n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5 k& A5 O) Y" t$ P- _ 1 z& X) _% @0 r: K% T3 Q
献帝(181-234)! {7 @( e2 W* `) y" n8 O/ z- G' B
(189-220)年在位,在位32年    5 V, t" [: S6 T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4: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比较著名的一段时期,自赤壁之战(公元208年)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期间,曹氏的魏国,刘氏的蜀国和孙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 L8 v# @0 A. @% _1 @  - [  J; V( ?% s( S4 E" j: S: a4 @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其中,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从此之后,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消灭北方的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人,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208 年,曹操率八十余万大军,准备一举击溃东吴孙权的势力;此时,刘备的谋士的诸葛亮力劝东吴与其联手,合力抗曹。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在赤壁一战中以火攻击溃了兵力占优的曹军,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汉中与蜀地,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_  y1 Z0 _! r0 i

2 t2 o8 m* K% j# \( f公元215年,曹操趁刘备与孙权为荆州开战之机,出兵攻占了汉中,直接威胁着刘备的蜀地。刘备与孙权和解回兵汉中,击溃曹军,并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公元219年,刘备军大将关羽进攻曹操的樊城,曹操遣使与东吴联盟。孙权的大将吕蒙也建议借机袭取江陵。于是孙曹两军夹击,斩关羽于麦城。孙刘联盟被彻底破坏,北方的局势得以缓和。次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魏。随后,刘备与孙权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刘备因身为汉室宗亲,故国号仍为汉,但其仅有益州一隅之地,故称为蜀汉。 / F- f  t4 x" c% v& l
( v% G5 Y% @! ?; ?6 u& U3 @3 S
公元222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大举进攻东吴,但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由诸葛亮等人的辅助。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自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六次出兵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于公元 234 年卒于两军阵前。 此间,魏帝曹丕已于魏黄初七薨(公元226年)。其子曹睿继位,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此后,魏国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多次出兵汉中,与诸葛亮、姜维等蜀将交战,遏制了蜀国的北扩。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数路人马伐蜀,并于当年攻占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灭亡。 ' ]" @4 U6 W7 x2 t* h+ `: s

$ ^, D9 P/ m( h5 s( _魏灭蜀之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吴国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此时,东吴的皇位已传于孙皓。吴主孙皓沉于逸乐,不问国事,致使司马炎大举发兵伐吴。晋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公元280年,晋军攻克建业,孙皓面缚请降,至此西晋统一全国。
( m. u' f$ c& `
8 m& T9 V% Y' E自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使中国人口数量下降,经济水平大幅降低,而持续了近八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进一步加深了经济的恶化。无论蜀吴,都曾因粮食问题而不能完成其军事行动。故而,蜀汉魏氏及吴氏在其统治期间都将农业生产放于首要地位。而由于战争的需要,金属冶炼及造船等技术,在三国时期都有较大进步。但是,连年的征战毕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缓慢的时期。7 R; |# _/ P8 D* a+ Q8 L% F) T6 M
: B- r# R8 u. j  L! m6 J" _" w6 s
三国鼎立局面在中国共维持了七十二年的时间,但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其中不乏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被誉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以此段历史为背景写成的。
7 }3 f6 R6 [7 ~! v/ A2 O4 e  o: w( f- F  % a+ O4 O6 Q0 Q5 W4 G
三国时的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魏朝,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 T1 F1 n1 q3 @4 P7 m6 g$ l9 }5 B5 `, U$ ]- p& L2 d: A9 Y/ |
魏国皇帝谱
# p+ `  i! ^- d4 B1 ~2 R/ p- [) P  i' _0 w- z$ W. a8 G; f% v
魏武帝曹操(155-220)  1 |. C0 C& e6 o8 w
——   
+ o" C9 _( w7 [" c% L2 N曹操,字孟德,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R, }! O' I9 ^3 P
曹操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的魏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任人唯贤,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召等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三国局面。曹操死于220年,时年66岁。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 $ p- [7 e/ c5 I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观沧海》我想大家都读过。曹操也是本人最为崇拜的古人之一,其才远在刘备之上。
# k: c! B) i6 G  v6 m# @' ^5 j& K, l5 J. r3 D  g8 b
魏文帝曹丕(187-226)
& K" e) p* @0 d0 x4 k( n220年称帝,在位7年   : o" P5 v: ^% F' c6 o+ {2 t: L
曹丕,曹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  
. H( ?8 x+ _, B( z4 q0 z/ S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死于226年,时年40岁。
9 T3 Q3 s& i* a+ p8 x2 b% P
* W2 |2 w: B# _3 i8 H! D魏明帝曹睿(203-238)  $ m5 C  G  P2 B/ d9 @% M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U' E# V+ g2 y1 b* x4 X$ n$ r# T
曹睿,曹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国政治开始衰落。他死于239年,时年36岁。
3 G1 S5 L- \# x9 a# K$ }  F  ; @' i' c! a. l. ]  c8 }& x2 C
魏齐王曹芳(232-274)  
* n% R/ w' U2 V1 P# u(239-254)在位,在位15年
3 s5 q; q. ~' k/ ], D2 n& X. J曹芳,曹操的曾孙,曹楷的儿子。明帝无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废,274年死,时年43岁。 ! z6 Z& W$ d* X* E$ U
- A+ F" T! A& r4 T6 ]1 G! }
魏高贵乡公曹髦(241-260)
  b' h& |/ M; v3 T1 ]+ A/ `1 G(254-260)在位,在位6年 5 G1 x9 W5 b" P* c( U. @5 |
曹髦,曹丕孙,曹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时年19岁。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9 w8 Q2 S# K4 M, x
* [$ d" O0 v# S+ s" i3 n( l魏元帝曹奂(246-302)  0 u# p5 W0 J+ g; `; X0 C5 C* V- \
(260-265)在位,在位6年
, q0 Y3 g4 u" P, w& ~曹奂,曹操孙,燕王曹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陈留王。死于302年,时年57岁。
1 d5 W! y  S, m3 ~, q
2 }8 s% g9 W) g' i" ]/ ~. g7 q, Z- R5 ]( I) v2 K$ L
蜀汉(公元221年-263年),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三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拥有四川,汉中,荆州等地,后关羽大意失荆州,使蜀汉地域更加狭小。
: C* k# z& F+ x6 |: }* i+ ], u9 G9 V$ U! W
蜀汉皇帝谱 . ?: g  F; f# C0 K
8 O. @! T3 b6 v) u1 D9 P
昭烈帝刘备(162-223)  
3 @. T% W) v7 ]; m2 n/ ?2 A221年称帝,在位3年
+ e+ r# h# ^; R: D3 x* A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小时家境贫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他镇压有功,任徐州牧。后经一系列征战,取荆州,益州,汉中,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 b9 U- N, \3 B0 N8 L221年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5 v  f$ ~% V8 D# k: ^4 |4 q2 B219年,吴蜀江陵一战孙权夺荆州,关羽败死,刘备为收复荆州,于221年发动彝陵之战,后被吴将陆逊击败,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时年62岁。托孤于诸葛亮。0 ?' ~# F4 j: V" \
" |* j$ r9 S! M/ G
后主刘禅(206-271)
. s3 z- W  Z3 ]; F# e! D(223-263)年在位,在位41年 # J# d. b1 M& t  Z4 _: j2 a; G
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为甘夫人所生,223年即位,时年17岁。  & S2 p  I& Y8 V7 M  }
刘禅虽然无能,但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汉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诸葛亮吸取了刘备的失败教训,采取联吴攻魏的方针,但诸葛亮数次伐魏,均告失败,于234年死于五丈原。后,蜀汉政治腐败,国力日弱,于263年被魏国所灭。刘禅被擒到洛阳,死于271年,时年65岁。为后人留下“乐不思蜀”的笑柄。 + D9 o3 F7 t7 t% T
6 e$ l: x3 |, p9 p; D' G
$ s+ P3 V# H7 v5 _% S/ N* L$ L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共4帝。吴国在三国中拥有地利,依靠长江天险与魏国抗衡。 + E% I- L: k6 q- ]
  3 Q$ D+ v. R& b9 H. E7 E0 s$ A
吴国皇帝谱
* n; c6 t7 q3 [. h* E! B8 U2 {- C. {$ E3 E9 |7 m9 f0 i: j7 S
吴大帝孙权(182-252)) q3 N( W- y/ b- H' \8 B- l3 ]
222年称帝,在位30年4 `8 I* P3 |- ?5 o' s4 T/ G/ x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经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 Z9 o. M/ q1 L4 {# [( J7 w8 E$ C
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 {# ^, L8 }/ U& C/ j/ j5 j% a  
$ i# h2 v  }2 T" G3 M3 m会稽王孙亮(243-)  3 _& N+ b" d# h7 [) z
252年即位,在位6年" u% R( i- _5 r! o+ E4 A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 j" W5 j. t5 f+ T% W+ q, ^) z; L: _# e
吴景帝孙休(234-264)  & |  U, O0 v% A9 @% h* p
258年即位,在位6年  
3 E0 a  f! k% ^" N! d( u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 X5 \5 X( w  w
' W4 |4 D* t6 U: w2 Z9 a
乌程侯孙皓(242-283)2 _* g5 Y; {1 `- F
264年即位,在位17年7 [: U9 }8 C/ X" c# G; \% l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4: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 a) E8 f0 H/ F  l' ?
3 ?: I8 ?0 Z# M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因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辅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卒,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该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 E0 U2 ^, D* k/ a* d
' H% Y  m3 l" w2 N+ O  a! w8 @  \司马炎即位之时,三国之中的吴国还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东吴统一全国。公元二八零年,晋军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至此,魏、蜀、吴相继灭亡,中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为王,又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但由于晋臣多为前朝的名门望族,故而他们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为主,其中大部分并不适应当时晋的实际社会状况,所以晋朝初年的经济并未有太大发展。 % P" s! W, j0 p

