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065)  @# o/ X7 G5 L0 N1 l0 U
  # `- T9 u. Y  r* h1 i; L
  王安石走在公元1069年九月的开封城里,盛夏的阳光照耀着他,阳光炽烈,心情奋悦。他的青苗法终于出台了,推广之后的效果会怎样,与他本人的命运直接挂钩,正常想来,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可相反,它这时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H9 h3 e0 v6 T7 T: n
  考虑也是白考虑,每一个做事的人都清楚,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总会有意外发生的。那就省下来点心神,去应付那些挑事的。8 N3 E+ x7 ^1 S1 @* G7 R
  王安石每天都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办公室。政事堂里坐满了顶级高官,一个个都面目可憎不知所谓,抱着各种各样的心思跟他唱对台戏。他有点奇怪,难道这几个月里他的打击力度还是不够吗?比如说,气死唐介,赶走吕诲,把他之前宋朝最牛的吵架王一个个都PK掉,还是震不住这票人?
2 ~7 F( `4 [! T  q4 \/ v; ?4 h  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四个月间、一个月前。
1 Q$ e) c7 l2 w5 n$ T  唐介总是和王安石吵架,两人之前没什么过节,基本上就近办公的机会都不多,可他从人品到能力,把王安石看得一文不值。于是吵架发生。结果可能是唐介老了,还有神宗不是仁宗,对他不是那么的小心呵护,他被王安石气得背上生疽死了。
9 D& c( m( }- I* x  这成了王安石的一大罪状。也就是说,大家要小心了,以后在工作上生活里,无论什么事,有什么想法,都要看准了对方是谁再说。老弱病残的一律直接认输,不然对方出什么意外你要负全部责任。对了,有一点得提一下,唐介死时61岁,这个年纪了还一贯的热衷吵架,气死了是不是件心满意足的事呢?/ j  N6 C* w6 [
  吕诲事件比较灵异,具体说来跟变法没什么关系,所以一直没写。它的起因和母爱的神圣博大有关。话说未来强大无比的英宗老婆,神宗的妈妈高太后最爱的儿子并不是长子,而是岐王赵颢,爱到了每天必须见面,甚至形影不离的程度。具体地做法,就是把成年的赵颢一直留在皇宫里,不赶到外面住。
8 }3 \* @. _9 t- J( ?, R+ G  ) Z, J$ p- T5 B* [
  连载(1066)
# n1 U* q5 n7 Y3 z  
1 F6 N& ?+ [" ~) r7 q3 Y  她犯天条了。真是公公(仁宗)死得早,丈夫死得早,婆婆脾气好,惯得她无法无天。历代皇朝用血的教训总结出了一个准则,就是皇宫里只能有一个皇帝,外加一个皇太子,这两个与皇位有关的男人存在。
& T: C5 o. h: t4 c0 C' C  其他的皇子一律赶到外面住,甚至赶到外地去住,越远越好。不然小心政变随时发生。5 g) n' j( Y' C2 S* A# X
  可高女士就是不在乎,她的喜好,她的意志,比国家安危都重要!这在以后成了事实,以此类推,留个心爱的儿子就近居住有什么大不了?# N4 K4 X1 J; [
  于是有个叫章辟光的大臣上书提醒之后,她勃然大怒,命令神宗治罪,从重从严的处理!神宗没办法,当孝子是要听话的,只好命令把章辟光外放。这时满朝文武没人敢说话,只有王安石站了出来。章辟光没有任何错误,不必处理。
5 c! @# ?3 \! r  O! v+ j  ]2 R" z4 X  吕诲就在这时,用这件事弹劾王安石。
1 J/ G% M7 Z. t4 y7 V' j' k  平心而论,王安石错了吗?只是说了句公道话而已,和之前英宗朝吕诲反对濮议时一个性质,都是对皇帝对道理负责,那么为什么吕诲会反对王安石呢?答案在他写的弹劾奏章里。
  p7 {3 y2 d5 ?1 k0 @: y  里面充满了大道理,总结了王安石十大罪状。具体是,慢上无礼,好名欲进,要君取名,用情罔公,徇私报怨,怙势招权,专威害政,凌铄同列,朋比为奸,动摇天下。大得吓死人的罪名,罪状自然更经典,因为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奸诈……”
1 F  f6 W: Y$ k# l+ L4 Z/ R+ l  之后的事就不用说了吧,吕诲被踢出京城,滚得越远越好。真是不知所谓,这种指责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王安石至少在外表上保持了大忠大信朴野等优点,这难道还有别的说法吗?$ e4 X, \) U# J1 o( s: @9 _
  以上就是王安石干掉此前最著名的两位吵架王的经历,按说这种战绩换在神宗朝之前,足以让他睥睨天下,咳嗽一声都压倒宋朝官场了。但是这时不行,没人服他。比如他每次谈到新法都要引经据典,说是周王、孔子、孟子等大圣人的主张时,都被人嗤之以鼻。; V/ n6 k9 i# W! {% ?4 H5 U" y3 j! a
  当天他走进了政事堂,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海边渡假村的风光,大臣们三五成群正在闲聊,见他进来,几句话就开始了唇枪舌剑。这时王安石感叹:“公辈坐不读书耳!”吃饱了闲坐没知识,都是一群文盲。
  S4 D+ Z1 V$ T: Y. d  参知政事赵抃慢悠悠地回了一句:“君言失矣,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气死你。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67)
9 r+ Q; Q: ~3 z9 K  \  ( [( ]( v  @8 q5 _/ P# l, }
  这段对话出自《续资治通鉴》,不用多高深的考证就知道有水分。注意称呼,王安石说“公辈”,这在当时是超级尊称,是对有身份的,皇帝职位以下的男子,最尊敬的叫法。
. M7 E+ J9 @+ r8 r  P  赵抃回的是什么?“君”。
1 Z2 n  H$ |! J8 W+ D. u  一般来说,王安石是他的下属,或者学生,就非常合适了。可王安石是谁,不说当时的实权有多大,职务就不比赵抃低,凭什么小了好几辈?原因可以参照少年王安石向少年周敦颐求学记。  B  D" F" @+ ~0 I6 V+ u
  不过王安石也不会生气,与他马上就要面对的麻烦相比,赵抃这点小调侃真的只是毛毛雨。他很清楚青苗法出台之后,那些顶级大佬们会做什么。为了迎接挑战,他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u+ y8 V5 G6 p5 K
