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8 22: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逐鹿中原
' r) O* G" ]0 y! V8 U
3 h* A6 Y8 S; U) |1 D1 Z (一)万川归海6 R, A/ D, ?& f: y4 T/ {5 e. R
. f S. H+ ^7 N: J
建武元年六月,刘秀在鄗城登基之后,立即下诏求贤,一如既往地广泛招徕四方英才、吸引新鲜血液,使之为新生的政权服务。此后,刘秀在用人方面,越来越注重对文治之才的选拔。拔擢人才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军事方面,对于文职人才的选拔,刘秀同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破格拔擢南阳人卓茂的举措,尤其引人注目。
+ b" G, i6 b3 T0 z9 a# n 求贤诏书下达之后,有人立即向他举荐卓茂,说此人久负盛名,才能卓著,是个治国干才,建议刘秀对其提拔重用。对于卓茂,刘秀早就听说过,于是立即派人以高规格礼聘卓茂出来做官。当时,卓茂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刘秀的礼请,卓茂欣然应征,立即前往河阳谒见刘秀。刘秀看到卓茂前来,非常高兴,当即下诏封卓茂为太傅,加封曪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棉絮五百斤。
' i. w% Z. n ?6 w5 n5 }& Z$ S 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月,对于卓茂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七十老翁,刘秀给予如此高的礼遇,的确是有些引人注目、异乎寻常。在这一系列不寻常的举措当中,蕴藏着刘秀高度的政治智慧,也显示了他“并吞天下、总齐八荒”的决心。
* v( n$ [. P7 m4 m1 y 刘秀之所以重视文职人才的拔擢,主要是来源于如下逻辑思路:2 h1 S; O( E0 L6 ?/ P
第一,一个新生的政权,如何才能够收取民心呢?# F9 B* g& }; @, l3 @* ^
答:要让民众感受到它的仁政,感念它的恩惠、仁德。4 F" q; X4 N6 n) m! p
第二,如何才能使得民众感受到它的仁政呢?
8 ^5 t/ d" M8 {! T+ O 答:必须建立一个强大、高效的政府,向民众布恩施惠。9 Y& Y- H( _: y* F: K
第三,如何才能建立这样一个政府呢?6 D/ k5 \! U' z
答:必须选拔一批精通民政事务、廉洁奉公的人才,为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各级官府机构做好准备工作。
- T- E' t* C+ e6 N 第四,如何才能够吸引到人才呢?3 a% ?; D! T* X5 y# F% @3 K
答:必须取信于民,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求贤若渴的诚意。
9 p8 a% N# G$ N I 第五,如何才能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诚意呢?
( C8 G# T# a: U 答:树立一个又一个不拘一格拔擢人才的榜样。9 L) }' e) h0 ~: E
第六,谁是榜样呢?: ^2 m8 r6 g& Q/ U6 u; v
答:卓茂。1 h' s. M" |" R9 E8 \- R- R
高规格提拔卓茂,正是刘秀这一战略逻辑思路的体现。此举向天下人作出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姿态,用切实的行动向天下人作出了承诺。这样做的目的是向天下人彰示求贤招才的真诚之心,也是力求以此博取知识分子的好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之中。在战争年代高度重视文治人才的选拔,刘秀这一点在天下群雄之中独树一帜。
4 a0 m6 M: H' c 在戎马悾惚之间,在四方鼎沸之时,刘秀怎么会有娴情雅致延请卓茂这样一个七十老翁出山,担任太傅呢?
! n( a7 t A3 g% v( t( g “太傅”一职,是当朝皇帝的名义上的师傅,是朝中的最高级的官员,位在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等三公之上。其职责是“掌以善导,无常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兼老师。“太傅”不常设,是一个荣誉职务,一般由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名士担任。两汉四百二十余年,除了在王莽、董卓时期有太师、太保以外,在大部分时间里,太傅是朝廷之中唯一的上公!换句话说,一个人一旦做到太傅,也就算是位极人臣了。" G- o5 Y7 M3 l& p8 z
那么,这个卓茂何德何能,怎么一到朝廷就做了皇帝的高级顾问兼老师―――太傅?他的德能勤绩,配的上这个职位吗?
