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4)
, m7 _! w8 G) ]  
+ \& q/ G' a; f2 ]* W0 ]* t1 q- G  重伤下的默啜可汗动弹不得,在寒光一闪的瞬间,他可能在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往日的图景,与哥哥一同起兵,重建了突厥汗国,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所向披靡,连强大的唐帝国都措手无策,傲视天下,君临四方,可是万万没想到,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败在一个无名之辈的手下,这难道是天命啊?默啜可汗长叹了一口气,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眼,看到的是一道如雪的白光。- g. t3 g* K; @% P
  一代枭雄默啜可汗被一刀两断,勇士颉质略拎起默啜可汗的人头,骑上他的高头大马,扬长而去。等到突厥骑兵寻找到默啜可汗时,只发现一具无头尸体,滩着一地血倒卧在落叶之中,这就是默啜可汗的结局。
8 a  ^! c3 f# c  
' l4 d7 w( \7 o. U( [* ]3 b! M2 S  拔野古勇士颉质略在斩杀默啜可汗之后,当时拔野古部落已经溃败,要怎么办呢?正好此时,唐军一名将领,叫郝灵荃,出使到突厥,颉质略便与郝灵荃取得联系,将默啜可汗的人头交给了郝灵荃,然后随同郝灵荃回到中国的首都长安,朝见唐玄宗。
. Y, u& o  b7 n  唐玄宗得知默啜可汗被杀,大喜过望,重赏勇士颉质略,并且下令将默啜可汗的人头悬挂蒿街。这么一来不得了,原来就起兵反抗突厥的拔野古、回纥、同罗、仆骨等部落一听到这个消息,齐刷刷地向大唐帝国请求归附,击杀默啜可汗的勇士颉质略,被唐玄宗任命为拔野古都督。: i: e2 g+ j+ i: o. E- i
  一个月后,归附于突厥的契丹部落在其首领李失活的带领下,也向大唐帝国投降,奚部落首领李大酺也率众来归。
7 ^  b& ]! [: v' h. _0 H( ~  
$ R, ?/ D: \' {+ r  比这些部落叛离更严重的,是默啜可汗之死,引发了突厥政坛的一次大地震。1 h9 H1 A* s4 {. V$ W- Q
  西突厥的小可汗(即拓西可汗)、默啜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匐俱继位。
5 Q6 M; p! i" O5 n( O6 J3 d  突厥名将、手握重兵的阙特勤发动政变,推翻了阿史那匐俱,阙特勤是突厥第二汗国开国君王骨咄禄的儿子,也是默啜可汗的侄儿。包括阿史那匐俱在内的默啜可汗的儿子们以及亲信,几乎诛杀一空。( j' n; n$ K6 L) P
  阙特勤将自己的哥哥默棘连扶为突厥可汗,史称毗伽可汗,阙特勤任左贤王,全权负责突厥的军事。毗伽可汗与阙特勤均是突厥的一代人杰,自默啜可汗被杀后,原本归附于突厥的诸多部落纷纷脱离突厥,甚至连突厥国内的百姓都大量逃往唐帝国。在这种情况下,毗伽可汗大胆起用默啜可汗时代重要谋臣、名将暾欲谷,此时暾欲谷已经七十多岁,在国内深孚众望。
2 T6 N* ]; Q7 Y6 U9 s: o% l  后突厥进入毗伽可汗、阙特勤、暾欲谷的“三巨头”时代。4 F6 Q* j8 o, o* f6 ]
  
  a% k0 n% V1 V5 v1 l5 o8 v  暾欲谷确实是后突厥一位极为杰出的人才,在他的努力下,逃亡到唐帝国的突厥民众,又大量返回突厥国内,突厥的国力渐渐地恢复。
9 `6 E* }3 t5 T- }2 _; D5 }  声势复振后的突厥毗伽可汗,想要凭借手中强大的武装,南下进攻大唐帝国,暾欲谷劝说道:“如今大唐帝国皇帝英明,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是没有机会的。我们国内经过动荡之后,诸部落纷纷脱离,现在力量还不够强大,应该休养几年,静观其变。”
9 ^  d1 Y  |1 J& \  s0 B- _) Q  毗伽可汗觉得暾欲谷所言甚是有理,便打消了南下的计划。8 s; _8 ]: t! }  Q+ F
  又过了一阵子,毗伽可汗打算在突厥国内修筑城堡,并且修建佛寺与道观,可见此时突厥已经深受中土文化的影响了,暾欲谷再次提出反对意见:“万万不可!与唐帝国相比,突厥人口稀少,为什么我们能与强大的唐帝国抗衡呢?因为我们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人人尚武,以射猎为业,强大的时候可以进兵抄掠,弱小的时候就窜伏山林,唐帝国军队虽然兵多将广,但对我们也无可奈何。如果我们修筑城堡,改变游牧的习俗,这么一来,就有被攻击的固定目标,一旦作战失利,必定被唐军所灭。至于佛老之法,只是教人仁弱,非用武争胜之术,不可推崇。”暾欲谷的一番话,可谓一针见血,见解深刻。9 C* W( i+ D$ ]
  毗伽可汗听从暾欲谷的规劝,积极与大唐帝国议和。开元六年(718年),突厥使者抵达长安,向唐玄宗请求和解。唐玄宗深知大唐的军事力量尚不足以击败突厥,便答应突厥人的请求。! y( Y2 _( F1 x/ v( c; b
  至此,唐与突厥两大强国的战争暂告一段落。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5)6 ?' o. v' j# S# c9 n- N# N0 G; \( d0 b
  . ?4 b+ q: k- O" M, N4 `6 f: o