% ~0 X8 _/ ]! u0 g7 x(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以至于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他们分别是:汝南王亮、楚王玮、齐王冏、赵王伦、成都王颖、长沙王乂、河间王顒、东海王越。公元二九九年,赵王伦杀贾后及其党羽,独揽大权。其后,又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废惠帝自立为帝。是为“八王之乱”之始。 此后,齐王冏、赵王伦、长沙王乂、河间王顒、成都王颖之间为了夺取政权不断发生战事。直至公元三零六年,东海王越毒死惠帝,拥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怀帝司马炽继位,历时五年的“八王之乱”方为结束。此次发生在晋朝后期的“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进一步恶化,至西晋末年,不仅国内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鲜卑诸族也对西晋的统治虎视眈眈。 5 f' W) E8 G+ w% Z, C" X; j1 J
5 ^5 ^2 m8 j( F0 I8 G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开始了灭晋的历程。登基后,刘渊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当时在洛阳掌握大权的东海王越,为了自保,竟带领四万人马和大批朝臣撤出洛阳,东驻于项,并于次年忧郁而死。刘聪趁此机会消灭了东海王所部人马,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此时晋已无力御敌;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7 C$ {1 x" |# G  r1 x* S6 Q% E* H
6 {5 r& P/ x- ?  U* _西晋王朝是经过长期战乱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加之“八王之乱”的发生,因此经济基础并不稳定。西晋的商业与手工业也是在经过了短时间的发展后,也被战争破坏而停滞不前的。与其他方面相比,晋朝的文化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至西晋年间,文学脱离了以往的史学与诸子百家的范畴,开始单独作为独立的形式存在。
; }$ u$ _5 p9 H" z
3 w6 i% n  J$ C/ ]晋自武帝建立政权以来,共历三代四帝,前后仅五十一年。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4 q3 Y. o0 l8 ?1 ~0 D/ O; G- r# N* e
西晋皇帝谱 + M* W; I2 w0 j, ~. u& X1 l% y
  
2 o0 u( R, A+ |( b4 a0 P, z武帝司马炎(236-290)  ; q5 V6 ?" B+ G& v) C+ T( C
265年称帝,在位26年
; ?: `( z" m+ R$ @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逼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 l( P/ Q0 `: B) \6 P( N8 O0 I/ c
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
8 y& c" d6 R+ a8 J+ g2 m7 U) B2 v; s- E1 L0 f0 Q  {6 E
惠帝司马衷(259-306)
) }- n6 q4 w% Y1 v: O0 h290年即位,在位17年
( l6 b6 F# [! Y( W6 y4 y. Q  L' T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4 y6 N1 [' M/ _; `; S
  
