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远古至秦朝的150个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5: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49、宋襄公
7 U, Y+ Y5 A% W: a' K  $ z$ a* J8 z6 P- G/ I
   宋襄公打算作全中国的霸主。
5 L* i. Y( w4 V) `  6 R6 L+ z" J; f1 f" x
   其实,宋国国力并不强大,在河南、山东交界,是商朝遗民的聚栖地,而遗民又是一类顶可笑的人:从前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新的时代又不能适应,所以活得像做梦一样。虽然衰败成破落户了,但祖上必竟是阔过的,商朝遗民们想出风头的心思比天都高,总是容易被往事打动,总是被过去的荣耀搞得心痛,理想主义者宋襄公就是这样的集大成者。& S5 J/ X3 k; n9 U% j3 i
  6 t: h( \$ o& y3 J0 A3 _
   公元前638年的一个美好的十月黎明,食草动物宋襄公鼻子上插葱装野猪,为了争霸,和南方的楚成王打了一场叫人哭笑不得但影响力重大的仗——泓水之战。& ]# Y. `5 T, Z
  
# W; I" G" a8 o4 e0 V0 v   宋军和楚军在宋境的泓水地区展开会战(河南东部柘城县北)。宋军本来占了地利,已经进入泓水岸边预定阵地,楚军却还在摆渡过河。子鱼依据兵家常识,劝宋襄公半渡而击之:“趁楚人过河一半儿,首尾无法呼应,一击必乱,可以得胜。”
7 t( F9 k, q  Y' z: \  ( K! r4 }/ `. ?4 m+ H9 e
   “我是一向主张仁义的,怎么可以这样不择手段啊?!”宋襄公不同意。
( P% D' T  C% J" G3 X  
- C' D, S! h$ U" C2 z1 P   过了一会,楚军完成渡过作业,开始布置阵势。子鱼又劝:“敌众我寡,要打快打,错过机会,咱就悬啦!”宋襄公还是满口仁义道德,说君子不困人于厄(念饿,险阻),不鼓不成列,等楚国佬儿排好阵式,咱再一本正经地跟他打,打他个心服口服。
  F$ ^( e; j) Y4 W( l1 J( M! }  
9 w$ D% r" V8 C   宋襄公传下命令:“亲爱的军士们,等会儿开打的时候,要先看看敌人头上有没有白头发,对于白发老人,以及已经受了伤的,我们不许再打。”
) q7 f9 J( j+ q. W  ; I5 f: F% Y* d
   哇!我服了you,子鱼听得直翻白眼儿,差点直接从车上掉下去。% i: A9 F9 C. D: J8 c( {) j" Q
  ( F4 Z% i0 A9 O1 r; F
   说时迟,那时快,楚军大阵已经摆好,主帅成得臣把战鼓擂得山响,人跳车跃,呼声动地,实施强力突破。宋军哪里抵挡得住,来不及数完敌人的白头发就纷纷溃退。宋襄公的精锐“门官”(禁卫军)悉为楚军所歼,宋襄公大腿挂花。7 D' F6 T, T' g( ?( x
  ) X' C% d( H# V- v# M6 D
   败回城里以后,宋国人都议论宋襄公的错误战术。宋襄公还解释呢:“君子作战,不重伤(不二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也就是不埋伏于峡谷上面压袭敌人——比如后来的崤之战),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不禽二毛(不俘虏老大爷——头发有两种颜色的白鬓老年人)。你们懂不懂?”宋襄公说得一点没错,古代战争都是这样很有古风的,所谓为战以礼。5 r! P1 v, z) o) q! T: S
  
- b! h3 b! F. J& B   子鱼说:“您才不懂呢?战法云,以正合,这您明白,战法还云,以奇胜,您就忘了。致胜关键在于出奇制胜。对付敌人还讲什么仁义?”
, s$ j7 G  H% [# m4 y* s  1 c' ~/ h; ~) B2 O% a
   宋襄公因为腿伤,第二年就像“唐吉珂德”那样愁闷地死掉了。人们后来讥笑他,把对敌人仁义叫作“宋襄之仁”。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败死,标志着商周以来“成列而鼓”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诡诈奇谋的作战方式正在萌生。7 s5 c% p( G  j
  
, i$ F( b. g. e: M1 |, Y0 w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迂阔可笑战败者宋襄公,却被《春秋》一书算做了“春秋五霸”之第二(继齐桓公之后)。很多人不乐意,说他不配。其实宋襄公所坚持的“为战以礼”的传统古典战法,在我看来,也是最具有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宋襄公的仁,还是有他独特的历史意义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5: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50 重耳1 P6 x, G, r$ b
  : i! |7 ~! z% |8 k4 s  V! D/ Y. F6 g
   重耳本是晋献公的大儿子,因为不讨爹爹喜欢,被赶了出来,在国际间流浪了十九年。
) A& s6 P0 u" K1 M3 n5 P( t  * z' u( \# A% L/ v9 V% B3 I" f
   重耳临出行流浪前,对妻子说:“我准备带领一些老叫花去东天朝圣了。希望你能等我二十五年。如果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就改嫁。你看,我很宽容吧!”- p3 H8 t7 Y% g
   ' o+ _! ]" {2 u6 ^1 \. z! u6 E4 {
   他的妻子穿了红色的盛装,腮上涂了红色的胭脂,对老公笑道:“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该‘就木’了(进棺材了),到时候还能改嫁谁啊?要改嫁,早就应该改嫁。虽然是这样,我还是坚决等你。”这就是成语“行将就木”的出处,带着死亡的气息却原来出自美女之口。6 H- N7 I% n; V6 S0 E8 a
  
/ w4 h1 h0 Z; c& e! |+ ], y5 ~   重耳开始流浪了没几天,他的管财务的头儿,趁乱带着所有的钱财开小差跑了。重耳没办法,带领着他的一小撮信徒,慢慢走下黄土高原,穿行太行山而滑入华北平原,看见黄河冲击出的广袤大地,突兀起卫国的都城。二流子重耳兴奋地说:“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 F4 x" c* O. ^* x* g" A5 i  
% B+ L  k7 Y3 q$ S4 g# p# z5 K   卫国国君卫文公觉得,对于重耳这样没资金也没技术的国际二流子,连敷衍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于是他说:“估计这家伙是流窜国际的恐怖主义分子,给我看紧了他。”# ^  H9 W& x2 p/ Y6 e1 @6 j
  