  二、战争与和平$ m  I& H$ b" o+ O  `1 u
  
0 O5 d- a8 C: v; C  O  与突厥达成和解,对大唐帝国有着深远的影响。6 k! e8 T" c" J, m5 b  g
  大唐帝国的四境之敌,最强大的是北方的突厥与西方的吐蕃,但是从地缘军事学的角度来看,突厥对大唐帝国的威胁,要远远强过吐蕃。因为吐蕃对大唐的威胁主要是河西走廊与西南边陲,而突厥则是直接威胁到帝国最富饶的中原地区与首都长安。北方的稳定,对于大唐帝国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有着莫大的作用,开元时代,也由此进入盛世的时代。
8 J) V) b# y' ?  7 U6 A# `+ s% N* }8 c# L6 H/ Z0 g
  虽然大唐帝国的北疆压力大减,对于头号强敌突厥,唐玄宗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 T' ?3 l: s- L) A7 Y/ F  没有明争,暗斗却还在进行中。" d$ R" S$ u+ L9 F; |/ b  ], W
  唐与突厥的争夺焦点在于铁勒诸部落,铁勒部落经过与突厥的大战斗之后,多数归降唐帝国,但是自从毗伽可汗上台之后,在暾欲谷的的主持之下,积极策反铁勒部落,使得一部分铁勒部落重新投降突厥汗国。
4 T, m4 c( t2 q5 D: L1 v  开元八年(720年),帝国朔方军区大本营。朔方大总管王晙正在司令部批读文件,他是这个时代唐军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在开元二年对吐蕃的作战中,他率二千名战士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从此成为帝国军界的新星。只见此时一名侍从持着一封密信进来:“大帅,有一份密报!”
, n8 q6 g6 N; t  王晙拆开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迁居在受降城附近的仆骨部落首领勺磨,以及其他部落酋长,密谋勾结突厥人,攻取朔方军事基地。”% i& t3 E+ ^+ p
  这份情报让他想起一些往事。在突厥默啜可汗被杀之后,当时突厥国内大乱,有不少突厥人就纷纷逃往大唐,大唐帝国安置了这部分降众,后来阙特勤发动政变,毗伽可汗上台。当时王晙便上书皇帝,谨防归降的突厥人叛变,后来果然不出王晙所料,这些突厥人终于叛变,王晙马上派兵抄小路,夜以继日行军,前往拦截,最后截杀一千五百余人,俘虏一千四百余人。
3 w. F( q, I; _* i- H& x! j3 `3 ?0 s7 a  有前车之鉴,王晙当即决定,要先下手为强,便密奏唐玄宗,请求诛杀勺磨等人,唐玄宗同意了王晙的计划。
0 j& `4 F, p0 p( M" ~  于是王晙在受降城摆下鸿门宴,假意宴请勺磨等诸部落首领,在酒宴四周暗设伏兵。勺磨等人不知是计,前来赴宴,在宴席过半时,伏兵冲杀出来,将这些喝得醉熏熏的部落首领全部杀死。
+ q( @) B; G) W5 Q/ }4 m, }) A  
1 I5 W( ]- B# C: B) A- W7 o/ a- \  勺磨等人密谋反叛这件事,究竟是属实呢,还是流言,现在是死无对证了。2 X; i& e; O: I3 _: k$ t7 R
  王晙仅凭一信密报,并无真凭实据,所以这次诛杀事件引起了铁勒其他降部的震惊,人人自危。当时归降的拔野古部落、同罗部落,其居住区位于大唐两个军事基地附近,这两个部落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如果大唐帝国没有作出明确的表态,很可能迫使这两个铁勒部落最终反叛。1 Y# G$ @6 w; y3 H5 R# {
  一场暴动随时都可能爆发。0 I- I4 o- Y; t; s' P
  此时一位英雄挺身而出。1 F5 T2 u. V1 `# I* p( ]' `
  这位英雄在历史上却是以文才而著名,这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张说。张说不仅是诗人,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军事上及政治上的成就都是可圈可点。张说这时担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军节度大使,他得知铁勒诸部落由于勺磨被杀而陷入惶恐之中,便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领二十名卫士,持旌节抵达同罗、拔野古部落的居住地进行慰问,并且留宿在铁勒人的营帐中。* V- E- B0 Q6 X* |5 R$ x: J$ T. C
  他的部将,天军副使李宪派人快马加鞭,送一封急函给张说,在急函中,李宪写道:“蛮族人没有信用可言,阁下不宜轻率前往,以免遭毒手。”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6)
+ ~' F3 c, G8 l- r- D/ D  
8 W7 H# @( L3 b& G  张说看了急函之后,便写了一封回信,信中他写道:“吾肉非黄羊,必不畏吃;血非野马,必不畏刺;士见危致命,是吾效死之秋也。”毅然留在铁勒人居住地。4 K) F' [+ {7 W0 Q1 K
