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18 17: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5 m' Z. f. a o7 V5 W2 |
* B5 t* O; u( {- @, Z5 m 24·5儒书言:淮南王学道(1),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2),下道术之士(3)。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4)。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好道学仙之人,皆谓之然(5)。此虚言也。
/ y9 ~. s" [6 b' h8 j5 \9 @" `" O) ]7 n. Z4 A+ d4 }
3 {4 e- @! C) ^+ T5 {7 `' K
【注释】. Z6 M$ y: a$ P
) ]9 I3 F' I& _9 ~2 R: W
! b) k( W. q% o u (1)淮南:西汉诸侯国名。治所在寿春(今寿县)。辖境约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后称《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道”派生的,道“覆天载地”,“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攻击儒家“俗世之学”。后以谋反事发自杀,受株连者达数千人。有集,已散失。
9 B& p# }' {& S5 t (2)倾:这里是委屈的意思。
. `" N( W p% ]9 ]; w; \2 J (3)下:降低身份以待人。3 @0 C! D8 G5 i- r4 H& U$ E
(4)以上事参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B2 M" h7 b" g V' P4 s. Q8 S
(5)然:对的,真的。0 b7 ^+ c% [. F: s9 ?) ]% y
. R7 j$ @8 B8 x( b( h6 I/ J0 A# K
* `" P7 [1 W7 ]& d- U 【译文】$ ?) \% i7 m* ~& O) [, v' U5 l
- d0 s- v* t' K. t
8 L+ F7 S# q2 d7 Q9 y5 U 儒者的书上说:淮南王学道,招集天下有道的人,屈国君的尊严,接待有道术的人士。因此有道术的人,一起会聚淮南王,奇异的方术,没有不争先献出的。淮南王终于得道成仙,全家升天,连家中的禽兽都成了仙,狗会在天上叫,鸡会在云中啼。这是说淮南王的仙药有多余,狗、鸡吃了,都一起随他升天。喜欢求道学仙的人,都说是真的。这话不确实。
! i, r( ?; {+ H% u+ X, D1 k$ J1 w7 t: b- @
( ?% z7 O, [- s) Q/ [
【原文】8 {2 O; H/ c! X" i
: s' `' F8 ]6 l$ Z3 s, f
' F6 R; w& ~$ ^. h, O/ L6 N 24·6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2 Z! Z3 \5 M- F 鸟有毛羽,能飞不能升天。人无毛羽,何用飞升?使有毛羽,不过与鸟同,况其无有,升天如何?案能飞升之物,生有毛羽之兆(1);能驰走之物,生有蹄足之形。驰走不能飞升,飞升不能驰走,禀性受气(2),形体殊别也。今人禀驰走之性,故生无毛羽之兆,长大至老,终无奇怪(3)。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使物性可变,金木水火,可革更也(4)。虾蟆化为鹑,雀入水为蜃蛤(5),禀自然之性,非学道所能为也。好道之人,恐其或若等之类,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备具,能升天也。且夫物之生长,无卒成暴起(6),皆有浸渐(7)。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今无小升之兆,卒有大飞之验,何方术之学成无浸渐也?; v9 D: F4 g- [: p2 F3 A
/ Y# a/ g! o; G; X& V6 o. d
}7 {2 N5 Z2 k 【注释】4 `( n* Y3 Q- e! v3 n3 B6 J
9 T% ~, ?: _+ ~8 i3 C0 H! Y
0 g1 q8 [4 g. S i/ H
(1)兆:征兆。这里指形状。8 V* N: N" n* b! G
(2)禀性受气:王充认为,人和万物因为承受的气多少不同,就形成各种物体,因此各自的特性和形体也不一样。
9 r: s0 }5 ^2 A5 R (3)奇怪:异常。. l& ?+ ~* z% \* I8 w! k6 Q4 i% L7 e) \
(4)革更:改变。1 ^; c9 _6 o/ G, P
(5)蜃(sh8n甚)蛤:大哈蜊。
8 I r" I# G! \; t2 ^ (6)卒(c)促):同“猝”,突然,出乎意外。+ w. T' i3 d* t" Y3 G5 e( u' K* s4 h
(7)浸渐:逐渐。3 o8 K+ |( }! I- N2 D# h/ k A
