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 16: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55、赵氏孤儿
7 g( S+ A8 ~0 L, x; }% X & v. `+ P. g. Z( x! `
公元前600年,赵盾老死后,留下儿子赵朔。这时候,有人向晋景公诬告说:“赵氏就要作乱了!”, ]2 Q+ G7 m2 Q
+ l. u0 ^' w" q7 m) v% M
老赵家多年积累,炙手可热,盘根错节,尾大不掉,功高震主(这类词在中国文化里真多啊)。赵家虽然没有谋反的动机,却有谋反的实力。晋景公很担心。正好有人前来检举,说赵氏要作乱了,还说栾氏、郤氏可以作证。于是晋景公可逮着机会了,恨不得这些尾大不掉的白眼狼大夫们都死掉,于是他点点头,把大拇指竖起来——这是古罗马皇帝的杀人手势,拇指往下一按,人头落地。
& U4 Q8 _/ f, _/ y
( l; f% t7 ~. d, Y8 \8 c5 T7 G5 I 真是伴君如伴虎啊,晋景公真敢干啊。晋景公采取突然袭击,首先冲进赵同、赵括家里,把赵同、赵括在内几百个脑袋纷纷切掉。远处,赵朔一家也在等死,但赵朔闻讯并不逃跑,坐在家里说:“我们赵家世代忠良,从爷爷赵衰,到父亲赵盾,历代皆然。我宁死不逃,不给祖先抹黑。”于是赵朔这一家也被干掉了。赵氏整个完蛋了。3 ^. @" @4 M3 o/ M" a \& C8 C
在赵氏灭门惨案中,唯一没死的是赵朔的媳妇。因为她是晋景公的姐姐,不在屠杀之列。于是她带着身孕搬去弟弟晋景公的深宫里住下,随后生下“赵武”。这是赵家最后一枚完卵了,所谓的“赵氏孤儿”! 1 I0 d* D2 M/ v2 ~2 v6 j
# s9 c2 ` r" _2 b2 l, V: G6 h
后来元朝的杂剧作家,根据这段历史,编成了《赵氏孤儿》一戏,至今传演。戏台上的情节更加惊心动魄:说是赵妈妈带着身孕去了晋景公的宫里安置以后,“赵氏孤儿”赵武生下来了,但不敢上户口,正在十分焦急,警察又跑来搜查,赵妈妈十分着急,就把藏在裤子里。乖孩子还真争气,没哭,躲过了检查,幸免于难。 A- S7 T5 a* c) g7 P( y
% B( D0 t# \1 \. P
孩子是怎样藏在裤子里的?戏台下的群众糊里糊涂,不求甚解是国人的特长。试想,如果你穿着一条张惠妹那样的裤子,是无论如何也塞不进孩子的。但是古代的裤子得天独厚,里边可以藏很多东西,因为它其实根本就算不上裤子,而只是在小腿部分裹着一种所谓的“胫衣”(胫衣,是一个短的布筒子,两头空。把“胫衣”的上端绑在膝盖上,从膝盖往下,一直垂覆到鞋面)。大腿则是光着的。鉴于此,外面就必须罩裙子。男女都是如此。并且在地面席子上也必须是跪姿,而不是两腿朝前坐着(叫“箕踞”。箕踞腿往前伸,势必泄露下体私处,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像荆柯临死时那样“箕踞”,是属于羞辱秦始皇。杀不了秦始皇,就让老秦看看我的下体,也算泄恨!)/ b% l( w, d; E) W
$ G' G$ b- f. K. ^% z
接着,两个忠义的老管家“杵臼、程婴”出来了。杵臼找了个别人家的孩子,假冒赵武,把赵妈妈怀里的真赵武,调换了出来,藏于深山。程婴则故意举报杵臼,警察闻讯,抓到并杀死了杵臼和假孩子,从而停止了深度地追杀和搜查真孩子。
' h: ?1 v$ |/ h7 \: d , \ c% ~8 D5 w. y, g8 ~& N
真孩子赵武——赵家最后这点儿骨血,由程婴抚养,藏匿在山里。0 _$ |/ d. T; u/ S5 d% ]
2 J6 ~. n; M0 C8 r 后来赵武有了出息,杀死了仇人,报了仇,恢复了赵家的名誉和官位。程婴心满意足,也不想再活了:“我再活着,就是对不起被我‘出卖’而死的杵臼。” 赵武怎么拦也拦不住,程婴遂把自己勒死了。离开了这个血腥的人间,到天堂找他的老哥哥“杵臼”团聚去了。: J* ^: j2 N- Q* P4 Q
