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孺童讲《论语》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05: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上(一)
* ]* {6 k9 v; ]  W
$ U( U0 P7 \, B  C# r# J  原文:
" Y4 Y* N) Z3 Z& y% J6 L6 }8 N
& f1 k2 ^# [2 l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 _  Y$ r& o' v" x: t/ k! m* L4 b( {

$ g% C/ x5 C# \$ x( F1 C  解说:
: K* y# o) }$ I. \; }( j; ]7 m2 Q4 O; Y
  今天开始讲新的一篇。
: C/ D# T, d; I' d6 ^
4 t( v5 o! Q+ o  N  “为”,是从事的意思。 ; R9 ~* K, w# o# {' e% s
  “政”,是指政治、政务。
- f9 o+ Q9 U* K! y  “为政”,就是从政的意思。这里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言。 ( u6 @6 M: x" m5 V/ f8 V7 q

; c- z- D/ t( Q  W2 U- G  “以”,是用、凭借的意思。
5 p& r4 v. V* i- c2 b" [+ X" x) {  “德”,指道德。
3 @0 _' m- P# ^; f
, `, M2 a) q; n! R  “为政以德”,字面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君主,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时,要以道德为根本。
( |  N6 y' l# a1 N
+ I+ n! W' w$ o, s7 f  “譬如”,是好像的意思。
$ @+ T. O9 Q9 d* I- k
6 G0 {9 a, D7 m0 t% y  “北辰”,这个是本句的难点所在,需要专门讲解一下。   Z3 H& \) o+ `2 n, D
  自古以来,多把“北辰”解释为“北极星”、“天枢星”,这是不对的。如果“北辰”确实是指“北极星”的话,那为什么孔子不直接说“北极”,而说“北辰”呢?这显然是没有弄清“北辰”到底是什么意思。 ' y% X! j3 d4 I  x6 T
  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 + i, S) J' C8 A# [
  第一,什么是“北极”?“北极”是相对于“南极”而言的,是地球自转轴的南北两端,那么“两极”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实际上是没有一个实物与之对应的,所以又称之为“北天极”与“南天极”。 2 R/ _9 X- ~5 e) \6 u8 v- x: C' o
  第二,什么是“北极星”?“北极星”指的就是离“北天极”最近的一颗亮度较大的星。
" B3 Q/ D, }. }1 D  第三,什么是“天枢星”?北斗七星,各有其名字。从“斗魁”到“斗勺”,依次为:天枢星、天璇星、天机星、天权星、玉衡星、闿阳星、摇光星。那么从“天璇星”往“天枢星”方向,大约有两星间距的五倍处,即是“北极星”的所在。
! t, _4 T2 u' o$ Z$ ~+ C
& |; \9 R* j0 O$ y6 i  E  下面解说“北辰”。“北”,是指的“北极”。“辰”,是指的天空中的无星之处。由于“北极”是不能以实物来观测或表现的,所以为了有个确实的比照,人们只好用位于“北极”附近的星,来指征“北极”的所在。由于“北极星”的亮度较大,所以就成为众多位于“北极”周围的星星的代表。“北辰”实际也就是以分布在“北极”周围的星星,来指代“北极”的存在,因此上是泛指,而不是具体指的某颗星。 ) w5 d" s: O6 K) f+ g

6 T" E1 |5 R1 [2 \& C! A  “居其所”,字面意思是说,呆在它原有的地方。也就是说,“北辰”的位置是在“北天极”上的,所谓“极”就是运动、旋转的中心,所以“北辰”看上去是不移动位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北辰”是不动的,它虽然在相对位移上保持不变,但自身还是在旋转运动的。这种“内动”而“外不动”的现象,在这里是所指的。
, _! g1 O$ _6 T! f/ [1 c, Z, X2 w& \0 ]6 }3 v* o
  “共”,又有作“”的,是归向的意思。
/ e' c/ o0 O' w; P7 Q$ ~- \1 N  “之”,就指的“北辰”。   N' u! v+ ^8 ^' u
  “众星共之”,意思就是说,满天繁星都是以“北辰”为中心来围绕旋转的。 % p0 D! N6 m1 n1 y4 r1 V  P+ a7 w

