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3 21: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唐朝历史的秘密 [李渊、李世民卷] (213)9 {; a9 ^0 X Q- f. u$ f6 \
( A' _# ~$ Y- u! s4 Z, W& I. U" @
3 k% E$ }' X x+ [! t9 B+ E 作者:沁园春4 l4 m/ a# }3 g4 C/ v* p. h
2 k# |; |- i' q( J/ F I $ r5 c' X, p9 E# h, u
李渊又再次庆幸自己没有一意孤行,心中大为感慨,直叹李靖确实是个才华横溢的武将。& z7 L3 ~3 j" F
在武德四年二月份,李渊开始了第二步走战略,改信州为夔州,任命李孝恭为总管,命他大造军舰、储备粮草、操练水军、大搞军事演习,准备直接沿长江而下,进击萧铣。因为李孝恭不熟悉军务,为保证战争的胜利,李渊又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长史,实际上就是将军事都委任他来掌管。" H! I) Z% [$ M" A& t0 M/ o: r) @
1 p- k, ~! F6 Z. C% T' V 李靖深知此次征战的复杂性,为确保万无一失,稳定后方,他向李孝恭献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妙计。
; G& c7 t% {3 T2 `
( {! f P, k- B 什么妙计呢?
5 f9 R m' F2 J1 w 3 [* f1 n; v7 x4 P/ b3 N$ Q. v, ?
当时巴蜀的酋长势力很大,如果不先搞定他们,到时候挥军东下之时,肯定会有后患,李靖建议李孝恭将巴蜀各地酋长的子弟,全部召集到军中。名义上是信任和重用这些少数民族的子弟,以笼络人心;实际上,却是把他们留在身边做人质,借以控制这些酋长,看你丫的胆敢闹事,你儿子还在俺手里呢?李孝恭自然采纳。
* V# g3 n% Y. j3 d' _ 3 J7 W Z6 l& \
为配合主力作战,李渊又施展各种手段,给前线提供最大的支援。- M( O* ~( z$ S, O4 V; o
$ `! l0 T6 G7 k4 s! ^; j0 U! X
5月13日,迫于唐军强大的压力,割据江夏地区的周法明以黄梅、蕲春、安陆、沔阳四地来降,李渊封他为黄州总管,在6月份,周法明攻克安州,俘虏安州总管马贵迁。
$ v* j" l' l# I0 x W / |9 G* H, [0 B4 c0 ^
7月26日,褒州道安抚使郭行方攻克萧铣的鄀州,这么一来,萧铣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5 K+ ]! A1 W% [! |% K/ x$ x
]% _& y3 V9 p4 v9 h& `
为了安抚淮南和岭南地区,李渊在8月21日,又命左武候将军张镇周为淮南道行军总管,大将军陈智略为岭南道行军总管,让他们策应李孝恭、李靖的军事行动。+ t8 E9 P3 s& U
w. i( O1 b* g" n 一切准备就绪,李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正面出击,一把搞定萧铣。
9 M) F& a- I" N# l/ ~7 z5 Q ! Y4 D% u9 g$ \- V" N7 G/ r, Q% C: ^" j* o
而此前的萧铣,却是同室操戈,内斗连连,那状况就如同是太平天国的天京内讧。说白了,都是为了争权夺利,萧铣又无法调和各方矛盾,平衡各方利益,最后的结果,便是以暴力来解决。# X6 ], ~3 L! _+ Y) n
_# j1 b3 S2 Z/ w" ` 主要原因,还在于萧铣这个贵族公子,表面上宽容仁厚,骨子里却是个心胸狭隘、疑神疑鬼的人,史书记载:“铣性外宽内忌,疾胜己者,于是大臣旧将皆疑间,多叛去,铣不能禁,由此愈弱。”" D7 X* O7 P* z5 P* r4 L
; s. O- X5 D7 `$ Z
为了掌控兵权,萧铣实行“罢兵营农”的政策,就是说把军队遣散到岭南各地去种田,搞农业开发,建设新农村,这自然引起手下大将的不满。4 d V, i/ h9 N, \0 j9 ]1 D1 K
. @0 c1 K* v5 A: c* v
首先是董景珍的弟弟阴谋作乱,事泄被杀,此时,董景珍正镇守长沙,萧铣下诏赦免他,要他来江陵“说说心里话”,董景珍哪里敢去?老弟都被你搞死了,再去江陵,岂不是送肉上砧板?董景珍思前想后,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不跟萧铣混了,他献长沙降唐,李渊命峡州刺史许绍前去接应,不料唐军还没到,萧铣就抢先一步,派齐王张绣攻下长沙,斩杀了董景珍。
0 c, X; z" u0 _# ~6 b8 T/ T / q$ y6 h, w7 P6 j) E. m- d
张绣平叛立有大功,却又居功自傲,自以为了不起,连萧铣也不放在眼里,萧铣又杀了张绣,这么一来,就闹得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背萧铣而去,史载:“由是功臣诸将皆有离心,兵势益弱。”
+ Y: `; C' E, W' W( n S' J) t% {# X ) @6 L+ U0 R# U! @# P' Q
可见有时候,内斗的破坏力是最大的,而李渊也正是看准这有利时机,就在李世民还在洛阳与王世充大战时,就决定对萧铣进行毁灭性打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