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20: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96): s, Z; h3 P4 j+ D, j+ b
  
6 `& D1 \  ?. g; {) u& h3 C  郭元振当时在疏勒城,面对突骑施的优势兵力,他在河口地带构筑栅栏,加强防御,确保了疏勒城的安全。
: r; l; R( g6 a& C  s# E$ F# c  突骑施首领娑葛写了一封信交给郭元振,信中写道:“我与大唐之间无冤,只是与阙啜忠节有仇。可是宗楚客接受阙啜忠节的贿金,想要消灭我的部落,冯嘉宾、牛师奖相继而来,我岂能坐而待毙!我又听说阿史那献将前来,恐怕此后西域再无宁日,我恳乞您细细考虑,要作何处置。”
2 _5 f9 v; y& v9 w: g: \; V; H  与此同时,娑葛也派使者,向朝廷上一份奏折,内容与写给郭元振的信略同,但是要求唐王朝杀了宗楚客。
8 n  Q+ v* z; y# \* l8 D& m  郭元振也上奏皇帝。宗楚客大怒,便在唐中宗李显面前大加诋毁郭元振,称郭元振心怀不轨,有叛变之心。+ B4 T" d7 _( D2 u& G- }9 W
  唐中宗下诏,召回郭元振,命令周以悌接管郭元振的部队,并且任命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郭元振心知自己受到宗楚客的陷害,如果贸然返回长安,势必遭其毒手,他决定暂时不返回,秘密派他的儿子郭鸿抄小路急速回京,携带一封奏章,仔细记述娑葛被逼反的事情经过,交给唐中宗。
. O4 z+ {) o+ n# t, J* j3 H& G! O" N$ e  唐中宗李显接到这份秘密报告之后,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认为这次事变的罪魁祸首是周以悌,诏令郭元振重新接管部队,将周以悌流放。同时赦免娑葛的罪行,召回阿史那献,册封娑葛为西突厥十四姓可汗。
8 _% ]9 b6 P, T, [6 w& L$ J  
8 i  u% V( x. u( R9 u6 b- }& ^  经过这一事件,突骑施终于成为西突厥的领袖。2 h/ E2 p" \2 H4 D5 Y
  但是突骑施也面临以前西突厥无法克服的瓶颈,就是内乱不断。在娑葛平定阙啜忠节之乱后,突骑施内部又发生了分裂,娑葛可汗的弟弟遮弩因为觉得没有得到应有权力,对哥哥娑葛心怀怨恨,索性率部向突厥的默啜可汗投降。$ g3 U2 _( m* f8 H3 A6 }
  此时默啜可汗正大举向西扩张。
; g1 E$ B9 R* d8 C+ R# k; l! _  突厥将南部的大唐帝国、西部的西突厥以及西北部的黠戛斯(又译结骨,即汉时的昆坚)作为三大敌人。
) w+ j; Z# @: h2 I* a' V0 i  老奸巨滑的默啜可汗看着前来投降的遮弩,冷冷地说:“你来投降对我有什么好处?我拥兵四十万,不在乎你那点兵力。”
* W+ r  b0 O% o. b0 j  遮弩回答道:“我为突骑施浴血奋战多年,功劳显赫,如今我哥哥娑葛据有十四部落的土地,而封给我的落众却那么少,我岂可甘心。此仇不报,心恨难平!如果可汗愿意为我出兵,我情愿当可汗的向导。”
7 M3 }0 @" A9 O9 I  默啜可汗一直将西突厥当作死敌,他将儿子封为“拓西可汗”,便是想完成吞并西突厥的使命。现在突骑施已经据有西突厥之地,而遮弩这个冒冒失失的家伙居然自投罗网,此不正是老天爷要我消灭西突厥的良机么?于是收留下遮弩和他的人马。: k# S  @/ \9 W6 X3 F2 R3 f
  
& K1 f% d+ ]" ]$ d- S! V3 {/ E  709年冬季,默啜可汗在西部以西北部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进攻,这次进攻的目的,便是消灭突骑施与黠戛斯两大强敌。
" m& H5 S  `/ x1 p  “右厢察”阿史那默矩与名将阙特勤统率突厥主力,渡过剑水(叶尼塞河),先在玉尔盘击败奇克族人,到了710年春,突厥人经过艰苦的行军,强行翻越大雪覆盖的曲漫山,对黠戛斯人发起奇袭,结果猝不及防的黠戛斯人损失惨重,继而在松戛山会战中,阿史那默矩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杀死了黠戛斯可汗,并且最终吞并其国。
1 S$ A) f6 k9 N1 S. V7 K- |6 v  在另一条战线上,由突厥大将阿波达干与阿史德元珍率两万人,会同遮弩部的降兵,大举进攻突骑施。突骑施从十箭部落中的一员,发展到吞并十四个部落的中亚强大势力,其战斗力比黠戛斯要高出许多。然而突骑施的娑葛可汗的弟弟遮弩投降突厥人,反过来又攻打突骑施,使得娑葛可汗非常被动。在突厥军队的节节进逼之下,娑葛可汗一直退到碎叶川一带。3 Q7 y5 B( h6 T
  $ d8 X/ F3 A2 R" ]; H
  在进攻碎叶川时,突厥第二汗国的元老之一阿史德元珍在与突骑施军队的交战过程中,意外失手,丢了性命。默啜可汗不敢掉以轻心,增派大量军队,由自己亲自率领,使突厥的进攻势头更加凶猛。而此时,阿史那默矩、阙特勤在击灭黠戛斯之后,翻过阿尔泰山,涉额尔齐斯河,与默啜可汗大军会师。
