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3: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64)
* p# G- @  ]; t/ q  6 ?: b$ D( _7 B+ w- [( X
  七、大漠孤烟直——北征之路
$ B1 x7 s! r" T8 `/ X$ ?  
) `- R# l* d* X- ^( l; H  第二次北征的时间选定在681年(高宗开耀元年)的三月,这时是晚春,是有利于进军的一个时节。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次出征唐军出动了多少兵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要远远少于第一次远征,因为第一次远征中除了裴行俭直辖的十八万军队之外,还有程务挺与李文暕两路大军共计十二万人,而这次远征中,程务挺、李文暕的兵团已经编入裴行俭的直辖兵团中,没有其他的协攻兵团。, I2 y6 W& j0 L) z% f
  右武卫将军曹怀舜与裨将窦义昭作为先锋部队,率先进入突厥作战。曹怀舜刚迈出边界,就打听到了一个小道消息,称突厥伪可汗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两人正在黑沙北,而且随身跟从的骑兵不足二十名。
8 i' G. M, [! ?# N; S4 J3 U$ d& k* A  曹怀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也来不及证实消息的准备性,便将部队中老弱官兵留下,自己则亲率精锐轻骑兵,急速奔往黑沙,企图一举将突厥最重要的两名头目生擒,抢得北征第一功。# |, C4 v" r: [9 {( j* a1 l0 B# L
  可是这则情报来源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因为曹怀舜赶到黑沙时,发现这里一个突厥人的影子也看不到,倒是累坏了这些急行军的骑兵,既然找不到敌人可以打击,曹怀舜只得悻悻而回。# V* |, I" t; _+ C, Z
  不过曹怀舜的运气不错,也没有空手而归,他在半途中正好遇上铁勒族薛延陀部落的人马南下,薛延陀自从在唐太宗时代被灭国之后,其部落一蹶不振,这次可能是受到突厥的恐吓,所以准备归附突厥。可是遇到曹怀舜的唐军之后,薛延陀部落首领改变了主义,索性向曹怀舜投降。这样曹怀舜便捞得了一个大便宜,同时为裴行俭的远征大军清除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7 B1 f  F4 j# g* S( M, u0 b; _# Y  
2 W6 j- N0 J# j  既然找不到突厥的主力,曹怀舜便率军南返,结果在长城以北附近,遇上了阿史德温傅的突厥军,双方打了一场小战,这场战斗只是试探性的战斗,双方伤亡都不大。这时第二梯队的唐军也越过长城,第二梯队是李文暕及其裨将刘敬同所统领,与曹怀舜在横水会师。
, f' u) T: @4 g" x+ {  此时,自立为突厥可汗的阿史那伏念率主力兵团也出现在横水附近,加上阿史德温傅的兵团,开始向唐军发动进攻,这两支军队,是突厥反叛的核心力量。
0 r7 {& M1 k; ^' Z9 i  曹怀舜与李文暕马上将军队组合成方阵,与突厥军队交战。+ n1 Y( B5 b" H3 U
  此时曹怀舜部因为刚刚远距离跋涉,兵疲马困,战斗力发挥不出来,所以打得十分被动,还好唐军的方阵防御很坚强,突厥骑兵一时也找不到突破口。5 d- [" Y9 c: W9 |7 k( p6 c
  唐军且战且退,突厥人紧咬不放,苦战了一天。1 X: G; ^- [7 l$ J2 i# E/ c/ g* w
  
& }' ^6 B: ?8 c7 F/ V/ C  就在突厥兵力倾巢而出时,其后方防卫非常薄弱。
3 h) m; w+ N$ z  此时,老谋深算的统帅裴行俭暗中派遣裨将何迦密从通漠道进军,程务挺从石地道进军,直取阿史那伏念的老巢金牙山。在这里,突厥仅有少数的守卫力量,完全不是唐军的对手,守军很快便被击垮,阿史那伏念的妻子、儿子全部被唐军所俘虏,辎重粮草也尽数落入唐军之手。
) B, J0 z. b/ G% q7 O: X  此时突厥可汗的后院已经丢失,只要曹怀舜可以顽强地顶住突厥人的进攻,等待何迦密、程务挺两路大军回援,必可以前后夹击,大破突厥军。但是没想到关键时候,曹怀舜成了“曹跑跑”了,他抛下部队,撒腿就跑,要知道军队的士气,很大程度上是由主将带动的,主将自己跑了,战士们怎么打仗?结果士气动摇,军心大乱,其余几位将军也没法控制。! P! T7 o/ l# C
  突厥人见状,更加猛烈地攻击,结果唐军防线全线崩溃,死伤无数。  m2 i$ T1 d# Y0 g; j3 ~8 u
  然而就在此时,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3: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65)* X( V6 b/ ]( Z9 H" A
  8 s8 q  E. l- V6 x1 ]1 c6 i
