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3 20: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广招贤才
# L, h! ], H/ |' i# u. g7 n! S! S X3 }' z5 h8 q6 e' L* Z# M0 T, O
更始元年十月,刘秀带着数十个追随者,渡过黄河来到了河北。; ~( h8 R1 m8 \1 G+ d1 h" F5 `4 [" ]8 f
然而,此时的并州、幽州、冀州三州,却是四分五裂,遍地狼藉。并州的上谷郡是耿况的势力范围,幽州的渔阳郡是彭宠的地盘。在冀州,北部是真定王刘扬的老巢,南部的邯郸城则是前赵王之子刘林的天下,真是军阀林立、豪强并起。这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拥戴更始政权,心中却各怀私心,都在打着各自的小算盘。
* R" b3 b q/ I4 ] 除了这些,在各地还聚集着大大小小的流民军队伍,什么赤眉、铜马、青犊,还有“城头子路”、力子都等杂号土匪,势力都很大。
7 j$ \+ j3 }3 ^8 t2 R4 l 刘秀此时手上几乎没有一兵一卒,面对纷乱如麻的棋局,应该如何下手呢?就凭着这么一个“破虏将军兼代行大司马事”的空头官衔、宣慰节仗,在群雄割据、人地两生的河北,能够有什么作为呢? I' Y- {3 z0 v2 v& i; a5 H
事实上,刘秀一行自从到了河北之后,宣慰工作就进行的很不顺利。各地的官员、百姓看到他没有带兵前来,只有几个贴身的随从,对于他的话都是将信将疑。本来,刘秀有两个职务,一个是“破虏将军”,一个是“行大司马事”(即代理大司马),都有开衙建府,又拿着宣慰招抚节仗,具有在河北招兵买马的权力。可是,刘秀他们一行且走且行,进展很是缓慢。不要说有名望的能人来投奔他,就连普通的士兵也没招徕到几个。乱世之中,人们也学精了:你刘秀一没兵,二没钱,投奔你干吗去啊?难道要等着饿死吗?
2 e6 e4 s$ F1 m4 e1 U 刘秀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已经凉了半截。如此困难的局面,究竟该如何是好?他感到有些灰心,整天闷闷不乐。每走到一个地方,看到的情状都大同小异。
4 X# }# l, A V 此时,不仅刘秀自己感到绝望,他手下的随从们也感到前途渺茫,跟着他混实在没什么意思,纷纷开始动摇。他们多数是刘秀在南阳、颖川等地征战之时,礼请征召的一些人才。在西汉时期,颖川多出名士,誉满天下。刘秀的随从之中,尤以颖川籍的最多,有十几位之多。其中有些人看到时局艰险,前途无望,很多人都不辞而别,各奔前程去了。留下来的,只有冯异、王霸、铫期、祭遵等寥寥几人。
2 _5 D+ k$ i i- Y) |; G 有一天,刘秀在驻地巡视,看到王霸在一旁忙碌。于是,就把他唤来说话。此时,王霸虽说已经被刘秀任命为大司马府功曹令史,由于手下没人,很多工作都是他自己来做。王霸对刘秀的确是忠心耿耿,和他一起来的同县人几乎都走了,就他一个留了下来。刘秀看到王霸形只影单的样子,不禁一阵酸楚,他感慨地对王霸说:“在颍川跟从我的人都走了,惟独你一个人留下。王令史,继续努力吧!疾风知劲草啊!”6 F! G+ O/ u( Z. m- k2 ~% r
话虽这样说,也只能是说说而言。古话说:“胜人者力,自胜者难。”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意志力的坚强程度,往往决定着事业的成败。面对昆阳城下四十多万敌军都没有气馁的刘秀,此刻真是没了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 z1 B4 B p8 G. b4 ~" @ 人生在世,有很多的困苦。有的时候,同样的话,可以劝慰别人,却无法使得自己恢复信心。他可以找出一些话来勉励王霸,却无法激励自己的斗志。此时,他心乱如麻,怏怏不乐。渐渐地,本来就有些沉默寡言的他越来越不爱说话,后来竟然对冯异、铫期等几个亲信也不再言语了,总是喜欢一个人独处。要么是一个人做着发呆,要么是独自在屋里睡觉。看上去面色阴沉、情绪低落,显得非常沮丧。$ l% u# |1 ?" L/ J, g7 L3 J
