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iceinsummer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介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3: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醇贤亲王奕譞

奕譞(1829-1890),宣宗道光帝第七子。文宗即位后,封为醇郡王。
& a  m2 L$ ^" Z+ Ii  5 Q9 B- `9 w3 A% V' V: R
咸丰九年1859三月,因到府掌管事务,但咸丰仍留在内廷行走。+ }+ A; r9 E) q$ r
! o" h! o* O1 Z& _* q
穆宗即位后,下旨免去了设宴招见时的叩拜、奏事可以不书姓名。由先后授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等职务。 1 P; @$ T0 v: Z/ E8 l, c" U$ h) b2 x
  
( t* b1 u* ]9 [; l6 p8 K同治三年,加封亲王衔,四年,两宫太后又任命为弘德殿行走,稽查课程。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十二年,穆宗亲政,罢免了他弘德殿行走的职务。! @4 A/ k% ^  i6 d

5 @, h( I1 u' D$ e& _1 z德宗即位后1875,醇王上奏两太后,言:“臣侍从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吊,龙驭上宾。仰瞻遗容,五内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独犯旧有肝疾,委顿成废。惟有哀恳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两宫太后召集王公大臣集议,因为醇王上奏诚恳请求,于是罢免他的一切职任,但是依旧令他照料菩陀峪陵工。 : ?! Q2 Y  E7 z7 _9 b
  + a( V- B" v1 l; f: L# m0 a
命世袭他的王爵,醇王上疏请辞,没有得到同意。 # r* `7 i" b3 o% w, h4 a. B

6 J1 r" |* q9 O3 X  i4 z4 l光绪二年,皇帝在毓庆宫入学,太后命醇王加以照料。醇王在这是才得到了和儿子相处的机会,也是他谦恭有礼的结果。 5 U7 E! X6 A, ^% S) D% I* s, r* I
  & Q. _7 E' K% |6 Y2 l4 @5 j% S& m/ i
五年,朝廷赏赐食亲王双份俸禄。慈僖对他的赏识有此可见。
5 K) Q1 Q3 [+ P1 s+ R7 ~  1 G2 s2 O/ ~$ k4 B! X
十年,恭亲王奕?被罢免了军机大臣的职务,让礼亲王世铎代替,太后命令礼亲王遇到重要事件,一定要与醇王商办。当时法兰西入侵越南,清军出兵援助挫败了法国的进攻并且导致法国内阁倒台,定了和约才罢兵。不久之后醇王商议建立海军。
4 m2 K) J3 h* Y
. o' G/ i# a' V十一年九月,清廷开始设置海军衙门,任命醇王总理节制沿海水师,以庆郡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都统善庆、侍郎曾纪泽为佐。决定从北洋开始操练海军,让李鸿章专管此事。1 S; n$ a( ~/ n& i% W1 \) T& ?, m

- a: a1 l" x: d2 a7 Z十二年三月,朝廷赏赐醇王与福晋杏黄轿,醇王上疏请辞,不过没有批准。李鸿章经营海防,在旅顺开船坞,筑砲台,为海军收泊地。北洋有大小战舰五艘,辅以蚊船、雷艇,又从英、德两国购进军舰多艘,逐渐成军。
3 ?; q8 X) b  u7 d+ |) H/ u& y! } / f" t/ _4 F8 e
五月,太后命醇王巡阅北洋水师,善庆随从醇王会同李鸿章自大沽出海至旅顺,历经威海、烟台,集合所有战舰联合操练。之后还视察了所有的炮台、船坞及新设的水师学堂,前后经过十馀日。醇王还京后,上奏为诸将吏及所聘的外国指导请赏,同时还请求太后亲自提写匾额悬挂在大沽的海神庙。" v1 Q# C3 b8 |. E
; {( L; b2 U7 g1 j# B, D
太后命醇王于明年回朝执政,醇王上疏言道:"皇帝甫逾志学,诸王大臣籥恳训政,乞体念时艰,俯允所请,俟及二旬,亲理庶务。至列圣宫廷规制,远迈前代。将来大婚后,一切典礼,咸赖训教。臣愚以为诸事当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俾皇帝专心大政,承圣母之欢颜,免宫闱之剧务。此则非如臣生深宫者不敢知,亦不敢言也。"太后认为醇王说的有理,就不再商议此事了。( K! U7 i+ f7 o7 k5 B2 o
% N; l! @0 M! Y, T: c# w2 d
十三年1874正月,光绪亲政。四月,太后下谕预备皇帝大婚,都当本着力行节俭的原则,同时命醇王稽察。
5 K  A+ _5 C0 D) {' }" p) |  / |% ?" G+ F9 ^6 d* C
十四年九月,醇王上奏:"太平湖赐第为皇帝发祥地。世宗以潜邸升为宫殿,高宗谕子孙有自籓邸绍承大统者,应用其例。"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另外赏赐府第,发银十万两修葺治理。 $ {* c1 y; j& U