  曹怀舜没头没脑鼠窜了半天,终于缓过劲来,这才想起来自己是前线总指挥,想起自己那位严厉的上司与统帅裴行俭,心中一震,不行,不能这样一走了之,总算还记得要收拾残兵,于是曹怀舜又往回走,与溃败的唐军残部会合。% \: B$ C' a; e  t) j
  可是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的追兵已经逼近,紧追不舍,而唐军一片混乱。怎么办?曹怀舜狗急跳墙,下令把军中的金帛搜刮一空,然后派人前去贿赂阿史那伏念。: X2 i* U2 t1 p% E
  事实证明阿史那伏念也是平庸之辈,见到这么多的金帛,呯然动心,遂答应曹怀舜,与唐军议和,收了钱财,停止了追击。可是他也不想想,这些钱财,他有福消受吗?$ [) q7 F6 }) t
  等到阿史德温傅的军队赶到时,唐军已经跑远了。阿史德温傅见阿史那伏念的兵团原地不动,一腔怒气对可汗说:“你怎么让唐军从眼皮底下溜走呢?”阿史那伏念不紧不慢地回答:“我已经跟他们的将领达成和解协议了。”阿史德温傅一眼瞥见可汗账中堆砌的金帛,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边走边骂道:“竖子不可与谋!”: V- o9 G5 Y; O6 z6 P
  突厥的两大巨头关系开始恶化,这对突厥的复国大业,是一大危险。/ }6 Z' Z" z+ I- c; a, Y, ]# G( N
  吃了大败仗的曹怀舜回到军营,士兵们个个无精打采、灰头土脸的,一进入统帅的营帐中,曹怀舜一抬头,便看到裴行俭那双充满杀意的眼睛。裴行俭大喝道:“来人啊,将曹怀舜拿下!”曹怀舜吓得两脚发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裴行俭指着他怒斥道:“你身为前军总指挥,居然临阵弃兵而逃,我大唐立国数十年,何曾有过你这样的将军?”
5 [1 u* C& ]* _9 b  曹怀舜被押解回长安城中,交由有司审判,被判处死刑。不过最后一向慈仁著称的唐高宗还是网开一面,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为流放岭南。
( ]) H; }+ e& k! @0 N' I  - j3 T4 w% S% O% z
  第二次北征的春季攻势,由于曹怀舜的临阵逃跑,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损兵折将,裴行俭不得不暂时停止对突厥的攻势,把军队拉回代州进行休整。! W/ ?  p& v4 q8 q3 J* D
  休整并不意味着裴行俭无所事事,这只老狐狸利用大军休整期间,策划反间计。8 B6 |5 X- f6 {8 N- n
  在突厥叛军中,最有影响力的人,当属可汗阿史那伏念与造反先驱阿史德温傅两人,可是阿史那伏念并非阿史德温傅所拥立,而他私自接受曹怀舜的贿赂而放走唐军这一事件,又令阿史德温傅怒火中烧,两人的同盟关系已经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 O. D( C0 f+ L0 j# A, X  阿史那伏念这个人,私心甚重,私心重的人往往会猜忌别人,特别是对阿史德温傅,他的提防心更严重,因为阿史德温傅乃是突厥起事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领导人,威望极高,阿史那伏念的惟一优势,仅仅在于他是突厥可汗家族、即阿史那家族的成员,可是谁又能保证阿史德温傅不能将可汗的王冠戴在自己头上呢?" ?5 S  y6 {* u; Z
  裴行俭一眼便洞察出二人的矛盾所在。+ G+ j+ b- i/ l: V2 Z% Q
  由于突厥汗国已经亡国五十年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突厥人都想要参予这场叛乱,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突厥人继续归附大唐,裴行俭中从挑选了一部分人,将他们派往北方叛乱区,散布小道消息。于是在在突厥叛军内部,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
% k+ Q+ Y( O5 Q% ?! z  对于裴行俭来说,阿史德温傅才是真正的对手,因为他是突厥复国运动的灵魂人物,也是一个有才干、刚强的领导者。阿史那伏念虽然自立为可汗,但是他已经暴露出其弱点:自私、贪婪,缺少雄才大略。2 z- S5 ~, Z$ }9 t9 |/ x
  ' T4 d  n  i) C8 q2 x9 j
  裴行俭的计划,是要借刀杀人。
9 O5 x" f5 h" {9 P+ y  首先是向阿史那伏念散布一些小道消息,说阿史德温傅想要取代他的位置,这可是阿史那伏念一直担心与提防的事情,特别是他收受贿赂,私下放走曹怀舜这件事,也引起阿史德温傅的强烈不满。. h! \1 C; n- n, k0 ?1 H
  其次,裴行俭手中还有一张牌,那就是程务挺在袭击金牙山时,俘虏了阿史那伏念的妻子儿女,这张牌,关键时候可以促使阿史那伏念对阿史德温傅下手。  V! C: G( ~" B
  反间计,有时是不战屈人之兵的大谋略。
: I# m6 m8 Z/ ?( R1 k0 G  兵者诡道也。
