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 19: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4.一件衣服引发的论辩0 \' @' z; K# N6 ^, O; O6 ~
: n5 Z8 n6 U, h) Y& [
' Y0 [8 N( I3 E: V $ f2 \; N, O4 m( d3 D
正在武灵王与吴娃如胶似漆的时候,他的无缘大老婆韩女士恰好一命归天了(也许是给气的),吴娃遂顺理成章升级为王后,是为赵惠后。
% B: } Z; Y3 g6 w/ p3 V
" f# q+ O! A3 l/ }0 f 这么看来,相貌威豪的赵武灵王却原来是一个情种,不过你要是只把他看作一个风流君主,那你就错了,风流君主可上不了我的名将排行榜。
" f( |3 ^! E# z6 ?
' D7 ~! V- W7 U' j. _ b& s 事实上,我们的赵武灵王结婚后,并没有沉醉在温柔乡里多久,就抛下娇妻,收拾行装,又踏上了新的征程。2 {6 _1 B; ?3 f
0 O2 a2 U% [2 ^& n. h8 ^, s 赵武灵王显然是个典型的燕赵男儿,喜欢刺激,喜欢冒险,喜欢浪迹天涯的那种感觉。那些年他的脚步一刻没有停留,河北平原,塞外草场,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赵国周围的山山水水,无不留下了他风尘仆仆雄壮威武的傲岸身影。
* j: A1 q2 t" [( A8 |# m: a# p: ~ & f. c3 \, A7 `9 D* ]6 p
好男儿志在四方,一路踏歌一路行,武灵王这一路,可并不光想着玩儿而已,他在考察,他在追寻,他在思索,山河在脚下,天地在心中。0 x2 \# y7 U" `% Q( J8 c
( e/ N5 ^, r7 ~! n: V
他的目标,就是北方草原上的那些彪悍的“胡人”。要打败敌人,就要先了解他们,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然而赵国的历代君主都未曾这样做过,所以这个任务,必须由赵武灵王他亲自来完成。 {7 ?+ K9 G9 o+ y
9 s2 l5 T% n+ K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的足迹跋涉到了赵国伸进中山的据点――九门(今河北正定东南),并在这里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军事了望台。台成之日,武灵王独自傲立在高台之上,看着眼前中山国的壮丽山河,迎风长啸,慷慨悲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F+ f' T$ Q% ]5 {
" k; P+ G, T; T0 t 他一定要攻下这个该死的中山国,了结这个纠缠了赵国近百年的奇耻大辱,重整河山,笑傲江湖!0 {9 i6 n8 ~# t/ M$ L% Q0 L2 R
+ m5 h* l# F m1 d! ~ 9 k! q3 Z4 }& L7 O" m5 {
之后的几年,武灵王继续在日理万机的间隙,四处游历,他有时甚至异装潜入到胡人的部落里,打探他们的情况——天底下何曾有过一个万乘之君,亲历亲为到这种地步的,赵武灵王也算是一个大大的奇人了!% V; f' H( C: H% N! @8 k4 U
7 H/ A) ~3 o- M: W {( N# V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回家了,他的游历总算暂告了一个段落,因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他更了解赵国,了解胡人。' r' O5 U1 q4 z: ^
0 T3 Y, D( p. g F/ m& f; B" ] 因此,在他回来后的第一天,就在赵国的陪都信都的信宫(今河北邢台)举行了盛大的朝会,并召见拥有胡人血统的重臣肥义,两人密探了足足五天五夜,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 R' A- Q3 F% `& y4 d4 \
& _5 f7 H7 Q' E- `' i6 G$ x
这个答案很快揭晓了,第六天,信宫内朝臣毕集,大家都眼巴巴的看着这位成天在外疯跑的问题大王,不知道他这次如此大张旗鼓,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i% a: |( I$ K$ P5 T) u
5 q9 R; Q; w0 l; {' p9 ~+ _% l& } 赵武灵王开始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也是他辛辛苦苦数年调研出来的伟大成果:“上天眷顾,让我们老赵家拥有了晋国最重要的疆土,可是革命尚未成功,赵人仍须努力!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赵若无强兵,社稷危亡,只在旦夕矣!”
