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22: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23)7 ^/ w& u; t- a7 B, q0 r; u& M
  
- U2 V! I' |# h# w  很多年之后,这两封奏章被认为是庆历年间最伟大的疯子欧阳修的开山之作,是他成为顶级君子,又同时把新政玩死的证据之一。
/ J; m# ^9 e& F  但要真正理解到他为什么要这样,尤其重要的是,他怎么就敢这样做。需要重新回顾一下宋朝当时的政府名单。
" e) O& I% |7 d! H0 q5 a# p6 t; a  宰相:章得象、晏殊;# b+ o' }1 X" s
  枢密使:杜衍;" _& l( N$ r. q8 w& g+ i* G( X
  参知政事:贾昌朝、范仲淹;# @. M1 m5 F, D9 o3 f5 Y, ?6 U- s3 I
  枢密副使:韩琦、富弼;* ~9 p$ p( H; S1 _+ ]! h
  权三司使:王尧臣。1 A- J! L% w, U3 ?  j
  这份名单里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尧臣都是自己人;晏殊是富弼的老丈人;章得象认为新党很可爱,时刻都笑得跟朵花似的;杜衍,更不用说,此人以后倒霉都是因为与新党结盟。
6 u4 o6 `0 w7 H* _+ K- S  外人只有贾昌朝一个。
- W* q5 r" w1 _& f/ e" Q  这是多么好的,好得空前的形势啊。在清洗了吕夷简的余党之后,加在清洗时表现积极的余靖、蔡襄等知谏院同僚,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呢?对此,欧阳修强烈要求抓住形势,把新政里的第一条要旨“择人”上纲上线,达到一个完美的理想程度。/ w: }1 z: p+ X1 ^! z* h
  即“进贤退不肖”。
" L) u% e* d2 y: H. v  把君子们都提上来,把小人们都赶下去,只有这样,宋朝才能焕然一新,重新做人!" q) K- \8 T# c+ L
  奏章送上去了,欧阳修坐等好消息。他坚信8人内阁必将全票通过他的提议,就算唯一的那一票贾昌朝会反对,也没什么大不了。单只平级的范仲淹就足以压死他,更何况很可能贾昌朝只会沉默,毕竟官场大忌就是枪打出头鸟,在这样的形势下,实力对比下,除非贾昌朝疯头了,不然铁定装死人。* e  C4 p0 n9 z! h. R& K, b
  哪怕这两封信骂的就是贾昌朝本人。
. f/ Y0 z0 A: S& P/ E5 H% s6 `9 x  很不幸,这成了现实。稍微知道些内情的人,都明白欧阳修弹劾的这两个部门具体到个人头上,会砸到谁。一个是现任御史台长官王拱辰,一个就是前任御史台长官、现参知政事贾昌朝,尤其是贾大人还负责着两制官员的日常工作。
* }3 M& K9 H' z" ^4 h8 I  ) ]  h# a% O0 l5 U% G
  连载(924)
7 m! Q; h) b7 A' k7 ^  2 i( X! m) [# R% r* h' `
  于是对号入座,贾大人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两封奏章。不用深思,欧阳大才子写得清楚明白,“近年台官,”你是前任首脑,说得就是你。
( }" W/ r( |+ z% R  这时要介绍一下贾昌朝这个人。按他的出身和资历来说,欧阳修还真的没法把他放在眼里。此人出生在公元998年,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现年45岁,是一个中青年干部。出身比较矬,只是一个同进士。所谓同,真是让普天下读书生不如死的一件羞耻事。
8 A8 p7 n+ C8 [% V, D: ~: a  同,其实就是不同。科考中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这是最荣耀的;二甲大家一样,都是进士了,身份很正规;三甲就是赐“同”进士出身。您和进士很像,但……自己捉摸去吧。但凡有点自尊心的文人,都决不肯忍受这种污辱一样的恩惠。
( A8 H  j3 V; a. n; \  大不了我重考就是了!
" r& Z  Y' N( A6 E! b3 r4 u; Q1 A3 T  但贾昌朝忍了,他的官场生涯起步超级低,是一个小县城的主簿,第二步才做到了知县。他后来之所以飞黄腾达,是因为机缘巧合作了崇政殿说书。这是给皇帝讲课的职务,他零距离地接触了仁宗赵祯。领导的印象分大于一切,他开始统领御史台,再进入中书省,成为顶级文官。这样的资历,你让欧阳修拿哪只眼睛看得上呢?
4 o2 i7 p7 b  p4 R# L) C' B8 ?  典型的小人,出身卑贱,学识低微,不走正路,混得越高,危害越大。“退不肖”,这就是当时天下最大的不肖,一定要把他搞倒!
