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7: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17), K5 `8 J4 S+ \/ _& f; W! X. f
  
5 ?& _3 E$ ]( |# F( w  s) c  有恨意难平,赵祯独处深宫,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自小受到了最正统的儒家教育,当皇帝就是要勤修政务,整顿朝纲,节俭自身,厚爱黎民。这些他做得还不够好吗?那么为什么当年师傅们所说的百官拥戴、同心同德的局面就是没有出现?8 C  ~! p. L5 ~7 {' z1 u4 s
  反而是死死地揪住了他生活里小节大做文章,难道他只有把自己关在透明的屋子里,每时每刻都接受检查,让他们都看到,他只有工作,没有家庭,至少是没有女人,然后才是合格的人生?!
9 F( R- F) Z& h/ [3 A/ O" j1 D  呸――!% W, f% W" q: D+ c1 w, H( }
  他的眼前闪过了10年之前的一些嘴脸,还是这些臣子,当年在刘娥的管制之下统统地战战兢兢,他的养母随便擅权逾礼,为所欲为,除了最后的底线之外,见过哪个臣子敢说半个不字?就算是上书,也都是小心翼翼斟词酌句,生怕铁腕太后有半点的不高兴。
6 ]4 x, O/ o; K1 Q  可真应了那句话――敢对天使咆哮,却不敢对恶魔呲牙。一切说来还是都怪他自己,都是他纵容的!于是痛定思痛,他强迫自己要变得狠一点,当男人嘛――!不过下一瞬间就再次泄气。2 y+ S  I' e1 X
  大臣们再次拥了上来,这次的表情变得亲切而沉痛,目标就是要让他永远健康。陛下,您知道您是怎么搞成这个样子的吗?对,是女人,具体来说就是尚、杨两位美人,都是她们的错。请把她们驱逐出宫,立即执行,再也别让她们缠着您了。
. a! N/ ?% \* D2 b4 B9 r4 Q  赵祯摇头,绝不。但可惜的是病还没全好,身体虚弱,反对得很不坚决。于是大臣们不依不饶、说三道四、没完没了,我们都是为了您好啊――最后竟然使出了必杀技,把隐居在深宫里的“小娘娘”,当年对赵祯最好的养母杨太妃也请出来了。/ F6 L" d3 a+ g# ?0 y! q
  婆婆出面,总能赶走两个小帚把星了吧?不,赵祯仍然摇头。为了自己的幸福,还有以后的独立生存权力,他坚决地守住了最后的底限。但接下来崩溃的方式就变得超级搞笑,让他从此之后再也不愿回首,不然都会有心理障碍的……
8 g' y' r* i, A$ I, f/ ^) @  / @* _6 j) ~- f" @
  连载(718)) y( H  M5 Z3 _! P1 p
  7 ]3 j2 ^0 j4 k8 v- N
  决定性的一击竟然是他的贴身生活伴侣,大太监阎文应。话说此太监忧国忧民忧圣上,忧虑过分就变得神经兮兮,每天利用职务之便给赵祯来了个全天候骚扰。赵祯24小时养病,他就1440分钟不停地“哀告”。
8 |1 \9 ?6 w, l7 |5 X) r  赶走美女,赶走美女,赶走美女……赵祯都快抓狂了,结果某一瞬间意志突然崩盘,他的头不小心地点了一下。& X( K' `$ F" \9 G) Q1 n
  就这一下,阎文应就在他面前瞬间消失,皇宫的另一端,他指挥人手把尚、杨两位美人塞进两辆毡车,拉出宫门,再关门了事。据记载,那一天两位美人痛哭流涕,说什么也不肯走,可大太监的吼声威力无比:“你们这些宫婢有什么可说的?”上车!3 U1 H! ~5 _4 {: E- l
  第二天,宫中传出圣旨,尚美人被勒令出家当道士,杨美人有荐于在耳光门事件中很安静,被从轻发落,可以“别宅安置”。就是说,换个地方睡觉,只是迁出了皇宫。消息传出,普天同庆,只留下赵祯孤零零一个人躺在深宫内院里,他默默地猜,下一批女人是什么样的?
! J  H/ J0 s' Y6 X  终究会有的吧?美丑不论、高矮不详,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回不再是太后指定的了,但仍然不会是他所喜欢的!
5 n! R+ M7 c" _6 j  受伤复受伤,强悍的心灵会选择报复反抗,赵祯却在失落和迷茫中度日,直到他的身体渐渐康复。那时己经是深冬腊月了,那一年京师久旱,突然降了一场大雪,赵祯心有所动,他率领着两府大臣亲自去开宝寺、上清宫、会灵观谢雪。当天各处仪式走过,拜神成游乐,一行人登上了开宝寺里的13层木塔,一瞬间,赵祯突然无比真切地触摸到了他父亲的心灵。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18: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19)( T* O7 g! V- n9 C3 S: Y
  