, p# j% c6 _, _' t/ P( L8 T怀帝司马炽(284-264)   $ s1 Z7 f8 ]  p/ P0 o, H( |2 n7 Y
(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 ' ^" q+ Y! k0 `, s- T* @1 W
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 30岁。
& l* A' \1 O" `" W6 k  2 R3 v" `/ A# A( [* h  h; N
愍帝司马邺(300-317)  4 f7 W+ d4 r1 P' m7 Q
(313-316)在位,在位4年 % s) P1 {0 F3 W- w+ H
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5: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九十五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l/ B% b" ]5 K9 Y/ _( {
0 ]/ k4 L( b# o# y
宋(公元420—479年) * c; C" f0 u% m
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是东晋末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他在与东晋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公元420年他废掉了晋帝,自立为王,国号宋。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长称之为“刘宋”。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最后以至与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前四二二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其中,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宋朝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与北朝的魏国交战虽各有胜负,但却都损失惨重,使南北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四七九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至此,宋朝宣告灭亡。: q. \  R  v+ ~& T, h. Q. a
" d7 u" }4 O' Z
齐(公元479—502年) - Y7 ]- M' A9 e# o5 }
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他共在位四年,在他临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继续统治其方针,并且不要手足相残。武帝遵其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又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武帝死后,齐国的皇帝又走上了宋灭亡的老路,他们纷纷杀戮自己的兄亲、叔侄,至东昏侯时,因其疑心过重,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这样一来齐国的江山又被动摇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结束了齐的统治。
) d5 X% A9 K. Z* H8 M0 M+ f- \' T: |+ N1 r1 @
梁(公元502—557年)
- W! y0 A7 d6 Q% }0 _$ O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擅长文学,499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乘齐国内乱,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时期,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再无能力对南方形成威胁。这本应为南方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武帝却昏庸无能,纵容大臣剥削人民,却又以自己节俭为借口,对一些忠臣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从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杀死简文帝,因此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公元五五七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立陈。至此,梁宣告灭亡。
+ k" k! N) z; [7 l- ]  |0 N, W& H' Q! X# W: j+ p2 p# x, ?& d
陈(公元557—589年)( Y* G& F* ^1 I8 h4 d" H% T; O5 R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梁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 I* l* \( a3 O

8 D. A; i8 }+ Z, a9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他们的存在都不过几十年,但其作为汉族的统治,使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汉族则可能被其它的少数民族所消灭,使华夏文明就此结束。所以,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b9 x& p- {( l3 t8 q3 n  `' F' `

5 O' ?! L) x) ]$ X南朝-宋(420-479)
8 T& g$ V. `9 q0 b3 f: I5 P$ J7 i* n  l- T
& l% H' ~% |2 `) P+ b8 P) p武帝刘裕(363-422)" h2 G; z/ i' I! W# Z
420年称帝 在位3年   
0 F* w: i' [6 _0 x* [& C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小时家贫。后因战功逐渐成为东晋的权臣,420年,他迫晋恭帝禅让,建立南朝*宋,在位3年死,时年60岁。
( o9 F: K+ c; F0 e
6 E3 M$ \' V5 U$ S8 z7 w* t少帝  / d6 t) Y$ \  t
(406-424)   
) x  Q7 A- `! B422年即位 在位3年   少帝刘义符,刘裕长子,即位3年,被杀,时年19岁。
5 q) T/ w6 g* Y& a$ f0 g  2 z  |! m/ m2 N0 l" i& T
文帝 ; q5 V  B1 [; P0 a+ m
(407-453)   
( ~% S+ z/ ?2 k5 i# \$ |' ^424年即位 在位30年   文帝刘义隆,刘裕第三子,他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453年,他被太子所杀,时年47岁。
$ t* ?2 L' ^6 J$ e' q, D% \7 n' h# `! z7 d( [3 [
孝武帝
: A! C( [0 E; j* n0 W  M(430-464)7 f5 w% V( \9 }* c* h8 v
453年即位 在位12年   孝武帝刘骏,文帝第三子,残暴昏君。死于464年,时年35岁。 : [' v* y/ h& V4 W3 x! t" C- V; V

/ q8 G* z. k/ n: J前废帝  1 [& I* p. \, N  V$ }" m3 F
(449-465): N3 Q: b2 K; B* Q
464年即位 在位6个月   前废帝刘子业,孝武帝长子,暴君一个,嗜杀乱伦,在位6个月被杀,时年17岁。
# }& G9 ?) F4 K! q0 p  
2 S: l' b9 M* {5 W9 N& [/ w( l明帝  
! C1 V; Z7 a# W: ~# P7 [(439-472) 9 H& |" i0 Y6 v8 s
465年即位 在位8年   明帝刘彧,文帝第十一子,残暴昏庸之君,在位8年,死时34岁。8 D& X8 I2 e: M! _, Z
9 I1 |: ?4 M6 D
后废帝  3 S5 D1 s3 O& ~: v& C& j! B
(463-477)   
. E- Y% A# Z$ V, D8 k' z472年即位 在位5年   后废帝刘昱,明帝长子,淫暴无比,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被萧道成杀死,死时15岁。历代王朝中,没有像南北朝时宋朝的前废帝,明帝,后废帝这三个皇帝这样,闺门无礼,乱伦淫秽,手足相残,几近禽兽。 1 l8 k2 F: {6 f- g
  1 O  J0 y& N# v3 x( d
顺帝 / ]. s6 L* B- Y! t% \4 @( h7 m
(469-480)
+ H+ g2 H+ ]! o& c: a7 ^477年即位 在位3年   顺帝刘准,明帝第三子,在位3年后退位,480年被杀,时年12岁。: l) r$ v5 g$ B- u4 [+ U* p8 J
/ w9 |2 ~$ i+ B' Y3 E  a
南朝-齐(479-502)4 m: u9 ^- F7 A' H! X

+ _2 y0 m3 x6 ^% N  u" I高帝
4 }& [( H: \0 g# S(427-482)   1 I: _$ ^2 a5 R6 u, q! E/ |! V
479年称帝 在位4年   , r! H9 h, j$ y$ c. D. c# N
高帝萧道成。南朝*宋的宰相,后废顺帝自立,建立南朝*齐,在位4年,时年56岁。 % [! {! f2 J( v0 s0 z; f0 ~( H

7 n/ \1 `: u+ V) `  J武帝  0 l# t' \7 |7 C2 {4 s, T
(440-493)  2 t% Z* P9 o: i( q/ W) _
482年即位 在位11年   武帝萧赜,高帝长子,死于493年,时年54岁。
& R: c0 V0 S% j5 U7 p1 ]  
* a2 C" f3 I: E! E! _) X4 h, J5 }8 ^: ]郁林王% k) Z8 p  i& O! X* F
(473-494)
& a- C. j) r& x! O/ u+ a6 z493年即位 在位1年   郁林王萧昭业,武帝长孙。在位1年被杀。时年22岁。 8 ?: G  U$ u- _$ E6 G
  
& B1 R, U# n, c9 W- \, I+ H海陵王  5 H$ [# Y9 W7 x" ~% q5 p
(480-494) 9 w" `, w  V$ q: b9 H# M: N
494年即位 在4个月   海陵王萧昭文,郁林王弟,在位4个月被杀,时年15岁。   k; E7 B% y( p) e+ P, }/ ]! z; p' P
  