  给一个人升官。
* H2 t* A' F3 O9 N6 a% P" l/ _  前面提过了一些王安石改革集团内部的人,貌似不少,其实非常可怜,能真心跟着王安石走的,不超过10个,后来还叛变了一些。就在这个可怜巴巴的数字里,还有一些是在以后陆陆续续加入的,在青苗法刚出台时,人影都看不见。. |- a  ~0 {& y0 k2 j/ e2 E
  提升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私人顾问加老师,可以定期和皇帝面对面地讨论学问,要控制舆论控制皇帝的思想,没有比这个职位更恰当的了。' L2 y" z! x% y0 j% y1 R& @6 k
  很快就会证明,这个决定有多英明及时。1 `. o' Q1 `5 k. g0 ^) u! S
  同时另一项新法,农田水利法,也在紧锣密鼓地讨论中,暴风雨就要来了,除了加强各种防护措施之外,主动进攻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的心理就是这样的奇妙,不是嫌新法不好,青苗法恶劣吗?上马个更新的,看你们怎么办。
) Q' @1 [7 S$ c. f) \/ f* ~7 I( s4 E  这些刚做完,第一波打击就到了。只是迎接这份打击时,王安石实在提不起半点还手的欲望,说实话,也没有还手的必要。( V5 g  l6 P5 P
  
0 [* j8 |! a* x# W9 P/ a$ `6 w  连载(1168)
6 b6 m  I$ _3 A  ' V! ~6 E$ U; l
  富弼辞职了。公开的理由是年老多病,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反对新法。反对归反对,富弼的作法让人很感慨。$ V7 a' L9 O0 H7 U. {' N
  比如说上书,富弼有事说事,就事论事,从来不乱扣帽子,动不动就骂别人是小人。意见不被接受时,也不会恼羞成怒,找机会报复,他在不能阻止、不想参与的情况下,选择的是飘然身退。
. w4 h) {  S& P% {# G# d  不掺和了。# n0 P. @; d% t5 k0 ^% d
  他临走时,神宗召见他,问你走后,谁来当首相?富弼答,文彦博。神宗默然,好久之后,又问,王安石如何?
* }1 i/ T9 T; O7 U) C. u4 V  富弼默然。# u% w6 s" r. v& J& Y3 G
  此后就离开了开封,从这时起,他再没有回到帝都,基本退出了纷繁杂乱,失去基本规范的官场。回顾他的一生,尤其是他的离去,能体验到一种真正的君子作风。什么是风度和涵养,看富弼,君子不出恶语,君子不强人所难,这样的修养就算放到现代,也是一位标准的绅士。
6 Q/ @6 q/ L; R1 G; T  近千年来,每个历史学者都感叹北宋从熙宁变法开始直到亡国,政治家们都是些心灵变态扭曲的报复者、迫害者,连起码的平心静气讨论事情的素质都失去了。是的,真的失去了,富弼是最后一个濒临绝种的古老物种,他之后,再没有谁能做到“克己复礼”四字。
) I" j* W7 k, v- {% ?  王安石却没兴趣感叹这些,不是他不认同这种美德,而是看到了这件事背后的危机。富弼的离开,在官场上代表着一个信息,一种立场。他当初上台,就是神宗为变法派竖起的一块挡箭牌,想用他的威望延缓消弱反对意见。1 M9 ?7 c& g* c/ m2 W9 e: Y
  现在走了,是再明显没有的信号,不陪你们玩了,好自为之吧。% z8 o0 V' ]4 ?  J- [, O
  果然,反对派突然间群起而攻之,规模之大,是北宋100余年间前所未有的,之前的大事,比如庆历新政、濮议等等都相形见绌。现在我们看几个代表人物的言论。
2 l$ H3 C  Z- ^' z: G4 J  范镇、刘攽、曾公亮、赵瞻。" ^$ C: `1 e8 p5 k# X
  范镇,大家没忘记他吧?仁宗朝英宗朝都大出风头。他翻了下历史书,从根本上否定青苗法。他说,常平仓法起源于西汉鼎盛时期,于农于商都有利;青苗法起源于唐朝的衰落时段,急征暴敛,制造不安,本身就是个邪法。
6 k$ m) |; D; c' k3 i, t4 O: O  其他三人的意见大同小异,为了篇幅不一一赘述。在雪片般的弹劾反对奏章里,王安石保持了镇静,他冷眼旁观等待着最重要的那个人出现。那个人的才学和威望,才是他所深深忌惮的。
7 g" t' T9 \4 u0 U& Q  几乎处处与他相反,是生来的死对头。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21: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69): N( f& d" A8 S8 k" _5 w5 S/ \6 w
  ! D# Y8 ~6 P, v5 e4 }
  司马光。
9 t3 J! t: p( E, `: @  司马光这时处在暴跳如雷的边缘,不过谁也没法看得出来。他的修养己经到了入神照座,不动声色的程度。这时他51岁,有件小事在官场里流传。2 }* {  k6 q& b8 ^
  一天司马光在办公,出了件急事,一个小吏冲进来报告。却见司马大人正补襟危坐不动如山,当时就吓了一跳,急忙收住脚。结果又犯了个错,收得太急把蜡烛晃倒了,差一点就烧到司马光的袍袖,小吏吓上加吓,脚都软了,可司马光从始至终纹丝没动。只是目光如炬,一直紧紧地盯着他。) w4 v6 @* Y9 S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一个政治家起码的素质。
0 b9 T/ @+ W1 z6 y4 R3 S  可这时他真的忍不住了,危机来得太快,直接威胁到了他本人的地位。王安石把吕惠卿提升到了崇政殿说书,他本人一直在迩英阁给皇帝讲学!! ?* }8 G1 F# F, b2 O" i8 Y
  好你个王安石,第一,威胁我的位置;第二,不自己出面,派一个手下和我打对台,当我是什么?这绝对不能容忍。7 D0 T7 C. I% |
  他也不写什么奏章,直接去找皇帝面谈。见了面直接切入主题:“吕惠卿逢迎陷媚,不是好人(非佳士),王安石现在在朝廷内外受到诽谤,都是因为他。”
! K2 R5 |, `' R- q8 K& r* u1 T, M  神宗摇头,回答:“王安石不好官职,自奉节俭,可称为贤者。”话里意思很明白,你别拿吕惠卿说事,王安石站得正,没谁能影响。; H) u# B9 m5 b7 L# ~* v# F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确实是贤者,可他不懂事又太倔,他不知道吕惠卿是真正的奸邪,是他的谋主,在幕后巧妙的指使他做事,这就让他背上了恶名。现在吕惠卿突然间被提升,很多人都不心服。”
0 S, C! `4 @; k+ n  H9 L+ b+ Z  神宗想了想,说:“吕惠卿说事时思路很清晰,像是个人才。”. A& @" E" C( Y, S6 V; Z! T