  H+ d8 y# d9 H2 S  就这样,欧阳修犯错了。一个没有出身的人,能混到这一步,对官场的理解,对手段的使用,都不是正常思维、普通人生所能了解的。贾昌朝的确人单势孤,在政府里没什么发言权。可是很幸运,他的老部下们都被欧阳修踢到了他这一边。
/ D, P% r* X  U  整个御史台,以及从御史台出来高升,或者退休的人,都是他的盟友。这些人在搞事,在弹劾别人的时候,欧阳修还在风花雪月,吟诗作对呢。这样,就决定了此次斗争的主调。
. i& Y1 F4 m( |. W  欧阳修的武器只有道义和文字,可这些人,能无孔不入直达要害,从 “君子”们立身扬名的最根本处挖出毛病来,他们很容易就让人身、败、名、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22: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25)
' K1 L1 C9 @4 i' g1 u% c; ?2 r1 K  2 v0 R4 y& }& N) D. T6 i+ e
  搞人是一种艺术,所谓指南打北,指桑骂槐,指鹿为马……反正就是让人摸不透。贾昌朝们出手,先没理会京城里气势汹汹的欧阳修,而是悄悄地派人潜入了陕西四路。
9 ~) S, Y  N" M* m7 I  那里是战场,更是新政各位君子的发祥之地。砍掉这里的荣耀,才能击碎君子们高大形象的泡沫。具体的出手人选是御史台里的监察御史梁坚,这真是位行家里手,他选中的目标,和动手的部位,都是最准确最尖锐的。
3 y6 ]/ w$ l& g; U- q$ Q' y$ {  目标:滕宗谅;部位:钱。
$ Z, O# m$ x  z. D  e, E. Q: W* a+ x  滕宗谅是范仲淹的同年,两人一起考中的进士,最初的工作地点也在一起,范仲淹的第一份业绩,修建捍海长堤时两人就在一起合作,可以说是真正的老朋友。到了西北战场上,两人也一起为国出力。问题也就出现在了这里。
* c3 R# \3 Y1 Q; f  和最近的这次定川砦之战有关,葛怀敏战败之后,泾原路彻底被打穿了,范仲淹不顾一切地只带了6000人马出战。平心而论,没人敢说他有必胜的把握,弄不好他再败了,宋朝就真的一败涂地,再没底牌。幸运的是李元昊主动撤退,他要的不是决战。
# v* B  b2 [7 _( e8 B" e+ s3 h3 `  滕宗谅当时是泾州城的知州,战火烧到他的城下时,他比泾原路上的大老板王沿还要惨,没有兵,只好征集了几千个农民穿上军装在城墙上站岗。这跟等死差不多,连他在内,泾州城里一片惊慌,全体发抖。& h& p0 I: A( B# ~8 f) s. D7 Z$ v- n! L
  幸好来的是范仲淹。滕宗谅的“罪行”就在这里犯下。他大摆酒宴欢迎老朋友,款待增援的部队,还到寺院里为定川砦之战阵亡的将士们做法事,一系列举动做完之后,宋史官方也承认,当地居民的恐慌情绪大大地缓解了。
' M, b' S4 ]" S- R5 P* R) ?  我军威武,增援迅速,还怕什么?但是问题也出现,做事是要花钱的,滕宗谅没法点石成金,他动用了官银。4 N  v  x& m# q4 r1 k5 a
  梁坚查得很仔细,前后一共是16万贯,他当场就要滕宗谅交出使用明细,把所有的帐目都交出来。结果滕宗谅只能列出10万贯的去向,其它的就实在没法说清了。
3 |) B: m# }8 Q: Z9 l' m/ W  ^) G" o( \  
$ v+ l( }- F/ w7 K* G8 T- `" R  连载(926)
9 o6 v2 ?" s; S- `( d  
, y8 |5 i' a) L; y' S  梁坚很满意,要的就是这种结果,交不出来最好。他没给滕宗谅再解释的机会,立即就消失了。可是没回开封,而是跑到了河北路麟州方向。4 `! d4 D4 p# k0 g! {" p/ @
  他又去找张亢的毛病。
5 L$ B# [' [! y+ z; x  张亢是什么人,是临危受命,解救宋朝河北整路百姓的人。没有他,宋朝己经丢掉了丰州城一带的广大国土。更不用说他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李元昊,为宋朝争得了巨大的荣耀。
2 L2 ?- e- V/ G, m+ w# w" k  可是在御史台来看,不管你有多大的功,也要查一下你是不是很“贪”。是不是手脚和滕宗谅一样的不干净呢?* x8 T. m: M) w' a2 {- D
  为了节省篇幅,我们就不绕弯子了,直接切入这件事的重点。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种“贪污”一查一个准,宋朝边关的守将们,都有大笔的超巨额款项去向不明,如果再查,还能查到他们有超多的灰色收入。. l- i2 ^9 p, |
  最早的例子就是青涧城里的种世衡,他在战争期间就被调查过,如果没有庞籍保他,他早就被撤职查办了。当时他非常感动,对庞籍说。“世衡心如铁石,今为相公落泪。”都被逼到了这个份上。4 O  A7 Z) z2 i. J0 M2 N5 z5 ]
  他的钱是哪儿来的?青涧城自主经商,不向开封上税,这不是挖宋朝的墙角是什么?那么钱又哪儿去了?要人上战场卖命,你得给钱!宋朝官方给的那点银子,七折八扣的到士兵手里,都不够买碗酒喝的,凭什么让人把命交给你?!
! k; j4 a" `# r! c/ Q7 G+ j7 s  所以滕宗谅、张亢都手脚不干净,他们得用各种手段弄到钱,再把钱给部下们发下去。这样才能调动起只认钱,没太多觉悟的宋朝禁军。实例请参考张亢是怎样成功的,以及刘平是怎样失败的。# p0 G1 P8 a* f! g1 T+ u
  战场上的宋军都能挤到主将身边要赏钱!
  C! \6 |9 c% K' U  话说到了这里,应该知道御史台的人,贾昌朝们是怎样的卑劣了,这完全是瞒心昧己,揣着明白说糊涂,还没卸磨就想杀驴。战争警报还没有完全解除呢,就想着怎样祸害自己人!/ `* Q  u0 `/ y# g  k5 L
  梁坚在河北路转了一圈,把张亢的“罪证”也收集好了,这才回开封。任务圆满完成,欧阳修你这个后生小子,就等着哭吧。先放过你,小帮兵没工功夫理会,要第一步就搞臭你们的党魁,让皇帝陛下看清楚,所谓的君子都做了些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27), _* ]. O0 e2 z3 x7 H4 ]  k
  
! ]' E5 G8 k) j! l  官方的记录里仁宗皇帝大怒,关键是他心疼。西北打仗,根据他的性格我们可以知道,死的人越多,他就越难过。其实这都是他的大机遇啊,多可惜,他楞是给错过了。
, f4 _( ], a7 j/ |  不是冗兵吗?把禁军源源不断地派上去,多死几批,什么麻烦都没有了!老天原谅我,这并不是我人品恶劣,顺口胡说。现代战争学家早就总结过了,战争之所以暴发,就是战备物资太多,必须得消耗。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打起来的。2 @3 R. ~5 k0 Q/ j
  在宋朝也是这样,李元昊不就是消耗够了,才回心转意的吗?
