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6)+ ~% l6 ?6 j" A1 w0 j" ?
  
# d7 X$ I& b# Z' R. L  郑元璹入见颉利可汗,劈头便问:“大唐与突厥方才修两国之好,盟约之墨汁未干,可汗为何以数十万之众,寇我大唐?”
  O) \2 L, y  I; }; ]: u% V: p  面对郑元璹犀利的目光,颉利可汗面有惭意。对于郑元璹,颉利可汗是很了解的,因为此前郑元璹曾四度出使突厥,其为人刚强正直,前番出使突厥时,正好遇上处罗可汗病逝,突厥人便以郑元璹毒死处罗可汗为由,强行扣押郑元璹,直到两国修好,互相交换补扣押的使节时,郑元璹才得以返回国内。经过那次九死一生的经历之后,郑元璹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出使到突厥的大营,这番勇气,着实让颉利可汗有几分佩服。
& g+ V% M+ b, d$ ?2 w  颉利可汗怔怔无语,郑元璹把话锋一转,说道:“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即使得到唐的土地,也不能长久居住。现在突厥抢掠所得之物,都落入前方将士之手,您身为可汗,却没有捞到多少好处。我看不如撤军,与唐室重新修好,这样一来,可汗你也不必有跋涉之劳,而唐室的贡奉又可以入可汗的府库,这岂不是一举两得么?”- f4 K2 s& G& U. h- L7 l
  虽然突厥军队攻陷了大震关,但是之前已经败了两仗了,而且大唐最精锐的两支军队正分别由李建成与李世民率领急赴前线,颉利可汗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现在李渊派郑元璹前来议和,正好找个阶梯下,也不失一个好主意。. v+ \; }1 u: a- n$ g  c( u7 ~. K& h
  颉利可汗答应郑元璹,与唐王朝重新修好。不过由于此时突厥军队的攻击宽度达数百里,修好停战的命令并不能即时送达,因此前线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着。唐朝军队面对突厥骑兵,显示其极其剽悍的战斗力,几乎在所有战斗方向上都击退突厥人。
  U8 W6 p8 U. [6 G+ {. o  
8 j( |. Z5 w. j, L% E' O  四、斩断突厥的左膀右臂
3 T/ Q, {% D. V) X2 ?, @  : m2 @" N& G/ P3 a& D( f% Z4 P
  在大唐与突厥对峙的这一段时间,刘黑闼东山再起。
8 S5 y+ S3 M4 y7 x! `  与唐王朝修和之后,突厥入侵的规模大大减弱,次数也减少了许多,突厥仍然把梁师都与刘黑闼等人视为牵制唐王朝的法宝。
) M! v, K: Y7 b" n6 ?9 Y! ?  十一月,在突厥的授意下,梁师都率军数万人进围灵州,突厥也派出骑兵部队参加这次战斗。虽然有突厥人的支持,梁师都仍然不是唐军的对手,灵州总管李道宗率部出战,结果大破梁师都部。为了加强梁师都的防御力量,颉利可汗派出突厥将军郁射率部入五原,协助梁师都。李道宗得知消息后,率部攻击,把郁射的突厥兵团赶出驻地,并且开拓疆土一千余里。0 w+ k/ B! o* d* H, Z: A
  梁师都在突厥人的支持下,暂保无虞。东山再起的刘黑闼则没那么幸运,这位以英勇善战而闻名的英雄,最后仍然敌不过兴起的唐政权,于次年(623年)被俘之后处死。
3 ^9 [2 E7 E! s. Y  刘黑闼的覆灭,使得突厥又丧失一个盟友。而唐王朝则如旭日东升,很快便会发出灼人的烈焰了。# m( J0 g7 d. w, D9 F6 J8 N4 A# f
  曾经与突厥结盟的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相续败亡,此时突厥人手中的牌越来越少,只剩下自立为皇帝的梁师都、自立为燕王的高开道,还有刘武周的部将苑君璋等势力。这三方势力,根本不足以撼动唐王朝的根本,只不过小打小闹侵扰罢了。# M2 R  P  h  Z& A
  1 t# P9 h2 _7 T7 M* x: M$ x" n
  进入武德六年(623年),三股归附于突厥的力量均遭到唐军的重创。
& ?1 n; y% t+ X4 F6 n' Y) [# f  三月,梁师都的内部再发生叛变事件,他的部将贺遂、索同向唐政府投降,并献上所控制的十二州的地盘。这次叛变事件使得梁师都的势力大大削弱,唐军趁热打铁,鄜州道行军总管段德操是梁师都的老对手了,他再次率军进攻梁师都,直抵梁的都城夏州,俘获颇多。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4 M3 c8 i9 D* O, X# r0 G0 d
  
6 i. O3 E/ H  t# \, _% t  在大唐与突厥之间,马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一个必争之地。马邑的守将正是归附突厥的苑君璋,在上一年,唐军将领李大恩孤军深入,企图夺取马邑,结果反而被突厥人击杀。之后,突厥便在马邑驻扎一支二百人的小部队,将马邑作为向唐王朝发动进攻的桥头堡。% Y0 V4 g* U" z* C2 ~
  拔掉马邑,便是对突厥人的重大打击。
0 T6 O' @  A5 s6 R  并州总管刘世让向皇帝李渊建议说:“突厥人屡屡入寇边关,便是以马邑作为进攻的基地,陛下应该派遣勇将守戍崞城,并且以金银财宝来赏赐给来降者,另派出骑兵扰掠马邑,毁坏其田地庄稼,打击其经济,这样不出一年,马邑肯定没有粮食,到时可不战而降之。”李渊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对刘世让说:“除了你,还有谁可称得上是勇将呢?”看来李渊在激励部将上确实有很厉害的一手,得到皇帝当面赞扬的刘世让,怎么能不忠心耿耿,全力以赴以投入争夺马邑之战呢?