' y% m8 S, t/ }4 X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城人,出身于一个显宦家庭,其祖、父两代都做过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卓茂本人,在汉元帝在位时曾到长安求学,师事鲁国人江翁。江翁擅长《诗经》,在汉昭帝时就是“鲁诗”博士,号称“鲁诗”宗师。卓茂跟着江翁学习“鲁诗”、礼法、礼法,深得师传精髓,人称其为“通儒”。卓茂不好华服美饰,而是注重内涵修养。大约在汉哀帝绥和二年(西元前七年),左将军孔光首次担任丞相,即将卓茂征辟到府中担任史吏。对于卓茂的才能、品德,孔光一直非常欣赏。
9 ^2 v/ B% _) d; m: m- v2 t+ M 卓茂性情宽厚,为人恭敬仁爱,不喜争讼,崇尚推己及人之道,深为乡党所重,在家里声望很高。
x! e- U! V1 A7 T5 l 有一次,卓茂骑马出行,有人当街拦住了他,对卓茂说:“大人!您所骑之马是我的,请您把此马还我!”卓茂很奇怪,惊讶地问:“你的马是什么时候丢的呢?” 这个人气呼呼地说:“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卓茂一听,嘿嘿一笑,立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自己所骑的这匹马,已经已经骑了好几年了,怎么可能是对方的呢?卓茂明白这位失主找马心切,肯定是认错了。见此情状,他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马的缰绳递给此人,让这人骑回家。不料,过了一段时间,马的主人找到了自己的马,知道自己弄错了,很是惭愧。于是就专程找到卓茂,将马归还,并叩头谢罪:“小人有眼无珠,误认大人之马为己马,请大人治小人之罪!”。卓茂微笑着让他起来,只是将马收下了事,并没有怪罪他。孔光知道后,称其为忠厚长者。0 n9 w% |* s, v6 v; s, k
由于卓茂的高洁品行以及精深学养,他被朝廷任命为侍郎,在黄门供职,稍后又被任命为密县县令。卓茂为政,崇尚宽厚简略,厌恶严刑峻法。他一上任,就立即在境内废止了很多当时盛行的严苛做法。我们都知道,汉法严苛是在历史上有名的。各地方官都以严察狠酷为能,从中央到地方,莫不如此。卓茂此令一出,密县的官吏、衙役们都耻笑他不会做官:“这个新县令,简直是个蠢货!”就连邻县的官员们也听说,都觉得他不是一个能员干吏。河南郡太守担心卓茂不能胜任工作,甚至专门派了一个“守令”来“协助”他工作。“守令”,是一个类似县令助理的角色。名义上是“协助”,实际上是“监督”,很显然,上级对卓茂的能力表示出了严重怀疑的态度。 L! D" K/ ^# H v/ B8 ]* P0 U$ {
卓茂对于上级这种不信任的人事安排,不动声色,泰然自若,好像没事的人一样。没过几年,卓茂在密县深得民心,官吏军民感佩其恩泽。儒化大行,风俗淳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把一个密县治理的井井有条。, S( p$ X6 Z% N, U: Q; L8 G
下面的这个故事,很能说明他的为政之道,也能够看出卓茂独特的行事风格。
' W% z" }/ k' y% d1 }' Q, P 有一天,来了一个老百姓到卓茂府中告状。卓茂问他:“你要告谁呢?”来人回答:“亭长!”卓茂温和地问:“你为什么要告他呢?”来人说:“亭长拿了我家的米、肉等物品。”卓茂示意身边的衙役全部退下,温和地问来人:“米、肉这些东西,是亭长到你家去所要的呢?还是你为了托他办事而送给他的礼物?还是为了感谢亭长使你能够安居乐业而馈赠给他的礼品?”来人说:“是我主动给他送的礼品!”卓茂微微一笑:“既然是你主动送去的,为什么还要告他呢?”来人忿忿不平:“我听说假如有贤明的君主在上,老百姓就不会害怕官吏,官吏也不会盘剥百姓。如今我一看见官吏们就害怕,因为我害怕他们,所以主动送给他们礼品。我觉得这很不正常,因此前来告诉大人!”卓茂说:“你别看我现在是个县令,以前却也是一个乡下人。百姓的生活风俗我也了解一些。人之所以有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人与人应该恭敬礼让。而今乡里的街坊、邻居之间相互馈赠礼物,这是正常的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之道,这很正常啊!更何况是官吏与老百姓之间呢?难道老百姓就不能与官员们之间往来了吗?只是,对于官吏们来说,唯一要注意的是,不得以权势压人,不得用手中的权力来盘剥勒索百姓就可以了。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是群居杂处,必须要有道德纲纪来教化、约束民众,使其行为符合规范。惟独你却不愿意以礼义与大家来往,难道是想远走高飞去做神仙?难道不想在人间生活了吗?你说的这个亭长,我很了解,他是一个好官。在节日期间接收礼品,是世俗之礼尚往来,不算什么受贿。”来人说:“既然如此,法律为什么要禁止官员受贿呢?”卓茂大笑:“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日我做县令,处处以礼法教化你们,你们肯定不会怨恨我。如果我处处都用法律来处置你们,要是稍微犯点小错就被抓起来治罪,你们还怎么生活?不是有些手足无措了吗?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小的错误可以原谅,教育一下就行了。要是犯了大罪,就要被砍头了。别再纠缠了,回去好好想想吧!”