1 @- L. D1 u4 q4 f
9 N' i3 g- b$ d9 z8 _ 群臣们点头,嗯,嗯,这咱早都知道,你说点儿重点行不行!: F1 s& B. F2 g
' t7 ~! j- Y0 d! y& d7 i, d “所以……”赵武灵王看了看大家,一字一句的说道:“寡人决定,胡服强兵!”/ H, M; A! L3 `+ f6 i+ ]! _
. r; C# [' A# V! H" y2 @; y( e 晴天霹雳!哪尼?要我们这些堂堂华夏子孙,去穿那些野蛮胡人的衣服,您老没发烧吧!
3 J9 G( X% }3 E* k8 I
0 p# ?6 W: X, k% s5 X# b, j" G! k+ P' n 就在大家伙集体石化的时候,一个叫楼缓的大臣站了出来说,说:“不就是换个衣服穿吗,有啥大不了的?大王,我支持你。”(楼缓出身于楼烦,也拥有胡人血统) [8 v2 I) V. s: x6 o6 m
* f& O2 l6 e, c9 b( D; `- P
可其它大臣们一回过神来,却开始异口同声地唱反调:“不可不可,千万不可!!自古以来,只有用夏变夷,哪有夏变于夷的!此乃亡国亡种之策,切切不可行之。”
) W9 V; t3 r1 a9 t7 x' i1 F
# b$ ^- Q, c# _ [ n- Q N- _) H 赵武灵王求助的望向肥义,希望他出面支持自己。& F/ |% \: E, x2 Y* i p% l- p7 u
! j- l6 M* D) `2 E1 Y
可是肥义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跟自己眨了眨眼睛。$ w$ a$ E" `- t8 s+ s) z, M! J
5 z5 j% K; j0 u' _/ |9 L
武灵王很想冲下去揍他一顿。
1 j4 H" m7 ?9 a1 n. b2 j( G$ ~+ G9 q. ~2 S( `7 T
现在没办法了,反弹这么大,这事情也只有暂且搁一搁了,赵武灵王回到邯郸,唉声叹气,每天闲极无聊,又烦又闷,干啥都没劲!
, T4 c7 B4 v: r- Q; `' n H0 c: n& E) }) e( W( H$ x# W
——这些老学究们的思想还真是古板哪!寡人可觉得胡服挺好的,这样就可以骑马打仗了!我讨厌坐车,一点儿不洒!
2 s- u, y W3 v- W3 {0 [* o- e ; M K$ n6 o& k# e9 e/ ^0 F
这时候,肥义来了,他是来给武灵王出主意的,这些天来,他也思考了很多。" P& r6 e V5 l2 L- G+ e+ H
( M/ ^ J5 _$ [0 K' B" ]6 a1 ~ B/ M
赵武灵王跟他抱怨:“先祖赵鞅、赵无恤开创的这份基业,就是要我们往北朝胡、翟之地发展。而胡服骑射以强兵,用力少而功多,可以勿尽百姓之劳,正是上善之策。可惜自古天才多寂寞,寡人这个万世不朽的大计,为何总要受到愚夫的嘲笑、世俗的议论呢?老肥哥啊,你说寡人该怎么办?”/ p# R/ x$ n# c) j7 y3 u. w( }0 Z
& j" H7 r5 y$ U 老肥挺着满腹经纶的肥肚子,说:“臣听说过一句话:走自己的路,穿别人的鞋,让别人郁闷去吧!从前大舜为了感化三苗,不惜跟他们一起跳热舞;大禹为了交好裸人,不惜脱光了衣服牺牲色相。‘鸟生鱼汤’们都不怕世俗的嘲笑,君王您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只要您觉得自己做的对,就没啥好犹豫的!”1 V' R) {" a' Z! y" s2 m
" u6 H5 r1 r J6 h
赵武灵王只觉得天空中一道耀眼的闪光灯直直的打在自己身上,明媚而温暖,霎那间,已经泪流满面。, {/ P; @" R1 R+ s
+ C& I& u- \* G5 S5 t# L4 Z' z3 I 他擦了擦脸上滑落的眼泪,目光如炯:“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5 @, y' S% r- u+ N' b& X4 \
% R; G0 w- _: a% ^) n* O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笑我,我也要胡服,我也要建功!!( T. ?: T5 }/ D F4 r7 _" d3 C
5 p7 R: K5 L [- t3 M# \; H% ` 好一句振聋发聩的千古名言!这一刻,我突然觉得随波逐流的我们,在敢为天下先的赵武灵王的面前,瞬间变得非常渺小,小到如一粒尘埃,飘飘散散,无地自容。" {7 E4 G# ]& o$ `
% [( }% j" k/ c: \! l; Y