这一切,当然瞒不过机警过人的冯异。对于眼前的困境,他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是,冯异并没有灰心,他觉得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自古以来,成大事者,谁个不吃过苦头?古话说的好:“历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对于刘秀的情绪变化,冯异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一直在悄悄地观察,准备找个机会去安慰、劝谏主公一下。但是,由于刘秀一直不和他说话,冯异一直没有机会。
5 S) s1 O8 ^3 f+ y 此时的刘秀,陷入了悲观情绪的谷底。此刻,他与常人一样,也开始怀念起他的大哥刘縯来。他心中一边在思念,一边在埋怨:大哥!现如今我该怎么办呢?谁让你不听我和舅舅的话,最终被奸贼所残害!你不该走的这么早!要是你在的话,我怎么会如此倒霉?! @& M* C% r5 w" U
当初,刘縯刚死的时候,刘秀怕被刘玄猜忌,采取了韬光养晦之计,百般掩饰自己的哀伤之情。他在公开的场合,从来不敢表现出一点悲戚之色,饮食谈笑如平常。然而,自从到了河北,摆脱了刘玄的控制之后,他像换了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从不近酒肉。晚上睡觉时,枕头上总是会留下斑斑泪痕。周围的侍从发现了,知道他思念大哥刘縯,但是谁也不敢劝他,就悄悄地告诉了冯异。
a! H. Z6 \1 t* O* ^- | 冯异知道后,他觉得再不直言劝谏的话,主公就会消沉下去,前途堪忧。于是,他独自来到主公的卧室,叩头求见。) T! s9 b% L+ _: s) E5 S* @, J
此时,刘秀正在伤感之中。一看冯异欲言又止的样子,马上知道他要说什么。他收敛悲凄之容,有些恼怒、不耐烦摆摆手说:“冯公孙,你回去吧!不要再说了!”冯异一看刘秀的脸色不对,于是就知趣地退下了。
& {* D8 I- s! ] 过了几天,冯异趁刘秀心情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对刘秀进言说:“天下之人被王莽所荼苦,在痛苦不堪的生活中生活了多年,再也无法忍受了类似的暴政了。天下百姓无不思念昔日大汉朝的恩德,思念刘氏,希望他们的子弟中有人能够挺身而出,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而今,更始朝廷的大臣、将军们根本不想这些,他们纵横不法、残忍暴虐,每当攻克一地,都要大肆抢劫、奸淫,使得老百姓雪上加霜,更加痛楚。因此,老百姓们对他已经失望至极。但是,由于刘氏宗室之中无人能够取代刘圣公,老百姓不知道应该去依靠、拥戴谁。这就是虽然王莽已死,而天下却迟迟不能安定的根本原因所在啊!” 刘秀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冯异继续说:“如今主公荷担宣慰招抚重任,作为一方大员独当一面。现在,我们只有向老百姓布施恩德,才能够收取人心。主公您想想看,假如没有夏桀、殷纣之悖乱无德,哪里会有商汤、周武王的赫赫功勋呢?如今老百姓没有吃的,最容易安抚不过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向各地派遣官员,到各个郡县去宣传政策,赈济灾民、清理冤狱,向民众们布惠施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打开局面啊!”
