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8: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15)9 n- b& }8 T; {4 [6 g! E
  “王爱卿,想好了吗?”四顾无人时,赵恒问。“朕得怎么办,才能挽回颜面,让万众敬仰啊?”# w! K9 l9 r6 a# _1 w' r
  “容易,”王钦若一脸的轻松,胸有成竹。“哪儿跌倒的哪儿爬起来,您可以再来一次亲征。这次远点,直接收复燕云十六州,只要您大振神威,一战成功。那样不仅契丹人会拜服在您的脚下,就连您的父皇太宗陛下,开国太祖陛下也都比不上您。千秋伟业,盖世名声,就此唾手可成!”; G. a1 g) z) B. i
  ……赵恒只想唾他一脸唾沫。他的脑子瞬间闪回到两年前冰天雪地里的澶州北城头。再回到那个鬼地方,甚至到更远的幽州,再去和契丹野人拼命……很好,可以把王爱卿精确摆放到澶州北城外七百步的地方,然后架起“一枪三剑箭”,本皇帝亲自瞄准,轰他一炮,以解俺心头之恨!4 `; X5 l( V: q9 D! T3 I
  竟然敢恶搞我……可赵恒却没法直接发火反对,还得冠冕堂皇地解释:“河北的百姓太苦了,刚刚得到喘息,朕怎么能再把他们推进战争的火坑呢?打仗暂时不行了,你再想想别的办法?”
& d5 r) {- a8 a$ w9 S. w& c6 ^  王爱卿继续冥思苦想:“这个……如今天下太平,再想惊天动地,可实在不容易……不过,”突然间灵感从两千年以前跳过来,直接砸中了他:“啊,陛下,”王钦若瞬间爆炸:“想起来了,封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效果立竿见影,威名万世流传,简直可以震动四方,宾服蛮夷,使您的名声达到凡人不可乞有的顶点!”/ U- |5 n' g  t' ?$ ~, t) l& ?, W
  “啊?”赵恒一脸茫然,不知是被吓的,还是先期进入了“顶点”状态。
& M: {  a& a# y( T- u  ^, @3 H( x  “不过……”王钦若瞬间又低沉了下去,“封禅可不是随便就能做的啊。不是要有超级功勋,比如说汉武帝大破匈奴……”王爱卿瞬间瞥了一眼皇帝,暗示北伐契丹是同等当量的功业,但立即收回目光,皇帝神色不善。“但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祥瑞’也是可以的啊,上苍赐福,神灵显圣,那是昌盛的预兆,人间必须设坛封禅,来回报上天。”
- r9 l8 @% K* ]1 F  “‘祥瑞’……”赵恒沉吟不语,这事儿行吗?无数的念头在他的心头升起。说“祥瑞”,即得承认有上天、有神灵,可谁亲眼见过?而且用最笨的办法去想,如果“祥瑞”,甚至封禅都这样的好,为什么之前的各朝各代都没几个人做呢?
2 u7 H, G! P1 O8 x  ]! W6 {  而且还有最让人绝望的一条――天降祥瑞,那么容易啊?!你是二郎神,上帝是你老舅?. Z, C& T3 p5 w0 v7 P! _- L
  
7 W! C  S. w, E# N: S  连载(516): D! M! ]( k% t6 B* P# D
  
' \! w7 q0 {$ S, L  |7 X9 Y7 v  聪明人立即就解读了皇帝的思维,博学多才的宰相只用了一句话就击中了祥瑞事件的要害:“陛下,古时的祥瑞也都是人为的。比如说‘河出图、洛出书’,这样的文明源头,难道就都是真的?可那时的君王深信不疑,郑重召告天下,所以臣民也都跟着相信。事情也就办成了。”/ A2 }7 l! T* j
  赵恒再次长时间地沉默,空旷的大殿里变得鸦雀无声,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即将做出怎样的决定。连王钦若都在忐忑,自古以来陪着皇帝装神弄鬼的人,并不都是有好下场的!
6 D+ Q' L+ I% F3 Y% i  但赵恒打破沉默之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王旦能同意吗?”
) l# t) y- _% `0 d2 F3 d  皇帝居然同意了!原来这么长的时间不说话,是在考虑怎样去实施……王钦若瞬间放松,剩下来的小问题不过是举手之劳。
% t, B1 g4 \2 o. g' L# K  “我去转告他。陛下的话,想来他会听。”8 R* i  ?; W+ h6 }* E" ~
  这句话多轻松,又多正规,甚至很平凡。宰相难道能不听皇帝的话吗?但是宋代的宰相,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宰相都有否决皇帝旨意的例子,大不了辞官不做就是了,绝对没有生命或者彻底罢官的危险。就像最近的李沆、寇准,他们两人就不止一次地对抗过赵恒,而且基本都赢了。$ T2 L7 |" _1 f, x& x1 r
  但王旦不是这样,就从这时起,他的生命变成了一个悲剧。他的原则是,不管皇帝做什么,他都全力以赴地配合,同时再尽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挽回损失,稳定天下和朝局。这是个悲天悯人的人,注定了筋疲力尽,伤心伤神的死法……6 k! ?% Y1 Q; o: _- M
  但赵恒顾不到这些,从这一天起,他变得有点恍惚,经常一个人散步、思索,而且长时间地到秘阁(皇家图书馆)里翻阅古老的典籍。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偶遇秘阁直学士杜镐,这是一位公认的博学且正直的宿儒。
$ b# U7 z4 o6 n' q4 O+ W2 j9 C8 {: P  赵恒突然问:“‘河出图、洛出书’,真有其事?”