. x) G# p0 c3 S! E, }$ Q- N十五年正月,光绪帝大婚礼成,赏赐金桃皮鞘威服刀,赏赐银六万两。并进封醇王的诸子:载沣为镇国公,载洵为辅国公,载涛赐头品顶带、孔雀翎。
6 ]6 m" L9 ^0 {+ ^) X
* e. @$ b3 M& k$ P二月,河道总督吴大澂密奏,援引高宗皇帝御批的《通鉴辑览》,大意是说:"宋英宗崇奉濮王,明世宗崇奉兴王,当时议政的人想要改称皇帝的亲生父亲为伯、叔,这实在是不近人情,应当定亲生父亲的名号,加上徽号;而且一般臣子过继为别人的后代,还可以根据本身的封典,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何况贵为天子,天子的父母,必当要有尊崇的封典,因此请朝廷众臣议定醇亲王的称号礼节。
+ R& d& c( ^& I4 i+ t) g( K; H, A# g# V2 o& e& f
不过醇王早料到会有这样的事,当光绪即位的第二年,他就密奏太后:"臣见历代继承大统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备载史书。其中有適得至当者焉,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是也。有大乱之道焉,宋英宗之濮议、明世宗之议礼是也。张璁、桂?之俦,无足论矣。忠如韩琦,乃与司马光议论牴牾,其故何欤?盖非常之事出,立论者势必纷沓扰攘,乃心王室,不无其人;而以此为梯荣之具,迫其主以不得不视为庄论者,正复不少。皇清受天之命,列圣相承,十朝一脉,讵穆宗毅皇帝春秋正盛,遽弃臣民。皇太后以宗庙社稷为重,特命皇帝入承大统,复推恩及臣,以亲王世袭罔替。渥叨异数,感惧难名。原不须更生过虑,惟思此时垂帘听政,简用贤良,廷议既属执中,邪说自必潜匿。倘将来亲政后,或有草茅新进,趋六年拜相捷径,以危言故事耸动宸聪,不幸稍一夷犹,则朝廷滋多事矣。仰恳皇太后将臣此摺,留之宫中。
0 H: y6 {" N0 z7 J; o. y, x
1 x& t+ q- f8 [9 M俟皇帝亲政,宣示廷臣世赏之由及臣寅畏本意,千秋万载,勿再更张。如有以治平、嘉靖之说进者,务目之为奸邪小人,立加屏斥。果蒙慈命严切,皇帝敢不钦遵,不但臣名节得以保全,而关乎君子小人消长之机者,实为至大且要。
7 z& e4 d/ Z4 Q" y
# E3 {$ G/ F( d9 a  o8 p; f/ i太后听从了醇王的话,将这道密奏留在宫中。当吴大澂上疏后,太后就把这道密奏拿了出来,证明醇王的确是个纯正无私且有远见的人。
. B% P8 C; I/ |  
6 j- B6 o- b/ ~$ \$ b十六年正月,因皇帝二十寿,增加护军十五人、蓝白甲五十人,授予载涛二等镇国将军。
% I2 u) @+ L8 I  Z9 h
' F4 S+ `$ {+ R! }& x9 B十一月,醇王疾作,皇上亲自前往探视。丁亥,醇王薨,年五十一。 . r' v8 H. ^! K3 w& L

