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15 21: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宪宗皇帝想骂娘(1)
2 M: u" J+ }' [# f$ K t
0 O8 F! h: \! c6 K# L. W 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之后,宪宗李纯就把沉重的目光投向了帝国的东北边陲,那里就是河北三镇——成德、卢龙、魏博。5 W E- z) K( T- s1 d1 j# F4 J4 s
自从安史之乱后,它们与南边的淮西、东边的淄青等镇就共同构成了李唐中央的心腹之患。它们不但实力强大、割据时间长,而且互为奥援,一有风吹草动便结成联盟对抗中央。这么多年来,它们赋税自享、职位世袭、一切自专,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这样的藩镇不收拾,中央有何威信可言?!帝国有何安宁可言?!- S3 ~0 H: ^- Z2 H, T
可这样的藩镇要收拾,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t' `7 x+ v! x1 f, h3 o* g 所以宪宗李纯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机会。* V' o7 i# f! p0 E) p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二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卒,他的儿子、节度副使王承宗自立为留后。宪宗李纯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承认,由中央另行委派节度使,如果王承宗不服从,就趁机兴兵讨伐。
v1 m X/ i* s4 ]8 D: { 三年前淄青节度使李师古病死的时候,他的异母弟李师道自立为副使。当时李纯就很想把李师道端了,可朝廷其时正对刘辟用兵,无力兼顾,李纯只好违心地任命他为留后,但是把征收两税和任命各级官吏的权力都收了上来。当时李纯就打定主意了,一旦平定刘辟,此后无论哪个藩镇胆敢再搞世袭制,朝廷绝不纵容。
8 K3 r+ U4 b& l8 n5 ?4 {, X 所以当王承宗自立为留后的消息传来时,宪宗马上跟几个心腹重臣商议讨伐之事。可宰相裴垍和翰林学士李绛等人却都表示反对。李绛说:“河北久不服从中央,此事固然令人愤恨,可要是想一朝革除其世袭之弊,恐怕也办不到。成德自李宝臣、王武俊以来,父子相承已四十余年,无论民心还是军心都已习惯,不认为这是违背纲纪。何况王承宗现在事实上已经接管了军政大权,必定不会服从。再者,卢龙、魏博、淄青等镇也一向是传位给子弟,与成德利益一致,如果看到朝廷另行委任节度使,必定暗中结盟。此外,眼下江淮一带水灾严重,国家财政和民生都很困难,恐怕不宜轻启战端。”
1 ^% {, R7 c/ h s& P* M/ R, u6 f 宪宗觉得大臣们说得有道理,虽然心里老大不爽,可还是忍了下来。到了这一年七月,宪宗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对李绛等人说:“朕想了个法子。要任命王承宗为留后也行,可朕想把他辖下的德州(今山东陵县)、棣州(今山东惠民县)分割出来,另设一镇,削弱他的势力;并且命他从此必须向朝廷缴纳两税,各级官吏一律由朝廷任命,就像淄青的李师道那样,你们以为如何?”3 i. [( M4 g; d8 _% i9 W0 G3 \
李绛反对宪宗分割德、棣两州的做法,他认为这样会激起河北诸镇的反抗情绪,但是关于征税和任命官吏的事,李绛却提出了一个更稳妥的建议。他说:“可以派遣使臣去给王士真吊唁,然后让使臣以个人名义向王承宗提出来,不让他知道是陛下的意思。如果他同意,那当然最好,万一不同意,也不会折了朝廷的脸面。”7 N% R7 i+ t0 ^
似乎是为了考验宪宗皇帝的定力和耐心,这一年秋天,卢龙节度使刘济、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居然不约而同地病倒了。眼看这强藩世袭的一幕又要在自己面前轮番上演,宪宗觉得这简直是对他的挑衅和侮辱,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对李绛等人说:“刘济这帮人就快死了,难道朝廷只能照旧听任他们的儿子继位吗?要是这样,天下何时能够太平?!现在朝野议论纷纷,都说应该趁此机会把权力收归中央,要是他们不服从,就派大军讨伐!时机不能再错过了,你们看怎么样?”' X7 J% B/ z b2 o2 o7 m3 [, _: H
李绛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2 b" q& j9 {5 S2 n