  在同罗、拔野古内部,也引发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唐政府没有信用,滥杀无辜,不如杀了张说,逃叛投靠突厥,但更多的人认为张说只能二十名兵士前来,并没有防备之心,这说明政府的态度是信任他们的。最后大家决定继续观察,以最终确定是否唐政府是否疑心重重。6 K* l4 _. S4 J% c
  张说在蛮族人的帐营中住了一段时间,他坦坦荡荡,丝毫不设防,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终于感动了同罗、拔野古的部众,使他们相信唐政府是有诚意的,原本骚动的心态,渐渐地安定下来。张说以自己的勇气与从容,终于避免了一次灾难,可谓是有胆有识,文人亦勇。: r" n" p4 N/ O
  6 H! M2 ^/ y, S& H
  在张说安定同罗、拔野古部落不久,突厥汗国出兵袭扰凉州、甘州等地,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率兵迎战,结果吃了个败仗,居住在此处的铁勒族契苾部落被突厥人劫掠了一部分百姓。" W6 t( N" X, p( w/ R( b5 v- j
  这是自突厥与大唐帝国和解以来,两国爆发的最严重冲突。
% Q; R( r. W- `0 d. u( e$ w( T3 v  朔方大总管王晙制定了一个打击突厥汗国的军事计划。. R% N# g0 l+ p- @3 _4 R4 H
  这个计划是这样的:兵分三路出击突厥,其中西路以铁勒族拔悉密部落为主力,东路以奚、契丹部落为主力,中路则是王晙亲自统率的朔方兵团。王晙与拔悉密、奚、契丹等部落约定三路大军在秋季共同对突厥发起进攻,目标选择在稽落水附近的突厥可汗的牙帐。
) ^0 v5 K! K  P" _/ x5 m  突厥人得知到王晙的这次秘密军事行动计划的内容,毗伽可汗大惊失色,急忙召见谋臣暾欲谷商量对策。
1 u: S/ Y' t- G5 [7 a; N, J$ P  暾欲谷听罢,微微一笑,对毗伽可汗说:“可汗尽管放心。拔悉密部落在西部,奚、契丹部落在东部,两者相隔数千里,怎么可能协同作战呢?再说,据我所说,朔方大总管王晙与宰相张嘉贞是政敌,他的计划必定会遭到张嘉贞的反对,我看朝廷未必会同意他的冒险计划,如果没有朝廷的命令,他是绝对不敢贸然出击的。退一步说,即便王晙大军出击,仍然需要横绝沙漠,到时我们只要提前三天向北撤退,唐军必定会因为补给的困难而撤兵。”
" C$ l4 i. j! A& c  3 m9 O: V) Y' I- u7 C
  果然不出暾欲谷所料,王晙的出击计划最后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契丹与奚部落也按兵不动,只有拔悉密部落在与王晙达成协定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出动大军,直逼稽落水附近的突厥汗国牙帐。可是拔悉密酋长在孤军深入一千里之后,才发现情形已出现变化了,王晙的大军与奚、契丹部落的大军都没有出动,不由得心生怯意,赶紧命令大军回撤。
# ^9 R+ m6 l1 d" [% f  E1 C' h( p  毗伽可汗调遣精锐骑兵,准备对拔悉密军发动进攻,暾欲谷阻止道:“现在还不是时候,现在拔悉密军队离家千里,必定会困兽犹斗,不如我们的骑兵紧随其后,等待他们离边境越近,就越归心似箭,这时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必定可以手到擒来。”, }  u7 u( D8 W  E* O
  果然,拔悉密部向北庭都护府方向逃窜,暾欲谷率军只是追击,却不与交战,在距离北庭都护府两百里处,暾欲谷派出一支奇兵,急行军抵达并包围北庭都护府,同时切断拔悉密部落的归路,然后突厥骑兵大举进击。
8 M! s7 h9 N. S" C$ @  此时拔悉密部众都急着逃入北庭都护府内,哪里有心恋战,结果一战即溃,一路狂奔,直抵北庭都护府城下,却发觉北庭都护府正遭到突厥人的围攻,根本无没进城。围城的突厥骑兵转向进攻拔悉密部众,此时暾欲谷的大军又赶到,两面夹击,拔悉密军队全军覆没,除了战死的之外,全部成为突厥人的俘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7): P2 y. i7 _8 Y/ a9 o( `$ u* Q
  # Q8 ^% W& }! F1 n  h
  年过七旬的暾欲谷不愧为突厥名将,在歼灭拔悉密部落之后,他放弃进攻北庭都护府,转而进攻唐帝国的凉州牧区,掠夺大量的羊马。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派部将卢公利、元澄率领边防军出击,摆出与突厥决一死战的架式。
% K; l0 R5 a- O5 M0 _0 X  暾欲谷对部众说:“我们刚刚战胜拔悉密,又夺得凉州的羊马,兵威正盛,杨敬述此次出兵,我们必可大破之。”于是在删丹设伏兵,以逸待劳,等待唐军前来。0 q- P; {4 M/ w7 x6 J! E7 B; m' {
  卢公利、元澄率凉州兵团挺进到删丹地区,暾欲谷设下的伏兵突然杀出,打也个措手不及,而暾欲谷又率主力投入战斗,结果凉州兵团大败,除了卢公利、元澄等少数人逃脱之外,其余人或死或俘,损失殆尽。! ^* Q0 }8 ~0 x3 E* x
  这次暾欲谷的辉煌胜利,使得突厥汗国再振声势。不过聪明的暾欲谷却见好就收,他认为突厥实力今非昔比,与日益强大的大唐帝国对抗,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他劝说毗伽可汗继续与与大唐帝国和解。第二年(开元九年,721年),突厥再一次派出使者,与唐朝廷议和。