5 S% {0 m* q. ?4 f! Z: j) ?) d  登临塔顶,俯览大地,眼前一片白茫茫大地无边无沿,赵祯乱麻一样的心灵渐渐地舒展了,人事繁扰,何日是头,不如清静!
+ w; w( U! w8 r. v6 e1 E% M  走下木塔,赵祯命人在他新置的经筵之所――迩英阁、延义阁里的屏风上抄写了《尚书•无逸篇》,让来讲经义的帝师们先看到皇帝的心灵走向,再由他们把这一信息传播天下。按说这一章是讲士大夫不可好逸恶劳,要时刻勤奋,这很好,皇帝是要继续他的奋斗岁月,不过他的具体表现却是――集诗书、修礼乐。& P5 h& D) T, r4 ^1 N& @1 t
  中华之礼乐,自西晋五胡乱中华之时己经散佚流失,残缺不全,至所谓的盛唐时己经参杂了大量的胡风,再无纯正古乐。又经过五代十一国之乱,本来面目更加无法追忆。赵宋立国,文华昌明,至今己逾70年,虽然历经整归,但仍然粗鄙。现在赵祯要求全国选材,集成新礼乐。7 E% y$ U/ n: M$ G- V3 V
  至于修书,就是拜真宗年间八大王赵元俨府上的那场大火之所赐了,当时烧了大内左藏库不说,还把崇文馆、秘阁中的珍藏图书也一网打尽,是等于把中华文明从唐末历经五代之乱硕果仅存的一点余脉也烧尽,怎不让人欲哭无泪。  d5 z* E. k2 Z) `8 }, w( L
  所以赵祯召集馆阁(崇文馆、秘阁)、两制(翰林院、知制诰)等相关人员,重修经、史、子、集,尽量恢复原有图书。, V8 v* {2 w% ?6 F5 C
  皇帝亲自监督,效果非常的好。半年之后,礼乐先一步修成,经办人叫李照。他把新乐汇编成了一本书,叫《乐书》,修成之后,多次在崇政殿演奏,请皇帝和两府大臣试听。紧接着宋朝的官方学者们都不甘人后,冯元、聂冠卿、宋祁等人合著了一部共81卷的礼乐巨著《景祐广乐记》,而宋祁又高人一等,他意犹未尽,自己独立成书,叫《大乐图义》,共两卷;
2 R# Q9 }8 F+ Y% L4 j" n8 Q1 z. O  修书的进度慢些,因为工程实在浩大。但一年半之后,经、史共8435卷校勘完毕,子、集共12000余卷校勘完毕,宋朝馆阁重开,文章典籍终于又有了依据!% e9 Y" U$ b, j3 U; }
  
$ p; B1 K; ]8 M; E" Q( ]: o/ f. W6 s( ?  连载(720)
, a% R4 L4 [# t8 b2 H& D( i  d5 w  # b* V1 P' _/ ?1 w4 ]; J5 z; m
  皇帝这样表率,宰相立即跟进。中书省的各位大佬以吕夷简为首,具体由参知政事宋绶执笔,写成了一部《中书总例》,也就是说中书省政事堂的宰相们怎么干活儿,这本书里什么都有(总例)。
8 H9 c) |8 a# l9 g# K5 z" k. m# H; K  书成之后,吕夷简喜不自胜,他张开了,注意是怀抱,来抚摸着这套书,然后逢人便讲――自从有了这套书,就算只是个蠢人,也能当宰相了。(自吾有此书,使一庸夫执之,皆可为宰相矣。)之所以敢这样自信,首先一点从书的卷数上就可以看出。
+ {8 C) }1 N; A2 ]9 ~  一共是419册!或许吕夷简得全身展开,上面用手、下面用脚尖,才能“抚摸”完全这套书……文人们的天堂到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被赵祯指使得团团乱转,累得七窍生烟,但是快乐似神仙,再也听不到半句骂皇帝的君子宣言。7 d! t! Z& ?7 R. u
  也许他们真的满意了,皇帝如此用心地去做“正事”。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注意到了,皇帝再也没有每日视朝,对于救灾、黄河防汛这样的事,也不见再有大动作,至于整治军队、土地这样的根本国策也再没了下文,这样的日子除了不拜神之外,己经完全恢复到了真宗朝末年的时候!2 F1 g+ n4 o0 ^# A5 D4 t; a
  历史在倒退,希望太渺茫,而这时就再不见那些了不起的言官们有什么奏章!
7 q; I5 d  ~/ i! e! n8 ]  到了这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那些所谓的名臣、诤臣们都是些什么货色,他们在意的都是些什么。那绝不是百姓的生活,或者国家的富强,而是支持着他们成为超级人类,可以自由享受人生的礼教大防。比如上下有别、皇后是举国人类的妈绝不可轻废,皇帝不可以多搞女人之类的陈词滥调,仿佛这些一但破灭,那么下一瞬间这个地球都会爆炸消失。
; z/ s/ R1 O2 b( D9 e  当然,这也怪不了他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就像我们现在就集体反对克隆人体胚胎一样,谁知道几十年之后这会不会成了眼角膜捐赠之类的善举呢?我们所要知道的,就是当年那些传说中的神明一样的名字们,如吕夷简、范仲淹、富弼、文彦博,还有欧阳修、韩琦等人的本来面目,确切地讲,是落在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眼里,他们都是怎样的。
6 a) [6 |4 N6 S# X  好了,下一位终于论到欧阳修出场,文人的天堂,那些风流韵事只有在上面的前提下,才能品出来它们是个什么味道,而且到底是不是需要羡慕和颂扬。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7: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21)
; z( s6 u. T! p  
! y( r) _/ K( K; H8 G2 j  说到欧阳修、韩琦等人,就要提到一个享誉宋史三百余年的名号――天圣进士集团。在刘娥当政的10年期间,政治成绩暂且不论,她开科取士考上来的人材,是宋朝有史以来最璀璨夺目的,像井喷一样的突然到来!