* r, [% E0 n2 x  
8 u% H6 j7 c, `  c0 k  经过几个月的围困之后,马邑的处境开始艰难了,而且马邑的军民对突厥人也没有好感,不想归附突厥人。李渊不失时宜地派出使者入见苑君璋,劝他投降唐王朝。) `2 ]9 F" ~3 u
  苑君璋的副将高满政也建议杀死突厥驻防在马邑的二百名骑兵,然后归降唐政权。苑君璋不听,仍然幻想着在大唐与突厥势力之间维持自己的势力。高满政被迫采取发动兵变,六月十四日,入夜时分,高满政率亲兵袭击苑君璋,苑君璋被打得大败,趁着黑夜逃出马邑,投奔突厥去了。高满政诛杀了苑君璋的儿子,以及突厥驻军二百人,然后打开城门,向刘世让的唐军投降。* z0 m* c8 ]4 j$ @6 W
  
7 C' f* H5 _7 N  马邑之战,成为唐与突厥再度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导火索。
& Y' j- y; O; u/ t  在马邑丢失十天之后,突厥派遣大将吐屯率精锐骑兵,会同流亡的苑君璋,对马邑进行反扑。马邑军民在高满政的指挥下,英勇抗击,挫败突厥人的进攻,使马邑城转危为安。为了表彰高满政的卓越贡献,皇帝李渊任命他为朔州总管,同时封为荣国公。2 k( P' M8 B( Z
  这只是马邑争夺战的开始。
/ z# W' h7 x( E# v8 I  七月二日,突厥军队与苑君璋第二度发起对马邑的反攻。鉴于马邑前线吃紧,李渊调右武候大将军李高迁率军驰援,李高迁与高满政率军在马邑郊外的腊河谷与突厥军队展开一番血腥的战斗,最终击退突厥人,第二次成功地捍卫马邑。& }0 u$ b. r: n" j" l8 Y% f4 P& w
  八月,突厥再度出动一万多名骑兵,会同苑君璋,猛攻马邑。但是第三次的马邑争夺战仍然以突厥的失败而告终。4 g6 K! _, C! s8 J$ A- U
  
2 D& m* n4 Z8 z& ?" }  面对一连串的败绩,颉利可汗大感羞愧,恼羞成怒的他决心动用更多的兵力,一定要拿下马邑。规模更大的第四次马邑争夺战打响了,这一仗,战斗极其激烈。
; `! y* f& E" ]1 y% }" {; q7 n  面对黑压压的突厥骑兵,前来援助的右武候大将军李高迁心中很是害怕,他心里盘算着马邑这个地方肯定是守不住了,不如趁早逃跑的好。深更半夜,伸手不见五指时,李高迁悄悄地带上自己的两千人马,打开城门,偷偷地溜走了。但是逃到半途时,便遇到突厥人的截击,结果两千人马,损失了一半以上。/ A; i! I5 @1 ^) f7 U. B4 v
  李高迁逃跑了,对高满政来说,压力更加巨大。颉利可汗亲抵马邑前线,指挥突厥军队破城,但是遇到高满政的极其顽强的抵抗。战斗打得极为惨烈,高满政在一天之内,要面对突厥人十余次的攻城,但是每一次,他与军民都顽强地顶住了。这种战斗力,连颉利可汗都不能不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7)/ @) `3 M. W) ]! j0 l) D
  
5 y. ~* I9 h5 b& R' n7 J  在大唐与突厥之间,马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一个必争之地。马邑的守将正是归附突厥的苑君璋,在上一年,唐军将领李大恩孤军深入,企图夺取马邑,结果反而被突厥人击杀。之后,突厥便在马邑驻扎一支二百人的小部队,将马邑作为向唐王朝发动进攻的桥头堡。
/ k4 C5 L( D& X) p9 {: \  拔掉马邑,便是对突厥人的重大打击。+ s9 |7 B/ |7 Z# B6 e) ]/ V
  并州总管刘世让向皇帝李渊建议说:“突厥人屡屡入寇边关,便是以马邑作为进攻的基地,陛下应该派遣勇将守戍崞城,并且以金银财宝来赏赐给来降者,另派出骑兵扰掠马邑,毁坏其田地庄稼,打击其经济,这样不出一年,马邑肯定没有粮食,到时可不战而降之。”李渊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对刘世让说:“除了你,还有谁可称得上是勇将呢?”看来李渊在激励部将上确实有很厉害的一手,得到皇帝当面赞扬的刘世让,怎么能不忠心耿耿,全力以赴以投入争夺马邑之战呢?
