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3 19: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下(十三)
6 p/ A3 Y8 z( d/ M) }7 ?# w, A% k, a, D( D# o6 e
原文:
: M/ }; j* n% Y8 o/ f6 d2 k G! S! ^- l$ S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9 B. h5 D% q8 Z, x( V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7 D! R7 w/ l- w* l" S' q 解说:; h# g7 I- c, ]1 N) m5 j1 _
7 s, ?6 e3 L7 J8 {0 v1 n) q4 q6 A5 z, g
子贡所引诗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原诗全文作:“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e. Q% U' Y5 J: c0 U3 N# R: T
7 } a7 v1 w" b3 Z/ _- z, z
子贡引用《诗经》中的这句诗,到底是要说明什么问题呢?肯定他不是想讨论或请教关于制作不同材质工艺品的问题。8 N m" t. P$ j8 o* j) i% F! p
这段子贡与孔子的问答,在内容上是承接上面他们之间问答所讨论的内容。前面已经讲过,子贡问孔子,如果能作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样作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已经算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能够作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0 M, w1 E8 Q4 r$ W) \' W' z$ D
孔子虽然指出能够作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人,不如能够作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前者不如后者。换句话说,孔子没有指出到底具备了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够作到“贫而乐,富而好礼”。
/ u. s" T0 n; x9 G2 U/ @, o" j% Y 孔子的回答是不够明确的,但他所传达的意思,子贡已经心领神会。子贡虽然已经领会孔子所说,但又不敢妄自确认,想进一步向孔子请教。孔子刚才以含蓄而答,子贡在此也不好直言发问,故采取了引《诗》求证的提问方式。
3 a9 c( a3 h7 u! I9 K# O 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子贡之所以单单引用《诗经》中的这句诗,肯定是有他用意的,而且在内容上,肯定是和先前他与孔子的问答内容相关的。
[5 U& |2 h- L" S* N- X$ R
4 D* k; e5 ]# A. X2 G6 e. \& G “如”,是好像的意思。
% _4 \& G x9 g: G+ j5 | “切”,是针对加工骨制品而言。
' W9 y, E4 _4 t “磋”,是针对加工象牙制品而言。
% A: Q2 f0 R9 n$ f, E “琢”,是针对加工玉制品而言。0 D" T+ _( j+ {
“磨”,是针对加工石制品而言。
! f+ w( Y6 F1 |5 [ “切、磋、琢、磨”,指的是四种不同的加工手段和方法。
- j* B/ W6 P: K d) G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如同用切、磋的方法来加工骨和象牙,用琢、磨的方法来加工玉、石。那这句诗与前面的子贡与孔子的问答内容到底有什么直接联系呢?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还需要具体分析一下这几种加工方法的特点。2 T0 ~9 V. X0 M/ y6 i H" V
为什么要把“切、磋”、“琢、磨”,在文句上分成两组?是因为它们在工艺上,两两比较类似。在加工骨制品和象牙制品时,都要注重材质的纹路,然后才能用“切、磋”的工艺进行加工。而在加工玉、石制品时,其重点首先在于,如何运用“琢、磨”的工艺,去除材料中的杂质,进而再制作成各种工艺品。
/ W/ K5 \ w2 m c! X- k 这种切磋式的注重分析事物的文理逻辑,类似于治学之道;这种琢磨式的注重去除自身的缺点瑕疵,类似于修身之道。所以子贡引“如切如磋”以喻治学,引“如琢如磨”以喻修身。这里并非牵强附会,可举一例,以作辅证。《荀子·大略篇》云:“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
% \4 c* G' n' m0 o) ?9 A7 v 那么“《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般人只要自我注意约束一下就能作到;而“贫而乐,富而好礼”非得在“治学”与“修身”这两方面,都具备了很高修养之后,才能作到。您是这个意思吗?我理解的对吗?2 O: d6 B! h0 e$ k6 s4 x