' {4 f5 H; ^: Q, g0 j  现在抛开死人谈金钱。前面说过,宋朝的国库都空了,皇帝的私房钱,内库也被掏出来当军费,勒紧裤腰带供养你们这些大兵,可是竟然拿俺的钱中饱私囊!愤怒中仁宗的脑子急速运转,好多年前的事突然间变得清晰。
8 j6 ~6 u! V1 Q- x1 z: R  滕宗谅,很熟嘛,当年俺只是和宫里的妹妹们多亲近几次,这人就曾经上书说:“陛下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多羸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整个一个纵欲过度,头脑发晕的小色鬼!7 [9 X$ }6 W4 Z0 {6 r& o8 X
  越想越怒,来人,派人继续去西北清查,把滕宗谅的问题仔细研究,当作典型来推广。不过真是悲哀,他的命令刚下,御史台里也意气勃发,正想大干一场,结果梁坚先生突然间挂了。
/ t3 m$ Y4 `" z* I; I, [  这位把贪污分子滕宗谅、张亢挖出来的大检查官不知怎么搞的,是兴奋过度?劳累过度?还是自知有愧,办了缺德事,就不知道了,反正迅速病倒,迅速病死,彻底重新做人去了。
5 o) R* f+ R0 E" j  御史台里的人却不管这个,个个都是意志坚强的好同志,死个把人算什么?马上就有人站了出来,代替梁坚办公。他们扑向了泾州城,向滕宗谅要自上任以来所有花销的账本,老实交出来!9 R7 i- o# n/ c" t
  滕宗谅的反应很绝,账本……嗯,这个东西应该有,好像有,最近放哪儿来着?好,找到了,各位御史请看,这堆灰里都是。
6 p) L, n4 T# y& a1 S  他一把火都给烧了。! F2 H: y" C  e! \0 d' M! H
  
( O/ o( Q1 Z9 C: F4 [2 w  连载(928)
; f& X$ _9 k! [# y  8 I/ c2 U: i, n  S
  当场毁灭证据,还有比这更嚣张的挑衅吗?您至少给个面子,说丢了甚至某天写日记没纸借用了也成,可就是明白地告诉你,我烧了。/ a8 }3 x6 \2 J' J; D+ d" E
  要说御史台的人素质真的高,没生气,很安静地收拾纸灰,返回京城,向皇帝报案才是最重要的。这回的成绩真是更大啊!/ R% \: c' X; l. l) d/ Y
  现在稍停,来分析一下滕宗谅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真的是疯了?不,从这件事上就更能看出来御史台的人是不是“人”。滕宗谅悲愤到了极点,老子玩命打仗,你们在后方享清福,现在平安了,居然为几个小钱来给我穿小鞋。) k. V5 W: _* ^; I; L5 j
  你们的工资和恩荫,哪点不比我这几万贯多!7 L5 |2 ]& G* F1 {8 U
  一怒之下,烧了账本,我是没法说清,那就不说了,随你们怎么办。双方都心知肚明,御史台无动于衷,就是要黑你,你的痛苦就是我的快乐,这种快乐在宋朝一直都存在着,百年之后杀岳飞时达到过顶点,历史证明,从来就没停过。
/ O1 K1 t' i. x! s5 k$ p5 O  案子回到开封,摆在皇帝的办公桌上。范仲淹坐不住了,他站了出来,给自己的同年加战友说话。他以身家性命担保,滕宗谅和张亢从来没有贪污过公款,他们花钱时,边关的每一个士兵都看着,都花在阳光底下,没揣进自己的腰包。& E- M. T8 j  a; T
  仁宗静静地听着,他想着什么,没人看得出来。
. }, r$ S; g4 F0 Q+ A4 o  另一边御史台中丞大人王拱辰冷笑,滕、张二贪证据确凿,国家的钱不知去向,不是贪是什么?尤其是态度恶劣,账本都敢烧。长此以往,国家法律何在?人人效仿,我们御史台还怎么工作?陛下,您要让不依法办事,我从今天起就不上班了!# I/ R: K3 ?" T5 v/ ?
  仁宗还在考虑,钱,在宋朝君主眼睛里的地位,一般跟粪土差不多。从赵匡胤开始就随便往外扔,主动往外扔,唯恐臣子们不要。这区区几万贯算根毛?但他一直在沉思,这个过程在史书中查阅,他坚持了近两个月,直到庆历三年的年底。
  h' c* `7 ~! H$ _( {* i* N' R( n# j  这期间范仲淹和王拱辰掐得你死我活,带动着君子党和御史台两大系统也水深火热。但是很奇妙,掐得正热闹,只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突然间王拱辰率领御史台迅速后退。大家撤,马上闪,小心崩上一身血。, |/ x; \7 |* a2 V( T5 Z! S4 L+ b
  君子党内部突然火并,其凶狠程度,让御史台这边的人自愧不如。看人家,就是在边疆混出来的,直接操家伙上,是军队出动耶——————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22: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29)
5 k( T4 g) S! ?- g9 p  
0 x4 Q7 R- K  h; F) q  这次君子党的内讧很复杂,就像君子们的精神内核让人捉摸不透一样,这事儿在历史上也说法不一。事情,起源于修一座城,名叫水洛城。5 {5 s- E' d4 Z0 N* Q" v
  以最简单的条理说明,就是有人要修,是陕西四路都部署郑戬,具体的修城人是刘沪和董士廉。反对的人是泾州知府尹洙。
4 V! w4 @9 R/ _  前面说过,宋朝对西夏人的一大武器,就是寨堡政策。不断地修城,不断地建堡,把防线逐渐前移,直到把西夏人的国土缩水,一点点地吃掉。这在后来被证明是非常管用的,西夏人的横山等山脉屏障就都被宋朝给吞掉了。
3 Y' _% k% X1 R6 g( U$ V3 h/ I  那么修城,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会让在西北精诚合作,回到开封也结成一党的君子们内讧呢?里面大有文章。先从历史上的一些很煽情的桥段说起。
- V5 V" T4 G, n' o+ p2 t  主角是刘沪。
5 _: {: }# R: Q8 ]" k$ G6 E  p; L  他是河北保定人,生于军人世家。祖父死在了赵匡胤平定李重进的战斗中,父亲一直驻军西北,是代州、秦州的钤辖。他最初隶属于开封禁军,和李元昊开战之后,像狄青一样被调到西北。某些资料指出,他第一次出头露脸,是在任福兵败好水川时,那时他率兵出击,深入敌区200里,击破党项诸族,开拓了水洛地区,稳定了局面。
7 k2 P8 p) |- J/ k0 b; W6 Q  这功劳可真是太大了,尤其是说他打通了渭州和秦州之间的通道,对整个战局都有了重大影响。于是,他就请示了后来的四路都部署郑戬,请求修建水洛城。
' g. E- J  {! l7 `/ [- b: d) z; c  看这份资料,修建完全是好上加好,在最重要的地点建出一个固定的堡垒,无论对哪方面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么尹洙为什么要反对呢?