4 r9 o( Z3 w9 p0 N+ c" ^6 v" e  ' R) C1 n) l/ [
  经过几个月的围困之后,马邑的处境开始艰难了,而且马邑的军民对突厥人也没有好感,不想归附突厥人。李渊不失时宜地派出使者入见苑君璋,劝他投降唐王朝。& q. P; E  x$ S+ G! }
  苑君璋的副将高满政也建议杀死突厥驻防在马邑的二百名骑兵,然后归降唐政权。苑君璋不听,仍然幻想着在大唐与突厥势力之间维持自己的势力。高满政被迫采取发动兵变,六月十四日,入夜时分,高满政率亲兵袭击苑君璋,苑君璋被打得大败,趁着黑夜逃出马邑,投奔突厥去了。高满政诛杀了苑君璋的儿子,以及突厥驻军二百人,然后打开城门,向刘世让的唐军投降。6 z( A) s+ V/ B: ~; z7 P
  
6 S) y! Z% w9 }- V, J) O  马邑之战,成为唐与突厥再度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导火索。
- P; h4 r* V3 Q9 i' c  在马邑丢失十天之后,突厥派遣大将吐屯率精锐骑兵,会同流亡的苑君璋,对马邑进行反扑。马邑军民在高满政的指挥下,英勇抗击,挫败突厥人的进攻,使马邑城转危为安。为了表彰高满政的卓越贡献,皇帝李渊任命他为朔州总管,同时封为荣国公。
( V4 n5 q( k. O1 E0 v2 \$ _' @  这只是马邑争夺战的开始。
+ Q: m  d/ T0 |8 A6 S1 h! m/ M( y  七月二日,突厥军队与苑君璋第二度发起对马邑的反攻。鉴于马邑前线吃紧,李渊调右武候大将军李高迁率军驰援,李高迁与高满政率军在马邑郊外的腊河谷与突厥军队展开一番血腥的战斗,最终击退突厥人,第二次成功地捍卫马邑。/ U5 r4 l8 E9 @7 D0 v
  八月,突厥再度出动一万多名骑兵,会同苑君璋,猛攻马邑。但是第三次的马邑争夺战仍然以突厥的失败而告终。
+ l, N7 `" K5 y: C2 `2 u3 J3 d  
9 |1 d! h, h8 h; |/ \  面对一连串的败绩,颉利可汗大感羞愧,恼羞成怒的他决心动用更多的兵力,一定要拿下马邑。规模更大的第四次马邑争夺战打响了,这一仗,战斗极其激烈。' ?2 ~) r( w2 e' \0 v5 ]
  面对黑压压的突厥骑兵,前来援助的右武候大将军李高迁心中很是害怕,他心里盘算着马邑这个地方肯定是守不住了,不如趁早逃跑的好。深更半夜,伸手不见五指时,李高迁悄悄地带上自己的两千人马,打开城门,偷偷地溜走了。但是逃到半途时,便遇到突厥人的截击,结果两千人马,损失了一半以上。
9 i. [9 A. \2 D' N+ C8 d  李高迁逃跑了,对高满政来说,压力更加巨大。颉利可汗亲抵马邑前线,指挥突厥军队破城,但是遇到高满政的极其顽强的抵抗。战斗打得极为惨烈,高满政在一天之内,要面对突厥人十余次的攻城,但是每一次,他与军民都顽强地顶住了。这种战斗力,连颉利可汗都不能不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8)( Y- l/ W' j2 i0 D% l
  
0 c  e3 o) |3 v+ P  李渊深知马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命令行军总管刘世让紧急驰援马邑。刘世让,这位让皇帝称赞 “除了你还有谁可称得上是勇将”的人,并没有体现出他的勇气,当他率军抵达距马邑不远处的松子岭,发现突厥军队人数众多,兵强马壮,他心中犹豫不决,把军队拉回到崞城,静观其变。( u* O6 g! h/ F  W# x# Z
  他这一犹豫,后果很严重,枉送了一条性命。
! \/ z) d' _. N  u* Z& [/ f  颉利可汗猛攻之下,马邑仍然在高满政之手,而刘世让的军队在旁虎视眈眈,颉利可汗不能不忧虑。骑虎难下啊,颉利可汗又想到与李唐政权修好和亲,于是他派出使者入长安,见唐皇帝李渊,李渊明确地告诉突厥使者:“只有颉利可汗先撤军,才会考虑和亲事宜。”" m( X% r7 _0 ^- X1 y7 ?: Z# P
  颉利可汗本想体面地退出战争,但义成公主极力反对,坚决主张打下马邑。, e3 z9 T+ f* m2 y! }* R: p
  
* J+ [- H; U1 d- F, G' X$ v  义成公主是前后四任可汗的夫人,在突厥有很高的地位,颉利可汗不好反对。怎么办呢?要夺取马邑,先要挫败唐朝大将刘世让的援兵。刘世让虽然躲在崞城按兵不动,但他毕竟是一员虎将,对突厥的威胁仍然非常大。" _' p4 l7 Q; c: u+ E5 z& z