. z: q( j# \1 h7 t9 ]; ^$ K" v5 }* W5 w  请看下列名字。& N" k& d  U. X, u
  天圣二年甲子科,前三甲是宋庠、叶清臣、郑戬,之下排名是曾公亮、余靖、尹洙、胡宿、贾昌期,宋祁等;# l+ S$ M! c5 N7 [1 T" g4 `; ?
  天圣五年丁卯科,前三甲是王尧臣、韩琦、赵概,以下有文彦博、包拯等197人;
) ^  \# e( W& l; I( ?  天圣八年庚午科,状元王拱辰,以下有刘沆、石介、蔡襄、孙抃、田况、刘涣、王素、张先、张谷、孙甫、尹源等,欧阳修名列一甲第14名,后来的一代名相富弼也出自这一年,只是他是茂材异等科(特殊才能被举荐),并不是出自考场。4 Q" u' B: K: J/ C
  纵观历史,这些名字不仅闪耀在现在的仁宗朝,更是后来的英宗朝、神宗朝的骨干力量,某些人直到哲宗时期仍然有影响力,所谓仁宗养士,三代受益,指的就是他们。在这一年,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他们中的一些人己经崭露头角,但并不是在职务上,大宋朝的官场顶级职位距离他们仍然有一段距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名闻天下。# y, Z! ^, o! c0 ]2 X' Y, I
  文章名气。其中的代表就是欧阳修。* w" b: |2 r3 d+ L1 k* L4 S) D! p
  欧阳修,字永叔,生于公元1007年,四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由叔父资助长大。可以说他的生活比范仲淹还要苦,家里连纸笔都买不起,他的妈妈要用芦荻为笔,以沙地为纸,教他认字。“画荻教子”的典故就是这样由来。
0 {2 ?! K$ S" X3 B% z9 t  但他学的,还是以应付科举考试为目的官方认可的“时文”。也就是晚唐五代以来,直到宋仁宗中期以前一直盛行的西昆派、四六体(晚唐诗人李商隐写骈文,好以四字、六字为句)。用这种文体来书写自己对四书五经的见解,就是当年士子们考试的内容。) C- h9 o  P  F8 V! R6 ^: g5 V
  家境贫寒,必须考中,欧阳修把他10岁时在邻居李家仓库里发现的柳宗元的文集珍而重之地放进了记忆的深处,开始了刻苦研读。* D/ E% O4 m; O9 \2 V" y( q  m, v
  8 G' R( P3 a; P4 _* S3 h
  连载(722)
  y2 N# T, T5 y9 x1 M  |0 L/ E* o# @  - @. M, r4 `: H+ O
  17岁下场,27岁终于殿试成功。前后计算,不仅是十年寒窗,更是十年的科场,欧阳修终于跃入龙门,进入名利场,他最早的官职是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 w7 m/ i' u# N3 i1 t$ Y" V
  多么有缘,以西昆派、四六体格式考上的官,马上就要向西昆派的当时掌门人报到――西京洛阳当时的留守就是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的钱惟演。吴越王的后代风雅绝伦,不仅深通做官之道,比如说,他是刘娥的“哥哥”刘美的舅子,丁谓丁相公的亲家,仁宗即位之后,他又马上把郭皇后(刚废的这位)的妹妹娶作儿媳,裙带的关系与时俱进,随时与皇家保持亲切的距离。
1 w. Q. ?5 z9 H( o- g$ j5 i, q  更在诗文造诣上惊艳世人,他是与杨亿、刘筠相提并论的西昆派领袖,严格说来,就连晏殊也是他的后辈。具体的表现就在不仅他个人的文风绮丽浮艳,浓得就像桂花嫁接了玫瑰,他的幕府也号称“天下之盛”,全都是诗词俱佳的人才。' f8 s+ k( a6 E5 U  e; X6 D: @
  欧阳修如鱼得水,他结识了谢绛、尹洙、梅尧臣等风流才子,曾是洛阳花下客,那时节无拘无束、快乐逍遥,是他一生中最为轻松惬意的时光。他们游龙门,上香山,探白居易隐居之地;处普明院,入竹林,效昔日七贤之饮,也喝得一塌糊涂,甚至年青人会犯的错,他也都一体犯之。
  Q8 t: x' @. J% U/ ]) u; U. r  某日,钱惟演在后花园设宴,宾客齐至,唯独欧阳修未到,好久之后,才见他与一官妓姗姗来迟。众雅士不问推官问佳人,为甚地来迟?