2 o6 ? @* b. m$ i 此事传开之后,县内的人都很佩服卓茂的深谋远虑,都感念他的恩德。他在做地方官期间,忠厚谨慎,宽以待人。注重德化治理,不好刑罚。对待老百姓宽和温厚,爱民如子。举善而教,口不出恶言,当地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和蔼善良的人,以至于不忍心欺骗他。卓茂做官,不以苛刻严察为能事,注重礼仪教化,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5 u" d3 Z* Z, ?6 \: f$ E4 ~* T 在卓茂的身上,还有一些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据说,汉平帝在位时期,有一年中原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河南郡的二十多个县都深受其害,庄稼绝收,损失很大。奇怪的是,蝗虫惟独不敢进入卓茂所治理的密县境内为害,竟然是绕道而行。负责监察各地官员政绩的督邮掾将此事报告给太守,太守根本不信:“哪里会有这样的事?待本官亲自去密县视察!”太守到了地方一看,事实果然不虚,为之叹服不已。
( z3 Y% E* P9 \# R 后来,王莽主政,听说了卓茂在密县的优异政绩,就征集他到长安做大司农府里的京部丞。在当时,天下总共分为十三州,因此设置大司农丞十三人,每人负责一州,主要任务是劝导民众从事农桑。卓茂被王莽从地方提拔到中央任职,也算是“高升”了。. K& D) }" K" G- O' B. z
卓茂临行前,密县的民众,扶老携幼,洒泪相送,对他依依不舍、念念不忘。卓茂到了长安后数年,王莽即毒杀汉平帝,做起了摄政王。卓茂知其有篡位之心,耻于为其效力。因此,卓茂称病辞职回到南阳宛城,在郡里担任门下掾祭酒,不肯再做地方官。更始帝刘玄即位,卓茂被任命为侍中祭酒,后来又跟着刘玄到了长安。卓茂看到更始朝廷腐败无能、混乱不堪,知道其必将覆灭,于是上书以年老为由,请乞骸骨归家。一直到被刘秀征召,卓茂才以七十高龄重新出仕。7 x) X3 c8 O4 m1 `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卓茂被破格拔擢之后,伏湛、宋弘、杜诗、鲍永等一批闻名天下的高节名士先后来到了刘秀的身边,成为他身边的股肱重臣,为刘秀统一天下出谋划策、协助他处理民政事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6 r+ F" b' V: T y9 ^2 h
提拔重用卓茂,是刘秀做出的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深沉而公正地赞叹道:“建武之初,雄豪方扰,虓呼者连响,婴城者相望,斯固倥偬不暇给之日。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时已七十余矣,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于是蕴愤归道之宾,越关阻,捐宗族,以排金门者众矣。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 [4 ?7 e: F1 S9 Y' F) x
范晔的这段评论,道出了选拔人才问题的实质,可谓是金声玉振,振聋发聩。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最高统治者不能感召德行高洁的人才为自己服务,这说明统治者的已经不再受天下人的信任。同时也说明,这个政权的道德教育肯定出了问题。另外,让这些让人才寒心失望、隐遁山林倒是小事,如果这些人才与自己的对手同心协力,自己的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威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 e: A/ y ~% w- I0 | Z 刘秀重用卓茂,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缜密分析、深思熟虑的结果。
5 h6 [7 d4 `7 N1 y. }; T 实际上,刘秀从河北时期开始,就特别注重对治国人才的挖掘培养。登基之后,更是异常重视文治人才的选拔工作。他在兵荒马乱之时,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收取民心。要想取得民心,就必须任用贤才。只有有了贤才的辅佐,才能够使得自己统治区域的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生活得到安定。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本地区的安定,可以影响全国其他各地区,使得自己的政治声望得到有力的提高,从而增加感召力,促使更多的人前来归附。可以说,刘秀拔擢卓茂、伏湛这样的德高望重的能员干吏到自己的政府中担任高级官员,是他超然于群雄的高明之处。在创业之初就能够未雨绸缪,特别注重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选拔,以作为治理其统治区域的骨干官吏,而不是仅仅选拔能征善战的将军、参赞军务的谋士。实际上,这是他全局性人才战略的一部分。很显然,在创业之初,大搞裙带关系只能是自取灭亡。同样地,只靠军事人才、权谋人才也是远远不够的。王莽、刘玄、樊崇等人在用人上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所在政权的命运。
