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23 22: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3). b! Y% |- y. A4 J8 T
$ v# o% H* |" P+ `7 s( {; g 关于“金匮”的真假之謎,甚至到底有没有“金匮”的存在,都因为在公元961年6月份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的去世而无从考证了。流传到今天,它的起源出处至少还有另一个版本,那是取材于宋初名臣王禹偁所著的《建隆遗事》中的记载,但是不必细究,随便读一下都觉得那简直就是在开玩笑。1 v" t+ V9 q& L: d
这本宋人笔记里记载,皇位传递这样的大事,竟然是在一次举族欢庆的家宴上公开决定的。在当时赵家人几乎全部在场,而提出这个决定的,竟然是赵匡胤本人。# G# Z1 W" t u, ?; ~* z5 c, d$ o
他向他妈妈敬酒,当众宣布,当他死了之后,就会传位于晋王光义,而更决定光义死后,就传位于三弟光美。而这完全成就了他母亲的一个愿望――即杜太后不仅是一代开国之君的母亲,还要让她空前绝后地成为三位天子的母亲!
* c* T# Q1 ~8 O2 F 而太后大喜之下,再要求赵光美死后复归皇权于匡胤之长子德昭……真是一家和睦,雍容揖让,古今之典范大成!0 q$ z0 L _) K4 n6 l1 y
往下的我就不愿再说了,完全是在浪费纸张笔墨。我们应该做的,是把目光从中国北方的开封向南转,一直越过长江,再越过南唐的都城金陵,溯江直上,来到古之洪州,也就是今天的南昌。
0 c7 {# }3 A4 Y 在那里,也是在公元961年的6月,发生了另一件大事,南唐的皇帝李璟已经死了。而非常遗憾,这时他已经不叫李璟了,而是叫李景。与他最初的本名李景通只有一字之差。因为他已经不再是皇帝,而是“南唐国主”6 \8 R" N' ~0 y7 E
李景,当他死的时候,或许会无比清晰地回忆起他生命最初时的印迹吧。他生于安乐,父亲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但是却无奈地死于忧患,他应该会想起,父亲临死时仍然对他不放心。那时李昪挣扎着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要求+ U- f+ L, U3 u' ^' s, A
――儿子,把你的手指放进我的嘴里。3 ^0 @7 G: M% b% Z; A: X1 t. G/ J) C
李景不明所以,但还是遵命执行。只见李昪狠狠地咬了下去,把儿子的手指咬得鲜血淋漓。这时,才说出了心里最不放心的事
0 {" ]( a# c( j2 A/ y ――你要善交邻国,守住祖业,保住社稷,不要像隋炀帝杨广那样自侍强大随便出兵,最后自取灭亡。要记住我的话,你才是孝子……
( V' @2 }. L& I0 z! j3 i& l 可是李景都忘了,在治国用兵这些国家根本大政上没有一件是按照他父皇最后的嘱托而做的。到他死的时候,他的国家已经少了一半的国土,而且四邻交恶,民生贫困,所能暂时保住江山的,只有一条上天赐予他的长江。7 k; @1 I4 g+ Q& u9 n
而就是这条长江,还差点让他落入北岸的宋军手里。那是在当年的三月,李景觉得金陵与长江北岸的敌营离得太近,太不安全了,执意要迁都到洪都(今南昌)。可是在迁都的过程中,他的龙舟在长江中突遇大风,直接被吹向北岸,差一点就让宋朝的水军不劳而获。8 ^) ~, \! b0 ^" r6 U+ s0 N+ p
历尽周折到了洪都,李景却病倒了,真是生有地死有处,他千里迢迢担惊受怕地来到了洪都,竟然就是为了死在这里。他死的时候万念俱灰,给留在金陵的太子李从嘉的遗命是――再也不要奢糜浪费了,别为我修建陵寝,只要有一个几尺高的坟头就好。我只求在地底下能够重获安宁。
& A/ `' E, ^% s" M% { 这是平民一样的临终要求了,可惜25岁的李从嘉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父亲这样的要求。他一边大修陵墓,一边上表请求北方的赵匡胤,请给予自己的父亲皇帝的安葬礼仪。
+ m r, | u7 }/ h 也许是同样刚刚死了亲人的原故,赵匡胤答应了。李景的尸体被隆重地迎回了南唐的京城金陵,追复帝号,定谥号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下葬于顺陵。2 W4 Z% ]3 W2 _. }$ _
当年的7月29日,他的儿子,准确地说是二儿子李从嘉,在金陵袭位为第三代南唐国主,从此改名为李煜。
& |7 i. ^1 Y4 @" v# n3 \ " f4 T1 j, T$ M: t- h. s
连载(114)
/ U& Y* }, g; T/ c
1 r% @8 f3 m* N# | 公元961年的7月间,注定了是一个动荡的年月,在长江之南,第一大国南唐换了新的国主,而在江北,中原的第一强国宋朝,也同样发生了一次震动全国的政令改动。
2 Y: r0 T$ e" P9 D! A 没有任何的预兆,宋朝在乱世中国家安危的根本支柱――都城禁军里的高级主官们突然间被大面积地罢免。这些人包括石守信、高怀德、王审椅、张令锋、赵彦徽等人,一个个威名赫赫、忠心耿耿,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他们有过什么反叛的迹象,但是一夕之间,兵权尽解。: U/ j; `( p4 ?; f7 w- i2 z
