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3 23: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后继有人
' z* l; k4 E. p+ t( g# A
! K( l$ @5 N. m9 u) k% h7 J! s3 b 刘炟登基几年来,在赵熹、牟融、鲍昱、第五伦等老臣们的鼎力帮助下,国家的局面逐步趋于稳定。经过几年的辛勤治理,国家又慢慢向永平中期时的盛世局面发展。
# O6 b* }$ B9 a 可惜的是,这种良好的发展却逐渐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态势:几年来,股肱老臣们不断地凋零物故。建初四年二月五日,太尉牟融病死在了任上。建初五年五月二十日,太傅赵熹去世,享年八十六岁;建初六年六月十五日,太尉鲍昱病逝;建初八年正月二十九日,东平王刘苍也病故了。生老病死,虽是人间常态,可这些老臣却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忠贞良才,他们的去世是国家的重大损失。刘炟接连听闻凶讯,心中伤感不已。
/ ^; ], k: A" a 在朝堂上,强硬派与温和派的争斗还在继续。牟融死后,太尉一职由原司徒鲍昱升任,南阳太守桓虞接任司徒。桓虞也是强硬派人士,两派之间的局面还是保持着均衡。0 n* L/ d7 x3 Q- U. q; K+ @; j
到了建初六年六月,太尉鲍昱病故,强硬派就拿不出更有声望的人物了。由于司徒桓虞资历较浅,加之声望不够,没能升任太尉。这年七月,大司农邓彪升任太尉。邓彪只是个徒有虚名的庸人,无论是能力还是见识都远远不能与鲍昱相比。故而司徒桓虞在与司空第五伦的对抗中屡屡出于下风。; p- Q+ L g; U8 `0 g7 |
为了与第五伦抗衡,桓虞也在朝中找人,他看中了才华卓绝的汝南名人、楚郡太守袁安。在桓虞的极力举荐下,袁安被任命为太仆,成为三公班子的后备人选。第五伦很清楚桓虞的意思,他也连忙向刘炟推举了会稽名士、尚书令郑弘。$ M2 i- t4 D( f) `4 i `
郑弘字巨君,会稽郡山阴人,出身于名门世家。郑弘的堂曾祖父是宣帝时的云中都尉、西域都护郑吉。郑弘少年时并不得志,起初是在山阴县灵文乡做啬夫(负责收税维持治安的小官)。当时的会稽太守第五伦前来这里视察工作,对郑弘的工作以及才能非常欣赏,遂将其任命为代理督邮,同时又向朝廷推举他为孝廉。* P3 X# e6 h) I6 E4 x
郑弘能有今天的名气与职位,并不完全是因为第五伦的推荐,而主要与他自身的品行能力有关。永平十二年(西元六十九年),在震惊四海的楚王刘英一案中,郑弘的老师兼同乡、河东太守焦贶(kuàng)也被诬告而牵连下狱。焦贶关在洛阳诏狱一年多,受尽了酷刑,奄奄一息。焦贶的门生虽然不少,闻讯后却几乎无一人赶来探监。与之相反,他们为了避免株连,纷纷改名换姓,以逃其祸。郑弘闻讯后,头顶鈇锧(鈇,铡刀;锧,腰斩犯人所用的铡刀座),只身来到北宫门外跪捧状子给焦贶喊冤。刘庄感悟其冤,当即下令赦免了依旧关在牢里的焦氏家属。冤屈得申之后,焦贶已死在牢里。郑弘护送着焦贶的灵柩及扶着师母回还乡里。此事传开后,郑弘的义举闻名天下。人们都说:“郑巨君,真乃义士也!”
# X4 V0 ?6 l8 N 永平十四年夏,在楚王一案了结后,刘庄有些后悔。为了安抚人心,他将郑弘提拔为驺县县令。刘庄去世前不久,又将郑弘拔擢为淮阳太守。刘炟即位后,郑弘先是被调回洛阳担任侍中。此后他曾短期外放为平原国国相。郑弘在职期间,为政有仁惠,民皆感恩,官声闻于朝野,人称其贤。2 V8 \4 z, e- w" g2 _; k, h
对于郑弘的所作所为,第五伦一直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早就想把郑弘推荐到中央来,有朝一日也可以接替自己。在第五伦的极力推举下,郑弘被召回京师重任侍中,后又被提拔为尚书令。建初八年(西元八十三年)冬,根据第五伦的提议,尚书令的郑弘被刘炟“提升”为大司农。% e# f: s! O$ @- [1 |9 |
说到“提升”二字,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尚书令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地位显赫,权力极大。而大司农却只是相当于如今的经济部长。按照现代人的论调,这样的调任岂不是降职了吗?其实不然。尚书令权力虽大,级别却低,不过不过千石级别,而且自东汉开国以来从无尚书令升任三公的先例(一般都是出去当几年太守才有资格)。而大司农则不同,它是堂堂的九卿之一,级别是中二千石。两者的地位相差,何其巨大!8 |0 S" o# [. b( G% |6 m
最为关键的是,一旦做了大司农就有了当三公的资格,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第五伦很明白:如今他已七十多岁了,还能活几天?在撒手人寰之前,若不能给国家举荐一个栋梁之才,怎么对得住世祖爷的拔擢之恩?只要郑弘这根擎天之柱能进入三公班子,第五伦也就可以安心地离去了!
% g( R }$ w, a6 t; c# ^ 郑弘担任了大司农后,却也不负众望。他没有辜负第五伦老相爷的苦心期望,很快就做出了成绩。
' h# U5 j' u! [4 _( k 到任后不久,他就向刘炟提出了一个建议。当时岭南一带还没有开发,陆上道路还没有开通。一百多年来,交州七郡向洛阳输送贡品全靠海运。船只从交阯诸地启程后,先要运到东冶县(今福建省福州市),然后再从陆地转运。海上风浪颠簸,航程艰险,经常发生船沉人亡的事故。沉重的运输负担,压得交州、会稽两地百姓喘不过气来,叫苦连天,怨声载道。郑弘是土生土长的会稽人,对这些弊政有着切肤之痛。
, w, \ v: k/ H0 G2 F5 n% e 为了解决这一他向刘炟建议:“为了加强对南方诸郡的控制,应该开辟零陵、桂阳二郡的山道。只要这条道路打通,运输物品也就方便了。”刘炟觉得很有道理,当即准奏。连接零陵、桂阳二郡的官道打通后,从交阯到内地的道路畅通无阻。从此,这条官道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u e' y7 l4 n5 Z* z, K
建初八年时,天下大旱,北边有警,有的地方出现了饥荒,民饥无食。经过了八年多的苦心经营,国家的底子已经算是很厚了,国库充实,积存的物资很多,赈济起来问题不大。郑弘在一边忙着赈济灾民,一边上书建议:“陛下!小臣以为今后朝廷应适当免除某些地区的进贡,减轻徭役开支,以利于饥民!”刘炟觉得有理,采纳了郑弘的建议。他在大司农任上干了仅两年,就为国家节省了亿万经费。2 m N( G+ H- r/ A0 Q* @5 ?9 y& G0 M3 T
几年来,朝中发生的事,宫里传出的事,都让司空第五伦很烦心。当郑弘把账目让他看的时候,老相国的心中乐开了花:“郑弘,你可真行啊!还真有点赵熹老太尉的做派!看来,老夫没有看走眼!”
y5 b5 N/ E$ Y 第五伦说的没错,国家有郑弘这样的贤臣在朝,真是何其有幸!也许,他进入三公班子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