* _$ U8 e+ Z( V9 J' Y" w   于是,卫国人把大门朝着重耳的鼻子关上了。真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只有心知。+ i& p4 `; `. \' E: X# j# m
  
0 J; D" f7 n6 J/ S5 e: i  A   那又有什么办法呢?重耳像讨食的野狗,没吃到肉包子,却给人泼了一身米汤。他用凄凉的眼光望了一下他所不解的人间,抖了一抖身上的毛,向北折行,绕过卫国走。7 ?5 g  ?) y* S# N+ G7 B
  
+ [! ~) E. g0 m7 H1 E% I   重耳一行人因为被CFO(首席财务官)卷走了资本,于是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他们绕到卫国北面的“五鹿”地区(河北大名府,李逵劫法场的地方),饿的已是湿汗淋漓,实在不行了。重耳说:徒弟们,谁能替为师前去化些斋饭啊。
2 K& r& f. }$ ^) t* z  
# E: H' f( i/ ^   他二舅狐偃手搭凉棚,仔细观瞧,发现灌木林边,有几个野人正在“米细”。狐二舅哈喇子立刻流了下来。再重复一遍,“野人”在春秋时代不是吃人生番,而是郊外农夫,因为在野劳动,所以叫野人。. w9 e% [: ]+ `7 m: E# i- i* g
  : X4 O" g, |* ]( k
   这帮野人一边拿着树杈撅成的筷子夹兔子肉吃,一边偷看这几十个疲惫不堪、衣冠不整、形容憔悴却风度堂堂的奇怪的远来的叫花子。这帮叫花子则在直勾勾地看他们筷子上夹的肉哩。野人们不由自主地憨厚地乐了,露出焦黄的牙齿。
+ P& [7 D6 u& z% c  U2 N4 Q  
/ N0 w) L+ N4 o, G* x% y   重耳无可奈何,命令狐偃说:去跟他们要点饭吧——对了,肉少点也行。' v. `% w3 L1 L& `* }" s
  
* ?  [( t" n4 j3 B   狐偃只好走过去作揖,像野人乞食。那些野人坐在地上,仰望这个狄国人种的家伙,就像围观一个大鼻子老外。野人们不知怎么想的,也许是出于他们天才的搞笑能力吧,他们居然以次充好,装了一碗假冒伪劣的泥巴,献给狐偃先生。狐偃先生以为泥里必是刚烤好的兔子肉,赶忙乐呵呵端着,跑回车上给重耳吃。重耳搓了搓手,小心翼翼地把泥巴掰开,看见里边只有一条蚯蚓。
3 z* `, [# w4 {  E/ F! l  
& B4 _2 T; D: k& M: U+ V2 U! Y9 r   也太欺侮人了,重耳火冒三丈,差点在毒日头下面晕过去。他扔掉泥巴,从驾驶员魏仇手里抢过鞭子,下车就要跑去找野人打架。赵衰赶忙上前劝止,赵衰说:“泥土,是国家的基础,您有了泥土,就有了国家。这是上帝给您的启示,请您拜受!”
: Y5 C3 }# a6 [' j  ! G1 Y& V: K+ H, `1 _
   重耳听了,觉得打架未必能占便宜,就放下鞭子,把衣服抻抻平,紧紧裤腰带,恭恭敬敬地趴在地上,右手触地,左手压右手背(绝对不能相反,反了的是女子之拜礼),以头触地——头触地位置在手触地位置前,行了个稽首礼(若连续两次以头触地,叫做“再拜稽首”,这是古代最大的礼),然后泪流满面地接过狐偃手中的那碗泥土。5 w# t4 i3 B" N8 B& P) _1 \0 {
  
. ]+ l. d) p% T0 K: x; t   吃不到兔子肉,吃了一嘴泥,重耳在野人们错愕的目光注视下继续昂然赶路,直走得虚汗涔涔七魂出窍。休息的时候,别的人还可以挖野菜吃,可是重耳娇气,咽不下。蒲公英的花还有猪牙草的叶,据别人说都不错,可是重耳不想吃花。
% V" `1 a4 ]9 ~% y3 K  ! t. \2 J7 C  k0 ^
   正难受呢,“介子推”大哥突然抱着一罐肉汤笑嘻嘻地钻前边来了。献肉汤给重耳吃。重耳吃完他所孝敬的肉汤,把手指头上的油舔净,然后说:“子推大哥,您也尝个鲜吧,在哪弄的啊,真不错呀。”5 v* J2 K9 a, ^
  ( ?  J; D3 E$ Q0 m+ P( C0 k8 x* i- |
   介子推笑得比苦瓜还苦,说:“尝就不用咧,这是俺自家大腿上产的肉啊。”
5 j1 }( l8 y& A5 W0 s5 F$ Q  W  1 _+ ?2 {( ]9 D" B' ?" `6 l
   不会吧!大伙不约而同地一摸自己的屁股,还好,都在。哇塞,介子推从自己屁股上割肉给公子重耳吃,晕倒!这就是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后来介子推是被烧死了,大家迄今还在寒食节纪念他。其实“迄今”也没多远,两千多年而已,梦觉一场,弹指一挥间。9 g0 T6 [, Q! E9 x$ n
  