: U: c0 B$ m6 G- m- ^* B  裴行俭对孙子的这句名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将这种军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3: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66)
) ~+ [" h  O2 v+ b8 W/ G5 E  
3 K0 t) c! _% o# V  M  在自私自利与唐军反间的双重影响下,阿史那伏念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一个想法逐渐明确了:干掉阿史德温傅,然后向裴行俭投降。) F1 ~$ E4 w( k  _, k
  阿史那伏念派人与裴行俭和谈,突厥使者传达了阿史那伏念的想法:“我可以抓获阿史德温傅,但唐军必须保证我以及家人的生活安全。”裴行俭拍拍胸脯说:“只要能抓获阿史德温傅,这些条件都不成问题,我统统答应。”
, q2 `9 z' b$ N$ r, D2 E3 Q  可是过了一阵子后,还是没有动静。
8 _7 E5 _: h9 W' |2 k* |1 R9 T, ^# H  阿史那伏念的性格特点,优柔寡断,阿史德温傅在突厥人心目中地位很高,如果没能得手,恐怕自己还惹祸上身,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 f; _" W* Y( s7 B  能拖就拖吧,反正大唐的军队都还未出边塞。
5 U) H+ {2 B! a8 f& Z  ; A/ l/ J1 |5 [" D4 n
  裴行俭准备在阿史那伏念犹犹豫豫之时,施加压力。7 g1 E, |7 F! h" e
  战争之中,任何疏忽可能都是致命的,此时裴行俭已经接到派往突厥的间谍的密报,阿史那伏念认为唐军距离甚远,所以其大本营防卫十分脆弱。裴行俭大喜,这可是一个机会,秘密派遣刘敬同率一支骑兵,昼夜兼程,直奔阿史那伏念的老巢,同时大军也即刻开拔,作为后应。7 b- a/ T0 g9 u( p9 l* H
  人有时经常犯同样的老病,虽然有很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但总抱以侥幸心理。
  @- C# Y8 j$ k: d0 u- [* ^; @  阿史那伏念又犯了颉利可汗犯过的毛病,对手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到来。刘敬同的先头部队昼夜急行军,突然出现在伏念可汗的营前。此时阿史那伏念的军队根本就是稀稀拉拉的,连把大军召集起来也没办法做到,怎么办?# r6 A) x$ P0 s
  这下阿史那伏念快刀斩乱麻,当即差人请来阿史德温傅,表面上说要商量如何应敌,可是阿史德温傅刚走进帐营,便被埋伏的卫队给绑了起来,然后阿史那伏念率突厥军队向刘敬同投降。  v/ y* c6 r) @
  裴行俭又一次兵不血刃,瓦解突厥的叛乱。
3 q7 Y' S$ G3 R8 [  + `  O" S5 T* `" K) T9 w! J
  裴行俭再度证明了自己非凡的军事才华,他的作战风格,与初唐时大多数将领不太一样,他并不象其他将领那样操刀上阵,勇冠三军,但他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并不以力战胜,而是以智取胜。
0 |' S+ S& o! V. [3 C6 c  令人遗憾的是,是这次远征的胜利,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突厥问题。因为唐朝廷在处置突厥战俘问题上,犯下了无可挽回的大错。+ j. p( ?/ M/ X$ J$ y- s1 Y' T" j
  当裴行俭将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等人押解到京师之后,唐朝廷竟然大开杀戒。要知道从大唐建国以来,虽然征服的国家极多,却基本上都礼遇这些国家的首领,包括颉利可汗、车鼻可汗、阿史那贺鲁等都是如此处理,这也是唐帝国之所以能拓疆万里的重要原因,但是这次却决意要处死这些突厥首领。6 u. V, @  ]( C0 S! `; Y. z
  谁如此嗜杀?虽然史料中是以唐高宗的名义,但唐高宗从以往历史来看,并不嗜杀,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处死突厥首领很可能是出于武则天的授意。
# Z) E: N, O) [" C  
% m  y! x  S9 g" S, @  裴行俭听了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紧急上书道:“当时伏念可汗请降时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臣保全其性命,而且他擒获阿史德温傅,也算是将功赎罪,不能处死啊。”
1 Z6 V6 Q& P; K  朝廷不听,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名突厥首领全部绑赴刑场斩首,这五十四颗人头落地了,其后果是千千万万颗人头的落地。# H/ a% N$ b, ^# Y
  裴行俭悲愤地说道:“诛杀已经归降的人,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投降了。”此后裴行俭声称有病,不愿意上朝,终日躲在家中,众人皆醉我独醒,能象裴行俭如此有远见的,唐王朝再无第二人。
