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9 19: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13)
' ~7 G* G) y" M: q% o% _; {
9 }( f$ d" L7 t9 i( s0 a+ |) ` b# a 这10个方面,一共30个字,看着很枯燥,但稍微想一下,就会不寒而粟。只要这样想——一个国家,难道可以赏罚不明、胡乱恩典,拿官职当赏钱,科考乱七八糟,随便谁都可以当上司,不种田、不织布、乱派徭役,外加没有信用,毫无纪律吗?!
. \4 d: u# K' m) z& ? w, v7 N 这还是一个国家吗?+ a) A( ]) v" {7 l
可这时的宋朝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来逐条细分一下,来真正明白范仲淹讲的都是些什么事。第1,“明黜陟”。这条讲的是改变宋朝当时做官最重要升迁制度,即“磨勘”。
( b- d7 V- E) \4 ] L/ w; X4 X$ f: i0 | 磨勘是指宋朝的官员中,文官每3年一次,武官每5年一次,可以把政绩呈交给京师考课院去审查,如果没有重大的过失,并且没有同僚、上司的指责,那么就可以升官一级。
0 Z* X' Q+ T, Z- e2 O/ `4 N 这个制度首创于真宗年间,是赵祯的父亲赵恒发起的。它有针对性,在早期是绝对有必要性的。比如在太祖、太宗时期,没有这个制度,那么官员们的升迁就得由皇帝、宰相、枢密们说了算。好处是帝国初期的皇帝和两府大臣们都是硬角色,什么都懂,并且都怀有创业的激情,没有那么多的猫腻想法。( E/ Q* S4 s9 R2 x/ [
选上来的官,都是真才实料。6 @; n' s5 \2 ?1 Q
但到了真宗时期,和平的时间长了,人,难免就坠落了。连皇帝都天天跟神仙聊天,宰相们也各有各的丑事,还怎么能清晰公平的分析出下面官吏的成色呢?于是就需要制度。可制度时间长了,就一样也显出了它的弊端。: B, X; j5 y: J
即磨勘使人钝化。它考核的不是谁有多优秀,而是谁犯了什么错误。于是人人都在避免着犯错误,没错就能升官。这样谁还敢去做事呢?这样,宋朝的官场说白了就是佛经《金刚经》里的神妙境地——“使人坐荆棘丛中,动即被刺,不动即不刺,所以动不如静也。”+ g7 L4 ^$ r5 w# U/ O5 ~
都这么静,国家的事谁去办?/ r" R$ K/ C5 t$ C8 b1 E
所以范仲淹要改的,第一条就是这个。从官员的办事精神上去革新,从奖惩条例上调动积极性。具体的做法是:把太祖、太宗时期的保荐制度和真宗的磨勘结合起来。看一官员的优劣,不仅要看他是否出错,更要看他的成绩,这个成绩就由上级部门,宰相、枢密们来确定。; m& X6 B. `5 W8 r5 b
同时规定,做官要分出京、外两种的区别。京官里,经保荐的3年一次磨勘,自己申请的,要达到5年才准磨勘。这针对的是富家子弟,这些人有门路,就是压制他们。- m9 U+ Z) w9 ?7 {0 _
还有就是完善出惩罚条例,以往的磨勘,只要不犯错就能升官,现在别想了。无能即是错,考课院以后会专门评定官员们的才能等级,是凡无能的……别怕,不是罢官,是另外安排。4 C: n) _4 v6 e- O
e/ `( r! f% i" D: {2 Y 连载(914)
( B# G. ^8 M( h& d( n! E' h4 Q ( [! S% F0 w! u8 P
第2,“抑侥幸”。
- l" L: U+ j, ^ 说侥幸,只这两个字,范仲淹就得罪人了。不仅是官员,还有皇帝。因为那本是皇帝的恩典。还是从伟大的慷慨的真宗皇帝赵恒说起。6 m+ H& \: v/ |7 j, ?, i$ H9 t- c
从他开始,宋朝官员们每年都热切地盼望着年关附近的南郊大礼,还有皇帝的生日。那两天,宋朝从两府大臣到各路的提点刑狱以上官员,都可以向朝廷申请,请恩荫我的儿子侄子们吧————从此,这些官崽们就正式当官了。% v2 p0 C& U$ m C
并且恩荫制度还有丰厚的等级观念在里边。比如翰林学士以上的官员们,每做一年,就可以恩荫一人。请想象年少中举,30岁以前就进入两制的高材生们,只升不降的官场生涯,做个20多年有什么难处?那就是20多个不经科考就进官场的二世祖!
0 `) ]3 u& L6 X' J1 ?$ V/ a 再凭着老关系往上爬,长此以往,宋朝的官场是个什么样呢?. P% @, ^% |( R& `! M
所以要改。范仲淹提议,以后转运使和边防上的文官,到任满两年才可以提请恩荫;两府以及两制高官,每次大礼时只许申请恩荫一人,并且必须是亲生儿子,连侄子都不行,从此下考场去;并且阁馆要职,从此不许两府、两制高官的子弟们轻易进入,不仅要考,更要经过保荐,才可以。8 c" N J0 Y. s$ }% W8 @
第3,“精贡举”。, N, F, j, g' ]- K2 @
这一条,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现状。范仲淹作为过来人,他发现在文、武两途,宋朝现在都人才断档了。人才,来自科考;科考,取决于考题。而考题,就决定了人才平时都学什么。
- c. c' V& e( j3 f. R 全国各路,无数的学子们,都还在背诵四书五经,学作诗词歌赋,这样的“人才”对治理国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无非都是以仁治国,与民休息,勤政爱民之类的老生常谈,说白了,就是在背孔夫子孟夫子当年的语录。对于抵御新生的胡汉杂交品种的契丹,还有奸诈狡猾的党项,半点实用价值都没有。更别提怎样为国家生产财富,让民有钱,国有钱,大家都过好日子这样的终极大问题了。
; q8 Q/ w1 a z# S' r 要改,要从底层教育模式上就改。但细节方面,就说得实在笼统了。只是说到要“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要先取策论再考诗赋,少一些虚夸词饰之臣。”这让人看着迷糊,这是方针,而不是细节,如果要说到细节,倒真是有一个,还非常的有魄力。
: w9 G; d1 e) O, D# u( k! C 把弥封卷制度删除,以后的考卷都要露出考生的实名。理由嘛,是看不见名字,就失去了乡里举荐选才的本意了,以后谁还会为朝廷选才,怎样鼓励民生士气呢?
8 u, P/ i) d1 Z( j 至于作弊,你们考官是干什么的,监察院、开封府是干什么,只要仔细察,狠处理,就一定能刹住歪风斜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