能够想象当时外界有什么样反响吗?严格地说,当时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脱离了血腥杀戮的五代十一国时期,就算赵匡胤本人都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南唐、后蜀、北汉、吴越等等等等国家毕竟都还与宋朝并存,虽有强弱之分,可是谁敢说最后的胜负?而在五代时期,国王与自己的统兵大将之间几乎从来没有过真正的诚信关系。像现在这样,突然之间禁军首领几乎全部罢免,在人们的记忆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天翻地覆一样的血腥政变。
* H) P% r' B% w0 C' }( L 但是实际上,至少在史书文献的记载里,事情进行得波澜不惊,一切都像是微风细雨一样,和平、轻松、赢的人如释重负,而所谓失去了什么的人,也同样的额手相庆。$ L! F8 e6 O9 g2 H
似乎是双赢。$ O3 R4 S) y5 f5 V6 r3 V8 B0 u' T
而众所周知的,能够查到的资料里,都是这样记载的――当年7月的某一天晚上,赵匡胤下了晚朝,把石守信等亲信都留下,邀他们到内宫喝酒。喝到兴头上时,赵匡胤突然非常不快乐,说:“要不是你们,我做不了皇帝。可是我现在难受,没一个晚上能睡好觉。”
7 G: Q0 M5 U8 y# e4 H! {* L 石守信等人问怎么回事。
: D9 Y3 F, e7 s$ A 赵匡胤的回答直指要害――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V+ b9 I1 G& A t3 @$ l& P2 K
以后的事就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石守信等人伏地请罪,而赵匡胤宽大为怀,给他们指出条活路,即“释去兵权,出守大籓”,并赐予大批金钱田产、歌儿舞女,使彼等“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到第二天,史称石守信等人即“称疾请罢”。4 S: g, i6 [8 [$ X/ L X6 b
而赵匡胤也遵守诺言给他们一一安排了新的工作: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鐸为镇宁节度使,除石守信本人还保留了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这个虚衔外,其余所有人的禁军官职一起罢免,尤其是继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这个极为敏感的职位之后,殿前副都点检一职也从此被永久取消。& W, r9 h, S c% B$ E
而在各种史书,如《宋史纪事本末》及《续资治通鉴》等中,无不在石守信的仍旧兼职之后附加了一句――“其实兵权不在也”。. m& M4 |- I0 I0 P! f
以上就是被世人大肆称道的宋太祖仁政之一,“杯酒释兵权”。千年之间,无论怎样细查,怎样怀疑,至今也没有谁能发现并证明这件事是假的。于是谅是没法不称道赵匡胤真的仁义了,比之刘邦、朱元璋那样大杀开国功臣,他真是好得太多了。" |4 t. |/ y- o
但是细想一下,我没法不摆出这样的疑问3 K9 T5 ]+ C0 ]( L0 G& e
――1,即石守信等人是开国之功臣吗?1 G5 g8 {9 b- R
2,赵匡胤是不能杀,或是不敢杀,还是没有必要杀?
% H: G9 G# A8 ~2 w7 A, r( Y 首先说1,当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时候,都是到了天下一统,至少把汉族人原有的传统意义上的领地基本统一了之后,才开杀的。而赵匡胤这个时候呢?他仅仅是把原后周的天下稳定下来而已,根本谈不到什么开国。而石守信等人最大的功劳,也只是在陈桥兵变得或里或外地推举赵匡胤政变成功而已。说到开国功臣,他们还谈不到,最多只能算是立国功臣。" x/ h4 }" ~( |' O* W
再说2,赵匡胤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真的是威胁到了他的帝位以及生命了吗?根本谈不到,他们的威胁都是潜在的,最多只是怕他们步赵匡胤的后尘,也被部下逼着当皇帝而已。这有多大的可能性呢?犯得着刀头见血,让极力维护的和平形象受损吗?
8 J- Q0 }! w6 C 所以,所谓的“杯酒释兵权”完全可以看得淡一些,它的确可以算是赵匡胤的仁政之一,也给赵宋的官家们以后的立了个好榜样,但是它与刘邦、朱元璋等人大杀功臣的行为完全不可比,因为终赵匡胤一生,以及赵光义的一生,甚至赵宋所有官家的一生,都没有到达刘邦、朱元璋的境地,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来大杀开国功臣。
5 ~9 r8 I# s! r: R+ L3 H4 [ 除了以后的宋高宗赵构,此人名虽守成,实同开创,他的南宋在千辛万苦颠沛流离之中创立,而那时的局势完全可以出现无数个汉家异姓朝廷(不是指张邦昌的伪朝廷,而张邦昌实有不得己之处,并不见得是什么奸臣,这些以后再论),他却真的杀了为他开国立国的功臣,杀得千年以来,无数国人扼腕痛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