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14 22: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59)
5 [6 M7 K7 |. L3 ?- V- H* K& F
3 g8 @! L. v' [, l 武则天,从狭义上说,她是独一无二的,她是皇帝;但如果从广义上说,达到她的实际统治地位的,就不止她一个了。/ M: l. j& k( A" z7 O$ j
北宋就也有一位。
! Q3 u2 L6 |0 M0 f 在古代,女子想达到这样的位置,就必须走同一条道路――当皇家的嫔妃。具体操作,大有讲究。如果要十拿九稳,就要等皇帝亲政前的大婚时,去争一下皇后的位子。当然,这就得有前提条件,该女子的身份也要够高;如果要探求一下命运的神奇,那么就先去众多的皇子中去碰碰运气吧。
8 [% Y0 b, i9 S" y( s- k7 f; f4 W 你嫁的皇子如果成了太子,那么武则天的影子就会在你的身上若隐若现。这是定律,就在这时,这位北宋版的武则天,已经到了京城好多年了,还在绝对的默默无闻中。无论从哪一个条件的衡量下,她都远远不如现在准皇储、许王赵元僖的宠妾张氏,更接近武则天的高度。
4 y! y" d: j' E+ ]( O& S4 \( C 说张氏,她在元僖生前,己经在许王府里说一不二,不仅超越规格给自己死去的父母修了大坟,还格三差五地在府里打死佣人。这样的强势,已经把大太太压倒,再加上她的利已特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宫娘娘形象已经呼之欲出。
' _4 b5 D' D& ~' | 一切只等着她丈夫,赵元僖顺利登基。可是在笔记版中,未来的皇帝就死在她的手里。
: b) }+ V4 i4 s3 X 笔记,是出于宋人王铚的《默记》,里面记载,元僖的正室是功臣李谦溥的侄女(实为女儿),可是元僖不爱她,爱的是这位张氏,两人私下里曾有约定,要把李氏夫人废掉,立张氏为正室。但是不能急,废皇子的夫人比朝廷罢免一个官员要麻烦得多。但是张氏已经在王府里混帐过了,尤其是她习惯打死人。于是决定来个先斩后奏,既成事实。6 _5 D" v5 F; G- [' C, ]$ I, S- `
她秘密出高价,请人做了一个特制的酒壶,里面有双内胆,一个放酒,一个放毒酒。在冬至日这天,赵元僖要上殿朝贺,临走前家人先祝贺他。张氏拿了酒壶给他和大夫人斟酒,但要命的是,那天赵元僖不知犯了什么病,突然向大夫人当众表示亲密,把酒杯互换,来了个超级交杯酒……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2 D: e( q z% k& H$ J- s, e9 y 张氏以武则天杀女儿的狠心来干掉情敌,却不料砍了自己的树根,误杀?不,手段粗暴低劣,她从根本上就比那位正版的北宋武则天差点太远了。
4 |6 K2 u5 n/ R& b 张氏的结局极惨。事后发王继恩立即出马,当天破案。张氏、做酒壶的、部分亲信,被处以极刑――在东华门外先剐、再钉,暴尸示众。(即以冬至日脔钉于东华门外)
# Y4 [. Z- `( E; X# L 然后,皇帝追赠儿子为太子,再把开封府的官吏贬官发配。《默记》里最后一句话是――今国史载此事多微辞,惟言“上闻之,停册礼,命毁张之坟墓”而已。% s$ S" N( U! h$ ~/ H5 K
但这还是不近情理。难道儿子死在宠妾的手里,赵光义就要这样的愤怒加鄙视,把儿子的葬礼降格,并且把开封府的政府官员也都罢免?那最多也不过是许王府里的私人官吏有错而已,关府门外的人什么事?