2 H# B7 X0 F3 f7 |6 r, u  答曰:暑热午睡,金钗都弄丢了,正在找,所以才迟。3 C8 M# c2 N2 I8 o; ^$ M
  众皆大笑,如你能让欧阳推官填词一首,金钗我们赔给你。于是词牌史上的名作《临江仙》就此诞生――“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晶双枕,犹有堕钗横。”
- e1 M" C# {% H# f  妙哉!但更妙的是留守大人的风雅解人,钱惟演之雅量高致,能做到在众幕僚冬日出游,乐而不返,从颍阳归,暮抵龙门香崇山峻岭时,被大雪阻断深山,他派人夜渡伊水,送来了官厨和歌妓,说官事不忙,请尽兴游乐,只要归来时佳作满笈就足矣!* l  u3 G0 H: a: l# P/ \! z+ u
  这样的日子截止到钱惟演的死期,就在这时的公元1034年。欧阳修也被调回京城,进入翰林学士院、授宣德郎、充馆阁校勘,变成了京官。此时富弼等人也开始在各自的职位上渐为人知,但真正让他们迅速蹿起,动摇吕夷简、晏殊等人地位的机缘却在千里之外的西北边疆发生。4 A0 {, e9 U  P# R0 e
  没有这件事,他们就得按资排辈,等到气血两衰人老珠黄时才能熬到与宰执大臣同列的资格。想来那时,他们早就没了心情再去论什么短长,历史的进程,和他们的声名,就会完全两样。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7: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23)
- R. M3 q: d4 k    F1 H& }7 p4 U& Q
  西北的党项与吐蕃之间剧烈动荡,起因是唃厮啰先苦后甜,终于实至名归。而李元昊视力超群,反应敏捷,只是手、眼之间的配合稍显生疏,看得慢了些,动得快了些,结果头破血流,恼羞成怒。
6 q4 H& J* E* ?' g* ~  话说自从曹玮在三都谷教训了李立遵之后,唃厮啰就摆脱这位汉姓大喇嘛,把王城搬到了邈川,以温逋奇为宰相,接着他的生活就变得比在宗哥城时更狼狈辛酸。
' ?3 C! H6 B$ g  温相的作风很阴柔,可以用美国传奇富豪洛克菲勒的名言来形容――“打前锋的都赚不到大钱,所以要等。”他总能沉稳地等到别人失败,然后从中找到机会和教训。比如李立遵的失败就告诉他决不可以胡乱开战,尤其是向外。% v4 f. k# T' J2 N' e
  于是邈川就进入了一个极端平和的时期,没有外战,没有内战,连小的争端都没有。尤其唃厮啰非常的乖,他决不搞任何小动作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做客人做得非常礼貌。那么本份的唃厮啰,加上能等的温逋齐,是不是吐蕃人的和谐社会就此到来了呢?
5 H8 u2 Z4 u% q! {, V1 M6 i! G9 o8 a  答案是错,而且就是这么的奇妙,破坏这一切的,居然就是特别擅长等候的温逋奇。他在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的年初时,突然发动政变,把唃厮啰囚禁,关进了一个地牢,并且堪称心狠手辣,立即捕杀唃厮啰仅有的一点亲信。
( E% f( w* a( b" b1 t3 N) ]  事情进行到这一步,以我们汉人的斗争经验来看,可以说再没有半点的悬念。唃厮啰死定了,而温逋奇马上就会成为下一任吐蕃赞普。但事实上偏偏相反,其过程的传奇性,还有结果的必然性,都深深地揭示了当时吐蕃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世代相守的伦理观念。
. S; S5 R7 ^, C' K( c  绝境中的唃厮啰被一个看守悄悄地放了,他逃出地牢之后没有逃跑,而是马上来到他的臣民们当中,“我是赞普,为我平乱。”就这八个字,就终结了温逋奇的生命、他整个家族的生命,还有这次政变的进程。: ^8 I( Y8 Y7 \8 o
  干净利落,绝没有半点的含糊。并且要强调的是,这些是发生在温逋奇世代相守的故乡,邈川城里。1 ^1 M, G; t  F1 L& T' t9 A+ M( o
    K! y) a  v- s
  连载(724)
7 O) n9 G8 b' a  $ H3 R! M, n, ]6 G
  之所以会这样,和当初温逋奇选择造反的理由很一致。是因为唃厮啰的年龄,还有吐蕃人根深蒂固的赞普至高观念。
( ~  e" y) W/ e4 o% M' t& W9 D  赞普是国王,而国王神圣不可侵犯,必须无条件服从,这样的理念似乎一直都是汉族人所自豪,并且深信领先于任何民族的。就连提倡这种观念的孔夫子等人,也一体被封为圣人。但事实上呢?就连儒家们自己都承认,早在周朝,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家分晋时,君主不可侵犯的禁条就被彻底打破了,而且不受任何处罚。
9 `( c* M5 p2 u% l2 Z  那一年三家分晋,周王承认了既成事实,封他们三人为诸侯。于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战国从这时开始。后来宋朝的史学家,那位伟大的“千古两司马”中的司马光先生的毕生力作《资治通鉴》也从这一年开始记事,提醒君王们要怎样治人,而不被人治。( b5 M! P% W, V; Y( h
  但吐蕃就不是这样。按年限分析,这时在后来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黄教,还没有出世,但雪域高原上严酷的环境下早就产生了领袖神灵化的概念。他们不像汉民族这样每时每刻都把忠君爱国挂在嘴上(感觉像不像之所以要总强调,正是因为总忘记?),而是把这事儿当成了吃饭喝水,那再正常不过了。
$ s2 b/ {9 f7 y* o6 g  于是唃厮啰只要有所谓的赞普血缘,就可以被河湟吐蕃立为国王;只要逃出生天,一句轻飘飘的话,就把温逋奇打入地狱。同样道理,温逋奇也着实地必须造反了,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等。因为唃厮啰在长大,再大一些,就必须承认他的合法权力了。& C0 T& K* ?, m* r# j* {$ S
  那么是不是也要问一下,既然吐蕃的赞普这样了不起,为什么之前唃厮啰还要小心做人,低三下四呢?也很简单,第一他不是生来的赞普,血缘上多少有些问题;第二,赞普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他的神明。温逋奇之前没有半点的不恭敬,凭什么要杀其人、灭其族,来个血洗邈川?