9 L' j( a. P* B  决定突骑施命运的决战在包尔阙打响,这场战役,以突厥人的辉煌胜利而告终,突骑施的主力被打垮,其首领十四姓可汗娑葛兵败被俘,被押往突厥汗庭。娑葛的弟弟遮弩因为怨恨兄长,最后竟然帮突厥人消灭了突骑施,可是叛徒这下场很可悲,毫无信义可言的默啜可汗对遮弩说:“你们兄弟之间都要相互猜忌,又怎么会效忠于我这个外人呢?”到了714年,默啜可汗下令处死娑葛可汗与遮弩兄弟二人。
4 Y; I" F  o% S$ b) _" ?  C  娑葛可汗之死,使突骑施的势力陷入低谷。
$ ?  ~6 U6 h+ W' e% q$ x0 ~  同时,大唐帝国在西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局面。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20: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97)
% c, ]- E* ^9 P% s2 k  % m. t$ s. ?5 z. P+ G
  三、从李旦与李隆基
1 h6 l1 M: R, N; `  B  
' \; D5 o; N& K  与外患相比,大唐帝国的内部斗争更是刀光血影,惊心动魄。* ]( C, u: o# i) _$ }, b
  在这一段时间里,大唐帝国的女中豪杰真是层出不穷,而皇帝唐中宗李显,简直是所有皇帝中最可怜的一人,无论在母亲、妻子与女儿眼中,他都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让人踩着爬上权力巅峰的工具。在他年轻的时候,母亲武则天把他一脚踢开,自己当了女皇帝;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夫人韦皇后想要摄政,女儿安乐公主则想在母亲摄政后,当皇太女,以后象武则天一样当上皇帝。母女俩合伙起来,给皇帝李显吃了一个毒饼,这个拥有无上权力,却又最无用的男人,就这样在一个毫无亲情人性的家庭中蒸发了。( t$ `% Y2 T3 x; Y+ d1 g* t1 c' j
  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继承帝位,大权却是把持在韦后手中,韦后努力地向第二个武则天的目标前进,怀着同样梦想的,还有她的女儿安乐公主。# l2 i9 _# X* P* l, u$ e
  有两个人成为韦后的眼中钉,一个是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的弟弟李旦,他曾经在唐高宗去世后当过几年木头皇帝,不要小看木头皇帝,这表明他是皇位有力的竞争者;另一位便是武则天的女儿,李显与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这位性格与野心都酷似其母的女强人,被韦氏一党列为头号危险人物。
6 y: j. c+ [6 k, T9 w1 k! \  韦氏一党策划诛杀李旦与太平公主,但是却忽略了一个人。6 c+ m9 Z9 [8 J. b7 J
  这个人就是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
8 J7 H* |) I4 z# L' r4 y* e+ v  
9 g- n1 X, y( N3 d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他出生于685年,这一年正是他父亲李旦登上帝位的第二年,但是李旦完全只是其母亲武则天手中的一张牌罢了,到了690年,李隆基五岁时,武则天将李旦从帝位上赶了下来。可以说李隆基从小开始便接触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他也亲眼看到祖母武则天如何以霹雳手腕,在波云诡谲、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以残酷无情的手段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对手。
5 X" j0 C: c9 x5 u7 F( k2 d  与其父李旦不同,李隆基身上更多隔代遗传李世民的神武英勇的气质与武则天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政局的起起伏伏,让李隆基深知谨慎的重要性,但是,除了谨慎之外,一旦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那么最关键的便是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不能拖泥带水,因为在政场上,你可能只有一次出击的机会,失败了,你便人头落地了。
3 F6 O8 {% \" Q. h  在获悉韦氏集团企图诛杀李旦与太平公主之后,李隆基明白,这是最后的机会了,要么铲除韦氏集团,要么被韦氏集团铲除,绝没有第二条路。6 t! z( r* {( |/ a" K3 v$ I
  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在710年的六月二十日发动政变,率羽林军杀入皇宫,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以及其他韦氏集团成员。坚接着,太平公主宣布废除李重茂的帝位,改为李旦即位,这是李旦第二次坐上皇帝宝座,史称唐睿宗,而李隆基则因为发动政变的巨大功勋,被立为皇太子。