. e4 d9 S; G+ q  L  杜镐不明所以,但是他看到了皇帝苦恼的表情。于是他决定“待君以诚”,说实话:“假的。是上古圣人为了教化天下,才假借这些神怪的事,让百姓们相信。”9 N. m4 u) O/ q8 n  K1 Y
  本来嘛,谁能相信一匹马从黄河里跳出来,背上驮着上帝赐给伏羲氏的图案,让他创造出八卦?再由一只灵龟从洛水里浮上来,把刻着红色纹理文字的“天书”交给大禹,要他写成《尚书•洪范九帱》的?0 y, B6 F# F* m% m$ v
  不过是比喻,不过是骗局。
9 [* t7 i; j0 i& c  但是杜镐发现,皇帝的脸色瞬间就开朗了,显然某个难题己经解开。那天晚上,他目送着真宗皇帝步履轻盈地离开,绝对没法想象,大宋帝国从此就将陷入彻底的疯狂迷乱之中。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他刚刚所说出来的那句实话……这该死的诚实。
2 Q( @4 M- V# Q  诚实和欺诈,到底哪个才更有益于这个世间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08: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17)
% L( }+ ~3 `( H6 ]  
. h, C+ I. ^2 ?0 j. n' \) x7 k5 |  王旦,字子明,河北大名府人,官宦世家出身。但步入政界,却是自己凭本事考上的进士。那一科里人才济济,李沆、寇准、张咏都是他的同年。他的年岁要比寇准大些,却比李沆整整小了10年。这样的差距,再加上他沉稳谨慎,不像寇准那样锋芒毕露,所以他的辉煌时光注定了要比前面那三人晚一些。
0 S: p; o8 g, I$ D  但晚成熟的稻子,结穗更饱满,世所公认,他是有宋一代里屈指可数的名相。
- n6 t3 l2 i3 r: K* }% a  但那是结论,身在其中的人没法预先知道自己的命运。这时好日子己经来了,毕士安死、寇准被逐,他己经是帝国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可是他却非常不快乐,因为他的副手王钦若跟他说的那些悄悄话。
; r& R. r+ T3 n  V2 Z$ ?7 g' e  皇上要假借祥瑞,封禅天下了,而且要他配合着弄虚作假……他答应还是不答应呢?国家的利益、君王的喜好,还有他个人的名节,哪个更重要,要怎样取舍呢?!
2 _3 R! |/ V! I" G/ @* V  忧心忡忡,但还得坚持工作。就这样,那个时刻终于还是到来了,他无可避免地和皇帝单独相处。看着皇帝温和微笑的脸,他的心是不是也挣扎过呢?难道真的要违心奉承,百依百顺,才能算是帝国的忠臣?但是出乎意料,皇帝没跟他提任何“祥瑞”、“封禅”的事,居然是请他喝酒。酒席之间,两人谈得非常随便,非常融洽,直到临走,皇帝还令人取来一尊美酒,亲手递给了他,意味深长地说:“此酒味道极美,您带回家去,与妻儿老小一起享用吧。”0 q" t$ o" w& P1 ?/ y# q
  君王赐,不敢辞。王旦只能手捧美酒把家还。到家之后,他才发现,里面根本就不是酒,而是满满一尊珍珠……皇帝的话在耳边响起:“……与妻儿老小一起享用。”
6 ~' K0 T/ q( S2 V2 w  是许诺,也是威胁,家族富贵一念之间,失宠坠落也不过就一念之间。2 Z( ?9 J) C" N2 }# N3 x& T
  但另一个声音却穿越时空,从三年多前回放到他的耳边。那首先是他本人的一句哀叹:“……什么时候天下才能太平,让我们这些人悠闲自在些啊!”$ o2 K3 D+ M3 q$ H" s+ w
  这是因为当时与契丹、党项的战争连绵不断,弄得宋朝的宰相、枢密们焦头烂额。可那个声音却带着微笑说:“有点麻烦事也是好的,太平安了就会懈怠,将来没有了战争,你会怀念这时的。因为朝廷就会出别的乱子。”
$ [8 J- F* m. M7 B6 X; `3 ?# }  是李沆,死了己经近三年的李沆,说过了这句话之后,就开始变本加厉地把各地受灾、盗匪、混乱等事情上报,让赵恒简直惶惶不可终日。记得他本人还曾经反对过,但李沆却就此说出了他的“圣相谶语”中最大的那句预言。1 Y* w5 C+ }0 \9 L  b
  
& g: a7 @8 m# D! H' ?: O& w7 Y2 D  连载(518)
" U8 B9 P+ s9 Z5 m! z  
( o  \6 r6 v5 z7 W/ T! z  “圣相谶语”之一:“……皇上正当盛年,应该让他了解治国的烦难。要不然,他不是被声色犬马所迷,就是要大盖宫殿、开疆拓土,或者求神拜佛去了。我老了,这些怕是看不到了,可是你要小心,将来这些都会落到你的头上!”
