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2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21)
3 H8 D! |: I5 b" j' |: `  
  g, \$ `% t- ~& M  地位升得很高了,超过了他的父亲。但职位越高,欲望越高,升官会有个极限吗?当然,还差了两步而已。一,枢密使是副的;二,这是西府,不是东府中书省。
5 D+ _- F1 e+ x' \* V  梁适接着忙活儿,在枢密副使的位置上做出了两件事。第一件,前面说过张尧佐升官记,他一日之间身兼四使,让宋朝官场集体暴怒。台谏官以包拯为首,和皇帝死磕到了郭皇后被废事件的程度。就在两边都水深火热你死我活之际,梁适说了句话。7 K- T$ _1 ^. P% @: h
  ――“台谏论事,职耳。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
* U0 |, x# j/ w' ?6 K3 n  前半句把台谏官安抚了下,他们是很出格,可都在职责范围之内。后半句给皇帝也下了台阶,您对张尧佐实在太好了,小心过分的恩宠会招灾惹事。两边都不得罪,更巧妙地同时站在了两边。既是好臣子,又是好同事。- @9 d( ?3 a$ B7 s) q
  他的列传里说,张尧佐的两个头衔就是这样被去掉的。一句乖巧的话,比包拯等人的冒死劝谏都有用。
& L4 h5 w* H0 y  第二件事,与辽国有关。辽国在耶律宗真的领导下总是会有不断的花样出现,李元昊死后,他再次做起了超级大国之梦。具体表现是不贪钱了,他图名。' F+ y" i0 a$ S8 j- h3 `  _
  翻阅史书,他发现辽、契丹等名字太乡土化,都不足以标榜他现在帝国的国际地位。为此他给宋朝写了封信,提意说,我们都改名吧。荐于现状,我叫北朝,你叫南朝,简明扼要,历史上还有前例,这多好,你们同意吗?" V: F3 N* Z# \# i
  宋朝的皇帝和大臣都有些犹豫。说实话,辽国的疆域真的比魏晋南北朝时的北朝大多了,而且百多年的基业,更是非同小可,自称北朝,都有些歉虚了。关于这一点,就是现代的历史学家们,都有以当时的辽国为正朔,宋朝为旁枝的看法。; R  u9 r9 O1 `7 X( I: ~1 A
  可是答应?这关乎到民心士气,尤其是汉本位的思考方式。孔夫子教过我们,“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无论怎样,我们都是优秀人种,怎能和蛮人相提并论?这时梁适说话。他说,宋朝之所以为宋,是受命于天,任何人无权更改。契丹也是一样,就以当年的南北朝为论,也都各自有魏、晋的国号,怎么能统一混称为“南、北”两朝呢?) W4 p% D1 z. E! f3 j% O1 H
  皇帝听了很高兴,梁爱卿说得有理,回信拒绝耶律,这事儿没法向您看齐。同时梁适升官,即日起到东府上班,头衔是参知政事。
' P& m* n! V  p( {+ ?  ' ?4 f3 |/ ]  `. f. r* @6 z7 p
  连载(1022)5 Q- {# I" C/ l) g9 `: E0 n
  & ]0 @' o2 }9 s( x( m/ V, X
  以上就是梁适版宋朝升官记。是不是太轻易、太儿科了呢?是的,在北宋仁宗年间升官的确不太难,相应的就有两个问题存在。  q' k3 k" o, V2 h' J
  第一,升得容易丢得快。宋朝的官员,尤其是宰执大臣的更换是流水线式的。你上我下,几乎芝麻大的功劳就上,米粒大的罪过就走人;第二,参知政事的确很高,但是前面有根超高的门槛。一步之遥,天地之别。那就是从参政到宰相。  K+ m5 \7 V7 T  M
  这是根本性的区别,从权力到待遇,哪一点都没法比。于是相应的,要迈过去,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高得多。怎么才能迈过这最后一道门槛,踏上帝国最高的人臣巅峰呢?这个命题在梁适的心中生成,他无时无刻观察着,思考着,判断着每一个机遇的发生。+ o: Z: b7 y. U$ g8 E7 L
  直到狄青得胜还朝,东府为他议功升官。
7 ]% H: Q! G  m  事情很清楚,狄青身为枢密副使,又没法升进东府,那么去掉“副”字势在必行,这是唯一可以升的官职了。但是被人否决,帝国唯一的宰相庞籍全力以赴地反对。他对皇帝说,狄青不配当枢密使,理由如下。2 a: ^9 ^. ^2 U+ X  o8 n% L$ z
  依照惯例,比如开国时的慕容延钊,一举夺得荆、湖两地,方圆数百里,兵不血刃,这样的功劳怎样?太祖皇帝只是赏钱。再比如曹彬平南唐,擒李煜,拓地数千里,功勋开国第一。想得到使相,结果怎样呢?太祖皇帝还只是赏钱。这是不变的原则,祖宗的规矩,武将永远不能当枢密使。何况狄青的功劳远远没到上面两人的地步,当枢密副使都很勉强。" g  ?. ^. Z" K) Z; R8 q+ q
  以上的话,可以说是文官鄙视武将的经典,出自庞籍之口,从职务到身份都非常合适。但是要分谁去听,有些人能听得热泪盈眶,觉察到在污秽冰冷的官场里,也有温馨纯洁的友情存在,以及深思熟虑,洞查世事的智慧。有些人就听出了一连串的计谋和金钱权位的味道。
# B$ ?9 h5 X9 ~2 B' Z6 ?$ |  比如说梁适,他就突然间看到了一条从参政到宰相的光明大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23)
( u* j9 t5 O' d' a& N; V  0 g+ X0 z/ N6 c  t3 Q* P  I/ \2 i
  人活在这世上,要分清楚谁对你好,谁对你坏,可真是个大学问。现在请大家化身为狄青,看看宰相与参政大人之间的谈话,来分辨谁才是真正为他着想的那个人。
0 |4 q/ e/ V$ U3 V* x- y& U  梁适站了出来,反驳上面庞籍的话。他说,宰相大人,您不公平。不久之前王则叛乱,只是占据了贝州这一座城池,文彦博出兵收复,回来就做了宰相。现在狄青是一举平复两路,功劳与之比怎样?为什么就不能当上枢密使?