3 R  Y, B, Z$ |* b1 J  这就要从内、外两方面来剖析。其中的内,指的是郑戬和范仲淹的关系,尹洙和韩琦的关系,韩琦和范仲淹的关系。一大串的关系里就隐藏着水洛城事件的真正底蕴。
8 f* a8 T" G0 q0 I  那个外部方面,就非常简单,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水洛城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险要,几乎不容不重视。谁要是忽略了它,简直就是投敌卖国!但真的是这样吗?无图无真相,只要翻开地理图册,它的“重要性”就呼之欲出,再没有半点神秘。' M% u% l4 f9 q* X9 h& x6 z
  
# E$ T  P: s6 Q  连载(930)  n& ?1 I$ L" E% z* G
  5 r- n5 F3 D" z* ^0 h' X
  水洛城在泾原路,与西夏的三战,后两战都在这里发生,这些地名,相信我们都很熟了。比如说笼竿城、瓦亭寨、镇戎军、三川寨、定川砦。请注意,我是按照地图的标准方位,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来依次排列这些地名的。5 j1 w2 s* |* a  a  D. F
  即笼竿城与瓦亭寨平行,在好水川一线。向上是镇戎军、三川寨、定川砦。那么水洛城在哪儿呢?按上面的资料解读,它应该再向西夏方向延伸200公里,那真的是深入敌后,孤胆作战了。
$ h: x- t0 G5 ?4 y  可让人无语的是,水洛城是今天的庄浪县城,那是在笼竿城的大后方快200里了!这就再清楚不过了,哪有的什么危险和困难,或者什么必要性,纯粹是吃饱了撑的!尤其是和西夏议和议得两情相悦的时候。% N+ {  P' B5 U% S1 k
  为了这么个可修可不修的东西,君子党内部就掐得要死要活,甚至都出动了军队,到底为的是什么呢?这就要从“内”部的原因说起了。即君子大佬们的关系。
9 p2 P; s, M- l% A4 e1 B5 f  郑戬要修,因为他是范仲淹的真正嫡系。他们是连襟,都娶了宋朝老进士、大名士李昌龄的女儿为妻。在脾气上也很像,都是与小人不共戴天的信仰。说起修城,这是范仲淹的终极战略,他就是要用这招把李元昊拖死。格言是宁可把汗水滴到建筑工地上,也绝不流在和西夏人野外打群架上。
0 L, x; ~, c8 ]  尹洙反对,因为他是韩琦的嫡系。在好水川之战发生前,他还曾为韩琦去游说范仲淹,那段历史前面都说过,现在不赘述了。他和韩琦的共同理想,就是消灭西夏人的有生力量,多杀几个,自然没了威胁,何必修那么多的小寨子?" O& t6 E. \6 L: A% f* k" M
  何况修一处,就要守一处,兵力越来越分散,党项人再来个个击破,注定了我们会死得更难看。0 ?7 m, o9 F7 C
  综上所述,各有各的理。真的要分出对错,似乎也能。因为好水川,主战的韩琦是失败了的。但是他也有话说,直到这时议和,范仲淹都没有李元昊正对碰过,怎么就能肯定他那一套是对的?三战之中,李元昊时刻都保持着优势兵力,完全可以印证我的说法才是对的!
& h# F. Z' d+ Y  永不服输的韩琦,真正要解读这个人,就要从这个时刻开始,把他的人生划一条线。战时、和平时各有不同,仔细分析,就会找出那个关键点。
6 i3 W' [# s. W$ {$ L% S, C  比如说,修城分兵的疑问,在战争中都可以理智交谈,为何在和平到来时,却要剑拔弩张,绝不相让?为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0: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31)7 O4 S) o" i: P' ]
  
" o+ h  u; ]7 [* a" _: |% u4 e8 ^  简单,就一个字。“权”。君子党内部,就像后来的太平天国一样,一直都没能分出来谁到底是老大,谁是老二。2 W( j, f% x1 t
  杨秀清始终功高盖主,强过洪秀全,自然没法臣服。韩琦无论在官位还是自信上,都不在范仲淹之下,他为什么要服低做小?9 ^4 ]  z5 T6 H1 N) G
  只因为您道德高深,一把胡子?开玩笑!