大家看到这里,或许觉得有些奇怪,赵武灵王为何定要“胡服”,大臣们又为何如此抵触?不就是换种衣服穿吗?怎么就牵涉到国家与民族危亡了,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 Z: a( o4 M3 @ % X% y1 E6 R N
真的有那么夸张。
/ m/ ?) x' n& \$ v( x$ l* k
2 ^) [$ X7 b* [ ^. A: R 首先我们说,赵武灵王为何一定要胡服?3 R' O) S7 { r$ U# z( b1 J% E4 }: c
! i8 h$ n5 i! E, ^9 S 第一:为了军事需要。/ V6 O/ g; y9 P# G7 K3 C. p8 |
0 x% {. e( M8 \. ?* D8 O 在赵武灵王之前,天下之战争,实乃战车之战。战车的好处,在于冲击力强,在广阔的平原地带,它是无敌的军事堡垒。然而战车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机动力差,追击的时候慢的像头牛,退却的时候像只龟,特别是到了山地丘陵地带,笨重的战车基本上就等于废了。就如先轸明明大败楚军,却无法展开有效的追击,而让成得臣的主力得以从容撤退;又如之后的囊瓦,不过一战输给了吴军,逃跑的时候却连吴国的步兵都摆脱不了,最后主力尽丧,社稷覆亡;所以,如果当今战国,谁要是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那么它,铁定是无敌于天下了。4 z2 |6 j+ B5 \4 t; G; ~) H
, ~4 l, P/ V& \9 N5 Y8 E
然而当时的战国七雄,拥有骑兵最多的,也不过千骑。通常来讲,中原的军队,大多以步兵为主,辅以战车,再配以极少量的骑兵,这作战方式在北方游牧民族如林胡、楼烦、东胡强大的射控骑兵军团高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我们的赵武灵王在这上面,已经是吃了无数次亏了,血的教训,无比惨痛。
( M& W0 \% j4 N& M; l, H8 L* H 2 H8 [) Q h0 y$ g! n- o
所以骑兵的发展,乃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中国的军事理论,发展到了孙武,已经臻于极致;中国的军事制度,发展到了吴起,也已臻于完美;那么到了武灵王手里,中国的军事装备,也到了该彻底改进的时候了,赵武灵王这么多年游历于塞外草原,为的就是这一刻。: h8 J3 L6 x. Q" S; R3 b0 b" Q0 o4 A T
9 K0 [+ M# u2 a* j6 l4 f- W% Z
然而赵武灵王要训练骑兵,就必须使用马匹,要使用马匹,就必须抛弃中原人的宽袍大袖,改穿“胡人”那种便于骑马射箭的短打扮服饰。
o# `+ h; _7 k+ S5 }, |4 w: o
2 v/ d% \5 M8 L1 n( S' Y, j 事实上,胡服,只是个手段,骑射,才是他的终极目标。3 Z8 A# X4 e2 V8 ?8 ^" w F) J# T
T; Q7 o; v& Y9 h+ m第二,为了政治需要。
+ j3 I N- d6 c; B3 i
0 y) v6 S- T; y$ Y9 [
; _5 @4 {; e. ~0 p 这个需要,是隐藏在军事需要下面的,似乎不容易被人发现,事实上,胡服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融合,至关重要,没有它,我们的民族,或许不是如今这个样子。
6 b7 ~8 Z4 Y5 H V, x% O8 o. o 9 U9 f, D N! @2 u/ ]
从现在来看,赵武灵王的政治视角,可谓高瞻远瞩,其实他心里非常明白,以赵国的实力,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胡人尽灭(其实即使集合整个中国的力量,在最强大的时候,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同化胡人,也就是所谓“用夏变夷”。
* s. L8 z; [# U6 L4 B: }8 D ) g7 ?& j4 n4 A- G% o
然而胡人属于游牧文明,华夏属于农耕文明,双方在风俗文化方面大相径庭,想要胡人认同华夏的意识形态,谈何容易。那么怎么办?“胡服”其实是一个好办法——让中原人学习胡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向胡人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之下,将胡人“华夏化”——这一种较为和平的文化征服,最后往往收效要更大,毕竟华夏文化,要高于蛮夷文化,双方融合之下,只有“用夏变夷”,绝无可能“夏变于夷”。
