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2 17: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935): `: J# e; {/ Q: f* {. o
$ [3 N( H: p, e" s 皇帝。
: ` {2 L5 F& z3 r/ `, l 请问您把皇帝放在了什么位置?这句话实在是应该把新政君子们集合起来,排好队,挨个问过去。因为从历史进程上来看,他们都没想过这事。3 s, O8 @. y3 e7 ]
截止到这里,往前看,有件事可以稍微地证明这个观点,可惜只是个苗头,各位大君子当时根本没留神。就是贬谪滕宗谅事件。历代史书,包括现代宋史研究者,都说是因为滕宗谅早年得罪过仁宗,还有为了节约边关开支,所以才动了他。
$ P; M' W1 t' d% x) v2 A 不对,我认为这事不那么简单。2 l* W. v3 y5 }8 F5 A! |3 W
得罪仁宗的人多得是,滕宗谅那个奏章算什么,比他更尖锐的多得是,赵祯都原谅了,为何单单只难为他?至于边关问题,钱永远都是小问题,只是要千万注意,要看是谁把钱掏给大兵们的!
/ @8 m3 C) }& o, Y/ O# [# W 还记得宋初第一军人曹彬当年被降职的原因吗?他拿自己的钱,给边关将士打赏。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死罪。你想让边关将士只记得你的好吗?!滕宗谅、张亢、种世衡等人犯的都是这个毛病。区区几万贯钱,开封城里随便指个人家,都能拿得出来,根本就不可能对堂堂大宋国库的损耗产生影响。
3 m3 a$ G$ @* T* ]9 j7 s1 ] 处置他,完全是对君子们的一次警告,可惜范仲淹等人半点都没察觉,这样,才有了当年四月七日的那次著名的谈话。' Y- D% p' I+ T' z' f4 {! V
那一天,仁宗把两府、两制、御史台、知谏院的各路高官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句话。“各位爱卿,从来都是小人才结党,难道君子也结党吗?”9 m s( w. x7 t7 _7 N, P
请注意,正规场合,全体大臣,这句话是什么味道?对谁说的?说时是发自怎样的心情,它的作用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普通的问策咨询。它至少说明了两点。& Z" {0 ?/ o! l! ]" D, ?# t
第一,皇帝给结党的人定了性——小人才结党;第二,君子们,在场的“君子们”,你们也结党了。那么你们算是什么?/ h' I6 l. O: `& ^, M
这是当众抽了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一个耳光,给过你们脸,你们不要。非得等我把话挑明了。4 U% k1 c v& d( w3 i* m6 Z
T4 d, v6 r6 t" \
连载(936)
( U# @" b" O5 o2 i& j
% p* _# b# W/ J 这才是当年这次金殿谈话的真实气氛,这不是含蓄的暗示,更不是和蔼的规劝,这是当众的警告和斥责。按理说,这时范仲淹等人无论是多么的道德高深,声誉隆重,或者一万个正确理由在心里,都必须低头认罪,老实承认错误了。
7 p, R+ G8 P, K$ E 因为这是皇帝说的话,并且还引用了孔夫子的至高名言——君子不结党!
* I8 c" q& \' q9 N+ v 这两个高度,是封建社会里谁也没法逾越的。可是范仲淹等人就不。他们当场就把皇帝给掀翻了。由范仲淹亲自出面,回答说。臣在边关时,看到勇敢的人结为一党,懦弱的人也结为一党,在朝廷里也是这样的。一心为善的人结为一党,怎么会对国家有害处呢? [- N' k/ a8 }' q7 m0 d- c* `4 z8 [- C
注意他的开头。“臣在边关时,”文学大家范仲淹完全可以引经据典来说事,可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小朋友,我在边关打仗时才认识到的这些,你在深宫里,还真是什么也不知道啊……所以没有发言权。君子和小人,先分出来谁是干实事的吧。; W; z$ U% f: M" {( u
甚至这句话里还有些怨愤和威胁。我在前线打仗,你们这帮在后方享清福的,帮不上忙,至少先闭嘴。
& o6 Z$ K9 X- k" V, V 当天就这样散了,贾昌朝和御史台的人一定很满意,皇帝和新政君子们生气了,这是天大的利好消息。紧接着就有更大的惊喜。能想像吗?皇帝和臣子有了分歧,被教训的居然是皇帝!
* Z/ x1 s( Y8 }! q$ c* c 知谏院长官欧阳修大人回到家越想问题越严重,皇帝的脑筋秀逗了,我得教教他。于是就发挥特长,写了一篇名垂千古的好文章,把自己和各位君子兄弟们扔上悬崖,变得万古流芳,永垂不朽,呜乎矣哉。
1 y6 ]7 J% ^: P) j5 C0 { 文章是这样写的——“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余下的不赘述,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朋党论》。6 N: J$ p% X/ g' ]+ H9 I
这篇文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有一定江湖地位的,尤其是出自君子之手,被历代君子们奉为生活宝典,更是意义非凡。这些我们都不管,要看的是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 a; \# @& \0 f4 ~" u @8 q6 p6 ^
从本质上看,这是篇翻案的文章,陛下您的中心点是“君子不党”,但我就是要和你掰掰手腕。议论风发,旁征博引,证明君子有朋,而且朋党有用。您所需要做的,就是“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除了我们之外都赶走。; Q, M9 ^9 D0 {# V
那样,天下就太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