3 U  H4 G- j6 d7 u太后前往祭奠,皇上也亲自前往。定称号曰皇帝本生考,称本生考,遵高宗皇帝御批;仍原封,遵从醇王的志愿。谥号为贤,配享太庙。' v0 Q" Z( \0 m: O+ N) z: W
- h$ T! d' H7 e* A
经朝臣商议:由皇上穿素服一年,缟素、辍朝十一日;初祭、大祭,奉移前一日,皇上亲自前往行礼,穿青长袍褂,摘去帽缨;一年内居住便殿,用素服;以王礼葬,以天子礼祭奠,立庙班讳。
  t/ r3 U% E0 s! G7 o1 T0 X- \" V, h! y" o1 `* f' L; [1 e+ I7 Q
十八年,葬于北京西山妙高峰。宣统皇帝即位,定称号曰皇帝本生祖考。
' l5 h- Z/ |3 W- S3 T  $ x4 w7 U3 V) q$ ]# e9 |
奕枻有子七人:德宗,第二子;载洸,初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后进镇国公;载沣,袭醇亲王,宣统皇帝即位,命为监国摄政王;载洵,出为瑞郡王奕志后;载涛,出为锺郡王奕硉后。宣统间,载洵为海军部大臣,载涛为军谘府大臣,主军政。0 R1 g" `! b2 `
  4 M" t# Z! _. o5 [7 Z& a
醇王为人富有远见,从他提议建立海军一事就可看出,在吴大澂一事上也可以看出。为人也是谦恭有礼不以自己是皇弟而目空一切。在儿子当了皇帝之后,更加谦恭和小心,殚精竭力,恪尽职责。对于朝廷的恩赐也是一再请辞,为人处事的小心谨慎由此可见。而且对于政治上也富有野心,不过在光绪登基后为了避免怀疑和慈僖猜疑,只能退保自身放弃的自己的政治生命。不过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也受到重用和信任,死后也极尽哀荣,后代也同样得到了重用。个人认为假使光绪不是醇王的儿子,可能他的成就也不止于此,不用在光绪朝的时候默默无闻的终其一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3: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忠亲王奕訢

爱新觉罗奕訢,是宣宗成皇帝第六子,出生于道光十二年,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6 r9 v4 m& ]& s8 w0 `% x$ f' t" j3 t" m% c9 @' |  F
  奕訢从小在书房习武读书,颇得道光帝宠爱。在道光帝长成人的九个儿子中,奕訢天赋最高,聪慧机敏,曾与皇四子奕詝共创枪法二十八式、刀法十二八式。道光皇帝大为赞赏,将枪法赐名为“棣华协力”,将刀法赐名为“宝锷宣威”。并赐奕訢白虹刀一柄佩戴,以示鼓励。在当时道光帝成年皇子中,道光帝曾有意立奕訢为皇太子,但皇四子奕詝为暴崩的孝全成皇后所出,一时举棋不定。于是召奕詝与奕訢入对。奕訢的师傅卓秉恬教导他说:“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奕詝的师傅杜受田明白,若陈议时政,奕詝的智识远不如奕訢,因此他授机奕詝,如果道光帝自言老病,将不久于人世,就一句话也不要说,只伏地流泪,以表孝心。结果道光帝大悦奕詝所为,称其仁孝,遂立为皇储。 / w6 E- o$ U8 j/ ?- e% a2 H, Z! ~
  
  e7 O- a3 e( v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已是沉疴不起的道光帝召见定郡王载铨、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尚书文庆等十人,留下了一诏两旨的遗诏(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与嘱诸大臣尽力辅助奕詝的遗诏崩逝。皇四子即位,为清文宗,年号咸丰。当时十九岁的奕訢封为恭亲王,恩遇超过其他诸王。" \; ]2 F- }( F
  