9 I+ `$ U4 b( w- U   据说还有一段赵衰抱着一锅小米粥落伍的故事。赵衰这人很厚道,实诚,所以大家命他抱着小米。赵衰抱着一锅小米粥,走着走着就落伍了。(赵衰这人,大约不够雄姿英发,他为什么非叫“衰”呢?)赵衰和粥都不见了,不知哪里去了。别的菩萨精英们就开始诬陷他,说赵衰偷了小米逃跑了。后来发现却不是,他只是落伍了。(孔子的大贤徒弟颜回先生,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有一次抱米走失,大家都诬陷他偷米,惟独孔子不信。这也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饥谨时刻,众人的眼睛都是盯在米锅子上啊,菩萨之间也要为了米锅打架啊。
) D0 l6 X& C& \  
% `. K' e) X$ |7 m1 [. v. v   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唱: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春天,走过我自己。领袖重耳的朝圣队伍饥一顿饱一顿,跋涉到了东海之滨,梦中的齐国,伟大的耶路撒冷。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6: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51、退避三舍
  F& k( x. Q, B. q8 i  
7 O; h: ]3 f4 p, n/ z   流浪汉重耳,在齐国呆了几年之后,又跑去了楚国。本来只想蹭饭,却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楚成王用招待国君的七牢礼仪宴请重耳(一顿饭上七次大菜),吃饭用的都是象牙筷子、犀角杯子,镶着钻石、珠子、宝玉。最喜欢吃东西的重耳跟楚成王成了好朋友。/ P* N4 a8 C, q& O# A, u
  楚成王在酒席上问他:“我这般厚待公子,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兮,将来怎么报答我?”6 s7 h! A& f4 ~. L
  
1 {& ?) R7 T) S9 _) D   重耳死猪头不怕开水烫,道:“子女玉帛,您楚国都有,羽毛齿革,是您云梦的特产。你们不要了的东西,拣到我们晋国还都是宝,我能有什么好东西给你?”(越穷越有理)
6 y- S4 C  l2 c6 Y& i1 w  7 A4 L" @. K0 _  e0 H( \
   楚成王有点不自在,追问:“虽然如此,到底有什么可以报偿我的兮?”  Q9 k; ]# ]+ o! Y9 S  Z9 {+ b% e
  
7 P1 Y4 J* |1 D, b  Z+ t   重耳可能喝多了,飘飘然的,对小他十岁多的楚成王倨傲地回答:“托大王的洪福,如果我能返回晋国当国君,一旦不得不跟您发生战事,与您会猎于中原(就是打仗),我愿意退避三舍,以让大王。”6 [* j, t# I7 l* g
  
4 M0 h3 Y4 f: K9 H! p+ m   这算什么报偿啊。“还好啦,以后我退避三舍,不会打死你啦。”这简直是威胁。楚国大将——指挥过泓水之役的“成得臣”性情刚猛,闻言大怒,哇哇暴叫,心说:“要你让?谁要你让!我杀了你们这帮吃白饭的。”0 m% @* m" Y" N
  $ J! j! C+ Z$ @" g' T$ N! f% ^
   长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养出了重耳的狂傲性格,他接着说:“退避三舍之后,如果您实在还要打,那我就左手执鞭,右手操弓,好好地跟您周旋周旋。”
, J. ?% G) p3 ?; L9 ?  6 \1 g4 R) W5 Y3 N" X
   嗬!成得臣给气得三尸神暴跳,回头就对成王说:“重耳语出不逊,将来忘恩负义,不如趁早杀了他。至少把他几个跟班扣下,拔他几根虎须,以免遗患未来。”& O3 B* ]. @1 _' a+ w2 p
  6 q9 n0 F) k7 S( w
   楚成王显出常人少有的胸襟度量,欣赏重耳的才华胆略,说:“重耳素有贤名,志向远大,他的一帮跟班都是国家宝器,忠有能力,连上天都保佑他兮。天将兴之,谁能废之,寡人不敢违天兮!”
$ e' k% Q3 R5 y6 Z   & o' @6 R2 k! c+ c" ?
   于是这位老同志招待重耳加倍深厚殷勤。- g$ @# t3 t  h7 e* i
   ; F, ]% \1 U9 |$ v7 k2 v% Q+ [
   潇水曰:所谓退避三舍的“三舍”,就是战车在诸侯各国之间的干道上行军,一天走三十里,三十里为一舍,有兵站休息。在那里给马儿喂草,给车轴上润滑的猪油。带着乐器班子的有钱人,晚上在舍里唱卡拉OK。一春柳色驿站多,这都是春秋古人勤劳结晶啊。不过古代老虎多,出门小心,老虎会大摇大摆上驿道溜达。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6: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52、城濮之战8 X# J, _+ w) z! S; l" v+ H
  % Y% B5 {3 z  S4 `0 V
   重耳在秦国人的帮助下,回国以后,打跑了晋国国君,自己当了晋国第一把手,大号晋文公。+ H7 G4 z& |) z9 f. D' |
  
9 }& R* @; f. Z! C& @, p7 J   我们说,在当时的中国,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历来是相生相克的一对冤家姐妹。长江流域的楚国人,频频跑到黄河中游大抢码头,一再攻击宋国。晋文公重耳作为北方诸侯的老大,不能坐视不救,遂亲率三军雄赳赳气昂昂,开过黄河,志愿帮助宋国人民抗击楚帝国主义的入侵。. ?+ e! n' [% |3 u- y, V
  & R- G4 j6 n. T7 g
   晋文公还积极开展政治外交,派人东去齐国,获得齐孝公支持,派出齐兵策应;又西去秦国,秦穆公宣布支持重耳的战争行为,秦兵团一路带球过人,南下进入中原西部以呼应晋军。北方晋、齐、秦三大高手,全部进入比赛场地待命。
. _  j' q, K0 h. V; j: }0 X6 _  
% z8 W; i- }' R  c$ ?2 U; C   楚军则在大将子玉的率领下,以一抗四,严重处于劣势,但他此时却还在狂言:“今日必无晋矣!通知晋国人,明天洗好脖子受死。”1 a" }/ A( B7 B4 b; X
  