# Y5 w$ Z. T$ c! ^3 a* W6 q0 \+ \9 O8 y  言之在理,对比分明。一座城和两路(两省)相比,孰轻孰重?庞籍应该没话说了。可是不,宰相的面目变得非常可憎。
3 B7 T" T& g5 }9 k  K- w5 L3 S  庞籍说,贝州之赏,本就是过分,所以现在不能再过分了。你是参政,难道不知道我朝文官为相,出入无常,武将为枢密使,非有大罪不可罢免。这就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在的枢密使高若讷,他犯了什么罪,要罢免他给狄青让位?第二,狄青还很年青,这时给他西府之首的位置,以后他再有功怎么赏他?我这是对他好,不止是珍惜国家名器。' d/ v: ]" i" {: Z3 K3 i% _2 h
  梁适冷笑,难道要狄青为文彦博的错买单?或者一点都不赏他才对,那样以后谁还会为国家出力?还有高若讷,现任的枢密大人怎么就没有错呢?他不久前出行,开道的胥吏把行人无辜打死,正在被台谏官弹劾,仆有过,主之罪,他难辞其咎,早晚下课。狄青升官,不仅是理所应当,更是顺理成章!
' R& G1 s1 O9 k; ~$ v% {  截止到这里,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能分清楚梁适说得句句在理,庞籍这个演义小说里包拯的死对头、大恶人是在无理取闹,嫉贤妒能。那么怎样处理呢?结果比较郁闷,皇帝居然听从了庞籍的话,把狄青的升官之路就此掐断。
: B, P: ^0 ~: W7 v$ N  狄青的酬劳变成了一大堆的荣誉性头衔,比如上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再给他的4个儿子都连升数级,外加一大笔钱。这件事就此结束了,国家和狄青货款两清。) I1 M5 h% q- E. X& W) @
  
# i% V; c+ k! l) F$ ]* ]  连载(1024)
9 U, g/ S( k4 D# M  + S8 Y8 j6 |& F: ]
  尘埃落定,国家开始忙着别的事。可梁适却没有放弃,他静静地思索,这样事还有没有变数。回头想,首先皇帝的决定他是有心理准备的,原因就是庞籍和狄青的关系。# y4 E% k3 G5 R! A  {7 _5 d5 y
  皇帝决没有失心疯,这两个人都是西北系的,战场上打出来的交情。在这次南方平叛中友谊更上一层楼。狄青之所以能挂帅,就是庞籍推荐的,他能当上岭南军政一把手,更是庞籍为他争来的,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是狄青的大恩人。) h8 h$ y6 \" w
  所以别人打压狄青,是伺机报复,别有用心,庞籍怎样做都光明磊落。那么光明磊落加祖宗规矩,是不是就没法改变了呢?梁适不这么想,为了从参政跳到宰相,他必须要让狄青当上枢密使!为此他做了三件事。4 G2 `+ O( P; V- J7 S
  第一, 他给皇帝写了封密折。为狄青叫屈,并且现次警告,这时不是祖宗的时代了,里忧外患需要武将,待狄青太薄,小心冷了军队的心;7 ~( `# L& T8 q% r7 @) ?
  第二, 他给狄青写了封信,把和庞籍的争论内容,都抄送一遍,激起狄大将军的怒火,让当事人也积极些;- H+ ^' k3 k/ t- I4 W
  第三, 梁适走了个内线。他找到了皇宫里的一位名太监,内侍省押班石全斌。这是位有过监军资格的大太监,在皇帝面前不仅是很亲近,更是有份量。梁适请他为狄青说话,代价是好处均分,他保举石全斌做观察使。
( F# C2 Q3 G4 u" Q  _0 e% n, s) r  三招之后,赵祯的心重新被激活了。他本就要重赏狄青,当初他写给狄青的嘉奖信里就提过,决不做曹操、李存勖那样有始无终,赏罚不明的君主,国家的现状他很清楚,他想过新政,试验过奋发的。眼前的狄青明摆着是国家精英,不提拔他提拔谁?+ }9 @; f/ a( m) K! m1 u8 ~
  几天之后,仁宗突然召见两府大臣,他声色俱厉地频布命令――升狄青为枢密使,孙沔为枢密副使,石全斌先给观察使俸禄,一年后正式晋升。原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但升官一级,加学士衔,加经筳(陪皇上读书)官。; P" x: Q# q! P6 i% h; r+ K8 Z" @
  庞籍有点懵,您改得太快了,让臣等回中书省再商量一下,明天回复行吗?
$ E5 B$ p8 }# X* Q  不行!你们就在殿门阁内商议,朕在殿内等候。  P( a. @- x1 U
  话说到这个份上,宰相、或者两府大臣加在一起,也不敢反驳了。当天全体任命一致通过,狄青终于当上了军方第一首脑,西府枢密使!这个消息瞬息传遍京城天下,宋朝无论是军方还是百姓,都为这位平民出身,甚至是罪犯出身的大将军叫好,国家终于赏罚分明了!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们以后只要发愤图强,为国出力,一样可以出人头地!
