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20 22: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7)
$ G# w6 u3 C3 Q' y- j! W
0 l. c: W3 N" F% p3 a' H 公元955年4月,战争开始。但是最初的方向稍微地偏离了一些,不是南唐,而是后蜀。理由很简单,因为早些年后蜀趁着中原大乱,在后晋时期把中原的秦(今甘肃秦安)、凤(今陕西凤县)、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四州给占领了。# k" Y4 c, Y0 k" W6 K; R) E4 a
这四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无论是想出川还是想进川,这里都是必经之所。如果我们熟读三国的话,就会发现当年诸葛亮每次伐魏,都会先出兵夺取这片土地。而这时,它们就像是四把匕首一样,一直顶在柴荣的软肋上,不拔下它们,柴荣就休想发力。: j- b' }9 E. I3 H' L2 W) S
于是柴荣派重兵出征,一定要拿下它们。但是天不随人愿,后周的人马虽然最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后蜀马上就派来了援军,而且他们在这四州已经盘据了多年,战事开始相持不下。! ~. ^) I3 j' ` u
战争打成了温吞水,后周的一些高官大佬们开始说话了。反对柴荣政策的人一直都有,一个冯道倒下了,可是千百个冯道还会再站起来。柴荣有些为难了,他虽然是皇帝,可也不能真的做一个孤家寡人,怎么办?最后他决定派一个信得过的人去前线替他视察,看看这个仗还能不能再打下去。 @; G7 U+ e& s4 ^3 m. g5 E
可是派谁呢?柴荣想来想去,觉得派一个真正懂行的,还不如派一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因为他需要只是一个能回来对他说实话的人。他的目光扫来扫去,最后停在了年青的,刚刚受他提拔的人身上。
) G: |9 B+ b9 v, _! O# g' _ 就是他了,赵匡胤。8 o; g, I; }/ z3 ^# Y
赵匡胤年青,能快去快回。而且赵匡胤一定会对他说实话,一来刚刚受过提拔,二来此事关系重大,如果回来说谎坏了大事,这个没资历没根底的小子就会瞬间完蛋,就算出于恐惧他都会尽心竭力。) e4 O I; F: o5 R. }: ]) g
但唯一的问题是,赵匡胤肯答应吗?这是个非常标准的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只要稍有头脑,立即就会请病假事假探亲假,就算当场答应了,都能在出殿之后回家的路上当众从马上摔下来,然后说陛下我非常的抱歉,我一定去,只是请您等我几天……好吗?/ B5 ^; g" N+ M+ J
见鬼的是战局只争朝夕,就算是柴荣本人摔断了腿,前方都不会暂停的。 u5 u2 o5 g0 }" J3 j3 L0 c
但是出人意料,赵匡胤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他即日出发,绝不耽搁,回来之后不仅带回了实际情况,而且还附带了自己的看法和保证――陛下,我保证,这四州一定可以拿下。而且依我之见,我们先主攻凤州,这是四州的咽喉,攻破凤州,秦州就此孤立,而再攻破秦州,另外两州就会自动归降……; d( c) k$ q I" a1 l" {4 ?
赵匡胤侃侃而言,可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柴荣在内都暗暗摇头,看来这又是一个急于升官,不顾后果的蠢才。一个如此年青,从没有独当一面,仅仅是以一时的战场表现升了官的毛头小子,怎么敢对这么重要的战局下此断言?你的信心从何而来?你的把握有几成胜算?而且最重要的,你想过皇帝和大臣们凭什么要相信你吗?
& t7 V. H; M! e3 H% N( Q 而且就算你说得都对,你表现得都非常的愚蠢。因为从交易成本和最后的收获来看,这都是个极不明智的投资。
8 m# F5 u- h5 n+ y% ^ 你说对了有奖,可奖不过是升官发财;可是说错了就要罚,此事重大到关乎战事成败、国家气运,罚就是要抄家掉脑袋!
^" m! A( p, d! B( q 赵匡胤,你是鬼迷心窍了吗?
$ D, O, F$ s; e' V , d" x8 n! ~5 ^: Y
连载(58)$ C$ q6 a& a$ W6 C+ A$ e7 I6 l6 w: K. [
) ]3 s7 L) j( r9 d' | 但是历史从这一天起,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谜一样的赵匡胤。我试图把他看清楚,试着去全方位多角度地揣摩解读他,但是我非常吃力,因为我真的是看不到他的特点,以及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d N! s% J' A$ R# d
就像这个时候的后周君臣们,他们就搞不清楚,赵匡胤从何而来这样的战略性眼光以及敢下必胜断语的胆量。
, l J. m! f3 f( X$ C, b 这可不同于凭着年青的热血胆魄在战阵之上斩将夺旗,这需要超高的智慧和惊人的胆识才能做到,而且还必须建立在同时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才可以。而这些,只有区区28岁,初上战场的赵匡胤都没法使人信服。
% o" Z$ a) P8 L5 g% H: Q! { 那么赵匡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怎么做到的这一切呢?
