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2 23: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66)
) ~+ [" h O2 v+ b8 W/ G5 E
3 K0 t) c! _% o# V M 在自私自利与唐军反间的双重影响下,阿史那伏念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一个想法逐渐明确了:干掉阿史德温傅,然后向裴行俭投降。) F1 ~$ E4 w( k _, k
阿史那伏念派人与裴行俭和谈,突厥使者传达了阿史那伏念的想法:“我可以抓获阿史德温傅,但唐军必须保证我以及家人的生活安全。”裴行俭拍拍胸脯说:“只要能抓获阿史德温傅,这些条件都不成问题,我统统答应。”
, q2 `9 z' b$ N$ r, D2 E3 Q 可是过了一阵子后,还是没有动静。
8 _7 E5 _: h9 W' |2 k* |1 R9 T, ^# H 阿史那伏念的性格特点,优柔寡断,阿史德温傅在突厥人心目中地位很高,如果没能得手,恐怕自己还惹祸上身,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 f; _" W* Y( s7 B 能拖就拖吧,反正大唐的军队都还未出边塞。
5 U) H+ {2 B! a8 f& Z ; A/ l/ J1 |5 [" D4 n
裴行俭准备在阿史那伏念犹犹豫豫之时,施加压力。7 g1 E, |7 F! h" e
战争之中,任何疏忽可能都是致命的,此时裴行俭已经接到派往突厥的间谍的密报,阿史那伏念认为唐军距离甚远,所以其大本营防卫十分脆弱。裴行俭大喜,这可是一个机会,秘密派遣刘敬同率一支骑兵,昼夜兼程,直奔阿史那伏念的老巢,同时大军也即刻开拔,作为后应。7 b- a/ T0 g9 u( p9 l* H
人有时经常犯同样的老病,虽然有很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但总抱以侥幸心理。
@- C# Y8 j$ k: d0 u- [* ^; @ 阿史那伏念又犯了颉利可汗犯过的毛病,对手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到来。刘敬同的先头部队昼夜急行军,突然出现在伏念可汗的营前。此时阿史那伏念的军队根本就是稀稀拉拉的,连把大军召集起来也没办法做到,怎么办?# r6 A) x$ P0 s
这下阿史那伏念快刀斩乱麻,当即差人请来阿史德温傅,表面上说要商量如何应敌,可是阿史德温傅刚走进帐营,便被埋伏的卫队给绑了起来,然后阿史那伏念率突厥军队向刘敬同投降。 v/ y* c6 r) @
裴行俭又一次兵不血刃,瓦解突厥的叛乱。
3 q7 Y' S$ G3 R8 [ + ` O" S5 T* `" K) T9 w! J
裴行俭再度证明了自己非凡的军事才华,他的作战风格,与初唐时大多数将领不太一样,他并不象其他将领那样操刀上阵,勇冠三军,但他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并不以力战胜,而是以智取胜。
0 |' S+ S& o! V. [3 C6 c 令人遗憾的是,是这次远征的胜利,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突厥问题。因为唐朝廷在处置突厥战俘问题上,犯下了无可挽回的大错。+ j. p( ?/ M/ X$ J$ y- s1 Y' T" j
当裴行俭将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等人押解到京师之后,唐朝廷竟然大开杀戒。要知道从大唐建国以来,虽然征服的国家极多,却基本上都礼遇这些国家的首领,包括颉利可汗、车鼻可汗、阿史那贺鲁等都是如此处理,这也是唐帝国之所以能拓疆万里的重要原因,但是这次却决意要处死这些突厥首领。6 u. V, @ ]( C0 S! `; Y. z
谁如此嗜杀?虽然史料中是以唐高宗的名义,但唐高宗从以往历史来看,并不嗜杀,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处死突厥首领很可能是出于武则天的授意。
# Z) E: N, O) [" C
% m y! x S9 g" S, @ 裴行俭听了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紧急上书道:“当时伏念可汗请降时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臣保全其性命,而且他擒获阿史德温傅,也算是将功赎罪,不能处死啊。”
1 Z6 V6 Q& P; K 朝廷不听,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名突厥首领全部绑赴刑场斩首,这五十四颗人头落地了,其后果是千千万万颗人头的落地。# H/ a% N$ b, ^# Y
裴行俭悲愤地说道:“诛杀已经归降的人,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投降了。”此后裴行俭声称有病,不愿意上朝,终日躲在家中,众人皆醉我独醒,能象裴行俭如此有远见的,唐王朝再无第二人。
5 m; F7 n6 v! l' i9 q
/ n1 O* I7 `: K 杀降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激起西突厥的叛变(682年,详见前文),这下朝廷又慌了手脚,想起了当年智取西突厥的裴行俭。深居简出的裴行俭虽然对朝廷杀降的做法十分愤慨,但出于一腔爱国之心,他最后还是决定复出,出任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准备征讨西突厥,但是他还没出发,便因病去世了。最后平定西突厥的重任,由裴行俭所推荐的安西都护王方翼所完成,此前文有交待,恕不复述。
7 e/ _. D2 t7 Q. u& O 裴行俭乃是唐高宗后期最杰出的一位将领,他的杰出是多方位的,无论文治还是武功,均可圈可点。裴行俭的另一大贡献,乃是慧眼识英雄,善于发现人才,裴行俭对人才的看法,首先推重是一个人的“器识”,也就是器量与见识,器量必须是要有宽广的胸襟,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识就是一个人的胆识与判断分析力,对于唐人所推崇的“才艺”,裴行俭只把它列为观察人的次要因素。在他的推荐之下,程务挺、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均成为独挡一面的将领。7 r# J' P7 s! N7 ~/ R+ s
裴行俭一死,大唐帝国能否阻止突厥的复国之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