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6 1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1)+ I! T, H% L* d; }1 T
0 T2 v" e" M+ t" |# B0 \& O- ^0 L , ^9 O8 [1 r$ v q: V" o
作者:沁园春
8 G) ^) V* n' V3 N* P 3 M5 T# ?* F9 G- Z. \
& }; v) k1 W! _# X# f 9 ]7 o7 |, K9 J0 _6 q. p# I
原来是李世民来了一个“公开讨论”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封邑是否合适,并让陈叔达在殿下唱名公布。这次讨论不是事前的商定,而是事后的评议,就是想看看大家对各自的封赏是否还有意见,也算搞了一回政务公开。) `& `. Q/ r. @/ \9 T3 [
& `+ H: S `: j" V) j8 V, `3 y+ S
李世民怕有没考虑到的地方,要大家畅所欲言,平时也没这机会,此时正是表现自己最好的时机,一些武将争功,争来争去,淮安王李神通也说话了:“我首应义旗,可如今房玄龄杜如晦只是耍耍笔杆子功劳反在我之上,老子不服!”
0 P, ~0 L4 U. b 0 R( u8 K$ n2 V8 e0 C4 u
是不是喝高了?李世民知道叔父的事情不处理好,其它人就更不好说,他想了想,心里有数了,朗声答道:首应义旗,叔父当年也不过是想避祸,后来还连连打大败仗,而房玄龄他们却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论功行赏自然要在叔父之上。叔父放心,对您的封赏不会吝啬,但也不能徇私情。
' I# I. v9 H- P! ] v. @& L1 B
. V( d# D2 T- G6 X 李世民滔滔不绝的讲了一大堆,无非就是表达一个意思:我的“奖品”是公平的,不信请看淮安王。2 P) x3 V/ f* M+ D7 p( v
" S7 U$ z3 L: l; t3 r2 i 果然,刚刚还争得面红耳赤的猛将们都不争了,还私下咬耳朵说皇帝连自己的叔叔都不乱来,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可说的。
4 W2 L9 w$ i, m( y, E
* ~ S6 }# `; _( D% O; A+ [! j 如此一来,大家都心服口服了,可见要想树立威信,自己的亲属能否一视同仁是关键。* k/ t3 m& d; `4 ]# @
2 o/ A) l# O/ d& E. t 当然,有意见的还不少,房玄龄就曾经对李世民说秦王府的一些没升官的旧人满腹怨言,说什么竟然还落在前太子和齐王府的人后面,很不爽。
& @* f! Y" w7 z9 l/ X
# x: Z- T1 ^1 u- r 看来是他们心里有意见了,李世民知道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能再厚此薄彼,要尽量照顾各方利益,他迅速做出批示:只有公正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怎么能以新旧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竞争上岗,有本事就上,大发牢骚岂是为政之道?. @4 t2 B7 B6 G5 R& ]0 T
3 |6 r P' _& n. p0 c 对李建成李元吉那边的人,李世民也的确是照顾,在登基后的2个月,他又下诏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隐,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刺,并以礼改葬。
/ e, Q, i# s! K9 k 8 F& @ P8 H4 o4 c2 o
下葬那天,李世民还在宣秋门很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以示兄弟情谊,哭得那叫一个伤心,毕竟再怎么说都同一个父母所生,当时也是在你死我活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这时候,又有人出来提要求了,原东宫骨干魏征和王珪要求送他们的“老主子”去墓地,李世民爽快的答应,还下令原东宫齐王府旧僚全部一起去送葬。
! }9 P4 D" _; ]/ \/ J# F ( |3 d! `, j( i' b" l7 z; i7 ^
你可以说李世民是猫哭耗子,但他采取这些措施进一步拉拢原太子集团成员,也是宽他们的心,同时表明自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史书记载:“初,息隐、海陵之党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可见李世民的怀柔政策还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L. Y* W/ |( |& M V& a
4 @3 a! I- X7 j) m3 ^! \
玄武门之变的后遗症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李世民采取一系列措施力求让它的损失降到最低,因为他此时的身份已经不是秦王,而是一国之君,为了国家的安宁,就必须团结大多数人,让他们为国家效力,而不是成天来跟自己作对——政治,本质就是想办法让更多人来支持你。
$ X! }" ]% o; Q7 z ' [3 t! G/ ~4 X$ Z' ^
解决了太子党问题,李世民又开始着手整顿吏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