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20 22: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5)
* \; l' u9 M" X) r; a1 Q3 n7 | , T e: Y8 C, F1 V E1 D1 V
公元957年2月17日,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出汴京城,第二次亲征南唐江北之地。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虽然在为父服丧时期,但战事紧急,被柴荣夺情起复,一起出征。这一次,柴荣选择的突破口是张永德刚刚拿下的下蔡渡口,一切顺利,他在3月初渡过淮河,重新抵达寿州城下。
1 s/ M6 F9 E* R 这时,战火刚刚再次燃起,还没有真正的刀兵相见。可无论是后周,还是南唐,敌我双方都已经一致确认,胜利已经被柴荣牢牢地抓在了手里,无论如何都不会动摇。
# p+ E( I$ p3 |- f 因为在柴荣出发之前,先锋大将右饶卫将军王环已经让南唐军队彻底胆寒。他们魂飞魄散地发现,后周人这次居然不是骑着马来的,而是乘着巨大的战舰,从颖水一路扬帆破浪,冲破他们的各个水寨,进入了淮河,他们的水上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后周仅仅在大半年的时间之后,就拥了强大的水军!
2 J W+ W0 ^, v+ C' }' n6 e& F) c& d 这就是柴荣在上次回国后真正致力的正事,历史证明了,他之所以主动离开战场,并不是因为他厌倦了,或者他胆怯劳累了,而是他要迅速弥补自身的缺陷,等他再一次出现,他就会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 c( Y# M+ n) K D, z 当年3月3日清晨,柴荣亲自披坚持锐出现在了战场上,紫金山,这是第一个攻击目标,要把寿州重新完全孤立。赵匡胤作为全军攻击的箭头,率先登山强攻。这时候皇帝亲临,全军注目,所有人都亲眼目睹了赵匡胤到底有怎样的战斗力。6 n- i! ^7 Z1 G, _; A5 s0 Z
历史记载,仅仅一个上午,赵匡胤就将南唐的前锋寨和山北营寨全部击破,斩敌三千,把紫金山通向寿州城的“长城”彻底毁坏。这一战的后果是惊人的,当天晚上,南唐军营里就发生了哗变,朱元,这位南唐方面首屈一指的猛将不战而降,带着自己的部下一万多人投降了后周。. S% V. o+ Q" R. ~2 i7 Y( T
至此这一战再也没有了悬念,第二天柴荣就发动总攻。南唐军彻底崩溃了,他们习惯性地从山上往河边跑,坐上了船才觉得心安,可是这正中了柴荣下怀。
. H- G' W: r. g6 m! m- u, L. i/ P( | 我们也有船!后周新建成的水军扬帆就追,而柴荣本人亲自策马疾驰,史书记载,“帝自率亲骑沿淮北岸追贼。及晡,驰二百余里。”晡,申时也,下午3-5点,也就是说,柴荣亲自乘马追敌,奔驰了一整天,追击了100公里!