1 d+ V$ p* c" u, w" q7 c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于子贡引用《诗经》所表达的意思,有两种解读:一种认为是从子贡口中,重申了孔子的意思;另一种认为,是子贡在孔子答语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完善了孔子的意思。
8 n g) L2 v: x0 z0 F* E
- p1 m& Y8 k: X3 x “赐”,即指子贡。在“孺童讲《论语》(十三)”的“学而下(四)”已经讲过,子贡是字,其姓名为端木赐。
) F- d* \; F) Y3 P; U& z( O 子贡能够如此准确的领会孔子的意思,并且还善于运用引证的方法,来补充、阐发、完善孔子的意思,孔子能不肯定他的言论吗?肯定是肯定,但孔子并没有以“是”、“对”等直白的语汇回答,他又用了一个婉转的说法。
) |; T6 Q% b5 Z3 Z# E/ j2 k( m “始可与言《诗》已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我开始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中的内容与意义了。孔子为什么以《诗经》作为对子贡的肯定呢?原因有二:其一,子贡是引用《诗经》来发问,故而孔子以《诗经》作答,这是表象和形式上的理由;其二,古人以诗言志,子贡引用《诗经》表达了自己在作人上的高境界的观点与立场,孔子还以“与之言《诗》”作为对子贡高规格的肯定与奖掖。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像子贡这样的学生,他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学理、事相的范畴,应该进入社会、人生领域的探索与思考了。
: _5 u; V) M( E+ K5 E u: v/ ^- q: E7 H& r. N+ K. [ c5 e0 E
当然,这种肯定看上去似乎虚了一点,还是让人不知道子贡的优点到底是什么。为了消释这一疑问,孔子进而作了更为具体的说明。5 B2 q5 G, v% H
3 i; \! U3 V) o4 h4 |/ V
“告”,是告知的意思。
3 @0 D# z; s; E! W4 \* A “诸”,在这里是“之”的意思,是指代词。6 l+ q9 m0 Z2 y
“往”,是指过去的意思。
: c/ I5 S7 U' K. W* N* Q) x+ _ “知”,这里侧重于自发的、主动的知晓。1 B" ~4 v+ z6 `
“来”,未来的、未知的,相对于“往”而言。
P* ]* E& P7 b$ ]6 q1 D
! |. u- c o. V3 M1 H 结合上面子贡引用《诗经》表义的两个不同解读,对于“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句话,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q. h7 r M9 s
其一,是从孔子自身出发。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自然其表述的内容,是从孔子自身出发的。“往”是指孔子已经讲过的“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来”是指孔子没有讲的道理,意指子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回答。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子贡你值得我肯定和赞扬的地方,就是你既能掌握我已经讲授给你的道理,还能领会我没有明确说明的言外深义。% V% I. ]. h) t4 D. d' W
其二,是从子贡出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子贡你值得我肯定和赞扬的地方,就是你既能准确领会我所讲的道理,还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
6 t8 F! r& T/ }' K& x; J 其三,是在前两种理解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思。《易经·系辞》云:“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也就是说,既能够预知未来,又能够通晓往事的人,想必是那些聪明、睿知、神武而杀戮的人吧。其中“神”指心神,能够“知来”,必定悟性高;“知”指知晓,能够“藏往”,必定记性好。那么对照“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子贡你值得我肯定和赞扬的地方,就是你不光记忆力好,而且还悟性很高。) _3 H- i% t# z; F# K+ m9 e
/ C6 o! Y/ U( D6 ]6 u8 b
大义:1 ]7 Q6 F& f, R6 q! Q
/ ^% h% F# `$ ]. B0 ?. C6 i 子贡进一步向孔子求证道:“您在前面讲的,之所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不是因为要达到后者这样作人的标准,必须具备前者所没有的那种,如同切磋牙骨、琢磨玉石的治学、修身的素养和品德。不知您是不是这个意思?我领会的是否正确呢?”3 M- H q7 S, U' J
孔子回答道:“端木赐呀,以你现在的学识与修养,我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中的内容和道理了,因为你是一个能够‘告往知来’、记忆力与悟性都很好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