) p$ R4 w8 m- D+ ~  i  那么“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就如同“北辰”,虽然它待在原处没有移动,但众星都围绕它来运行。既然是“譬如”,就是打比方,显然在这句话还蕴涵着更深一层的意思。引申出来,就是指的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 N7 t; g0 o" U/ R) C7 \
  结合“为政以德”来理解,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能够以道德为第一要务,抓住了这个根本,其它问题都能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 j9 b& R6 ?7 S7 e7 X' \+ Q  为什么只要“为政以德”,就能“众星共之”呢?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只能有一个人。可国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事务那么繁杂,国君根本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所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用人得当,就能人尽其才、上令下达。那么,国君如果自身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以道德为标准来选拔、任用人才,那么,这些有道德的人才也必然会秉承道德,来逐层逐级的作好本职工作,分担帮助国君治理好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君只要把握住“为政以德”这一重中之重,自然就可以达到一人高拱于上,而众人勤政于下。 2 v. b2 |/ G9 Y* |4 `' ~

  E4 {. B/ {5 s5 W1 L: l+ B
  大义: 4 I2 O, D9 o7 v4 J3 @

  f0 j, H; |) l# n- M  孔子说:“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的时候,如果能够作到一切以道德为标准,那么这个国君就如同北极之星那样,虽然位居高位而无所动,但众臣子就如同满天的繁星,全都围绕在君主的周围,忠君敬业。”
( Z- {4 B1 e3 g& ~6 O. K; X
" G! R/ h3 d, n# G( U
 
 小结: 8 n4 q7 P! y: l  M

- N3 `5 u2 ?3 g8 o9 Q/ t' A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君主以逸待劳,并不是说他什么都不用作了。在前面讲“居其所”时,专门指出了“北辰”的特点是“内动”而“外不动”。这“内动”指的就是“为政以德”,也就是说,君主的“逸”是以处理好“为政以德”为前提的。孔子在这里所讲述的“为政之道”,强调的是统治者的宏观分析与决策能力,也就是一种“运筹帷幄”的领袖内质。
: [2 ~. @9 U" a5 f/ Q: m, a" H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2: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上(二) 9 U! T) w5 g5 q8 B

3 _1 ]5 e7 Q& a9 I- @  原文:
, M( M# g1 K4 p$ C7 }0 D) V
- h7 l( G! P: e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v3 H: k2 ^% Q9 M+ y4 |6 U/ K: \
! c% E5 u/ j  a  解说:
: h( h- q5 Y2 ~6 _, p( a8 i) B( @) a" z" f/ ]. `4 l: u
  本句《论语》,言辞及意思看上去,似乎都很熟悉明白,但殊不知,至今流行的解说,大多为望文生义的谬解。 * H! ~( N& p# w5 n

, @; U* _" `# H  “《诗》三百”,指的是孔子编定的《诗经》。
+ `3 n6 T/ G. P4 B7 k- I9 h! a  在孔子生活时代之前的古代,国家官吏体制设置中,有一种官员,他们专门负责收集各地的诗歌,以供君王了解各地风土民情,及对自己施政得失的反馈。据说当时流传并记录下来的古诗数量,达到三千多首。而孔子将其中内容符合于礼乐的诗挑选出来,并去掉内容相近或重复的诗,分类编定成后来的《诗经》,总共三百零五篇。因此,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诗》,是就删定之后的《诗》而言,“三百”是就“三百零五”的取整而言
# F# _7 t4 b4 k, Z6 m# C8 D0 F% f% [: ^, s; L( t% Q
  下面就是本句的难点所在,但要想准确把握此句话的意思,必须整体来理解,所以我先将目前普遍的一种错误解读列出来,指出其中存在的逻辑漏洞,然后再给出正确结论,从而可以让人有个比较。
; }# r% \# x& ?8 o& h
, R  F- J" }- Y% ?- B1 S7 ]% |2 J  “一言”,就是一句话的意思。“蔽”,是“概括”的意思。“思”,指思想。“邪”,是邪恶、不好的意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整部《诗经》中所收录的三百多首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主旨,那就是这些诗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都是善良无邪的。 8 O* |% B4 r, S. O) ?, m$ h/ V* B
  如果照此解说,就有两个问题出现:其一,如果说《诗经》中所收录的诗的内容,都是“无邪”的,那么怎么解释其中的“淫诗”?其二,既然《诗经》中所收录诗的内容,有“淫”与“不淫”,那又如何能用“一句话”,也就是“没有邪恶”这一种标准来概括呢?显然这是说不通的。 3 g4 K) E2 R" S0 q
$ u2 f+ y; S) K
  要想准确把握此句《论语》的意思,就必须对“一言”、“蔽”、“思无邪”这三个关键点,也是难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查。而为了理解的方便与贯通,还必须将这三个语汇的顺序,倒过来进行讲解。
+ k+ f; [( b) E. {3 l  “思无邪”是整句话的重点,一切谬解、歧义都源于此。这句话是出自《诗经·鲁颂·駉》,原诗作:
, m5 r' c& C- p1 E4 S( W' ~/ ^7 h$ }
5 ~/ F/ N- A. p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 n( J& o, ?/ s+ T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騂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 Y7 j  A- [' y8 x! O8 T/ u6 b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4 R! L7 o. h: Z8 w- }1 @/ A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 X8 _* p0 U& e/ X; ~' j5 |! {