8 e2 H0 M8 i) @6 @2 c1 f( q  按说这也是范仲淹自做孽,不可活。你好好的领袖不当,前不久定川砦大败之后,皇帝都让你总领西北了,你非得要拉着韩琦一起升官,平空生出一个平级干部来,你不知道有时谦虚能害死人啊?0 Z+ E% S4 d% _* Z
  现在懂也晚了,韩琦这位君子,嗯,他也是新政人物,也算个君子吧,在内部斗争刚开始时就用上了小人手段。! f. r3 t2 w7 D3 k
  他不用上书讲理这样的老套子,而是给皇帝提了个醒。陛下,眼下西北不再打仗了,战时的一些措施还有必要留着吗?比如四路都部署,要撤赶快撤,不然时间长了就成了惯例,那可真成了超级节度使了。仁宗立即明白过来,爱卿说得好,这是根本国策,撤。
$ t, u, a  }# m+ v  于是四路都部署撤消,郑戬被派往永兴军。水洛城的事他再管不上了。决策权到了尹洙的手里。7 v$ d, a, `$ [0 F7 P3 Y* E
  这些小动作瞒不了范仲淹,他也在积极想办法。但是办法注定了不多。谁让他是光明正大的呢,所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最后达到终极目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反正孟子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Z' g7 T% h: j) k% x1 C
  所以就只剩下了上书说事一条路。经过他几次努力,皇帝终于同意,派人到西北实地考查,看这座城到底该不该筑。
- v  v" v3 p. H) G  调查人员马不停蹄往西北跑,还在半路上,水洛城工地现场就出事了。尹洙接到自己握有否决权的命令之后,第一时间派人通知刘沪、董士廉,停止修城,立即收拾东西走人。可是无效,刘沪理都没理,反而加紧了进度。
* F7 q5 r) ?6 B7 j. T) ]& s  尹洙大怒,下了第二条命令,你们俩马上到泾州城来,向我述职。结果再次无效,工地上热火朝天,干得更欢了。6 }0 g0 x, W+ f/ r
  
2 v6 w7 i) ]0 I* ^+ D( T" O" C  连载(932)" A5 v* k! ]1 i5 j' W. H  s
  ; `! A( E$ O! E+ _; E( P( p
  尹洙暴怒,点名叫来了一个在整个西北通杀的大人物。狄青,你带人马上到水洛城去,把那两个目无法纪,蔑视上级的混帐东西抓来!- \0 e8 @; X: l; T0 M
  这就是狄青的悲哀,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标牌。尽管韩琦不给他好脸,尽管范仲淹对他是那样的器重,可是最初赏识他的人是尹洙。为人要厚道,不能忘了恩情。3 J: i9 T5 V$ \8 j0 P% }
  于是他只好带人杀向大后方,把刘沪和董士廉抓了回来。要说尹洙真是狠,可能是战场上一直输,一肚子的邪火没出发?他把两位同党派的同僚扔进了监狱,罪名是违抗军令,选个日子就要斩首示众!
% {; E/ c0 H  u( S  事真的闹大了,中央调查团到了之后,很幸运,刘、董两人的脑袋还没掉,但是己经快认不出来了。他们在监狱里上演了宋朝版的《监狱风云》,被黑得一塌糊涂。勉强还可以写字,由董士廉主笔,给皇帝写了一份奏章。里边不仅把水洛城的修筑过程详细说明一遍,还把尹洙、韩琦的老底揭了出来。
* X8 k2 Q7 V9 ^0 T5 O' D  好水川大败,陛下您不知道吧,韩琦一直在强调自己给出的命令是多么的正确,全是任福自作主张不执行,才败得那么惨,其实里边另有文章,我有证据,在开战之前,韩琦和尹洙就派人勘察过好水川,那本就是他们选中的主战场!
$ W1 {, y7 `  ~+ q: `  尤其是惨败之后,尹洙还作了两篇文章,《闵忠》、《辨诬》,都刻成了石碑,立在当地,以一个臣子的身份,为这次失败定性。其实多明显,字面上就显得他心虚。为国而死,本就是尽忠,用得着你来“闵”?自古以来,只有皇帝可以用这个词,如唐太宗李世民征高丽回国之后,建“闵忠寺”纪念征东将士,你一个边境小臣哪来的资格?. _, F4 D/ d. A! `) l
  “辨诬” ……哼,没有心病你辨个什么劲?朝廷都没有申斥你们,分明是自己心里有鬼。最后董士廉让特派员们验伤。他自己身上就不说了,终究他是文官,受虐程度有限。刘沪就惨了,就逮捕时起,就戴上了40多斤的重枷,进牢之后惨遭暗算,浑身是伤!3 @$ n6 ?0 V3 ~. m' ?! D9 c& v
  这些尹洙都不承认,他只是强调一切都是依法办事的。他作为行政长官,有权决定防区内所有政令。至于逮捕的事,他两次发出命令,连个人影都没看见,难道还能听之任之吗?犯罪就是要抓的。但是他保证,绝对没给这两人上刑,浑身是伤,纯属谎言。
; F) A, _1 W9 P$ U/ Q* P  千年之后,谁对谁错,我们是看不清了,因为当时宋朝的主事人就不想让人看清。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尹洙在伤情上是说谎的,刘沪在不久之后就死于头部溃疡,那绝对是受伤之后不得医治的症状。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20: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33)6 \6 X7 x0 u/ L1 Y0 r. ]9 N! D" z
  
; Y: w+ `8 C2 }+ Y: I  事情在这一年的新年时有了结果。两件事,滕宗谅、张亢贪污案,水洛城修建打闹流血案,都有了个说法。滕宗谅被降职,调进内地,到虢州做知府;张亢从并代两州的副都部署降为钤辖,原地留任。
* u6 o6 |3 e2 x4 X  另一边,水洛城停工。
* o& Y9 N) U% O' u  两件事,都以范仲淹失败结束。新年伊始,迎头一棒,这就是万象更新的好兆头?这事儿没完,必须得争得清楚明白。可是没等范仲淹有行动,御史台方面有了新招。王拱辰更加愤怒了。他从新年开始就给自己放了大假,不来上班了。
1 m7 V+ Q0 P1 x, s, k+ p  “滕宗谅贪污证据确凿,性质恶劣,只降一级,不能服众。必须再降,不然我就辞职!”