5 m; F7 n6 v! l' i9 q  
/ n1 O* I7 `: K  杀降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激起西突厥的叛变(682年,详见前文),这下朝廷又慌了手脚,想起了当年智取西突厥的裴行俭。深居简出的裴行俭虽然对朝廷杀降的做法十分愤慨,但出于一腔爱国之心,他最后还是决定复出,出任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准备征讨西突厥,但是他还没出发,便因病去世了。最后平定西突厥的重任,由裴行俭所推荐的安西都护王方翼所完成,此前文有交待,恕不复述。
7 e/ _. D2 t7 Q. u& O  裴行俭乃是唐高宗后期最杰出的一位将领,他的杰出是多方位的,无论文治还是武功,均可圈可点。裴行俭的另一大贡献,乃是慧眼识英雄,善于发现人才,裴行俭对人才的看法,首先推重是一个人的“器识”,也就是器量与见识,器量必须是要有宽广的胸襟,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识就是一个人的胆识与判断分析力,对于唐人所推崇的“才艺”,裴行俭只把它列为观察人的次要因素。在他的推荐之下,程务挺、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均成为独挡一面的将领。7 r# J' P7 s! N7 ~/ R+ s
  裴行俭一死,大唐帝国能否阻止突厥的复国之路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3: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67)
4 t1 V; [$ f% p+ l; l0 w  
' E$ T+ P; r0 a, h( x4 j  八、复国之路
$ ]0 Z. r; \( [9 V  U$ o  
" j0 F$ t0 ]2 P" F/ d  突厥的叛乱已经两年了,这场叛乱的严重性逐渐显现出来。
/ ~$ x- n+ s  ?' N& m' V  突厥人深知战马对唐军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大唐军队在草原作战,是无法歼灭机动性机强的突厥骑兵的,所以突厥人明智地将袭击唐帝国牧区作为一个战略突击方向。
; ^/ d5 v# J9 J+ G5 T$ k" `  唐帝国共设立有八个牧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陕甘一带,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高宗的麟德年间(664-666)年间,战马数量达到创纪录的七十万匹,战马的数量多寡基本上与大唐军事力量的升降成正比,大唐的军事扩张也正是在七世纪六十年代达到颠峰,之后对吐蕃战争中连连败局,战马的数量开始大幅下降。
+ M# h) K# w* j  大唐军事力量的下降,有内因,也有外因。
7 G/ `3 w8 D( q! f  外因就是扩张的速度过快,结果在这些新的府州统治基础并不牢靠,反叛之事便时常发生;内因就是武则天的逐渐掌握国家大权,武则天虽然精于权术,但在强国强兵方面,却十分糟糕,而且她的精力多花在打击政敌、巩固权力之上,唐高宗委政于武则天是在660年(显庆五年),而就在这一年,大唐帝国优良的军事传统被打破。
" o, j. U3 b) y( f+ b  在此之前,大唐之所以武功赫赫,在于帝国拥有开拓万里的雄心与无敌的兵团;大唐兵团之所以无敌,一方面是拥有大量杰出的将领,更重要的是有一支能征善战,有着极强的爱国心、视死如归的军队;战士之所以视死如归,不仅是时代的尚武精神,更在于政府大力发扬此精神,给予武士极高的礼遇与荣誉,$ q# ^$ _+ g; H9 V
  但从七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个传统被打破了。士兵完全沦落为工具,出征时军队的档案都不载其名字,得胜归来没有任何荣誉与奖赏,这不仅磨灭了武士们的热情与尊严,也使得大唐军队迅速走向衰弱。所以从七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铁勒九姓大叛乱、兵败青藏高原、西突厥叛变、西域十八州的沦落、北突厥的复国运动,军事危机一波接连一波,令大唐帝国疲于应付。
4 R: }8 G# @3 |" L9 d9 Z+ l  
3 x" I, B& c7 w9 w3 v$ c% a7 q  北突厥的叛乱才两年,大唐帝国在战马上的损失达到惊人的十八万匹,这些损失,一部分是来自战场上的损耗,两次北征出动数十万的兵力,远距离的作战,使得战马伤亡率很高,但是更可怕是突厥骑兵对牧场的打击,两年来,突厥骑兵多次发动旨在夺取战马的入侵,致使牧区人员被杀八百余人,战马大量被夺走。2 }; \9 L3 U; p
  屡仆屡起的突厥叛乱势力极为顽强,在阿史那泥熟匐与阿史那伏念相续失败后,又有一个人起而自立为可汗,这个人就是阿史那骨咄禄。
8 R/ ~. C& Q. t9 b" {: Q  一个新的突厥汗国呼之欲出。  Z( a1 V1 l- X, f$ ?9 k
  