4 w, t# C; n- Y$ `" _; l  唐玄宗严厉谴责突厥侵犯甘州、凉州,同时表示:“大唐帝国如天之覆,如海之容,但取来情,不追往咎。可汗如果有诚心,则是两国共同之福,如果没有诚意,那就不必麻烦使者往返于两国,徒劳无功。你们若再犯大唐边境,我将士将严阵以待。”( @8 j( a: c7 }; D( ^# e& k
  % `! \) A! P" ~+ a4 g
  唐军这次败仗,使得大唐境内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叛乱。
* N' o/ U, Q3 S9 C1 V! B6 \  就在突厥与唐议和之后两个月,即开元九年四月,兰池州(宁夏灵武)胡人康待宾认为大唐的军事力量不足为惧,便联合了归附大唐帝国的诸蛮族部落,反动叛乱。当时在河套一带,有几个以突厥降众为主的居住区,称为六蛮州,即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康待宾的叛军很快攻陷这六个蛮州,叛军的人数多达七万人。
* a( x" a# O$ i  康待宾到底是突厥人呢?还是铁勒人,这个史书记载不详,但这次叛乱,估计与突厥政策有关,在暾欲谷主政之下,当时许多归降大唐的突厥人、铁勒人又纷纷叛变北逃,这是在个这背景下,爆发了康待宾的叛乱。康待宾起事之后,并不逃向突厥,而是南下进逼夏州,看来他是雄心勃勃,想要在大唐帝国境内建起一个独立王国。
0 N' E4 a! \# \7 p  唐朝廷立即下令,由朔方大总管王晙、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共同围剿康待宾叛军。3 e, z: S# S, q/ F. z
  
% y1 H: ^. {3 V: {  为了联合少数民族共同对抗大唐帝国,康待宾派人与党项部落的首领联系,准备与党项人联手。党项人答应了,但是康待宾的军队开到党项人的区域后,发现党项人根本没有戒备心,索性对党项人展开进攻,党项人被打得大败,只得向唐军求援。
. i9 J# h. S+ T! w* L, t' ]/ L  并州长史兼天军节度大使张说又一次展露其才华,他率一万名步兵与骑兵,在合河关一带与叛军展开厮杀,重创叛军。叛军在逃跑过程中,又遭到党项人的追击,伤亡惨重,逃窜到阴山。- W( X5 {7 o1 p
  追随张说出击的讨击使阿史那献(西突厥阿史那家族)说道:“党项人反反复复,很不可靠,我看不如斩草除根。”张说摇摇头,告诉阿史那献:“我们的军队是用来讨伐叛逆,怎么可以诛杀归降的人呢?”
7 _3 Q) u- y2 k7 ]. P  张说由于在安抚铁勒、剿灭康待宾叛军上的杰出表现,被唐玄宗提拔为兵部尚书。, X' [2 ]  v# o/ o# k, D
  康待宾的叛军集团在攻打党项这事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不仅未能联合党项人,反而被张说与党项人杀了个措手不及,损失颇大,而接下来,他们将面临王晙统率的精锐的朔方兵团。
6 v3 @% N8 b' T* l) S  
( I6 d. @2 D4 ]# Z* {4 Q8 a  朔方兵团防御突厥的主力,陇右兵团是防御吐蕃的主力,两者都是大唐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朔方大总管王晙与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两人合不来,这两人都是出色的将领,王晙在对吐蕃的战斗中立下卓越功绩,而郭知运则是北庭保卫战的指挥之一。王晙可不想让功劳落到郭知运手中,于是他上书皇帝,声称对付康待宾的叛军,朔方兵团的力量绰绰有余,根本用不着郭知运的军队,请朝廷下令召回陇右兵团。
/ c# e) e' K* F7 }- i  随即王晙开始对康待宾胡人叛乱分子实施打击,叛军虽然人数有六、七万人,可是大多是乌合之众,哪里是朔方兵团的对手。到了七月四日,王晙捕捉到了叛军的主力所在,与叛军展开决战,王晙是一位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将领,在他精心指挥下,唐军大破康待宾叛军,斩首一万五千级,活捉叛乱头目康待宾。十二天后,唐帝国对康待宾处予腰斩极刑。
. ^: p- C5 y4 _9 [- Z/ {  虽然王晙极力阻止郭知运的陇右兵团,但是皇帝诏令尚未下达,郭知运的行军速度很快,已经抵达前线,结果王晙与郭知运两人就斗了起来。由于主力被击溃,康待宾被擒杀,其残余力量逃窜,王晙对这部分胡人叛军采取招降的政策。可是王晙招降之后,郭知运却故意派人袭击投降的胡人,致使胡人大为震怒,认为是王晙言而无信,又纷纷叛变。
( w' w6 K5 g% ~  王晙遭到郭知运的暗算,被唐玄宗认为管理不当,结果被贬官了,郭知运的运气也不怎么样,在王晙遭贬一个月后便病逝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8)
2 J) E# u( r" e3 E2 b' M2 B  
6 s8 x/ y' C! c) B( l& {; s* i  王晙离任后,帝国政府在朔方设置节度使,并由兵部尚书张说担任朔方节度使。
+ p3 c4 n6 m3 d- x  康待宾虽然被擒杀,但叛乱尚未结束。开元十年(722年),叛军的残部在康愿子的领导下,再度起兵,康愿子自称“可汗”。但是这次起事对于叛乱分子来说,不过是强弩之末,朔方节度使张说率领精锐兵团,开赴叛乱地区,唐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很快便击垮叛军,并且生擒康愿子。
