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7 18: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4.城濮之战
" ]) }2 T9 b: v8 ]
3 m. R" }5 a( A; z6 i- g 比赛时间:公元前632年4月4日
; n* _4 ~. G" J& m6 q 比赛地点:城濮(卫地,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西南临濮集一带): n6 ~0 Z) P6 `$ O
晋军选手:中军将先轸,中军佐郤溱(郤穀之弟),上军将狐毛,上军佐狐偃,下军将胥臣,下军佐栾枝3 A4 a0 [! w* @9 t$ `6 s
楚军选手:主帅成得臣,副帅斗越椒,左师指挥官斗宜申(字子西),右师指挥官斗勃(字子上)
1 a0 w) b" |+ n" A' e1 m1 k 比赛结果:3比0晋国完胜
4 ^$ k2 u2 `+ B: w2 }9 {7 M 比赛意义:城濮之战,为春秋时代中原民族抵御南方蛮族势力北侵最为重大一战,亦即华夏民族存亡所关一战也!假设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失败,楚之势力且可越过黄河统一全中国,那么中国历史或将全部改观!城濮之战后,华夏民族自齐桓公后重新团结在了以晋文公为首的军事联盟周围,并因而产生了持续抵抗异族的力量,自后百余年,楚国始终无法侵吞中原,最后终于在楚庄王(一鸣惊人那位)的掌舵下,开始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同化于中华民族中,至战国后期,楚民族已经完全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以城濮一战,可以说是华夏民族抵抗异族侵凌最成功一役,晋国两百年春秋霸业,由此而定!
4 w5 V8 O! h$ `
/ [& [$ ]) [' w" E 公元前632年四月四日晨,激战如期而至。先轸派“下军将”胥臣率晋下军先攻楚右师斗勃辖下的陈蔡部队。
* n8 j) c! u7 x$ J! e( _$ i $ {5 s5 v; J a# h( h
这一招我把它叫做:先捏软柿子。
5 f* N& G" a7 V: J1 V
0 Y& d# @& z6 {) K 高手都是善于寻找对方弱点的,这就是高手的高明之处。而陈国和蔡国的部队,正是楚右师中最薄弱的环节。这两个小国,打从春秋初期开始,就是跑龙套的角色,跟在大国的后面分杯羹吃,不但不能增加己方的战力,还处处捣乱,从前的周天子桓王攻打春秋小霸郑庄公,就是栽在了他们这群搅屎棍的手里。在先轸看来,对于这样超烂的军队,基本一个冲锋就能击溃。
6 M8 l0 b5 Z# [
) s( T1 U7 V: P- _; R* `$ S- M 这一招在兵法中又叫做:避实击虚。$ g% g0 f0 G7 [; y
, p6 I) ~$ f+ h9 \; Z) N# q 伟大的革命军事家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以弱胜强的关键,就在于先以自己的局部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 f8 `: W Z) h- p, n- n 7 r. t, {$ h U* \
毛泽东这个最基本的军事思想,就是源自我们先轸的首创。1 R& R" ^: Y8 C/ y# m) o# U6 H L
, T0 ~$ M1 A1 H 先轸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就是让胥臣把虎皮蒙在驾车的战马上,朝陈蔡部队冲去。% ?% P7 k; Z9 e/ s) R
% e( ~3 Y) F: Y% m0 X- J