! w+ x$ k0 o2 B; b% g明帝  , ?1 J! v+ z6 [6 d+ g( s
(452-498)   8 p  B: m4 T. s# h) b+ }
494年即位 在5年   明帝萧鸾,高帝侄,即位后大杀手足,南齐国衰,死于498年,时年47岁。 $ O' P# o' W* i! s5 A

; e7 ]0 F# D3 z东昏侯     S  `0 `7 F. {1 A1 N
(483-501)   
) _/ o$ o0 t: R) u! ^  f498年即位 在3年   东昏侯萧宝卷,明帝第二子,他残忍凶暴,嗜杀成性,挥金如土,被萧衍杀死,时年19岁。
3 `" r- i6 N; w) R! K4 F9 o( `5 ^1 Z& ]/ e
和帝
2 B5 \1 p: ]6 ~: F$ f4 U1 b! }(488-502)   9 h5 I9 y0 }9 Q
501年即位 在1年   和帝萧宝融,明帝第八子,在位1年,被萧衍所杀,南齐亡。 4 b) ~/ w# b% S0 g. v+ S6 H' V

! z. U$ d3 _9 O& y0 k& ]% V南朝-梁(502-557)
. n; w6 d: m* g1 O! D: M0 I/ f" V6 v3 T6 X4 N) ]0 w6 A9 ^3 g
武帝 / q, L; x( g, f3 X! c
(464-549)
: C3 S3 d! x$ |+ ^! p! P502年称帝 在位48年   
5 H( B, w  p2 b武帝萧衍,502年废南齐皇帝自立,建立南朝*梁,萧衍信奉佛教,生活简朴,但政治昏庸,549年死于侯景叛乱,时年86岁。   6 R3 m6 x7 K5 O) A! G- C
5 @7 N6 _) }& I+ \# D) Z
简文帝   
4 F5 C+ \, l; T4 R7 x(503-551)
( |6 G5 F  a( @/ M/ b, Z549年即位   
% v, J& G4 i: l" t  l9 h在位2年   简文帝萧纲,武帝第三子,在位2年死,时年49岁。  
+ _  w. ]% J/ [* d8 i/ d8 [' u
& m6 f* j: g4 M1 p6 e3 C元帝
' ?  E9 I6 P9 F6 u& T(508-554)   
8 H  J) H. M1 `/ {+ S! F552年即位  5 Z- k8 N9 u0 e1 n9 b% y
在位3年   元帝萧绎,武帝第七子,在位3年被杀,时年47岁。
9 r4 L& r' d( _4 t# Q  
1 I4 y& ]5 P( H% A7 M敬帝
( D+ w6 D$ i* d# _9 \0 `4 p(543-557)( l. m) W" _' V% o3 x
555年即位 5 C% `+ R7 o) L( F, q9 J+ H
在位2年   敬帝萧方智,元帝子,在位2年被陈霸先废,558年被杀,时年16岁。梁亡。
  @; o' H$ L& z2 c" m$ V6 b3 l7 ^/ h8 ^2 ?" D) O3 O/ T/ S0 i
南朝-陈(557-589)
% _4 D4 n  f  N4 B  ) x" ?5 ~1 u, `/ c  s
武帝   
4 q) N+ A# K  }4 C: q(503-559)   " ]  g+ r9 A4 j9 M2 _' q5 B1 g$ @2 e9 H
557年称帝 在位3年   
' u/ U! R  R) r武帝陈霸先,557年废南朝*梁的皇帝自立,国号陈,他为人十分简朴,在位3年死,时年57岁。% o3 Y, f, {4 e/ J2 W/ E4 G1 b

, Q2 ~  o. L- c; d5 a, G文帝
" e+ S* L, H- {, f- G(522-566)  
! ~- b" N, [3 \2 g4 {) }# l1 b559年即位在位7年   文帝,武帝侄,在位7年死,时年45岁。 + s1 L. d0 @1 U; G2 }; e6 n

/ f+ Y+ s3 f/ c废帝 0 W( i0 j% g  p3 T# Q1 K
(552-570)6 w( p+ v$ m3 F
566年即位在位2年   废帝陈伯宗,文帝长子,在位2年被废,570年死,时年19岁。
" P3 n$ q- o- o) p# `2 ?" [; L
, Z0 a9 j7 {5 e8 I/ y宣帝   5 L# O, |* n$ V; Y" _* c, l
(528-582)
# t" G0 J2 s! s8 B) P! I5 Y5 v* Q9 F568年即位在位14年   宣帝,文帝弟,死于582年,时年55岁。
* [$ {$ o1 e2 e6 y) X- a5 j; s9 L3 }2 ~3 z* |5 B* _2 ~% x1 m
后主   
; [% V1 F' Y; z+ e6 W(553-604)  
4 i+ T# Z6 o$ ^1 r5 Z  i0 W582年即位在位7年   后主陈叔宝,宣帝长子。他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就知道游宴玩乐,制作艳词,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亡。后主被俘,死于604年,时年52岁。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5: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但与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诸国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而并非汉族。
/ n, R5 t2 I; t( S) V; P  ! @( F0 f: c; ]5 t! n# K  X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从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起来。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 o: S! L! d' _' Q& z/ d# g3 r  s; X# V! n! r' G4 U: f/ o% v
首先,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孝文帝还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同汉族的关系,同时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族习惯进行治理。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 j! d( `0 l: p: U3 L

1 r2 \/ l9 l1 C' K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时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欢则另立元善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高欢之子高洋与宇文觉先后废东西魏帝建立了齐朝、周朝,史称“北齐”、“北周”。其中北齐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9 R  v0 }1 V5 F7 D
' N5 s8 n* v. M* x( ^) \
北齐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欢之子高洋,是为齐文帝。由于北齐是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较为强大,文帝在位其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齐的国力优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继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们在位期间,大肆杀戮元姓(北魏皇室)与汉族官员,使得北齐失去了鲜卑族与汉族广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齐被北周消灭。 # i/ {; H( c3 U0 n9 S
' E; D; C: `" {. H7 P
与北齐同时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觉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实力明显弱于北齐,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渐超过了北齐而强盛起来。在此期间,大部分奴隶被赦免为平民,和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朴素、勤政爱民,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就这样,北周开始了它的强盛时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传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军政大权逐步落入了外戚杨坚的手中,后来杨坚于公元五八一年废周静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
( M( j! i7 N/ Z' v: y
6 F- Z3 S, d9 w/ R5 x4 x在南北朝期间,由于历代统治者都以佛教为国教,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造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外,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南朝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p: V1 S; ]. G

4 _! x9 u) r( j4 A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9 `+ m3 m* H! m. p0 u0 [+ g& i