; H7 u, `# ~5 e: B# T4 p) s7 n0 O  这首诗,是描述鲁僖公喜爱好马,并善于养马的情景。其中“思”字,是作语气助词来用的,并无实际意思。   L: ?! S: |  j4 t3 t( j
  从感性认识上,爱马养马似乎和人在思想上的“正邪”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无邪”,是与“无疆”、“无期”、“无斁”在形式上并列的,其意思也必当接近,都是为描述鲁僖公爱马养马服务的。“斁”,是厌足的意思。那么,“无疆”、“无期”、“无斁”就是形容鲁僖公对马的喜爱,是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是没有满足的一刻的。那“无邪”又是指的什么呢? 6 S8 O; `* \1 C2 B
  “邪”,通“徐”,是缓慢的意思。古来“邪”、“徐”两字通用,且读音相近。《诗经》中“思无邪,思马斯徂”句,若“邪”为“徐”音,则正好与“徂”同韵。另外《诗经·国风·北风》作:
, D, j5 ~1 ~5 \  Z: A8 d4 G- V7 r* L6 v2 G5 i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5 s8 K6 [! O: T  k$ R  F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 ?) I' c+ N. _" u7 n: F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 O3 l5 O. }% ~: S
  c% f1 Q2 n9 }$ R- N9 S  这里“其虚其邪”中的“邪”,就是“徐”的意思。这样“无疆”与“无期”为一组,是从空间和时间来说明;“无斁”与“无邪”为一组,是从情感和行为来说明,也就是说对马的喜爱程度从不满足,对养马这一具体行动毫不迟缓。 2 v2 u4 e% `; H
  刚才说了“徐”,经常与“虚”同时出现,故将“邪”的意思略微扩大引申,就是“虚徐”的意思。“无邪”就是指不空洞、不缓慢,那么“思无邪”就是指没有虚伪不实的内容。 8 K2 Q4 z$ q7 Z: i  A) B; ?

9 f1 T. G; O5 `- b' V4 j! z  前面已经说了,由于整部《诗经》不可能在内容上,用一句话来概括,而且就“思无邪”本来出处的意思,似乎也不能代表整部《诗经》的内容。那么“蔽”字应当如何来理解呢?在这里,“蔽”应作“断”讲,也就是说整部《诗经》如何用一句话来判断。到底要判断的是什么呢?这就牵涉到“一言”到底所指的问题。
& V; {" S  w& S  M$ |  之所以能够以“一言”来进行判断,那说明整部《诗经》确实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肯定不是在内容上,不然岂不成了三百多首诗都描写的是一个事情了。那这个“共同点”是什么呢?正所谓“诗言志”,这个“共同点”就是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也就是说,诗歌是作者某种心志的表达与抒发。而在《诗经》中,孔子所选定的三百多首诗,在内容形式上,虽然有风景、人物、爱情等种种差别,但从创作上看,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在“诗言志”这一点上,“《诗》三百”是可以用“一言”来加以判断的。
! q: E# v* h9 a9 z$ I
0 i3 w5 m" Y) c- x& ?" T6 e) B0 n  大义: 3 P0 ^( e& G# ^. L

+ `1 n  M( R9 I$ Y. H  孔子说:“《诗经》总共收录了三百多首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判断其在创作风格上的共同特点的话,那么这句话,也就是其共同特点是:‘这些诗没有虚伪浮华的成分。’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与表达。” 2 a# D9 a# O: a7 T' D0 x% q, }

( x$ d3 d7 j2 L# j+ p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06: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上(三) / F5 y9 V  U7 O6 T# J( W
! X9 `* D2 e; B# t
  原文:
( l0 x+ U+ I+ y- [8 J. p( J' r
% B# _( ^8 s( \,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M1 y. Q0 l) |) j, l# ^7 D7 H& I1 s
  解说:
* o. X) K# F4 D8 g6 c- p6 t# J8 a! S! X, a
  “道”,这里通“导”,是引导、教化的意思。 ; P1 t* U8 v) |" B
  “之”,这里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 3 A- R6 Y- U& W, N4 q# M7 J
  “政”,指国家颁布的各种政令、政策。 ; `2 h( o3 H: r& q& ^% E
  “道之以政”,意思就是说,国家的统治者,颁布各种政策法规,让百姓遵守执行,以此来管理民众。 0 b' v6 G* H9 I; t