3 S9 [( @5 Q1 x0 q
+ C* {9 F* q8 K+ U 当然,这个路途注定是缓慢而曲折的,但是如果不踏出这勇敢的第一步,剩下的路根本没办法走下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赵武灵王拥有这个勇气。$ ^3 }% S. G8 {% `' p7 N! O
9 S0 d- h- b% f3 I& @, h( b. I7 z
我们回过头来看,赵武灵王这勇敢的第一步的确很关键,之后的汉唐,不就是继承了赵武灵王的思想,对胡人“文化怀柔”与“武力征服”双管齐下,从而铸就了我们的巍巍中华么?8 x6 ~. C3 N& E! n/ F J
( n7 w0 W/ D; ^2 J
历史证明,无论是汉化,还是胡化,汉族最终输出的是价值观和社会规则,是“道”;输入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术”。“道”才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苦苦执著于“术”而泥古不化,这就是我们前一章所说的的“狭隘民族观”,不可取。, @3 T) i+ x1 y9 \3 a! R
$ q# [. T# M- s L( x( p
所以,我觉得当下很多人叫嚣着要恢复“汉服”,其实大可不必。难道日本韩国人穿上源自我国唐代的和服韩服,他们就是中国人了么?难道海外华侨们衣食住行都按照西方的来,他们就不是中国人了么?依我看,一个民族的存在,并不在于穿的是什么衣服,而在于民族认同感,大家都拥有相同的民族意识形态,那么这就是一个团结而伟大的民族,跟穿汉服还是西服,一点关系都没有。- e v& B& n4 D& _2 P+ Z& a0 O# C( K
( X' i5 J6 m$ z/ N* M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赵国的大臣们对于“胡服”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 p7 o9 r* \: [$ o4 J/ x
8 Q$ q, V N2 u
我们知道,周王朝是个礼教之邦,身份等级制度非常严密。而服饰就是等级的标志、地位的象征,因为高冠大袖、飘逸潇洒的袍服可以让有闲阶级们区别于蝼蚁小民,让他们在心理上就高人一等。6 Y8 i, N2 b6 v) _
: M: ~1 m7 H+ l, H 我们举个例子,从前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在格斗中帽缨被打断,他明知风险,竟停止战斗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为了保持帽子的完整,他竟将帽缨重新扎上,也将自己的小命拱手送给了敌人。也就是说,对于周朝的贵族们来讲,为了保住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甚至不惜去死!
, d- w$ B+ _! N0 } 7 h8 t0 d0 U2 i" `- C# j
正因为此,《礼记·王制》中曾严厉的规定:“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 b1 [1 R$ n2 W 5 R+ T' E% l4 g' S- Z1 i( H+ K
所以,赵武灵王要胡服,要全国上下穿成胡人一样,就等于抢去了贵族们的所谓尊严、抢去了贵族们的心肝宝贝命根子,那他们能答应嘛!答应才怪!
+ I9 Y& o- B+ c
1 f1 u+ f( r# n9 ~ 事实上,除了拥有胡人血统的楼缓肥义等人,赵国的高层没有一个想胡服的,而其中最反对的那个人,竟然就是赵武灵王的亲叔叔,公子成。( l0 ^* y% C, O
" ~1 b0 D$ M7 a 所以赵武灵王和肥义商量,拿公子成第一个开刀,只要搞定了他,其它人就好办多了。! ~/ a$ C- F9 ^8 o4 |! w# s
( j4 g: t. \3 ~+ R7 F. ~3 \0 S6 |
i4 w! i7 g6 z# f3 L* k
1 _4 [, B- B: V# E- d( ?7 S 公子成大叔已经窝在家里不上班好多天了,他在跟大侄子赌气,说什么:“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7 D0 b9 P; Z4 M2 I0 M! Z$ D
$ {! S7 G( M% z3 l 这意思,就是说中国是礼乐之邦,一向以礼乐来让蛮夷臣服。改穿胡服,违背了先圣的教诲,破坏了中原文化礼仪,有损民族尊严。总之一句话,说啥也不穿,死也不穿!