- |7 B! w' q8 B( ^  ' p$ D6 \; p" Y( t+ r& v
  默啜可汗先后征服其东部、北部、西部诸部落,剩下来的,就是南面的庞大帝国唐王朝,这几年的功夫,大唐皇帝从武则天到唐中宗,中间夹了一个短暂的李重茂过了几天皇帝瘾,然后又是唐睿宗,皇帝走马灯似地换人,默啜可汗得耐着性子观察这些皇帝的举动,虽然这些年在战争中的优势使默啜可汗不将唐帝国放在眼中,但他也深知唐王朝拥有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又与执政者的能力与魄力是密切相关的,只要遇到一位明君,唐王朝的声威将会重新响彻东西南北。
9 S7 s) T) [2 `; I1 a& y  就在唐睿宗上台的这一年年底(710年),默啜可汗利用其统辖下的奚、霫等东方部落,对大唐帝国进行试探性的攻击。奚、霫军队攻入帝国的东北部边境,连续扰掠渔阳、雍奴等地(均在现天津附近),到达卢龙塞之后,撤兵。2 f2 n1 u' z$ v& J) c
  正面防守奚、霫部落入侵的唐军大将是幽州都督薛讷,他是传奇名将薛仁贵的儿子。他率军追击奚、霫军队,追上了,但是没有打胜,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侵略军扬长而去。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20: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98)5 z. r' X$ h% [& t! s" Y# ^4 b1 P
  
) \4 A# {4 O# q: Z2 U  尽管默啜可汗试探出唐军的力量仍然远不及贞观时代的强大,但是张仁愿的漠南所修筑的三座受降城,使突厥大军难以随心所欲地发动对唐帝国北疆的劫掠性战争。此时三座受降城所驻扎的唐军兵力,多达十几万人,是插入突厥人腹地的楔子,突厥骑兵的活动范围大大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默啜可汗决定与唐帝国和解。9 J" h7 @- d( v& X; z1 k
  内乱不断地大唐帝国也需要时间来重振雄风,恢复往日的强盛,所以唐睿宗还是很乐意地接受了默啜可汗的和解请求。2 X% \- N" H3 I0 P  O4 Y4 O! m
  为了缓和与突厥的矛盾,一度中断地和亲又重新提起,唐睿宗答应将自己的孙女金山公主嫁给默啜可汗,不过这桩婚约最后也没有成功。两国的和解,极大减轻了唐帝国北疆的军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唐帝国将北方三座受降城所驻扎的兵力裁撤了十万人之多。7 Y  }% v# K( E# _! _
  , @( B+ `0 l0 V9 g/ y! W
  然而,和解之声刚起,东北的战火又燃。
, `# {: L3 `8 U# O( z6 ~( a  712年三月,幽州大都督薛讷被解职。薛讷驻守幽州的时间长达十几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幽州虽然没有被攻陷过,但是薛讷采用乌龟战术,也没有积极进取,加之上一年奚、霫部落侵扰,这给他的政敌有机可乘,在皇帝面前参了他一本,结果薛讷被调任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改由左羽林将军孙佺接任幽州大都督一职。
. J8 W" `6 t' R  孙佺很看不起薛讷,他说:“自从契丹李尽忠起兵叛反,攻陷营州城(696年),十几年过去了,薛讷身为国家重臣,竟然不能收复失地,现在我们趁敌人不备,发动袭击,必定可大获成功。”孙佺急于为国家立功,其心可嘉,可是经历武则天数十年的折腾,唐军的战斗力已经今非昔比,这点是孙佺没有考虑到的。
: w' ?& u* q/ \  孙佺的部将乌可利劝道:“眼下正是炎热的季节,而且从幽州到营州之间的道路十分艰险,孤军深入,这个风险很大。”孙佺此时正摩拳擦掌,不听乌可利之言。$ }& H6 I8 n$ q8 x! E4 a/ v
  六月,孙佺率领二万步兵、八千骑兵,兵分三路,第一路由他亲自统领,第二路由左骁卫将军李楷洛统领,第三路由左威卫将军周以悌统领,杀气腾腾,直扑向占据着营州的奚、契丹部落。
/ N4 `3 r, M# `  
1 f- Z; H0 v" w% C1 J1 O9 Z; R0 W  不过到了关键时候,就可以看出孙佺是不是有英雄本色了。
3 I) G& u! {5 f  李楷洛率四千名骑兵为前锋,深入敌境,遭到奚部落的八千名骑兵。四千骑对八千骑,如果是李靖、李世勣或者苏定方,这兵力也足够用了,但是李楷洛的才能跟以上名将相比就差远了,所以抵挡不住,向主帅孙佺求援。) J, Z. D& z' C, T5 X" I* U
  不料孙佺却是个外强中干之辈,一听说前锋吃了败仗,那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早灰飞烟灭,不仅没有想着去解救李楷洛的部队,反倒准备撒腿就跑。哎,英雄乎,狗熊乎,一战便见分晓了。可是孙佺的部队以步兵为主,跑起来速度也比不上奚部落骑兵,很快便被敌军赶上,一阵冲杀,被打得七零八落。8 O- m) K- P- h+ }: ?