/ g! W1 G' t& A) k  果不其然,被李沆说中了。现在这些晶莹温润的珍珠在烛光下煜煜生辉,可是要用怎样的代价才能得到它?从心底里不想要,但是他敢吗?或者说,他的心灵能容忍他违背至高无尚的皇帝的意愿吗?: w2 m: M* x. J! U' W' u3 u2 U
  可是他也清晰地记得,李沆也曾经面对过他现在的局面。那是“圣相谶语”之二的内容,细节先不说,圣相的反应是当着使者的面就把皇帝亲手写的诏书给烧了,并且让使者给皇帝带个话:“就说这事儿李沆不同意。”
7 ]8 R# D- t: h- [  于是这事就真的被圣相给否决了,并且事后皇帝没有一点脾气。
+ h# B: q1 }' P" ]. a  但他是王旦,同样是一起赶考毕业,人的差距就是这么的大。那一夜,不管他怎样的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怎样的痛心疾首哀悼自己的名节,天亮后,他都会端正衣冠走向大宋朝的中枢要地,去配合皇帝的所有决定……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他并是在那天晚上被皇帝请客的唯一一个人,宋朝东西两府的好多位长官都在与君同乐,却没一个像他这样愁眉苦脸的。: E8 Z% R4 t. x2 L# P4 d6 x. K" ~
  据北宋伟大的发明家、文学家、怕老婆的典范、害朋友的败类沈括先生在他的《梦溪笔谈》里记载,那天晚上陈尧叟正在枢密院里值班,突然被内侍带进皇帝深处,七扭八歪走好久,才停在了一处小殿前。进去一看,老熟人不少,像三司使丁谓、老翰林杜镐都在。不一会儿皇帝赵恒也来了,真正的君臣同乐,不分大礼,吃喝过程中,每人各得一袋子珍珠,临走前又得到一批“良金重宝”。
& C4 b$ v% K5 y  沈括有才无德,但基本《梦溪笔谈》里没什么瞎话,再联想一下陈、丁、杜马上就要在宋朝版的“天书奇谭”里扮演的角色,就更能证明这些事的真实。
: K) C- d! g" b  看来无论谁想做点什么事都不容易,就连皇帝也一样,事实上他不过就是要做一场梦而已,却得对自己的伙既又客气又打赏,还得亲自陪着喝酒,下到这样的本钱,还得再等好些天,直到过年的大日子,才能稍微吐露一下自己欲说还休,乍惊乍喜的心声。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2: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19)
6 r6 u# \; w3 a4 l2 J; \! d  
0 h% y& q3 r" E5 o4 \  公元1008年2月12日,宋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初三,宋真宗皇帝赵恒紧急取消年假,在崇政殿的西侧殿召见了东西两府的主要官员。" j6 c5 {" M# \
  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皇帝陛下在办公的正式场合这样开始了讲话:“……爱卿们,你们知道朕睡觉的地方是怎样布置的吗?”# o6 q/ H2 {0 w# T1 x
  ?!#※◎$……搞什么?皇帝要自暴八卦?但是在场的每个人都非常认真虔诚地听着。) v! K" i& S0 l" D3 X6 p& [
  皇帝继续讲:“是这样布置的――朕寝宫的四壁上都挂着青色的幕布,晚上和早晨要是不点灯的话,那是什么都看不到的。可是去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1008年1月8日),快到半夜时分,朕刚刚就寝,突然间整个房室光明大作,一片雪亮。朕正惊讶,结果一位神仙突然出现。他的帽子上星光闪烁,衣服是火红颜色的。他对朕说:‘你要在正殿建黄篆道场一个月,上天将赐你《大中祥符》三篇,事先不可泄露天机。”朕悚然而起,恭迎神仙,但神仙却忽然消失了。朕马上提笔记下了神仙的吩咐,从十二月初一时起,就吃素戒荤,虔诚持斋,在朝元殿建了道场,结九级彩坛,又用上好香木雕成车舆,以金珠珍宝装饰,等待神仙的赏赐。己经过去了一个月,但仍然不敢撤去。”
5 N  p9 H+ y# A, E1 ^  下面他突然给了臣子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6 h% I) p3 d# A* G  “就在今天早晨,就在刚才,皇城司派人奏报,说左承天门的门楼南角的鸱吻上挂着一块黄绢,不知是何物。朕惊疑不定,悄悄派人去察看,结果回奏说:‘这块黄绢长约两丈多,上面系着一个像画卷的东西,外面还缠着三周青绳,缄封的地方隐约能看到有字。”朕仔细思量,这就是那位神仙所说的天赐之书啊!”
. I8 p1 J1 |# U: N! z& L  东西没有亲眼看到,就己经下了断语。这充分证明了赵恒对神仙的崇拜、向望和坚决的信任之情。于是下面的宰相枢密们以王旦为首,立即被感染了。他们这样的回答:“陛下以至诚事天地,仁孝奉祖宗……(以下省略近80个字。实在没办法,古人喜欢引用语录,买块豆腐都得与天地祖宗挂钩,太烦太乱!)臣等早就觉得皇上会感动上苍,得到好报。现在果然神仙先来预报,然后天书按时下凡,这都是上天在保佑大宋,赐福皇上啊!”
+ T+ H/ C& C0 d  然后众大臣齐声欢呼,向皇帝跪拜,一阵忙乱之后,他们有了个新的共识:“陛下,这是上天单独给您的。一会打开天书,请您独自启封,所有人都退开。”
6 o2 f7 Z% [8 m# w' H9 i  赵恒摇头:“此言差矣。上天如果是批评朕治理国家的过失,那自然也跑不了你们,咱们一起研究怎么改;要是单独警告朕一个人,那更要你们来监督指正,怎么能把上天的旨意藏起来让谁都不知道呢?”
9 U; J- H# q: g7 S8 P$ s- Z# `  至此讨论结束,皇帝陛下和各位大臣一起起身,步行走出大殿,直奔左承天门而去。
" ~/ G$ {4 s/ s9 u  
) ~( d, \! {4 N; C' R, C* X  连载(520)
4 ]3 l8 U5 t0 ]3 ]  
4 M8 J, C6 ^8 D0 {( V& w  左承天门到了,香案己经摆好。皇帝亲自向那块黄绢拈香跪拜,然后命令两个太监周怀政、皇甫继明顺梯子爬上去,把黄绢以及里面包裹的东西都取下来。8 x( z1 N6 b5 l8 _3 |
  礼仪从这时就己经启动,先由首相王旦接过了“天书”,跪倒奉给皇帝。赵恒也跪倒,向天书行“二拜礼”,然后那辆从神仙下凡起就雕好了的超级香车就有了用场。“天书”被放进车里,由皇帝和首相亲自步行引导,带到了朝元殿的黄篆道场。  T. R- H2 P" v( Y
  在那里,由枢密院正使陈尧叟开启“天书”,宣读上天的旨意。庄严的时刻到了,蜀川才子陈尧叟无比荣耀、无比兴奋地解开了那块两丈多长的黄绢,只见里面果然有天书三幅,都是用黄色的字体写就。但是别忙,包天书的黄绢上还有上帝亲手写的收信人姓名地址。
* y, Y+ y1 r, h4 X" w& X" C5 T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5 _/ K" b7 y7 U1 S8 e/ m8 x0 r  明明白白,准确无误,这就是写给承受天命的宋朝的皇帝赵恒的,要他守护神器,保证正义,而宋朝的江山会有700年,稳定系数是最高的――九中之九,没有再大的了!