7 H+ n7 x; P- y# @+ f   公元前632年4月5日上午,城濮之战双方合计二十万战士,在城濮地区野外(山东鄄城)布成阵形。二十万人汇聚了当时中华南北东西中主要诸侯国的主力兵员,花里呼哨各种颜色的军服旗幡赶庙会一般热闹。0 m* A5 r6 r& U7 `, j2 e- t5 c  {
  7 I1 {2 w  H; s4 M  B' T
   战斗刚一打响,晋军元帅先轸用诈,命令下军佐将“胥臣”用虎皮蒙住驾车的战马,出其不意地攻击楚军右翼的“陈、蔡”附庸军队。陈、蔡纯粹是去捣乱的,这些老兵油子三心二意,战斗力最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遭受了这一奇异突袭,看见对方的马匹都变成了老虎,顿时惊慌失措,一触即溃。并牵连整个楚右翼军指挥混乱失灵,大批右翼军战士就歼。: S$ N' S+ y( r* N- G6 j
  
" g/ |/ Y  N; x# o, k; G% A3 _6 E   对于楚左翼军,先轸使用了诱敌深入,而后集合上、中两军优势兵力,分割聚歼的狡猾战术。具体是:晋上军帅狐毛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退,作出溃败的样子诱敌深入。子玉不知是计,命令左翼军在司马子西率领下追杀晋上军。子西贸然突前,结果两侧暴露,刚才佯溃的晋上军返身,与原地未动的晋中军,从北部和东侧联合夹击子西,以两军优势兵力痛殴子西一军,并切断子西退路。子西左军完全陷入晋上、中两军重围。同时,晋下军“栾枝”也跑来帮忙,用战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后边的子玉受尘土迷惑,还以为是楚军在歼灭晋军,遂不发救援。子西在重围中叫苦不迭,当时又没有手机,只能力战苦撑,终于负伤不能再战,所率楚左翼军很快被歼灭。( `" C  p5 {: X4 j9 m, \
  1 H" k7 O8 l  s& f/ y- r% \' H
   子玉过了好一会,才发现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仓惶撤走。晋文公没有穷追不舍,而是放了子玉一把。
4 j' X# |: F5 G  
& o. B% V2 j6 m/ f) X   按楚国法令:“覆军杀将”。只要是全军覆灭,领头的必判死刑。楚成王觉得无法向申息两县父老(这两个县的战士死的最多)交代,一时恼怒,发出诛杀令,迫令子玉自裁。其实子玉虽然桀骜不驯、刚愎自用,但确是大将之材。这种人在屈辱失利之后往往能奋发图强,以求报复。命令发出以后,楚成王旋即后悔了,传令赦免。但当时没有电报电话,子玉已经尊令自刎了,颈血染红了战甲。楚司马子西正在给自己挖坑,挖得比较慢,得以活命。3 W( _; ?0 H5 ?0 ^/ i+ `
  
4 L4 h' H8 ~2 B7 N( G5 F) D3 ^, @) F   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胜利后一直闷闷不乐,听说子玉自杀了,才高兴地说:“莫余毒也已。”(成语“人莫毒余”出处,意思是没人再能害我了)。可见在重耳着实害怕子玉。子玉就是泓水之战打败宋襄公的成得臣,也是有着了不起的赫赫战功的。
- n/ s9 c# D, z2 o  2 @/ E1 U7 A; ?! h) `: A
   晋文公重耳经此大战,一战而胜,取威定霸,成为北方霸王之龙。同时城濮之战也获得了它重大的历史意义:维护了黄河文明对长江流域楚文明的优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6: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53、崤之战
6 R& \" _* o6 @, E8 t4 J: L  
% [  s: s' `( Z( b   公元前627年,陕西的报春花开了,秦国的军队,离开自己的都城,一路东去。我们说,当时的秦国国君秦穆公,也想争当世界宪兵,国际霸主,于是他不听劝阻,想去中原打架,目标是拿下中原的郑国。
2 \: U2 Y( V! f- h7 T" _0 S  a  
& f. Z, m2 `  W% r   这些秦军,一路上可是受罪了。他们的全套盔甲加上随身携带的必需品,负重好几十斤,还要背着自己的口粮,拎着沉重的兵器,千里奔袭,真让人吃不消。我们光说那头盔吧。青铜头盔像一个扣着的钟,顶子部分隆起得比现代头盔高,那是为了容纳古人的大发髻。顶上还浇铸成各种兽面形状,用来吓敌人一跳,表面经过打磨,比较光滑,但里面粗糙不平。因此,要先裹上头巾再戴盔,以免蹭掉头皮。古人体格比现代人好,秦人身材也必现代人高,平均一米八零,所以能顶着这样笨大的头盔走路。此外身上还穿着坚硬的牛皮甲。皮甲弄不好会磨伤皮肤,所以里边必须垫一层夹衣,于是又要长虱子。每天晚上,他们就依附于路边的传舍休息,忍着虱子痒痒。长官们睡传舍里边,是房子。级别低的长官睡帷幕(帐篷),兵士就露宿数星星,或者是极为简单的帐篷。遇上下雨的时候就难受了,好在他们所尊沿的道路,都是诸侯间的国道,夯土路面,下雨也不太起泥泞。
( y$ J3 A% _! i, P  
: i8 E9 ]  E) I( g   路上的辛苦可以克服,不能克服的是给养问题。按《孙子兵法》说:出动战车一千乘,就需要另一千辆车运输给养。向前方转运三十石粮食,最终只有一石能抵达目的地,因为半路损耗很大,运输的人马自己也要吃(要吃掉一半儿)。一旦一只牛闹肚子走不动了,整个一车粮食都只好抛弃路边。所以,为了尽可能保证给养,除了牛车们在后边要拉着粮食,士兵自己也要背着口粮。总之,很难办,当时运输能力是不能支持远距离运动作战的。
) g4 _7 E- I  i   6 W) _, ]' x6 v2 r3 J
   秦军一路急行,迅速向东推进中原,进入洛阳地区,这是老周天子的地盘。就像衣冠不整者不能进宾馆一样,携带凶器的异国部队也不能穿行洛阳,否则就是谋反的罪。如果非要穿行,需要改扮成平民的样子,把皮甲卷起来,头盔放到书包里去。可是这帮快活的年轻军汉不懂这个礼仪,只是乱糟糟地跳下战车,脱去青铜头盔,乱点了一下脑袋,然后跳跃上车,奔腾而去。前后三百辆兵车,多是如此。跳跃上车也不对,战车的车厢开门在后,门旁有绳,应该拉着这个绳子爬上去,这是礼仪。可这些快乐的军汉,就像坐拖拉机赶集的农民一样,为了炫耀脚力,都直蹦上车去。( {) [+ c; V- `3 C
  