* \2 B$ f+ v" x. ]8 P7 B4 O  x( A9 y& q! x8 y; G* `
北朝-魏(386-556)   
5 t# D8 E: V# Z
( v, o( F% {9 `7 }道武帝
/ L7 a7 n5 G* x; t3 z& p& b: a# L(371-409)   
$ o/ o; Q2 I2 b  R2 i" g& g386年即位 在位23年   
* Q: _% t/ h' b道武帝拓拔珪,鲜卑族人。383年,前秦经淝水之战后,国力日弱,386年16岁的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魏”,史称“北魏”,死于409年,时年39岁。1 b- v3 }2 A5 w; n- a1 V2 T
  7 C+ z9 @5 L- q1 i2 r+ V
明元帝 ; n, B! {) ^; a. _# S
(392-423)
+ o- ^( ^: p( O+ a$ }" N409年即位在位15年   明元帝拓拔嗣,道武帝长子,死于423年,时年32岁。   
1 C1 R6 s0 b( R" c6 m9 O1 ~( J% M6 k3 J  Y1 h
太武帝   
" q- e0 j6 V5 Z/ j; m(408-452)0 \0 L% t# ?% n& j
423年即位在位28年   太武帝拓拔焘,明元帝长子,即位后先后消灭大夏,北燕,北凉,大大增强北魏国力,统一了北方。但在与南朝*宋的战争中大败,452年,太武帝死,时年45岁。( e) m! v. Z; l, w8 j( \5 h, L
" n$ A6 S1 ~; Y5 {' b% [  K5 |
南安王
1 w. y: J% X: [  e, R" j5 n! R452年即位在位8个月   南安王拓拔余,太武帝子,在位8个月被杀。
5 k7 Z7 k+ ^5 V- o) o  2 |7 W2 l$ i$ g( o3 z3 K
文成帝   6 J! [5 K7 V- D* C
(440-465)  
: \, w  }/ Z4 r0 W) I# _% J452年即位在位14年   文成帝拓拔浚,太武帝嫡孙,他在位时北魏国力开始下降。死于465年,时年26岁。
" v8 t4 o+ P$ u  * f* G! F) E8 s" e
献文帝
7 b) k" \& A- y) q9 M4 d/ c( _3 f(454-476)
6 v9 @, |% E" S* ^. ]. z465年即位在位7年   献文帝拓拔弘,文成帝长子,即位时14岁。18岁时就让位给4岁的太子,476年死,时年23岁。
0 l" t1 g9 \) \1 b
; Y' L: B* X) }& G. Y$ C孝文帝   
5 Q) z# `3 V& @4 S$ S/ Q# s+ \9 k(476-499)
6 D: T' K$ \7 B3 F; B471年即位在位29年   孝文帝拓拔宏,献文帝子,孝文帝一朝,进行改革,494年,迁都洛阳,推广汉化,并带头将姓改为“元”。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死于499年,时年33岁。 8 [3 ^, @7 w' b& I( p( O
  4 t& q6 d0 A7 T) I9 R" s
宣武帝 ' T4 U' k4 e9 n
(483-515)2 s' Q+ U1 Y/ k" N
499年即位在位16年   宣武帝元恪,孝文帝二子,即位后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起义不断,他死于515年,时年33岁。
, C$ N/ \  a  ~6 s& B! B% q  $ f/ T8 T9 ]* K3 C( ~2 ]
孝明帝
9 t4 ^1 y  B' [. _% H, B5 R0 A(510-528) # E# |2 _6 [. S4 f9 d
515年即位在位12年   孝明帝元诩,宣武帝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死于528年,时年19岁。
- l& B; V* @% C4 u' L% ~
3 m- o. G7 W3 f, S  # S1 B, U( ~; q  j. d6 k
孝庄帝   & N7 G8 n: y+ Z( U. h
(507-530)   
9 v& H' \; L! X# M+ S528年即位在位2年   孝庄帝元子攸,528年被拥为帝,在位2年被杀,时年24岁。
: q) H4 t0 S  |: c
& N( c$ l  p. E, W4 b- a9 d长广王  
$ I! G" i& N5 j4 Z(-531) ) X8 |* X, d; T  {! J
530年即位在位1年   长广王元晔,咸阳王元禧子,在位半年被杀。' U& l0 O: N6 D4 d- H' l# j

" P2 L. f) b( O# V节闵帝* s, f5 d" D5 Q& o# S& ^
(498-533) 8 `" r. C! Q( d. z9 _( _; e
531年即位在位1年   节闵帝元恭,广陵王子,在位1年被废,533年死。( ]" g( ~$ x0 w
" m( w9 ?! B/ ~9 m2 g
后废帝i  $ s/ W: E$ f1 k
(513-532)  
% @$ X% {) r) L: w# W- P9 i531年即位在位半年   后废帝元朗,章武王子,在位半年,被高欢(北齐文宣王之父)所杀。: b  f8 h! q2 f  x  d
- n2 \/ L. {+ G
出帝
$ g/ `$ @; E2 e% W(510-534)   
" {& U- q: J( v: A* R! H, l532年即位在位3年   出帝元修,广平王子,被高欢用力为帝,534年逃出洛阳,投奔宇文泰,被宇文泰所杀,时年25岁。
+ s# o. Z  L& F0 I  9 I* [; e, g; q; r% J5 H
魏在出帝后分为东魏,西魏。
! d9 |" q  Z% a    S$ [1 ^# h- _
北朝-东魏   
0 P! z7 {$ S, m& v8 V孝静皇帝 ) c0 A8 }- u7 Y, m% e: f
(524-550)
# i+ V5 j  E7 P534年即位,在位17年 孝静帝元善见,出帝逃后,高欢拥立他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 f. e5 ^% j' Y5 z
) C; O, C; H; o) V' h  }+ [! i. h北朝-西魏: O. x, @. b2 h4 P& r1 f( ^
  5 }( p; Y9 E6 F8 \1 |
文皇帝
: N+ W5 T) j# q$ a(507-551)   
* O# R) Y  @- |0 B4 X$ }535年即位,在位17年   文皇帝元宝炬,535年被宇文泰拥立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 J5 m, S! n: S# T7 T* z, [  q: T! q+ l3 K& R5 T. l
废帝
7 n/ R# F+ P. j* R6 e8 z& e551年即位,在位2年 废帝元钦,文帝长子,在位2年,被杀。 1 E* q; \7 E- e; {

7 }5 x+ j( n3 a* A- C& ^6 f: b恭帝
; ^3 L9 l5 T& ]7 G' i554年即位,在位3年 恭帝拓拔廓,文帝第四子,在位3年被杀,西魏亡。 * h: `- t: x5 E5 K