% k1 u! v* i( E  [  读完了这21个神圣大字之后,陈大枢密使才开始正式启封天书,当众朗读。结果发现上帝老人家的文字水平还真是造诣颇深,年代至少和上古时的“大禹”年代相仿,因为天书的格式文体是相当地接近《尚书•洪范》以及《老子道德经》。, A; y! O+ @2 k# [$ g: Y
  这三卷的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第一卷是夸奖了宋真宗皇帝能用孝道和仁政来管理国家,是个好皇帝!第二卷是告诫了一个年青有为的赵恒,你不要骄傲,要清静简俭,千万别浪费;第三卷收尾,是再次重申了一下上天对宋朝的特殊关爱,你们一定会国运昌盛幸福永远的,只要听上帝的话,跟赵恒走,那么连700年这个大数都是可以无限延长的!6 |( ?. I+ P( [
  当天的仪式在一片热烈、喜庆但又有序的状态中结束,“天书”被收藏进宋朝著名的金盒子里,也就是“金匮”,进入大内禁中,成为赵恒永久的珍藏。
- b: @- j7 ?2 h6 s& I) ~5 ^& B  ~  人群散去,但是据记载,当天晚上,赵恒和王旦都回到了黄篆道场现场,名义上是再次向上天致敬,但哪个导演和主角在戏开拍第一场后,不得反省一下现在,计划一下明天呢?
  j9 c1 f9 T! ]' M  毕竟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18: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21)
4 U  `1 P" B9 ?" ?& D" f( k  
5 m' u  c9 \& K0 b( O0 s  开始之后是突然沉默,一连接近50天声息全无。就像上帝偶然间心情快乐,给人间的宋朝皇帝写了封信,问候勉励了一下,然后就彼此两清,各不相干了。, Q" ?' R7 [* y* ~* q' [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惯性越大的东西,启动时就越费劲,可一但它运转了起来,要它停下来就更难!50天的启动时间,之后稍有心机的人就无不佩服宋朝的官员们办事就是高明。& I% }( F* {+ i4 s" G6 q( B
  公元1006年4月份,衮州城突然成了全国的焦点。" ]# v$ t/ t) _
  先是从衮州突然来了一大群老百姓,精确数字是1287个人。为首的叫吕良,他们要求赵恒接见,并且提出了要求――鉴于最近国泰民安,外邦宾服,而且连上天都对您这样友好。我们请您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来答谢上苍。
3 p) G. B& r. P) A* n( I( Y  赵恒不同意。
* `# ?# z8 g  O% n8 T8 U( k% s  衮州人再请求,赵恒再不同意;再请求,仍然不同意;直到第三次,赵恒烦了,直接拿钱给他们路费,老实儿点回家给我种地去。# m: `9 @  v4 ~: o+ }2 c9 H2 c
  衮州人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失败了。但是紧接着衮州城的官员们就集体上书,请求皇帝到泰山封禅。到底是知识分子,他们见多识广,理论充分,“封禅”被上升到了国计民生甚至国际地位的高度。但是非常遗憾,赵恒竟然不再民主,他仍然不为所动。
: f1 g* G- D8 m% ^" }  衮州人的第二次努力再次失败了。
( d6 {" j0 T. ~3 J  可是这一年真凑巧,正是科考年。全国各地的考生们云集京城,结果一位叫孔谓的衮州举人大出风头。他热烈倡议,号召同年们一起去皇宫请愿,恳请皇帝一定要到山东去,一定要封禅!
9 ~0 I# n3 e# z% T  但是活见鬼,以往那么和蔼可亲的皇帝居然变得不通人性,第三次打击了衮州人的热情。他严正声明,封禅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人间壮举盛事,不是谁都有资格去做的。我不妄想,你们更别作白日梦!
2 |3 [( O! u6 i4 d0 c: n  冷水浇头,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把皇帝冷静、客观、务实、谦逊的作风告诉了每一个臣民百姓。宋朝人都知道了,他们的皇帝不喜欢封禅,而且绝不会去封禅,他只想成为一个办实事,讲效益的好皇帝,让他们安静地过好每一天……
; n7 M- {: R' B  ^9 ~1 A( w  
! I' d" p+ x: N2 x; Y- a  连载(522)
, {7 q( I) X* W  
! W9 k% T* ]" b; d/ ~( s  一切的迹象都表明,这时的赵恒还生存在人间。直到公元1006年5月8日,宋大中祥符元年的四月初一这一天。8 [  f! g9 q) d, V
  这一天在皇宫内院的功德阁上发现了第二份天书,内容和第一份一模一样。多明显,老天爷在说赵恒你不懂事,同样的要求要我说两遍,我在给你面子啊,为何还不去“封禅”?