" r, s4 h% @! k; W4 X! ^0 e' @2 V  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御史台都沸腾了,人人跟着长官走,那形势比当年郭皇后被废时的都热烈,吕夷简都没享受到整个御史台的弹劾。于是经典的一幕出现,滕宗谅被再次降职,贬到了岳州。2 S' e3 t8 g! S$ \& |: `
  那是个好地方,濒临洞庭湖,有一座历史名楼在等着他重修。" c, P! w/ _; t* o. S  J9 }: L  i" {
  对此范仲淹无能为力,他非常想帮他的老朋友,也知道他是冤枉的。但是有两点,一是他得罪的人很不妙,皇帝对他早年的印象就太糟;二来他本人的工作重心必须得转移了。水洛城事件是他必须得赢下来的砝码。" _" k, Z4 w" `* [" z3 {; e
  和御史台是正面对抗,水洛城是他后院起火,自己的团队内部关系一定得先捋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可以说想尽了办法。但是结果……算是有那么一点用吧。5 ^# G# Y! x) C
  硬的,他坚定地站在刘沪的一面。他对仁宗说,当初修的时候,是原四路都部署的指令,刘沪没有违规。尹洙要他停的时候,朝廷里正在争辩,他不奉令也算不是有错。何况刘沪是沿边名将,国家应该爱惜,这样就处死,小心冷了边关将士的心!
% B' I2 p5 Q4 I* S8 Q$ i0 L  软的,范仲淹选择了安抚和妥协。他给了尹洙一个大面子,甚至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建议皇帝把尹洙调进京城,直接从馆阁人员进入两制,成为仅次于两府宰执的高官。$ A1 n$ h: T7 `+ A- I$ J
  这样,边关方面就应该平静了吧。
" V8 }% w0 |- z* {, ?8 {$ m8 |  * C' h4 M) X. S- s$ u" ^  o
  连载(934)9 i! \2 `1 x6 y8 X
  
& w/ E5 k. ~: J/ s& O  他想得很美。可惜同一片阴影,在不同人的心里会映出不同的影子。尹洙拒绝他的“好”意。范夫子,真想不到你也会耍手段。) J3 {5 I+ s$ U
  把我调进京城,成了两府的下属,你可以名正言顺地管我了。尤其是把我提升,只比韩琦差半级,让我们内部分化,像韩琦和你那样分大小。是不是这种用心?- Y6 [0 O; R% i
  范仲淹摇头叹息,要取信于人,竟然是这样的难。同一时间,仁宗也在叹息。这个结果就意味着皮球又踢回给了他,怎么办,只好再派人去实地调查,希望这回能有些转机吧。
: G; B, g) j' F' J% g$ U& d; A) I  转机却出在内部。关键时刻,新政君子们内部有人看不下去了,是知谏院方面的孙甫、余靖、欧阳修三位大佬,他们给皇帝上书,出了个主意。首先强调,他们一致拥护范仲淹,他所有的决定都是对的。城一定得修,但是事己至此,边将失和也是要不得的。各打50大板吧,两边都疼,或许就都不疼了。
% J( e% p" }, z) Q+ B% y% k  V5 i& l  他们连具体的办法都替皇帝想了出来。可以派人先对狄青说,刘沪修城是有命令的,你抓人太莽撞了。可是现在放了他,就会降低你的威信,这也是朝廷所不希望看到的。就由你出面,去放他吧,以后他再犯军令,可以军法从事。
: C3 X3 Q$ b4 N5 q1 M; N  另一方面对刘沪讲,你不听大将军令,这就是罪。念你修城有功,边防劳苦,所以让狄青放了你,你去把水洛城修完吧,算是将功赎罪。" H7 k& H" ~$ c* {
  至于尹洙,半点都没有再提他。这是变相的照顾,您就置身事外吧,谁让您上面有人,脾气又大呢?虽然说给狄青的话,句句都是给他听的。! N0 d; j- y* k( ^, z+ E
  水洛城事件就是这样结束,这座建在边境内部的“要塞”在庆历四年的六月份建成,然后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它本来就没什么实际用处!而范仲淹在这段时间里,还要继续为新政工作。那句历史中关于庆历新政的极其有名的对话就是在这时产生的。' w& I- t) I/ J1 ^; b9 y8 m5 l- e' i8 P+ B
  他挥起大笔,刷刷点点,在各路转运使的名单上挥来挥去,抹掉一个个名字。旁边的富弼看不下去了。说“您可知道,您大笔一挥,抹去一个名字,就有一家人在哭啊。”: y* [6 |! j: H8 u2 u$ I$ q: l8 X
  那是断送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前程。能爬到省长一级的高官,是容易的吗?