  颉利可汗也会玩弄反间计,他再次派出使者到长安,假装欲与唐政府谈判,故意称刘世让之所以按兵不动,乃是因为他准备投降颉利可汗。聪明一世的李渊居然没有识破突厥人的诡计,他也很纳闷,为什么向来勇猛善战的刘世让会畏畏缩缩的按兵不前呢?皇帝的通病,老想着部下会造反,让颉利可汗一蒙,李渊越发觉得刘世让的形迹可疑,杀心顿起。
; H. }! L8 r* M6 |$ z  我们只能猜想刘世让是想找到最佳时机,对突厥军队进行致命一击,在军事史上不乏此先例,比如在西汉七国之乱中,周亚夫将军便曾经使用过这一战略。但是刘世让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中了反间计的李渊在震怒之下,召回刘世让,并处以死刑。/ N$ a( [- g7 Q
  2 {! [, G9 ]) U, s5 V
  刘世让被冤杀之后,颉利可汗喘了一口大气。为了迅速攻破马邑,颉利可汗召来燕王高开道。高开道这个人有些本事,他精于器械,特别是攻城器械的制造,应颉利可汗之约,高开道率领一支特种部队赶赴马邑,为颉利可汗提供各种各样的攻城武器。3 ^% R& v+ s3 z
  在高开道的援助下,突厥的攻势更加凶猛。
1 C2 c5 I7 v6 |' H  此时马邑城一方面要抵挡突厥日益凶猛的进攻,另一方面城内的粮食即将耗尽,而援兵却迟迟不来。高满政有些气馁了,这种情形之下,马邑城是守不住了。他召集手下开会,决定向朔州方向突围。
( L  y. G( V: P! {  但是高满政的部将杜士远已经沮丧到了极点,他认为突厥军队团团围困,突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守城也不行,惟一可行的便是向突厥人投降。十月二十日,杜士远发动兵变,杀死高满政,打开马邑城,向颉利可汗投降。) u$ q% I  ~' N3 {
  . A# Y3 G9 U) U& ?
  在丢掉马邑城四个月后,苑君璋在突厥军队的帮助下,又回来了。+ u5 t  j' z! E( n  {5 j
  苑君璋开始在马邑城内残酷清洗异己势力,大批豪杰志士被屠杀,高满政的亲信三十余人也都倒在屠刀之下。
" [4 ?& y! M& k6 S" P! W7 z* P6 L  然而令苑君璋没有想到的是,颉利可汗打算将苦战得来的马邑交还给唐王朝,以换取与大唐帝国的议和。颉利可汗此举颇耐人寻味,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历经四个月的苦战方才夺回来,为什么颉利会急着以马邑来换取与大唐的议和呢?据笔者的推测,主要原因大概是颉利对苑君璋能否坚守马邑持怀疑的态度,突厥作为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其生活习性居无定所,来无影去无踪,因此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帝国,在与游牧民族作战时,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攻击目标,如果占据马邑,则马邑将成为唐朝大军攻击的首要目标,突厥骑兵善于野外作战,守城据点并非所长。而此时的苑君璋众叛亲离,即使回到马邑,也很难重新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武装部队。因此据守马邑对于突厥人来说,没有多少价值,不如以这块土地作为与唐政府的和谈条件,捞一些金银财宝。
: d- r6 v  b. G5 S6 w$ z+ ?  李渊接受突厥人的谈和,以金银财宝换回马邑城。- i) T/ A4 ^6 q0 Y
  对李渊来说,这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9)
# ]5 f# A$ N1 @: m6 a$ c  & H! x0 }6 j+ T. p2 X, T' p! }& h
  作为突厥左膀右臂的梁师都与苑君璋在部将的纷纷反叛降唐之后,其势力已经是昨日黄花,另一支势力燕王高开道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 S5 Y; c' x! P, x  高开道叛唐之后,也曾风光一阵。