$ O# n0 q5 V$ j  裴行俭的去世,对陷入危机中的大唐帝国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失去了一个维护北疆安全的最合适的人选,此后,突厥的重新崛起,成为无人可以阻挡的一股力量,就在裴行俭去世的这一年,突厥第三度向复国之路发起冲击,并且再一次地成为大唐帝国最强劲的对手。: r+ s1 d" A- l# Y+ P
  突厥复国运动的关键人物是阿史那骨咄禄,此人乃是颉利可汗一族的远亲,同样属于阿史那氏。在阿史那伏念起兵反叛时,骨咄禄加入反叛的行列,后来阿史那伏念投降裴行俭,骨咄禄逃入总材山中,静观其变。
4 ?" c8 K, E4 X- a  唐朝廷置裴行俭的意见于不顾,杀死了阿史那伏念以及其他突厥首领共计五十四人,这么一来,突厥的残部打消了投降唐帝国的念头,而骨咄禄的可汗家族血统使得许多突厥人前来投靠他。1 ?+ _6 W: b1 [! S  i. D! y
  到了682年,骨咄禄所拥有军队已经超过五千人,他凭借这五千人作为家底,向北边的铁勒九姓部落扩张,抢得了大量的牛马,其实力日益强盛,这样也吸引了更多的突厥人前来归附,于是骨咄禄自任可汗。虽然此时骨咄禄的势力还没有扩大到突厥全境,但从他自任可汗始,实际宣布了新突厥时代的来临。这个新突厥,又称为东突厥汗国,为了与颉利可汗时代的突厥汗国相区分,又称为突厥第二汗国或者后突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3: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68)+ y& k6 ~' \- `/ b
  & C  }+ U8 `% P* S( W  H
  第二汗国之所以可以建立,有一些外部有利因素。
' V! `9 O6 ^$ ~' G# ?  首先是令突厥人胆战心惊的名将裴行俭刚好去世;其次是吐蕃人帮了大忙,这一年,吐蕃大军在名将论钦陵的指挥下,接连攻击唐帝国的柘州、松州和翼州,迫使唐帝国不得不抽调大批军队前往抵抗;第三个因素是突厥人的攻击牧区的战略相当成功,使唐帝国损失了十八万匹战马。% D( j9 Z7 Y. Q7 N
  大唐帝国在两线作战的压力下,实在无法发动第三次的北征之战。  @% u; X) i, K' f5 p8 _
  突厥可汗骨咄禄是个相当杰出的君主,他意志坚强,百折不挠,同时知人善任,这是他成功的秘诀,其手下第一功臣是阿史德元珍。
6 Z- }) W8 [% x2 L  阿史德元珍本来是单于大都护府的一名官吏,负责掌管查核降户部落,后来不知犯了什么法,被都护府长史拘禁起来,正好此时骨咄禄发兵攻打单于大都护府,阿史德元珍便对长史说:“你把我放了吧,我跟这些部落首领很熟,可以劝降他们。”长史听后还真就信了他的话,把他释放了,结果阿史德元珍收拾行礼,投奔骨咄禄去了。
$ `0 w) e$ s- a" g2 u- g) I  骨咄禄与阿史德元珍会见后,对这人的才智很是佩服,突厥虽然不乏勇士,但缺少谋士,阿史德元珍是个头脑清醒,有很强的判断力的人,而且有文化。骨咄禄可汗便非常器重他,让他掌管兵马事务,阿史德元珍一跃成为突厥最有实权的人物。
, v, y. ~- `9 R' v  + p' M' ^( ?; g8 C. ~3 d
  阿史德元珍接管兵马事务后,立即发动对大唐并州、单于都护府以及岚州的进攻,大唐帝国的北疆锋烟再起,生灵荼炭。在与突厥的战斗中,岚州刺史王德茂兵败身死。
+ v- Q+ Y9 ~) ?8 ]# F3 y; ?  紧接着,突厥数万人马兵临云州城下,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r% J" d7 k# w, ?
  此时,一支大唐援军已经进驻云州城,这支援军的主将,正是大唐第一勇将薛仁贵。  o6 h; x- B9 _$ d1 Y
  曾经勇将如云的大唐帝国,现在不得不靠着老将来支撑门面了,这时的薛仁贵已经六十八岁了。
# x2 H4 A% O- \) e3 w# D# m  自从在662年大破铁勒九姓的叛乱后,薛仁贵的命运可谓是大起大落。667-668年时,薛仁贵参加了击灭高丽的战争,凭借此役中的神勇表现,达到其军事生涯的巅峰。然而,仅仅两年后,薛仁贵从峰顶跌落到谷底,在讨伐吐蕃的战争中,薛仁贵大军惨败于大非川,几乎全军覆没。战后,薛仁贵被解职免官。不久后,高丽人不断地反叛,薛仁贵又重新被起用为行军总管,经略高丽,但是没想到他又做了什么不法勾当,结果再度被罢官解职,流放到象州,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薛仁贵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之中。直到北边突厥事起后,随着裴行俭的去世,大唐在北线、西线的战场不断告急,朝廷想着了这位还在流放中的名将,薛仁贵第二次复出,担任右领军卫将军兼检校代州都督。
( Q, o/ S- T) D  . n8 N1 R$ ~' o
  却说突厥大军在阿史德元珍的率领下,逼近云州城,在城下,突厥兵冲着城内守军叫嚣道:“快让你们大将出来。”
5 N7 f$ ]) v( O) {2 x  薛仁贵率军出城迎战,昂首挺胸,身披战甲,头戴铁盔,威风凛凛,骑在高头大马上,背后是一队阵形齐整的精锐部队。2 k/ r7 }- @* m3 k; y" h- k
  阿史德元珍心里一阵惊叹:“此人雄姿英发,不知是何位英雄。”便策马前行,高声喊道:“你是何人?”