2 y0 C: b8 ]; l3 e# O) k# `6 {  范仲淹头都没抬,“一家人哭好,还是一路人哭好?”这就是范仲淹和富弼的不同之处。两人一样的胆大忠贞,但是出身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心胸志向。6 |+ u" [! r/ g1 u& g4 C# ]
  范仲淹从人生的最低谷处爬起来,只要有口饭吃,就觉得很美好。所以他不怕丢官,也以这个标准去要求别人。富弼不同,他是标准的士大夫,做人要有尊严和身份,任何时候不能伤了别人的体面。
4 q) I9 u3 K& _' M+ L4 }+ l  这两句对话在历史中流传很广,用来美化范仲淹的高大形象。可惜是见小不见大了。经过上面的叙述,我们都知道,他是在一边对抗御史台,一边对抗韩琦,一边与普天下的官员们掐架。三方面硬磕,来给宋朝动手术。1 y, B8 F! ~( B0 P( u) P- T
  这才是他的难处,和成就。但是很可惜,他还是没抓住重点。这期间,他不是三方面对抗,而是有四个敌人,最重要的那个,不是他摆不平,而是他根本没想到。
8 e4 A8 k& }+ R; Q: Q  这个人,才是决定他一生成败,新政成败的关键点。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17: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35): `: J# e; {/ Q: f* {. o
  
$ [3 N( H: p, e" s  皇帝。
: `  {2 L5 F& z3 r/ `, l  请问您把皇帝放在了什么位置?这句话实在是应该把新政君子们集合起来,排好队,挨个问过去。因为从历史进程上来看,他们都没想过这事。3 s, O8 @. y3 e7 ]
  截止到这里,往前看,有件事可以稍微地证明这个观点,可惜只是个苗头,各位大君子当时根本没留神。就是贬谪滕宗谅事件。历代史书,包括现代宋史研究者,都说是因为滕宗谅早年得罪过仁宗,还有为了节约边关开支,所以才动了他。
$ P; M' W1 t' d% x) v2 A  不对,我认为这事不那么简单。2 l* W. v3 y5 }8 F5 A! |3 W
  得罪仁宗的人多得是,滕宗谅那个奏章算什么,比他更尖锐的多得是,赵祯都原谅了,为何单单只难为他?至于边关问题,钱永远都是小问题,只是要千万注意,要看是谁把钱掏给大兵们的!
/ @8 m3 C) }& o, Y/ O# [# W  还记得宋初第一军人曹彬当年被降职的原因吗?他拿自己的钱,给边关将士打赏。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死罪。你想让边关将士只记得你的好吗?!滕宗谅、张亢、种世衡等人犯的都是这个毛病。区区几万贯钱,开封城里随便指个人家,都能拿得出来,根本就不可能对堂堂大宋国库的损耗产生影响。
3 m3 a$ G$ @* T* ]9 j7 s1 ]  处置他,完全是对君子们的一次警告,可惜范仲淹等人半点都没察觉,这样,才有了当年四月七日的那次著名的谈话。' Y- D% p' I+ T' z' f4 {! V
  那一天,仁宗把两府、两制、御史台、知谏院的各路高官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句话。“各位爱卿,从来都是小人才结党,难道君子也结党吗?”9 m  s( w. x7 t7 _7 N, P
  请注意,正规场合,全体大臣,这句话是什么味道?对谁说的?说时是发自怎样的心情,它的作用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普通的问策咨询。它至少说明了两点。& Z" {0 ?/ o! l! ]" D, ?# t
  第一,皇帝给结党的人定了性——小人才结党;第二,君子们,在场的“君子们”,你们也结党了。那么你们算是什么?/ h' I6 l. O: `& ^, M
  这是当众抽了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一个耳光,给过你们脸,你们不要。非得等我把话挑明了。4 U% k1 c  v& d( w3 i* m6 Z
    T4 d, v6 r6 t" \
  连载(936)
( U# @" b" O5 o2 i& j  
% p* _# b# W/ J  这才是当年这次金殿谈话的真实气氛,这不是含蓄的暗示,更不是和蔼的规劝,这是当众的警告和斥责。按理说,这时范仲淹等人无论是多么的道德高深,声誉隆重,或者一万个正确理由在心里,都必须低头认罪,老实承认错误了。
7 p, R+ G8 P, K$ E  因为这是皇帝说的话,并且还引用了孔夫子的至高名言——君子不结党!
* I8 c" q& \' q9 N+ v  这两个高度,是封建社会里谁也没法逾越的。可是范仲淹等人就不。他们当场就把皇帝给掀翻了。由范仲淹亲自出面,回答说。臣在边关时,看到勇敢的人结为一党,懦弱的人也结为一党,在朝廷里也是这样的。一心为善的人结为一党,怎么会对国家有害处呢?  [- N' k/ a8 }' q7 m0 d- c* `4 z8 [- C
  注意他的开头。“臣在边关时,”文学大家范仲淹完全可以引经据典来说事,可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小朋友,我在边关打仗时才认识到的这些,你在深宫里,还真是什么也不知道啊……所以没有发言权。君子和小人,先分出来谁是干实事的吧。; W; z$ U% f: M" {( u
  甚至这句话里还有些怨愤和威胁。我在前线打仗,你们这帮在后方享清福的,帮不上忙,至少先闭嘴。
& o6 Z$ K9 X- k" V, V  当天就这样散了,贾昌朝和御史台的人一定很满意,皇帝和新政君子们生气了,这是天大的利好消息。紧接着就有更大的惊喜。能想像吗?皇帝和臣子有了分歧,被教训的居然是皇帝!
* Z/ x1 s( Y8 }! q$ c* c  知谏院长官欧阳修大人回到家越想问题越严重,皇帝的脑筋秀逗了,我得教教他。于是就发挥特长,写了一篇名垂千古的好文章,把自己和各位君子兄弟们扔上悬崖,变得万古流芳,永垂不朽,呜乎矣哉。
1 y6 ]7 J% ^: P) j5 C0 {  文章是这样写的——“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余下的不赘述,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朋党论》。6 N: J$ p% X/ g' ]+ H9 I
  这篇文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有一定江湖地位的,尤其是出自君子之手,被历代君子们奉为生活宝典,更是意义非凡。这些我们都不管,要看的是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 a; \# @& \0 f4 ~" u  @8 q6 p6 ^
  从本质上看,这是篇翻案的文章,陛下您的中心点是“君子不党”,但我就是要和你掰掰手腕。议论风发,旁征博引,证明君子有朋,而且朋党有用。您所需要做的,就是“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除了我们之外都赶走。; Q, M9 ^9 D0 {# V
  那样,天下就太平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37)9 m& O7 B0 U2 j2 N6 J. Y
    p, r& q$ T- [" r- Y5 M6 A
  联系到滕宗谅事件,就会清晰地知道赵祯的感觉。你们拉帮结派都是对的,而治理国家,我只要把其他人都赶走,只使用你们,就万事OK了。是吧?