9 D! i+ D' k/ o# w. w  持续两年之久的康待宾、康愿子的胡人之变终于尘埃落定。为了防止胡人叛乱的再度发生,唐朝廷下令将六蛮州的胡人部落五万多人,迁居分散到其他各州。; {$ u7 F* ?+ A( C7 R+ e! U
  
, j4 ~% r. \: m* i6 n6 G6 X  虽然大唐帝国在军事实力上,与贞观时代仍旧相去甚远,但是政局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帝国的整体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而反观突厥汗国,虽然在毗伽可汗、阙特勤以及暾欲谷主持政局之下,便得汗国从分崩离析的混乱中,逐渐恢复元气,但是突厥的强盛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
5 k; ^0 _" ]1 ~6 T  在之后数年时间,唐与突厥两国进入休战和解期,边关烽燧不惊,这是两国最为和平的一段时间。在开元时代的前十年,唐军在多条战线上都有战争,包括与契丹、突厥、吐蕃,还有康待宾的胡人叛变,所以大唐边防驻军多达六十万人,这对帝国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兵部尚书张说认为军队数量过于庞大,而且当时实行府兵制,亦兵亦农,驻军过多,无疑会影响农耕,唐玄宗认同张说的建议,裁撤二十万军队。& c/ }! C3 i2 A# i- A
  突厥可汗多次派遣使者到长安,请求与唐帝国的和亲,在唐代,和亲往往代表游牧民族的政权合法性得到唐朝廷的认可,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一张权力之牌,可以以唐帝国女婿的身份,号令降伏周边的其他部落,所以这些蛮族国家都争先恐后与唐帝国和亲。唐玄宗以种种借口,拒绝对突厥的和亲。
: g* R  A1 c- Y  到了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准备到泰山封禅。皇帝出行,将有大批军队护卫,首都卫戍部队之外,还要从边防军抽调部分士兵,这使得边疆的防御将出现兵力不足。以时已经升任中书令的张说对此忧心忡忡,他最担心事,莫过于突厥汗国将借此时机,对唐帝国的北疆发动侵略,怎么办好呢?张说召来兵部郎中裴光庭商议此事。1 t# Q5 f+ @9 {4 K
  张说对裴光庭说:“这些年,大唐与突厥两国相安无事,虽然突厥多次表现愿与我国和解,但是他们究竟有多少诚信,这恐怕不好说。如今突厥国内精诚团结,毗伽可汗宽厚仁慈,国民都乐于为其效命;阙特勤勇猛善战,威望极高;暾欲谷足智多谋,老而弥坚,如果要与本朝的人物来相提并论,应该是属于李靖、李世勣这样的英才。此三人齐心协力,则突厥是很难击败的,如今皇帝欲往泰山封禅,倘若突厥借此时机,全力南下,那么我们就难以应付了。”
% V  U6 G( A7 `2 B5 D  ]2 Z; w4 [  裴光庭是大唐名将裴行俭的儿子,他想了想,答道:“四夷之中,以突厥的实力最为强大,他们多次请求和亲,但朝廷出于羁縻政策的考虑,一直未答应。现在不如派个使者前往突厥国内,征召其大臣参加泰山封禅大典,如果突厥肯参加的话,那么其他夷狄部落的酋长必然都会前来,这样边疆就可以偃旗卧鼓、高枕无忧了。”: Z5 v$ L2 n; m
  张说听了之后,不禁拍手叫好,连称“此计大妙!”,赶紧上报皇帝,派出使者袁振抵达突厥汗国。
- S* J, n0 F( v% @, Z% O& Q  3 A1 i* q) `* q$ U) p5 d4 n
  袁振的到来,受到突厥毗伽可汗的热烈欢迎。毗伽可汗与阙特勤、暾欲谷三巨头在大帐中盛情款待大唐的使者。9 _" ]( ^: W* \( V8 {
  酒席过半,毗伽可汗开始对袁振发牢骚了:“吐蕃不过是低贱的种族,奚与契丹,都曾经是我们的奴仆;可是现在这些部落都娶了唐朝的公主,而突厥前前后后多次求婚,却没有得到答应,这是什么原因哪?我知道嫁到这些地方的唐朝公主,都不是天子的亲生女儿,可是现在谁管这些真伪呀,与大唐和亲,是每个部落的梦想。我多次请求婚但没有结果,都没有脸面对周边的部落了。”
8 D! h. m+ l- B  袁振几杯热酒下肚,拍拍胸脯说道:“可汗请放心,我一返回国内,便向皇帝奏请此事。”毗伽可汗听罢大喜,很爽快地答应派出突厥的高级官员阿史德颉利发,带礼物前往唐帝国入贡,并且跟随玄宗皇帝东巡泰山。
  E& b7 a: ]2 P! Y1 S  作为大唐帝国的最强大的敌人,唐玄宗仍然下不了决心与突厥人和亲,因为和亲将使突厥人的势力得以扩张。到这年底,突厥使臣完成外交任务,准备返回国内,唐玄宗虽然赏赐了许多贵重的礼物,但是没有答应将唐朝公主嫁给突厥可汗。; n6 z. Z/ L4 x0 n" Q
  
: H, ]& Y" ?3 m  R$ x4 T6 q  即便如此,突厥毗伽可汗仍然延续暾欲谷的所制定的政策,避免与大唐帝国为敌。两年后(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致信毗伽可汗,想与突厥联手,共同攻击唐帝国的河西走廊一带,毗伽可汗拒绝了吐蕃人的要求。
. m$ I9 ^  g. K  这一年九月,毗伽可汗派遣高级官员梅录啜前往唐帝国朝贡,并且将吐番写来的信件一并转交给唐玄宗,以表明立场。
- S8 `6 z: R% f/ g' w! b0 [- B8 w* n" P( r  唐玄宗对毗伽可汗的做法表示赞赏,并且决定对突厥开放边贸,边贸地点设在西受降城,唐帝国的贸易商品主要是丝绸以及其他生活用品,而突厥人的贸易商品主要马匹。此时唐帝国正在西线与吐蕃展开大战斗,对马匹的需求量极大,因为这次边贸的开放,对大唐与突厥两国,都是十分有利的。6 F* C, {5 e+ c( l