# s8 z/ J( e2 `7 {& a* k* V% _' ^
孤儿赵武长大以后,出落得弱不禁风、神经过敏,也慢慢地步入了可怕的政坛。二十岁时他举行加冠典礼,标志长大成人,然后按照习俗,去拜会其它各大家族的族长,接受他们的美好祝福。( }6 h: l' F1 P7 H1 Q( c+ }# P
$ i- x; ~) `4 M5 P1 a9 E/ V 按《吕氏春秋》记载,赵武首先在路上看见栾武子(栾书),栾武子说:“你的冠很美啊!以前我做你父亲赵朔的副官,他外表很美,但华而不实,请你努力讲求实效吧!”
) O" F) P; k9 S9 q J# |
! p/ j4 m6 |% e3 n5 n 赵武去见中行宣子,宣子望着他的冠说:“美啊!可惜我老了。”
! n: ~' ], b0 p 1 q! `1 G/ j' h8 B' ?
去见范文子,范文子说:“现在你可要警惕啦,贤明的人得到宠爱后会加倍警戒,傻瓜受宠后才会骄傲。我听说晋文公重耳最爱听百姓意见,叫瞎眼的乐师在朝廷上诵读前代箴言,让百官献诗讽谏,在歌谣中辨别吉凶,在道路上询问毁誉。先君重耳最痛恨的就是骄傲自大。”
2 z4 ~' u2 F4 R) }: |7 S5 K 5 y% ~2 r+ r! ?
去见驹伯,驹伯说:“美啊!但是年轻人不如老年人的地方还多得很哪!”% j2 N. f% V+ J; E a
& s# g7 u" x2 }3 r% \* N! z' S' [ 去见韩厥,韩厥说:“要谨慎警诫啊,这就叫成人。成人的关键就是亲近善人。一开始就亲近善人,善人再推荐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一开始就亲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进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哇塞,绕口令啊)
6 t# @! i9 `% X: K 去见智武子,智武子说:“你要好好努力呀!作为赵衰的重孙、赵盾的孙子,二十岁了你还只是个大夫,这不是羞耻吗!赵衰的文才,赵盾的忠心,难道你可以忘记吗!赵衰通晓前代典章,辅佐文公,精通法令而终于执政!赵盾在襄公、灵公时代尽心谏诤,被灵公憎恨,还是冒死强谏,虽然弑君,这能说他是不忠吗!你好好努力吧,有你爷爷的忠心,加上祖爷爷的文才,侍奉君王就一定会成功啊。”
# ]; v/ ^& Z6 x: l" Q9 f
6 t. W% o3 c* }$ o9 X$ U/ Q 去见郤犨(念隙抽),郤犨说:“年少而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
1 C! m! D0 ]" \, b: {/ W
2 z7 ~# J2 A% M2 A" X 去见郤至,郤至说:“你比不上别人,可以退而求其次。”
+ l0 Q( v7 Z& [/ _: `
* l( ?+ U; ~: n$ i0 A- S, V 最后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转述给他。张老名叫张孟,是老张家第一个见诸史书的人(看来张家根还在山西)。张老说:“好呀,听从栾书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文子的教诲,可以恢宏自己的德行;听韩子(韩厥)的告诫,有助于成就事业。至于最后三郤的话,使人丧气,别听他们胡掰。”# c {6 b. C. z& W W( i* q, y
/ H7 ~6 _6 u! E2 { 哈哈,这段逸事读来真让人哭中发笑,想想人生,不也就是如此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