我不清楚先轸哪里搜集来的这么多虎皮,但这一次,虎皮立大功了。
+ V3 t. U" M% u7 v
: x# R( a, X: A& E! Y 蒙上了虎皮的马,当然吓不了人,但是却能吓唬的了马,陈蔡军的战马一看老虎来了,吓得掉头就跑,拉都拉不住。
" Q5 o. B+ _, S( u" p0 w; e9 e 8 d8 ^" z. l1 S8 A; g. ^' f) l
老马老虎,傻傻分不清楚,马虎一词,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 T& @& z/ M& f; V; c4 K* \) d8 }
2 c+ R# Q/ ~7 g; e3 l# | 陈蔡的士兵本来打仗就很烂,现在战马一不听指挥,他们更是武功全废,一个个被晋军打的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7 E) P/ N% ]( [7 `' B / {- l/ \/ u& ?/ h" s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从古到今,哪有人这么打仗的!! j4 q) X/ J* s4 Y/ D; s
' H2 C9 x; Q5 W1 n2 H! C
怪就怪,先轸这小子太有创意了。此等怪招,旷古皆无,这简直就是深层次的心理战,它涉及到动物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层面,非常具有高科技含量,由此也可见先轸在战前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工作。/ B9 j7 z: g0 r
- R3 x' {0 i1 }, f1 Q 结局可想而知,陈蔡部队冲乱了楚军的阵脚,楚右师于是大败,楚将斗勃重伤离场。3 d, A; H2 ~# Q8 L
, L2 Y* D; z$ U$ e
! f) j# K" I, x c4 \
: g- ~' Q& S- l) D" E9 S% r1 e. z- ~
楚右师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输了,偏偏当天又是风沙蔽天,视野极其模糊,所以楚帅成得臣却并不了解自己右翼的真实情况,他心急火燎,正要派斥候前去侦察,突然有几个陈蔡的士兵前来报告:“右师已得胜,请元帅速速进兵,协同我师一起攻打晋中军,共立大功!”
$ A6 V/ V& B7 D/ N8 Y) N 8 L+ O, c' {0 }5 \
这几个人当然是先轸派来迷惑楚军的奸细。7 E) v- T, c# ]
$ r, z+ R+ j$ d' Q! F5 ^0 y# h- \
这一招又有说道了,在兵法中叫做“用间”,也是先轸首创的。. z# {0 v0 A: W! Y/ i. f4 @
2 W7 L" M1 h1 K) O. [8 Z
成得臣得报后立刻登上战车,拿起望远镜,往右面看去,但见晋下军仓皇北奔,烟尘蔽天,不由大喜:“晋下军果败矣!子西,你速率左师往攻晋上军,我亲自去进攻晋中军。三军全胜,则大事可成也!”
9 h6 b( P# u& Q/ `
/ \! `$ O# t/ } 晋下军当真跑了吗?打赢了还跑?
5 _9 {- f2 K' U3 b
2 Z6 Z! f; m) D2 p. n( f 当然不可能,原来这又是先轸的诡计,他派晋“下军佐”栾枝率少量晋军在战车后面拖着从附近山上砍下来的树枝,跑起来尘土飞扬,造成下军全军撤退的假象,借以迷惑楚军,诱敌进攻,而事实上,胥臣的下军主力早已严阵以待,准备随时对楚中军进行阻击。我只能说,先轸,你真是世界上最早的特效大师,骗死人不赔命啊!, [ |% Y" g& c* m! V
( `8 S4 D1 U: {/ f9 Q" n- ]) M