+ Z1 r0 p9 c; u: }; y  “齐”,这里是动词,作使之整齐划一讲。也就是说,以某种方法来使民众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 # D/ U3 t2 b2 G, V4 p. p
  “刑”,指刑罚。
  U; w' A" {7 y3 k  “齐之以刑”,意思就是说,国家的统治者是以颁布各种政策法规来管理民众,这就是以政令作为一个共同标准,来让人民都去遵守符合这个标准。这是单方面的,如果民众不去遵守服从国家颁布的政令,那又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用刑罚,强制这部分民众去遵守服从国家的政令。
/ d5 D5 m% a8 y: g: c" ~: O9 ]# Q/ v7 i" D% H' n6 q3 y+ R% X8 @( {
  “民”,指那些不服从国家政令的民众。
8 w( L: a% ]7 T" }. e3 r9 }  “免”,指免于刑罚! ^$ u1 `2 \9 k$ p; c
  “无耻”,指心中没有羞耻、悔过之心。
; ]9 }2 w( H3 [  “民免而无耻”,意思就是说,民众为了免于受到刑罚,于是就被迫服从国家的政令,虽然表面上看,这些民众好象是遵从了,但其实在内心,并无丝毫羞耻反悔之心。
3 [5 t6 X% c' E1 e# M3 Q$ q. f& ^  Z( I) W
  孔子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那些提倡以政令、刑法来治国的人来说的。如果以“政”、“刑”来治国导民,虽然可能会在形式上,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从人民的内心来说,不一定会真正服从国家的领导。也就是说,这种“道之以政”,再以“齐之以刑”为保障的治国思想的根本弊端,就在于“民免而无耻”。
# n( ?/ K: E5 A9 o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政”,又通“正”,即指正确的政令,也就是那些确实能够使人民去恶扬善、有益于人民的政策法规。否则,暴政配以酷刑,百姓民不聊生,不造反已是万幸,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心中“有耻”了。 6 _$ R' {% y6 J& Z1 v! @
- o; M9 m* {) k8 }' C
  “德”,指道德。
# R% `; A7 B4 i4 i& z  o- ^  “礼”,指礼法。
5 j. l  g/ P7 w  “有耻”,指心中有羞耻、悔过之心。
" S; B; Z, E" i7 z# U  “格”,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无罪过者,使之更加趋于善行、正法;其二,有罪过者,使之改过自新。也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意思。
+ M. H/ e* {% K% g; Z4 s8 o
( p% [2 `& J- U1 X' C( u7 e; N/ P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以“道德”为标准来治理和教导人民,以“礼法”来约束人民的言行,那么即使人民犯了错,他们自己也会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加以反省改正。
/ L  e, }4 x2 a
7 ]5 g0 N; t! D9 g
  大义: - L- |% n4 m  |# `) P
% Z( n; x4 s, s$ j8 v5 x
  孔子说:“如果以政令来治国和化民,以刑罚来规范国民,那么国民为了免于刑罚,可以表面上遵从政令,但内心不会感到羞耻和悔过的。如果以道德来治国和化民,以礼法来约束国民,那么国民即使犯了错误,他们内心也会自我反省并悔过自新的。”
# T0 ^( p( s% u% Y" h3 s

% t# z" y0 s2 X8 D8 F" }' ~5 X+ }& k/ R- L
  小结: # E( C" S, j4 p& s, a
! H6 D; ^5 B; v  F' B% T$ y
  孔子的这段话,表明了他对“法家”与“儒家”治国思想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两句话看似同等的比较,但其中的倾向性还是十分明显的。前一句是讲“民未犯罪而心无耻”,后一句是讲“民犯罪而心有耻”。可见,在孔子眼中,两种治国思想在实际效果上,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 * D0 y3 j! H3 v7 J7 k. m5 _% i
  关于对“法家”治国思想的评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其所著的《论六家之要指》中云:“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亦云:“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二说皆中肯之言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2: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上(四)
5 K5 u" c: }- n1 S6 D9 N2 ~4 ^( h" J8 h# \
  原文: # L; M" ~1 b1 N! d
' @1 W1 B. }' b4 F( Q9 i8 z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 L- B: Y* ^/ I) \6 f/ l* O  d