  孙佺赶紧纠集残兵,撤退到一座山岭,布成方阵,以抵挡敌军的骑兵。3 o* @1 i/ ?. L1 p; t! x- s% b
  敌军统帅、奚部落酋长李大酺派人前往质问孙佺道:“朝廷现在跟我们和亲(奚归附于突厥,故有是说),你怎么还派大军来攻打我们,这是什么道理?”孙佺此时吓得魂飞魄散,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奉旨来、来招慰你们的。都怪李楷洛不听我的命令,擅自派军队跟你们交战,我会亲自把他斩首来向你们谢罪。”
% q& r! T9 j9 |- V2 `  这是什么话?是人话还是鬼话啊?无耻到这种地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20: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99)9 z5 m, Y! n, T& O# N
  
+ w8 \  j/ U# t! Y. P  李大酺又差人问道:“你说是朝廷派来招慰我们的,那么拿了什么东西来呢?”
* j/ r# R: ^8 w  q  孙佺一听,哎,李大酺还真信了我的话了,赶快召集部将说:“快,把值钱的东西统统给我拿过来。”结果凑足了军队中的衣帛万余段,还有紫袍、金带、鱼袋等等,能收刮的都收刮来了,作为是朝廷赏赐给奚部落的礼物。
; D4 s: L: Z  y& e" i$ x  李大酺笑呵呵地收下礼物,然后通知孙佺说:“请将军赶紧回幽州吧,以后不要再来惊扰了。”7 [7 ?' K/ T3 }5 @; F! E7 m. Z$ a
  孙佺一听,仿佛受恩赐一般,带着士兵撒腿就跑,没想到这一逃跑,整个队伍就乱成一团,根本没有阵形可言。李大酺见此情况,送上来的大肥肉,不吃白不吃,就下令骑兵出击,结果唐军成为敌骑兵砍杀的活靶子,一连被追杀十余里,尸横遍野,大将孙佺,副将周以悌全部成为奚军的俘虏。
8 F8 S* D4 u/ t: A3 ?3 E  倒是前锋李楷落虽然陷入重围,仍然苦苦支撑,最后与乌可利杀出重围,得以脱险,返回幽州城。
8 {9 y8 @5 Z6 W! [1 N9 E8 m  孙佺害人害己,奚部落首领将孙佺、周以悌俘虏后,献给突厥默啜可汗。默啜可汗大怒,喝道:“我突厥正与大唐和亲,你小子居然率军来偷袭,来人啊,拖下去砍了。”孙佺本来期望为国家立功,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事到危急时,却推脱责任,陷害部下,摇尾乞怜,死有余辜。2 b# b+ V' C! N/ C8 w2 j. d
  , L/ |7 |# x' o) n; r3 j& F
  就在孙佺兵败一个月之后,712年七月十五日,唐睿宗做出一项极为重大的决定:让皇帝宝座让给自己的儿子李隆基。唐睿宗在武则天自称皇帝前几年,做过几年的皇帝,在武则天之后,又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此时的唐王朝与贞观、永徽时代相比,已经是风雨飘摇,国内政乱不断,对外战争频频失利,难道一个伟大的王朝就此终结?难道一个伟大的帝国将永远凋零?唐睿宗李旦受制武则天那么多年,早消磨他的锐气,而他的儿子李隆基在平定韦后之乱中,是那么的从容与自信。
1 i$ ?/ L" h; j: M' M  唐睿宗相信自己的判断。
. U  J) ^6 D  O* v& @  八月三日,雄才大略的李隆基正式登基,史称唐玄宗,这一年,李隆基二十七岁,正巧与李世民登上帝位时的年龄是一样的。  V5 [! @' b4 n6 A' b
  在经历了几番浮沉之后的大唐帝国,仿佛是一艘巨舰在大海中经历了狂风暴雨与惊天骇浪,樯倾楫摧之后,终于驶向平静的洋面,继续其一往无前的航程。暴风雨之后,将迎来鼎盛灿烂的盛唐时代。
5 h% F- N; s) x" `3 c7 E. W* d/ h  8 t% W" z( h4 `% l1 O4 d
  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后,他的政权仍然不牢固,因为他的姑妈、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野心勃勃,凭借其雄厚的政治资本,在朝廷中呼风唤雨,并且企图发动政变,实现其第二女皇的梦想。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先下手为强,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集团,并逼迫太平公主自杀。这次血洗异已势力,终于使大唐帝国结束了长期以来政局不稳定的局面,为大唐帝国第二次勃发生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 w/ ~1 Z# X/ K& i  |* c/ j; t& [  这一年,唐玄宗将年号改为“开元”,一个新的盛世拉开了序幕。
& {+ [" U6 A% k; Q5 J/ A  为了摆脱武则天以来弊政的影响,唐玄宗做了许多努力。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大,往往是综合国力的结果,与政治之清明密切相关。
& h& y9 t6 |/ ]  首先在官制上,为了避免朝官或地方官员在本职担任工作过长造成擅权及怠惰,唐玄宗颁布一项措施,京官中有才识者出任地方都督、刺史,地方都督刺史有政绩者出任京官,这项措施为常设制度。
; h7 B2 S- [- R  停止修建寺庙,淘汰一部分不合格僧侣女尼,共计一万余人,节省政府开支,增加社会劳动力。厉行节俭,以端正社会及官员中的奢侈靡烂之风气。
" w& y  E+ f- l. i2 D  加强对皇亲国戚的管理,强化法律意识,将武则天时代十三名作恶多端的酷吏全部免职,使社会正义能重新抬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20: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0)
) i7 a: S. ^1 _  F8 C  
+ g% `) w! i7 Z% y  鉴于唐王朝自武则天以来军事力量不断滑坡的局面,唐玄宗在上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力图再建强大的国防力量。/ y/ s6 E5 x7 }# S) o: N
  在唐玄宗登基后的第五天(先天元年八月八日,712年),便颁布诏令,建立三个军事基地:漠州北置渤海军;恒州、定州境内置恒阳军;妫州、蔚州境置怀柔军;共屯兵五万。
' l' l0 Z. V1 P, L# c& N  开元元年(713年),在铲除太平公主之后,唐玄宗大权独揽,他深知唐军战斗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乃是长期以来赏罚制度有问题,军队纪律性差,所以准备以霹雳手段对军队进行整治。十月,唐玄宗在骊山脚下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次军事演习共调用二十万的军队参加,规模浩大,盛况空前,军队旌旗飘扬达五十多里。
4 g7 _4 I. E8 }- t( q( o0 L+ f  唐玄宗观看了军事演习的全过程,待到演习结束后,各路将领齐集台下,等候皇帝的评价。这次演习,果然暴露出唐军的很多问题,唐玄宗准备杀鸡骇猴,以此来树立威信,他缓缓而又严厉地说:“军队演习过程中,军容不整,队列、行军、排阵都出现问题,这该是谁的责任?”