, [+ |( s; z: E- Q9 a$ r8 F  就这样,吐蕃终于在百年之后,再次产生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赞普。可动乱就是动乱,这绝对逃不脱党项之狼李元昊的耳目。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2: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23)6 z: \0 q9 o6 v, G
  
, d3 V8 N" L! n7 G( P. q9 r  东京开封城,美得就像一个梦。大宋至今立国己过70年,汉民族勃然复兴,己经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天堂。据考证,此时人口在1万以下的城镇,共有3000多个;在1万与10万之间的,北宋不会少于1000个;超过10万以上的超级大城,不会少于6个。
* |* t; S" d/ v& e3 s  比如风光旖旎的苏州、富饶锦绣的成都、位于南北东西交叉口上的交通枢纽的鄂州以及西京洛阳、北京大名。但所有这些,都远远不及京都开封。
1 y0 G# w! V% A. V: X% O  伟大的开封城,它的人口至少超过100万!而它的繁华,就由上面所说的所有城市来供给,其中最主要的生存命脉,就是四条运河――汴河、蔡河、五丈河,广济河(又名金水河)。每年由它们从南方运进开封的稻米就有600多万石,其余的各地特产就更多不可数。史称“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至于其它的珍宝玉玩,服饰器具,更加难以想象,是以后直到清末,甚至就在现代也望尘莫及,再也没有达到过的!
( Y) J" e- N% A3 F/ H1 A; L0 Y0 v  物资的天堂,代价就是生存的极限。有太多的人向往它,包括当年的蜀川小银匠龚美,不远千里进东京谋生,却只能卖了自己的老婆刘娥,才能勉强活下去;当然也有更多的人一贫如洗走进来,却变成达官显贵,荣耀一生。比如那些考中的举子们。
( S* I6 l! ?# T4 J  @6 q  这就是那层炫丽外表下面所隐藏着的真相,每个人都活得很累,小人忙于挣钱,大人忙于争权,而且难度性也是当时最艰巨的。公元1034年,欧阳修所走进的就是这样的地方。
9 J- d# \6 W8 A( @: [' u  
& W' q& y- j! R1 Z7 Q  连载(724)1 y2 a0 ~5 o8 \& [5 m5 s: g
  $ _# g( c* ]# S8 x" {0 `( \7 g
  进城之前,他是个风流才子;进城之后,他成了……一个噩梦。在以后他还剩下的近40年的生命里,他把他的敌友双方都摧残得体无完肤、躺倒一片,几乎在任何事情、所有场合里都有他活跃的身影,直到仁宗朝改革不成,人事不兴,最后他自己也背负丑名,灰头土脸。
/ k9 U+ c# h" m  一句话,此人堪称是北宋史上最不知所谓的一颗灾星。而他爆发的速度,是从刚刚走进开封城时就开始了。事情的起因,是当时的另一位著名的大嘴巴――石介所引起的。( Z' \, x& T1 I% [2 h! v
  石介本是南京应天府的推官,乱讲话、敢讲话早就出名,大家可以回想之前关于赵祯突然昏倒时他的表现。他能远隔数百里,写信报告当时的枢密使王曾,讨论一下皇帝昏倒的内幕。这时他升官了,被任命为御史主簿。这消息让他振奋,这就算是御史台的人了,以后可以变成官方的大嘴巴了。
8 d8 K6 y0 m0 p  于是兴之所致,信口开河,他把当时的各个部门的工作都评价了一下(注意,这是他的爱好,别说这时,以后还会变本加厉)。结果就是还没到御史台报告,就被开除。# k& X' P6 w1 i2 n$ Z
  官场一片轰笑,多么理想的御史台人物啊,居然就这样被浪费了!而这也正是欧阳修想说的。注意他选择的谈话对象,他可没像富弼那样动不动就写信给皇上,他的爱好是把国家用来监管官员的特殊机构――御史台、知谏院的长官揪住,大耳光来回的抽,抽完这个抽那个,抽完那个再抽这个,直到所有人都鼻青脸肿。
