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14: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6) M7 u+ l6 i' n, m, }- r9 P
/ t- B$ r. f1 ?2 c
李光弼跟哥舒翰一样,也是胡人。他是契丹人,生于营州柳城,其祖上是契丹的酋长,父亲李楷洛,曾担任朔方节度副使。: f3 f6 d& A( x/ S+ N
李光弼年轻时就崇尚气节,出身于游牧民族的他自小便善于骑射,跟哥舒翰一样,他也十分喜欢读《汉书》,从中汲取古人的精神,很年轻时,他便开始军旅生涯,为人庄严坚毅,沉勇有大略。天宝初年时,迁升为朔方都虞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正是王忠嗣,王忠嗣慧眼识英雄,他常对人说:“李光弼日后地位必居我之上。”后来果然李光弼成为与郭子仪齐名的大唐名将。
, E& m1 u$ w7 _8 t$ x
$ L/ m ]7 R" Z1 D, D+ D9 S8 Q. T1 o+ ] 在中国历史上,朝廷内斗争的残酷性,往往甚于战场。王忠嗣身兼四个节度使之职,大唐的劲兵猛将,尽在掌握之中,这不得不引起宰相李林甫的妒忌。李林甫担心王忠嗣的声望太大,总有一天将登阁拜相,这无疑是他的心腹之患,所以不断地对王忠嗣打压,王忠嗣心知肚明,便坚决推掉了河东、朔方节度使二职,只保留陇右、河西节度使之职。
# E! g7 ^- E- P( R 王忠嗣在军事上很倚重哥舒翰。天宝六载(747年)的秋季,王忠嗣命令哥舒翰率军出击吐蕃,当时哥舒翰有一名副将,在军阶上与哥舒翰是相同的,所以觉得居其下是一种耻辱,不肯听命于哥舒翰,哥舒翰为了树立权威,竟然将他击毙,王忠嗣没有怪罪哥舒翰,全军上下对哥舒翰无不畏惧。
' p1 W* `& e; Q4 J% J 哥舒翰之所以敢如此嚣张,也是因为他英勇善战。以往每到秋收季节时,唐军积石兵营的小麦成熟时,吐蕃马上派出骑兵前来抢夺,每次都大掠而归,唐军一点办法也没有,当时边区干脆这耕作区叫“吐蕃麦庄”,似乎专门为吐蕃而耕作。哥舒翰到任之后,在秋收到来之时,先在农田两侧埋伏士兵,等到吐蕃人进入到农田开始抢夺粮食时,伏兵突然杀出,截断吐蕃人的退路,然后兵营中的大军倾巢而出,将吐蕃军队包围起来,前后夹击,最后这些来抢粮食的吐蕃部队全军覆没,无一人漏网。这次战斗之后,吐蕃人再也不敢冒险前来夺粮,便确保了前线的粮食供应。8 t% Q/ m6 f+ Y i* _
, g- S- T, b1 t y' I1 e
王忠嗣很清楚地看到,大唐与吐蕃在玄宗时代打了几十年战争,虽然稍占上风,但是并无法击败吐蕃,吐蕃的军事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唐与吐蕃陷入一时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之中,这是一场消耗战。虽然玄宗皇帝自恃国力强大,有开拓疆土的野心,但是吐蕃政局稳定,并且占据青藏高原的天险之地,易守难攻,要消灭吐蕃谈何容易。
6 M1 Q, C. a3 e+ \% V 从突骑施与突厥两大敌对势力的败亡中,王忠嗣得出一条结论,只有当敌人内乱之时,大唐才有机可乘,所以王忠嗣耐心地等待并观察吐蕃政局的变化。
* D4 \7 `- Q. J2 {' ]7 q& h, n+ X2 c' _ 一心想开边拓土的唐玄宗显然按捺不住了,他下令王忠嗣进攻被吐蕃夺走的石堡城,但是王忠嗣倔强地拒绝了。
' ~# d9 @7 Z$ q) C" G: s) n 王忠嗣上书唐玄宗:“石堡城凭借天险与坚固的城防,吐蕃又以举国之兵力屯驻在其附近,现在如果我们兵临城下,非伤亡数万人不能攻克石堡城。臣以为以如此高昂的代价得到此城,得不偿失,不如厉兵秣马,静观吐蕃局势的变化,一旦有机会,便可乘机西取吐蕃。”) u& y2 ]. { R' W. q
唐玄宗看了王忠嗣的上书后,心里十分不痛快,暗暗想到:“王忠嗣啊王忠嗣,我把天下劲兵都交给你,你却要违抗我的命令。”: l& ^" Q! B& w, P
王忠嗣不干,自然是有人要干的。0 c3 `' Q6 }- t- p$ c9 Q
; v F5 l6 }. _7 x2 `# a 将军董延光自告奋勇,请求袭取石堡城。
5 E" p, @$ S f# F 这下唐玄宗高兴了,当即指示王忠嗣,分派一部分兵力,协助董延光袭取石堡城。对于皇帝的指示,王忠嗣不得不听从,但却阳奉阴违,董延光所提出的要求,王忠嗣总是拖拖拉拉,并不积极配合。
. A0 G: ?& k. f6 f J2 ]. e 这下子董延光憋了一肚子的怨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