, R0 }. \0 F4 k! S) O# e$ v  时任兵部尚书的郭元振一听,吓了一大跳,赶紧出来谢罪道:“这是微臣的责任。”唐玄宗陡然变色道:“你身为兵部尚书,主持这次演习,居然还出现军容不整的情况,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来人啊,把郭元振拖到军旗下砍了。”( j* p' s& j( n# `1 u/ a& i9 ^4 e
  文武百官无不震动,啊?皇帝真的要玩命啊?9 h4 U- m3 @  M2 W2 z
  兵部尚书是国防部长啊,是何等重量级的官职,哪因这点小事就杀啊?再说郭远振可是非常杰出的战略家与军人,这样就砍了啊?左仆射刘幽求、中书令张说赶紧出来叩头道:“陛下,郭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啊。”$ ~/ U, q6 r9 o# S1 _
  其实唐玄宗只是想作作样子,给所有将领一个信号罢了,哪里真想杀郭元振呢?不过皇威不可挑战,对郭元振的处罚不轻,流放新州。  `: I0 a* c; V
  . v. c. v5 e7 Q) W8 X( {( c
  接着唐玄宗又开口说道:“演习过程中军礼不肃,军中散漫习气重,这是谁的责任?”只见台下一人战战兢兢地走出来,说道:“是微臣的责任。”一看却是给事中兼知礼仪事唐绍。唐玄宗照例手一挥:“拉到军旗下砍了。”4 Y; \3 B5 E3 H9 R, h* u: r$ \
  其实唐玄宗仍然不是真心想要杀唐绍,可是偏偏这个时候,有一人自以为揣测到圣意,便站出来了,此人是金吾卫将军李邈,金吾卫是皇帝出行时的护卫队,他跳了出来抢功,对金吾卫的卫队喝道:“皇帝有令,将唐绍拖下去砍了。”这个李邈将军表现着实过分积极了,以致于大臣们还没来得及向皇帝求情,唐绍已经被一刀两断了。
$ v% e' C" ?9 w  k5 O* D/ }  唐玄宗自己也惊呆了:这位金吾卫将军也未免太抢风头了,但是人家也是听从皇帝的命令啊。后来这位自以为揣测圣意的李邈被罢官,终身不录用。
6 _5 S5 l- d: b  1 n5 M0 ]* J7 `( j. x
  唐绍当了冤死鬼,不过唐玄宗这次威慑还是对军队上下起到震动的作用。两位朝中大臣被当场处置,参加演习的多路军队都骚动起来,你看我我看你的,瞪目张口,只是左军节度薛讷与朔方道大总管解琬所带领的两路军队,没有一个士兵出现骚动。这也被唐玄宗看在眼中,唐玄宗派人前去两军营中,结果派去的人碰了一鼻子灰,因为两个阵营均队列整齐,没有皇上的信物,不准入内。唐玄宗大为赞叹,对这两路大军进行勉励表扬。$ y) v; l, t7 {# }' ^
  这次军演可以说收到预期的效果,给军队一个严重的警告:那个漫无军纪的时代过去了,连兵部尚书都遭惩罚,更不用说小将小兵了。
* i" @. c) ?( N$ w$ C: s5 F  q  平心而论,唐玄宗的处罚过分了。大唐帝国军队涣散,是自武则天以来数十年积累的结果,并不能由郭元振一人来负责,虽然不久之后,唐玄宗采取弥补的措施,重新起用郭元振为饶州司马,但是恪守武士精神的郭元振以此为奇耻大辱,怏怏不得志,不久以后就郁郁而终,终究是大唐帝国的一大损失!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1)+ i( B; E$ S2 E, j7 o
  
0 O( a9 n. R9 X4 ~" O  第十章 日落大草原$ q+ P; u3 E+ \6 h( M9 A4 H2 x1 U
  
, j5 Z9 _$ `. r* q  一、默啜之死: Z! U( }5 e6 I  F
  
. G; a" N3 \- z# I( Y! t  我们再来看看开元时代大唐帝国与突厥汗国的大战斗。# b) ~& d# ?6 T% ?, r$ ~4 y
  战斗首先是从西域打响的。
, @( w( y6 i, ~9 L/ U  唐在西域原本只设了一个都护府,即安西都护府,后来由于默啜可汗全力向西扩张,702年时,武则天又单独划出一个北庭都护府,旨在遏制突厥势力的西扩,北庭都护府设置于庭州(新疆结木萨尔)。8 v) l7 I6 H( O, ~
  突厥汗国先后征服西北黠戛斯部落以及西部强大的突骑施部落,开始将目标直指大唐的北庭都护府。就在唐玄宗登基后不久,突厥对北庭都护府辖区的重镇轮台(位于乌鲁木齐东北)发动一次进攻。3 l2 A) d0 Y: F
  北庭都护郭虔瓘派部将张守珪率军驰援轮台,张守珪的援军在半途中与突厥骑兵狭路相逢,此时突厥人多势众,但张守珪全无惧色,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经过苦战后歼灭突厥骑兵一千余人,并且生擒一员突厥将领。经此重创之后,突厥人放弃了对轮台的包围。7 l/ \" n$ P  H/ G: q' Q* S