" f% A; C' z2 T( l5 t! Q0 C   王孙满这时候还年幼,从门缝里观看了秦军的表现,对爷爷周襄王发表了一番感想:“爷爷,秦师必败。”- R. U6 [: o/ U5 o
  
: P2 \8 \( p( Z) _# O, o   “为什么啊?”- v) ^4 f2 t# s$ L0 h* C! A
  
4 x) I* ~7 L  T: U3 p   “轻佻的人都没脑子,无礼的人疏于防备。一旦遭遇险情而又疏于防备,还是没脑子的人,能不败吗?”这个有脑子的小孩聪明得骇人。9 A8 ^. S5 k9 T2 F) ^! I) e
  ; Q6 j1 d6 q+ j' u
   周襄王目送远去的秦国兵马,那些魁梧的陕西军汉,盔顶上插着一簇簇鸟雀羽毛,在夕阳下煞是好看,仿佛一只只不会说话的、奇怪的、有触角的甲壳虫。有谁会知道,戴安全帽的这些可爱脑袋,不久就将被大石头砸瘪。 ( J+ U. E# Z! Y( S
  
2 S/ J. D9 L" j% Y( q! q# I# }   过了洛阳,再往东不远就是此次偷袭的终点——河南新郑(郑国),秦穆公的作战地图上,已经把这里画了个红叉。为了尽量减少与行经地区的接触,秦军偃旗息鼓,不露声色,但还是被郑国人知道了。
, B# X6 \" b5 H. D  4 j1 h" z  X. f' Q" {5 i
   总司令“百里孟明”和两个军长面面相觑,吃惊而无奈地说:4 p4 h$ V! f) L; E* A. d) X, g% W
  : }4 \3 V- L- @5 R- x  ?* r2 e/ D
   “看来郑国人已经知道我们的偷袭计划了,怎么办?我们在郑国的卧底也被赶跑了。”6 ^4 L; q# C* P. }, _- @: t9 P( n
  ) p. p3 V" b1 G: m( y: j
   “没办法了。我宣布,偷袭计划作废。还是回去吧。”百里孟明总司令说。( Q( h% k. q( _. k+ p
  
: y( k( d7 e/ ^5 b1 f  B3 `   这伙忧心忡忡的秦国战士决定返回祖国。他们西行三百里,登上他们所熟悉的黄土高原,才略略放松了脚步。
' N, h9 X7 i( `3 U$ P9 r  
4 Z+ R7 y" o: g4 K7 _   接下来,秦军很快来到了崤山鬼门关。这是一条七十多公里深沟,仿佛一个长条大棺材。车马想在沟中通行,都需要提前大声吆喝,让远在深沟对面十里外的人听到,设法提前避让,如果双方不期而遇,在这仅容一车通过的山路上,只好彼此商量,让一方退回原处。5 `& p- u8 `% V, A0 D0 y4 J( \/ \
  ' Z5 w3 S, O( ~: J3 C
   晋国的三军元帅先轸,此时已经在崤山的峭壁绝顶上完成作战部署,打算给雄心勃勃的秦国人来个伏击战,灭灭秦人的争霸锐气。公元前627年4月13日,最后的惨剧如期而至,先轸挥令击鼓。满山的石头轰击而下,秦军三百辆战车就像三百只弱不禁风的虱子,扑哧扑哧全部稀烂。三万骁勇的秦国军汉(相当于现代五个师)的脑袋,全部在石头轰击中爆炸。秦军在不见天日的狭沟里发出短暂的鬼哭狼嚎之声,很快哭声被石头掩埋,化为满沟的肉饼,成为山脉的一部分。这还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伏击战。牺牲者甚至至死都不知道敌人是谁,这挨千刀的坏事是哪个混蛋干的。
- r8 O! I( L4 d, E. S2 [  / r; D3 ~8 o/ L0 q0 N
   这场“崤之战”,彻底打掉了秦人向中原争霸的梦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6: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54、赵盾
( F6 ~, P6 O- a! i( H% l6 |  e  
) k+ I  s+ H. _+ A   晋灵公,是个昏君。当他二十岁的时候,还喜欢玩弹弓子。一开始晋灵公是弹飞鸟,但命中率低,因为鸟是飞的,不好玩,后来就改弹人。人比较多,又不会飞,好弹。晋灵公非常开心。) T7 V3 X+ U/ [
  
5 ^) u9 o7 N# J( L+ u1 s   晋灵公在农贸市场里搭了一个台子,然后笑眯眯地掏出弹弓子,从台子顶射大伙,欣赏人们躲避弹丸、抱头鼠窜的惨样。他左右的跟班儿拍着手叫笑(这不是一种和观众互动的“行为艺术”吧)。 4 C, E% z! G. w  i* @. j2 [
   : ^8 i4 T% ^( u6 `/ I9 T
   晋灵公这么顽皮,国人都捂着脑袋上的紫包向赵盾告状。赵盾是晋国执政官,想了想,派士会去劝劝晋灵公。士会背了好几段《诗经》,劝晋灵公洗心革面。被说的一头雾水的晋灵公倒是不再射人了,改杀人了。; V# A/ }" N; Q0 S6 k& d
  9 [' W0 S, S7 R; n9 K5 h# `" ^
   晋灵公对杀人的兴趣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先是用人杀人,后来就用狗杀了。他专门养了一条猛犬,简直就是条狼,身高三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叫作灵獒(念熬)。类似美国的Bull Dog,下巴的筋最厉害,咬住人绝不松口。灵獒的专职饲养员享受中大夫待遇,相当于畜牧局长亲自饲养。晋灵公周边的人,稍微伺候不周,就被狗当场扑倒咬死。  ~4 }6 _  ?. C/ ?" b( b
  