: P: O9 P. {- U; ~5 n5 w. Z* Q9 @  人人都高兴,梁适最高兴,他的目标终于近了,狄青上、高若讷下,他的参政变宰相之路,终于畅通无阻。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22: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25)& L+ O1 m" Y" _, X- D: r
  
6 V$ w& P) q* C" N4 x& x  他心里有一个算盘。现在庞籍是独相,次相空缺,谁会升上去?按东府次序,应该是他梁适。可是西府枢密使高若讷更有资格,无论是当官的资历,还是这时的官衔,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 Y& D, F' r; _
  搞掉高若讷迫在眉睫!天照应,狄青突然间蹿红,这时用狄青打压高若讷,一但成功,西府就成了武将的天下,而武将注定了当不上宰相,次相的位置到头来只能是他的。
+ G) R" J& l5 P2 Z  _; |  算盘打得叮当响,实际操作也成功了。古往今来,很多史学家都把狄青的上位归功于仁宗皇帝的振作之心,说赵祯终于看到了帝国的现状,动乱不断,必须得由武将坐镇中央。却忽略了梁适先生的宰相之梦。这时,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格局。
5 o5 V- o) U: _7 H8 f  G  首相庞籍,正牌的进士出身,当文臣有资历,做边臣有功劳,可以说德高望重,文官之首;枢密使狄青,出身行武,帝国屏藩,无论是内战还是外战,都出类拔萃,首屈一指,是理所当然的武将领袖;次相梁适,杂牌子衙内,嘴皮子讨生活,没有任何叫得响的功绩。这三首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对比一下,就会清楚地得出结论,梁适是个垃圾,根本不值一提。
" X; o% `) v5 R" B6 C& n  那么看一下这三个人日后的升迁命运,就会非常有趣。它几乎就是仁宗朝后期的官场缩影,透过它,可以清晰地看见当时的办公室规则,以及那些所谓的名臣们为什么会变成了一个个只会微笑、施礼、谦让的精致木偶。
. p1 E' F/ b) v( P* t0 }; C) H0 q  说梁适,此人心高志大,到了次相都毫不满足。欲望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眼前的光明大道直指帝国首相的位置,难道要百尺竿头,就此停步?不,决不!他开始寻找庞籍的弱点。这有点难,庞籍,他的名声在中国人的心里很不怎么样。这都是拜各种戏曲小说所赐,比如说《杨家将》。在那里他和狄青狼狈为奸,作恶多端,是杨家、呼延家、寇准、八贤王的死对头。
3 }' {$ e8 H/ d. H  当然结果也很惨,庞籍全家被杀,还是被死敌呼延庆所杀。狄青也没落好,居然是千刀万剐死的。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题目很大,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观念有关,以后会在适当的历史事件里加以讨论。现在要说的,是庞籍本是个为国为民都做过大好事的好官,他怎么就会出什么事呢?2 ?( k( m: u2 y, o3 ?: e
  ) G0 ]1 ?! b5 x' q
  连载(1026)
% i3 U) ^+ P( u, u. A9 v3 @4 E  5 X5 `! ]6 @, N* B2 q
  他真就出事了。事实上,一但做到了帝国首相的位置,不管你是个什么人,都会变成一种人――坏人。不仅会有梁适这样的人盯着,几乎全官场所有的官,都在盯着你。* M% m( ?3 e1 q, P3 L7 J
  寻找首相的每一个错误。
4 b- I6 f8 s, r, D% @* q$ m  庞籍丢掉宰相,其过程和原因几乎就是前枢密使高若讷的翻版。事情的起因远在齐州,在那儿有一位学究名叫皇甫渊。话说学究的责任很具体,就是管管生员,组织培训,和当地的教育系列紧密配合,为帝国多输送几个进士。多简单,可皇甫兄另有大才,实在是技痒难忍,不得不用。9 o' |, S1 r8 [7 s2 N) R
  他喜欢抓贼,并且还真的抓到了贼。这是好事,国家明文规定,只要抓到了贼,就有赏钱。不管你是不是学究。但是皇甫学究不满足,钱是小事,我还想升官,他给有关部门写了好几封信,表达了想升官的热切盼望。结果……被退回。! @9 j" L3 x2 Y* _& X
  郁闷啊,学究想升官,和参政变次相一样的迫切!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些小动作。不行就走走关系吧。走关系,事实证明,皇甫先生更在行,他居然能七扭八歪地走到帝国官场第一人,首相大人的府上!
  i8 W% x% A5 y8 ^: q  他认识一位道士,名叫赵清贶。赵道士和庞籍的姐姐家有亲戚,凭着这条亲情路线,皇甫学究要升官的愿望,注意,史书在这里很模糊,没说庞籍到底是不是知道了。而是说,“绐为渊白籍”。绐,指欺诈、哄骗。明显地在设圈套骗边远小城市的皇甫官迷,我们会替你把事上报首相,让你达到升官的目的。
7 h& p) c5 E( ~  这样的事离不开钱,皇甫行贿了,赵清贶受贿了,为了显示诚意和手眼,他还拉来了庞籍属下的一个堂官,言明这将是内线,于是这个小吏也得了一份钱。事情就坏在了这个小吏的身上。很可能是分赃不均,该小吏跑到了开封府,把事情和盘托出。
" {) b: ?% g' J' W* ~9 n7 A; P  受贿案很普遍,涉及到现任首相的可不多。这事儿被从重从严地特办。结果是堪称公正的,行贿和受贿的都被流配,事情首相并不知情,所以没有关系。这样庞籍算是熬过了这一关。可是别忙,事情出了致命的变数。赵清贶在流放的路上离奇死亡。这时开封府的一位推官,叫韩绛(注意,以后是大人物)的人站了出来,说这是庞籍利用首相的权力来压制有关人员,在路上杀了赵清贶灭口。" u# H8 `/ ^) I  T4 c