  $ S" J. j  x- w6 u( m# _6 ]
  在毗伽可汗执政期间,无论对大唐或者突厥的边疆人民来说,都是幸运的,特别是720年之后的十几年期间,大唐帝国与突厥静烽燧,没有引发任何军事冲突。6 T! S2 @8 o" B$ A" c4 J1 a) O
  开元十九年(731年),突厥汗国实力派人物阙特勤病逝,年仅四十七岁。唐玄宗派张去逸、吕向等人前往突厥,参加阙特勤的葬礼,并且为他立了个墓碑,唐玄宗亲自撰写碑文。这块重要的石碑在1889年时被重新发现,在石碑中,有突厥文的碑铭,是以突厥人的视角所纪载的珍贵的历史史料,与“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一样,成为研究突厥历史的重要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9)
& l  P$ b, \9 a6 g  
0 ]; `3 ]& g! w2 j" H  三、第二汗国的终结
' ~0 I5 `$ t  t  
8 h6 w) i! h# C  名将阙特勤与暾欲谷相续去世,突厥“三大巨头“仅剩下毗伽可汗,突厥国内的权力结构重新洗牌。汗国的权臣梅录啜野心勃勃,试图取代毗伽可汗。3 N' t5 c  S4 |" t- D
  在阙特勤去世之后的第三年(734年),突厥国内政坛掀起惊天波澜。. z6 T0 k' G+ K- C8 {3 `
  梅录啜在经过精心谋反准备之后,在毗伽可汗的酒食中下了毒,准备在毒死毗伽可汗之后,夺取国家最高权力。毗伽可汗吃下毒物之后,毒性发作,但他并没有马上死去,此时梅录啜率叛军开始造反,毗伽可汗忍住巨痛,出现在军队之中,叛军士兵见到可汗还活着,“哗——”的一声跑散了。毗伽可汗指挥亲兵把梅录啜以及族人、同党一网打尽。
/ W$ m0 o! ~. q3 C  V! O: {# ~  在平定梅录啜叛乱之后,毒性攻心的毗伽可汗终于没挺过去。毗伽可汗的突然去世,使得突厥的政局很快便陷入混乱之中,最终竟然使得第二汗国重蹈第一汗国的覆辙,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轰然倒塌。
. I1 Q" ?5 g& Q  O  毗伽可汗被毒死之后,他的儿子继位,称为伊然可汗,可是仅仅一两个月之后,伊然可汗便莫名其妙去世,是不是死于政治谋杀,这个成为无法解开的疑团了。
2 n  a+ o$ d( F9 T  伊然可汗的弟弟继任汗位,称为登利可汗。3 }; O* r  K0 X  S
  “登利”的汉文意思,即是佛教术语中的“果报”,登利可汗的母亲,就是突厥名将暾欲谷的女儿,可是这位国母却暗地里与突厥一位小臣通奸,并且干预国政,因而国人对她心怀不服。此时,由于登利年龄尚小,国家军事大权,掌握在其两位堂叔之手,即“左杀”与“右杀”(杀,官职也,突厥以可汗亲属分掌东、西两大部军队,号左杀、右杀,又称东杀、西杀)。( {. A) ]( q) W0 v* C; I/ [
  ) {* N' a  c, b: S( T0 V
  随着登利可汗年龄渐长,其母亲又从中怂恿,便对两位堂叔掌制兵马大权十分不满,企图从两位堂叔手中夺取军事大权。6 ^" W, f* L, C% ^; J: s
  在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可汗与其母发动政变,诱杀“右杀”,将他斩首示众,夺取“右杀”的兵权。另一位堂叔“左杀”阿史那判阙大惊失色,起兵造反,率军围攻登利可汗。
$ @7 q# L3 P4 y; A- F: w8 x  突厥陷入内战之中。
) R9 `  ~: X1 y4 N0 p2 z  登利可汗虽然获得“右杀”兵权,但是人心浮动,相比之下,“左杀”阿史那判阙执掌兵权时日已久,其麾下有一批忠勇善战的战士,在内战中占据上风。
( V( j* B0 C3 M; D+ P" f  内战的结果,是“左杀”阿史那判阙击杀登利可汗。
- ~8 ~, Y7 M  ]6 E; s1 V  突厥的局面更加混乱,阿史那判阙自立为可汗,自称为乌苏米施可汗。可是国人并不买他的帐,突厥贵族又另立毗伽可汗的另一个儿子为可汗,这个可汗没有封号,只能称他为小可汗。但是不久之后,这个小可汗便被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叶护所杀,又立毗伽可汗年纪更小的一个儿子为可汗,不久,骨咄叶护又杀掉这位幼可汗,索性自己当了可汗。这样,突厥出现了两个政权,内战越演越烈。, h2 C) \; P4 }. C* ^3 D) X! {
  2 a( \2 m# a+ n3 M7 G
  鹤蚌相争,终使渔翁得利。
0 r0 {6 k2 x( M' U% P2 R  唐玄宗发现了这是消灭突厥汗国的大好时机,便派遣左羽林将军孙老奴(这个名字也够差的),出使到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这些部落在毗伽可汗时代时,又迫于压力,归附了突厥。孙老奴会见三大部落的首领,劝服他们进攻突厥,归附大唐帝国。/ S$ R8 h1 P9 T/ ~' }! J. G' h/ l
  树倒猢狲散。
5 b- H  T0 ~* g* W% g  突厥的内乱,使得突厥与大唐两国的均势被打破了。