# K5 F. L/ K4 [6 j  从御史台开抽,当时的长官是杜衍。杜衍是个两袖清风的好官,他活着的时候“不置私产,第室卑陋,葛帷布衾。”就是没有私家存款、没有大房子、没有好被褥。到他死的时候“殓以一枕一席,小塘庳家以葬。”即没有陪葬,没有大坟。可他最后的官职却是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迁太子太师,封祈国公。' ]* k% }( d6 Z3 W  y8 g
  以上就是他的品德,再看杜衍的能力。杜衍让大宋朝各级官员都恨之入骨,此人的公认外号是“官吏克星”。他什么都懂,谁也别想在他面前耍任何花样。但欧阳修就要从他最强的这一点着手,告诉这位克星,御史不是你那样当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20: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25)0 r+ t# a- m" o
  
7 V" I  N8 d$ ~' @! \- J5 V  第一, 欧阳修解释了一下什么是“主簿”,定义为这本不是言事的官员,是御史台的内务人员。于是定义延伸,即石介的行为就是多此一举,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力和必要。很好,相信杜衍看了一定会会心一笑;但大才子马上笔锋一转――那么为什么石介还是说了话呢?这正是他的高明和杰出的地方啊!试想他没权力都说话,那么他有权力了又会怎么样呢?对,他会加倍地说、努力地说、忘我地说。这正是一个御史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 H( d) U0 n1 l5 i" @9 P" E4 k  于是结论出现:石介不仅不该被降职退货,反而应该正式进入言官的行列,成为御史台的正式员工;+ J2 }8 K, D% z0 u
  第二, 欧阳修展望了一下开除石介的后果,逻辑如下:现在把石介给退货了,接着还要选人。选的人必须得比他更好。可好的人怎样表现?对,好辩,一定是好说话的。但以石介为例,好说就会被开除,于是再次选材……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对,只有等到找到了那些不好说话的“人才”,你们才会满意!可那还是言官吗?!. t+ w6 \! U+ ~4 f4 H7 K; W) L
  于是结论再次出现:马上把石介请回来,官复原职,并且升职,这才会杜绝可能产生的循环式言官失语证的可能……
: U% O, }! N' M, _1 |  不知道杜衍当年看到这些分析的时候是不是脑子很晕,不过事情的结果是欧阳修被强力反震,胸闷、缺氧等等头晕迹象都开始出现。因为杜衍的反应是――不用。) g" {7 H. Z4 L( ?
  我不反驳、不理会,只是不用你,你还有何话说?老天在上,实在这才是最英名的对策。杜衍不知是从哪里感知的眼前这个毛头小子的真实底蕴,还是说他歪打正着,没心情和小孩子一般见识,没理他。反正综合以后三四十年里的事例分析,这才是对付欧阳修的最好办法――千千万万别去理他,不然事儿就会无限扩大,不可收拾,敌我双方都会鸡飞狗跳。8 a* d- I1 L, C. o* K
  
4 s- T4 x3 S) m: s. v! i$ V3 D  连载(726)
2 v- m1 B0 W) i6 }  
, u$ P1 B4 c# [+ n  欧阳修的事告一段落,出师不利,休养生息,只好去等下一次机会。但他的名头己经打了出去。毕竟让御史台长官低头不语,骂不还口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可是与这个时段站在风头浪尖上的那些人、那些事相比,他还是太渺小了,根本不值一提。
7 L0 H* u$ a) i) K1 s  帝国宰相又换人,吕夷简荣升首相,李迪几乎是自动跳崖,成全了他的首相梦。
6 M, j3 Z2 P1 @2 q  事情由当时的一位名臣范讽引起。范讽,字补之,进士及第,论官职,他达到了两府之下的最高等,曾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权领三司使,而且长期在御史台工作,曾经一度做到了御史中丞。此人胆子极大,非常活跃,在近十几年以来的所有大事里,都有他的参与。比如刘娥贬除曹利用,他曾经悄悄地对刘太后说:“今权臣骄悍,将不可制。”他当时的官,不过才是太常博士。
/ l/ G3 P  h4 W. A9 F  玉清昭应宫被雷击烧毁,刘娥要重修,他不仅反对,而且还反对追查失职人员,理由是老天爷烧的东西,要是把这结果归于某个人,是篡夺上天的成绩……还有无论如何都要把钱惟演赶出京城,不许这个靠裙带关系往上爬的“五代遗孽”当宰相:以及到山东当官时,当地发生饥荒,他把宰相王曾家里的粮库打开了,搬出几千斛粮食赈灾;他甚至还对契丹人叫过板,有一年他出使辽国,路过幽州城北,只见平原旷野,高云长天,突然慨叹:“此为战地,不亦信哉!”