  “的确是人才,”司马光不动声色,话题悄悄地进入了他的节奏里,“吕惠卿确实文学辨慧,但是心术不正,愿陛下慢慢寺考查。江充、李训(汉朝、唐朝两大权臣)如果没才能,怎么会感动人主?”$ o7 ~& K0 O- C
  神宗默然。
) [  A6 ?# D/ j2 x7 J4 h  这个默然一般来说是讲皇帝对他不感冒,在结束谈话。可仔细查一下司马光的学术体系,再加上他平时对神宗的讲学,就会明白此默然不同凡响,吕惠卿的麻烦大了。
+ T, r8 u1 V7 c6 s; |* `) N  : k7 G1 x- R* F4 ^9 z9 L" ?1 d: s
  连载(1170)' T+ B" u6 I- [4 L) _+ ]
  
2 d/ I: u. ^# X* z7 C) m) p0 e  司马光不同于欧阳修等前一代君子,不会看谁不顺眼,逮住件小事就把小人的大帽子甩过去,他纵览各代历史,把天下人归为四类。
" |& V# s- N; q; i' J$ M! l  圣人、愚人、君子、小人。" {3 J1 s+ F3 e5 N
  四种人,以才、德两方面来划分。才德俱全是圣人;无才无德是愚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他着重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区别君子和小人。, Z1 x7 l5 i9 Q( N( G" G% _8 B
  那就是一个人的才能不够,可品德够高,只会很有限的造福于人类,不会作恶(好心做错事的呢?)。可一个人满肚子坏心眼,才能又特别大的话,就会四处害人没事找事搅乱世界,尤其是对没什么能力,又特别忠厚老实的君子们,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
) B8 }0 E% C: ]) l* C' [2 X  所以小人,有才能的小人才最危险,最要不得。
2 I9 M) G  l/ U4 I* w9 Z  根据上面的理论,具体到吕惠卿的身上,是不是小人的头衔成了给吕惠卿量身定做的首饰呢?当天谈话的结果是神宗默然了,他在思考,这就达到了司马光的目的。
& w) z& C7 j1 ?% x) z  作为一个超级官场斗士,司马光非常清楚,只用这样的谈话是绝对没法让吕惠卿失宠倒台的,要的是在皇帝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从这时起,一直隐隐约约地笼罩住吕惠卿,让他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和“小人”这个终极罪名暗和。
( q1 M1 q8 E2 T( ?* |  历史证明,他得逞了。直到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之前,吕惠卿从来没有任何污点,可他的奸邪之名,却早早地就盖棺定论了。
  L" K3 e6 M$ D3 L3 ?9 r$ L* Y5 J  几天之后,司马光对新政的攻击才真正展开。方式还是利用自己的特权,在迩英阁给皇帝讲经上课时就近说事。2 X% c# ~/ K; C: I1 A4 X' B
  那天,他讲的是西汉开国时的事,曹参代萧何为相。这件事流传很广,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句成语“萧规曹随”。简单地说,就是西汉开国宰相萧何老了,退居二线,接任的是曹参。可是这人上任之后吃喝玩乐,任事不管,皇帝着急了,为了照顾他的面子,派他儿子去问,到底怎么回事。
) v; V3 n) {) ?$ Y9 @! i* I  曹参二话没说,操起鞭子,摁倒儿子,一顿狠抽。第二天上朝,给出了答案。; x" P; e3 Y. k# ~
  问皇帝,某与萧何比怎样?1 ~2 a  I. b8 ~
  皇帝答,你差点。
6 x' }" Z9 X# w! t9 v% N+ J  再问,您与开国之祖刘邦比怎样。  ]  \/ t$ F# H: L. I
  皇帝脸红,差远了。3 s; y6 ?# f! j1 m. m* i
  答案出现,我比不上萧何,您比不了高祖,那还变什么法做什么事,一切照着老规矩来不就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71)
& a6 w0 O7 C$ T3 d# I  `5 R9 \  
! c! I+ m3 z' h6 I  神宗立即就听出了话外之音,他问,汉朝一直守着萧何定下来的汉律不变,能行吗?, W3 W& e8 Z3 k  p" z" e" J
  司马光的回答是北宋史上最雷人的一句话:“何止是汉朝,从夏、商、周三朝开始,它们的君主如果能格守禹、汤、周文、武王的法度,那么直到现在,还仍然是夏、商、周,绝不会改朝换代!不信吗?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改变了汉高祖的政策,结果盗贼充斥天下。汉元帝改变了汉宣帝的法令,汉代就此衰落。所以说,祖宗的法制绝对不能改变!”  B: Y, n. L5 N# q8 ^
  这是雷吗?这是九天神雷。对他的话我不加个人分析,相信只要是受过正规教育的现代人,对司马大师的这番话自有判断。
4 r7 v" c% |# O! d2 ?  好玩的是,历代史书里,包括近现代的宋史作品中,关于司马光的这番话的理解,都像是坐进时光机器,返回到当时和司马光私下聊过一样,替他来了段注解。说什么司马光身为中国最为传统最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其人品、学问都足以为万世之楷模,尽管他说出“三代之法不可变”的猪一样蠢的话,可绝对不是猪。
: D# B4 s2 N  m+ y& e! y  他只是举个例子给年青毛燥的宋神宗听而已,要看他的本意,不要细嚼他的每个字嘛……对此我再次无话可说,人要为自己说出的每个字负责,为自己做的每件事负责,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居然到司马光的身上就不适用了。
: k3 x6 j: U! f. w2 E  奇哉怪也。
$ T' ?* D  Z. m& i9 @8 n  针对司马光的这番高论,变法派选择反击。由刚上任的崇政殿说书吕惠卿负责实施,他可以行使职权,也给皇帝上课。只是上课归上课,待遇不一样。司马光讲时可以不被打扰,吕惠卿上台时,台下面坐满了大臣,外加司马光本人。
! v" [4 h/ j3 w7 y( d: D  这是讲课吗?这是公开辩论会,请看实况转播。" B' I5 m4 ?1 g# Z) K) J6 p  C: v6 b
  这一讲的内容基本规范在《周礼》,这好理解,什么都要返本溯源嘛,周朝有孔夫子都崇拜的圣人周公旦,看看人家当初是怎么规定“先王之法”的。3 a7 U% R% n; e: H/ S% A* ?