结果,成得臣又一次上当了。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上当了。成得臣,你还真是傻的可爱啊!( ]4 A8 V9 A, }: a: D. b8 L$ b* {+ U
7 C0 Q! t2 V! \+ v: s/ w+ N
于是,子西领命,率领楚国的左师,直扑狐偃率领的晋上军。
- N$ j% D# @2 b
- x2 j) I Q3 S" V1 i4 R& {; K 狐偃也不与其纠缠,略战数合,回军便走。
& p* X8 J! G* m6 q
" X Y; m% S2 s- V 子西冲上来正要和晋军决一死战,突见晋上军如同潮水般向后撤去,狐偃的帅车更是拉着两面大旗,呼拉呼拉的,跑得比谁都快!5 G% S) X3 g8 _+ [/ J3 ]3 \! t: n# B
8 A, N) Z' B& H8 {) R
换做后世兵家,一看就知道狐偃是在徉退,《孙子兵法》曰:“佯北勿从。”敌方战,形势未衰,便奔走而阵兵者,必有奇伏,这是千万不能追的。但别忘了,当时还是“以战为礼”的春秋初期,“徉退”这个词压根就还没发明,那时候的军队只有打输了或害怕了才会退,在战略上的主动退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4 c: Y( Y, L) X5 d
7 V1 R' Y. a; Z1 L" K3 F! f7 s5 z 所以子西虽然有些疑惑,但他也来不及想那么多了,到手的胜利决不能让它溜走,追吧! P1 U! N" G6 @. F7 S
6 i0 ?5 c. Z) c4 \' X 就这样,楚左师几百辆战车同时进发,浩浩荡荡的驰车猛追,不一会儿就消失在漫天的沙尘之中。
; T: O0 Q4 V ]! O; p. C : X1 D' L+ E/ r% a" J5 R3 }% e
好了,楚国人已经上当了,现在晋军要做的,就是把胜利装进袋子,收紧袋口,拉上拉链,打包回家。
; _3 i8 k* n) ~6 T 0 D2 P7 L/ T, E+ ^- _. \) C
0 k8 x+ B5 ]$ U( @( [! p1 `
) p U: y! l: F5 h 春秋时候有一条战礼:“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出自《司马法•仁本》),意思是说击败敌人之后,在战场内的追击不能超过百步,而在战场外追击的纵深不得超过90里。这其实并不完全是礼节问题,也是战法的需要。因为春秋时候的战争,靠的是战车与步兵的协同作战,一般来说,一辆战车共配72名步兵,左右后各24名,负责掩护战车两翼及后方,以弥补战车冲击力强但防守薄弱的缺点。因此,以战车追敌,其纵深绝对不可过长,否则步兵很有可能被抛在后面,导致两边被敌人各个击破。1 U# i. b5 _ J& _3 u/ A" `8 a
5 |' T. c9 i& a# f' _5 g1 o2 L) w
可惜,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子西,将这个战场上最基本的道理,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一个劲的追啊追,浑然不知后面狂跑的步兵早就跟前面的战车脱节了。: E! ^9 u W5 M6 f3 ^) {
9 l K6 }" j0 V" ] j d3 b
楚国的飞车党们追的正起劲,晋军却突然停下來不跑了,飞扬的灰尘散尽,子西惊讶的发现:前方的晋国战车竟然排成一道圆弧,缓缓的朝自己慢慢推进而来,战鼓响起,一声声一下下,重重的敲在楚军士兵们的心头,就像是在敲响他们的丧钟!( Z& L A' J% N3 {
7 Y4 ?, Z" |! }
子西的心中闪过一丝不祥的预感:事情要遭!
$ z1 n& q# c+ N# w8 U! S; b 2 q0 d j7 B- F& x
果然,他的预感很快被证实了,在楚军士兵惊慌失措的叫喊声中,在自己的侧后,无数晋军士兵黑压压的朝他们涌来,竟然是本应与楚中军鏖战的晋中军——晋军中最为精锐的公族部队!