% Q+ R0 L4 H4 n- ~- N& A" s' w3 q  解说: ( u: E2 ?6 @7 O" B4 i* X

* V" y5 G' e: S, q, |' z- b8 w" q8 d& R+ {1 S/ [' v
9 ~" v+ a$ \- Z3 d% m0 M! @
  “吾”,即指孔子自己。
& U4 ^6 D3 V4 @! p* g$ j7 P5 L. }  “十有五”,就是指十五岁。
& D) H# e& {4 c& U1 ~* u; L7 r! ^  “志”,是心志、志向的意思。 8 m* ~4 g4 L) r

7 a5 A, B# i1 o# f* T6 F  “学”,在这里可以有两种解读:其一,泛指各种学问;其二,具指大学。古来认为,人在八岁的时候,对外界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能力,所以可以开始学习基础知识了,即接受“小学”的教育人到十五岁的时候,心智趋于成熟健全,所以可以开始学习比较复杂和深入的知识和道理了,即接受“大学”的教育。
& @1 G3 X- O  m; {0 S$ {+ R3 C
  当然,孔子是否就是在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进入“大学”学习,并不能确定。像孔子这种智者,很有可能在更小的年纪,就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学”的知识,这也未可知。故 “学”字还应以第一种解读为宜。 7 C4 \1 ?9 T" o1 [0 f% o7 I

; E9 ?: ]. g: s* ^' h$ z1 N: ^3 T# v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已经立志于各种知识的学习与探究。 7 Y/ j' Q/ [6 s

% f  N9 l: t9 }% _% Q9 c3 P6 P
% q. t: c; h4 Z3 [. b9 n4 X, `8 K3 z0 `* ~, u
  “三十”,就是指三十岁。
6 R& T3 P* g' R( U8 q3 t  “立”,在这里是指“学业”有所成立的意思。 6 M" [5 b  p% M1 @
& f. O" P9 {. x  P+ I# K4 d
  从十五岁始“志于学”,到三十岁,又经过了十五年。为什么要经过十五年,学业才能有所成、有所立呢?儒家以《诗》、《书》、《礼》、《易》、《春秋》作为学子必读之书,且奉为经典,故合称《五经》。古人以三年学通一经,若要《五经》全部贯通,则正好需要十五年。 : P& ^7 x2 w  ~

4 U* |/ l* {4 f# |( j* O' D  “三十而立”,意思就是说: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我在学问上已经有所成立了。
' o3 j! Q$ }* L9 W/ r! z4 z5 f
( l# G3 ~( o6 s$ b
3 x4 S9 u1 B6 `: k8 W* H: I5 {; q, T. P
$ [$ Y2 N; n" t& g. w( x8 b  “不惑”,就是没有疑惑的意思。 9 {3 K; {3 c% M, I7 s+ s$ F% T7 Q! D9 o
  “四十不惑”这句意思比较明显,就是说:我到四十岁的时候,对学问及周围的事物都能够明了觉知,没有疑惑了。
# K7 l0 z) \5 t9 r% _& |9 c( t; l$ ?: H- A0 L2 d
  但这里有一个疑问,一般讲学业已经成立,必然没有疑惑;应该先对学业没有疑惑,才能有所成立。为什么孔子将“不惑”放到“而立”之后了呢?三十岁的时候,虽然学业已经有所成立,但是基础还不牢靠,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一旦遇到事情,容易判断失误,立场动摇,守不住原则。从三十岁起,以自己的所学进入社会,再经过十年的锻炼,也就能够在待人处事上,明辨是非而没有疑惑了。 ' S4 t3 @6 O) K! `, S! ~0 M8 J

$ [; I2 ^  J8 i% N! E$ s* a0 a4 U  d! V

6 K! Z/ d* Q5 p% |  “天命”,是此句理解上的难点,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解说。
2 i+ J1 p& n0 Z& d( _. G: W
. d' R3 a$ _1 X# @0 f  其一,“天命”即指宇宙、自然的运行变化规律。“天”,即指宏观的宇宙、抽象的自然。“命”,宇宙本是自然,怎么会有“寿命”,这里就是指的那种生、住、异、灭的规律。前面已经对社会上的各种具体复杂的事物,没有任何疑惑了,在此基础上,又过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通过对具体事物变化发展的洞察明了,进而发觉其中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而这些事物的具体规律,又都可以回归到宇宙总的运行规律当中去。 * F* S! A8 M; r4 C/ ?( ]0 e
  那么,“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能知晓宇宙的运行变化规律了。
+ I- p! t: l) P; X. I
- W. C1 }8 h. G* J& Z4 s" p( Q5 N  其二,“天命”是指自己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使命。也就是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过了一生,到底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到了五十岁以后,身体逐渐衰老,机能逐渐减退。由于身体的这种变化,已经逐渐表面化,所以能够引起自身的察觉。这时,人们就容易开始回顾自己以前的生命历程,并思考人生价值及生命意义等问题。通过前面近四十年学业的积累,社会的实践,已经于事全无疑惑,自然会意识到,自己脱生于宇宙自然,成长于社会家庭,那么必然要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那份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也就是所谓上天赋予人类的使命。
: D/ h( p; j& t  {  那么,“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能知晓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使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07: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上(五)