0 L" S. g9 i" O. p, Q  于是天大地大,不如神仙大,赵恒像古代的圣人那样“敬天畏命”。上天说什么,他只有做什么了……他终于下令,这一年的十月,将在泰山举行封禅大礼,来答谢上苍。为此,他任命了两位顶级大臣王钦若、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先到衮州,去负责封禅大礼的所有具体事宜。& n: J( h  r7 T+ J! `  X
  其它的顶级大臣们也都要放下所有国家政事,去作“大礼五使”―― 宰相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冯拯为依仗使;陈尧叟为卤簿使;赵安仁为桥道递顿使。, I, h( L5 R# e5 g( C: A  b0 w
  要注意,这样的规格,不仅在宋代绝无仅有,就算在五千年中国历史里也算是开了先河。哪怕是秦始皇、汉武帝时的封禅,也没有把国家军、政两府的首脑一网打尽,全体动员的道理。2 N8 f( B4 @7 A' h% c0 ]
  但这也算不了什么,因为“封禅”本就是本糊涂帐。怎样做,做什么,都没有一定之规的。简单解释一下,什么叫“封”,什么又叫“禅”。
, q' i/ l) `- h- Z  封――解释1,就是用土来建祭坛,因为是用来祭天,所以要和天离得近些。所以要选在泰山之巅;解释2,是用金银绳或者特殊的泥,把呈给上天的装有祭文、印玺的匣子加封。等于是寄信时的胶水;
2 G3 g# w* r7 N; j  禅――解释1,“禅”其实是“墠”,指开辟土地。在祭祀上,就是单指划出一块土地来祭祀地神;解释2,与古礼“禅让”有关,有代代相传,永无断续的吉祥色彩。' i8 h, S" b, S+ |
  这两样加在一起,就是说要“祭天”加“祭地”。连伟大的《史记》里都有“封禅书”这一章。但是后来,由于人类总是活在地面上,所以对“地”就不屑一顾了,说到了祭,就只祭天。“封禅”就变成了到泰山之巅去堆土,向老天爷近距离问候。
" a6 U2 ^* |& P+ d# h( N  不过这时问题又出现了,到时怎样向老天爷打招呼啊,你总不能让赵恒爬上山巅,然后像后世里精力无处发泄的无聊男子那样,冲着无际太空,来一声“啊――――!”的长啸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22: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23)
- i1 [3 N# X7 @* `7 Y: F# v/ x  $ E( s. \, z. _! h; n2 A6 p6 J: a
  马上翻书,崇文院(三馆、秘阁)、龙图阁、玉宸殿、太清楼等等等等统统开放,各位翰林晁迥、李宗谔、杨亿、杜镐、陈彭年等等等等全体出马,立即去查!要把前朝所有年代、所有场次的“封禅”大典的仪制都查出来!. q; [8 D- a0 D! \' d
  穿什么衣服,怎样行礼,祭坛的直径是多少,土要堆多高,先做哪件后做哪件,都要查个一清二楚,点滴不漏。+ |; G( q6 T. I% G$ H0 i6 U! k
  可是,刚开始就卡壳了。就算把所有史书都翻烂了,也找不到最著名两次封禅――秦皇、汉武两位大佬的封禅细节……秦皇大哥一统六合,混成天下之后,准时上泰山向上天汇报工作。可没承想刚上到半山腰,突然间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赢政立即大惊失色,他在五棵大松树下躲完了雨,就下山回家了。
1 w0 _8 j1 h" R4 v, e! N( w  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封成禅。整个行动就是封了那五棵大松树――从此叫“五大夫松”。% C( U9 s- s' Y) }7 z! E: [& h& e
  换成汉武,话说击败匈奴,汉威远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着实地风光威猛,于是他就把秦始皇做过的每一件事,都重新玩了一遍,其中就包括了封禅。但他照样很烦。5 R; }+ ?- X, G* k2 }
  因为他也不懂,这个“禅”到底要怎样“封”啊……但彪悍的人生无所不能,他自己制定了封禅的礼仪,就按照祭东皇太乙的规格办!可是最后到底耍了什么花招谁也不知道。* }  e- p/ g) l' a- C# o! M
  他是一个人带着汉人史上军功最盛、锋芒最锐的将军霍去病的儿子上山顶的,怎么祭的天地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而霍将军的儿子下山后不久就暴病而亡,秘密从此被断绝,成了彻底不可考据的死证。: d  @; C9 }7 d) O+ |  U
  然后千百年后,换成宋朝的一大堆翰林们挠头,但是别怕,希望还是有的。一来宋朝这时的藏书就是多,单是处于皇宫最南端,会庆殿的西边的龙图阁(多有名,也有派,以后历代的龙图阁大学士比资政殿之类的学士们有款多了)里就有六阁,其中儒家典籍3762卷;史书阁各代史书821卷;子书阁诸子百家共10326卷;文集阁近人文集8031卷;天文阁天文、地理类共2564卷;图画阁藏画1421轴、卷、册……这还只是下层,上层的名目更惊人,那是赵恒他老爸赵光义的“御集”、“御书”,不过别误会,不是指赵光义的收藏,而是赵二本人的yízuò。# ]) g1 V. l7 Y
  试想再加上崇文院、文清楼等等同类会所,那是怎样的图书资源?9 b7 \2 P0 J! s# A, V
  二来嘛,要是翰林加书院这样的配置都搞不定的事,天下谁还能清楚呢?自然是我说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4 F7 g( C" R' C* C2 |
  如此这般,时间过得飞快,各位翰林终于把封禅的理论意向上升到了具体的物体要求。怎么搞终于有谱了。6 n6 ^, A9 I" N' N5 ~4 W0 z
  
7 Q8 n! L0 W6 u4 a- n, k  连载(524)5 ~  T# q) X: S% U
  
1 b0 U7 V0 }0 d" g' [  第一, 把需要的东西罗列一下。0 `# w5 {: o. G$ ?  p
  这主要是取于“封禅之齐桓公”记载。那里面说(管仲说的),得要有“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之间,一茅三脊”、“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并且还要有凤凰、麒麟以及其它15种珍禽异兽的出现,才能去封禅。
3 b- I* p; h$ j1 V  据说,管仲说完之后,齐桓公就重新变成小白了,像个地道的小白痴那样傻了好一会儿,然后大叫一声易牙何在,给寡人上菜,让封禅见鬼去!
- \9 Y+ J$ W6 s: D. _$ X1 \' k  这时这些东西由翰林们发掘出来,上交赵恒,不知道宋朝的官家是怎样的一副嘴脸。没有记载,不过事情估计也不妙,上面的那些非人类遗产最后只被允许留下“江淮之间,一茅三脊”,其它的一概忽略。
' F# q' I6 }) d$ P: E5 p  c+ l: ]; U  一来是难办,难找;二来是时间根本来不及。这时都快六月了,十月就要到泰山顶上去办事,哪有时间全国海选挑山珍海味的?( ?1 Y& C8 I0 y- X# z1 [. S
  可就这一项,就己经够人抓狂的。“三脊茅”到底长什么样,哪儿出产,古书上只写了个“南方”!于是大宋朝南方总动员,终于在岳州董皓的老先生站了出来。在他的指点并带领下,“一脊三茅”终于找到了,而且数量相当的不少……7 A5 f' R$ u  R5 X9 E  K
  第二, 祭天需要玉器,具体地说,就是玉牒加玉册。# t# \0 [1 O0 D& s% f2 C
  这个按说不难,中国是玉的国度,要别的钻石、蓝、红宝石、猫眼之类的东西我们一样没有,对不起,就是不出产。但是珍珠和玉石要多少有多少。可仍然卡在了时间这一项上。
" v9 w0 Z6 [# U  雕琢玉器需要极长的时间,就算是皇家需要,也没有三五个月就能搞定的可能。在这个硬性指标面前,连神通广大的五位封禅管理员也束手无策了。但是真正的奇迹出现了,一位皇家玉工,叫赵荣的人突然报告皇帝。说老早年了,您的老爸,也就是太宗皇帝,曾经下令雕琢过这些玩意儿。当时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做好,但一直没用,都存在某某库房里呢!6 a/ C2 \* Z: J) v; r/ ?- Y8 G
  赵恒一听大喜,马上派人去查,结果千真万确,用料上乘,精雕细琢的祭天版玉牒、玉册都静静地躺在库房的深处,像是在几十年前就一直在等待着现在这一天。1 M0 a1 `6 ]& d+ M4 x6 `
  赵恒手捧玉器,感慨万千:“先帝真有先见之明啊!”不过这时赵光义手底下的重臣们都己经病老将死了,年岁最小的寇准也被他远远地发配出去,不然,他就会被提醒,这些东西到底是怎样的来例。' i* c1 Q" ]% \8 P, p- M7 o
  毕生追求荣誉的赵光义陛下在公元984年,宋雍熙元年时也曾经想过封禅,都己经下诏当年的十一月将有事于泰山,什么都准备好了,可是皇宫里却突然间起了大火。6 Y& \1 h! P9 ^1 N" T, p  e) H# J4 J( e
  那场火,烧掉了当年那位太子的名位宝座,也烧光了赵光义封禅的心情欲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尚不能齐,何谈治国?更怎样、何颜去泰山之巅持礼器面见上帝?