- i/ u: N! o0 q7 E& B' H  契丹人不知如何回答,只好默不做声。最近的一次风头,他出在废郭皇后的事儿上。他在吕夷简表态之前,就率先说过,皇后没生出儿子,早就不称职了。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胆大、性狠、敢做,而且目光敏锐,料事极准。! z- v6 G2 F9 e# e
  他不是顶级大臣,可什么事都敢掺和,并且都赌蠃了。唯独最后这一次,但这也不能怪他,谁在事先时,能知道哪件事才是极限,哪个人才真正的惹不得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7: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27)
& q! g% P  I. \, U7 \  2 I/ B' _) H% b) f1 g+ O+ D
  那个惹不得的人,叫庞籍。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按部就班熬小官,从县到州再进京,非常规范。按说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离着前面范讽所惹过的那些人十万八千里远,根本不够瞧。
9 x) Z+ c: D1 [" U3 j9 R2 ]  R' L  惹他就惹了,又有什么大不了?但问题是庞籍主动惹的他。
! z* R2 a5 K* ^: ~, P% I  庞籍进京之后的官也很杂,开封府、大理寺,最后转到了御史台做殿中侍御史,就是在这个位置上,他把范讽弹劾的。但是综合来看,前面所说的一系列京官头衔里,每一个他都或隐或现地触犯了范讽的利益。
; \4 s. o3 I( j: ]  先说弹劾内容,有点绕,容俺细细道来――范讽当时是三司使,以财政总长的身份为左藏库监库吴守则申请升官,理由是监官有方,没丢东西。这是他的职权范围之内,很正常,但是私下里发生了一件事,他又拿出了精美的银制鞍勒送给吴守则作贿赂。这就奇怪了吧,大宋朝财政总长啊,居然给下属一个小小的仓库保管员送礼?!
' D4 B$ j" K9 F6 z- Z# ^$ b* I  别急,稍看内幕,特别正常。吴守则的女婿,就是导致大宋朝皇帝挨耳光、皇后被废除、大殿门口成菜市场、范仲淹孔道辅被勒令下乡改造的尚美人的异母弟。怎样,七扭八歪,目标准确,一定要和皇宫里最炙手可热的人拉上关系。这也着实地符合范讽一贯的做事风格,胆子大、眼光毒、下手狠,只是动作太快了点,转眼之间耳光门事件发作,尚美人己经出家,成了太上老君的人了。
+ g! j  M6 L$ y" c' {/ L  注意,截止到这里为止,范讽还没有什么错犯出来。提拔手下、婚姻自由,这在宋朝都很合法。但要命的是突然之间范讽觉得肉疼――钱哪,给吴守则的贿赂太多了!怎么办?正巧他离职出京,到兖州去当官。临走之前,他大声喊穷,然后就把翰林院里用白金做的各种器具给拿走了数千两(重量计)。接着三司使大人的经济型头脑自动运转,这些白金被利用得非常划算。
, \$ I+ J  T7 E0 M! G1 W' D+ {+ V  2 [9 T' q! _" ~3 e. O5 @) E& i( h
  连载(728)
3 U, X- p+ x- s  % N& v( M( C$ O& a- j7 T
  他从开封带走,一直到了齐州才出手,据说两地的差价又被他赚了不少。以上就是这件事浮出水面的违纪始末。& N6 T5 w9 A( i: G/ w2 D0 D; ^
  稍加分析,看看这事的大小。其实只是鄙视加好笑,贿赂自己的下属,卷带翰林院的金器,哪有半点的使相风度,三司使可是大宋朝名义上的第三高官啊,做成这个样子,为何还不去自杀?于是无论怎样定性,都不够罪大恶极。* Q! @9 ?3 M3 Q: V1 f0 G: p" z; z
  但结果超可怕。无论是庞籍还是范讽,外加上他们的支持者,都斗得头破血流丢官罢职。先是庞籍以御史的身份进行弹劾,被受理,范讽被紧急召回答辩,结果是庞籍输了,首相李迪亲自判定庞籍所奏不实,被反坐,处罚是迁官。
7 A8 n6 _6 d9 S+ y; K  就是被赶出御史台,下放变成地方官。
( s; a/ E$ l0 c& q3 ]  庞籍不服,不服的力度是朝廷派出了淮南转运使黄总、提点河北刑狱张嵩去二次复查。看一下这两人的官职,再想一下范讽的违纪程度,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宋朝是派出了辽宁省省公安厅的厅长去调查牤牛屯老张家丢的那只鸡!