% L3 W; \) k% `/ o& c) H- [  武德六年七月,高开道纵兵劫掠赤岸、灵寿、九门等地;八月袭击幽州;九月,联合两万名突厥骑兵再度进攻幽州;十月,协助颉利可汗攻破马邑。4 x) E4 @* E7 f
  但是高开道也意识到唐政府统一全国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随着各路英雄的没落,高开道开始有唇亡齿寒的感觉。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投降。, I" L# t6 b& W7 T9 Y
  
7 d- s# b+ g9 N% ^  可是唐政府能接受他投降吗?他心里没有把握,因为他曾经投降唐政府,并被委以蔚州总管之职,反来又起兵反唐,象他这样降了叛,叛了再要降的人,唐政府有这个气度来容他吗?高开道下不了决心,不降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依附突厥人。
* A; @7 U: c: d, l7 Y2 n  但是高开道的手下将士,多是来自山东,离开家乡时间愈长,心中愈是思念,谁也不愿意归附突厥人。一股反高开道的力量悄悄地凝聚起来。2 o1 g6 \: _& W+ K; d
  武德七年(624年)的二月,兵变终于爆发。高开道的亲信张金树率众发难,将高开道围困于家院之内,高开道走投无路,最后悬梁自尽。张金树率众归降大唐政府。
0 O, c4 l1 v$ g# z. n& B! `5 G4 u  高开道之死,对突厥人是一大损失。因为高开道精通武器制造,而这些武器,对于要逐点攻克唐军堡垒城池的突厥人来说,意义非凡。
/ U" W5 m  Y( s: J) Q' o! \! E  
" K9 c4 ^+ H# {. a  高开道败亡一个月后,唐军在名将李靖的统率下,铲除自立为宋帝的辅公祏,平定江南。至此,李渊从617年起兵,到624年平定江南,历时七年,终于完成统一全国的伟业。
* x  n2 \5 ~8 E8 U4 }1 h2 ]  一个强大的唐帝国正在崛起,而北方的突厥汗国依然实力超强,两强相遇,势必上演一场巅峰对决,谁将是真正的霸者呢?
9 O* v& J, }' M( c  5 d' v, \  k# m; t) w
  五、迁都之议* Q2 u! H' S% M" W
  
- A% J+ W5 r5 v/ A% ^  扫平群雄之后,突厥成为大唐帝国最大的威胁。9 _, s+ y  S  ~* p$ f  p2 Q8 |# {
  突厥人的袭扰越来越频繁。- _- U& o7 y/ N. o, l$ ?; D
  武德七年(624年),突厥对唐边疆的侵犯次数之多,前所未有。三月,寇原州;五月,袭朔州;七月一日,再攻朔州;七月十日,攻原州;七月十二日,掠陇州;七月十五日,寇阴盘;七月二十一日,侵入并州。7 o, H2 `/ O2 C6 Y
  仅在七月一个月内,突厥便向唐边疆发动了五次进攻。帝国的首都长安城面临巨大的压力,长安并不位于帝国的中心地带,位置距离边境不远,所以突厥骑兵屡屡侵入关中地区,每次长安都感受到战争的威胁。
. O+ K( D, b" _* C' E  皇帝李渊的心情很郁闷,皇帝的郁闷逃不过一些臣子的锐利的眼光。有人乘机向李渊献策:“突厥人之所以屡寇关中,乃是冲着长安而来,因为金银财宝与美女都在长安城,如果我们把长安城烧了,把都城迁往内地,那么胡人的入侵自然就停止了。”8 d# V( u& g3 P& Y, j0 V
  这是什么歪理?3 [0 W( q2 b  ^) ^
  但是李渊却认为说得好,在李渊看来,胡人哪里有什么政治抱负,不过就是喜欢财物与美女罢了。行!就这么办,准备迁都。
7 R# s, k  ^- x- K7 P  李渊派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到秦岭以南的地区,选择适合建都的地区,做好迁都的准备。李渊的决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包括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裴寂等人,天下安定之后,人的心态就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奋斗那么多年为的啥啊?不就是权力、富贵与美女吗?帝国这么大,何必就非得把都城置于一个突厥骑兵的攻击范围内呢?