: A' e% b. X  F" c  所以当年这些玉牒册只能静静地收归库房,让往事淡忘吧,那些曾经疯狂追逐功业的年华,和那个终身困于箭伤,却仍然苦苦支撑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22: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25)4 ?# T5 i7 [# V2 I* d5 g$ n
  , }/ t/ w+ M+ U1 p
  万事俱备,只差……排练。为了让这次封禅成为历代封禅中的经典,确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赵恒决定无所不用其极。最出格的是,他成了彩排演练中的演员。
9 E/ M( W9 o: _  皇宫搭戏台,封禅成国事。赵恒粉墨登场,开始提前进入角色。而皇宫之外,更是捷报频传,无数的祥瑞像马蜂一样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C- N' E  `* {+ E. H  Q  B
  一会儿某处大丰收,一会儿某地“狱空”(人民都不犯罪了,多好),一会儿某处仙鹤云集,翩翩起舞。这还是小事,泰山周边才真的是祥瑞大爆炸,震得整个东亚地区都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先是泰山突然涌出了一股清泉,旁边的锡山上出现了苍龙;然后是泰山上的猛虎开始大搬家,全都抛弃祖业,向徂徕山转移;更神奇的是,开封城里的皇帝忽然间突发奇想:“对了,泰山上有个王母池,也应该祭祀一下吧。”
0 }, a/ \2 @/ p% m8 a  结果命令刚刚发出,泰山上就有消息回报进了皇宫:“陛下,真是太神奇了,王母池的池水近来突然变成了紫色!”查一下日期,变色的那一天,正是赵恒刚刚起心动念,想要祭祀王母的时间……而泰山为了回报宋朝官家的深情厚意,也给了他一个具体回报。
3 R8 e3 ^* T/ r* ]# b  一大堆五色金丹送到了赵恒的面前,只可惜史书上没有记载,赵恒吃了没有,是当天的正餐,还是饭后的甜点。) x& ?* l) v) d& c6 \
  这些小垫场之后,真正的大戏才出炉。那是在公元1008年7月10的早晨。话说王钦若正在泰山上监工,著名风景区醴泉亭的北面草地上,一块黄绸子从天而降,第三份天书降临了!!
" m2 b: a, Z/ {' O# @  e& x! A1 f2 D  古语云:“事不过三”,真不知是指的好事,还是坏事。反正最近外星人的邮局很忙碌,赵恒接二连三地接到了上帝的密信。& l' v1 W% w1 P) I. j6 }
  “信”被加紧加急,百般恭敬地送进了京城。皇帝加首相再次率领文武百官把它迎进了皇宫,和前两份一体收藏。这些都做完了之后,终于大功告成,圣驾可以启程去山东了。
+ D; Y+ }7 g+ D! w  . U& u' K5 L8 l$ [- H# Y
  连载(526)
% K# e8 z' P* @+ Q! }& i  
. Q9 x& Y6 V7 V  但是禅,不是那么容易封的;京,也不是那么容易出的。为了各方各面的安全,赵恒临走前下了一连串的命令。
+ w4 J# Y& `$ T+ Q8 e/ P  京城留给了前宰相向敏中,由他来全权负责。这是个利好消息,证明宋朝在姓程的或者姓朱的“圣人”出土前,男女关系还不会彻底弄毁一个人。向敏中的第二个春天就快到了;1 x# }( s7 M1 A1 _# f9 d7 S7 R6 A
  接着马上派人去辽国,去通知他的好兄弟以及萧大婶,他这是去山东地界“祭天”,可不是第三次御驾亲征啊,友邦不必惊诧。同时再派大太监刘文质去齐州(今山东济南)去当都监兼都巡检,由他来防备北方的突然袭击。万事都要留一手才有安全感;& P4 w/ F! a" C+ Z' S; ?* A
  又派另一位大太监周文质去西北,允许他在紧急的情况下,有权调动凤翔、邠州一带的驻军,来对付传说中非常乖的党项小孩儿李德明。
, k6 B! V' a* B. x8 q5 x  这些都摆平之后,赵恒才能从京城里换衣服出门。不过在临走前,他还是叫过来了一个人,压低了声音悄悄地问:“爱卿,你老实说,这次出行,国库的钱够花吗?”- k* v0 f# E) B
  被询问的是大宋三相之一的“计相”,三司使丁谓。此人面色轻松,语气从容,说出了被后世认为最不着调的那四个字――“大计有余。”0 c: e9 Y0 K& ~
  您放心,只管敞开了花,不仅够,还能剩点呢!不过,到最后,可真是只剩了一点啊……不过当时赵恒却是心花怒放,有钱就是不一样。于是大队人马出城去,经澶州、郓州(今山东东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直奔泰山脚下的乾封县(今山东泰安东南)。( n( w  v, @4 @0 B, @
  一路上车行犹如陆上舟,扈从如云骑如龙,大家踩着新铺的道路,住着新修的行宫,身边还有750人的随行乐队时刻演奏,走得那叫一个爽!