1 @, _3 W5 b2 T   赵盾看看不行,说:“这回该我去进谏了。”赵盾谏了一次,没用,于是“骤谏”。骤谏是怎么谏,不知道,大约像暴风骤雨夹着雹子那么去谏吧,强聒不舍,一下子把晋灵公给谏急了。晋灵公真想把赵盾的肠子一截一截抻出来绕在赵盾脖子上,一勒,把赵盾勒断了气儿了事。/ ~& }4 T2 }1 R4 |% x9 Q
  
  D9 s0 B8 G) o  w4 o7 {2 Z   晋灵公于是派猛士“鉏麑”(音“除尼”)去暗杀赵盾。这个猛士呢,却是个慷慨悲歌的壮士,他后半夜扑入赵府,察看形势,伺机动手。门开着,天没亮,赵盾已经起来了,正准备离家去上朝呢。因为时间还早,赵盾坐在堂厅,端端正正穿着肥大的朝服,思索着国家的大事,不觉间睡着了。一派日理万机,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公而忘私的样子,场面非常感人。" C) d: u& @: o$ z
  ! a, [1 `9 y, |' z6 Q) _: ]
   鉏麑觉得惭愧了,他从门里退出来,叹道:“赵上卿不忘恭敬,真是民之主也!”鉏麑不愿意残杀国家栋梁了,但是违抗君命也是不忠,于是这个壮士就“触槐树而死”——自杀了。9 N" V1 o* c' ]$ K/ I3 ]
  
: T7 m2 x1 t- O3 I% r1 \9 X   这是一个有名的故事,教育着无数后来的古人。鉏麑为了保全忠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无愧于“闻义能徙、视死如归”,被誉为刺客中的义士。  {3 U* j# p+ A/ ^; B5 |
  
) {$ L  K# c8 `' M8 [( C5 \  Q   史书中还有一个故事,也刻画了赵盾之正直仁义。有一次,赵盾在马路上走,看见桑树底下有一个饿人。赵盾停下车问:“你为什么被饿成这样?”那人回答:“我是卫国的留学生,回家断了粮,我又羞于乞讨,又不会偷,所以饿成这样了。”(哈哈,活该。)4 X9 R  L* W0 O, |
  3 d! H" E* S/ x" i7 S4 p
   赵盾给了这留学生一些饭吃,又送他一些好吃的肉干儿,叫他给老妈。
! O. Z8 \$ p3 G  
6 {3 q! F( M0 `) z% }1 G2 U   赵盾周济困乏,仁义常如此。尽管如此,但针对他的暗杀活动却一浪高过一浪。公元前607年9月,小伙子晋灵公出于强化君权之需要,在派猛士鉏麑刺杀未遂的情况下再次摆下鸿门宴,要在宴会上杀死赵家掌门人、国家执政官——赵盾。  M5 A& F+ D" q* O) O; P. ^
  + ]. a+ ~* o' s
   突然收到吃饭的邀请,赵盾深深感到忧虑。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赵盾明白这一点,但是为了社稷稳定,赵盾还是昂然赴宴。他的车右
) z7 C) j- P6 p. i  
- A. Y6 u7 @& G: p' z* O   “提弥明”作为保镖,等在外边车上。
: D% ~/ M0 m" B( E. I( _% l  7 V1 [) L, W7 P1 Y% ~+ y' R8 v
   酒刚开始喝上,两厢晋灵公的甲士就布置好了。保镖提弥明从殿下看看不是好事,冲上殿去拉住赵盾说:“按照周礼,国君赐酒,喝三杯就够了,再多喝无礼,来这儿又不是为了吃饭。咱们可以回去了!”说完,拖了赵盾就往外跑。& M$ O6 O7 |8 u5 l1 l
  
- N: X$ c; t9 a4 K  D   晋灵公的宦官屠岸贾赶紧叫唤:“两边!关门——,放狗——!”只听那只灵獒“嗷——”地一声跳到殿当间,直扑赵盾(据说它前面已经训练过了,做了一个皮质的“模拟赵盾”——穿着赵盾衣服,肚里却装上狗粮,训练这狗扑上来咬它)。也许是这只灵獒闻了闻,发现真赵盾肚子里没有狗粮味儿,有点犹豫,也许是提弥明乃现役军人,训练有素,总之他三拳两脚,居然把半人高的恶犬击毙。然后拉着赵盾撒腿猛跑。呼啦啦后面的甲士冲上来了。提弥明断后,与之搏斗,被砍成肉泥。赵盾趁机抱头夺门,甲士刚要再追,自己内部却反水了——桑树下那个饿人,现在当了晋灵公甲士,霹雳扑噜跟其他甲士殴成一团,以报从前赵盾济肉之恩。
/ u' n  O# L8 p$ d; J4 l  6 U! V6 s6 k+ {8 L* ]" p
   一看敌人自己斗起来了,赵盾赶紧以跑掉鞋的速度逃出宫殿,来到大街上,侥幸活命。(说跑丢了鞋不太准,当时见国君必须脱鞋、脱袜,站在席子上,所以赵盾是光着脚跑的)。赵盾光着脚站在大街上,也不敢回家,径往国境线上奔命,打算也躲到翟国去,因为他在那儿的草原诞生的。半路上,却遇上了堂弟赵穿。  q$ ~, N& B* W2 i2 |: K! ~
  8 K9 M% y2 \2 y' ^! X$ w7 _! ~+ C
   赵穿是莽撞人,令赵盾在首阳山等候消息,然后跑去见晋灵公,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可恨又可笑、可悲又可怜的小昏君杀了。晋灵公尸体倒在朝堂,上面沾着酒菜,满面愤懑凄惶。其实晋灵公满可以不当国君,当个春秋时代无忧无虑的乡下野小子多好,爱怎么打鸟怎么打鸟,不会有人来进谏。! d& E) c% G% Y/ ]( K! N  x
  