/ b# k- c( ~1 b0 ? 冯异的一番切中时弊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刘秀。他犹如醍醐贯顶,猛然从颓废情绪中振作了起来。他通过反复思索,深感冯异说的很有道理。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求人不如求己!如果自己不在河北干出点明堂,被刘玄控制在宛城的亲属们,大哥遗子刘章、刘兴,大姐刘黄、三妹刘伯姬,还有新婚的夫人阴丽华,统统都要完蛋。此时,他重新拿出血战昆阳之时的冲天勇气,拼了!至此,他下定了决心:就是再艰难,也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 u- g0 Z- u8 o+ w 过了几天,刘秀一行进了邯郸城。刚一入城,刘秀立即派冯异、铫期二人带着宣慰榜文到各郡的属县,对监狱中的囚徒登记造册,审理冤案,将那些由于冒犯苛刑峻法而蒙冤入狱的囚犯全部释放。又开仓赈济灾民,拿出钱来慰问抚恤那些孤苦无依的穷苦人。冯异、铫期二人还宣布,对于过去那些犯法逃亡的人,凡是到官府自首的,一律赦免,不再追究。0 s$ a! o! w. V
另外,冯异和铫期还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情报工作,他们在完成以上任务的同时,还顺便对河北愿意归附刘秀和不愿意归附的地方高级官员做了一个秘密调查。最后,他们把品秩在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名单草拟了出来,秘密地上报给了刘秀。
! o5 U. p" |& ? 刘秀一行来到各地,大面积地开展调研工作,以了解当地的实情。与各级官员的谈话范围很广,几乎无所不包。上至各州的刺史、各郡的太守等二千石高官,下至佐史、衙吏﹑三老等低级属吏,他都一一召见谈话,以收取人心。对于各地合格的官员,继续留用并奖赏,对于不合格的官员,给予降职乃至辞退处理。所到之处,登记囚徒,审理冤案,为蒙冤入狱的人平反昭雪。同时,革除王莽时期的苛政,将王莽篡改了的官名恢复成西汉时的原名。他非常虚心,也很勤政,就像州牧等本地官员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一样。, W+ o. j, C6 J6 K+ _: d
黎民百姓看到刘秀他们做的这些事,都很高兴。刘秀所到之处,各地民众争相带着牛肉、酒食前来欢迎、犒劳。看到此情此景,刘秀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于百姓们的盛情馈赠,心意领受,礼物则一概婉言谢绝,不予接受。5 s w1 k5 y% E/ e. U5 c T
从此,百姓悦服,连连称善。刘秀在河北的形势逐渐出现了一丝曙光,工作终于有了一定起色。3 x/ }; \7 H( K" |4 \0 u
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刘秀的恩德、信义逐步在各地传开,逐渐取得了各地人的初步信任。慢慢地,陆续有人前来投奔、归附他了。/ G1 y' ~( l( |* k- r( S+ c$ b5 d
更始元年冬天,刘秀一行正在邺城宣慰。这一天,侍从突然禀报说有故人求见。刘秀一时想不起是谁,就让手下把这个客人请进来。刘秀一见此人,不禁大喜过望。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早年在长安时的故交―――邓禹。1 G/ `8 x3 f9 |
自从长安一别,八九年过去了。刘秀已经二十九岁,邓禹也已经由一个十三岁的垂髫少年长成了二十二岁的青年人。寒暄已毕,刘秀就问邓禹最近几年的情况。
$ M: K/ J6 S/ d2 P/ p- S 原来,邓禹自从回到南阳后,一直在家闭门读书。去年,当刘氏兄弟在舂陵起兵时,邓禹也听说了。本来他也想去舂陵投奔刘秀。刚要启程之时,却得到了刘玄即位的消息。邓禹没听说过这个人,因此止住了脚步,打算观望一段再说。几个月之后,传来了刘縯获罪被杀的消息。这下邓禹彻底寒了心,不敢再去宛城。
