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15 23: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81)! G3 _3 i: J& C/ a0 |$ ]
3 |5 m+ P* M& a7 S/ i 寇准的回答让人替他发抖,他说――陛下要为天下选太子,跟您身边的女人、太监商量(谋及妇人、中官),这不行;跟我这样的近臣商量,也不行。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您亲自选择,自作主张。
, r5 d8 J, O* O. O- u 皇帝身边的太监,指的是十全大补丸王继恩及其党羽;皇帝身边的女人,是凡知道一点宋史的人都知道,他指的是当时的宋朝正牌皇后李氏!" G6 O* L* Z5 e/ k2 o
在皇宫里当众说话,把除了皇帝以外的所有动物全部一掌拍平,这是什么样的胆子……这时赵光义低下了头,他想了很久(帝俯首久之),然后才把所有的侍从都屏退,小声地问――襄王行吗?
* a) [* Q$ }9 v0 |0 h H& E 寇准的回答变得稍微艺术了一点点――知子莫若父,您既然觉得他行,那就马上决定(愿即决定)。8 r" ?+ d* I# ^: p$ o( U
赤裸裸地赞同,从此宋太宗的第三子,原襄王赵元侃从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判开封府尹,改封寿王,正式成为准皇储。而寇准也因此重回中央,并且从西府的军事部门枢密院,调到了东府中书省,成为文官系统里的顶级人物――参知政事。9 M* b8 u0 U. \6 D1 F% a
再一次富贵险中求,要立就立大功,要得罪就往死里得罪人,他又一次乘电梯从低层一跃而起,飞黄腾达,这以后也成了他的人生模式。不过别急,这人还会再摔下来,但怎么样也摔不死。2 J) K9 v6 D5 v% i* \ E
不死的还有赵光义,还是在这一年的九月,他的生命突然有了转机。正统的医官们照样还是饭桶,但是来了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峨眉山的僧人茂贞,以及河南道士王得一,这两人像从前的侯莫陈利用那样,用左道旁门的办法把赵光义的箭伤控制住,他又能重新振作,处理天下繁杂纷乱的大事了。/ W7 h3 G6 T7 A8 d6 m' H- w
就从这时起,赵光义的生命己经快到尽头了,但是始终游走在生死边缘的他,却绝没有那些凡夫俗子那样,在生死间走过一回,就把人世间的事都看“破”,他反而激发出了更加强烈的愿望,一点遗憾都不想留,无论是谁都不原谅,一个敌人都不放过,以前生命里所有做过的事,他都加倍地浓缩到了最后的这两年的时光里。, n# @7 |& @0 b2 n8 O# {
要硬就硬到底,永不悔改,我就是这样的生存过!
j: e& c) N1 @9 l2 Z, d
1 G. q S O) Z5 [, Y. ?( l 连载(382)& `2 t5 q' C: T, u1 M; |* I
. N* J- R7 O. g2 z) {; } R9 a
先是西南方面,他把本己经派出,马上就到蜀川里替换王继恩的赵昌言留住,让他在凤翔一动也别动。他突然想起来,赵昌言虽然是他的亲信,而且军事过硬,但是此人没有儿女,放他进了蜀川,就等于风筝断了线。0 j" _3 L# D2 X+ z( r
然后给王继恩升官,不管这时王小波起义的叛军还没有彻底消灭,也要马上升官,但是有讲究。为了奖励这个太监,他特意独创了一个官衔――宣政使,却绝不给“宣徽使”这个意义非凡,潘美都曾经得到的职位。因为宣徽使到手,就可以明正言顺地接触到政治了。
& v' c/ b0 e: X; P3 o) t0 A9 S 再派张咏进成都。这时成都已经被降格成为“益州”,张咏这位宋朝史上数一数二的方面大臣开始了他仕途中最艰难,但也最辉煌的演出。这位寇准的同年进士的能力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他到了成都不久,就上报朝廷,再也不用从陕西向成都运军粮了,而且蜀川方面己经有了两年左右的储粮!
6 J, y$ p. M7 @2 o, s2 n 赵光义大喜――“乡者益州日以乏粮为请,咏至未久,遂有二岁之备。此人何事不能了!朕无虑矣。”
s; @0 A/ K) D# j 再之后,宋朝的这位倔强自尊,始终都极力追逐荣誉的皇帝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他因为蜀川之乱而下了罪已诏。诏书中他坦诚自责――是我选用的官不对,这些人在蜀川刻薄剥削,把好好的百姓逼成了强盗。说到底,是我见事不透,烛理不明……
' N( i% v1 X. ]' }3 | 做完了这些,宋淳化五年的九月份终于过去了,进入十月份,他开始给自己的新任开封府长官,三儿子赵元侃配备助手。其中有温厚严正的长者如杨徽之,有后来真宗朝的名相如毕士安,更有清苦梗直,虽以状元应试得名,却绝口不提的杨砺……不是正人,就是能臣,他要让儿子快速成熟起来,让他有自己的翅膀。 O" j" R3 G- u, k4 u) I6 ?
到了十一月份,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突然间对西北的李继迁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他派使者特意给李继迁送去了大批的器币、茶药、衣服这些党项人,甚至所有游牧民族都不会生产的东西。这些连同上次李延信上贡时带回去的赐品,让李继迁非常的感动,为了表示谢意,他在第二年的元旦过后,派亲信张浦(是汉人)带着大批马匹骆驼进京上贡。
# V, Z8 D3 B$ ^$ D7 ^! \ 双方背地里咬碎钢牙,见面时笑得满脸开花,宾主非常友好亲切地会面。张浦向四面八方小心察看,希望多看出点宋朝的虚实动态,赵光义却很安详,他照例先关怀了几句之后,突然问――上次李延信带回去的弓箭继迁还喜欢吗?
% q* f9 O. ~% c; Q 张浦变得有点为难,但他必须得回答――喜欢,但是……拉不开。8 x+ I3 U! K* m( j8 Y& @
废话,那是一石六斗的弓,宋时一石是现在的92.5斤,也就是说弓力达到了148斤,那可不是把150斤的大米扔到后背上!李继迁曾经拿出这张宋朝皇帝赐的弓向族人们炫耀,结果没一个能拉得开的。
/ U+ W) h) g; y, w1 Y, d& e( @ 赵光义微微一笑,传令班直们集合,只见数百名皇帝的近卫,在崇政殿前演射,每一个人都能随意拉开这样的弓,百发百中。 B. J# i+ c1 {& I( V( J
张浦吓傻了,赵光义问――戎人敢敌否?
( {6 `, d+ Y' E0 l1 u; b3 @ 张浦回答――蕃部的弓太弱,箭太短,不敢敌。
- f1 Y9 u; W- \1 V: L 赵光义这才切入了主题――蕃部没什么好留恋的,你为朕带话给继迁,何不归顺来朝,永保富贵。
4 b3 O0 o- ?2 c2 ~% x) M1 N" Z! X 李继迁,你这个小破孩儿,我就不信搞不定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