  
# ^% p$ Q. J2 C/ @% k  m( b  连载(1172)% m9 B( b4 j+ b+ s) t
  
7 P# g- X0 {8 h6 @) R  吕惠卿说,根据《周礼》,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的,是每年正月的布法象魏(在宫庭外的大门上公布法律);有五年一变的,比如周王巡游天下,到处视察;有三十年一变的,是刑法的轻重缓急;还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人伦秩序。, v1 c" o. a& r3 H: [
  通过吕惠卿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他起码是在用人类的语言来交流,就算周礼这种传说中的礼法真的存在,也得有个不断完善、各有适用的问题。
8 T  W0 X0 [& N% m" n; |) {  可是司马光就能把这些都抹平,要说一个人的才学、名望真的是非常管用的,达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真理的化身。请看司马光的答辩。% S1 ^; j3 p2 r2 Z, J' t
  ——布法象魏,那是公布旧法(都是?肯定?);周王巡游天下,到处视察,为的正是检查诸侯们谁变更了礼乐,改动旧法的,发现了一律处死;刑法,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这只是轻重不同,不是讲法律本身的变法。吕惠卿区解经义,实在可笑。
* O8 z- [' W! c- @  接着他开始发动群众。, c& y; U. h1 ^! s1 l
  ——陛下,现在公卿、侍从都在这里,您可以问问他们,国家的秩序己经败坏到了什么程度。本朝规定三司省管理天下财赋,不称职可以罢免,但宰相不可以过问它的运作。现在设立的制置三司条例司是怎么回事,宰相要用道德来铺佐人主,怎么可以用“例”?如果用“例”,宰相岂不成了胥吏?听说最近又要成立设置看详中书条例司,这又是为了什么?
( n0 r- V6 j& R, W  底下的众位大臣欢迎雷动,异口同声:顶司马光,顶司马光!6 g& _' j9 y9 ?, H1 K/ t
  吕惠卿对此准备不足,百忙之中回了一句。“司马光讥笑朝廷,讥笑臣是条例司官员。”他说对了,司马光的讥笑全面展开。( ]% K; T' d1 t& U) T/ \
  ——改革就像修房子,一定得有良工美材才能动工。可现在变法的这些人,两者都谈不到,臣担心朝廷会露雨(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 @# @& U5 u2 n  f) }( ]# m
  截止到这里,抛开各自的道理到底是谁对,先看看交流的诚意。吕惠卿不管以后是什么名声,他开讲以来一直都在说道理。司马光呢?先是攻击国家职能部门的合法性,进而否定同僚们的工作能力。
3 s# O9 k: D9 E' l+ [0 |( R  请问一个政府职员,有什么权力说别的同志是废物?大家都是人,你凭什么高高在上,认定别人不是“良工美材”,注定了办不成事?这不是什么正义感超高,或者圣人指数过人,回到大家都是人类这个基本衡量点上,这是人身攻击!& ^" ?+ g' Y9 `8 u' [! Z5 u3 X; a
  说到人身攻击就有趣了,宋史里的记载是,下面轮到吕惠卿发言,未来的无耻奸邪变得恼羞成怒,他气急败坏用别的言语来抵毁司马光,其恶劣程度让皇帝都看不过去了,说“相互辩论是非而已,何必如此!”
" Y( _5 D5 E( E% M0 ]2 m& k  想必吕惠卿真的说了特别不要脸的话了,但为什么史书里半点都没记录他到底说了什么呢?以后来的“君子”们对他打压鞭笞的程度,这都是最重要、最生动、最切实的证据啊!怎么能忽略呢?" i+ t( g& k) u) z
  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吕惠卿根本就什么都没说,或者说出来的话是保守派、司马光们没法面对,无法解释的难题,他们“为尊者讳,为贤者隐”,都给隐过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9: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73)# Y$ m% h6 e4 F6 i+ u  u; E
  # ~; d! Z) d% M
  吕惠卿的话找不到了,司马光的话却被记载了下来。富弼辞职之后,陈升之升了宰相,当时神宗曾经问司马光,爱卿,你对现任的宰相有什么看法啊?
8 G' p6 F; w+ [% g: h- k. u  司马光回答:“闽人狡险,楚人轻易。”闽,指福建,陈升之是福建人;楚,指荆湖一带,王安石是江西人。依司马光的话来说,就是陈升之狡诈凶险,王安石轻佻草率,南方人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太祖皇帝赵匡胤曾经说过南方人不许当宰相,他们当了就要坏事!