: n3 \4 W: H- A' N9 H  那还要我这个皇帝干什么?天下到底是谁的?!是不是君子有德,有德者居天下,你们想的就是这个吧。
( b7 q  d9 o$ y* [9 w6 c  T  史书为证他想对了,《朋党论》没交上去几天,欧阳修又接连写了几个奏章,他是当时全宋朝最亢奋的人,一天好几遍地催皇上,真是忧国忧民。
- K0 ~4 h- o6 `  W/ ]% r* y  P  ——范仲淹、富弼给您出的主意,您都照办了吗?得赶快啊,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伸着脖子等,非得让他们把脖子伸到您屋里,才能实行吗?还有您要注意,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小人跳出来刁难挑刺的,您要坚定立场,团结在范、富两位君子身边,千万别动摇,时间长了,自然就会看到成果的。, H+ v" W4 j- f: @& G. P" l
  事无巨细,都为皇帝想到了,您只要照办就可以了。至于您不照办,您想干什么,想和小人为伍,当个昏君庸人吗?! I: D6 i1 L$ L
  赵祯的心进一步低落,“进贤退不肖”,贤人,原来是这样的……同一时间里,宋朝全国臣子都在手捧语录照镜子。按照欧阳大才子的新作《朋党论》来对照,我们都是什么呢?君子?脸皮别太厚,人家不带你玩,别靠得太近!小人……凭什么说我们是小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凭着十年寒窗,考中的进士,再一步步熬资格,从小到大做到的官,你一个后生晚辈,只是笔杆子硬点,就这么糟蹋我们?!
) m* o6 H9 S# W2 b  别说是他们,就算同在两府的其它宰执高官,如章得象、杜衍、晏殊、贾昌朝甚至韩琦也都在咬牙,君子里面再细分,他们也没份儿。这样局面就形成了,经过欧阳修充满了激情的不泄努力,范仲淹和富弼终于被孤立起来了。
* E# J1 m( P- j9 y+ y  而他们两人正是新政的实际推行者。# O0 Y$ Z& ]3 k1 Z! z9 F
  
) W/ [/ j$ t, I: K5 n  [$ ^  连载(938)
, k6 U& A$ V& P. Q# o  
6 q& V5 b* H: r: @  随着每一天的过去,新政的敌人都在增加。后来连皇宫里的太监们都加入了,他们在史书中留下了一句很实惠的话,相信谁听了都会发愁。
. T3 w  w& R, B8 A1 U( H  陛下,一个人结党,最多不过十几人,五六个人结党,就是七八十人。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余靖、蔡襄、尹洙这是多少人了?何况他们的新政里,关于选官的办法,就是“推荐责任制”,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地去选人结党了。不出二三年,朝廷内外就全是他们的人了。
( I1 o" L& l. n9 o$ [0 G  局势恶劣,人心险恶……赵祯不禁在心里暗叹,人人都说新政好,唯有王权忘不了;人人都说君子好,唯有朋党戒不了!怎么办?这伙人快危及到江山社稷,还能由着他们折腾吗?立即法办他们。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 j# j2 H. W$ {9 Z8 o! S1 q, L
  可赵祯不这样。他仍然沉住了气,记得自己当初是为什么才选这些人当官的。时间进入了六月份,夏天开始了,他给两府大臣,更给这些君子们提出了5个问题。
( c1 m& L6 c1 o6 g  1, 合用何人,镇守西北?
0 Q6 Y) Z2 Q  M. d1 ]  2, 民力困弊,财赋未强;3 G: ^. M$ L: [4 ^. Z: Q
  3, 军马尚多,何得精当?  V# f+ @) O0 a) ^" O5 f' N
  4, 将臣不和,如何制置?3 o" j8 u, D' c: m/ U
  5, 躁进之徒,宜塞奔竞。
& Z6 U6 ^1 p% l0 Q1 X  看着这5个提问,我们当自己是赵祯,想想是什么心情。新政己经实施半年多了,几乎半点作用都没起!请问你们这些君子,都是干什么吃的?& H2 C3 V9 _- E/ `$ E* E
  两府大臣不敢怠慢,立即着手回答,至于回答了什么嘛。篇幅太长了,我们只节选一条,来看看君子们的能力到底怎样。为了真切感受,我们看原文。6 Y+ ~( I' r) m+ \
   第2条,民力困弊,财赋未强;回答——“臣等议之,国家革五代诸侯之暴,夺其威权,以度支财用,自赡天下之兵。岁月既深,赋敛日重,边事一耸,调率百端,民力愈穷。农功愈削,水旱无备,税赋不登,减放之数,动逾百万。”
8 i- C8 X/ _/ @2 A+ H: O9 |; u   这一共是83个字了,说了什么呢?总结,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也就是说,皇帝向他们提问题,他们再细化一下,让皇帝再看一遍。# w- @) |) l/ i3 a/ A) R1 D) H  p
   接下来终于到解决办法了,大家摒住呼吸,压住兴奋,小心瞧着——“今访选举良吏,务本安民,修水旱之防,收天地之利。而更严著勉农之令,使天下官吏专于劝课,百姓勤于稼穑,数年之间,大利可见。又山海之货,本无穷竭,但国家轻变其法,深取于人,商贾不通,财用自困,今须朝廷集议,从长改革,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又减省兵,量入以出,则富强之期,庶有望矣。”# ~8 ^/ l& p! ^% _
   138个字,看到什么具体办法了吗?看到“青苗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这样的言、之、有、物的具体法令了吗?“使天下官吏专于劝课,百姓勤于稼穑,数年之间,大利可见。”、“今须朝廷集议,从长改革,”都是空话,套话,没有半点用处的废话!* I) g, r0 C4 K) K- Z9 A$ d
   其它4条,基本和这个一样,让仁宗皇帝进一步地看清楚了新政“君子”们的成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7 17:07 , Processed in 0.0453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