: _4 ^& o* J" w 6 e. P4 c2 ^' u5 }7 S. R, ~
连载(360)! @, D2 W6 |; t ?( M0 }3 i
& l3 O) j8 D8 V {) S3 e 要从王继恩的身上找原因,他没出马前,一切风平浪静。他搞定案件之后,赵光义才翻的脸。他一定是查出了什么,让皇帝感到了威胁,之后才是愤怒。3 X9 r& Z7 b+ D
用儿子不争气,居然死于家庭丑闻,让他太丢脸,所以才在死后也处罚,根本解释不通。毕竟儿子的形象毁灭,父亲的脸上也没光彩。家丑就得留在门框里边,想想赵光义有多爱面子,这事儿他能不懂?6 b7 |' u. d; S& c# ~
是那些搜出来的东西,才导致了元僖葬礼的降格、开封府人员的免职,以及戾太子造反的类比。这三件事,完全都是政治事件,也只有政治事件,才能让以皇位为生命第一防线的赵光义这样在乎。
- ?/ P6 q. L1 s, m! X- V 总结整个事件,最突出的关键词,是“开封府”以及“准”太子。% [' i/ P/ V2 C3 V0 p1 Z! \/ p8 ^
开封府,这个职权太敏感。它是皇储的代名词,能用它做什么,赵光义比谁都清楚;至于“准”太子,为什么是“准”呢?要知道,从这时往前推,到唐朝哀帝天佑年间(904-907年),将近100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差不多30位皇帝,可是一位皇太子都没有出现过!* {" j1 J% v) a& Z( z2 n9 {
就像柴荣和赵光义,他们的地位,也从来没有以太子的头衔来装饰过。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太简单,太子是四分之三的皇帝,一但权力过大,皇帝就会升级,变成太上皇了。
* {2 K J3 e5 l. [ 宋朝的国政最重要的就是个“防”字,防武将是一方面,其实如果真的要彻底些,就一定要让太子和开封府也分开。不然就会变成这时的赵元僖。从他府里搜出来的东西,一定让他父亲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更让他老爸想起了以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有关于皇太子的。
- ~9 h( Y2 F1 H$ L 在一年前的九月份,那时赵普虽然还没有死,但是已经病得不行了,吕蒙正是唯一的宰相。这时有5位大臣,以左正言、度支判官宋沆为首,上书请立赵元僖为太子。似乎很好的一件事,但是赵光义的反应是大怒,他在表文上批了四个字,“词意狂率”, 然后扔到一边,对这5个大臣严厉处罚,但是事情还没完,赵光义紧跟着就上纲上线,把吕蒙正也叫来。: Y9 c+ B. o* P9 O6 T( r
――知道叫你来有什么事吗?
4 ?' x5 C" E; m$ e8 I" x7 L' }' A ――不知……知道。! X G* \ n) O3 q% P1 v; a
吕蒙正一声叹息,他当然知道。赵光义对他这位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冷冷发笑,你不比别人,得多给你四个字,合起来是八个,“援引亲暱,窃禄偷安”,会加进你的罢相制里,在历史上永远流传!
4 U" l# y/ V5 W2 l7 @7 d5 L | 就这样,吕蒙正被罢免了。“窃禄偷安”,说的是他的工作作风,什么也不做,白领工资。但有什么办法,他的上司是赵普,这样的老师能不尊重?“援引亲暱”,一点都不冤,宋沆是他老婆的亲戚,更是他举荐的。傻子都能看出来,宋沆请立太子,是听他的指使。
9 S, b7 f4 N" Q; {" x9 x; K 好啊,宰相和开封尹、许王勾结都不够力度了,一定要宰相加太子才有份量!你们想干什么?想把我放在哪里?!
+ V8 R: w* q* ^% w! ?. S9 ~& N 历史证明,这是赵光义的真实心声。天家父子无亲情,在稍后的几年里,他再一次这样公开地怒吼,无论是谁,都别想威胁到他的皇位!
# h' p5 t- }0 R' S+ P 但是当时,他并没有为难儿子。是一次妄想,那么就给他一次教训,经过打击式教育的孩子,才能真正懂得深浅。于是那一页就翻过去了,儿子还是好儿子,父亲更是好父亲。那么问题出现,当时那样明显地争权,结党联合地争权,赵光义都能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那么为什么在儿子死后,却还发了这么大的邪火呢?3 |9 y8 i2 q1 A3 s$ u' S/ w
只能有一个解释,有比请立太子,分割皇权更严重、更恶劣的事被发现了。所以做父亲的才恩断义绝,连已经死去的儿子也不太过,没法折磨他的肉体,也要贬毁他的名声。要不然,老子没法出这口恶气!) Z% k* ~! Q5 D6 b
但至于是什么,已经深埋于历史长河,永远都没法查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