5 `2 m; }6 K- T   晋国更始,皆大欢喜。不料,有名的史官董狐这时候却出来了,他在国家档案里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看后很惊诧,瞪着眼珠问董狐有没有搞错。% d  t1 J% v# C3 u! P$ w7 `
  
7 y; J$ u# z, n+ g! N& V   董狐回答:“你是国家正卿,你出逃但没有逃出国境。只要在国境内你就是政府负责人,就要对国家安危、主子性命负责。你从国境回来以后,至今也没杀死作乱之人(赵穿),赵穿是你的族人,我不说你弑君说谁呢。”赵盾有口难辩,没奈何,替赵穿背了这个弑君恶名。这就是所谓“董狐直笔”,传为史学美谈。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6: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55、赵氏孤儿
7 g( S+ A8 ~0 L, x; }% X  & v. `+ P. g. Z( x! `
   公元前600年,赵盾老死后,留下儿子赵朔。这时候,有人向晋景公诬告说:“赵氏就要作乱了!”, ]2 Q+ G7 m2 Q
  + l. u0 ^' w" q7 m) v% M
   老赵家多年积累,炙手可热,盘根错节,尾大不掉,功高震主(这类词在中国文化里真多啊)。赵家虽然没有谋反的动机,却有谋反的实力。晋景公很担心。正好有人前来检举,说赵氏要作乱了,还说栾氏、郤氏可以作证。于是晋景公可逮着机会了,恨不得这些尾大不掉的白眼狼大夫们都死掉,于是他点点头,把大拇指竖起来——这是古罗马皇帝的杀人手势,拇指往下一按,人头落地。
& U4 Q8 _/ f, _/ y  
( l; f% t7 ~. d, Y8 \8 c5 T7 G5 I   真是伴君如伴虎啊,晋景公真敢干啊。晋景公采取突然袭击,首先冲进赵同、赵括家里,把赵同、赵括在内几百个脑袋纷纷切掉。远处,赵朔一家也在等死,但赵朔闻讯并不逃跑,坐在家里说:“我们赵家世代忠良,从爷爷赵衰,到父亲赵盾,历代皆然。我宁死不逃,不给祖先抹黑。”于是赵朔这一家也被干掉了。赵氏整个完蛋了。3 ^. @" @4 M3 o/ M" a  \& C8 C
  在赵氏灭门惨案中,唯一没死的是赵朔的媳妇。因为她是晋景公的姐姐,不在屠杀之列。于是她带着身孕搬去弟弟晋景公的深宫里住下,随后生下“赵武”。这是赵家最后一枚完卵了,所谓的“赵氏孤儿”! 1 I0 d* D2 M/ v2 ~2 v6 j
  # s9 c2 `  r" _2 b2 l, V: G6 h
   后来元朝的杂剧作家,根据这段历史,编成了《赵氏孤儿》一戏,至今传演。戏台上的情节更加惊心动魄:说是赵妈妈带着身孕去了晋景公的宫里安置以后,“赵氏孤儿”赵武生下来了,但不敢上户口,正在十分焦急,警察又跑来搜查,赵妈妈十分着急,就把藏在裤子里。乖孩子还真争气,没哭,躲过了检查,幸免于难。  A- S7 T5 a* c) g7 P( y
  % B( D0 t# \1 \. P
   孩子是怎样藏在裤子里的?戏台下的群众糊里糊涂,不求甚解是国人的特长。试想,如果你穿着一条张惠妹那样的裤子,是无论如何也塞不进孩子的。但是古代的裤子得天独厚,里边可以藏很多东西,因为它其实根本就算不上裤子,而只是在小腿部分裹着一种所谓的“胫衣”(胫衣,是一个短的布筒子,两头空。把“胫衣”的上端绑在膝盖上,从膝盖往下,一直垂覆到鞋面)。大腿则是光着的。鉴于此,外面就必须罩裙子。男女都是如此。并且在地面席子上也必须是跪姿,而不是两腿朝前坐着(叫“箕踞”。箕踞腿往前伸,势必泄露下体私处,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像荆柯临死时那样“箕踞”,是属于羞辱秦始皇。杀不了秦始皇,就让老秦看看我的下体,也算泄恨!)/ b% l( w, d; E) W
  $ G' G$ b- f. K. ^% z
   接着,两个忠义的老管家“杵臼、程婴”出来了。杵臼找了个别人家的孩子,假冒赵武,把赵妈妈怀里的真赵武,调换了出来,藏于深山。程婴则故意举报杵臼,警察闻讯,抓到并杀死了杵臼和假孩子,从而停止了深度地追杀和搜查真孩子。
' h: ?1 v$ |/ h7 \: d    , \  c% ~8 D5 w. y, g8 ~& N
   真孩子赵武——赵家最后这点儿骨血,由程婴抚养,藏匿在山里。0 _$ |/ d. T; u/ S5 d% ]
  
2 J6 ~. n; M0 C8 r   后来赵武有了出息,杀死了仇人,报了仇,恢复了赵家的名誉和官位。程婴心满意足,也不想再活了:“我再活着,就是对不起被我‘出卖’而死的杵臼。” 赵武怎么拦也拦不住,程婴遂把自己勒死了。离开了这个血腥的人间,到天堂找他的老哥哥“杵臼”团聚去了。: J* ^: j2 N- Q* P4 Q
  # s8 z/ J( e2 `7 {& a* k* V% _' ^
   孤儿赵武长大以后,出落得弱不禁风、神经过敏,也慢慢地步入了可怕的政坛。二十岁时他举行加冠典礼,标志长大成人,然后按照习俗,去拜会其它各大家族的族长,接受他们的美好祝福。( }6 h: l' F1 P7 H1 Q( c+ }# P
  