6 u) ?2 [0 Z2 v7 d9 E0 o8 w2 E 具体地说,从河北时期开始,刘秀除了召集四方能政善战的武将猛士以外,他特别注意对能臣干吏的征召、拔擢。一句话,无论是文的、武的,只要是人才,刘秀都要。从建武元年六月登基开始,他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人才收揽工作,努力把散落在四方各处的名士们召集到自己的阵营之中。一方面,是为自己出谋划策,成为平定天下的决策智囊。另一方面,他需要为将来全国统一之后,培养一批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在乱世之中,刘秀对于人才工作,能够有如此长远完备的考虑、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身上,的确有着某种过人之处。甚至可以这样说,刘秀的成功,是他善于发现、爱护人才、善于因才施任的最好回报。
% @- J8 M; T+ ?4 b 另外,自从大哥刘縯被杀之后,刘秀心中一直被强烈的“忧患意识”所笼罩。即便在扫平河北、登基称帝之后,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不仅没有随着自己的实力不断增强而减弱,相反还越来越浓重。不仅如此,他还强烈地意识到,仅仅靠武力与对手展开竞争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自己的武力在天下群雄之中根本算不得最强,即便武力强大如王莽,最终又能如何?失去了民心,被天下的英俊贤才所唾弃的王朝,任凭他的武力再强大,如何能够持久? E- A9 T% I: P, D0 N
正是基于对新莽王朝覆灭教训的反思,刘秀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完成任何一项事业,缺少了人才是不可想象的。要完成 “统一天下、混一区宇”的宏伟事业,当然离不开各种人才的辅佐。很显然,要完成统一天下、再造河山的大业,单纯依靠军事将领是远远不够的。在刘秀看来,强大的武力如同暴风骤雨,只能称雄于一时。而深厚的恩德,却如同春风化雨,可以恩泽万代。
% [) q- A! C1 @; A x3 p5 X9 s 要夺取天下,必须要得到稳固的根据地―――安定的大后方。如何才能得到牢固的根据地呢?就必须要靠能员干吏的治理。要得到这些人才,就必须以立德为本,礼贤下士,取信于天下。只有得到了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才能够以德怀民,稳固根基。只有自己的根基得到了稳固,才能够保证粮食、军事物资等后勤给养的供给,才有本钱与天下群雄逐鹿中原。
+ R2 o7 H" _9 A% M 当然,刘秀的对手们也懂得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刘玄、樊崇、刘永、张步、隗嚣、公孙述、卢芳等人,他们也在拼命地网罗人才,作为与对手竞争的资本。然而,刘秀的对手们对于军事人才、权谋人才的过分看重,对于裙带关系过分依赖,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策。比如:王莽之于王寻、王邑、巨无霸;刘玄之于王匡、王凤、张卬;樊崇之于谢禄、杨音、逄安;公孙述之于延岑、田戎;隗嚣之于王遵、王元、杨广等等。他们之中,很少有人能够懂得“以德行服人,以仁义感召人”的道理,只是以暴力称雄一时,不能使天下人怀其恩德。刘秀之所以能够击败群雄统一天下,注重选拔贤才,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4 Q% d+ I) H) I& q0 l! [# O 全面地看,刘秀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皇族血统+‘复兴汉室’旗帜”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然而,刘秀的成功,绝不单纯是靠他和西汉皇室血统的关系。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没落皇室远亲。在起义初期,他的地位,卑微的几乎不值一提。他的血统根本无法和自称是汉成帝庶子的王郎相提并论,也无法和梁王刘永相比。即便是在舂陵刘氏宗族中,也不算很突出,甚至连刘玄都不如。刘秀与其说是靠血统成功,倒不如说是在沾了一点皇室子弟的基础上,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打下了这锦绣江山。不错,刘秀确实是利用血统优势,适时地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帜,使很多人才汇集在自己的阵营之中,最终取得了成功。“皇族血统+‘复兴汉室’的旗帜”,这是刘秀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他赖以生存的根本的立足点,更是他开展政治攻势,增强感召力的有力宣传武器。但是,仅仅靠血统是远远不够的。在刘秀之前,有很多人也打着西汉宗室的旗号出现,却没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比如刘玄、刘永、王郎、卢芳,都是典型的失败例子。