0 k7 q* G: `+ A  742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个部落乘机联手对突厥发动猛烈的进攻。内乱耗尽了突厥人的实力,在三部落的进攻下,突厥军队节节败退,最后,自立为可汗的骨咄叶护兵败被杀。被突厥人统治日久的铁勒部落也准备过过可汗的瘾,于是三个部落首领协商的结果,由拔悉密部落部落首领出任可汗,称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首领与葛逻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 g, t, s: V8 K! t9 k2 g/ _
  此时突厥的另一位自立可汗的阿史那判阙已经去世,突厥的残部便拥戴阿史那判阙的儿子为大可汗,仍然称为乌苏米施可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10)
3 A; m+ F3 X6 z  
7 ^, J5 B! x1 a: I+ s  唐玄宗派遣使者,劝说乌苏米施可汗归顺大唐,但遭到拒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率领唐帝国大军,驻扎在碛口,对突厥汗国进行武力威慑。& B* C+ l8 t$ q
  王忠嗣是帝国最杰出的将领。
6 r. [8 N5 G% ?  在年轻时,王忠嗣便以勇敢而著称,738年的盐泉城之战,以少胜多,大破吐蕃,更是勇冠三军,此后便一路升迁。在天宝元年(742年)初,王忠嗣以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的身份率军北伐,与奚部落的军队战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大破敌军,俘获甚多,耀武漠北。王忠嗣更多的介绍,将放在后文详述。
; ?/ t6 g; `, m  成为边疆大将后,王忠嗣老成持重,以安定边疆为己任,身为武将,王忠嗣并不嗜杀好战,他曾经对部将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中国古代的“武”字,意为“止戈”,他深知战争本身不是目的,和平才是目的所在,要实现和平,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所以军队的训练极为重要,他长期在军队中,没有战争时,便勤于训练军队,补充军队的马匹、装备。
& M: D+ _& y% j5 Z) Y  王忠嗣神力过人,有一把一百五十斤的强弓,但他经常将这把弓藏在袋中,并不使用,以表明自己并不好战的立场。在与吐蕃、突厥的长期战争中,王忠嗣的军事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用兵有两大特点:一是非常注重间谍战,经常派出间谍潜入敌后区,以获取情报,寻找敌军的弱点所在;二是善于使用奇兵,出奇制胜;所以每次出击,总是能旗开得胜,所以他深孚重望,将士乐为其效命。/ h0 P1 I) C) I+ a# i
  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将领的治军能力。王忠嗣在这方面的才华非常杰出,在治军上很有一套本领,每当大军出动时,他便召集各部将领,将兵器交到士兵们手中,每种兵器,甚至到每枝箭,都要写上自己的名字,等完成军事任务回来后,便检查士兵们的武器,如果不是战斗的消耗,那么在途中遗失了兵器的士兵,将受到处罚,所以士兵们都小心谨慎保管好自己的武器,这样使得王忠嗣的部队中,武器装备一直很充足。这些都是王忠嗣带兵的一些特点。% F9 y6 I( r5 I! C
  
3 g! _5 n; {) Y  Q  N# c) Z$ W; `  王忠嗣大兵压境威慑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大为恐慌,上表请降。
' F+ \; V6 H; g, i  不过乌苏米施可汗还是采取拖延的策略,光是嘴嘴说说,却没有什么行动。王忠嗣等了好一段时间,也不见突厥可汗前来归降,索性派人前往拔悉密、回纥及以葛逻禄部落,游说三个部落的首领,再一次发兵攻打乌苏米施可汗。: H3 G/ C, I, R: `* \
  曾经英勇善战的突厥人,被打得丢盔卸甲,乌苏米施可汗夺路而逃。* [: H9 C, X, v( b
  密切关注着北方局势的王忠嗣见突厥人已经溃不成军,果断下令朔方兵团出击,攻打突厥的“右厢”部,即西部军区。这次唐军的出击,对于一败再败的突厥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 @! {2 Z5 W, |/ W  朔方兵团穿越荒漠地带,这支军队马匹充足、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他们的对手是垂头丧气的突厥西部兵团,面对强大的唐军,突厥焉有力量抵挡,结果除战死的外,右厢部众基本上被唐军所俘虏。4 ]0 U1 q5 ~& J! `" B& h
  王忠嗣对突厥的第一次打击,大获全胜,突厥的西部力量被摧毁殆尽。突厥的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可汗的孙子阿史那勃德支等重要人物,悉数向王忠嗣投降,同时归降的还包括一千多帐落的突厥部众。这一仗成为突厥覆亡的关键一战,王忠嗣不愧为盛唐时代最杰出的名将。+ L: `* D6 Q9 S/ ]  f; F( P1 l3 o
  此时的突厥汗国,已经难以抵挡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 e) R! z8 z% x# E
  7 g2 c( p' j- k8 ?