$ i- x; ~) `4 M5 P1 a9 E/ V   按《吕氏春秋》记载,赵武首先在路上看见栾武子(栾书),栾武子说:“你的冠很美啊!以前我做你父亲赵朔的副官,他外表很美,但华而不实,请你努力讲求实效吧!”
) O" F) P; k9 S9 q  J# |  
! p/ j4 m6 |% e3 n5 n   赵武去见中行宣子,宣子望着他的冠说:“美啊!可惜我老了。”
! n: ~' ], b0 p  1 q! `1 G/ j' h8 B' ?
   去见范文子,范文子说:“现在你可要警惕啦,贤明的人得到宠爱后会加倍警戒,傻瓜受宠后才会骄傲。我听说晋文公重耳最爱听百姓意见,叫瞎眼的乐师在朝廷上诵读前代箴言,让百官献诗讽谏,在歌谣中辨别吉凶,在道路上询问毁誉。先君重耳最痛恨的就是骄傲自大。”
2 z4 ~' u2 F4 R) }: |7 S5 K   5 y% ~2 r+ r! ?
   去见驹伯,驹伯说:“美啊!但是年轻人不如老年人的地方还多得很哪!”% j2 N. f% V+ J; E  a
  
& s# g7 u" x2 }3 r% \* N! z' S' [   去见韩厥,韩厥说:“要谨慎警诫啊,这就叫成人。成人的关键就是亲近善人。一开始就亲近善人,善人再推荐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一开始就亲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进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哇塞,绕口令啊)
6 t# @! i9 `% X: K   去见智武子,智武子说:“你要好好努力呀!作为赵衰的重孙、赵盾的孙子,二十岁了你还只是个大夫,这不是羞耻吗!赵衰的文才,赵盾的忠心,难道你可以忘记吗!赵衰通晓前代典章,辅佐文公,精通法令而终于执政!赵盾在襄公、灵公时代尽心谏诤,被灵公憎恨,还是冒死强谏,虽然弑君,这能说他是不忠吗!你好好努力吧,有你爷爷的忠心,加上祖爷爷的文才,侍奉君王就一定会成功啊。”
# ]; v/ ^& Z6 x: l" Q9 f  
6 t. W% o3 c* }$ o9 X$ U/ Q   去见郤犨(念隙抽),郤犨说:“年少而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
1 C! m! D0 ]" \, b: {/ W  
2 z7 ~# J2 A% M2 A" X   去见郤至,郤至说:“你比不上别人,可以退而求其次。”
+ l0 Q( v7 Z& [/ _: `  
* l( ?+ U; ~: n$ i0 A- S, V   最后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转述给他。张老名叫张孟,是老张家第一个见诸史书的人(看来张家根还在山西)。张老说:“好呀,听从栾书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文子的教诲,可以恢宏自己的德行;听韩子(韩厥)的告诫,有助于成就事业。至于最后三郤的话,使人丧气,别听他们胡掰。”# c  {6 b. C. z& W  W( i* q, y
  
/ H7 ~6 _6 u! E2 {   哈哈,这段逸事读来真让人哭中发笑,想想人生,不也就是如此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6: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56、楚庄王  n8 T$ f: s. G9 d5 g9 m; [2 h+ D
    N; Q1 @3 I6 L  h- f
  年轻的楚庄王在楚国刚继位的时候,就遇上了年轻君王常见的烦恼:强臣在朝,大权旁落,楚国的内政外务都由权臣令尹“斗越椒”包揽。
9 Z5 n* {3 {" m  
# R" r  Y4 m2 r1 B# Q3 f2 s& G  于是楚庄王上台之后,就没事干。他的主要职责是喝酒和听音乐。他坐在钟鼓齐鸣、竽瑟狂作的宫殿上,搂着外国进口的美女,欣赏着各种乐器纷然杂奏,一片轰鸣,非常过瘾。他不听国政、日夜作乐,痛饮着美酒说:“有敢谏者,死无赦!”可是大臣们忍不住还是想劝劝他。伍举——即伍子胥的爷爷,跑到殿上说了那个著名的“有鸟停于高阜,三年不鸣”的寓言故事。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从钟鼓间探出脑袋,回答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下拜:“大王英明!”,高高兴兴下去了。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被还珠格格小燕子念做“一鸟骂人”。5 }  k  J. ], R5 N. s6 `
  0 s( T  G' F- t9 [+ D
  于是楚庄王进行快刀斩乱麻的一番改革,对阴云密布的楚国天空进行大清洗,诛杀一百多人,任用一百多人,遍布朝野上下的豪族悍将都换成了乖乖虎。若敖家族的掌门人——令尹“斗越椒”见势不妙,宣布造反,时间是公元前605年,与楚王军展开激战。6 B3 V1 q3 V5 P4 m* _. k3 L
  & A3 c+ a6 q2 G, f2 V+ r: L
  斗越椒的部队都是精锐,他本人也膂力超人、箭法精湛,向楚庄王连射两枚重箭。铜箭疾劲有力,射穿楚庄王的车辕,透破鼓架,铛地一声凿在战鼓后边的铜钲上,把铜钲敲起多高。第二枝箭随后跟到,划破车辕,射断战车伞盖的中心骨架,差一点戳着楚庄王。这两枚超级重箭,刺耳的呼啸声透过史书,把2400年后的我们吓了一跳——在这深夜读古书的时候。王军大为惊恐。
" u" Z3 D7 k/ ~) M  
- P5 Z: C- ]% m  楚庄王擦着脖子上的冷汗,检查自己的脑袋还在之后,急中生智大喊:“先君楚文王攻灭息国的时候,得到三支利箭,斗越椒偷走两支,现在全射完啦,大家不要害怕。给我重新上兮——”8 ~" E7 j& ]$ v' D  x' t
  9 ^) b4 o( F! W5 v; c- e  X4 F
  楚庄王亲自在车上猛擂战鼓,王军阵脚略为稳定,奋勇进击,终于杀溃叛军。斗越椒一家老小及旁门亲戚——即整个若敖氏这一积累了几百年的庞大家族,全被灭族了。整个若敖氏绝户了。若敖氏的先人在天上流浪,地下无人祭祀之,成了饿鬼,“若敖之鬼”这个词就是指没有后代的老光棍的意思。可以这样造句:如果中国再这么破坏环境下去,子孙们早晚要死光光,我们都得成为若敖之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7 02:06 , Processed in 0.0475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