  简短地说,谋杀无证据,可是舆论更可怕。庞籍的声誉被损害了。功臣变坏人,他在狄青当上枢密使的三个月后罢相,到郓州去当知州。梁适以第一顺位,由次相升为首相,终于当上了帝国官场第一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22: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27). f1 ?* l, u+ a7 k- D1 P
  5 U$ V2 J4 g9 Z: g1 s
  最后说狄青,有点奇怪,他是主角,可在整个事件里都消失了。这是狄青的升官记,还是梁适的官场秀?很遗憾,是后者。虽然狄大将军英明神武,可回到开封城之后,没有他半点说话的余地。
, F: O) E/ e  q  有的只是事后的表态。0 ^7 [! o2 ?- o
  狄青荣升枢密使,进宫谢恩时,皇帝对他凝视了好一会儿,之后带着温和又伤楚的感情说了句话。狄青,朕有御医,可以把脸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复原貌吧,不要总带着当年的黥字。
7 v6 _" d  u! G  狄青一阵感动。他知道,宋朝开国百年,两府宰执大臣从来没有过配军的刺字,这是耻辱,至少是卑贱的标志。皇帝完全是为他着想,让他改头换面,从此抬头做人。但是狄青拒绝了,他对皇帝说了一句话,从此他在皇帝的心中,在天下亿万平民百姓的心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象。+ _6 y- d" k+ n
  ――陛下擢臣,不问门弟,臣正因为脸上有这行金印,才得以报效国家。臣愿留颊上黥字,以使天下贱儿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
$ z: b& W6 T6 q$ z, L  赵祯被感动了,他听得出这是肺腑之言。由此,他更坚信自己做得没错,狄青这人不仅有能力,而且不忘本,是个难得的好臣子。截止到这里,狄青己经获得了皇帝的心,他在官场上,可以说立于不败之地了。不过万事都有好坏两面。: l5 ]  i; X6 a, S5 `& t/ r
  这句话赢得了帝心和民意,那么别的人呢,不是皇帝也不是百姓的那个巨大的团体,他们会怎么想?这一年的狄青刚刚45岁,年富力强,功盖当代,官居西府之首,名符其实地站了人生的巅峰上,他满怀豪情壮志地活着,以实打实的功绩说话,不去理会身边阴柔粘黏的污秽官场,怎一个自豪爽快了得?
- i; U: s8 s/ f  U( P  但是,他也就此成了一个异类,与众不同,有时并不会换来惊羡欣赏的目光,而是个招灾惹祸的罪过。回望这段历史,有时真的很想问一下狄大将军,您精通兵法,百战百胜,是不是忘了眼前的处境?
/ |2 l( b5 i6 G3 r8 z1 [% z& x  到处都是文官,哪有您的盟友。孤军深入,内外无援,这是置之于死地啊!
  P; T* t4 b7 J6 M& [/ O  $ M2 g1 j" `6 D( L& v
  连载(1028)7 ?, r8 |6 S+ S. A& K2 x! `) V6 Z( A
  
0 c" ?8 p3 C7 s6 [  放下狄青,让我们跳出仁宗朝超长超烦乱的官场琐事,跳到开封城的高空里,向下俯览,去寻找当年国家大事的主线,来发现宋朝的国运秘密。0 G3 Q+ e: s4 H) D; d6 V$ T6 d. U
  它是怎样兴旺的,又是怎样衰败的。针对于这时,矛盾和变数就都集中在了至和、嘉祐年间(1054-1063年)。这段光阴,是北宋史上罕见的国泰民安、岁月平和的年代,它让后世人不断地追忆怀念,恨不能穿越时空,永远停留在那时。  B4 a2 k* h, E, T
  中国人印象里名人辈出,繁华似锦,悠游享乐的岁月,指的就是这时。精确计算,狄青升为枢密使,就是在这前一年。之后好事继续上演,之后两个月,最牛最强硬的言官唐介也回京了,他仍旧担任御史。一切的迹象都表明,仁宗皇帝想再次振作,让国家在灾难不断,反叛不断的局面里兴旺起来。5 K( k1 a4 q/ N- M
  这多好,可惜天不从人愿,赵祯的悲哀突然降临,他最心爱的人死了。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日,张贵妃暴病身亡,年仅31岁。从这时起,仁宗皇帝的神智和身体都大受打击,他承受不了心爱的人离去,逐渐变得精神恍惚,沉默不语。! C4 w7 s# O- Z7 o
  历史到了这一步,史书上的记载就变得非常妙微,作为现代人和作为宋朝人,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说宋朝的官场,张贵妃之死,让他们非常高兴。我没有夸张,说的不是特指包拯在内的言官系统,指的就是宋朝的全体官场。; k9 L+ V1 w4 f3 _" g  k- T
  张贵妃之死,让所谓的张氏集团骤然崩溃,没有了枕头风,看看张尧佐、文彦博之流还怎么升官发财,尸位素餐。这真是大快人心,从此世界又变得公正了!至于皇帝本人的感觉如何嘛,就不是他们的业务范围了,在所有用儒家学说培养起来的官员的认知系统里,人活着,有“礼”这种法规来规范着,人死了,同样也有各种相应的标准去埋。7 u4 O4 q$ D- y
  悲伤?那好办,您可以用輟朝了,成服了,追赠了之类的办法来表现。一切都有制度,保准您生荣死哀,风光体面。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22: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29)
  v8 d6 e, H& L7 P3 R: ]  ) l: |2 k) q# H! V& d7 L9 Q
  于是他们就愤怒了,真是搞不懂,皇帝怎么能这样出格呢?!赵祯给自己的心爱的女人的出殡礼仪定在了最高规格上。
; G0 f5 e' K. M! w1 L& c  居然是以皇后之礼殡葬!