+ g8 n+ G/ `6 b' h0 |, l6 v4 ]* Z  当然也有一些大臣反对,比如萧瑀等人,这些人揣摩着皇帝李渊的心思,想劝谏却又不敢开口。最后,有一人挺身而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为大唐帝国立下首功的秦王李世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0)& _& g8 {- U4 g: q4 y
  $ {# E: C4 _! b! c( B/ G
  稍被突厥袭扰便考虑迁都,帝国之尊严何在?帝国之武士精神何在?7 p. H. d8 S5 B! K  S
  李世民挺身而出,力谏父亲李渊:““戎狄为患,自古有之。父皇以武力崛起,光复华夏,握百万精兵,所向无敌。怎么胡寇稍扰掠边关,便考虑迁都以避其锋锐,徒蒙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柄。”$ U% H3 N2 _/ B
  李渊听了心头不觉一震。1 i$ s# v8 O' e
  李世民见父亲低颌沉吟,又继续说道:“想当年霍去病,不过是汉朝的一位将军,尚且志在灭匈奴,现在儿臣作为帝国的籓篱,愿以数年之期,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如果到时还不能消灭颉利,再迁都也为时未晚。”在汉代,有一位年少有为之士,名唤终军,曾经对汉武帝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李世民援引其意。. B* D. t3 T9 ^% k6 W4 G" W
  作为太子的李建成见到弟弟李世民抢尽风头,心里很不是滋味,冷嘲热讽地说:“汉代时樊哙曾放出大话,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徒成笑料(樊哙一事,请参阅笔者拙著《虽远必诛》),现在秦王所说的,该不会是象樊哙一样大言不惭吧。”1 S& w0 t8 w  }/ x; M+ M2 G) h
  樊哙算什么呀?不过一屠狗英雄罢了。李世民看了李建成一眼,不冷不热地说:“如今天下形势异于当时,用兵的时机也不相同。樊哙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罢了,何足道哉!不出十年,必定能扫平漠北,我又岂敢信口雌黄、大言不惭呢?”
7 p. r5 s4 C! Q) ~5 o% x* @0 B5 ]  听到李世民的豪言壮语,李渊也不禁受到感染。李渊虽然当上了皇帝,但骨子里头,仍然有着沸腾的英雄热血,不失为豪杰。这些年来在突厥人面前,又是称臣,又是毕恭毕敬,心里何尝是个滋味,李世民说得对,大唐帝国可以扫灭群雄,为何不能扫灭漠北呢?这番话激起他的雄心壮志,于是下令停止迁都之议。
+ {7 E: i5 {8 @& z- U) M3 O: _- g  8 f/ n4 F, v" }2 I5 ?' Z
  此时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加大。) H$ J" i7 t# \
  自从李渊起兵以来,李世民便为大唐帝国的兴起立下赫赫战功,当之无愧是大唐帝国的第一功臣,这严重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 ^& U; |% Y2 _: h9 m2 H  一场权力倾轧的斗争展开了。- i$ T; F, A5 {6 v  D
  这次李世民力排众议,说服父亲李渊放弃迁都计划,这无疑又使支持迁都的李建成棋输一着。李建成不断地通过李渊的妃嫔,在皇帝的耳边谮毁李世民说:“突厥人虽然屡为边患,但是只要得了些金银财宝也就退兵了。秦王李世民则假托抵御突厥的名义,其实骨子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总揽兵权,想要篡位夺权罢了。”3 t* V3 X* t. A
  作为皇帝,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被篡位夺权了,李渊也是如此。所谓孝悌之道,不过是教育小百姓罢了,数千年封建帝王家中,有几个可见得孝悌之事?李渊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隋炀帝的故事还历历在目,他不就是杀死自己的亲爹隋文帝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吗?# G& b4 {, T# _0 _. U+ N0 I
  李渊不能不防着自己的儿子李世民。
9 M3 G! V1 w, K- H8 e  6 l9 w' x1 s% j6 v9 ~4 k8 C8 a! e
  而李建成则是杀机毕露了。
' V9 }2 G2 Z) m9 q* E2 T  在罢迁都之议后,有一天,李渊突然心血来潮,到长安城南打猎,让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子作陪,打猎休息时,就让三个儿子比试一下骑马射箭。当时李建成有一匹烈马,是产于北方胡人区,马匹非常强健,桀骜难驯,奔跑起来迅驰如电,但是跑得太快,容易跌倒,骑这匹马的骑士经常非死即伤。李建成假惺惺地对李世民说:“这是一匹骏马,能跳过数丈宽的山涧,弟你精于骑术,不妨试试。”