  突厥汗国衰亡已成为定局。到了天宝三载(744年),拔悉密部落再度发起强大的攻势,结果在这一战中,突厥的乌苏米施可汗被击杀,人头被送抵长安城中,悬首示众。
6 G1 y1 F  q6 C& @  突厥人还在顽强为生存空间而战斗,他们又立乌苏米施可汗的弟弟阿史那鹘陇匐为白眉可汗,苦撑局面,曾经庞大的汗国已经支离破碎,摇摇欲坠矣。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11)" q7 J+ I& Y* K$ \. c
  , x# l4 v0 D( Z/ O# ]
  大唐帝国再一次混水摸鱼。) @9 P( m6 P" P+ M6 P
  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趁突厥大乱之机,再次出兵北进,这次唐军打击重点是实力较强的东部兵团。从突厥国内的军事力量分布来看来,自默啜可汗始,突厥的战略进攻重点是向西扩张,其西部兵团最为强大,但是西部的的主力已经被王忠嗣所击破,新组建的西部兵团实力并不强大。所以王忠嗣的战略选择,是先打掉较强的东部兵团,然后回师歼灭新组建的西部兵团,一举击垮突厥。
  k% j) ?% m/ e6 k  对王忠嗣来说,这是一次胜券在握的战斗,突厥的军事力量已是强弩之末。朔方兵团进军神速,直抵萨河内山,进逼突厥东部兵团。突厥东部兵团由阿波达干等十一个部落军队组成,突厥军队既要与王忠嗣大军对峙,又要分兵防止拔悉密、回纥、葛逻禄军队的偷袭,更加削弱其战斗力。王忠嗣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以凌厉的进攻,一举击破突厥东部兵团。+ c' D6 C% k0 ?7 y. K1 T
  王忠嗣对突厥的第二次打击,基本上宣告突厥军事力量的崩溃。' k* ^. s. n5 l0 O; ]* G
  
& x+ E  C3 W2 x3 k  正当王忠嗣准备一鼓作气摧毁突厥最后的抵抗时,盟军出现了内讧。+ n5 N) O5 g7 }2 `. q$ N" n% x
  与唐军联合作战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个部落在瓜分突厥一事上,出现了争歧。拔悉密部落在击破突厥汗国的战争中,建功最大,所以其首领担任颉跌伊施可汗,可是这三个部落中,却属回纥的力量最为强大。; T: O! H1 t' m& f. _
  回纥部落首领骨力裴罗联合葛逻禄部落,袭击拔悉密部落,结果拔悉密战败,颉跌伊施可汗被斩首。这场因权力分配而产生的战争,其结果是确定了回纥部落的地位。
( c: Z8 d2 x& f$ `- B  唐玄宗为了羁縻回纥部落,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原先有九大部落,吞并了拔悉密,同时葛逻禄部落也归附,如此一来,实力大增,遂率兵南下,占据突厥汗国的地盘,在乌德犍山建立牙帐,这样,回纥的势力崛起,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突厥。6 |8 I2 @" I# E1 p
  , u# n- }, Q% ~
  天宝四载(745年),突厥汗国的历史被终结。4 q5 k8 z  U# e$ B4 j
  这一年,回纥怀仁可汗大举发兵,向突厥的残余力量发动最后的攻势,突厥人奋力抵抗,终于未能逃被全歼的噩运,在此役中,突厥白眉可汗被回纥军队斩杀,回纥人照例将白眉可汗的人头传抵京师。& T0 g4 d4 p2 b/ X- a: \! E
  突厥汗国土崩瓦解,在毗伽可汗的可敦(王后)的带领下,突厥其余部众归降大唐帝国。至此,曾经称雄北方一百余年的一个庞大帝国,终于被封入历史的尘埃之中,只能从汗青文字纪载中,去回味其曾经的强大与辉煌。
- p% y1 k/ a9 D$ q0 B  虽然突厥亡于回纥之手,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却是亡于大唐帝国的外交谋略与军事打击。正是大唐帝国纵横阖捭,运筹帷幄,策反回纥、拔悉密以及葛逻禄部落,以夷制夷;同时,王忠嗣的朔方兵团两次出击,歼灭了突厥的主力兵力,这些都是突厥汗国最终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i( q+ K2 x0 f- r3 d' a
  , h2 |4 Z8 E1 \( b; _4 Y( Z8 u2 D
  从552年伊利可汗立国,至745年白眉可汗亡国,突厥历史共计一百九十四年,如果从大唐帝国建立的618年算起,大唐帝国与突厥汗国的较量前后达一百二十七年,其中631到681年这五十年的时间,乃是突厥亡国时期,所以真正对峙期大约是七十七年。: g! w% G" U3 K3 T+ G& P! c
  在前突厥的始毕可汗时代与后突厥的默啜可汗时代,突厥都是大唐帝国最强大的对手,对其帝国的威胁,要超过西部的吐蕃。默啜可汗死后,在毗伽可汗、阙特勤、暾欲谷三巨头主持政局的情况下,突厥的势力复振,然而最终土崩瓦解,外因是遭到大唐帝国与铁勒部落的联合打击,内因则是突厥国内纷乱不止致使国力迅速凋零。" C0 c6 |+ \/ K: X8 ^* `
  这场前后延续达百年的战争,最终以大唐帝国的胜利而告终。: i) L/ G( x6 q/ a! k
  这场战争的胜利,也见证也盛唐时代的强大与繁荣。3 R# _# y4 T. I7 t& q% L! J! m
  至此,大唐帝国“北方晏然,烽燧无警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7 18:15 , Processed in 0.0812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