( Z0 }, t% i, t2 C  严格说来,他这样做是有前科的。当年被他废掉的郭皇后暴死,他也以皇后之礼发送,完全不顾刚娶进门的曹皇后是什么感想。可那时情有可缘,毕竟郭氏曾经母仪天下,除去“耳光门”事件外,没有任何出错的地方。这时的张氏完全不能等同,一介贵妃而已,并且时常干政,受贿的丑闻都牵扯到了当时的宰相加御史中丞等等等等一大堆高官。
1 ]7 u1 J% X! |. K  |# Q& k  还有她不当宰执死不甘心的伯夫。这样的女人,不打进冷宫都是便宜了,凭什么再追封成皇后?2 E7 L8 R/ v" B4 o3 z
  赵祯不管这些,不管谁反对,他一意孤行。在张氏死后的第四天,追赐其为“温成”皇后,在皇仪殿为其举丧,輟朝七日,天下禁乐一月,他本人亲自成服,到了发丧的正月二十日,率领文武百官,护送灵位出宫,进奉先寺。
% o  E8 T9 h6 x6 v+ G  这一切的规格,是无可挑剔的皇后丧仪,说句实话,就连当年他的养母刘娥皇太后都没能享受着。本来注定了只能给一个女人预备着,就是现东宫之主,曹皇后。可是她又消失了,历史里没有她这时的记载。这位贤德到成了习惯的女士继续沉默。可她应有的权力自然有别人为她维护。( Q  f+ e4 n8 }# i) H
  维护行动分为丧前和丧中。
. S+ x+ j. F5 j- b& a  丧前时,为了皇后的头衔,整个御史台在现任中丞孙抃的率领下全体出战,和皇上闹得你死我活。半点都没有夸张,因为事后皇帝没妥协,他们真的全体辞职,撂挑子不干了。' r& m9 c# h# |
  丧中时对抗进入高潮,就在举哀的最重要时段,为死者正名,读哀册时,出了大漏子。原先指定的枢密副使孙沔突然放下了哀册,说:“当年章穆皇后葬礼,是由两制官(翰林学士、知制诰)读哀册。现在温成皇后是追封的,反要两府大臣行事。这与礼不合,臣拒绝读册。”- Q# D* S* T$ z6 H5 N2 [2 t, [' R) A
  3 M% s, [# t% M( I( Z* F* F1 r
  连载(1030)4 G+ i! t: r2 G% x( E2 E2 ]
  / O" \' U  A7 B& l# \- O+ _
  事发突然,皇上和大臣们都愣住了。这个孙沔是狄青南方平叛时的副手,很听话的一个人,尤其是刚刚提拔上来,正应该百依百顺报答皇恩的,怎么会突然间翻脸?
3 c+ A5 `$ F+ n0 Z  赵祯惊怒交集,但是为了葬礼顺利进行,为了让心爱的女人得到最后的安慰,他忍住了,反而派人好言相劝,孙爱卿,你就读了吧。
" }& K" a  }  b, Z8 O  孙沔大义凛然,说了一句话。“以臣孙沔读册则可,以枢密副使读册不可!”说完把哀册往桌子上一放,没向任何人请示,自己就退了下去。% I  V. m# o5 d$ g4 O0 y( w
  彻底冷场了。赵祯望着眼前黑麻麻站满庭院的大臣,只觉得一阵阵的头晕。他今年45岁了,自13岁登基以来,己经称帝32年。近半甲子的光阴里,他可以说对臣子们超级仁慈。他曾经在后花苑里游玩,嫔妃云集,侍者成群,他边走边频频回顾,像是寻找什么,却始终没说出口。直到回到宫里,才急匆匆地说取水来,这一路快渴死了。
6 g/ O1 n7 A: V( c: h% C  嫔妃们很不解,官家为何不在外面要水,弄得渴成这样?
6 Y* c- B! f4 V' s/ }; i9 L/ ?. `, N  他苦笑了一下,说回头了好几次,都没看见随侍奉水的人。如果当时要要水,管事的人岂不要受现难?所以忍一下吧,直到回到宫里。% o8 ?' A7 V' m' P. x9 w
  更有一次,他半夜忽然想吃烧羊肉,想了又想,还是硬压了下去。旁边人问为什么,他说,一但他想吃,就会变成惯例,每天晚上御厨房里都会杀羊准备。天天杀生害命,于心何忍?, {6 W6 d- l1 R6 Q9 ~2 l1 t
  这样的事很多,对眼前这些大臣们,他更加是轻拿轻放,平进的俸禄厚上加厚就不用说了,就算是犯了大错,也没有一棒子打死,永世不得翻身的例子。这样的好,为什么就换不回来些许的同情和理解呢?