A8 T7 b" w& Z; D
% ]3 p' r f+ L$ u7 c 【译文】
! n3 D5 v' K+ [8 U$ Z/ }; Y1 H/ ^2 V
& L8 l3 N3 y4 ~ r 因为人是动物。即使尊贵做了王侯,本性跟动物没有差别。动物没有不死的,人又怎么能为仙人不死呢?鸟有羽毛,会飞不能升天。人没有羽毛,用什么来飞,来升天呢?假使有羽毛,不过跟鸟一样,何况没有,怎么能升天呢?考察能飞能升天的动物,生来就有羽毛的形状;能奔跑的动物,生来就有蹄子的形状。动物能奔跑的不会飞,不会升天,会飞能升天的又不能奔跑,这是因为它们承受的特性和气各不相同,所以形体也不一样的缘故。如今人承受了能奔跑的特性,所以生来就没有羽毛的形状,从长大到老,始终没有异常的变化。据说好道学仙的人,能中途长出羽毛,终于会飞能升天。即使物体的特性可以改变,金木水火,也可以改变,虾蟆能变成鹌鹑,麻雀到水里能变成大蛤蜊。这都是承受气而自然形成的特性,并不是学道能做到的。喜欢道的人,恐怕他们也许就像这一类东西,所以他们说人能长羽毛,等到羽毛具备了,就能升天。再说,动物的生长,没有突然长成猛然产生的,都有渐变的过程。为道学仙的人,假使能先长出几寸长的羽毛,从地上自己奋起,飞到楼台的台阶上,然后才说得上能升天。如今没有一点能飞升的样子,怎么会突然有直飞上天的效验,是什么道术的成功没有渐变的过程呢?% {3 r' l% H* R g& M9 ~6 \) [ ^
& E2 [4 A# h$ S
' `7 t8 F' L2 B o* y+ Y
【原文】
; {2 i: O' J$ Z
8 b1 I* a9 ^+ s+ S, |. K. o7 P4 j3 R; s' T. y) j$ n
24·7毛羽大效(1),难以观实。且以人髯发、物色少老验之(2)。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黄;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黄为物熟验,白为人老效。物黄,人虽灌溉壅养(3),终不能青;发白,虽吞药养性(4),终不能黑。黑青不可复还,老衰安可复却?黄之与白,犹肉腥炙之焦(5),鱼鲜煮之熟也(6),焦不可复令腥,熟不可复令鲜。鲜腥犹少壮,焦熟犹衰老也。天养物,能使物畅至秋(7),不得延之至春。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为仙体轻气强,犹未能升天,令见轻强之验(8),亦无毛羽之效,何用升天?; }, O- G! q. z3 r8 c3 C5 ~: v
1 }' r* D# |/ j8 E
$ J% ?* E) X% ] 【注释】4 W4 o& n: {( O, d
- e& N6 O+ C, H# @8 B. t( w4 G2 J/ d( A# K" O9 C0 A m
(1)大:下文有“亦无毛羽之效”,故疑“大”是“之”之误。
) a w6 d5 u9 t* o: l (2)髯:疑是衍文。“人发”、“物色”相对,可一证。下文“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黄;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正好分述上文,可二证。
3 B& \- C$ X5 m+ w! t4 n* i (3)壅:培土施肥。养:培植。
% M1 k. @6 B( H' b (4)性:性命。这里作身体讲。" v- B; J, G* }% C
(5)腥:生肉。& P0 Z9 v; g- d3 ]5 s
(6)鲜:生鱼。
( N, [6 Q6 c8 A. x- c1 e; v (7)畅:旺盛。这里是顺利生长的意思。
: q$ Z! b* ~" x' [/ F& [2 J6 V( J0 b1 r (8)见:同“现”。
v* W" J% L4 N# I' W
4 V: K8 H7 @ y7 I
5 P6 e: e! @ X3 F 【译文】/ n% m$ h1 F$ a0 c) c0 z) j$ w
! H8 M; x2 ]9 C0 U B1 o1 _* q S9 u& L5 i8 l7 O. E
人生毛羽的功效,很难具体观察到。用人的头发、植物的颜色初生与衰老的情况来验证。植物生长初期颜色青,到它成熟时颜色变黄;人年少时头发颜色黑,到他年老时头发变白。颜色变黄是植物成熟的证明,头发变白是人年老的证明。植物变黄,人即使灌溉培土施肥培植它,始终不能变青;头发白了,即使吃药保养身体,始终不会变黑。黑色青色不能再还原,年老体衰怎么可以重新退回到年轻的时候去呢?黄色与白色,就像把生肉烤煳,把生鱼煮熟一样。烤煳的不能又叫它成为生肉,煮熟的不能再使它成为生鱼。生肉生鱼就像人年轻体壮一样,烤煳的肉煮熟的鱼就像人体衰年老一样。天供养植物,能使植物顺利地生长到秋天,但不能使它延长到来年春天。吃药能保养身体,能使人不生病,但不能延寿成仙人不死。成为仙人体轻气足,尚且不能升天,即令有明显的体轻气足的证明,也没有长羽毛的证明,用什么来升天呢?9 f2 @. X- W& r2 m1 n9 f
# w& L0 _) c" Y- @. q; [$ |0 D g" m) @ Z5 X2 ?9 A6 J2 X9 h
【原文】
# r5 s& x2 b1 y! a
1 p- B! U, P4 n
; g- N$ I0 f) g& X Q1 O( x 24·8天之与地皆体也。地无下,则天无上矣。天无上,升之路何如?