  西域向来是英雄的舞台,在与突厥人的不断战斗中,这里涌现出一批盛唐时代的名将,包括郭虔瓘、郭知运、张守珪等。5 ]7 _6 }. _1 |9 z! c
  
* U2 N' k8 M5 L  北庭都护府无疑成为突厥向西扩张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所以突厥人恨不得将其一举拔除。开元元年(713年)秋季,默啜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同俄率突厥大军包围北庭都护府,企图一举歼灭大唐在西域的重要据点。: V) V. F; M/ S/ @
  西域局势急转直下,面临最严峻的一次挑战。3 ^* R  ?7 l0 \1 P% H- {6 {
  北庭都护郭虔瓘力挽狂澜。4 y# d& v8 @& X' e+ P
  郭虔瓘早年事迹,在历史资料中记载非常之少,这是因为他的活动基本上都在西域,而在武则天到唐玄宗之前,大唐在西域的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所以这些在西域中默默奋斗的英雄的事迹不为国人所关注。但是郭虔瓘在开元初年时,已经挂了一长串的头衔:云麾将军、检校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翰海军经略使等等,这些头衔的背后,是他的西域艰苦卓绝的奋斗。
- i$ f2 H. l# P. u1 R  与郭虔瓘共同守护北庭都护府的是副帅是郭知运,他也有一堆头衔:左骁卫中郎将、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据史书所记,郭知运“壮勇善射,颇有胆略”,唐玄宗称他“早负名节,见称义勇”,也是一位英雄好汉。2 X# L4 D, o6 V! c- S
  0 J1 _# s' ?# s6 ]
  北庭都护府面临的压力非常巨大,因为这里只有驻守一些偏师,也就是非主力部队,而且人数不多,面对的突厥的精锐骑兵,其困难可想而知。同时,这是一场盼不到援兵的战争,是在远离大唐本土之外作战。" W& A/ A5 M1 k/ e# h4 Y$ v
  时穷节乃现!郭虔瓘、郭知运没有气馁,知难而战。6 x0 v9 J& C% Q# y! P& m
  艰难的北庭保卫战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 D3 ], k' S/ x* I7 J0 g- [7 j  从秋季到冬季,突厥人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进攻,郭虔瓘在敌众我寡的不利条件下,积极组织军民英勇抵抗。北庭得以坚守的重要原因,是与郭虔瓘、郭知运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未雨绸缪分不开的。首先是城堡经过多次重修加固,防御工事相当坚强,其次城中的粮食、武器、冬衣的储备都很充足,可以支持一场持久的抗战。4 E- \# n' q( T/ r2 s% g
  郭虔瓘、郭知运两位将领都以勇敢而著称,而且足智多谋,并不消极防御,而是采用多种战术,不时地派出奇兵出城,伏击突厥人,这个战术最后得到了一个最意外的战果。; k! D- x; D) L6 d" O4 D4 e  j# M
  北庭保卫战从秋季打到冬季,又从冬季打到春季。
: {4 |. `' i" @; z* {  
" X, W% H$ a( r- u* d6 r  突厥主将阿史那同俄不相信一座没有外援的孤城能够坚守多久,决心要困死郭虔瓘。次年(714年)二月,阿史那同俄却犯下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他自己一人骑一匹马,想近距离观察北庭的守备情况,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郭虔瓘居然在城外设有伏兵。
% I/ y! R/ j% G) T7 E  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唐军伏兵一看敌军统帅单枪匹马,哎呀,简直激动死了,一并杀出来。看你阿史那同俄有什么天大的本领,双拳且难敌四手,更何况是数十把刀枪,结果唐军伏兵你一刀我一枪,三两下就把突厥主帅杀死在马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2)& I+ \" Z) r& `3 `% \, Q: ]# f
  
