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5 21: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9)
# ]5 f# A$ N1 @: m6 a$ c & H! x0 }6 j+ T. p2 X, T' p! }& h
作为突厥左膀右臂的梁师都与苑君璋在部将的纷纷反叛降唐之后,其势力已经是昨日黄花,另一支势力燕王高开道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 S5 Y; c' x! P, x 高开道叛唐之后,也曾风光一阵。
% L3 W; \) k% `/ o& c) H- [ 武德六年七月,高开道纵兵劫掠赤岸、灵寿、九门等地;八月袭击幽州;九月,联合两万名突厥骑兵再度进攻幽州;十月,协助颉利可汗攻破马邑。4 x) E4 @* E7 f
但是高开道也意识到唐政府统一全国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随着各路英雄的没落,高开道开始有唇亡齿寒的感觉。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投降。, I" L# t6 b& W7 T9 Y
7 d- s# b+ g9 N% ^ 可是唐政府能接受他投降吗?他心里没有把握,因为他曾经投降唐政府,并被委以蔚州总管之职,反来又起兵反唐,象他这样降了叛,叛了再要降的人,唐政府有这个气度来容他吗?高开道下不了决心,不降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依附突厥人。
* A; @7 U: c: d, l7 Y2 n 但是高开道的手下将士,多是来自山东,离开家乡时间愈长,心中愈是思念,谁也不愿意归附突厥人。一股反高开道的力量悄悄地凝聚起来。2 o1 g6 \: _& W+ K; d
武德七年(624年)的二月,兵变终于爆发。高开道的亲信张金树率众发难,将高开道围困于家院之内,高开道走投无路,最后悬梁自尽。张金树率众归降大唐政府。
0 O, c4 l1 v$ g# z. n& B! `5 G4 u 高开道之死,对突厥人是一大损失。因为高开道精通武器制造,而这些武器,对于要逐点攻克唐军堡垒城池的突厥人来说,意义非凡。
/ U" W5 m Y( s: J) Q' o! \! E
" K9 c4 ^+ H# {. a 高开道败亡一个月后,唐军在名将李靖的统率下,铲除自立为宋帝的辅公祏,平定江南。至此,李渊从617年起兵,到624年平定江南,历时七年,终于完成统一全国的伟业。
* x n2 \5 ~8 E8 U4 }1 h2 ] 一个强大的唐帝国正在崛起,而北方的突厥汗国依然实力超强,两强相遇,势必上演一场巅峰对决,谁将是真正的霸者呢?
9 O* v& J, }' M( c 5 d' v, \ k# m; t) w
五、迁都之议* Q2 u! H' S% M" W
- A% J+ W5 r5 v/ A% ^ 扫平群雄之后,突厥成为大唐帝国最大的威胁。9 _, s+ y S ~* p$ f p2 Q8 |# {
突厥人的袭扰越来越频繁。- _- U& o7 y/ N. o, l$ ?; D
武德七年(624年),突厥对唐边疆的侵犯次数之多,前所未有。三月,寇原州;五月,袭朔州;七月一日,再攻朔州;七月十日,攻原州;七月十二日,掠陇州;七月十五日,寇阴盘;七月二十一日,侵入并州。7 o, H2 `/ O2 C6 Y
仅在七月一个月内,突厥便向唐边疆发动了五次进攻。帝国的首都长安城面临巨大的压力,长安并不位于帝国的中心地带,位置距离边境不远,所以突厥骑兵屡屡侵入关中地区,每次长安都感受到战争的威胁。
. O+ K( D, b" _* C' E 皇帝李渊的心情很郁闷,皇帝的郁闷逃不过一些臣子的锐利的眼光。有人乘机向李渊献策:“突厥人之所以屡寇关中,乃是冲着长安而来,因为金银财宝与美女都在长安城,如果我们把长安城烧了,把都城迁往内地,那么胡人的入侵自然就停止了。”8 d# V( u& g3 P& Y, j0 V
这是什么歪理?3 [0 W( q2 b ^) ^
但是李渊却认为说得好,在李渊看来,胡人哪里有什么政治抱负,不过就是喜欢财物与美女罢了。行!就这么办,准备迁都。
7 R# s, k ^- x- K7 P 李渊派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到秦岭以南的地区,选择适合建都的地区,做好迁都的准备。李渊的决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包括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裴寂等人,天下安定之后,人的心态就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奋斗那么多年为的啥啊?不就是权力、富贵与美女吗?帝国这么大,何必就非得把都城置于一个突厥骑兵的攻击范围内呢?
+ g8 n+ G/ `6 b' h0 |, l6 v4 ]* Z 当然也有一些大臣反对,比如萧瑀等人,这些人揣摩着皇帝李渊的心思,想劝谏却又不敢开口。最后,有一人挺身而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为大唐帝国立下首功的秦王李世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