) Q6 O4 ^/ Z1 v6 C0 g3 s  事情闹大发了,在这样的力度下,从翰林院公然拿走的几千两白金器具还查不出来?范讽有罪,被定成了铁案,不仅他自己被迁官,去武昌军做行军司马,就连李迪的大宋首相也被拿下,几千两白金(宋朝的白金,基本上就是白银)居然把宋朝的顶级官场洗牌!2 D6 D5 m( L5 h! u/ b* k
  全天下都向庞籍致敬,您真是名副其实的御史,真有力度。但庞籍一定在苦笑,按说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一点私心,根源就在吴守则的女婿的异母姐姐尚美人的身上。前面说过,仁宗昏迷,她和杨美人被赶出宫,但杨美人只是别宅安置,尤其是事后(16年之后)又被重新接回宫里,不断升位,直到死时被追赠德妃。而尚美人就老死在道观之中,再不见天日,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的嚣张。
6 P3 Z2 M3 G& C! p  她干政。这女人自从在宫中受宠之后,就觉得天下除赵祯之外她最大,居然某天派出了她的亲信太监到开封府一游,带来她的“旨”意――把开封城内的一些工人的租税免除。这是在命令国家公务机关,来干扰国家的税务体制。那时庞籍是开封府的判官,没等主官下令,他命令把这个该杀的太监按倒先痛打一顿,然后上报,并且建议,从此之后,后宫嫔妃的任何命令,开封府都不接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7: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29)
1 V4 a. W4 s1 m! K/ X/ H" {  2 }! n5 V& D  G& o* a
  梁子就这样结下来了,之后没完没了,就算尚美人变成了尚道士都要斗个清楚明白。之所以这样,根源就在于庞籍的性格。, n7 E5 z7 M: K8 F! ]
  庞籍的眼里不揉沙子,在敌、友、黑、白之间有自己的分辨,一但确认之后,他的手段就只讲究效率,决不去多想什么正义或者风度。这一点再过些时候,能让李元昊都叫出疼来,让党项人元气大伤,甚至埋下了以后100多年里西夏历史的混乱根源。0 j3 c3 d$ w) ~% Z
  想想宋朝内部这些泡在和平酱缸里的龌龊官们得怎么消受他?$ g& f' B  m1 K$ S, z" h0 T
  回到这件事上,庞籍决心搞掉范讽这条投机取巧营私舞弊的官场老油条,所用的办法非常巧妙。挑的都是些小错,没有什么大的国家损失,可招招都指向了一个男人在官场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品德。一但成立,范讽就再没有出头之日。这些具体的小罪名只够让他降级,但降下去之后,就再别想升起。& E3 B# g9 ?6 g( v1 D( b: c6 X0 O
  于是才会有首相李迪的出现。
! Z" ?! [" a. u6 z4 a  李迪纯粹是友情演出,他是范讽多年的老友,老朋友的终身大事啊,怎能不拉一把?可谁曾想一个小小的庞籍居然这样强硬,要求复查,紧接着复查的力度就疯狂飙升,超出了首相、前使相的思想准备――不对,两人的心迅速下沉,庞籍的上面肯定有人,这人的地位权势绝对不小!但能是谁呢,他们做梦都想不到,一时的大意,竟然恶化到了集体翻船,回家养老。
" y. u  m, |4 [  宰相吕夷简,他一直在等着扳倒李迪的机会,难得他自己送上门来了。那好吧,走运的庞籍,我来帮你。于是事情紧转直下,变成了吕夷简心花怒放,心想事成,紧接着目瞪口呆,痛不欲生。
! K: Z  z+ p/ q) a0 X  ) P" I1 {  M) `/ `$ P
  连载(730)4 P5 `6 R% Q( ^% V
  
( E9 a0 K$ d, s+ p  S) c  他先是如愿以偿,李迪连同范讽被一体降官。当天李迪的待遇是丁谓式的,皇帝和各位宰执大臣在延和殿里商量怎么处理范讽,唯独留下他一人在政事堂发呆,第二天早朝时,官员们自动排队,就再没有站在他的身后。3 W- F8 H5 _/ s' w7 W" f
  没等宣布撤职,就失去了领朝押班的权力。那一刻吕夷简激动万分,快乐似神仙,终于盼到了,我是大宋朝臣第一人!然后他就觉得身后边不对劲,转头一看,身后边的人不再是王随和李谘这两个参知政事,而是王曾!6 {! u& ~9 s3 h& K
  ……你,你不是西府枢密院的人吗?你站错位置了。
5 F7 G2 @/ E, p+ c8 ^0 J  呵呵,王曾随意地笑了笑,皇上刚把我调过来,说我还是在东府的好。吕夷简瞬间昏倒!
' Y& Q$ R- i2 X3 P  王曾,那是在天圣年间做过7年首相的人,当时吕夷简还是他的手下,这是老领导,老资格,这在宋朝是要命的资本。天哪,为了赶走李迪费尽了心思,谁曾想竟然是替王曾做了嫁衣衫,这人到了东府,中书省还有他吕夷简的什么事吗?
' l6 o; h$ @. K1 ^/ c# v  百忙之中,拜相制己经宣读,吕夷简强忍住慌乱,听清楚了大次序――他是首相,王曾是副相,谢天谢地……他突然站了起来,我反对,王曾是国之元老,有丰富的首相经验,比我强,我决定仍然做他的副手,听从他的领导。! a# E, \+ p( x+ t/ S( @: v
  周围射过来各种目光,有当年他推荐张士逊,甘愿不做宰相时的佩服,但更多的是鄙夷加愤怒。花样可以玩,但不能玩两次,现在谁都知道你是什么人,再装还有意思吗?回答是有,吕夷简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无论是巩固位置,还是抵挡王曾,他都要做出成绩。
% F( x3 f$ z) }  于是做得越多,就越让那个人憎恶。范仲淹,他己经回到开封城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9 11:57 , Processed in 0.0268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