$ k& Q" r, W: d. L" H  咸丰二年,奕訢受命在内廷行走。第二年九月,太平天国北伐军兵逼京都。清廷命奕訢署领侍卫内大臣,负责输巡防,仍佩道光帝所赐白虹刀。十月,咸丰帝破格任命22岁的奕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咸丰四年后,恭亲王奕訢的地位一度扶摇直上,受封正黄旗都统和宗人府宗令。咸丰五年七月,奕訢生母静皇贵妃去世,因其封号之事,奕訢与咸丰帝之间出现了裂痕,两人关系逐渐疏远,并由此导致了奕訢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 ) n" G; M; G! U
  ' d: U( }; k# P6 F- B# `
  咸丰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暴崩后,便由奕訢生母静皇贵妃抚育,静皇贵妃去世前,奕訢以生母对咸丰帝有养育之恩,屡次请求咸丰帝封生母为皇太后,但咸丰帝一直不允。虽然最后咸丰帝还是尊封奕訢生母为康慈皇太后,但在康慈皇太后崩后,咸丰帝便切责奕訢为母争封,礼仪疏略,罢免了奕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等职,开去一切差使,命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并减杀康慈皇太后葬礼仪仗,并不系宣宗成皇帝谥,只称“孝静皇后”,不附太庙,只将孝静皇后葬入慕陵妃园寝,不单独建皇后陵。(直至同治年间,恭亲王重新掌权,方将生母重系宣宗谥,称“孝静成皇后”,神牌升附太庙)
5 v5 g0 Y9 ^/ z  H, q% i( n$ V  ) H& p0 Y! `8 y
  咸丰七年五月,奕訢恢复都统一职;咸丰九年,咸丰帝再授奕訢内务府大臣。然而,兄弟之间的阴影仍然存在。甚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奕訢还是被摈于清廷决策机构之外,不能与闻机要。
8 o& t9 z1 Y) m( w/ ^. Q1 }/ `
- D/ }; U+ G! j  l4 X  咸丰六年,英国与法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元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五月又沿海北上,攻克大沽口炮台,随后溯白河而上,直逼天津。清廷命大学士桂良及吏部尚书花纱纳为钦差大臣,赴津与英法联军谈判。不久,又增补曾参与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赴津参加和议。此事透露后,奕訢立即上奏咸丰帝,认为耆英输夷务,非委曲顺从,即含糊答应,担心和谈结果将是敷衍了事。他主张不能一味示弱。
, j' t' {& e2 d 2 W# \$ N$ C+ z- f5 y
  咸丰八年,中英、中法双方代表在北京交换条约的批准书。英、法、美三国公使到大沽时,清廷要求他们不带武装进京。英法代表蛮横拒绝,并炮轰大沽炮台,派陆战队强行登陆。清将僧格林沁率众还击,给英军重大创伤。英法以此为由,在咸丰十年春,组成联军开赴中国。八月,攻陷北塘、大沽、天津。九月二十一日,清将僧格林沁部在通州以西的八里桥,与英法联军激战。尽管清军奋不顾身,但在英法联军洋枪洋炮阻击下,终于败北。二十二日,咸丰帝率载垣、肃顺等一班近臣,仓惶出走承德。临行降旨奕訢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出驻长辛店办理抚局。咸丰帝向奕訢表示,希望抚局早成,以便早日回銮。
$ t3 F1 B& D/ v0 u  5 j7 e& `) ?- T2 U( {2 G! W3 h3 }
  面对清军节节败退的局面,奕訢在二十一日照会英使额尔金和法使葛罗,声称已受命担任钦差全权大臣,准备派人前往面议和局。另一面,老于外交手腕的奕訢,建议加强北京城防,改派积极主战的光禄寺卿胜保为统兵大臣,统领陆续调集的各省援兵,作战守准备。
7 n9 h6 x  {7 Q  v( [( z
) L0 w* r1 w/ b奕訢又将通州谈判破裂后被俘的英国使节巴夏礼等扣为人质。十月六日,联军进犯北京西郊圆明园,肆意抢劫。留守王大臣义道等人未经奕訢同意,擅自将巴夏礼等放还,希望以此换联军罢兵。但正如奕訢先前所料,放还巴夏礼只是增加了联军的枭悍之心。十月十日,英法联军司令部照会北京留守大臣,提出十三日派兵进驻北京安定门的无理要求。奕訢先后数次复函义道,反对轻易开门纳敌。但义道等人求和心切,力主迁就英法联军的要求。于是英法联军不伤一兵一卒便控制了北京城。十月二十四、二十五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礼部大堂签订。十月底,奕訢从外城移驻德胜门内瑞应寺,上奏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帝王上奏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帝,以英法联军两度焚掠圆明园而未能加以保护及原议条约非但未能删减,反而增添了赔款等项内容之故,引咎自请议处。同时声称,签订《北京条约》只是迫于时势,而非出于自愿。咸丰帝下谕,以奕訢在万难之中办理抚局,实属不易,免究其罪。十一月上旬,英法联军退出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咸丰十年十月十日,奕訢与桂良、文祥等以《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使节常驻北京,外交事务日益繁多为由,联名奏请咸丰帝设立总理和国事务衙门,专办同外国交涉事务。咸丰十一年二月初一日,总理衙门启用关防,在东堂子胡同旧钱局公所正式办公。奕訢与桂良、文祥任总理事务大臣。此后,清廷无形中出现了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以咸丰帝为首,由肃顺、载垣、端华等在承德避暑山庄随驾的近臣组成,掌握着清廷的最高权力。一是以奕訢为首,由在京的王公大臣组成,他们凭藉总理衙门这一机构,最初掌握清朝外交大权,而后又逐渐经管通商、关税等事务,把持了清廷的财税大权。
