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0 22: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57)
- }" q/ r2 C" y2 j) l' N) Z / n1 z" {% x I
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一月,又一届科考开始。宋朝科考无数,中国历史上的科考无数,但论地位,这一届无与伦比。
* l1 W1 Y! W- H5 \# a 前提是文学方面的。
7 S2 `; g9 j$ C 中国文学史上盛称“唐宋八大家”,其中唐三宋五,宋朝所占的这五个人中,有四人在这一届的科考中汇聚,盛况可谓空前,并且绝后,数遍中华历史,只此一份,再无后继。另外还剩下的那一位,其实当时也在京城中。只是他为人太特立独行了,不跟这些凡夫俗子们一起玩。# a+ B, G* q7 v
抛开这位“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神仙爷,去说这四个人。四人之中,以欧阳修在当时为首,他是主考官。这是历史的契机,以他从小就深深刻在脑海里的韩愈文集开始,一生至此己经整整50岁,他成熟了,对于文学,对于历史的掌握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样的“体”,才足以截“道”。
2 W. J# E$ n9 C) p, d 这是个根本点,在这次科考之前,体和道之间,可以说是本末倒置的。浅显地说,就是全天下的文人墨客都以讲究词藻为能事,谁会修饰,谁就是大家。这样文章中全都是些讲究到了极点的险韵、怪字,大家争奇斗艳,看谁能玩出从所未见的花活儿。
3 v3 a1 \' ~# m7 \+ e6 G- t 至于文章的宗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文章,这个终极问题,就没人在乎了。欧阳修身为当时的大方家,注意,还不是大宗师,他非常的愤怒。他一直在倡导要恢复古文,像古人那样,文章的第一要务是要把事儿说清楚。- ?, _- e- k" o$ r$ [: D! W! v+ X+ i
得与国家有利,与民风有益,文章绝不是时装秀,科考也不是T型台,这是要传颂万代的,不是仅仅一时的敲门砖!
/ I& x9 `4 P" O- ^, P# I0 l 他抱着这样的想法走进了贡院,寻找着符合自己要求的举子,他找到了。这真是个异数,茫茫神州,幅员万里,宋朝开国己经百年,文教之盛,是自有文字以来从所未有的,可能和他心灵相通的人,居然在辟远边陲的西鄙之地――四川境内。
& t' r9 Z( D' Q3 O A" w* k7 d
1 K) E' k z$ x: C9 @* m, R1 A3 R 连载(1058). |' c0 n0 k* I- ~. Z1 W; `( q0 \
/ N. s1 Z" b; z. [, |7 P 四川在当时是地道的老少边穷地区,财富是这样,文化上更是。数遍整个四川,在这次科考之前,只出过两个进士。
2 B Q2 K; I" Y 一个在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是位姓孙的中举。另一位出在仁宗的天圣二年,他姓苏,叫苏焕,眉山人氏。就在这一年,眉山当地欢庆新举人产生的时候,有一个17岁的少年变得沉默。他就是苏焕的三弟,苏洵。1 [* ^/ L! X Q9 @7 A
苏洵是个快乐的青年,此前的岁月里玩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这时他被震撼了,二哥的荣耀,父亲的笑脸,让他的一些东西觉醒,功名,原来是这样的东西吗?他开始重新读书了。注意,是重新。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容置疑,但就是个玩心大,只此一点,就铸就了他一生的郁闷。; Q2 g% c' K [& T
17岁时发奋读书,苏洵是真的努力了。三年之后,下一届科考开始,他一次性通过了乡试,沿着哥哥走过的道路,向传说中的繁华帝都前进。这时他深信,世界是他的,功名是他的,一切都是他的。但是结果……他落榜了。2 x5 H8 F: ]+ h/ [, n
当时他只是觉得有点沮丧,或者有点惊讶,为什么没考上呢?可没有半点的悲哀。他知道自己还很年青,这时不过才20岁,再考就是了,我这么聪明,肯定会成功的。于是他轻装返回家乡,回程的路上,他顺便饱览了大地山川,湖海汪洋。他的眼界开阔了,胸襟变得宽广。
! e3 f, p; J" W! O! p, d, q 悲哀也在这时悄悄地降临。. P( D* O* _+ \# u' t$ y6 v3 t
他读书的本意是为了功名,这一点从始至终都贯穿了他一生。可他的性格却在另一条轨道上。他精力充沛,性格倔强,而且胆子超常的大。这几样素质凝结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注定了他不会乖乖地听话。尤其是不会听那些他认为不如自己的那些人的话。
1 _3 f' w) |1 K4 q( _$ w: n" u 这时他20岁了,此前只是个朦胧中的少年,他可以深信书本,去死记硬背,为了功名不顾一切。如果能在这一届考中,他就会沿着富贵之路顺利地往下走。可他没考中,重新回到了天地自然之间,这就不好说了,他的心灵在成长,学识在按着他的天性,在选择性的积累。& p* ` Q8 V$ Z% L5 \; m
再不是别人教他怎样,他就怎样的局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