/ i* E3 e: J" N7 r: m# G* X$ F4 c: f- D7 H  只听得薛仁贵大声回应道:“我,薛仁贵是也。”
1 a' g. X) k/ k- z+ t/ w/ [9 S3 B  突厥骑兵一听到薛仁贵的大名,不由得心里凉了半截,这位就是当年三箭定天山的传奇英雄薛仁贵啊,薛仁贵的故事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心中不禁暗暗叫苦。
4 F( R) D6 j8 z7 r2 e$ N8 Y& C. S  阿史德元珍故作镇静,冲着薛仁贵喊道:“你胡说!薛仁贵已经被流放到了象州,可能都死了,你还拿他的名字来吓唬人!”( Q- f6 ~# @  v1 }
  薛仁贵呵呵一笑道:“好,今天让让你们瞧瞧老子的真面目。”说罢将铁盔摘去,这一年薛仁贵已经六十八岁,当年的青壮派现在成为老将军,但虎威仍在,锐利的目光中依稀可见当年的杀气。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3: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69)
# a( x- ~2 s5 ^# J+ h) e  
, T% P' v( P% R6 E  g  突厥骑兵中较为年老者,有的当年曾参加过薛仁贵平铁勒九姓的战争,自然认得这位老将军,便惊呼起来:“果然是薛仁贵啊。”不由自主地下马行礼,这是突厥人对勇士的一种尊敬。# V/ c5 s( ^  y
  薛仁贵一露庐山真面目,突厥上下无不震动,眼前这人果真就是当年“三箭定天山”的英雄,突厥人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传统,勇士在他们心里,有着神一般的地位。对于象史万岁、薛仁贵这样以武力著称的人,突厥人顶礼膜拜,所以当年史万岁的英名,让达头可汗一听之后扭头就逃,同样,薛仁贵的大名,也让这些突厥人转身便走。6 ^; c8 L; B: Z8 [; S. v& s- E8 ^
  其实这是心理因素在作祟,首先,即便薛仁贵当年是天下第一勇士,可是现在六十八岁,体力怎么可能与青壮年时代相比呢?再说,薛仁贵不也曾在青藏高原上遭遇到惨败么?* H" o+ v0 [# f
  说实话,突厥人不是被薛仁贵击败,而是被自己脆弱的心理所击败。( e3 x/ e" }9 ?% Y1 M( z3 `, A5 @
  突厥人转身一走,薛仁贵讨得大便宜,纵兵出击,这下子突厥军队更乱了,阿史德元珍虽然是个有才能的突厥将领,但比起身经百战的薛仁贵,那还是差远了,他无法阻止其士兵的溃逃,最后战斗成一边倒的格局,突厥第二汗国遭遇到复国以来第一场惨败,在薛仁贵兵团的掩杀下,阵亡一万余人,被俘二万余人,损失牛马羊驼三万余头。5 x" [& {1 M1 r8 L5 x5 M- v
  
; P9 ^0 y4 q& y# E, C  这一战大大鼓舞了唐军的士气。% h% K( t5 J* q. O/ B9 e7 ?* N
  唐朝廷在北线战场上,对薛仁贵寄予厚望,可惜的是,这次辉煌的胜利成薛仁贵戎马生涯的收官之作,不久,薛仁贵这位大唐传奇名将也步裴行俭之后尘,撒手而去。
! ?5 p$ D$ C) n! I8 ?  薛仁贵的去世,对危机中的大唐帝国,不啻又是一个重大打击。薛仁贵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为大唐帝国建下赫赫功勋,从一个普通平民,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将军,他富于谋略,意志坚强,善于以少胜多,虽然在大非川一役中遭到大挫折,但他还是以最后一战的完美表演,为其漫长的军事生涯画上句号。他的故事被后人改编成为许多小说、戏曲与传奇,流传至今。5 y/ @- R; {; O& m, @# N4 q6 h
  6 Q- [% {) ]- Z. o
  当薛仁贵的死讯传到突厥之后,突厥人象打了一场胜仗一样,欢天喜地。既然现在他们最畏惧的薛仁贵将军已经病逝,他们已经不惧怕任何人了。683年(高宗永淳二年),突厥人开始如潮水般地向大唐帝国发动凶猛的进攻。
4 P9 h" Y% R4 z" g; a- ]  二月,突厥大军进攻定州、妫州。三月,骨咄禄可汗与阿史德元珍大举围攻位于云中的单于都护府,都护府司马张行师率军迎战,被突厥人击斩。
$ e- n3 u' P1 P  Q6 ?2 ?2 i  五月,骨咄禄可汗兵围蔚州,蔚州刺史李思俭兵败被杀;丰州都督崔智辩率军在朝那山截击突厥,结果大败,崔智辩被俘。六月,突厥人攻掠岚州。
, {: m' W" n: P1 X: @5 z  突厥骑兵忽然象是回到了始毕可汗的时代,在北方草原上刮起一阵旋风,其来势之猛烈,崛起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 F1 G% q6 h* q  ( ~- D8 I9 H! V+ a
  大唐皇帝唐高宗的身体状况本来就很差,北方突厥事变又使他忧心忡忡,终于在683年的十二月病死了。8 h9 d: s& s6 ]: V" m" K7 a
  唐高宗在位时间共计三十四年,即649年到683年,在其统治的前半段,表现也相当杰出,虽然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继承了唐太宗留下的雄厚国力资本与人才资本,但是后半段自从权力逐渐转移到了皇后武则天之手后,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 I6 A" a6 o& Z; ~) r; r  唐高宗死后,李显继任皇位,随即被武则天废除,改立李旦为唐睿宗,但此时事实上已进入武则天独裁的时代,到了690年,武则天干脆自己当上皇帝,改国号为“周”,但是习惯上仍然把这武则天统治时期称为唐,所以笔者仍然称“唐”而不称之为“周”。1 V! I+ H6 A5 M