$ k5 v) T6 ^" d  不知道这番话算不算是抵毁,呵呵,尤其还是在私下里聊天时说的。背后论人短长,好一个大宗师风范!更加好玩的还在后面,在这次皇宫内部辩论会结束之后,不管是司马光占了上风,还是吕惠卿被隐掉了话一语中的,反正新法该推行还在推行。
. Q+ m# x1 s, `  不仅是青苗法,连农田水利法也上台了。( I  l; Y( D  Q
  农田水利法很简单,它允许任何人,不管是官还是平民,都可以去开荒、修堤、挖渠、蓄水等等对农业有利的事。民间办不到的,可以提请官方去做。官方除了配合之外,更主要的是要把本辖区内部的荒废土地调查清楚,让朝廷知道农业还有多大的潜力可挖。
' U0 K! S' ?# X+ f% i$ y  这个法令,只要是脑筋正常的人都知道好坏吧。组织人力开荒种田扩大收入有什么不好吗?更何况没像西汉时王莽做的那一套,把大批的农民迁徙到陌生区域去开荒,弄得新田没开好,熟田都荒废。王安石只是在原地方,让原住民去开垦历史各种原因造成的荒地,这有什么错吗?
7 O& Y$ X& e+ Y* u  错大了,司马光怒火万丈忍无可忍,决定发起总攻。这次他绕过了吕惠卿等爪牙,直接和王安石说话。大宗师是很有身份的,他决定先礼后兵,先给王安石写封信。
! t* Q& d1 @- |- l8 f  信是这样开头的:“……窃见介甫(王安石字)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己,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3 N9 U  b2 S* k
  这段话在历史里大大地有名,几乎被每一本写王安石的书所引用。司马光的意思是说,王安石30多年来名满天下,品德能力都太高了,谁都相信,他除非不当宰相,当了宰相,幸福太平的和谐社会立即就能实现!
, m. ?3 \+ c( D& T* f  
+ {7 p- o& o8 g: L3 x  连载(1174)) l$ N0 ~$ p* [5 B6 t& [
  
1 i! B3 F' W) t* ~" P; ?9 N  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客气话,先礼后兵中的“礼”而已,可是参照下“闽人狡险,楚人轻易。”大家是啥感觉呢?% s* v; \  l4 e1 @: M% D% n5 a
  这要是吕惠卿说的,就啥事也没有,可您是司马光,才德兼备没有瑕疵万世师表型的大宗师啊。' I! p5 z! g4 [/ }
  这封信非常长,非常有名,收录在司马光的个人文集中,哪位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名字叫《与王介甫第一书》,字数超过了四千字,里边有三个议论点,可以说非常明确非常重要。  L3 T6 c7 @2 I+ b( G
  可是换来的只是王安石的一份不超过百字的小回条。于是保守派们义愤填膺,大声疾呼,我们的首领被轻视了,王安石竟然这样傲慢。
' g+ ?7 {& m0 F  可是无论换谁当王安石,估计都会只回这百十来个字。理由太简单了,四千多字的长信里林林总总把以前开会说的各次发言都总结了一通,汇合成一篇大记录,要我怎样回复?你当时说的我当时都回答了,难不成我也跟你一样来个全面回忆?
* V. O0 W) z6 z2 p$ j! O$ p  你不烦我还烦呢。8 b. T8 X/ s  S, i: H+ o7 p' G
  事实上司马光就是不烦,他再接再厉,不达目的不罢休,又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这回焦点集中,定在青苗法上。警告王安石,你要是再这么搞下去,不出几年,就会出现“父子不相见,兄弟离散”的可悲局面,国将不国了。- y1 a$ i/ |- L
  提到了青苗法,王安石不能再沉默了,说实话这是他的一种悲哀。人都说他辩才无碍,能把活的说成死的,再把死的说活了,随心所欲怎样都成。可是细看下,会发现他的口才不是顶级的。顶级的人,能通过谈话让反对派成为赞成派,把敌人变成朋友变成下属。* \/ I* N) k9 X5 A# z4 R# B0 A
  而王安石只能把对手说没词了,说得气死(比如唐介),这样造成的后果更恶劣,对手们只是一时没话,可事后越想越怒,变本加厉的找茬。何况,有些人是王安石永远都说不服的。
6 l) ^5 H  J4 t0 O- ?% _  }8 ?; u' p/ P  比如司马光。
) X: K4 H+ k# F  现在王安石明知道没法勾通,还是回了一封三百多字的信。它在历史中也非常有名,就是那封《答司马谏议书》。这封信值得我们看一下,里边的话有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王安石,判断出这段时间内他所作所为是不是正确的。) }4 F: d, H" q& A
  针对司马光信里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致天下怨谤”这五条,他逐一答辩。1 H$ I4 T1 t: {
  ——受命于皇帝,在中央确定法令,交给有关职能部门实行。这不是侵官。
/ R  i! p% T. g( X: U  ——各条法令都有据可查,是先王先圣做过的,用来兴利除弊,不是生事。
4 l' w. i0 \7 Y6 w; ], V  ——为天下理财,皇帝没有奢侈滥用,大臣没有中报私囊,不是征利。
4 m& d# o1 y0 ]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9 P' d) a! b9 d  E+ \, _) n% p. o  这一条可以和“招致天下怨谤”结合在一起说。说来真是很好笑,王安石的外号谁都知道,叫“拗相公”。就是太倔太牛,谁的话也不听,甚至皇帝都得听他的。这是历代学者、百姓最看不上他的一点。