& m) O7 t! {8 q5 m3 K3 @  一共走了17天,远远的,泰山终于近了,天上的神仙们,我们来了,很快就会见面……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27)
. l( |9 y2 Q: T+ U$ I- L1 i  " e0 Z" _) ?2 N$ H; S9 R$ W
  见面从爬山开始,结果怎么爬、谁来爬,就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公元1008年11月24日,具体的爬山人员产生,连同皇帝加在一起是24人。其中有两位王爷――宁王赵元偓、舒王赵元偁。即宁且舒,口彩甚好。外加“大礼五使”等顶级官员,以及一些有头脸的太监。4 ~7 _8 n, N  S) N5 E
  不过在泰山脚下直到玉皇顶巅峰的一路之上,守卫的士兵达到了“两步一人”的程度。
* a$ q& d9 I6 l+ N  赵恒先是坐着特制的“金辂”到了山门,然后换成“步辇”,继续往上爬,快到山顶时,他下辇步行。毕竟在古礼中,上天才是世界的真正主宰,任何皇帝都不过是“总理山河”而已。6 h. E, L) X8 `5 S6 U# h
  山顶好风光,祭坛己经堆好了,圆形,周长5丈,高9尺,暗合“九王之尊”,青色,意为“东天青帝”,为上古第一真神。宋真宗皇帝赵恒身穿衮服头戴冕冠,率先奠献,由他的第一臣子,首相王旦在旁跪读玉册、玉牒文字。3 T/ I' _& @) P+ T0 x
  其辞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
5 f" R1 h, m* k  但这是简化的,原文三篇共分“玉牒文”、“玉策文”、“玉册文”,合计共有640余个字,都记录下来的话估计等于上了一篇古文课,而且会让我们更加佩服赵恒。冬天的泰山极顶是非常冷的,就算他的“衮服冕冠”再特制加厚,恐怕也不是那么的舒服。
$ G: Q$ G) ~3 y8 C! N  之后宁王赵元偓亚献、舒王赵元偁终献,三献成礼,最后把玉册、玉牒放进金匣、玉匣中,再用金屑、乳香和成的泥把金、玉双匣封固,放入事先修造好的石函中。至此“封禅”之礼大成,山上山下齐呼万岁,宋天子独立山巅,前有古人,后无来者,顾盼自雄!  u3 g, N$ H8 Y: u, I. e
  然后大加恩赏,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8 @: M% k4 W0 Y7 v% ]
  至此东封泰山终于全部圆满结束。
# D0 X' l8 ^) y1 t+ Y  $ E! {7 e+ w3 `+ D
  连载(528)- @0 N" L! P* x* S; r" [! `8 l
  
7 _- K- w2 [, X7 O( ^; O) v( \. p  但是请注意,结束的仅仅是“东封泰山”之礼。前面说过,“封禅”的经典解释是既封“天”,还得封“地”,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赵恒当天就下了泰山,第二天就赶到了邻近的社首山,到那里去行“禅地祇”之礼。3 _* `2 I0 o9 U+ W% V3 T6 m& h
  据说这次祭地的形式和过程,跟前一天的祭天差不多。结束之后,按说和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对偶”制就差不多了(好比对联和诗文,一切对乘和谐),可赵恒不这么想――我们真正的传统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现在己经到了山东了,你们说,下一步应该去做什么了?, J# Z/ _2 U% D( G# [8 {0 o
  人人面露惧色,低声回答――祭孔……
- ~- W0 K0 _1 e# x/ J  f5 D( w  对头!孔子己经近在眼前,我们难道能放过他吗?而且曲阜就在兖州的边儿上,就算看在兖州的面子上,也得走这一趟。于是在当年的12月1日,一行人浩浩荡荡在山东地界里拐了个小弯,来到了孔夫子的老家,给老人家加官进爵。! k# u# k9 a. D3 i1 L
  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封颜回为国公,费侯闵损等9人为郡公,成伯曾参等62人为侯。注意,这样一连串的封下来,赵恒本人是非常不爽的,因为他觉得自己跌份了。
  A- ^! `6 v7 ^, f6 Q8 m; U$ k  孔子的文宣王称号早就有了,再封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宋朝官家曾经到此一游。赵恒的本意是要封孔圣人为“帝”。但是宋朝有太多懂行的高人了,他们说孔子一生都自认是周朝的臣民,周朝最高的是王,如文王、武王,甚至连孔子的终身偶像姬旦也不过是周公,孔子为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是造反。
( p6 D! X! T+ O* l  l# I% q  于是赵恒只能在文宣王的前面加上了玄圣二字,证明自己比前代的所有皇帝都高。可是后来这个“玄”字大有讲究,才又改成了“至圣文宣王”……大家清楚了吧,所谓的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完整头衔,其中的重要部分就是由赵恒发明且补充的。0 m8 H4 o0 B7 I
  这之后终于天人合一,再无遗憾了,赵恒命令启驾回宫。又用了10多天才回到了开封,整个行程用了47天。这时又一个春节就快到了,新年将近,万象更新,历史的进程会变成什么样呢?从此皇天后土保佑,孔圣人赐福,宋朝会越来越好?/ j! W. v& G5 y% x
  还是鬼神下界,群魔乱舞,让这个世界加倍的鸡飞狗跳?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20: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29)7 p  \2 b; O& D# |3 `8 c! x% K
  * o0 T2 l3 k( E1 Q