3 h5 z8 v# I5 x( z7 ]+ w/ s7 {, k4 R 后来,南阳郡的各级官吏多次向刘玄举荐邓禹,也数次派人上门请他到宛城去做官。邓禹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死活都不肯去。就这样,邓禹一直在南阳家中呆着。十月,邓禹听说刘秀到河北做宣慰工作,担心这次又错过了。他急忙从家中动身,步行赶到河北去找刘秀。由于邓禹一路长途跋涉,到了黄河边,实在走不动了,只好拄着拐杖乘船渡河,然后继续赶路。到了河北之后一打听,才知道刘秀在邺城。于是,邓禹急忙往邺城赶。7 G* R9 l9 i" p% M* P; f
刘秀看到邓禹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非常感动,也很高兴。刘秀对邓禹说:“本官得蒙朝廷专派,到河北做宣慰招抚工作。你大老远的来,也想讨份差使做吗?也想当官吗?”邓禹说:“我不愿意做官。”刘秀很惊讶,问:“既然你不愿意当官出仕,那么你到这里来做什么呢?你究竟想得到什么呢?”邓禹回答说:“学生别的什么都不图,但愿明公您的威德加于四海,只求将来写史书的人,能把您的不朽业绩和我的名字写在尺寸竹简之上。如果能够名垂青史,学生也就知足了。”
5 K ^; \! H- M( S6 q( P 刘秀听了哈哈大笑,很是高兴,就将邓禹留下,让他与自己住在一起。晚上,两人秉烛夜谈,一起讨论天下大事。邓禹对刘秀说:“学生听说如今皇上已经准备迁都长安,关中是四塞之国,表里山河,有金汤之固。然而山东(注:指崤山以东)一带,依然没有平定。赤眉、青犊等流民军,动辄就能够聚集几万人,声势骇人。长安一带的三辅地区,很多心怀异图的人都纷纷依赖流民的力量假号称帝。刘圣公这人,自起义以来没有遭到什么太大的挫折,没有多少经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朝廷大事都是刘圣公身边的权臣说了算,不是他自己的主张。刘圣公手下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庸才,起兵造反都是为了钱财,彼此之间的争斗都是意气用事,为了自己快心适意而已。这些人大多不是忠良明智之士,没有深谋远虑,绝非复兴汉室、安定百姓的人才。”
* y4 L) f! n% y) u# `( |; ] 邓禹又说:“现在天下分崩离析,形势已经非常清楚了。明公您虽然有首倡义兵,尊主立藩之功,却仍以没有安身立命、功建立业之所为忧。而今之计,不如广招贤才,收揽英雄。我们一定要体恤老百姓,要让他们安居乐业。就像高祖当年那样,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以明公您的才能忧劳九州之事,对您来说,区区九州天下,我看不够您平定的!”
( [* @. s O: c4 m. R: Z; X 刘秀听了,深以为然。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位大人是本大将军的故交,从今日起在内府参赞机要,你们以后都要称他为‘邓将军’,听到了吗?”左右人等都回答:“遵命。”于是,邓禹经常在刘秀的内府中留宿,与之同卧起,共同研讨军情政务大事。
( G* X4 s" }5 _- ?, ]( G 从此,邓禹取代了冯异,正式成为刘秀身边的头号心腹谋士,专门为之运筹帷幄,确定今后的战略发展计划。刘秀在选拔人才、录用将领方面,都由邓禹负责经手。邓禹有“伯乐”之才,善于识人,凡他所录用、举荐的人才,都能够胜任本职,如吴汉、贾复、伏湛、王丹、桓谭等人,后来都成为刘秀手下的股肱之臣。在邓禹卓有成效的努力之下,四方的英才被刘秀的信义所感召,纷纷前来投奔。一代名将耿纯,就是其中的一个。
8 m3 G7 r) o% t 当时,刘秀离开邺城来到邯郸继续开展宣慰、招抚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更始朝廷的骑都尉―――耿纯。8 M9 X4 k3 K, Q# U! |6 N8 x# `0 F* h
耿纯字伯山,是河北巨鹿郡宋子县人。耿纯的父亲耿艾,曾经做过新莽政权济平尹(即定陶太守)。耿纯早年也曾求学长安,王莽政府任命耿纯为“纳言士”。所谓的“纳言士”,就是尚书,是王莽篡汉之后改的名字。汉朝的尚书是一种小官,每个官员身边都有一个尚书,类似现在的秘书。尚书的官位虽小,却很有权力,负责各类奏章、文件的传递。王莽政权垮台之后,耿纯没了事做,心情很是忧郁。更始元年冬,更始帝刘玄在洛阳,即将迁都长安。刘玄在临行前,加封桂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此时,李通、李轶兄弟二人,权重朝野,成了炙手可热的朝廷新贵。