  武则天时代的到来,也是唐帝国陷入低谷的一段时期,对外战争,极其被动,胜少负多,在内政上大肆屠杀异己、滥用酷吏,严刑峻法,使得唐太宗所立下的法律制度遭到空前的破坏,大唐帝国进入一个黑暗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3: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0)
% n+ C' y, G# s6 h4 F* `$ E9 ~' f  / F7 [, m* M  a8 v8 e  _
  第五部 漫漫熊途& w1 N) B3 V6 ]) Q5 j
  
4 V0 T; O& m1 D- l  C  一、名将的凋零
1 y1 D, Y- A* R& J$ t  6 L* d2 A) S4 X2 c$ |
  唐高宗去世前后(683年),曾经叱咤风云的帝国名将也一一谢世。682年,裴行俭去世;683年,薛仁贵去世;685年,刘仁轨去世。能够独挡一面的将领越来越少,只剩下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寥寥数人。; c" t# o2 U8 x
  程务挺是将门之后,他的父亲程名振,在初唐也是响当当的一名战将,曾参加讨伐刘黑闼战争与征高丽战争。程务挺年轻时便追随父亲出征高丽,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顽强与勇敢,很快为他赢得了名声,在战后被提拔为右领军卫中郎将,他的才华为裴行俭所器重。在突厥复国运动兴起后,程务挺两度追随裴行俭北征,均立下大功。
/ w8 C/ s5 E, W2 P  683年夏季,帝国的外围叛乱越演越烈,甚至蔓延到了帝国内的绥州。
' F5 o' K/ K& M3 B' f  绥州步落稽胡人领袖白铁余以宗教为号召,率众反叛,这给了程务挺一个表现的机会。这次危机爆发在大唐帝国的本土之内,唐朝廷不敢轻视,派程务挺与王方翼两位得力战将共同出征,前往平叛。这是对程务挺的一次考验,程务挺显示出其非凡的军事才干,很快在战场上挫败叛军,攻陷敌人老巢城平县,生擒白铁余,荡平其党。
; b" T. T( u& q  这次干净利索的胜利,使正处弥留之际的唐高宗,让程务挺出任单于道安抚大使,防御突厥的入侵。
% E1 w! G2 N/ x3 B- {) R$ p4 R  8 X' ?0 `0 r# x
  此时的北方战局确实很不乐观,由于帝国组织不了第三次大规模的远征,那么突厥人可以凭借自己来去如风的劫掠式攻击,不断地袭击边关军事据点,掠夺马匹与百姓。4 m7 @  F5 z# S& n& F
  程务挺到任后,接连击败了突厥人的几次扰边的进攻,他在防御战术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且在军队中威信很高,将士乐为其效命,这种情况,使得突厥人并不想与程务挺正面冲突。. v% z! G6 E( B" `) F6 V
  正当程务挺一腔热血,期待为国家建立功勋,可是他却死于横祸。* j  e, f0 Z8 c' Q0 y7 I8 y: ?- ~0 d6 n
  此时的大唐帝国,不仅外患纷起,而国内也面临一场空前的危机,684年,徐敬业起兵十余万,讨伐武则天,国家陷入内战之中。" z; B+ @6 B/ G& P2 M
  徐敬业起兵后三个月便败亡,武则天开始大肆屠杀异己,单于道安抚大使程务挺也成为屠刀下的牺牲品。
+ S5 S4 [' I  k6 p1 O  ]  E) l  程务挺被杀真是很冤,他与朝中裴炎是好朋友,当徐敬业起兵造反时,武则天问裴炎有什么计策,裴炎说:“太后如果归政于皇帝,徐敬业可不讨自平。”武则天大怒,裴炎便被诬告与叛军私通,被处斩。
: k# [9 i3 r; `  程务挺因为与裴炎关系密切,特别是在裴炎下狱之后,他出于义气,向武则天上了一折密奏,为裴炎申冤。程务挺低估了武则天清除异已分子的决心,他也被列入谋反的名单中,武则天派人到其兵营中,就地处斩。2 f* z  r" E- A. @6 V
  
0 X( A! q. F* }: |+ ^+ _! C  在裴炎案中,另一位受到牵连的将领是王方翼。& Y- W+ A# ~1 U" H! _6 P! h
  王方翼也是裴行俭一手提拔的名将,在平定西突厥之乱后,出任夏州都督。当时夏州的牛得了一种瘟疫,大量死亡,农民没有牛用以耕作,王方翼再现他的本事,他研究了一种带有机关的农具,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耕作,这种农具是什么,现在也搞不清楚了,但是可见王方翼的确才华横溢,如果他没有成为一代名吏与名将,那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业巨子或者发明大师。9 G% D6 z$ B- z& `
  后来唐高宗召见王方翼,跟他一起进食,聊天的时候发现王方翼的衣服上有一块血迹,便问其故。王方翼便向高宗详细说了热海苦战中受伤的旧事,唐高宗让王方翼让他看手臂上的伤痕,然后感慨地说:“你真是我的好亲戚啊。”唐高宗的爷爷李渊是王方翼的祖母大长公主的哥哥,所以有是说。/ L# w# |8 m! z' K* o, ^