- @; o) @8 Z$ Z( U& J  近在咫尺的这个女人,不管她之前做过怎样没有分寸的事,她都陪着自己度过了之前战争动荡,反叛不断,党争烦人的日子。大臣们,你们道貌岸然、圣人嘴脸,难道身上就真的一点污点都没有吗?抛开平日里工作之余到各处勾栏里公然鬼混,其它的丑行更是数不胜数。7 w& d0 c/ G+ @# F  |8 C& d, _
  就以孙沔你为论,就不是个好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2: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31)# S, x4 e, b$ I" I  C$ `# G/ i
  
. d" b: V/ \2 k3 P  孙沔贪财好色。按说只要是男人,就没有不好这两样的,可像他这样出格的也实在不多。总体来说,他做到了到处好色,随地发财,走一路贪一路,从没有落空的时候。
* p0 y4 _4 e1 P$ z  先说财,他在并州当官时,衙门里的吏卒们时常出公差,四面八方,跑得超勤快。却不是为了公务,是拿着朝廷的旅差费,给孙沔贩运纱、绢、丝绸、纸还有药品。这很让人讨厌,不过是当时的风气,几乎每个官员都搞这样的把戏。) ^  ]! L# }2 G' r
  同时过百万的禁军、厢军,各衙门的小吏衙役们也就都有了营生,不至于太闲了。! N; A5 Q" `7 [7 x/ @: m/ Q
  上面的是通例,下面就刺激了。孙沔贪财时是凶狠型的,只要挡了他的财路,不管是谁,都小心着家破人亡。他在杭州当官时有两件事,很有代表性。
0 T" _9 ]$ P# H/ \/ ]7 }; X8 }  首先是继续做买卖,孙沔亲自出马,和一个姓郑的萧山人谈纱的价钱。郑某一时不识官商真面目,出的价很高,而且不还价。孙沔只好怀恨出门,越想越气,决定来个狠的。他派人去查郑某的案底,辛勤查帐之后,果然查到这人偷漏了税。1 T* R4 K6 O8 z& j+ D; B
  把柄在手,价钱好说。可惜郑某把事儿看得太轻了,孙沔要他的纱,更要他的命,一点偷税的勾当,就把他发配到了别州,家产全部充公!$ _% n: [* u: V0 \0 e
  这还是勉强说过去的事,毕竟郑某自己手脚不干净,给孙沔留下了整人的理由。下一件事,就纯粹是恶人本性,卑劣的畜生行为了。
$ i2 ^$ h) R/ L1 i  杭州自古繁华,地杰人灵之外,还相当的有钱,民间总有些希奇古怪的宝贝偶尔暴光。杭州市民许明就藏有100颗成色极好,浑圆硕大的珍珠,以及一幅郭虔晖所副的《鹰图》。地道的奇珍加古董,让懂行的孙沔大流口水。为了得到这两样东西,孙沔大动了一番脑筋,想出了一个层次分明,超级混蛋的计策。1 F2 t  j' R# [% W
  东西有两样,要个个击破。谨防许明一时冲动,把宝贝毁了,来个玉石俱焚。他由自己的小舅子出面,先去买珍珠。100颗罕见的大珍珠,他出价32000钱,也就是320贯!几乎连一颗珍珠都够戗买下来。但是竟然成交了。
6 i" P9 V" m: k  U! O3 r  这就是手段的高明。孙沔摸准了许明的心理,许明爱珍珠,更爱《鹰图》,总想着花些代价把瘟神打发走,所以对珍珠就不会认真。8 @1 n. W( v2 i
  
* h* H9 {% A* e  连载(1032)6 q. p( w: [- }+ i+ I1 X0 b
  " c* w' S1 R' T$ s: U9 C/ t
  珍珠之后,《鹰图》就更成了许明的命根子,孙沔知道得玩狠的了。现在请朋友们掩卷默想,要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让许明乖乖地交出宝贝,不得不屈服呢?) ]/ D7 j0 u* T2 T; c% A
  千年之后,都觉得匪夷所思。孙沔居然查到了许明小时候有个乳名,叫“大王儿”。这就是罪,一介平民,僭越称王,你想造反吧!5 w7 p$ y+ Q( y
  许明被刺配充军,《鹰图》顺利落到孙沔手中。许明直到孙沔调离杭州之后,才在营牢里自断一臂到提点刑狱使司喊冤,得到释放。
  E1 d4 B) d, o  F* A* t4 p7 V5 z  以上是孙沔的贪财事例,下面看他的好色。3 e5 O1 c7 u- i0 H, |2 Z" C# G) h
  孙沔之好色,达到了兼收并储,来者不拒的程度。具体的表现就是无论是良家妇女,还是军营官妓,只要他看上了,就在劫难逃,终究到手。
. b7 s  a# z, K% h: J  他在处州当官时,某次外出游玩,偶遇一位名叫白牡丹的女子,突然心动,不可抑制,于是诱(史书原字)回官舍,如此这般。这是第一件,第二件发生在并州,他在上任的路上,居然公开接收妓女一路同行。: B0 Q9 q  M3 c9 P
  以上考虑到被害方的身份,妓女,还有白牡丹这个名字就不是正当职业者,孙沔的行为只能归纳到行为不端上,小小的风流罪过。那么请看下一例。它也发生在风景如画的杭州。
/ N$ M/ D/ e' C/ q  杭州自古多美女,西湖边上总关情。孙沔曾经日夜都在那里留连。结果他就看到了一位姓赵的超级美女。可惜名花有主了,她许配给了一个叫莘旦的人。孙沔开动脑筋,要怎样才能不合理但绝对合法的把赵美女据为己有呢?
/ _4 z- o2 R$ a5 e) }  办法永远都会有的,只要你有权力和欲望。孙沔先从莘旦的家人下手,他借口莘旦的母亲与和尚私通,把她抓到官府。又指派官妓把赵美女的妈妈看住,另换一套面目,充当救命恩人,把赵MM带走,从此日夜厮守……这就是在张贵妃葬礼上大义凛然,主执正义的枢密副使孙沔孙大人的真实本色。; l- \" C3 t4 l7 a
  这样的人居然能位极人臣,还动辄以仁义道德自称,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其实也不止是他,全宋朝官场的大臣们,几乎全体手脚都不干净。就以这次葬礼风波为局限,把出风头的几位都详述一遍,就可以看到盛世间的士大夫一族是怎样的嘴脸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2: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33)
# C5 s( Q" Z$ m/ X) ~  
, {; N* D0 m$ A' j6 ]5 m- Q' i  下一位出场的人是宰相陈执中。前面说过,庞籍下野之后,梁适升相,但他没有资格做独相,很快皇上的老师、恩人陈执中回朝,分了他一杯羹。这时孙沔突然当众秀道德,撂了挑子,危难中陈执中顶了上来,坚决支持皇帝。$ G+ T: X  g" i# o* r) g8 |
  枢密副使不读哀册,那么宰相来读。陈执中让张贵妃的葬礼骤然升格,比之前的待遇更高了。葬礼圆满结束,皇帝对恩师充满了感激之情,大臣们恨不得骂死这个老牌的墙头草。) S0 A# e" X8 x% J+ e
  这是士大夫之间的仇视,作为现代人,可以忽略,因为陈执中毕竟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按照宋朝的为官之道做人。我们所要看的,是他做为一个“人”,做出了什么样的勾当。
1 |5 @" [2 \7 X! z9 X1 e$ O  半年之后,他家里出了件事。官方资料记载,是死了一个婢女,名叫迎儿。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开封府调查,是被活生生打死的。案发过程,有两个说法。一,是陈执中亲自动手,把婢女打死;二,是他一向酷虐的爱妾张氏殴打至死。! b6 q: `! {/ K. s: J7 M
  官方结论,不管是哪一种,陈执中都有不可推卸的现任。
: b/ ~  x& X" d! o. }, w  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记载,出自司马光的私人笔记《涑水记闻》,死的不是一个婢女,而是三个。迎儿当年只有13岁,只是个女童而已,不知犯了什么过错,在张氏的鼓动下,陈执中亲自动手,毒打多次,寒冬天气里,赤裸捆绑,关在黑屋子里,直至冻饿而死。另两个女婢一个叫海棠,另一个不知名,海棠被打死,无名的那个被剪成秃发,自己上了吊。! @: ^1 e- L7 _
  这是堂堂宰相府,知礼读书家的做的事吗?!陈执中对外恭谦礼让,对谁都客客气气,想不到背地里居然这样残忍刻毒!