; {, f% d" X9 x8 i北朝-齐(550-577) 5 y  [2 x" q! Y8 V6 A
4 X2 B/ V6 g; t1 R
文宣帝
% q1 U5 N. V0 S(529-559). K1 [- n, ^$ N9 S" h
550年称帝 在位10年   ' @& y" Y5 z8 A+ c
文宣帝高洋,其父高欢为北魏的渤海王,534年北魏分为东西魏,550年,高洋废东魏皇帝自立,改国号“齐”,史称“北齐”,在对突厥,契丹的战争中,他屡次获胜。但他晚年荒淫无度,死于559年,时年31岁。
4 C0 S* a4 ?0 v0 b, P; W, v5 S; ~0 |! X+ j
废帝   
0 P4 q  L# L9 H, m(545-560)   - o1 P% E( o* e; U% ]6 y3 B2 I
559年即位在位1年   废帝高殷,文宣帝长子,在位1年被高演所杀,时年17岁。
# R# I* e* ^) u& ~
5 P5 `$ `) C! F3 b8 M6 P孝昭帝     d. D: T- O: @/ S0 N+ k
(535-561)  1 M4 c) r  }2 \  S
560年即位在位1年   孝昭帝高演,高欢第六子,文宣帝之弟,在位1年死,时年27岁。
, d/ _  s, ~4 f6 [0 V
4 M$ t8 d. Y3 q# e- _! }' Z. T武成帝
. p4 F! g' Z6 Y3 f: n* [  s+ V! o0 s. p/ O% K(537-568)   
4 \3 T3 U6 A5 f! V" X1 P1 Z1 Y561年即位在位4年   武成帝高湛,高欢第九子,高演弟,他是一个暴君565年,禅位与其子,后死于568年,时年32岁。
3 p: T7 f2 {* |% ]# X, U- l  
1 c, F' Y. K! B$ Z7 x后主   
4 [) |8 p& _8 H, J+ `(557-577)  / h- i! E4 W4 s1 t1 M  t
565年即位在位12年   后主高纬,武成帝长子,576年周武帝大军攻北齐,他禅位给儿子高恒,被俘被杀,时年20岁。
" @9 `& J5 o6 j4 w- I8 ]. t9 u
- r# r, V. Q) v幼主 ; k6 x. w- Y/ E( E1 v1 X5 D
(570-577)
- _' K: U9 c/ F: {577年即位在位25天   幼主高恒,后主长子,在位25天被俘,北齐亡,高恒被杀,时年8岁。2 Q) H6 C! N' D# o
4 D# O$ A; [8 r# M
  8 I- o4 C; L0 g# p
北朝-周(556-581)   
0 e3 B0 j4 @3 J& L% P+ g3 R# I4 b5 y5 d4 l
孝闵帝  / a# [/ K/ F7 J# q$ n- I
(542-557) / e( ^% a7 j; ~+ @! g- |
557年即位,在位8个月
* G$ o. E; L( C- b1 y2 d4 F孝闵帝宇文觉,鲜卑族宇文泰第三子,557年即位,国号“周”,在位8个月被杀。
! z( c# c. Z) y3 f# K3 q1 s0 R1 J6 l) a; {. s
明帝   
0 K0 W( J) \. p( {; U(534-560)   ; E3 C0 D. A5 Y7 }
557年即位在位4年   明帝宇文毓,宇文泰长子,在位4年被杀,时年27岁。
/ m! e2 X3 N: o# J8 X- t* c+ U- t! ^
武帝
2 j% U  S4 R  a6 d' T/ M(543-578)   
6 }, A3 ~1 m; s9 Y) m) @560年即位在位18年   武帝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他统治时,北周日益强大,开始统一北方,消灭北齐,并攻击南陈,取得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他死于578年,时年36岁。 , x. `% r, l+ J4 J
  
6 f% [5 q+ f( r6 B3 m; z宣帝* X$ ]- a1 j. i& z3 a) h8 H7 K
(559-579)$ g/ h9 i; S" F6 V
578年即位在位1年   宣帝宇文贇,武帝长子,荒淫无度,嗜酒如命,在位1年就禅位于太子。死于580年,时年22岁。- w4 y: f  j; Q1 Z( R8 c7 I
0 F) m, P, Y/ o  J- Y$ s  B1 ^
静帝  5 I  `0 c( C2 M' e# w, M
(573-581)   
+ i& t' \1 v2 g, k! O9 `+ p579年即位   
$ O7 Q2 ?. }; ~! T* @0 a1 r在位1年   静帝宇文衍,宣帝长子,即位时才7岁,由杨坚辅政,581年,杨坚迫静帝禅位于他,建立隋朝,北周亡。
) H1 g  A/ s# o4 ^8 l) N2 n9 F/ ~/ C/ p9 L+ q& `1 k
[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7-8-12 15:5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5: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朝(公元581—618年)共统治中国三十八年,前后仅文帝、炀帝两代,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 9 t  J, O" I& q+ w3 ]/ I& q& s

2 `3 K8 H! [" c- h  `随着南北朝在政治、经济上的逐步衰落,身为北周的辅政大臣的杨坚于公元581年2月迫使年轻的周静帝让位,自立为帝。因杨坚曾官居隋国公之职,故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建都长安,他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 7 I9 ?; i" U! s5 a4 H/ Z
2 K4 `, L' T/ v  d
杨坚登基后,果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并于开皇八年(588 年)12月攻占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后陈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宣布了南朝的灭亡。至此,长期分裂的中国又复统一。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曾于601年改年号为仁寿。仁寿四年,六十三岁的杨坚卒于仁寿宫。(后世有记载称杨坚是被其子杨广指使心腹张衡入宫行刺而亡: Q; m. Z# _$ T1 l7 y7 D6 f+ h