( g0 G5 c3 Z2 I) J- q 还是像谜一样,勉强地解析的话,我只能稍做比喻。赵匡胤的为人介乎于郭威和柴荣之间。而他的能力从何而来,我更加不可以没有根据地归纳总结,像长期存在的词典解释一样地说,他出身军人世家,然后就断言他自幼苦练武艺且熟读兵书――那有用吗?自古以来,出身兵家熟读兵书最有名的人也姓赵,赵括,相信无论如何赵匡胤要和赵括比一下口才的话肯定会输吧,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呢?
0 T% F( C d. v$ m1 H. p, h2 G 所以我也不能简单地说,赵匡胤是走上社会之后自学成才,在郭威等名师的手下实地学习,就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R" ~$ M- M( p5 B1 ~' \; U
因为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复制别人的成功例子。
6 W$ w- n! r$ o$ G+ @2 n 那么我就只能勉强地用一句古话来粗略地概括了――世有大年,不在多服补药;天生名将,不必多读兵书。
" C( F. F$ K1 G" I) s 想想后来的岳飞,以及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军事家孛尔只斤•铁木真,一个是农民一个是不识字的夷人,谁教会的他们打仗?: C9 t! t* @" J" q. [$ t
至于赵匡胤的为人,也只能先做一个比喻――如果说郭威就像是一眼深不见底,微波不起的古井,不可测度,包蕴万千的话,那么柴荣就是冲天而起,人间罕见的龙卷风,他把一切都毫不留情绝无顾忌地卷起扬弃。可是赵匡胤却与他们两个都不同,但又介乎他俩之间。
1 \8 w; O: h, ~* T1 X# p 赵匡胤有容人之量,像郭威,其宽宏大度自古少见,而且几乎后无来者。可是他又有迫人之威,继柴荣之后,他疾风扫落叶一样把东南中国一扫而空,混一天下。但是他又不杀那些亡国之君,就像那是他珍爱的收藏品军功章一样地养着,于是所有人都在称誉他的宽仁厚德,古今仅见。可是想过那些亡国之君的感受吗?2 _5 i0 }' t" v, z2 C t+ n
你认为他们如果能够选择的话,会选做柴荣的俘虏还是做赵匡胤的阶下之囚?
9 m8 H1 t9 s$ e4 M6 ~% p 做柴荣的敌人,是生是死,干脆痛快,可是做赵匡胤的俘虏,你不生不死,生不如死,在苟且余生的那些年里,你会扭曲变形,变成了人人都不认识的行尸走肉。并且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就像后蜀的降君孟昶,到开封不过七天就死了,就算是柴荣的子孙又怎样?
+ i7 G/ p( Z# i" ^! \1 k4 l6 d 被赶下皇位的小皇帝柴宗训未到弱冠之年就死了,历史说是非常遗憾,他有父亲柴荣的早死情结。那么他的弟弟柴熙谨呢?活得还没有柴宗训长,更小的柴熙让、柴熙诲到也都早死,让后来宋朝修史的人都不知道怎么解释。0 S' v; t* ?/ L: \% n
这可真是家传的早衰早死症候群了,谁让柴荣就没开个好头呢?) s. J; q6 m- D: J3 R' @
由此,我要提前说几句了,后来赵匡胤最被人称道的“杯酒释兵权”――多么的仁德啊,罕见的不杀功臣!但是请注意,第一,那些酒桌上的幸运儿,并不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们只是立国功臣,后面的阵仗他们几乎没有参加。第二,想想这些激昂半生的人从此就要以庄田美女终老一生了……我不再多说,只是如此的“享受”是凡夫所向往的,这些人中之杰的人会喜欢吗?7 X& I: d, s& B; ?$ P
他们哪一个人不是以刀剑自娱,以纵马为欢的人?!
9 y3 I+ l2 T- F 这就是古今罕见,人类共赏的仁德,想一想,从古到今都是什么人在歌颂这一点?是那些以庄田美女悠游享乐为人生最大追求的文人们!
) y+ Z8 a q! z5 y3 f 而我们看历史,却要用上我们自己的眼睛,因为我们不端赵匡胤的饭碗,没有必要像司马光、苏轼那样去为他歌功颂德。在公正地解读他的一生的同时,也要看清楚赵匡胤身心极深处,那一团让人无法揣摩的超复杂的结合体,那里才是赵宋立国精神的根本所在,才是从赵宋开始,我们民族就不断沉沦,不断挣扎,直到今天还在追求伟大复兴的根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