G( V. j/ F: n" T& R$ A + ]( e( K$ V- F% j' P' j+ |
赵武灵王一听,哎呀,看来叔父脑袋里的弯儿还没转过来呀,如今之计,只有寡人亲自去劝了,俗话说“烈女怕缠郎”,我就是死缠烂打,也要把这块硬骨头,缠成软脚虾来!
5 c5 Q/ p3 Z3 w# Z; j! T9 A 5 D) `: P* x1 p6 v
于是赵武灵王挑了一个大晚上,特意跑到老叔家去作政治思想工作,说:“老叔啊你听我言……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俗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故礼服各地不同,其便一也……”% k/ y! J* E+ u. D Z3 f. a3 R
x' l. `/ Y) ]) O" Q* `( i
公子成听的一愣一愣——说啥,礼仪与服装无所谓,只要利国利民穿啥都行,这是什么理论?我脑袋晕了。
: I; @) F7 z' O% k0 y( j0 a - s' _1 {0 U' ~4 X
赵武灵王接着给他念经:“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耻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中山之耻,非寡人之所望也!”
, M1 K2 r7 e0 M6 ?: [+ H ( o" k& ^7 h1 h
公子成真的好想去睡觉不再听大侄子给他洗脑,然而大侄子的话似乎句句在理,且又把先君提出来压自己,这实在让自己没办法回嘴呀!
, }. [5 F/ s* B* v0 f 4 \# x& Q8 }1 f9 h8 M1 r& ]
赵武灵王见老叔还是不说话,心里一横,想:“这个老顽固,看来我今天就得跟他耗在这里了,不说服他就不睡觉了我!”% l) d/ x2 w$ p6 |
# U5 W3 u( P/ J
“老叔啊……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若奇装异服者志淫,则吴、越无秀士乎?”
# f2 Y/ l) V5 w# T ) W" p! M" H) b/ r( a9 U/ ?' z3 q
公子成彻底崩溃了,这个看上去威武粗豪的侄儿,没想到竟然如此擅辩,好,我说不过你,我怕了你了,我投降!!
* a* g. ~2 l9 x. A0 x
: ?, N4 x' h+ Y3 K& W% C 于是他大哭着跪倒在地,说:“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先君之志,臣敢不听命乎!”# P' w- F1 Y* u" g5 o
w4 l6 ]/ }4 j* _- m' [ 赵武灵王大喜,好个老顽固,终于认输了啊你,寡人的雄辩天下无敌,可是你能招架的?于是他趁热打铁,拿出一套公子成从前打死也不穿的“胡服”,说:“乖,明天穿着它和寡人一起上朝!”# S8 T! E4 |9 X$ x" \9 D) F
, W- l3 o' Y& l 公子成呆如泥塑,脑袋当机成一片雪花,许久无法正常启动。
9 W, k5 h' Y& Q# Q& a6 |% C 3 @" a, Q! ~$ P8 D
赵武灵王满意地走了,孤灯下,夜色如冰,公子成捧着那件“御赐西服”,欲哭无泪,天哪,明天我就要抛弃我的华衣,穿上这件难看死的东西被人笑话了,我的命好苦哇……- }5 y0 h8 H {0 `# M
9 q, C( ^) H1 D, { 公子成此人,是个典型的保守派死硬分子,他虽然表面上赵武灵王说服了,其实心底还是想阻扰这件事儿,只是事以至此,他自己是不能出面了,怎么办,派小弟吧!