1 u, l2 v/ w: G- Z% F3 T! y3 p, F 皇帝当先,人人奋勇,只此一天,在淮河南北两岸及水路上,南唐军战死、淹死和投降的将近……四万!+ L4 J- r& \7 h1 ~# m% L- ~
只区区两天的时间,南唐人准备了近一年的寿州援军就彻底覆灭了。
1 {+ E0 k. m+ [1 k 寿州绝望了,刘仁赡在城头上亲眼目睹了本国军队的土崩瓦解,他明白,他苦心经营,死守待援的寿州再也守不住了。伤痛绝望,让一直强自支撑的刘仁赡突然崩溃,他中风了,一下子昏倒,就此人事不知。而他的同僚们再没有他的勇气和坚贞,他们卑劣地出卖了他,在他昏迷不醒时,由监军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人联合以他的名义起草了降书,开城投降。
! |% N3 l7 P6 @8 Q. X 可怜昏迷不醒的刘仁赡被人担到了柴荣的面前,柴荣立即对他大加抚慰,并当众拜他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如此高官厚禄,对他人真是可望而不可及了,但是对刘仁赡而言,这是尊敬,还是对他的污辱?史书记载,刘仁赡自从昏迷,就再也没能醒来,他没有接受柴荣的“好意”,就此死去了。* D8 k! B$ t0 e s$ h
但不管怎样,随着寿州城的陷落,南唐在江北的门户被彻底打开了,中原的版图已经被重新规划。" b8 Q* i7 }" v7 ^9 C' Z3 k# Z8 a* X
连载(76)* C, t8 T& p6 E. \- K# j. ~
6 a$ F3 O! s f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柴荣突然间退兵了。面对南唐大开的门户,他千辛万苦用无数条人命换来的机遇被他说扔就扔了。
5 s; z' { ?* a3 x, Z 2月17日出兵,4月中旬柴荣就回到了开封。
9 d3 O: }' ?- [9 B5 P7 o$ k 这一切让人费解,让后周所有人扼腕!但是柴荣却心知肚明,他必须得回来了,不然他的后院就会突然着火。因为李璟,因为渤海海峡,因为契丹。" h+ U- l* k0 A* K$ F8 P
李璟显示出了柴荣所不及的高级政治手腕,面对强大的后周,他把自己当做了刘备,那么孙权在哪里?这世上还敢对柴荣说不的人在哪里?别急,人还是有的,只是太远。而且隔着整个的后周国土。不过老天从来都不会一点活路都不给人留下,它早就给此时的李璟还有后来的赵佶配备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外交联系通道――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
5 q" U' E/ r' Z2 e. n+ s 南唐人用他们先进的航海技术,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后周人的封锁,与契丹更与北汉达成了共识——柴荣已经变成了曹操,我们大家必须得联合起来才能生存!' v Z# n) m L2 w
于是柴荣只好忍痛放弃刚刚到手的希望,马上后撤返回自家后院去砌墙。这时候,南唐一方开始举国庆幸了,终于逃过这一劫了……看来后周也不是不可抵御的,而他们的国王还是很有办法的!
1 p% k7 {4 F& \. @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赢得了外交胜利的南唐国王李璟此时非常的痛苦,极端地懊悔,他忘了父亲李昪临死前对他说的话,这些年来他的所作所为全都错了!7 _& x4 x- Y4 p2 V" \3 t
李昪,南唐开国烈祖皇帝,说起他,话可就长了。首先,如果此人不死,柴荣能不能或者敢不敢向南发展都不好说。史有定论,李昪在五代十一国里的皇帝排行榜里可以远远地排在郭威刘知远以及李存勗或者大终结者朱温先生的前面,可以数二,也可以数一。
# s) m5 [: w% Z# e, e2 I4 j 当然,之所以要数二,就是因为后来有了柴荣。但是李昪比柴荣还要高明或者更加艰难的地方,就是他几乎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不像柴荣那样,虽然没有人望却还可以接过养父郭威的班。! I8 I5 A' j+ n) _9 n: {# B
因为李昪本是个无依无靠,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只能进庙当小和尚勉强度命维持不死(和后来的朱元璋挺像的,不过朱元璋出家时已经十八岁了,而李昪惨遭离乱时不过才六岁而已!)那时南唐的地盘还叫“吴”,国王是大名鼎鼎的后吴武帝杨行密。杨行密攻下了濠州,掳走了一个意外获得的战利品,就是这个小名叫彭奴的小和尚。彭奴长得非常漂亮,一双可爱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手握屠刀的杨行密,让他再也下不去手。不仅如此,还收了彭奴作养子。+ @5 H+ z' Q K0 `5 K$ ?; `. u0 A