他们认为:河北诸藩的形势与当初的西川、镇海截然不同,不能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呢?因为西川、镇海都不是长期割据的地方,而且周边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内,刘辟和李琦丧心病狂、单独叛乱,部众其实都不服从,只是被他们的财货利益所诱,所以朝廷军队一到,他们立刻土崩瓦解。可河北诸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内部势力根深蒂固、外部势力则像藤蔓一样相互交错,辖下的将士和百姓都只知有镇帅而不知有朝廷。用好言相劝,他们不听;用武力威胁,他们不服。朝廷如果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到头来只会弄得自己丢脸。别看河北诸镇平日里勾心斗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们的世袭制,他们立马会抱成一团,因为他们要维护相同的子孙利益。
% n/ j' w' [4 D5 f% W k, o |7 p 所以,李绛等人极力主张:暂时承认王承宗,对河北诸镇采取安抚政策,然后把主要精力拿来对付淮西的吴少诚。之所以这么做,他们的理由是:淮西的情况与河北不同,却与西川和镇海相似,周边地区都是效忠朝廷的州县。因此,吴少诚一死,朝廷马上可以另行委任节度使,如果不从,立刻发兵讨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刘济、田季安一死,有机可乘了,朝廷再动手也不迟。
, V; s$ g" p @' G7 M# h 应该说李绛等人提出的这个战略构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宪宗李纯也全盘接受了这个建议,假如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李唐王朝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元和中兴”,而不至于多绕一个大弯。
+ Q1 C7 Q, L0 T( W% G) ?4 h 然而,世事总有意外,而成功通常也是要绕弯。. ^$ {' B, b% i! g6 B, l% l: ?
而且,即将出现在李纯面前的这道弯实在是太大,大到让他一度觉得自己已经陷入了跟当年的德宗皇帝一模一样的失败,从而在一段时期内充满了挫折感。
- a% `3 C" N, R3 i/ a3 M
7 \* t. K" k/ n& I8 P5 ?: s! S2 J 事情起于元和四年八月,一直未获朝廷任命的王承宗在惴惴不安中屡次上表解释,直到八月初九,宪宗使臣裴武才姗姗来迟地给他带来了天子诏命、以及某些对双方都有利的“个人建议”,王承宗大喜过望,当即表示说:“我是被军队逼迫的,所以没来得及等到朝廷的旨意就自立了,现在请让我奉上德、棣二州以表明诚意。”九月,朝廷正式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同时任命德州刺史薛昌朝为保信军节度使、兼德棣二州观察使。
+ J+ { C5 G& l" H 这样的结果基本上是朝廷和王承宗都满意的,看上去似乎皆大欢喜。
" f# z4 Q2 f' w 可是,有一个人却很不欢喜。7 i. N/ a" V {) S4 g, X6 ]/ I! l
他就是魏博节度使田季安。9 L; v4 a$ G# H+ P! j
他觉得朝廷这么做无异于是在变相削藩——既然今天可以在成德割一两个州,明天为什么就不能在魏博割两三个州?照这么割下去,到时候河北诸镇拿什么来跟中央抗衡?6 D' x9 J$ ?( |) [& }- v
不行。田季安想,绝不能让朝廷开这个头,也绝不能让王承宗这个乳臭未干的小辈坏了几十年的老规矩。! e! U* s4 c* ~3 L y% x+ Q
他立刻派人偷偷告诉王承宗:你知道这个薛昌朝是谁?你以为他是成德的属官就等于是你的人吗?我告诉你——这个薛昌朝早就和朝廷有一腿了!要不然他凭什么当上这个节度使兼观察使?, I6 L( n1 y* |
王承宗一听,越想越不是滋味,马上派人把薛昌朝囚禁。 V j: ?7 {4 g
宪宗大怒。没想到自己退了一步,王承宗反而得寸进尺,于是命令他立刻释放薛昌朝。1 D) ~. m( q) B- H3 D3 P+ M9 [
王承宗拒不从命。
) \( `, S8 T9 n. [( I 事情就这么僵掉了。双方努力营造的皆大欢喜的假象就在这一瞬间破碎了。
! V0 A2 j3 A+ h8 Y, C& z- _ 宪宗李纯忍无可忍。) D" Y' Y, J& M- G4 O, E! p2 q
一场大战就在天子的愤怒中爆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