G/ B- ~% P" x+ t+ ~# j @ 0 z" m6 ] D0 Q) N
如此,赵国四大辩士赵文、赵造、周袑、赵俊出马了,他们乃是公子成座下四大高手,均有口若悬河之才,舌璨莲花之能。公子成想,我一个人说不过你,那就派他们四个人一起上。我就不信了,你再能说,一张嘴能斗的过我四张嘴?: [+ r9 [/ ?2 i ]. l$ T, G
% _- p0 h0 {) v4 | 次日清晨,赵国的朝堂上剑拔弩张,凝重的气氛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公子成穿着胡服躲在一角,神经紧张到最高点。0 `- T g \9 Q/ K$ ^2 ]
' \- ]2 u) h* O- \; g' J$ W 他清楚的明白,一场轰轰烈烈的朝辩就要展开了,赵国的前路,就决于此役。
) P1 f! q$ R) t% r _# }: q5 Y- ~( S3 \
正这时,殿外突然一阵喧哗,所有人的目光,凝结了。9 S0 e; }( b# G+ A9 a# L1 ?
' P; |4 b# O/ R 只见赵武灵王身着劲装,脚踏马靴,胯骑一匹雄骏异常的高头大马,奔驰在邯郸街头,四蹄踏雪,宛如天人。
& R, L: T2 l" d) X, B$ W" T2 g
7 a: {+ a" P) B& W/ D$ V 好帅的人,好帅的马!% f( K4 Q0 C& }, d+ P- O
; O# \) ]6 N# u. u5 j* d 这马就是天下闻名的代地之马了,草原上产的骏马,果然不同凡响。
1 q/ o. ]4 z+ n7 l8 N: @! |# @ { 0 d: u1 @) i& O7 F, O# I
而宝马配上英雄,更是令人神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骑马的名将,赵武灵王的帅气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了。
4 \' e; A) {* a5 X) ^9 v
# f. Z+ d* @, D2 { 这才是真正的世间英豪嘛,所有邯郸的少女,今夜恐怕要睡不着觉了。
* _$ N0 p' W7 R( k$ P1 j. P
# y9 A& ~# [0 U8 F. V4 y$ f 赵武灵王用事实证明,华服有华服的漂亮,胡服有胡服的潇洒,关键还是要人长的帅。. Q8 x9 H) x, I- A3 e. C+ U! W
8 [) n4 n4 D/ d( |3 L# O9 W8 a& ~
公子成心中一凛,不好,气势上就首先输了大侄子一截,这一场嘴仗,自己这边儿恐怕要输。
, t9 H X2 y; M: ?# z$ w0 G , H6 s% T% c7 u$ X4 g
赵武灵王潇洒的下马,震鞭,扬靴,一步步,咚咚的走上台阶,胡帽上的金珰叮叮作响,更添几分威势。
* w$ T1 G* _' ]
, _$ }7 p5 j( g7 F( _, Z2 ?' C' ^ 这种新奇的帽子就是胡王所用的“貂蝉冠”(顶饰金蝉,前插貂尾),既时尚又可御寒,骑马打仗最为实用。据说后来赵武灵王将它传给了的自己的儿子赵惠文王,使之成为赵王的专用王冠,故后世又称之为“赵惠文冠”。8 {, g+ v2 z* _
, S! u: a5 @' D* l9 _2 `. M 赵武灵王站定,二话不说开始宣读“胡服骑射令”,之后,环视群臣,不怒而威。
# e! K. x( L# u, W
7 X3 b" A7 T) Y3 B 公子成一使眼色,四大辩士壮着胆子,开始七嘴八舌的反对——王毋胡服,如故法便。3 `5 g$ C; {" H: e, t" j: p
5 ]5 u \" S3 Z9 I& y3 R 他们太小看赵武灵王了,一个立定了决心的王者,岂是那么容易说服的,结果赵武灵王舌战群儒,一番雄辩,将四人批得哑口无言,一个个痛哭流涕,拜服在地。) s6 G# o: p( l5 _
$ i# y! c( g+ x7 F% @8 Z/ f* ? & a' G, `- W4 l/ C& q& Y
最后的阻力消除了,自此,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在赵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展开,赵武灵王,注定名垂千古,历数整段世界历史,拥有如此改革勇气的帝王,唯有中国的赵武灵王、马其顿之亚历山大大帝、俄国之彼得大帝、土耳其之凯末尔与中国之清康熙帝五人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