可是杨行密的儿子们似乎有什么预感一样,看见彭奴就讨厌(历史证明,这些孩子真的应该当时就杀了彭奴,那样他们就不会有后来的落寞结果了。注意,是落寞,而不是悲惨)。没办法,杨行密把彭奴交给了手下大将徐温,这孩子又做了徐温的养子。从些改名换姓,叫作徐知诰。- f( S/ X' z7 _$ B9 r" E
以后的事简短地说,就是徐知诰长大成人,先是帮助自己的养父徐温夺得后吴的军政大权,然后在徐温死后,把徐温的子孙也排挤到了一边,自己身登大宝。从此改元换号,恢复自己“李”这个荣耀了二三百年的光辉姓氏,而且不管死人愿不愿意,他声称自己是天可汗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的十世孙,重新定国号为“唐”。给自己改名叫李昪。
8 f' Z3 |, T& H3 ?6 `7 s& G9 F 历史上为了与当时并存的李存勗所建立的“唐”区分开,称之为“南唐”。
/ h c0 |# |! H+ Y% m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昪虽然在权力之路上一路走来,手上却没有粘上几滴人血。他对自己的养父深深地感恩,对养父的子孙们尽量优待,就算是后吴的末代王孙,也大都没有过分悲惨的下场(当然,后吴最后一位皇帝杨溥及其家属,还是不得不杀,实在是没有办法)。
' J5 ]+ ~+ e9 q4 {- T 而李昪真正高明的地方,是他极端地理智。他在世时已经是南方最强国家的君主,手下人都劝他抓住机会,尽快把周边的所有小国都灭掉,统一了南方之后,就开始北伐,进而统一全国。可是李昪却只是微微而笑,终他一生,都在修养生息,静等机会。/ y7 S2 e% v: B3 R
他临终时告诫儿子李璟的话是――一定要牢记,用兵中原,南方诸小国必然不敢轻举妄动;可是用兵周边的小国,中原王朝必然发兵南上。因此,千万不要把南方的小国当作心腹大患,要尽量保持睦邻的关系,这样以后和中原争胜时,后方也会稳定。
/ B; D* @% l. f: L# ], |; @ 至于北方的中原王朝,不管谁兴谁败,都是南唐的死敌。例来以南伐北例困难重重,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北方越来越乱,机会总会来的,只是到那时,一定要做好准备,没有负担才行。为此,他给李璟留下了巨大的军需储备,光是他的光德昌宫就存有700万余缗的库存。
5 X- ?) V5 ]7 U; i( n0 q* P 而他自己,则衣衫俭朴,穿的是蒲履鞋,用的是一个铁脸盆,夏天在内宫只穿麻布衣,至死宫殿都没有扩建,最多只是增加了一些盆景……
$ f3 H0 Z7 k0 _, z+ ?% N 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他的儿子李璟的基因突变,一点都不像他。从李璟开始,南唐就文华风流了起来,兴之所至,无所不为,具体奢侈糜烂到了什么程度,到李煜时达到了巅峰。我们到时细说,此时我只想先撂下一句话, [2 f" X9 ]0 h
李煜之亡国,应该应份,合情合理,半点同情都不配获得。谁规定的会作几首顺口溜就可以永远高高在上吃喝享乐?!& c9 ^ S; x1 q
而且还杀戳功臣,信用奸邪!' `+ T2 L* w; D' ?: |
回到李璟,这位二世祖从即位开始,就雄心壮志,向四邻用兵,把老爹的话扔到了九霄云外。他攻灭了闽、楚两小国,国家从28州增到了35州,一时之间军威强盛,众国侧目。可是从此也背上了包袱,这些抢来的地方随时都反叛,他必须连续不断地派兵镇压,于是就恶性循环,没完没了了。等到李昪生前怎么也等不到的千载良机出现时,南唐已经腾不出手脚向北发展了。
, \# i% x. B8 D7 _& F 那就是当耶律德光率领契丹人攻陷开封,灭亡后晋,转眼就死在了北归的路上杀胡林时。还记得刘知远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吧?简直就没有阻挡,像溜个弯一样到了开封就捡到了皇帝。5 P4 r* K3 V. B6 [
如果那个时候南唐能干手净脚没有累赘,从淮河江北之地直扑过来,天下会是谁的?
2 F* ?2 G8 ^6 L% r" D# U& t: X" i4 a 还有在刘承佑时期,北边也乱得可以,可李璟统统地有心无力了,而且他诗人的性格发作,根本就不愿再理会这些讨厌的“凡人俗事”。他很忙,非常地忙,他用心地大搞艺术创作,鼓励全国都诗歌吟唱起来!' P2 G/ h! C- m, M' x4 G' Z
他自己则轻衣盈步,月夜凭栏――“一钩初月临汝镜,蝉鬓凤钗慵不整……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 P; [8 y9 L4 e! X( `' J k 病你个头!为什么还不去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