6 Q8 h+ |3 x- B, t6 O9 w: q( m! ~  李世民明知李建成心怀歹意,但他一直以来十分喜爱良马,一看到这匹马,就知道是匹好马,是好马,他就有试骑的冲动,不信自己不能治服这匹马。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1)4 G$ l8 Z' H* |2 s- ?8 S& Y
  
8 \, i* }( K3 m- p9 u5 H6 D: F" j% J  李世民明知李建成心怀歹意,但他一直以来十分喜爱良马,一看到这匹马,就知道是匹好马。是好马,他就有试骑的冲动,不信自己不能治服这匹马。% ]. R* B' @, I
  这匹马的脚力果然极好,骑在上面,宛如穿行风中,李世民骑在马背上追逐野鹿,突然“扑通”一声,马摔倒了,反应敏捷的李世民高高跃起,做了一个前空翻,稳稳站住了,毫发未伤。马爬起来后,李世民再次翻身上马,继续驰骋。一路上马摔倒了三次,但是李世民没有受伤。8 s0 x$ x( [2 z3 N, x) t/ J; B
  李世民回头对宇文士及说:“太子想借这匹马伤害我,可是死生有命,又岂能伤到我呢?”这话不小心让李建成听到了。李建成又去向李渊的妃嫔们打小报告,让妃嫔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
4 Q" W+ n9 [) U5 e, o7 J  
, F; Q& b8 L- q) g, T' @  李建成与李元吉平素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对李渊的妃嫔们是曲意奉迎,讨得她们的欢心。而李世民从来不向妃嫔们贿赂,对妃嫔们不合理的请求,比如托他为自己的亲戚加个官啊之类的事,一向拒绝,所以妃嫔们都向着李建成与李元吉,背后说李世民的坏话。
  o' \0 A3 g* O, ~  这次妃嫔们又向李渊说:“听说秦王李世民很狂妄,称自己有天命所托,将成为天下之主,怎么会平白无故死掉呢。”
* |* @- \, F7 p$ p1 `$ a  李渊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先召李建成与李元吉,核实秦王李世民是否有说过这样的话,李建成与李元吉欲置李世民于死地,都称自己是亲耳听到的。李渊这回可气歪了鼻子,马上下令将秦王李世民召入宫内,见了李世民便开口大骂:“天子自有天命,并非靠小聪明就可以得来,你小子追逐这个宝座,也太急迫了吧。”: p+ \" v# m9 ^" e( N5 O! A
  李世民知道在李渊盛怒之下,再作辩解只会让李渊更加不信任,于是他当即摘去冠帽,向父亲李渊顿首说道:“父皇,儿臣情知此事百口莫辩,请父皇将此付交法司,将此事调查清楚。”4 e3 ~4 l3 |5 `! y
  李渊仍然怒气冲冲,对李世民的建议不理不睬。
4 h2 [, b8 o" w  O  B, p  但是事情是如此戏剧化,以致于让人不能不说李世民是否真有神助呢?在这个生死攸关之时,一份从边关发出的急报,使李世民摆脱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5 O- t' w2 S, m  l! z6 m# v  有司奏报:突厥大军入寇边关!' \! v( J  B+ f. u
  李渊的脸色一变,马上拉起李世民,让他把冠帽戴起来,对他说了几句安慰话,然后就不提妃嫔们与李建成靠状之事,而是拉着李世民还有李建成、李元吉一同研究如何应对突厥人的入侵。# p( Q6 G1 \/ ], I
  此时李渊的心态,我们很难揣摩,李渊是一个善于权谋之人,他肯定在短短的奏报时间里,想了许多,对于李世民的才能,他从来都是倚重,也不怀疑的。这些年来,李渊在军事上全都倚仗李世民,从败薛仁杲到破刘武周,从俘窦建德到降王世充,这些赫赫天功,都是李世民一手指挥的,而征萧铣、灭辅公祏的功臣李靖,也是李世民一系的将领。没有李世民,李渊如何能在群雄逐鹿中胜出呢?3 p8 k8 n& y  l+ n, b
  如今天下大定,但是北面的突厥仍然虎视眈眈,还得倚仗李世民啊。; |8 e4 O1 T0 O8 ^- x' o
  
* j) [1 R( X/ s+ H7 v1 T( S9 k7 ^1 x  闰七月,诏令李世民、李元吉兵出豳州,迎击突厥骑兵,突厥骑兵闻讯退兵。
7 ~; U0 S% _- x7 R2 [  但是紧接着,从八月始,突厥又开始一波对唐边境的连续进攻。8 @* ^3 |. L7 G8 g$ H
  八月一日,突厥进攻原州;八月五日,突厥进攻忻州;八月九日,进攻并州,京师长安震动,全城戒严;八月十一日,突厥攻绥州。( e) V; w- i4 R4 r" O
  为了八月的攻势,颉利可汗以及突利小可汗几乎倾巢而出,军营连绵数百里。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1 Y" g5 N' ^+ p8 k& c9 q: Z) s7 v
  