6 [$ ~( V1 t0 K9 v  2 P6 N+ M6 c7 R5 _% Q2 a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于承德烟波致爽殿,六岁的载淳继承皇位。掌握外交大权的北京集团首脑奕訢被排斥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这就加深了奕訢集团与肃顺集团的不和。七月十三日,奕訢不顾禁令,以叩谒梓宫为由,赶到避暑山庄。随后慈禧皇太后召见了奕訢,最后商定了皇帝回銮及发动政变的计划。奕訢先行回京做政变的准备。 jf.ikxm  5 g% f/ t; Q1 \2 U! V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两宫皇太后及幼帝回京,立即召见重臣,连颁四道谕旨:一、两宫皇太后亲裁大政,并另择近支亲王辅政;二、赞襄政务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立即解任,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军机,由恭亲王奕訢会同大学士、六部及科、道等官员共议八人之罪;三、派恭亲王奕訢传旨,将载垣、端华、肃顺革爵拿问;四、派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往密云将肃顺等拿回, 十月初一日,奕訢受封议政王,改组军机处。四日,在奕訢主持下,内阁通过了太后垂帘的决定。五日,下旨:载垣、端华赐令自尽;肃顺斩立决。次年改元“同治”。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兼领神机营,并享亲王双俸。 TZ-n)rC)v  5 x- E$ }# T7 \' S7 f
在此后的五年间,内外大权集于一身的奕訢,以其议政王的尊崇地位,达到了一生政治生涯的顶峰。
, B/ Z4 H+ _3 _; \; W' a  
8 p7 A- E$ N2 B& v" ~/ }* l  同治、光绪年间,奕訢从巩固大清王朝的基础出发,与一些封建官僚发动了一次避免清王朝倾覆的自救运动,史称“洋务运动”。在这场洋务运动中,奕訢不仅为之提出了自强御侮的总方针,推动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而且也为洋务运动各项具体活动制定了具体方针。首先是练兵,奕訢提出聘用洋人为教官,只是教习火器的使用和演练阵势,洋人无将由之权。中国之兵必须由中国之将统帅;其次是创办新式海军;第三是设厂制械;第四是兴学育人。实行了“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外交方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先后与英、法、俄、美、德、丹、荷、比、意及奥匈帝国等,建立了外交关系或商务往来,奕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三十年,使我国开始正式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奕訢本人则可称为当之无愧的近代外交事业的开拓者。 - L6 I1 H+ l+ z
# H* F- r+ f4 w5 N# f% M4 _% o  T
  光绪十年,法国侵占柬埔寨,并进而向越南的北圻进兵,直接构成对中国的威胁。奕訢主张避战求和,李鸿章也加以附和。后兵败,慈禧授谕旨一道,该谕旨严厉申斥奕訢委蛇保荣,委靡因循,罢免奕訢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撤销双俸,令居家养病。从此,奕訢闲居长达十年。掌握清朝内政大权几近三十年的奕訢集团一夕之间被慈禧击溃,史称“甲申政潮”。奕訢从政治的顶峰跌入了低谷。
, A) p8 x& r% Z- i7 p
3 l, a& f$ D+ Z# u3 e  此事与奕訢和慈禧太后的矛盾也有关系,同治四年三月,慈禧就曾以奕訢召对失仪,罢免奕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后仅革去议政王称号。
7 z9 C# _4 p( {; b, Y1 {' @" D) H1 U1 e5 z( v& T3 r$ |# [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闲居十年的奕訢作为帝、后党之间的缓冲人物,再次被起用。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九日,慈禧发布懿旨,任用奕訢主持总理事务衙门,并总理海军事务,办理军务大权。十月初五日,光绪帝也颁诏,恢复奕訢军机大臣之职,令其督办军务,各路统兵大臣归他调度。此时的奕訢年近花甲,十年的淡泊生涯,已使其失去了往日的进取意识,转而只求息事宁人。
8 Q+ X( m+ j- D- Q6 M  x8 w  
$ c/ h) G5 A* Z' ^0 ?  Z& h2 l  光 绪二十一年,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康梁发动了以改良立宪为主要内容的戊戌运动。奕訢此次与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站到了同一阵营中。同年四月,在戊戌运动激烈爆发前夕,这位满清亲王、辛酉政变的主角、洋务运动的先驱、近代外交和教育的开拓者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七岁。其一生的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爱新觉罗奕訢谥为“恭忠亲王”,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 g% _8 q# \" _0 a! M