: E! u+ P0 a4 ^  突厥人远远见到主帅受攻击,大为震惊,急忙赶来相救,但已经来不及了,唐军士兵拖着阿史那同俄躲进城内。此时突厥人尚不知道阿史那同俄的生死,众将领率全体士兵到城下,放下武器,向城内唐军将士高喊,突厥人愿意投降,用所有的武器以及全部的军中物资,交换阿史那同俄。城内唐军高喊道:“你们的主帅已经死啦。”突厥全军上下响起一片悲戚的哭泣声。
# a' |- E5 r& C8 W7 J  主帅死了,这战打不下去了,突厥人只好收拾物资,离开这块伤心之地。
4 Q3 t' w! m, |3 ~7 Y! |0 L  但是有一人不敢回去,这人是突厥大将、默啜可汗的女婿石阿失毕,他没有尽到保护可汗之子的职责,不敢回去见可汗,怕默啜一怒之下将他也杀了,所以在撤军半途中,石阿失毕带着他的妻子悄悄地溜走,向郭虔瓘投降,后被唐政府授予右卫大将军,封燕北郡王。* ~8 z# _+ E% S0 L* \
  耗时数月之久的北庭保卫战最终以唐军获胜而结束。# M6 ?# K  V- H' J0 d
  ! d( x3 l1 X4 o3 ?, M: i
  北庭保卫战,是开元时代对突厥战争所赢得的第一场胜利,唐玄宗非常兴奋,颁布诏书,特别嘉奖,其中写道:“萧条穷漠之外,奔迫孤城之下。强寇益侵,援兵不至,既守而战,自秋涉冬,枥马长嘶,戍人远望。谋以十胜,成其九拒。遂能摧日逐之遗种,斩天骄之爱息。岂耿恭、班超,独高前史;将廉颇、李牧,与朕同时。”9 K% c2 {6 l+ P0 [8 F$ ]$ w
  将郭虔瓘、郭知运力守北庭府的光荣勋业,与汉代的名将耿恭、班超,以及赵国的廉颇、李牧相提并论,可谓是极高的评价,可见唐玄宗对于恢复强大军事实力的急迫之心。
" N% Q( |) A: P2 e: _; C2 j  
9 Z- ?8 {1 B9 a! B7 h  不过帝国军事力量的恢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n. F" N* x/ h. }5 U
  突厥虽然在进攻北庭都护府遭到重大挫折,但默啜可汗认为这不过是意外,如果不是阿史那同俄的冒失举动,郭虔瓘守军是根本没有机会的。
$ J* l- J3 }. o  在北庭战役结束后两月,默啜可汗又一次派使者向唐朝廷请求和亲,他摆出了一付居高临下的姿态,自称是“乾和永清太驸马、天上得果报天男、突厥圣天骨咄禄可汗”,这种傲慢激怒了唐玄宗,他对默啜可汗的和亲提议,置之不理。
: E, V. n% ]8 N3 w  突厥人虽然在北庭战役失利,但是在广阔西域的其他战场,却战无不胜。
" T5 e+ I2 A- d& I- K( c  $ D$ h  M* _# A" F
  在扫平突厥施之后,突厥人又于开元二年(714年),先后又攻取葛逻禄、诃咥等部落。默啜可汗几乎吞并了西突厥的十箭部落,除了少数拒绝归附默啜可汗的人继续抵抗。
* [: ?  _+ t  J' i" Y  默啜可汗意犹未足。
) K4 u# Z7 E# h  在扫平西突厥之后,突厥大将暾欲谷率西突厥投降的十姓部落,继续向西扩张,渡过真珠河(锡尔河),征服康国,其势力直抵中亚地区,这足以证明此时大唐帝国对中亚诸国已无实际的控制力了。5 f9 Y1 L- d3 F9 [6 R- R( y
  此时默啜可汗已经年老,从683年追随哥哥起事至今,他整整奋斗了三十二年,在位时间十五年,可以说突厥第二汗国的崛起,与默啜可汗的雄才大略是不可分的。短短的三十几年时间,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死灰复燃,并且再次降服周边的游牧部落,其土地之广阔,几可媲美于突厥最盛时之始毕可汗时代。) ~7 @1 U4 h$ b/ A0 X2 D
  年老的默啜可汗愈发暴虐,对所征服之部落极尽压迫,在征服西突厥诸部以及中亚诸国之后,突厥人在此区域疯狂掠夺,据现在保留的《暾欲谷碑》中所记:“他们将大量的黄金、白银、女子、骆驼、珍宝带回家中”。默啜可汗所征服的部落,其稳定的基础并不牢靠,一时间,西突厥十姓部落,如胡禄屋、鼠尼施等以及葛逻禄部落,纷起反抗默啜可汗的统治。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3)( C4 O5 j% w# i
  % H) B0 S" K9 M% Z7 c. K6 ~1 k
  突厥第二汗国的高速扩张埋下了其崩溃的种子,与后来的蒙古大帝国所不同的是,此时的突厥汗国有一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南部的大唐帝国。, |; j# [1 _5 a8 x, `9 e
  大唐帝国要与突厥争夺西域,这大大激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决心,虽然西突厥诸部无法与强大的突厥汗国相对抗,但可以选择与大唐帝国的联合。! o/ B% a" `/ Z$ A2 H2 \# U! X