  时间进入了公元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老天爷真的开始照顾宋朝了。在赵恒的国家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黄河没有改道,四川也没有造反的。一切都好,要想再找这样的日子,只有回到300多年前唐朝的贞观之治,或者唐明皇李隆基的早期。# @5 _5 `9 K0 G! _" A4 Y9 M
  相反,党项人和契丹人却都掉进了深渊。
8 C. H6 a9 _7 O6 c# P: J5 W  先说李德明,这孩子现在正过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日子。先说火焰,可真是温暖,他在辽国姥姥那儿得到了策封,还是西夏王。与宋朝也经过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五点和平协议:! z0 H, r4 C1 v% i# v9 g
  1,封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2,每年赐茶两万斤、钱两万贯、银万两、绢万匹;3,给予内地节度使俸禄;4,党项使臣可以带着货物一边出使一边做买卖;5,开放青盐之禁。
* k0 Y. Z7 G3 u7 x2 o8 R  而李德明的回报就是纳表称臣,在宋朝一方,他又姓赵了,叫赵德明。这样他就把党项人的东北方、东南方都稳定住了,不过真可惜,他也有他的西北方,那就是他的海水了――吐蕃人和回鹘人。' s0 j2 Z* p4 v
  吐蕃人己经是解不开的死仇,而且实在太强。他刚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潘罗支暗算了,结果潘罗支的弟弟厮铎督转眼间就把党项人赶走,把凉州城又夺了回去。从此之后,李德明用尽毕生之力,以28年的超长光阴,再加上他那个仿佛神魔转世的儿子的帮助,才把凉州城搞定。可那太遥远了,这时他想都不敢想,只能在梦中对着凉州城流口水,纯粹幻想而已。
$ E6 ]6 a% v8 D3 x  可他却同时对回鹘人也下手了,就在赵恒登泰山小天下的时候,他两次派兵去攻打回鹘人的甘州,结果被人家一顿胖打,灰溜溜地回家。从此之后,也要近24年,还是由他那个儿子替他出马,才把回鹘人的家乡夺下。9 Z5 a2 B8 O' l0 k4 }& V- ^
  这其间他对宋朝和辽国乖得不能再乖,整整近30年啊,每时每刻党项人都生活在纷飞的战火之中,两处强邻,另两向作战,让他们时刻都有灭顶之灾。可惜的是澶渊之盟之后,辽国和宋朝都彼此圈养了对方,呵呵,成了互相的宠物,不然早就生吞了党项,养得肥了,再去修理对方!/ }% B8 {% U& Z  j( d* a
  
9 \3 l" a2 |# W$ k2 A3 ?  连载(530)1 _& |+ [' `7 g1 [- w  l9 [
  
2 d/ i! O( B# c8 s7 U# Y  这时一个问题出现――如果说赵恒是个贵族公子,他天生不爱战争的话,为什么辽国方面,像战争女王萧太后等人中之虎狼也放过了小德明了呢?% \/ l8 D! h7 f# S7 V: T
  真的是因为当年李继迁娶了辽国的公主,一家人下不去手?开玩笑,真正的原因是李德明的运气太好了,或者说党项人真有兴盛的命运,萧太后就在这段时间里,刚巧死去。
) v2 [9 |2 v& h' k  她就死在公元1009年,而且死之前大开杀戒,让辽国人人自危,等她死了之后,都各自庆幸自己还活着,半点打仗的心都没有了。
/ H8 P4 k% V/ ]7 A- |5 v, x  事情从澶渊之盟订立之后说起,萧太后带人回国,迎面就看到了自己春风满面的亲大姐――辽国皇太妃萧胡辇。这时要提一下萧氏姐妹们那位非凡的老爸,前宰相萧思温。他为了保险,把自己三个女儿分别绑在了辽国三位顶级皇亲的身上。& U- k0 a0 R4 j6 s2 J+ a  ?5 R! s
  长女嫁给了太平王,也就是辽穆宗的弟弟,等燕燕的老公辽景宗登基之后,被封为皇太叔,于是她也就成了皇太妃;$ X8 E$ y0 J- U1 r2 H7 C! ]! T
  次女嫁给了辽景宗的弟弟赵王,当时赵王在继承人排名上也是相当的靠前;/ q4 a1 i' m8 ^) u
  三女,就是现在的萧太后燕燕女士了。萧宰相的愿望顺利实现,三重保险终于生效,他成了无可争议的后族第一人。可他想不到的是,他的女儿们的命运也就此断送……( g* I+ f1 U* b. u# i
  首先是都没丈夫了,太平王死得最早,长女先守了寡;二女儿的赵王倒是很健康,可惜火力太旺了,争皇位至死不休,基本上就是造反、被抓、放了、再造反、再被抓、再放了的N次循环,没完没了的折腾。可是辽景宗好脾气,比当年的耶律阿保机都能忍,就是不杀他。结果这人就得寸进尺了,在辽景宗病重的时候,他像是习惯性似的又反了一次。* f: j; M4 ~/ w' g0 J4 K+ d5 {
  不过行情变了,萧燕燕走上了前台,二话没说就抓了砍头了事,一瞬间就让二姐进入了寡妇阵容。
# h8 e2 J, p! H, W  m9 I0 H  而她二姐真不愧是和她同一个妈生的,相同的血液里一样的强硬泼辣。她没本事起兵为丈夫报仇,可在一次家宴上给三妹下了毒……燕燕没死,死的是她。她三妹亲自下令处死了自己的二姐。8 i5 Z. q7 @+ t
  斩草除根,只剩下了大姐。两人都没有丈夫,从此相依为命,要说明的是萧胡辇基本上是与萧燕燕同等级的人物,她的军事政治能力并不比妹妹低多少。翻阅辽史,辽太妃领兵出征,扫平北方蛮族的记载随处可见。就连死在澶州城下的萧挞凛,都是她的嫡系部下。而三妹对她也另眼相看,萧胡辇在辽国的北方边界驻守,拥有自己的军队部属,俨然女王一般,接受北方各族的朝拜。
- E; B( }' u( r6 }% J" X  可她却一点都不快乐,自古以来,疯狂工作的女性,几乎都有一个残缺的家庭。萧胡辇比不了她的妹妹,她没有韩德让,没有爱情,所以总是那么的阴郁。可这时竟然满面春风地来迎接妹妹,萧燕燕是多么的高兴!
* \  e8 z2 Z9 c# c/ H  可惜,她做梦都想不到,辽国的危机就这样出现了,最强的斡鲁朵和次强的斡鲁朵很快就展开了对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9 01:19 , Processed in 0.0493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