8 E# F( {# b2 \! g  可是反向思维一下,他听了,是个能接受各方面意见的好同志,是个什么局面呢?前面的这些意见哪条是先承认新法是可行的,然后在里边挑出些小毛病,让王安石完善它,从而新法变得更加利民利国的?
& }4 x) d0 z, O- x# G9 X! |  没有,一个都没有。这些所谓提意见的,都是彻头彻尾的反对派,意见只有一条,那就是彻底废除新法,回归到从前的局面里。在仁宗、英宗的时代里,我们士大夫大臣们过得非常好,你这个万恶的捣蛋鬼,凭什么毁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特权生活?!8 `1 r% |* w1 }- n2 ?' p9 P. [
  由此可见,两派根本是不可调和的,是属于改革还是不改革这样的水火不相融的大问题。这样的事,你让王安石怎么不“拗”?不拗的话,改革还改个屁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8: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75)% E2 L" j* I% v2 {0 ]+ g- D: O& K
  & K" @+ o' b! j% ]# {( W
  到这里,我们仍然要保持中立,我们要看清楚这段历史,就要让自己的感情始终不倒向任何一边。话说王安石的信发出之后,立即就收到了司马光的第三封。
4 E9 ^/ g6 f% [; A4 c0 r1 L9 Y. w  这封信可以说是第一封的复制品,外加上对王安石人生走向的建议。司马光以老朋友的身份劝王安石,介甫,你还是就此退休吧,人生很美好,江南很美丽,那里才是你的归宿。. g( C; B' F# D% ^
  抛开这条建议本身出自于司马光的好心还是别的什么,还有作为国家高级公务员,以私人身份要国家重要领导干部退休是不是合适,我们只留意一点,注意,这时司马光要的是王安石走,然后我们留意稍后他另一次的要求是什么。
- `0 O8 t6 c3 ~" h& v  平心而论,这样的第三封信要王安石怎样回复呢?是同样复制粘贴一下第一封百十来字的短信,还是告诉阿光,工作永远比休闲有意义,开封是我的第二故乡,坚决不辞职?! T1 _, U4 p9 I: M$ M! ^! _
  无论哪一样,都会引起新一轮的争吵,和无穷无尽的书信往来。王安石选择沉默,不再写信,是不是一种很高的姿态,很和谐的愿望呢?
6 \  H) a: H% c6 u; s& y! J  但在司马光的心里,这就是王安石的诚意不够了。作为他,己经仁至义尽,无论是私人方面还是官方角度,都对王安石完成了“教育”,你王安石怎么能不听我的呢?!
# ?4 j: Y- _7 h6 u6 G  古人云,不管自己多么伟大,不管罪犯多么丑恶,不教育就砍人是不对的(不教而诛),现在司马光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努力,王安石不听,那么他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心理安得地为正义而奋斗了!2 x: a( U" _8 F. e4 r9 @
  只是现实是无情的,一来王安石的职位比他高;二来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站在一起。司马光站在朝廷上正义凛然,却没抓没挠,找不到下手的地方。; J. S( c2 p9 N
  不过只要留心,机会总是有的。司马光身为历史大宗师,当时的学院派领袖,得到了一个差使,主持最近一期的馆阁人员考试。
$ f6 m( g0 k. a6 D2 F7 F; Q9 j  这是全国各地所有才子,考中了进士,得到地方性官职,干过一年之后的法定权力。他们可以进京来再次考试,向两制、两府等顶级高官迈进的途径。这次司马光给出的考题是——论“三不足”的对错。9 x, p) ?$ Q, P/ d, |7 M! x
  ' v: k3 _$ E. ~, S$ o# w- a
  连载(1176)
2 o+ l/ |% m( q6 q- `  
: ?; b: ^; b: c. P+ v  所谓“三不足”,就是史书里总会提到了王安石先生最彪悍最好玩的三个不,即“天变不足畏,神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d& E1 G# y; `) o$ H  老实说,这三句话放在古代儒家学说统治全国的年代里,是百分之百大逆不道,泯灭人伦,反人类反社会的重罪。一般来说,只要说出口了,这个人就是从根子上坏透了,没救了。
8 H( |" e: k. e4 R+ c  Q) d  天变,这是上天神灵的最高指示,干旱几个月,或者雨下多了,天上闪个流星,皇帝都要深刻反省是不是最近人品有问题,在王安石这儿居然可以忽视,不理会,不惧怕;
/ c4 R/ |8 X* k3 X& }$ w0 V$ ^; B5 t  祖宗,这在现代社会里都是中国人不可触犯的敏感神经,何况在中国古代家庭里一切财政、婚姻、丧葬等都由父母作主的时代里。祖宗是什么,祖宗就是神!
1 n" ^# k1 V0 Q$ q2 T$ X: n+ r" H  不敬祖宗是什么?猪、狗、不、如……
1 f2 C, X- Y2 p/ ]; p! D- X% q  人言,这是王安石最让反对派痛恨的地方。纵观宋朝社会,不管是哪个时代,就算赵匡胤时期,太祖陛下随时手提一只大斧,动不动就敲断某人的大门牙,也没让士大夫们闭嘴。“言论自由、言者无罪”是宋朝最让人向往的地方!
; k' |9 [& G" ~1 r2 c  王安石居然……嗯,对不起,王安石也没说不让你们说,只是不听罢了,可这就是罪无可赦的死罪!  g1 f- q8 |+ k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因为我们比王安石比司马光都有智慧,现代的教育让我们明白天旱的原因是什么,雨下多了怎么办,还有,天上闪流星我们都兴致勃勃地围观,甚至许愿。所以我们要返回到宋朝的时代去理解这件事。8 a' v. g4 {3 D/ o: J4 K
  王安石真的说出这三个不,那么他真是个吨位非常大的傻瓜。简直是没事找事,身在火坑里还给自己买汽油。但是,要说明的是,王安石本人没在任何场合跟任何人说过这三个不。
7 v; X# R# A3 M2 o  从来没有,最多只是含糊其辞地表达了些许的类似意见。但就被正气凛然决不说慌千古第一完人司马光给总结成了这三句经典无比的语录。
0 _2 Q3 ~. s5 [5 H0 r, n  然后还广而告之,选成了国家高级公务员考试的题目。请问这是什么精神?是不是无中生有,捏造证据,往人头顶上扣屎盆子的精神呢?
% t- f5 B  ?% @; ~9 w  面对这样的事,请问你是王安石能怎么办呢,去否认?去找证人,说自己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那就死定了,有些事越描越黑,越否认越被人相信是真的。王安石顶着雷走到了皇帝面前,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j" T6 N5 E  y! b& ~& P* q
  ——陛下日理万机,不留连声色,不贪图享乐,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百姓的安危,这不是害怕天变吗?陛下能广泛听取臣子意见,不管大小,只要有理,就不会拒之门外(这是真的,坏事就坏在这一点上),怎么能说不恤人言?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陛下自己想,仁宗在位四十余年,多次修订法律,怎能说祖宗之法代代相传,一成不变?