刘秀深知,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单枪匹马是绝对不行的。仅靠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伟大事业的。刘秀之所以能够成功,善于吸引和发现人才,善于任用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锻炼,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他的成功,是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的结果。也是他在此基础之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君臣携手,共同奋斗的结果。; J8 S8 @8 N2 p$ t# N% y& a6 G
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以及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刘秀在提拔重用卓茂之后,又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不断将各个阶层的社会精英逐渐汇集到自己身边,成为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的骨干和中坚。4 }( w( J, o/ D" {/ m
既然是要高举“复兴汉室”的大旗,就必须力求招徕各个阶层的社会精英,加入自己的麾下。总体上说,刘秀手下的文治人才,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H) }5 r1 y# p8 f( m. n
一是南阳、颖川故旧。南阳、颖川,自汉朝建立以来就是英才辈出之地。再加上刘秀本人是南阳籍,起义军是从南阳起义的,这一类人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是老资格。如:樊晔、张堪、茨充等人。" @+ H& ?' O0 i& X; H2 i+ \) c6 ]8 y
二是从各个敌对势力那里挖过来的人才。主要是在与王莽、隗嚣、公孙述等对手的作战中,最终转向刘秀集团的人才。如班彪、杜林、郑兴、郭伋、桓谭、冯衍、申屠刚、鲍永等人。
& ~! z. A6 Q9 g3 K6 o2 p) T: ` 三是平定各地之后新发现的各种人才。如:卓茂、伏湛、侯霸、郭伋、董宣、韂飒等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伏湛、侯霸、班彪、杜林、郑兴、郭伋、桓谭、冯衍、宣秉、张湛、王丹、杜林、郭丹、申屠刚、鲍永、郅恽、杜诗、孔奋、张堪、朱浮、冯鲂、虞延、樊晔、董宣、韂飒、茨充、任延等人。
3 H8 @6 F* _: i }* q. X/ d 这些人,都是难得的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都是社会的精英。如果在太平岁月,他们本来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他们生于乱世之中,才能无用武之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们选择了刘秀,刘秀也接纳了他们。双向选择的结果,使得他们君臣双方的人生价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大戴.礼记》中说的好:“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以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君,无道横命;晏平仲之行也。”古人也说过:“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受命之主,不独创业难,守成亦不易。”君臣互择,彼此挑选,形成交集,最终走到同一条道路上来。+ o C6 [$ i# W! ~5 K( r$ y P
在持续多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之后,工作重心必将转移到恢复秩序、经济建设方面来,老百姓渴望政府医治战争创伤,全国需要稳定,需要和平。5 I7 v. ?( L: A" ^) j* Z
几千万在纷飞的战火幸存下来的黎民,就要靠这些人才来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各得其所。就像唐宣宗李忱与黄檗禅师联合创作的《咏瀑布》诗中说的那样:
3 c8 F/ n& o( h* j2 G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r( {: E( X% {3 b4 E) x3 C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p) i- X- [# m5 Q4 I2 c4 v1 l
这些百世不遇的英才们,就像奔腾在山谷之中的飞泻瀑布、潺潺溪流,最终汇入大海之中。万川归海,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