  “耳顺”,在此可以有两种解读。
5 P( a; M1 t8 z7 I8 W/ V( L& u. C* D4 ]" b" A- N9 }* e% o! f
  其一,是指一听到别人的言辞,就已经能够体察其用意了。也就是说,由于自己学业已立、处事不惑,又能知晓“天命”,人世间的一切可以说是都了然于心了,那么不论别人说出什么言辞观点来,都不会超出自己的意料之外,自然“耳”听之事皆“顺”于心了。
3 v1 @% I; s' o/ Z0 o8 F
' `) e- c  F; C3 q  其二,是指善于与他人达成共识。也就是说,自己听到任何言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在心中对其进行判断取舍,并不刻意的把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向他人表达,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够保留自己的意见,去顺应他人的观点。如果具备了这样的修养,那么不论听到什么言辞,也就都能够作到“耳顺”了。
' X$ B* _" l( {; r$ v' {/ q  B
9 j% @, d6 i; a/ j
: j6 M! D5 a/ B) r# W4 g+ V  “从”,在此可有两种解读:其一,随顺之义;其二,通“纵”,放纵之义。 ( O0 e8 {0 \  n( f/ S" Q5 q
  “从心”,也就随之产生两种解读:其一,顺从于心;其二,放纵于心。
% V2 Z: F& ^1 Y2 N" s  “踰”,是逾越的意思。
6 Q) J- D" Z; q( W  “矩”,本指木匠用来画方形的尺子,后引申为法度  n  g- _3 y7 b* @4 n
  “不踰矩”,就是符合规范,不逾越法度的意思。
& P% Q0 z# @2 I/ }& i, \. y4 A+ l$ z, J* N8 p6 M  f) n
  那么此句可有两种句读,一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一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 a2 u0 d1 F9 B+ h
  若按照第一种句读,意思就是说:我到了七十岁,就能够随心所欲的作任何事情,而且还不会逾越法度。 - B# g( t% v1 P/ g- G: P4 K
  若按照第二种句读,意思就是说:我到了七十岁,便开始放纵自己的心,但我所想作的事,都不会逾越法度。
) s/ }$ W4 O0 H  G  }/ q( t/ e% d
  大义: ' Z% D/ }+ o: t

( [, T: w5 B8 T5 U4 X  孔子说:“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志心于学问了;我在三十岁的时候,在学问上已经有所成立了;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人事都已经没有疑惑了;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知晓宇宙的真相,并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我在六十岁的时候,对于外界的任何言论,都能够顺心而听,并了解其用意了;我在七十岁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作任何事情,但都不逾越法度。”
3 T3 r" r3 D1 K$ [3 i$ k$ @6 ~/ @8 o: v0 C* O2 r; z
  小结: 0 h+ F9 ?% Q# e. e

) O! X1 L) \! o+ t1 K6 l3 {- i3 n5 h9 f  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在孔子的个人总结中,是以“学”为主体来贯穿的,并不涉及其它任何内容。这说明在孔子看来,自己一生虽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在仕途上屡遭坎坷,但这些都不是孔子认为真正重要的。而只有学业的进步,学问的提高,智慧的开启,道德的完善,才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8 A( N, Z1 N% y. E# v  孔子的这一自我总结,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志学”、“而立”、“不惑”,这是修习调整的阶段;第二,“知天命”,这是悟性开发的阶段;第三,“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证得的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为学的根本在于心,为学的目的还在于心。也就是说,通过为学来修炼自己的心,进而释放自己心,最终达到彻底解脱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9: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上(五) ! Z3 O( f: f' {# ?, ~# g- d

6 C( G/ k& ]) {  原文:
$ _$ T& W+ Z  t+ D/ g' {( M" [+ R5 K+ r/ A  {# G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w* U# B6 K' [5 z! e) }5 Q% \5 d5 S8 _- R3 E2 U+ h+ Q0 z
  解说:   d. N' A" M4 W1 L- S( E3 k2 ^: ^
/ Z: L! N5 n% r- I
(一) 8 o4 i+ \  u, r