9 ]& I2 R9 E: Z1 L# y. \  D8 R  李民民的骁勇善战---李世民+ X% h  p8 ~) }' F* h1 i" E; i4 b

/ Q9 }1 Z, t" W" l+ z# i  六、最伟大的武士
  r% V2 F. L+ g8 u& x& e; l4 i  
* o8 Z6 W# O* ^0 J& D+ l/ a  大敌当前,李渊又一次把李世民安排在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上,率军抵御突厥人的入侵。) Z7 c# S! @4 V8 D# H& ^
  此时关中地区正是雨季,大雨旬月不止。3 X. B2 u! `& R7 K4 E
  恶劣的天气给唐军带来很大的麻烦,粮草运输的道路被阻断,将士们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疲惫不堪,而且经过多年的征战之后,战士们的武器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很多刀枪弓弩都经过多次战斗而毁损残破。这是一场艰难的战事。! f1 {5 K/ ~$ y( ~; u9 e+ E- ~
  朝廷及军队对这次突厥人大举南下深为忧虑,如果前线战场不能遏制住突厥人的进攻,那么突厥骑兵很快就会兵临长安城下了。: I; B* [+ ]" s9 z8 y
  李世民、李元吉率军北上,但遭遇大雨,不得不停留在豳州(陕西彬县),此时突厥的前锋已经抵达豳州,李世民镇定自若,指挥将士,准备迎战突厥人。! F' R+ |! a. V5 ?4 t' J
  八月十二日,突厥颉利可汗亲率一万多名骑兵,出现在豳州城西,在五陇阪安营扎寨。这是突厥最精锐的部队,队列整齐,装备精良。豳州部队对突厥人有一种恐惧心理,见到颉利可汗强大的进攻阵容,无不震动。
. I- G0 J1 q4 O* R& s) B5 j0 q% _$ `  李世民面无表情地观察着突厥人的一举一动,然后转过身,对副帅李元吉说:“现在突厥骑兵已经兵临城下,我们不可示敌以畏惧胆怯,应当与他们打一仗,你能不能跟着我一起并肩作战呢?”
( D/ W0 g6 R# s8 U  t1 X; `  李元吉心时暗暗盘算道,你想去送死,我可不想送死。于是对哥哥李世民说道:“如今我们将士疲顿,粮草也不够,而突厥骑兵兵锋正盛,形势对我们很不利,怎么可以轻易出战呢?万一打了败仗,后悔可来不及了。”1 K7 |+ o" A. P0 O8 D
  此时突厥骑兵在城外占据着有利的地形,居高临下,如果出战,突厥骑兵从山坡向下攻击,冲击力将更强。可是李世民心中盘计好了,要退强敌,要走出一步险着,他笑着对李元吉说:“那好,你不敢出战,我就独自前往,你留在这里观战就好了。”
$ S- ]  b) S' x  , a& o: ?8 o+ d/ k) r. }
  走下城楼后,李世民亲点一百名最为骁勇的骑兵,然后高喊一声:“打开城门”。8 |( B' o& w6 ^2 h# Y' F1 @& m1 r! g' J
  只见李世民战袍飘扬,跨着战马,头一个冲出城门,外面紧随一百名骑兵。城外的土地由于雨水的浸泡泥泞不堪,强健的马蹄所践踏之处,激起四溅的泥水,污湿了战靴。  w; r1 N; T- q* P
  李元吉站在城楼上,心里不禁对李世民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这次你可是自己找死,怪不得兄弟我了。”
$ U+ K; o/ m4 {: a  李世民一行人快马扬鞭,直奔突厥人的阵营,位于小山坡处的突厥人看着这一百名骑兵冲过来,心中百思不得其解。一百人要对抗一万多名突厥骑兵,是不是吃错药啊?' g4 s2 d4 ~: c+ i
  到了离突厥阵营数百米处,李世民猛的一拉马缰,战马嘶叫了一声,前蹄高高跃起,然后乖乖地停下突奔的步伐。
4 x- p6 M1 d+ k- H  i# l1 v( |: v  李世民冲着突厥骑兵阵营高声喊道:“我是秦王李世民,请颉利可汗出来,我有话要说。”2 k! J8 d( J9 y4 n& a
  1 j. l! `; `! i
  颉利可汗策马行至军阵前,他也摸不清李世民此来目的何在。( Z% @8 _( C- E  `" m5 ]: R
  李世民也策马前行几步,对着颉利可汗高喊道:“我大唐与可汗订和亲之约,可汗为何屡屡负约,率兵深入我国地盘呢?如果可汗能够单打独斗,请可汗亲自前来,与我单挑。如果可汗想兴师动众,我就只以这一百骑兵来应战!”
6 v% [" [' d& k0 G$ m3 _+ O  有没有搞错?以一百骑兵来敌突厥一万人?颉利可汗笑而不应。* |  D0 J' Q& }
  李世民怎么敢于以一百人来迎战一万人呢?原来这是李世民的心理战术。游牧民族最为尚勇,非常尊重勇士,李世民艺高人胆大,首先提出单挑的要求,颉利可汗当然听说过李民民的骁勇善战,所以他绝不会以可汗的身份来冒这个险,如此一来,李世民便已先胜一着了,在万众瞩目之下,他是真正的英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8 04:44 , Processed in 0.0516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