% a4 z. E6 x7 u, J0 l  事情暴光了,陈执中被御史台弹劾,停职回家待罪。从当时和现在人的普遍意识里,他这就算完蛋了。想想看在宋朝的仁宗年间,居然出了这样的事,除了法办之外,还有别的答案吗?结果是有。那是个封建年代,人和人就是不平等的,现代的人权意识,在那里没有市场。. D5 j5 G  w* I' m8 y3 O9 D$ s
  哪怕是仁宗皇帝再仁慈,也没法把一届宰相和几个丫鬟使女的性命等同起来。他犹豫,这只是私事,最多不过是丑闻,难道就此罢免老恩师,甚至法办他吗?
: y% W! C2 `; w% n: d: x  
/ u7 K. }4 Q  h) a  连载(1034)6 c7 n2 E0 v+ j& E& i
  4 y2 g% }# t+ g- S0 q+ x/ \7 W7 V
  他的这种犹豫,直接导致了司法部门对陈执中案件的审理力度。尽管御史台全体出动,不断弹劾,陈执中的宰相头衔巍然不动。直到仁宗朝第一位吵架王、弹劾王欧阳修回京。! q3 k! b: [. a6 e6 }3 N& V
  庆历年间被贬到外地的大才子欧阳修终于回来了,他的职务被安排到一个非常对口,非常称职的地方,是两制官里的翰林学士。清闲又富贵,可他呆不住。他第一时间地冲进了漩涡,不遗余力地打压陈执中,不把这个貌似忠厚,极端无耻的斯文败类打倒斗臭,他誓不罢休!2 d1 E( i) N$ f% y+ K4 e( d
  至于为什么这么冲动,他自己知道,全宋朝也都知道。那涉及到另一个巨型丑闻,间接地就由陈执中制造。
8 X9 m( T2 X# S  V4 i1 ]  庆历新政时欧阳修比范仲淹等主角还要出彩,他旋风腿冲天炮打遍宋朝每一个角落,让几乎全体官员都灰头土脸贴上小人的标签。这样做是有报应的,牛人出牛事,仁宗朝、甚至北宋第一丑闻就落在他的身上。! U( z" H8 n' j# Y
  事情是这样的,欧阳修的二妹妹丈夫早死,她带着女儿张氏到哥哥家生活。欧阳修把外甥女养大成人,嫁给了自己的远房侄子。可是他的教育力度明显不够,这位张氏女孩儿有个坏习惯,她喜欢外遇,和丈夫衙门里的办事人员有了暧昧关系。事发之后,由当时的开封府尹杨日严办理。" a  |3 |$ J- I  X' I8 G) X3 |
  杨日严在历史里籍籍无名,在欧阳修的心里也就没了印象。他狠扁过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位杨先生曾经在益州任上贪污渎职,被时任谏官的欧阳修弹劾丢官。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本来是小一辈的龌龊事,竟然联系到了老一辈的欧阳修身上。