# k8 [# m' o! H1 N3 p& Y  “孟懿子”,为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大儿子,姓仲孙,名何忌,谥号懿。
3 w3 U/ j: X& q  鲁国当时是属于“三桓”联合执政的状态。所谓“三桓”,是指鲁国当时的三大贵族,即: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
6 L6 z  [% F# K' m0 i% e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即:子同、庆父、叔牙、季友。鲁桓公死后,立子同为国君,即鲁庄公。鲁庄公临终的时候,就继位人的问题,征求叔牙的意见,叔牙推荐庆父。而季友坚决反对,并支持立鲁庄公的儿子子般为国君。为了能使子般顺利继位,季友派人送毒药逼叔牙自尽,后立叔牙的后代为“叔孙氏”。子般即位还不足两个月,庆父就派人刺杀了子般,季友也逃往陈国。庆父于是立当时只有八岁的“开”为国君,即鲁闵公。过了一年,在齐国的支持下,季友返回鲁国。由于齐国想联合鲁闵公除掉庆父,庆父于是又派人刺杀了鲁闵公,后逃往莒国。此时季友将鲁闵公的弟弟“申”,从邾国带回鲁国,立为国君,即鲁僖公。季友与莒国进行谈判,莒国将庆父遣送回鲁国。庆父让自己的弟弟公子鱼,去向季友求情,被拒绝。庆父于是自缢身亡,季友立庆父的后代为“孟孙氏”。季友去世后后人被立为“季孙氏”。由于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支全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作“三桓”。 ) J" |; R3 d: m2 c
  在庆父死后,其子公孙敖继承父亲爵禄,即孟穆伯。孟穆伯有二子,即:文伯、惠叔。文伯有子孙蔑,即孟献子。孟献子有子仲孙速,即孟庄子。孟庄子生孺子秩,而孺子秩生仲孙貜,即孟僖子。 % I( ]0 T7 d" [4 t) E
  孟僖子曾陪同鲁昭公前往楚国,因不懂礼节,致使鲁昭公在欢迎仪式上出丑,为此孟僖子十分惭愧自责。回到鲁国后,孟僖子就“礼”的问题,到处向人求教,这其中就包括当时还年轻的孔子。孟僖子对孔子的学问及修养十分佩服,在临终前,他向自己的两个儿子仲孙何忌和南宫适,讲述了自己当年由于不懂“礼”而犯的严重错误,并强调了“礼”的重要性。随后,孟僖子向两个儿子介绍了孔子的情况,要求他们在自己去世后,拜孔子为老师,去学习“礼”。 # V# o/ a* a7 l9 J3 m# s
  正是有了父亲临终时的教诲,才有了《论语》中的“孟懿子问孝”。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无违。”“无违”就是无所违背的意思,那么不违背什么就算孝了呢? 1 Z% V+ m- L8 G  b: M! K( ?
  一谈到“孝”的问题,给人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孝顺父母,“无违”就是指不违背父母的意志。那么,作为孟懿子父亲的孟僖子,其最主要的意志就是“礼”。所以,在这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孟懿子的问题,而是以“无违”作了含蓄的回答,其潜台词就是说:“你只要能够不违背你父亲的临终遗教,重视对‘礼’的修养,不违背于‘礼’,这就可以算得上‘孝’了。” ; i8 K2 p. I" D! q- s; V. k" J' ~. l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孔子讲的“无违”,是“无违于礼”是“孝”的意思。而孟僖子在临终的时候,也让孟懿子注重学“礼”,孟懿子自然就容易把孔子“无违”的答语,片面理解为只要“无违于父”就是“孝”了。这也就是,后来孔子为什么又要向樊迟作进一步阐释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5: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5 Z. M; ?, b1 j
$ n8 i3 r7 B! ^4 o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齐国人)。生于公元前515年(一说公元前505年),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一说三十六岁)。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 H; Z: z0 x6 z# d" y
  “御”,是驾驭车马的意思。
8 T% E; X& T% V2 x1 x- ]) t  “之”,指樊迟。 ( T+ f, v5 k6 z3 d  O, N
  “孟孙”,前面讲了庆父的后代立为“孟孙氏”,这里即指孟懿子。 9 l& o0 w5 T- T, p! r. X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樊迟在给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樊迟说:“刚才孟懿子向我请教关于‘孝’的问题,我回答他说‘无违’。” + n+ q, A! u( @
$ ^% z- \9 J: ]9 A( r$ o+ ?
  孔子以“无违”的回答孟懿子的提问,其实并不明确,让听者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所以樊迟会问孔子:“您说的‘无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要以礼进行事奉;父母去世的时候,要以礼进行安葬;父母去世以后,还要以礼进行祭祀。这就是我所说‘无违’的意思。” ) t  k6 i9 \9 F* N4 ~; `3 `& a
  孔子在这里进一步的说明了“无违”的意思,从孔子的自我阐释中,可以看出其本意还是强调要“无违于礼”。孟僖子的临终遗教,也是强调让孟懿子注重于“礼”。
) u' t0 `! n0 ~* F! ?  ]& ]
; L9 z8 x* V$ n# \" {  大义:
$ X* D5 q  n) v  I8 e4 j: Y+ w" {( Q
. p, G8 Z6 s: C# D6 P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只要不违背于‘礼’,就可算是‘孝’了。”樊迟在给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樊迟说:“刚才孟懿子向我请教关于‘孝’的问题,我回答他说;‘只要不违于礼,就可算是孝了。’”樊迟问道:“那怎样才算‘不违于礼’呢?”孔子回答道:“父母健在的时候,要以礼进行事奉;父母去世的时候,要以礼进行安葬;父母去世以后,还要以礼进行祭祀。能够作到这些,就是‘无违于礼’,也就可以称之为‘孝’了。”
9 |$ u6 q4 I7 {6 u- l
: D( W/ k/ ^/ o9 X
  小结:
( @1 c8 s3 ]6 b1 N: _! ~+ _' i& ?# f3 |( b! V2 p/ j
  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无违”的回答,到底是不是明确的回答?如果不是明确的回答,孔子为什么不在“孟懿子问孝”的时候,就作进一步的阐述呢?再有,孔子为什么要对樊迟讲述“孟懿子问孝”的事,并向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无违”的意思?
3 D2 i' W; |& H! o  e  首先,孔子给孟懿子“无违”的答语,肯定不是明确的回答,理由有二:其一,如果是明确的回答,那樊迟听到后,为什么还会发问?其二,如果是明确的回答,孔子在后面也就不会作进一步的阐述。
; N  Z% q+ s3 c5 _: t; E1 A  其次,孟懿子问孝时,孔子之所以没有就“无违”作进一步的阐述,是因为孟懿子听到孔子“无违”的回答后,自认为已经领会了孔子的意思,也就没有再向孔子追问。孟懿子既然没有继续请教的心思,孔子单方面的一味对其进行阐述,人不对机,也起不到真正教化的作用。 ( o0 V1 a4 i& G1 S7 N% q, o8 P# {
  第三,孔子怕孟懿子将“无违”片面、肤浅的理解为“不违背父亲临终的遗教”,也就是说“无违于礼”是“孝”,而不是“无违于父”。孔子未能当面说明,又不能不说明,正好樊迟向孔子追问“无违”的意思,孔子就借着回答樊迟的提问,将自己“无违”的意思作了进一步的明确阐释。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政上(六)
9 J6 h6 u4 a( S7 `0 i1 j. Y" g+ _: G9 t- a, K, I: @) ?3 k
  原文:( Z/ L- K- I  Z. W3 p* Y/ y3 x