7 ^# b: g6 }, J& L  面对上面的记录,不管这种解释是不是最佳答辩,都映射出了王安石为人的本色。有事他不怕,绝不回避,正面交锋,不管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还是上阵交锋的战士,他都是个充满阳刚之力的男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7: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77)+ Q4 Q' R/ W# p$ c3 e, O
  
8 Y. _6 [9 T3 A/ f8 W' M  王安石答辩之后,司马光沉默了,他己经找不到新的发力点,仔细地找啊,王安石身上还有什么能放大的东西呢?5 U' }& }: \9 `
  默默地搜寻,这注定了是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王安石不管政绩怎样,人缘如何,他身上的污点几乎可以归零。这足以让司马光找白了头也一事无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司马光沉默艰辛地努力中,从远方传来了一个喜讯。3 \( p+ I4 |  l6 v
  前首相韩琦成了他的战友。这位三年前独领朝纲的大宰相从大名府寄来了一份奏章,这份文件的力量是天翻地覆级别的,它一举把宋朝当时的政局搅乱。# Z2 x8 W1 R9 @: k8 A3 T& b
  这份奏章很长,为了节省篇幅明确要点,我整理了一下,把它分成两大部分。) w) \5 B0 q  r+ |
  第一,青苗法执行走样了,和发布时的原文件不符。有严重的硬摊派行为。而且韩琦说,之所以有硬摊派,毛病就在法令本身里。& K/ M- c0 Z  O" @1 D, P. K
  比如城乡居民里的上等户,本身就是所谓的兼并之家,人家有的是钱,根本就用不着借贷。管你青苗黄苗,与人家无关。于是问题出现,他们不借,国家的利息就会少得,为了增加利润,只有硬摊派给他们。可这公平吗?
' A5 o! [, Z" o8 [  第二,强硬凶狠了一辈子的韩大相公突然间毫无征兆的慈悲了起来。他说小民们借钱,借时容易还时难,到时肯定要皮鞭子蘸水死劲地抽,那会出人命的。皇上,那都是您的子民您的产业,不能这样凶残啊!
* o: n" W/ J8 z" V  这两点,把年青的神宗皇帝给震住了。他的信心开始动摇,开始怀疑起王安石各种法令的妥善性。手捧这份奏章,他一连串地感叹:“韩琦,真是忠臣。身在外地,不忘王室。我本以为青苗法是利民的,谁成想害民到这种地步?”
$ e/ I# O: e5 _( {  接着他自动地顺着韩琦的思路滑了下去,成了韩琦的代言人——朕想起来了,青苗法还有个大毛病。青苗法只针对农业,关城市什么事,为何在城市里也放青苗钱?
: D  a  e# x3 r1 O3 l# I& M  % h$ X0 z# N9 Y  y/ w6 P4 a
  连载(1178)
' A* V9 Q- g) |+ T8 K  
0 N6 @* H8 J8 Z7 ?2 q1 w  截止到这里,可以说无论是韩琦还是神宗说的都对。本来嘛,上等户有钱为何硬摊派,城市不种田你搞什么青苗钱,还有动用国家机关去追债,那注定了要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的!" h: \# A( n' C4 i$ Z
  可恨的是王安石居然还不服,他面对一脸忧愁悔恨的皇帝,还怒了(勃然):“如果能满足借钱者的需要,就算是城市居民又怎样?”
- Q7 z% B2 Q, y' e3 Y  一脑门子的钱,无可救药的钱痨!
* @7 n/ Z9 h. k9 j  好,说到这里了,我们就应该换个角度来想事了,然后两方面对照,来看哪个有理。
" H" w9 Z8 c+ O. l5 R+ u  以韩琦奏章两个论点,第一,硬摊派。这是只针对上等有钱人来说了,不许硬摊派,那就是要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来维护兼并人家的既得利益。让吃进去的再也吐不出来,除非改朝换代时天下大乱,全民成土匪去抢,才能挖出来,这就是对了吧?!/ c0 }/ h8 r7 r4 a" W, Y# H  N
  明白了这一点,请允许我稍微的动用些猜想,王安石到底知不知道下边在“硬摊派”,在向有钱的,成为国家蛀虫的兼并人家硬摊派。我认为,他是知道的。可这有什么不好呢,青苗法的原始文件里的确有不许硬摊派这一条规定,可面对整个新法的大原则——济贫困、抑兼并来说,它是正确的!, I5 b2 t+ t4 I/ }
  一切都是阶级在作怪,伟大领袖说得对,一切的矛盾都存在于阶级矛盾里。大家要注意韩琦是什么阶级,他家世代为官,到他达到顶点,各种明暗收入多到不可思议,曾经有篇文章计算过,以包拯为例,他一年的官方工资就折合现在人民币数千万元。& w* e  @& ]! b) d9 A9 ]
  请想像韩琦的收入!
1 {: K+ n8 D7 |+ R  再参照他在家乡买田置地,庄园大到无边无沿,到北宋末年,连岳飞都是他们家的佃户。知道为什么反对了吧,青苗法在砍他,和他这类人的树根。" \1 R0 W# _9 w5 [
  再说第二,追债。
9 `$ r4 Y( b: O  这真能让人气乐了,国家以一年四分利来追债,在韩琦的奏章里就能达到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的惨状,那么请问民间一年七十二分利的高利贷能追到什么程度?为什么那时不见你出来说话,这时面对四分利就闹得不共戴天?!