( ]( ^) N5 X( l0 G' |7 n9 o  王爷贵为皇亲国戚、天潢贵胄,当然是与众不同,其穿戴也有特殊的规定。不但王爷身价高贵,就是其福晋也不例外,她们的穿戴也有明文规定。《清会典图》中对皇子、亲王、郡王、贝勒及其福晋们的穿戴,都有详细的规定。
! W& m$ k+ x3 ~5 A% [3 k( j; K& [( A/ N3 n
亲王补服,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色用石青,凡补服,色皆如之。
' r- }# ~; k, o; P" q- }) f7 T# T3 K9 C# \, m2 H
郡王补服,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 A4 f. j: `) {5 n& x: x
  4 C  M( c2 c# m5 T
皇子朝服,金衔玉方版四。每版饰东珠四,中饰猫睛石一。带及左右佩绦,用金黄色。带纷下广而锐。亲王朝带制同。 $ i- x# Z5 a% l; O
4 q- S, C7 X( H9 R' Q
郡王朝带,每版饰东珠二,猫睛石一。余制如皇子朝带。
( ?0 R# @  ]* Z * ^3 t; j2 V- l/ |# ?! l
皇子冬朝冠,有薰貂,有青狐。惟其时瞻上仰,上缀朱纬长出瞻,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梁二。在顶左右瞻下两旁垂带,交顶下。亲王冬朝冠制同。
- v& O8 E' m- D9 ^; I/ z
4 ~1 l3 b% y, J郡王冬朝冠,顶饰东珠八,余制如皇子冬朝冠。
, N: L& {# T% E4 d) J/ s8 N# [1 Z
/ u7 F! |3 r6 ~2 w' j皇子福晋冬朝服,用香色。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加海龙缘,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肩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亲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王福晋、郡主、县主冬朝袍制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6 05:26 , Processed in 0.0316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