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23 2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85)2 q: h$ I/ c% N* {- M; z" O# ~) {( p
( e6 d+ _1 b5 m+ z
一瞬间,所有的人都变得目光凶狠,咄咄逼人。“权”,在这里是指代理、暂时的意思,也就是说,皇太后刘娥虽然有权和小皇帝一起治理国家,分享军国大权,但只是暂时而已,一切都因为皇帝太小,只有13岁。
4 d @4 e7 B: N 但是去掉了这个“权”字,就等于赵恒曾经亲口说过,并且写成了书面法令,刘娥可以终身与赵祯分享皇权,立即就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武则天!
# a2 b5 n6 D( C, T F1 w 一字之差,天地之别,这己经超出了篡改的范围,完全成了翻写。除非是刚才在延庆宫里所有的宰执大臣们都悲痛过度耳膜穿孔,把字听岔了,不然丁谓的行为就是彻底的忤逆先皇、背叛当今,是在造反!可问题是丁谓现在己经在很有诚意地在造反了,请大家来狠扁我吧―――但谁来出头呢?+ A9 x- z) K4 F1 w) [5 Z" E' Z( G4 t/ E
沉默,东西两府全体大臣们一致决定用目光杀死他,纯粹凝视,可时间在迅速地遛走,眼看这个“权”字就要被删除搞定了,但就是没人跳出来扬名立万。丁谓悠然自得,他在享受着这时的寂静,在他来看,这是一种对威严的敬畏,他丁谓在后赵恒时代的天下己经树立起了无人敢犯的权位!
# k4 ]- \2 M5 c5 y8 a* F& n 事实上他早就算定了,看看周边的这些人吧――他本人是东府首相,以下是副宰相冯拯、任中正、王曾;西府枢密院一方,正使是忠诚的老搭档曹利用、副使是可爱的钱惟演,以及新上任的张士逊,这些人无论哪个都不敢、不愿与他作对。但事情总是会有万一的,竟然真的跳出了一个敢叫板的,而且还是其中最弱势,最微妙的那个人。4 ]8 F% @9 L# X
那人突然把笔扔掉:“政令出于房阁,不入庙堂,己经不是国家之福。称‘权’字才能勉强善后,何况刚才言犹在耳,怎能随意篡改?”
7 p+ I @' M. |& V 丁谓蓦然回首,惊觉自己仍然百密一疏,真的有人不顾自身安危,敢于公然对抗他!3 ]4 l5 Q' ~- _! J& h" A
遗诏执笔人王曾。
y5 v$ B( x) A$ f4 S
6 z8 l5 a3 X4 T* R; }* h 连载(586), {1 b$ ~# V+ \8 T# T5 a6 F( a3 E+ u) g; K
* [: X8 Q& s5 K
王曾,真的想不到会是他!按说此人早就被冷处理了,自从他的同党寇准、李迪被贬出朝廷之后,他能幸免留任己经是“相”恩浩荡。而之所以留着他,一来是才子难得(状元之才,并且他考中的那一科是宋史中最难的几界之一);二来也就是为了作个样子,表示朝廷还没有变成一言堂。但无论怎样,王曾都失去了话语权,直到眼前这一刻为止,他己经在史书中彻底沉默了很久。. k/ f9 p6 D f8 s& d4 k
事实上就算是所谓的执笔,也不过就是个抄写员,他的手得听别人大脑的支配。但这时他敢于跳出来叫板,丁谓的脑子瞬间闪出了太多的问号,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王大状元,你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或者说,你知道我丁谓正在干什么吗?
3 {1 p! j4 \1 `9 M7 g3 @$ V 是纯粹地想当个忠臣,来维护新老两位皇帝的合法权益,还是说也是个有心人,看透了丁谓的把戏,真正想拆台?5 `2 P. O7 r3 D+ h" d5 B- g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丁谓接下来的行为才有了在史书中的记载的这一幕――他居然忍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对王曾点了点头,示意王曾把笔捡起来,按照你记住的条文来写。1 y' G6 g( h, L" F
也就是说,“权”字被保留了。0 R* o0 C& D, a4 [
但是别忙,事情还没完,丁谓的考验才刚开始,让我看看你们到底懂不懂,或者你们懂了几分……就这样,王曾重新提笔才又写了几个字,丁谓又突然叫停。; `* k' ] _# p2 ^; P! ^+ k3 m6 l0 Y
――等等,淑妃应该晋升为皇太妃。; l* F1 d# R$ ]! c
淑妃,是指赵恒的小老婆杨氏,此女子前面说过,出身比刘娥高贵,资历更是一点不差,就连在小皇帝赵祯的母系排名上,也仅次于“生母”刘娥一点点。刘娥是“大娘娘”,杨氏是“小娘娘”。那么是不是顺理成章,由皇妃而升为皇太妃呢?
: S7 s8 |( J; y2 o9 P) S 王曾的反应是再次把笔放下:“刚才没听到这一句。”仿佛还是与前一句抗议雷同,彻底的重复,但是两人四目相对,甚至殿庐中重臣环绕,却都觉得胆战心惊。
+ S! W, N' {) ?+ D1 W- i 说丁谓,他这一次的提议看似非常无厘头。分析一下,为什么要突然提到后宫里一个本来没有任何参政经验,以及政治资历的嫔妃呢?是为了继刘娥之后,再次、更加与皇宫结下深厚的工作友谊?还是在刘娥的授意之下,才这样来说?, L& Y$ Z5 x! e. s. q
都不对,首先王曾的话己经证明,刚才刘娥绝对没有这样的意思。第二,皇太后之外再出现一个皇太妃,尤其是各种资历都差不多的另一个女人,那就是东、西两宫的雏形了。丁谓这样做,是在分刘娥的权!
: t7 `8 l. S+ Y9 u. g3 e( D2 r 历史也马上就证明了刘娥的愤怒,各种史书都随后表明,“明肅亦知之,始惡丁而嘉王之直。”“明肃”,是刘娥以后的封号,是说就从这一刻起,她才开始对丁谓深恶痛绝,而对王曾的忠直开始赞赏。但丁谓的行为仍然非常奇怪,这样解释仍然不通的。7 U8 h! v% B8 F- X# G; `5 A
试问,前一个提议是要让刘娥直接当皇帝,终身当皇帝,那么第二个提议,为何就要另立太妃,把刘娥的权力再分化一下呢?) \/ T9 x" M4 P' R% B5 V
为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