$ ], y0 y9 }' L2 X3 q" N  一句话,不是国家追四分利的债有多狠,而是这断送了他们每年追七十二分利的大油水,这帮凶残成性的官僚,根本就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摇旗呐喊!# L. N2 T) }* G! H' y2 e- i
  可怜年青的宋神宗还是太年青了,他每天坐在金峦宝殿上遥控全国,根本就不知道底下有这么多的鬼花样,根本就不知道韩琦的真面目是什么。
3 U2 ^4 f1 P) p% k4 c: v9 P5 t6 {/ L0 ^  他只知道,韩琦是他父亲的大恩人,没有韩琦,就没有他父亲的皇位,没有他现在的皇位。于是,天下如果还有一个人可以相信的话,那就只有是韩琦……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7: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79)! W# |. R& K& Q% `: ]
  $ a2 k4 T6 B+ \) t; f. p7 y
  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二月,宋神宗下令废止青苗法。这条命令一出,王安石立即请病假回家,不再上班。另一面反对派们欢声雷动。$ v5 }& O" i# h
  努力终于有了效果,新法被打败,秩序恢复了!这是真的,截止到这里,新法只出台了三项: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其中青苗法是重中之重,只要它倒台,其余的不攻自破。
" T( T0 o# ^$ g- e, w* N" B8 _4 _! J  一般来说,这事儿就是定局了。圣旨都下了,还能有什么变动?可是别忙,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法令,都要有一个过程要走。那就是所谓的法定程序,得由主管行政命令的宰相们下令,由翰林学士们拟旨,才能在全国颁布实行。就在全国的富豪级家族、士大夫阶层、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大臣弹冠相庆之时,有一个人有了个小想法,就是他的这点小想法,改变了整个历史进程。4 W, v) M0 u/ N& q/ E7 V
  赵抃,前面说过的在政事堂里拿王安石开涮的那位副宰相,他作为一个标准的士大夫,认为马上就公布废除青苗法的法令实在是不大合适,因为面子问题。
+ c, ]* G( U" {9 s  这些新法都是王安石一手促成的,他现在还在京城,从官场行情,从以往惯例来看,他是注定了要在近期就辞职出京的。等到他走,我们再颁布废除法令,这才是一个有修养有品味的士大夫做事的方式。
( ^: Q# y" n6 r, W0 l  两个首相曾公亮、陈升之看着他实在是哭笑不得,兄弟,都什么时候了,政坛即战场,你死我活刻不容缓的买卖,你怎么能突然间变态呢?# D& e6 a4 ^% k' T
  可不管两位首相大人怎样劝解、命令,赵抃就是不同意。本来嘛,仁人志士是不同于某些泥腿子南方佬的,记不记得伟大的导师孔夫子的贤徒子路是怎么死的?就连在激烈的肉搏厮杀中,都要把被打歪的帽子扶正了,哪怕因此而被杀死,那也是正义的死法,华丽的死法,符合道德情理的死法!4 d* C, }3 D$ s* U0 P
  
, W& [9 O  v6 d! w" e: Z  连载(1180)2 `/ }/ K& U9 Z! s1 x& N
  7 o+ J6 K" `7 p+ e
  时间就在宰相们的争论中一天天地过去,一共过去了多少天呢?请大家镇静,那居然是整整10天!事后想来,或许是赵抃真的很有底气吧。想想也是,一来圣旨有了,这是最高指示;二来宰相们都是自己人,尤其是从前和王安石关系很好的曾公亮、陈升之,他们俩比赵抃还要急。可以说是同心同德,铁板一块。+ f! ?" O; N) I# y
  于是就尽管放心大胆地吵,无所顾忌地拖吧!
4 Y$ Q8 T, E7 W9 C2 D  直到10天之后……这10天在宋史里的地位独一无二,它决定了北宋的命运,让整个汉民族的兴衰成败都与之紧紧相联。10天之后,神宗皇帝突然间180度大转弯,他又转而支持王安石,不再说新法的任何不是了。
1 v8 C% Q, E7 z( {+ K0 G4 t  反对派们惊呆了,这样的变化实在是太不可理喻,到底出了什么事?
, K# [2 q' Y7 I  e$ l/ c  宋史里给出的答案一共有三个。第一,吕惠卿捣鬼。这个“阴险小人”明白自己的一切前途都和王安石和新法挂钩,于是想方设法地指使很多人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好话。这许多人,指的是太监。而太监在神宗朝里的地位,嘿嘿,那真是重新崛起,非同凡响;
+ V" J# o  H) d& z7 a0 j  第二,就与太监有直接关系了。话说神宗从来没有出过开封城,青苗法的好坏只能从文件里分析,从奏章里调查。这时他终于坐不住了,悄悄地派了两个亲信太监,张若水、蓝元震出京,秘密调查青苗法到底反响怎样。
7 c+ P" [  Y& O9 W3 c  这两个太监回来说一切都好,尤其是没有摊派,一切自愿。神宗心里有底了,决定把青苗法推广全国;
  V/ C! H( ~! [- q  第三,有一个人恰好在这时来到了开封。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定位没有异议,历代史书里口径一致,把他归为“奸邪”。他的奸邪之路就从这次进京开始。* P5 _" w3 `9 r& a
  他的名字叫李定。
+ j2 U' d5 D  J  李定的简历就有问题,他是王安石的学生,考中进士后,分配到南方秀州做判官。这时由审官院长官孙觉(王安石的老朋友,后来的敌人)推荐,成为京官。进京后他接触的第一个人是知谏院里的谏官李常。李常问:“你从南方来,那里的百姓对青苗法有什么看法?”
7 E- |' h! O+ Q& V4 e3 C0 _" }  李定回答:“他们都很喜欢。”
& G; Q2 ~8 \; z- X4 a; h+ ?  李常立即摇头,警告他:“现在这是京城里的热门话题,你要看住嘴,别胡说八道。”% L& P3 D( J3 {  {# g& d& k
  李定没说什么,转身出来就找老师王安石。说:“我只知道据实说话,不晓得京城里动不动就让人闭嘴。”王安石大喜,这时他正愁没人支持,突然间从南方来了第一手资料,简直是喜从天降。
8 v" P* F& h" N( G) n( k' q+ b  他立即带李定进皇宫,去见神宗,把南方的推广情况介绍了一遍。之后神宗也大喜,从此他再也没有怀疑过。
7 }1 j  L# Z( H9 o9 w4 e( W2 Q  李定的奸邪之名就这样产生了,是他附合王安石,去迷惑神宗皇帝,让新法这个毒瘤从此施虐天下,没法收管。可是换个角度想一下呢,先不说青苗法在南方的推广效果到底怎样,就说他进京之后见李常。知谏院的功能是什么,是防止宋朝出现权臣,出现一言堂,保持住言论自由的政治风气。9 p. o7 L: x1 ^) ~2 p9 z
  那么身为谏官,你有什么权力要别人闭嘴?何况事后找茬报复,实在没有工作上的失误,就拿李定家里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破事恶心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7:32 , Processed in 0.0400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