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7 20: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30)
5 T4 [' D6 D; P2 j) X2 k2 H" b$ L6 @+ R
6 P' V2 Y- P9 U2 L. t
0 S. M, d4 t' y" b1 P' M8 x 作者:沁园春
6 K5 Y! Q2 Q6 G, ~ ! B7 `( c' u# r7 _+ d" |5 ?
) ^5 D4 s+ R' B# o: g4 `+ F9 z) J
W* M0 H, y2 v3 O
李世民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请到卧室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世民都能欣然采纳。一次,朝廷征兵,封德彝奏称说中男虽不满18岁,但躯干壮大的还是应该录取。这明摆着是寅吃卯粮,也不合现实,凭什么老子身材魁梧点,就要早服兵役?李世民开始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意!可当中书省的赦书发到门下省时,魏征却不肯签字,因为按初唐制度,赦书必须要门下省核对后长官签署才能生效,否定没有法律效力。魏征不但不配合,而且是往返四次,就是不给面子。这下激怒了李世民,把魏征召进宫中进行批评教育:中男强壮的都是一些虚报年龄逃兵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你怎么这么固执?9 p& O9 y. K- a" ]$ M$ D
9 k$ t a7 ^# o# c3 k
魏征丝毫不惧,不卑不亢的说军队在于治军得法而不在人多,召成丁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年幼的人来充门面?陛下总是说要以为诚信治天下,现在怎么刚即位就已失信多次?
) W* @0 g$ s) l3 o/ P/ a 2 J+ U1 b/ ?. U! u
李世民惊愕的问哪里失信了,魏征依旧不慌不忙,继续开讲,主要说了两件事。一件是刚即位时下诏百姓凡欠了官家财物的一概免除,可后来有关部门却认为拖欠秦王府的不属于官家,依旧征索如故。他的质疑是:难道秦府的就不是官家?1 I. i4 B# S$ ?; z& b2 y
( D7 o/ j3 Z; Q8 a" h
另一件是开始说关中免两年租调,关外免一年徭役,不久却又说已纳税和服役的要从下一年开始免除,他的质疑是:为何前后不一?最后指出征兵这点小事都怀疑地方官造假,难道是诚信治国吗?1 F2 _4 |+ N" i/ c1 ~5 ^
9 W* m( c2 `9 f
一连串的质问,轰得李世民一楞一楞的,他算是真正见识了魏征的厉害,但没生气,因为他知道这全是为他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v$ @' T4 h. t: q+ [0 B4 h
% w: P; B, Q5 |6 V' y% E. L! C 李世民高兴的说以前我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政务,今天看你谈论国家大事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朝廷政令要是不讲信用,老百姓将不知所从,天下又如何能治理?朕的过错很深啊!李世民进行了一番自我批评后下令不征召中男,并赐魏征金瓮一只。0 c! o: B, X1 C& Q
- L; ~0 ?, U, ?5 b% t, L$ ^ \
福兮祸所依,得了金瓮,却很快有人告发魏征偏袒自己的亲戚。李世民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没有发现问题,只是说魏征不知道回避,所以才招来这类谣言,虽然没有私心,但也有该责备的地方。李世民让温彦博把这话带给魏征,要他注意点。
5 l( H- }: s9 `, I8 O$ E
& I# Z9 f/ D4 P$ }" c$ I8 L1 R- w9 `/ ~ 过了几天,魏征上朝,又对李世民“开炮”了,说我听说君臣应该竭诚相待,如果什么都回避,那国家的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
+ j; i/ f( c8 F/ c( @7 X. l 8 u* n2 w3 Q2 B- Q
李世民吃惊的看着魏征,说自己也后悔了,魏征再拜,说出一句更加令人吃惊的话:“但愿让臣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 I$ _* b- T2 f8 r# Y
0 P2 Q2 s5 o# D 这种话都敢说?李世民也犯糊涂了,问良臣与忠臣有什么区别。( W( X: h1 h$ S U' C: f6 Q, X
! A. T7 U/ M8 P O8 p" n
魏征将这两个名词举例解释,说皋陶齐心协力共享尊荣,即为良臣;比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即为忠臣。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李世民,你是愿意做舜帝还是纣王,聪明的李世民当然选择前者。好吧,魏征,你就做一个良臣吧,咱君臣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李世民大为兴奋,又赐魏征绢500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