9 U% Q; ?' w6 B; S5 T4 S4 M文帝死后,翌日其子杨广即位,年号大业,是为隋炀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即位后,就开始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奢侈豪华的宫殿,开凿大运河为自己享用。为了扩大其统治,他还不断向外扩张。炀帝于大业十二年(612年)至大业十四年,三征辽东高丽(今朝鲜半岛),但均告失利。连年征战与炀帝暴政致使隋朝的国力大大削弱,人民的生活几乎得不到保障。于是,全国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势力较大的有:瓦岗山的翟让,河北的窦建德,江淮地区的杜伏威等人。故而隋朝后期,炀帝不得不四处攘乱,但隋朝终究大势已去。六一八年三月,隋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乘“骁果军”骚动的机会,于江都发动兵变,勒死了残暴的隋炀帝。从而,结束了隋王朝短暂的统治。 # s* J; x2 X2 }* O9 @, |' }7 ~
% H; |5 V! o% A7 h$ p+ ?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这三十八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巩固和发展。首先在政治方面,隋朝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机构,恢复了被废除多年的三师、三公、九卿的旧制。确立了三省、六部新制,增强了中央集权统治。通过制定《隋律》稳定了社会秩序。另外,开设了科举制度,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方式提供了一个蓝本。在经济方面,文帝下令整顿户籍,清查人口,继而推行均田制,调整赋役。与此同时,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加强漕运力量,于开皇四年(584年)开“广通渠”引渭水直达潼关。 后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辉县至涿郡,长达两千余里,这就是现在所谓的京杭大运河。另外,由于隋朝以前连年的战乱,各朝没有统一的币制和度量衡,这极大的影响了市场商品的交易与流通。因而,隋朝建立以后首先宣布禁用旧钱,统一发行合乎规格的“五铢钱”,严惩私铸钱币。同时,还规定了标准的铜斗铁尺,颁行全国。这样以来,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2 A5 G4 P: A0 `  y6 b

8 k5 Q4 d" W# L" i2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隋朝的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著名天文学家刘焯制订的《皇极历》,他计算的岁差与现代计算出的准确值相差无几。而在工程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莫过于河北赵县安济桥的兴建。这座由李春监造的石桥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空撞券桥”。他的兴建比欧洲同类建筑泰克河上的塞雷桥早了近800年。隋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各方面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画家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等。 $ h2 e; _1 l2 c  G0 M+ n6 d$ m
0 ^9 D! n: I6 o) [' X
在短短三十几年中,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为后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对外关系的改善和交流的发展,当时的地理学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炀帝下令撰写的《区宇图志》共1200卷,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全国地理专著,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4 @9 Z7 P* |; ^

5 O, `( P) h' \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它与另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秦相比,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隋与秦都是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分裂多年的中国,而紧接着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又对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终于使政权毁于一旦。然而,也正是凭借此时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文化。 ! D* e( k# \0 w
7 v/ a) G1 L% W! F- E% f/ _
隋朝皇帝谱 . G/ }3 f  H3 I4 A: d" h
& o. P, \5 A! n
文帝杨坚(541-604) / C- l, P" h% i# n) R0 q7 a
581年称帝,在位24年 : P( A: h5 F, q6 w0 `( G
父杨忠,是北周的隋国公,杨坚袭位后,迫静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隋”。杨坚称帝后,于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朝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废除了一些酷刑,与民休息,对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作用。604年,杨坚被其子杨广杀死,时年64岁。
% y& e( [$ o, `6 j
8 ?! Y  o' @1 p0 e/ j1 w  H炀帝杨广(569-618)
& M1 ^! K& b- L5 c604年即位,在位15年 / H4 s0 S. X3 y; Z( }
杨广,文帝第二子,曾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但在他杀父即位后,杨广过起淫奢的生活,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并频频出巡。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于618年,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时年50岁。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6: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2 @! x$ {( ~/ H2 E7 r$ ?3 f6 y* v
$ W( r+ c( {( B1 U- L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高祖李渊登基后立即着手消灭其它各部反隋势力,先后击败上邽(天水)的薛举,薛仁杲;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等反对势力,实现了统一大业。 8 F1 z7 D! G1 p- e% l) u* V
6 F, z* P: k, U* D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 G7 |0 j) s0 b9 h+ j5 e$ @& M8 T' Z% j1 F" c& \: h  X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执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故唐永徽年间仍有贞观遗风。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后为武则天废,另立四子李旦,庙号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 z" G# p5 v. G* J; D, t# B7 ~  l
+ r5 F# D" ?+ W' L  X; g武则天在位期间,将唐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曾亲撰《兆人本业记》农书,为唐代物质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条件。但持政末期,她宠信佞臣,深为大臣不满;神龙元年,由宰相狄仁杰等发动的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改元神龙。从而结束了唯一女皇统治中国的历史。 5 {  ~, g4 b" h; b* a3 c

0 e0 e& K# q0 D, i7 ~! X中宗李显庸懦无能,致使皇后韦氏与安乐公主弄权,李旦之子李隆基击败了韦后集团而即皇帝位,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继李世民之后又一位开明国君。开元年间,玄宗对政权做了重大调整:分全国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兴修水利,使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至此,中国在世界同时代的国家中已成为鼎盛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 V) l( [: Y) {) s& N
& x4 U) l/ i1 [7 M6 O唐朝前期(自建立至开元年间),出现了包括武则天在内的几代开明君主。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承前启后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袭了隋制,并逐步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师”和“三公”,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力量。同时,更加完备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它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另外,为了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合作,太宗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将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使土蕃与大唐关系进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国历史上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也成为当时中原对外发展的重要通道,对改善对外关系与相互间的经济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R, Z7 f+ }3 u! U6 f
9 E" o  o! v4 x; a7 Y! i8 p4 |. v由于没有内忧外患,唐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贞观至开元年间,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也为之后大力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业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与现代工艺相媲美。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艺术品看来,便可窥之一二。
% t, `; r7 m$ X5 o7 s! v( \( W( B+ @
唐朝前期的人文艺术更是发展迅速。诗、书、画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现。其中包括“初唐四杰”、“田园山水派”的代表王维(699-759年);“边塞派”诗人岑参(715-770年)以及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还有今人熟知的“画圣”吴道子,李思训,大音乐家李龟年,都是盛唐气象的代表。
( m* r' h7 E3 p! a: ?9 e( }5 I4 R  x' f- Z. K
唐朝自太祖李渊建立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已进入了全盛时代。但随着玄宗日益殆于政事,盛唐开始走向衰亡。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宝,并先后任命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重用蕃将安禄山等人,兵权旁落,终于导致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十五年攻占唐都长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灵武。七月李亨到灵武之后,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是为肃宗。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乱"方为平息。前后历经七年零两个月,这次叛乱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实力,并直接导致了后世的藩镇割据局面。 * l. M3 g8 r; C7 T3 \) ~3 z
; ~- y+ S0 w  v) u3 ^
唐代后期,长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在全国各地,蕃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大部分兵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故而,晚唐的政权主要以平息叛乱为主,而无暇顾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加之安史之乱的原因,使唐朝的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复往日的盛世景象。肃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后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疏远贤良,致使唐帝国的统治更加恶化,吐蕃、回鹘等外族不断对唐帝国构成威胁,此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宪宗(806-821年在位)刘纯即位,在朝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由藩镇割据的淮西等地,暂时使唐朝恢复统一。但宪宗自认有功,专断独行,宠信宦官,最终为宦官所害;之后,宦官的地位甚至与皇帝不相上下,成为了唐帝国的真正掌权者。 9 M* O# Z( l3 A. _# r