/ K/ X3 Y9 B6 Z/ E1 R
- s. e4 |4 [- B$ [5 D* X 子西的心头闪过了一个极为可怕的想法:自己遭到了晋上军和中军的围攻了,而晋中军竟然能从和楚中军的对峙中脱身前来夹攻自己,唯一的可能就是楚中军遭到了另外一支部队的阻击,而哪支部队难道就是——传说中早已被楚右师击溃的晋下军?3 x* u8 A% ^6 _$ b
% P" c1 ~5 o6 t1 l% ]# {; B 可怜的子西,他真的完全懵了,按照老祖先传下的规矩:双方对阵,三军应依次决战,己方的左军对敌方的右军,己方的右军对敌方的左军,最后是中军对中军,鸣鼓而击之,合计较量三次。每次较量的时候,其它各军就等着看,直到决出胜负。他们晋国人怎么能不按牌理出牌呢? @5 ~5 _, ?3 [
. x7 C6 v, Z* [& z3 g 子西很搞笑,先轸为啥要按牌理出牌,他就不能自定牌理么?他的牌理,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攻敌一部打歼灭战,日后所有兵家都必须学他这个牌理,不学就是得打败仗。这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谓“并敌一向(集中兵力,投入一个方向);我专(集中)而敌分。”2 ]0 z6 F# d2 N9 M1 s x5 r" u
( R j6 ?8 Q* M3 q w$ h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就是宋襄公、子西之辈的悲哀所在。
$ x5 s2 s/ ]2 S4 W! W, \, S
' U4 O3 P0 n4 R! A r 可怜的子西,他越想越混乱,完全忘记了指挥军队。战场上瞬息万变,当子西还在傻傻愣神的时候,先轸率领的晋中军已经迅速的杀上来,包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没有战车的掩护,手持短兵且疲惫不堪的楚军步兵只有任由晋军战车屠杀的份儿。子西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步兵被晋军巨大的战车压成肉饼,侥幸逃脱的也被战车上的甲兵挥戈砍成两半,死伤无数。& `' `: [$ }* ~2 c2 Q* Q+ }1 L
: t6 M- Z8 Y0 @. x) o3 v! A- X/ A" K: ] 与此同时,前面的晋上军也冲进了楚军车阵中,没有了步兵在战车两翼及后方的掩护,只拥有单一长兵器的楚军车兵也变得不堪一击,纷纷败逃。子西见大势已去,只好长叹一声,在少数亲兵的保护下冲出重围,狼狈的爬山逃命去了。
4 ~; m8 t9 Q1 v2 r) X) n$ D8 b `1 q3 i! s) A* A
另外一边,成得臣已经知道自己中计了,因为他的中军部队遭到了传说中已经覆灭的晋下军的顽强抵抗。精通车阵的晋“下军将”胥臣用数十辆巨大的重车首尾相连,结成环状,在阵前横列,以为屏障,再将弓箭手和长戈兵部署在重车的后方,而其他机动兵力则躲在阵内,层层布防,密不透风,楚军好几次冲锋都无功而返,反而在阵前留下了数千具楚国勇士的尸体。
+ l8 ~0 v) ~* g$ j$ T : H8 L# n, o; }
成得臣的脸都绿了,左右二师生死未卜,自己又难寸进,这可怎么办哪!他明白,他在这里拖的越久,局面对自己越不利,胜利正从他的手边一点一点儿溜走。
+ T1 W! D' J* n3 h6 i ' ~8 a9 K# B4 K# e7 u8 o% i& K
于是他疯了般的命令,冲,冲,冲!!
: f P0 t! J' H* B5 Q* W
8 T8 x. u7 C0 y3 J8 L$ A Y 胥臣当然不会让楚军得逞,先轸交给他的是一个死任务:一定要守住阵地,就算杀到最后一个人,也决不能退后半步。
6 q( S5 P9 r+ m( Q, c7 G# I % P' |: L% O R
楚国中军是成得臣最引以为傲的“若敖私卒”(成得臣属于楚国若敖族),其战斗力冠绝天下,晋下军陷入了苦战之中。此时此刻,双方的士兵们踏着脚下如山的尸体、如河的鲜血,睁着已经杀红了的双眼,扯着已经沙哑的喉咙,不断的战斗着,厮杀着,直到拼尽自己身上最后一丝力气,最后一滴鲜血。
5 y; I/ L* w: G9 c* Q9 o . u, @0 U/ w. F. h
面对楚军如潮水般的攻击,胥臣终于撑不住了,眼看就要崩溃,战场左右两方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两道漫长无边的黑线。很快,黑线就变成了黑压压的两大片,晋军士兵坚毅而兴奋的脸庞清晰可视。
, f5 e2 B* l9 c" C5 b/ s8 x# w4 c ) I6 b2 L7 ~! k+ R9 w
“辛苦了,栾枝、胥臣,现在跟我们一起接收战果吧!”先轸负手站在高高的战车上,衣袂飘拂,长发飞扬,宛如战神下凡。4 I8 X& F9 ?5 N1 u; ?1 Q7 `2 ?
