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 20: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156)
) D% Z& v( y% j5 W8 V
- |9 [, l& c! p4 \7 Q; T3 r/ O: { 关于陈汤这次著名的远征,还有一个小插曲。* Z" @% J: g* }2 f0 }2 a6 E
1940年,牛津大学的学者德效骞撰文提出一个观点:陈汤所面对的匈奴人中,有一部分是罗马军团的残部,这个观点在前几年又风行一时。' Z, T. H/ D8 h s% c* m
前53年,古罗马帝国的统帅克拉苏(剿杀斯巴达克起义的重要人物)率领七个军团入侵帕提亚(即安息国),在卡雷会战中,罗马军团遭到惨败,包括克拉苏在内的二万名罗马人被杀,一万名士兵成为帕提亚人的俘虏。这一万名罗马战俘被安置在帕提亚(安息)东部。6 ~0 n3 M2 P' h) Z$ q
十七年后(前36年),陈汤的兵团在单于城下发现匈奴军队演习“鱼鳞阵”,从这种阵法的表面意思来看,有点类似于罗马军团步兵方阵的“龟甲阵”,也就是以大盾牌将步兵方阵的上方及周围防护得结结实实,象一只大乌龟壳一样。而且单于城的外城采用“重木城”,这也是罗马人的典型防御术。6 ?% f" s' A! l, v, j7 C
这似乎可以说明,有部分罗马战俘从安息国(帕提亚)逃出来,投到郅支单于的麾下,从地理位置来看,这是有可能的。根据《汉书》记:“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安息国的北部正是与康居国相接壤,所以这些罗马士兵从安息国逃出来后,进入康居国,加入郅支单于的军队,是完全有可能的。
, c5 J$ M8 |2 s& q 4 w, _) t! C2 w2 \ n- D+ o
由于欠缺更多的史料,历史学界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说法。笔者认为罗马士兵加入郅支单于军队这种说法可能性非常大。
, Y% t! p) h( h& n. j 安息与康居国当时都不在中国的控制范围,在这个地区,似乎郅支单于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在陈汤对甘延寿分析西部形势时,曾提到郅支单于一旦控制乌孙与大宛国,可能西取安息,由此可见郅支在这一地区的势力。
. e4 W( h7 V; k, E7 z6 g 可是根据《汉书》,郅支单于到达康居国时,只剩下三千名骑兵,就算再加上康居国的军事力量,也未必强大到什么地步,因为康居国在长期与乌孙战争中,始终居于下风,那么可以推想郅支单于除了三千名匈奴骑兵外,一定还有另一支军事力量,这很有可能便是这支罗马兵团的余部。
" A4 \' ]) K) C 可是罗马兵团的余部是如何由安息国到康居国,又到底多少人投奔郅支单于呢?这就是个谜了。也许是罗马战俘被安息人派往边境戊边,然后集体逃跑,投奔郅支单于,此时势单力薄的郅支单于当然求之不得。也许是郅支单于攻击安息国,意外收编了这此罗马战俘,当然,这些仅是猜测。) @: d/ X( A9 ]9 V( |+ r. ?' `
/ j3 I4 Q/ K4 K: w# g 为什么史书会记下单于城的士兵在操练“鱼鳞阵”呢?要知道《汉书》中对战争的记述一般是很简略的,这肯定是这种“鱼鳞阵”引起远征军官兵的兴趣。为什么会兴趣呢?可能有几个原因:一,可能汉军没有见过这种阵法,所以印象深刻;二,匈奴人一直是以骑兵为主力,根本没有听说过匈奴有步兵,特别是匈奴步兵还操习这种阵法。
% l* i% d( t% e. ^( D 所以笔者倾向于认为在郅支单于麾下,确实有一支罗马军队,人数不详。4 i* y9 s2 Z4 o! A
题外话,扯远了,还是言归正传。
* O8 w6 m5 \ V/ \: s
" a1 Y. v' k& O4 W/ w l, F 在城楼上的匈奴兵远远冲着远征军的大本营,故作勇敢状,高声喊道:“有种的过来较量较量!”看来是死到临头还嘴硬。) e: F: T8 U6 H- ]! K4 A1 e1 E6 M
刚才在在城门间来回奔跑的匈奴骑兵一百多人,也高声吆喝着,策马驶出城门,冲着联军大本营冲杀过来。做什么呢?神风敢死队么?
% E0 E4 U- @- @# T; K& w 陈汤哂然一笑,命令中国兵团强弓劲弩伺侯,弓弩兵引箭上弦,瞄准冲杀过来的匈奴骑兵。匈奴人晓得汉军弓弩的厉害,一看大势不妙,为首的那人调转马头急忙便跑,其余士兵一看,纷纷鼠窜回城内。
' A. ^4 ~) @: K# w2 w- o, [ 汉军的弓箭手整齐有序地向前行进,到了弓弩的射程范围后停下来,列队持弩,指挥官一声令下,从弩膛中射出的箭雨飘向空向,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后,坠落在单于城的城门附近。城门下操习兵阵的士兵赶紧摆出新演练的“乌龟阵法”,用盾牌将步兵方阵遮盖得严严实实,即便如此,还是不免吓出一身的冷汗,心中暗叫“厉害厉害!”然后这个乌龟营退入城内,把城门关闭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