" q3 e' e/ e& Z8 L唐宪宗死于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后,唐皇多信服食长生药,在以后的十代皇帝中,仅因服食丹药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灭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黄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对唐朝,其中有些坚持了十数年之久,沉重的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自此,唐朝被封锁在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小圈子里,唐帝国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为黄巢部下后归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称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3 |" J( o4 w: P/ r( h% o% a
7 ]' H. E- [! o4 I( h2 c: t唐朝后期,由于北方的连年战乱,致使土地荒芜,人口稀少;而相对比较稳定的南方,逐渐成为唐朝的经济中心。与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经济中手工业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后的手工业,是在前代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造船、铸造、丝织业而言,在技术上都超越了初唐,并且随着手工业的进步与提高,使商业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长江中下游的新兴城市大多以商业为主,如洪州、苏州都是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心。晚唐也出现了一批杰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为著名。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现实。 * U7 |, u( X$ @/ h

" a. h5 o2 @: [  ?3 h, b唐朝历二十二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一直到现在,一些国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称中国为唐山,称华人为唐人。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
9 e7 @. [" _  O4 q: z. v
: r' P+ t* r& I8 D8 l# M+ g唐朝皇帝谱
, Z* ~) \9 j% P+ @* L+ Y% Y高祖李渊(566-635)
/ d6 T6 G1 d- t! h' P" I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8 D' U- {5 N' m1 d3 S  F; Y, R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 N, ~: F8 s( r8 z: i8 l* C! i& L7 k  
: y9 C  o. `8 M8 {; X% m太宗李世民(598-649)
& ~9 W6 M5 t% }' r5 H7 G' ~0 ~626年即位,在位24年     
) X% e  T/ C6 `" e$ E) F  M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v% }0 g% l* E2 w8 \& c0 D6 s
) G+ g, i  Z# @
高宗李治(628-683)  : v3 Y' u0 y( W( @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8 l( o5 k, s: Y( |5 z; W
  5 r# [9 n7 r& B/ Y( l
中宗李显(656-710)  
. m) F* j# ]9 Q7 u7 K$ W4 Y(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 w4 g+ \- v. K- `% r. M! V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q. F6 U! d7 D0 H& {
3 Z6 M+ ]3 i: F& l) Z( ?$ Z
睿宗李旦(662-716)   1 e; h8 M5 ?$ E
(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 {. u) [8 `7 w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 B4 L. f" `. h- F+ a2 B
1 K$ U/ V2 h  n8 e
玄宗李隆基(685-761)
0 B& f! x8 g9 W# ]& J(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 ^& S. a$ r4 p0 R2 V2 i& O9 u* g' P9 b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 o- k7 M; w* R3 R0 l' v9 G
  
& x% o# I" V. h5 t+ X8 ^9 X- z2 a9 L肃宗李亨(711-762)
, P: H8 i7 y. {' ]/ V" }756年即位,在位7年     $ N/ F" e: k* i, T( [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4 H2 M7 W# w# p2 M% o/ f' F  
9 p2 ?% E6 v, H5 C. z5 k: X代宗李豫(726-779)
8 s- W1 _/ q7 ~7 Y6 ~, C6 |9 \' i762年即位,在位17年     6 A# L9 G0 c6 l9 x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 F) z1 ~# M$ P0 A9 ~- H  L
% u6 p" J4 F+ n$ N4 Y; \* k, u德宗李适(742-805)
" F4 x* _5 _8 g#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2 s5 l2 c# Q* h5 u( W6 [% D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2 O  ]% u/ c" D) B2 C6 p( Q0 {, W% x6 w/ `+ z, x
顺宗李诵(761-806)   
* W5 H, y5 r9 t. b, j. N) G- g$ E. _: O* A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 v9 m2 c8 |; h8 w8 E/ Q% G+ n& X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8 A! M& s4 U" P, I! A3 l 
' c+ q  L: `% L6 C: \! x宪宗李纯(778-820)
$ `+ i  @; e" m( [& I2 x805年即位,在位15年   
+ `! ^2 K+ G# G' e9 Z" d*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g2 l+ `$ o" X6 T% z

" p# m9 W* ]+ T# S1 O" }  }2 [穆宗李恒(795-824)7 n9 ^/ W0 n/ d8 X5 q. q3 K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9 p1 f+ @  ^- p, g# E% N& F1 _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7 `! B! H/ ?, Y# W0 y6 K8 @
+ Y$ t2 H/ F- h* I敬宗李湛(809-826)   
- ^/ {. b( [- K4 |5 V" B2 d824年即位,在位3年    ' o2 J7 x  J! c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 e7 A! V8 ~% V

* c. p6 w8 d7 w% o. t, a9 ^( \' z) J. Q文宗李昂(809-840)
/ f8 O( ?' o* F0 ]$ s3 M827年即位,在位14年     ! a5 O: Z/ s9 W& i' @8 S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M3 x8 A& E' F  c7 J+ Y! z+ Z. `& \

! y  X, l1 p& ^( R# I/ n武宗李炎(814-846)
! F' Y0 i7 i* G4 o  N840年即位,在位6年     
& {6 V/ n. G" F& E( |7 O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3 }, a% q+ Y# B- n

/ q4 d7 M. j5 _  T宣宗李忱(810-859)   
* W2 Z. d; y$ ^3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7 b6 o  o5 n1 A7 ^6 Z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U8 N3 O, `8 r4 ]" P; n  9 w  L2 t& g7 |$ R! b6 ~, M7 N
懿宗李温(833-873)  4 [, W4 C# `3 z3 t. W  N6 J( r% ]% H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 q0 E& \% F+ _" K7 C% {# J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 F& e0 D# L$ @1 F- I4 I
  c9 o! X  j3 G6 t. V6 N9 d
僖宗李儇(862-888)  
. \9 f' k2 J- P873年即位,在位15年  
9 u" m8 e7 e% ]+ G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6 O8 F$ v$ M. |/ \- Q  
) u* F2 Y( S) }- V昭宗李晔(867-904)' Q9 D1 [) F4 i) `, w9 [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9 f3 T! q7 H  E' ?% D* H( o" r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 \4 C; M3 w8 Z5 g
& ^; F* D( t& n% y哀帝李拀(892-908)
; N" D$ h( e" f9 [2 h2 p&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6 ]6 k, y$ i  Z7 g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F$ J- y/ M7 A4 T

$ h# H& e3 N+ f$ k
3 y5 _" Q" {! a5 [; Y/ T则天皇帝(624-705) 0 h5 c0 G; n- h+ i5 y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 s' m8 g  P- u. r' b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6 00:29 , Processed in 0.0561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