) x( }$ \5 @, E' G8 I' `: p* b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7 y% \+ S3 |& t6 [0 ?9 f% N

( f8 M' r# Q6 d) l& m: t- [% z  解说:7 a7 }4 p! X# e$ F) }" D

0 u" X2 W7 E6 n3 E6 I  “孟武伯”,即孟懿子的儿子。名彘,字洩,谥号武。& Y& w% |' i+ b  z
  前面孟懿子向孔子“问孝”,现在孟懿子的儿子又来向孔子“问孝”。
1 I# E! |$ @0 X5 p" w. ]! u& v! T0 y7 b# U1 v
  “唯”,是惟独、只的意思。& G% j0 p& t# F# a* S1 ~' S7 S  o
  “疾”,是疾病的意思。在这里也可以引申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G! G. d# e0 ~& |
  “忧”,是忧虑、担忧的意思。9 y. q; s1 `; h- p( `

. s0 {$ R) o9 Z: Q, v  下面着重讲一下“其”字。“其”是本句的难点所在,由于对“其”所指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孔子这句话的不同解读,所以放到后面来解说。
3 Y. l2 H- Q0 u3 J: \+ C' l  “其”字有两种所指:其一,指父母;其二,指儿子。* r5 W1 _5 A- l- Q/ f
  若“其”字指的是父母的话,“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唯有父母生病这件事,是最令儿子担忧的。也就是说,以“儿子担忧父母生病”为孝。
. i/ N2 Z( M& Q( a4 B0 w# E  若“其”字指的是儿子的话,“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父母最担忧儿子的,就是儿子身体有病,或是儿子言行有过错。也就是说,以“不让父母为儿子担忧”为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6 00:19 , Processed in 0.0338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