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8 18: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远必诛-203)1 Z. I* j1 E& F. p" h
; r. b: r I8 l! A& | 汉章帝召开公卿会议,商讨此事的解决方案。
8 Z+ l3 ?- H( A4 h) q0 E/ }+ `% k3 J( b 朝廷内部对此看法也很不一致。以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归还,因为掠夺牲口一事,并不是中国所为,也非汉政府指使,再说北匈奴一直是中国的敌人,而南匈奴则是盟友,现在要让南匈奴吐出至嘴里的肥肉,是自损盟友,帮助敌人。" f2 ?4 c2 J, E9 e. B* u
而以司徒桓虞、太仆袁安的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归还,因为中国与匈奴恢复双边贸易,而匈奴人被掠夺的牲口,正是欲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商品,南匈奴明知汉、北匈两国恢复正常的边贸,却暗地里偷袭北匈商团,是无视东汉政府的权威,必须要逼迫南匈奴退还所掠之物。
2 C6 }5 Q7 P: p1 f# s 太尉郑弘听了之后,对桓虞厉声喝道:“凡是主张归还牲口的,都是不忠不义之人!”桓虞听了火冒三丈,当众与郑弘对骂起来。一时间剑拔弩张,充满火药味,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 U: G3 @- ? C! D
汉章帝看不下去了,他开口说话了:“二位莫要争吵了。此事大家反复议论,各有各的想法,凡是国家大事,均需要诸公的讨论,最后的决策得根据大家的观点来决定。如果在会议上大家都一言不发,那非朝廷之福,所以你们二人也莫怪罪对方。”皇帝一口开,大家就静了下来,看来章帝在从谏如流方面做得还是相当不错。
" G X. K: v9 N+ Y 最后由汉章帝来决定,汉章帝最后决定既要归还北匈奴牲口,又要安抚南匈奴,他说:“江海所以能容百川,是因为它处于下位。如今我们稍委屈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北匈奴要与我们和解,又向朝廷进贡,如今他们贸易的牲口被南匈奴抢掠,如果我们置之不理,则有违信义,其曲在我。南匈奴归附于我,守卫中国北疆有功,我看就这样办吧,命令度辽将军庞奋,以双倍于市价赎回向南匈奴赎回牲口,归还给北匈奴。”0 t- ?( ~0 o5 ` d1 F0 p2 ?- R; h
, f) ~% b g' u: p 汉章帝这个决定,实在令人不解。北匈奴的损失,由东汉政府双倍买单,而南匈奴尽捞好处。这件事充分暴露了东汉政府在管理南匈奴上的严重漏洞,既然东汉与北匈奴开通边贸,理应要约束南匈奴对北匈奴商团的袭击,但是南匈奴却趁机一而再地掠夺北匈奴的财物。东汉政府既要在北匈奴问题上不失信义,另一方面却支付给南匈奴双倍赔偿,似乎又是对南匈奴抢掠的鼓励与支持。& a+ r+ P3 Z9 {4 Z
这个政策真是矛盾。
# @$ ` a) m, s( ~ 从东汉光武帝始,“以夷制夷”成为政府对外主要政策,东汉政府大力扶植南匈奴、乌桓、鲜卑,这个政策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北匈奴在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打击下,势力逐渐衰微。东汉政府虽然北疆得以安定,但是却花费了高额的赏金,赏赐给南匈奴、乌桓与鲜卑,使得三者的势力开始变得强大,特别是鲜卑,日后取代匈奴成为东汉北疆不稳定的因素。可见“以夷制夷”的战略,只可收一时之功,不可图永久之效。国家边疆的稳定,不可以依靠外来的力量,而必须依靠强大的国防军。 \. t& ^' u! c& E" J
5 a6 n# x( f5 v4 ` 北匈奴势力凋零之迅速,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1 a* f2 }* u; s+ L8 }2 V" R
北匈奴在西域诸国、北方的丁零、南方的南匈奴、东方的鲜卑的轮番打击之下,不得不向荒寒之地撤退。到了章和元年(87年),匈奴遭到了一次致命的打击。2 O1 d5 P! X: }% a3 |6 N
这一年,东方崛起的鲜卑,向匈奴的东部地区发动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军事打击,北匈奴的优留单于(东汉时期北匈奴的历代单于缺乏史料,我们搞不清楚优留单于之前还有几个单于)亲自率军迎战鲜卑的军队。然而这一战,匈奴人遭到惨败,优留单于被鲜卑人杀死。这是匈奴历史上,第二位在对外战争中被杀死的匈奴单于,前一位被杀的单于是郅支单于。, h, Y9 f0 t* Y! w$ T" F, l9 y, v
对于鲜卑人取得的辉煌胜利,史料的记载十分简单,然而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这是鲜卑历史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其军事力量的崛起,引起了东汉政府内部一些人的震惊,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威胁正在形成,仍然沉醉于“以夷制夷”的梦想中,仍然给获得巨大胜利的鲜卑人大量的赏金。# V- Q. r% k, F% @
这次惨败使北匈奴国内一片混乱,北匈奴屈兰储等五十八个落部,共计二十八万的人口,分别在云中、五原、朔方、北地诸郡向东汉帝国投降。
0 |% N, u% Q5 f; D! w2 P 曾经庞大的匈奴汗国,现在已经穷途末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