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7 20: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9)
& l P$ b, \9 a6 g
0 ]; `3 ]& g! w2 j" H 三、第二汗国的终结
' ~0 I5 `$ t t
8 h6 w) i! h# C 名将阙特勤与暾欲谷相续去世,突厥“三大巨头“仅剩下毗伽可汗,突厥国内的权力结构重新洗牌。汗国的权臣梅录啜野心勃勃,试图取代毗伽可汗。3 N' t5 c S4 |" t- D
在阙特勤去世之后的第三年(734年),突厥国内政坛掀起惊天波澜。. z6 T0 k' G+ K- C8 {3 `
梅录啜在经过精心谋反准备之后,在毗伽可汗的酒食中下了毒,准备在毒死毗伽可汗之后,夺取国家最高权力。毗伽可汗吃下毒物之后,毒性发作,但他并没有马上死去,此时梅录啜率叛军开始造反,毗伽可汗忍住巨痛,出现在军队之中,叛军士兵见到可汗还活着,“哗——”的一声跑散了。毗伽可汗指挥亲兵把梅录啜以及族人、同党一网打尽。
/ W$ m0 o! ~. q3 C V! O: {# ~ 在平定梅录啜叛乱之后,毒性攻心的毗伽可汗终于没挺过去。毗伽可汗的突然去世,使得突厥的政局很快便陷入混乱之中,最终竟然使得第二汗国重蹈第一汗国的覆辙,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轰然倒塌。
. I1 Q" ?5 g& Q O 毗伽可汗被毒死之后,他的儿子继位,称为伊然可汗,可是仅仅一两个月之后,伊然可汗便莫名其妙去世,是不是死于政治谋杀,这个成为无法解开的疑团了。
2 n a+ o$ d( F9 T 伊然可汗的弟弟继任汗位,称为登利可汗。3 }; O* r K0 X S
“登利”的汉文意思,即是佛教术语中的“果报”,登利可汗的母亲,就是突厥名将暾欲谷的女儿,可是这位国母却暗地里与突厥一位小臣通奸,并且干预国政,因而国人对她心怀不服。此时,由于登利年龄尚小,国家军事大权,掌握在其两位堂叔之手,即“左杀”与“右杀”(杀,官职也,突厥以可汗亲属分掌东、西两大部军队,号左杀、右杀,又称东杀、西杀)。( {. A) ]( q) W0 v* C; I/ [
) {* N' a c, b: S( T0 V
随着登利可汗年龄渐长,其母亲又从中怂恿,便对两位堂叔掌制兵马大权十分不满,企图从两位堂叔手中夺取军事大权。6 ^" W, f* L, C% ^; J: s
在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可汗与其母发动政变,诱杀“右杀”,将他斩首示众,夺取“右杀”的兵权。另一位堂叔“左杀”阿史那判阙大惊失色,起兵造反,率军围攻登利可汗。
$ @7 q# L3 P4 y; A- F: w8 x 突厥陷入内战之中。
) R9 ` ~: X1 y4 N0 p2 z 登利可汗虽然获得“右杀”兵权,但是人心浮动,相比之下,“左杀”阿史那判阙执掌兵权时日已久,其麾下有一批忠勇善战的战士,在内战中占据上风。
( V( j* B0 C3 M; D+ P" f 内战的结果,是“左杀”阿史那判阙击杀登利可汗。
- ~8 ~, Y7 M ]6 E; s1 V 突厥的局面更加混乱,阿史那判阙自立为可汗,自称为乌苏米施可汗。可是国人并不买他的帐,突厥贵族又另立毗伽可汗的另一个儿子为可汗,这个可汗没有封号,只能称他为小可汗。但是不久之后,这个小可汗便被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叶护所杀,又立毗伽可汗年纪更小的一个儿子为可汗,不久,骨咄叶护又杀掉这位幼可汗,索性自己当了可汗。这样,突厥出现了两个政权,内战越演越烈。, h2 C) \; P4 }. C* ^3 D) X! {
2 a( \2 m# a+ n3 M7 G
鹤蚌相争,终使渔翁得利。
0 r0 {6 k2 x( M' U% P2 R 唐玄宗发现了这是消灭突厥汗国的大好时机,便派遣左羽林将军孙老奴(这个名字也够差的),出使到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这些部落在毗伽可汗时代时,又迫于压力,归附了突厥。孙老奴会见三大部落的首领,劝服他们进攻突厥,归附大唐帝国。/ S$ R8 h1 P9 T/ ~' }! J. G' h/ l
树倒猢狲散。
5 b- H T0 ~* g* W% g 突厥的内乱,使得突厥与大唐两国的均势被打破了。
0 k7 q* G: `+ A 742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个部落乘机联手对突厥发动猛烈的进攻。内乱耗尽了突厥人的实力,在三部落的进攻下,突厥军队节节败退,最后,自立为可汗的骨咄叶护兵败被杀。被突厥人统治日久的铁勒部落也准备过过可汗的瘾,于是三个部落首领协商的结果,由拔悉密部落部落首领出任可汗,称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首领与葛逻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 g, t, s: V8 K! t9 k2 g/ _
此时突厥的另一位自立可汗的阿史那判阙已经去世,突厥的残部便拥戴阿史那判阙的儿子为大可汗,仍然称为乌苏米施可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