* a; r- W( i7 }! ~. p 当时,刘玄派舞阴王李轶为总负责人,负责各个郡、国劝降招抚工作,许诺各地的投降者可以原爵录用。于是,耿纯的父亲耿艾投降了刘玄,被刘玄任命为济南太守。当时,李轶兄弟用事,前来求官的人络绎不绝。耿纯也有才,屡次求见,想赶在刘玄离开洛阳之前去求个官做。不料,却吃了“闭门羹”。每次耿纯前来拜访,李轶都托故不见。等了很长时间,李轶被耿纯纠缠的实在不耐烦,才勉强出来接见他。
: O$ F$ w ^1 w& m, G+ X- X. h 耿纯对于李轶的怠慢,非常不满。两人一见面,他对李轶说:“大王您以龙虎之姿,遭遇风云之时,因而能够迅速崛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您就成了诸侯王。但是,老百姓却没有听说您的德行威信,您的勋劳也没有恩及百姓。相反,您却得到了皇上的宠爱,爵位俸禄在短期内暴涨,成了炙手可热的朝廷新贵。“暴富暴贵”,这是古代智者所忌讳的,因为这不是长久之道啊!自古以来的成功人士,无不是兢兢业业,以不能自全令名、保住性命为忧,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永保子孙的富贵。您可以把自己与古代的贤人比较一下,您觉得自己算是一个成功者吗?”
3 W' Q% K4 i! v! {7 i8 V 李轶听了耿纯的话,知道他对自己的怠慢很不满,也知道他想求个官做。李轶对他的见地和才能惊讶不已,深感此人是个人才,很是欣赏他,又因为耿家是巨鹿郡的大姓望族,决定对其提拔重用。5 Q$ ~* G: E/ @* r7 @6 t
于是,李轶按照朝廷的规定任命耿纯为骑都尉,并且授以节仗,让耿纯回河北去宣慰赵国、魏国故地(大约在今天河北省中、南部一带)。' x6 K% z! H4 M9 v- t, K
耿纯带人持节走到邯郸,听说刘秀也在这里,就来拜见刘秀。正所谓是“惺惺相惜”,刘秀与耿纯一见如故,彼此都很有好感。在会见中,耿纯看到刘秀气宇恢弘,谈吐不凡,似有山海之量。& ]/ i1 S Z" V" [4 e* P5 L& S8 h9 _
耿纯回府之后,又在邯郸各处走动,仔细观察、走访刘秀的为政情况。他发现此人勤政爱民,抚恤孤苦,有仁者之风。因此,耿纯觉得刘秀与其他更始将领的纵兵抢掠、荼毒百姓的做法大不相同,深为惊异。从此,耿纯倾心与刘秀结交,有心归附于他。此后,为了表达自己对刘秀的敬仰,耿纯随后还向刘秀奉献了几匹好马以及数百匹缣帛(缣音jiān,缣帛是指双层丝的细绢)。
9 Z/ z/ y; L' T6 Y4 \3 Z 到了更始元年十一月底,河北的局面终于打开了,人心逐渐向刘秀一边转移。刘秀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当初自己除了冯异、邓晨、铫期邓少数几个随从以外,几乎是单骑直闯河北―――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如今,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看着蒸蒸日上,刘秀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希望。7 G! j: B v% o2 F! T6 i9 l' P
此时,虽然是冬天,刘秀的心中却是暖洋洋的,一片和煦阳光照耀在的燕赵大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完美、自然。也许,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冬天。; g" K, H# `, o$ j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令刘秀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暴风雪即将来临。2 @5 T. B- z% ^4 X
这场巨大的灾难,给了他和追随者们致命一击。对于他们来说,面临着的几乎是灭顶之灾。在这场空前的巨变中,刘秀辛辛苦苦干了近三个月的成果几乎化为灰烬,再次变得一无所有,成了一个政治乞丐。
/ P1 _, a5 a5 K3 T' m 这场狂暴的大风雪,几乎卷走了刘秀的一切。就连他的性命,几乎都要赔了进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