  开元二年(714年),首先是葛逻禄部落率先反叛,其首领前往凉州向大唐帝国投降,继而十箭部落中的胡禄居、鼠尼施部落大小首领一千三百人,向北庭都护府郭虔瓘投降,这使得默啜可汗大为震惊。为了使统治西突厥诸部落有更坚实的基础,默啜可汗试图再次与大唐帝国接近,他又一次提出与大唐帝国的和亲,唐玄宗虚以委蛇,使用拖延策略。  |8 r/ Q: Y% {' t8 ]
  到了第二年(715年),归降大唐帝国的部落越来越多,这年二月,归降的西突厥十姓部落前后已经达到一万多帐落,唐玄宗下诏将降众安置于河南地区。
" `9 b& d$ x  g3 S' K% Z- l  由于大唐帝国大量接收西突厥的降众,与突厥汗国的矛盾愈发的尖锐,两国边疆战争阴云密布,唐玄宗调兵遣将,严防默啜可汗大军南下,以薛讷为凉州镇大总管,坐镇凉州;以郭虔瓘为朔州镇大总管,坐镇并州。双方剑拔弩张,一时间形势极为紧张。3 Q% n- j0 U$ R5 X1 K0 q
  6 W4 i* @, f4 d$ q+ m
   不仅是西突厥的部众开始反抗默啜可汗的残暴统治,北方铁勒诸部落也起而与突厥抗争。开元三年(715年),铁勒诸落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参加的部落有阿布思、思结、契苾、浑、回纥、同罗等部落,这次铁勒部落叛乱规模之大,实在出乎默啜可汗的意料,突厥大军随即出动,在一年时间里与铁勒诸部进行四次大会战,重创回纥、同罗等,但是仍然不能扑灭反叛的烈火。) f# @) s, p1 G# F. e
  十月,铁勒族思结部落前来向大唐帝国投降。( `* N: h$ {* V% K& z  Y" S
  这一段时间,虽然大唐帝国在战场上对突厥的战斗并没有多少可圈点的地方,但是在分化瓦解突厥统治下的诸游牧部落上,还是起到积极的成效。( E0 O- x* ^" g
  * @5 {0 ~$ Y% c" X
  开元四年(716年),突厥治下的铁勒人的反叛更是有增无减,铁勒九姓中的拔野古部落、仆骨部落也加入到反叛的的行列中。! f  {2 h  J  X0 C' P& l: @) V. ^
  面对西突厥部落与铁勒部落不断地叛乱,默啜可汗雷霆震怒,决意亲征拔野古,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这次亲征将成为他生平最后一战。' m4 f2 \7 U+ Q+ R, ^' E" ?
  六月,默啜可汗统率大军,向北出击拔野古部落,面对强大的突厥武装,拔野古部落军队焉是对手,一路逃窜,直逃到独乐水。突厥军队紧追不舍,终于追上了拔野古部落,在独乐水畔,双方军队展开一场血腥大战,这次战斗以拔野古的惨败而告终,拔野古战士尸横遍野,其余的残兵败将,作鸟兽散。
" ]% [7 c, k$ d5 o# L( X0 \2 ?4 ]% T& O  摧毁铁勒人的叛变,简直是简如反掌,默啜可汗得意洋洋,他根本不把这些叛乱者放在眼中,然而事情的发展有时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这再次证明了历史有时是会因为一些偶尔的事件而改变。
, l* y' x% R) f: ^/ F  ( D( k- F7 j. J
  在回师途中,掉以轻心的默啜可汗,在途经一片柳树林时,也许是他一时心动,想随便打只猎物,他离开大部落,一个人骑马走进树林中。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树林中,居然埋伏有一位拔野古的战士,这名拔野古的战士名叫颉质略。颉质略为什么埋伏在树林里呢?史书上没有写得很详细,也许他是一个掉伍的战士,但更可能是他一路跟踪而来,想要寻找机会一报拔野古军大败之仇。
- b- Y( E1 v+ _$ Q( H7 g  默啜可汗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猎人悄悄地埋伏着,而他本人成为被捕杀的猎物,当他进入到猎人的伏击范围时,勇士颉质略突然闪身而出,双手把着长刀,大喝一声,高高跃起,冲着默啜可汗便是一刀。
5 i! o. I+ }! o0 W) ^  你想默啜可汗此时应该是六十多的人了,虽然内心是个极坚强之人,但在体力上,怕是远逊于年轻的战士了,竟然没有躲过这一刀,吃了一刀后,鲜血喷涌而出,翻身落马。默啜可汗捂住伤口,忍痛问道:“你是何人?”颉质略大踏步走到默啜可汗面前,喝道:“我乃拔野古无名之辈也。”说罢大刀往默啜可汗脖子处砍过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7 18:27 , Processed in 0.0279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