# q* s! ~) y0 K- R  审理报告上说,张氏供认,当年在欧阳修的府上,她和舅舅通奸,而且有银钱往来。此报告一公布,天下立即大哗。天哪,这是乱伦,最让人不齿,最恶心的一种丑事,居然发生在了当代才子之冠的欧阳修身上!
: N5 ^% p# E2 [! ^  会是真的吗?普天下的人都在问,官场上却一致认定。真的。理由有二,第一,欧阳修有前科,这人风流好色,早年时就和官妓鬼混,留下了好多精妙绝伦的诗词,他推都推不脱;第二,他变卖了张家的宅院,钱都归为己有。这有契约为证,根本无处抵赖。
  e3 |3 z9 Z; `( x" y  在当时,舆论说什么的都有。有认为欧阳修被陷害,这是打击报复。不能说有银钱往来就是通奸吧?亲戚家互相借贷,这再正常不过了。都是杨日严这小人在从中搞事。另一种占绝大多数的说法是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种种迹象表明,欧阳修就是个乱伦犯!+ [2 [2 v+ q! p8 n  Y. l
  结果他就被贬出京师,外地反醒了。要指出的事,那时的宰相就是陈执中,倒修事件中,他最差也是个默许者,所以欧阳修把他恨得死死的。这时丑闻轮流转,今年到陈家,还不快意报复?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2: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35)
$ b; F+ Y9 A2 Q7 b; W9 I  9 ?. ?. x9 }6 d/ W* @
  欧阳修出手,是北宋仁宗年间最可怕的弹劾武器,堪称战无不胜,弹无不倒。从战绩来说,别说是软柿子陈执中,就连名垂千古,铁脸无情的包拯,都不在话下。% N8 R9 S7 _0 T
  陈执中倒了,他熬过了整个御史台的狂轰乱炸,连御史中丞孙抃为了他辞职不干,要同归于尽都安然无事,可是欧阳修一到,立即被赶出京城,到亳州去反醒思过。
6 W) H! Z6 V  M8 e% u$ O7 \  {  事情到这里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在一般的史书中,这段时光里的宋朝发生的都是一些零碎的琐事,没什么需要重视的,也没法归纳出什么。紧接着它就进入到了至和、嘉祐年间(1054-1063年),那时就更太平,更祥和,更琐碎了。根本没法整体说事。& r4 f4 s- D0 @2 H
  但是仔细研究,我发现不尽然。上面所说的这几件事,正是宋朝,至少是仁宗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仁宗朝在此之前,尽管外患内乱不断,可是在仁宗赵祯的领导下,一切都平稳有序。在张贵妃死后,赵祯的心灵和身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直接导致了他的施政纲领,还有领导力度。
: M1 d8 K4 q- R! M9 C( b  宋朝开始变样了。
2 t/ a  I) ^8 u+ s; H0 w6 K: C) w: o  说张贵妃之死,本是一件小事,除了生死两皇后的名份很重叠,对曹皇后一再地轻视不敬之外,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吗?有的,自古以来,领导人的配偶对领导人的影响非常巨大,连带着对国家的运作也有波及。远的例子,比如唐高宗李治,如果他的身体一直健康,怎么轮到武则天批奏章,管国事?近的说刘娥,赵恒晚年神智昏乱,没法办公,她才走上了前台。再近些说慈禧,她的丈夫也是病死得早,儿子还太小,才轮到她当政。更近的……,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l+ z" ?. G0 P
  综上所述,己经很明确了。如果这几位女强人的丈夫一直健康正常,她们根本没有走出后宫,打家劫舍的机会。证据就是她们丈夫得病之前,她们没一个敢挑事的。
6 B0 O) u8 p0 J3 D/ e% I9 S  具体到赵祯的身上,张贵妃死了,他必须得找新的女人。这不仅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工作的需要。他得给宋朝的百年基业生出个继承人来。于是女人多多选,出现了10位得宠的嫔妃,号称“十阁”。10个啊,这样的工作力度,让赵祯很快出现了健康问题。: z1 x& x  J7 }/ z! I7 v
  先是无精打采,不大理会国事,渐渐地病情加重,突然间昏迷不醒,长达3天。之后健康每况愈下,再也没有振作起来。这样就导致了两个后果。第一,国家再没有新的调控举措,任由着国事随遇而安,官员们随国同安,由此流传下来千古艳羡的盛世传说;第二,皇帝病倒,臣子顶上。总得有人管理国家吧?一大批的名臣冒了出来,这种既照顾好皇帝,又管理好国家的行为,让所有朝代的臣子们钦佩,造就他们不灭的英名传奇。
2 [; {, U7 v9 e4 ~! i& p  4 b  x+ `  y: \: E# ?) V( W, F
  连载(1036)
7 r8 {* q) _  x' z& j# m. q9 H# n  5 S: y5 `# K: M% V; m, V' h9 Y0 j  R
  可是也有局限。试想既是贤臣,就得跟着皇帝走。皇帝病了,也不能自作主张。于是北宋的仁宗朝就变得平湖秋水,平沙落雁,一切遵循旧制,以平为主了。
$ r/ Y. e& |. Q  具体的发展过程,就从陈执中下课开始。他和梁适都走人,中书省大换血,上任的是文彦博和富弼。其中的富弼和稍后上任的权御史中丞包拯、任经筳侍讲的大儒胡瑗,以及翰林学士欧阳修,并称为“四真”。即富弼为真宰相、欧阳修为真学士、包拯为真御史、胡瑗为真先生。
% H/ H, O$ D9 b( }8 m+ I" X  至于文彦博,谁让他的仕途那么悠长,中间起伏不定,到评定四真的时候,他又潜水了,头衔被暂时剥夺。- D- `$ N/ Z. x/ z
  四真当朝,是宋史里少见的盛世传说,被后世一再传颂,那么就从他们说起吧,这段时光都发生过什么事,谁做了什么。四人之中,胡瑗首先剔除在外。这位真先生是儒学宗师,除了学问高深之外,最让人敬佩的就是道德隆重。人家从来不趁着和皇上挨得近,就什么都讲,什么都掺和。- m2 U% x( A6 V5 H
  于是经书之外,没有天地。胡瑗独善其身。
. `! H( e+ q6 L2 T  包拯暂时也没有戏份出场,他之前弹劾张尧佐用力过猛,还在修养复原中。余下的就只有富弼、文彦博、欧阳修了。这三个人一惯活在风口浪尖上,可惜富弼也要除去,他真的成了仁宗朝的“真宰相”了。他创造了一个纪录。
4 O6 e1 s0 F& E/ P* [  高洁无瑕,片尘不染。终其一生,再没有任何人弹劾他。
0 @- O; R9 ^; y% R+ q" b9 k+ ?! _  这真是破天荒头一个,连范仲淹都做不到。其原因是什么呢,此人变了。被夏竦的谣言击中,贬出开封之后,富弼的心灵起了极大的变异,让当年那个为国为民热血沸腾,与契丹交涉不惜性命,谈改革不顾身家的真汉子变成了宋朝最经典的执政官,成为“真宰相”。; a0 Z" x7 Y* O0 X
  这个心灵转变,除了悲哀,或者成熟了、腐烂了之类的评语之外,其转变的原因、过程,都足以成了宋朝不断没落,走向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那个冬天的缩影。帝国之亡,实亡于人心之没落。
3 V4 W4 q& w  {  说得远了些,五人中只剩下了欧阳修和文彦博。这两个人都是新回京师,可是能力和风格,让他们立即就成为风云人物,其开端就是困扰了宋朝快八年的黄河水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7 07:13 , Processed in 0.0790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