) t' _) c/ V) Y- ?
' o$ k3 R0 S) K' ]6 r
$ p* V9 a5 o, H5 ` 成得臣终于面对面见到了这个宿命的对手,绝望的感觉从脚底蔓延上来,让他的身体一阵阵的虚脱。
. {3 B Y; v& c3 n
5 w! ^$ X8 J8 c3 I; M$ `* }! i ——完了完了,左右二师都完了!我输了先轸,我输的心服口服。: i; _* n5 O( x" T
; b1 F: G; {! p) V9 l. y
如今,楚国只剩下了楚中军这一支孤军,又被晋三军合围,大势已去。7 o* U. m. e& I4 x- O
) ~* _+ d) Z/ S2 J7 c& q; a! i 成得臣重重的一跺脚:“撤!”
4 E' z# h, ~3 _; e# k
7 W( m: w0 X" q9 e" J 先轸跟在后面掩杀了一阵,最终还是放成得臣跑了。他可没有子西那么傻,穷追猛打,乃是车战的大忌。" | V) ?+ x# W. r0 f
! Q4 v% g7 h3 |% i 此一役,不可一世的无敌楚师在城濮损兵七万,从此元气大伤,经年未复,楚国的霸业至此中落,晋国的霸业自此而始,并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时代结束,中间除了一鸣惊人的南天神鸟楚庄王,基本上无人能动之分毫。
5 a6 b& G" t& \
f7 m$ P& V% u) E 成得臣回到楚国后,无颜见江东父老,半路上就伏剑自杀了。 @" i0 z4 d [& m' H
& o1 n9 M- E, F: z 每一个英雄的诞生,脚下都会伏上几具失败者的尸体,先轸战神的祭台,当然也不会例外。" P# y" W! e1 v6 I L: S" d
$ y7 _- E; e% u 成得臣之败,不在其不勇,而在其少算。《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成得臣恃勇轻进,谋狭算少,他率领的军队战斗力再强也没用。( t8 _6 N9 p) ` e
7 C9 Q! B0 c; L' Z. @: S6 Q 反之,我们来看看先轸对此战是怎么部署谋算的吧:
! f2 k( `4 i0 a
2 ?) e# e0 _' h5 U/ t: s) q 城濮战场,在今山东南部,其地为黄河冲击之黄土层,尘土易于飞扬,先轸利用地利,用战车拖着树枝奔跑,极其巧妙的制造了我们现在高科技才能完成的烟雾弹效果,使得楚军视线不清,无法对战场形势进行准确判断;此外又虎皮蒙马,以奇袭陈蔡军;之后又令狐偃虚设两面大旗,伪作后退,诱敌深入,而以中军作侧面之夹击;凡此等等战术,奇谋妙算,旷古皆无,成得臣败的一点儿也不冤。
. e4 j! c- y* R $ y+ L" Q: x3 e4 E: o ~. g
总之,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国,先轸精心部属,层层设计,军事外交双管齐下,步步料敌机先,前后左右之间,来路去路,针细密线,纹丝和缝,无不一一算到;伪装、佯退,诱敌,侧击,种种谋略,极尽奇诡变化之能事,特别是其中先轸使用了多种心理战来蒙骗误导敌军,即便从两年六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亦多有借鉴意义,何况“以战为礼”的春秋初期,那简直不啻于在天下人间刮起一阵头脑风暴:% V/ b( z9 p2 V5 q/ w* N
: Q; J+ o/ v9 { ——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的!
; g$ Q |+ ?6 h ?8 m0 ?
K7 L! u( \% f+ `& P 螃蟹吃的多没啥,可贵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的先轸,难道还不可以说是天下兵家的祖师爷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