  可是王方翼还有另一个身份,他唐高宗的前任皇后王皇后(被武则天取代了)的从祖兄,就是王方翼的爷爷与王皇后的爷爷是堂兄弟。王皇后曾经是武则天的死敌,而这位王方翼是王皇后的远房亲戚,这不由得引起武则天的警惕。' ?1 H! n# R' v" j+ N0 B
  武则天利用裴炎一案处死程务挺之后,又以王方翼与程务挺关系密切为由,逮捕入狱,而后流放崖州,身心俱受迫害的西域英雄最终死于流途之中,不过这也算幸运了,至少还尸首两全。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2: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1)
  o* o, G' W/ p: K" Q  
2 `3 g0 P0 C1 u! C6 n  在边患迭起的时候,武则天为一己之利,使大唐损失了两员名将。非常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突厥人听到程务挺被斩于军中时,各地大开宴会,饮酒相互庆祝,又给程务挺修了祠庙,每当军队出征时,就到庙中向他祈祷。这怪事,祈祷什么呢?依笔者之见,是祈祷武则天多杀几位名将吧。
( i$ F$ [' E( E# c; T: ]  程务挺死于684年底,他一死,突厥大军马上南下。
8 }# I% o9 l: e  685年初,骨咄禄可汗亲自率兵,侵掠大唐边界,一时间烽火连天。武则天派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迎战突厥大军。; ?! p  i1 ^7 b
  看来在这个名将调零的时代,淳于处平真是武功平平。四月,突厥军队进攻代州,淳于处平率军增援,结果在忻州与突厥兵团相遇,这一场遭遇战,唐军被杀得大败还回,阵亡官兵达五千余人。! _, |2 P  {' ?2 u+ }
  
7 u! ^& {  X7 y. \3 _- U6 G  突厥人的屡战屡胜,使得北方原本平静的铁勒部落再起波澜。铁勒族的同罗、仆固等部落也宣布脱离大唐帝国的控制。
* Y. b% T# z  B2 c1 u1 a  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只要是裴行俭所提拔上来的将领,势必都会有上乘的表现,换成其他将领,必败无疑。所以对裴行俭这个人,他的杰出之处,不仅表现在他生前,也表现在他生后,他慧眼识英雄的本领,堪比他的军事才能。' P" w4 X/ n  H1 O0 S, C2 `
  唐朝廷派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调集河西诸州骑兵,出居延海,讨伐同罗、仆骨。这位也是出自裴行俭门下的将领果然不同凡响,对两个部落穷追猛打,迫使这两个部落重新投降,终于遏制北方局面进一步的恶化。
& r6 O& g. Q2 d4 S- k, J9 x/ w  
& S# S' b/ w& q* i- |4 k  突厥人频频南下,掠夺大量的人口与财物,这又使其变得愈发的强大。骨咄禄可汗的胃口可不小,686年九月,再次侵入唐边境。: Z' x7 g* h# v, V3 U' A7 }
  唐朝廷这次派出的大将,是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
9 m9 r( U- @1 I5 m0 s% D0 X& g9 ]  在裴行俭的大力举荐之下,黑齿常之在678年参加了李敬玄讨伐吐蕃的战争,但是这次战争唐军遭到惨败,关键时候,正是黑齿常之带着五百名敢死队,硬是从吐蕃军队的重围中打开一个缺口,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之后七年的时间,黑齿常之先后担任河源军副使与正使,防御吐蕃的侵犯。在此期间,黑齿常之多次击退吐蕃军队,确保了大唐帝国的西部边疆的安全,可谓居功甚伟。
$ e6 o" b6 G) S9 X9 o  北方突厥势力重新崛起,名将凋零,朝廷只好把黑齿常之从西线调往北线战场。
8 |0 u( ]6 S7 b5 b* X  
% ^/ p2 e# F% H' }# U& n4 {  黑齿常之率领一支骑兵巡边,结果在一个叫两井的地方与突厥的骑兵相遇,这支突厥骑兵有三千多人,但是并没有作好战斗的准备。突厥人发现唐军后,这才急急忙忙下马,准备把铠甲穿上后与唐军决战,可是黑齿常之已经发现敌军换穿铠甲的空档,正是最佳的进攻时机,便果断地率两百名骑兵以闪电般的速度冲杀过去。距离太近了,突厥人已经来不及穿好铠甲了,见唐骑兵凶悍地冲过来,只得把铠甲一扔,跳上马背,一溜烟逃去了。
( U) ?) I' e6 q6 G1 @  虽然打了小胜仗,可是黑齿常之不敢大意,因为这三千名突厥骑兵很可能只是突厥主力的前锋,既然吃了小亏了,大部队必然会赶上报复。! T, Y3 I( g6 s
  果不其然,到了傍晚时分,突厥的主力赶来袭击唐军大本营,黑齿常之早有准备,部队严阵以待,并且命令士兵们在营内点燃火把。事先黑齿常之派出一个小分队到东南方向埋伏起来,见到军营内燃起火把之后,这支小分队也点燃火把,突厥人见状,还当是唐军的援军正从东南方向赶来哩,不敢恋战,扬长而去。所以史书说黑齿常之不仅骁勇,而且富有计谋,这不是虚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8 05:06 , Processed in 0.0512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