: m- e9 n- U, M3 C 穿天之体,人力不能入。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1)。淮南之国,在地东南,如审升天,宜举家先从昆仑(2),乃得其阶。如鼓翼邪飞趋西北之隅(3),是则淮南王有羽翼也。今不言其从之昆仑,亦不言其身生羽翼,空言升天,竟虚非实也。
2 I) u: I( {4 ^, z. c* |1 ~! W# H! a$ a2 f% V, F7 \/ d" _
/ B4 ~9 O: a- a 【注释】
8 a0 r8 v2 [; i" Y' _8 y$ D4 e* `- F9 h# C* F, k2 A6 M
9 Q% [0 r$ g4 Y+ {1 \ (1)昆仑:昆仑山,古人认为它是人间最高的山。$ h; s# A- {4 z. | Y& t
(2)从:天门在西北,淮南在东南,所以必须先迁移到西北,以昆仑为阶梯,故疑“从(從)”系“徙”形近而误。下文“今不言其从之昆仑”,“从”亦系“徙”之误。(3)邪:通“斜”。
2 ]* `/ g& b/ |5 B8 }; T
7 |. f \/ u; | f8 W/ X! I) r P" Z* t! H
【译文】2 ^3 i5 _. Y6 `& r' \2 k
5 _7 `/ p0 W1 h4 [, P6 R @1 n2 @* E( l0 [. u
天和地都是实体。没有比地更低的地方,那么也没有比天更高的地方。
1 @4 i9 n3 z s# a1 y: r" ~% n 没有比天更高的地方,那么升天的路怎么走呢?如果要穿透天体,靠人力是不可能进去的。如果天的门在西北,升天的人应该从昆仑山上。淮南国,在地的东南,如果确实要升天,淮南王应该全家先迁移到昆仑山,才能得到上天的阶梯。要是淮南王能展翅斜着向西北角飞,这就是说他有翅膀了。现在不说淮南王迁移昆仑山,也不说他身上长有翅膀,而凭空说他升天,可见终究是虚假不真实的。
! A+ b9 L- Z X6 X7 W
2 A/ l6 p, N0 }8 n6 D. ?9 n+ Y
. G! J5 F6 ?$ }4 N! D 【原文】
" d$ O( T2 d# F, v' y8 Q
# G; O0 c/ t, d$ b& T
% E# _3 }! z: n; a& u 24·9案淮南王刘安,孝武皇帝之时也(1)。父长(2),以罪迁蜀严道(3),至雍道死(4)。安嗣为王,恨父徙死,怀反逆之心,招会术人,欲为大事(5)。伍被之属(6)。充满殿堂,作道术之书,发怪奇之文,合景乱首(7)。八公之传欲示神奇(8),若得道之状。道终不成,效验不立,乃与伍被谋为反事,事觉自杀。或言诛死。诛死、自杀,同一实也。世见其书深冥奇怪(9),又观八公之传似若有效,则传称淮南王仙而升天,失其实也。
* R; h K* H( A" }! j
' |! O7 k/ I+ G; [" I9 B2 v! E
% w# C& f1 b% a8 V- G# T 【注释】' g# C: V8 J. I
6 h! ~/ O. r: j; o3 @5 m/ i( y7 `& I( V
2 m @7 g& R5 m8 m3 z
(1)孝武皇帝:即汉武帝。
6 b) g, G) y; }0 v5 Z5 s (2)长:淮南王刘长,汉高祖刘邦的第六子。因屡上书出言不逊,获罪,被废王,流放到蜀郡严道。途中绝食,死于雍道。
2 c" W, |' Z" Y+ p (3)蜀:蜀郡。治所在成都。西汉时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松潘县以南,北川县、彭县、洪雅县以西,峨边县、石棉县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砻(l¥ng龙)江之间康定县以南、冕宁县以北地方。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设置的县称道。严道:古具名。治所在今四川省荥经县。(4)雍: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 S4 F! l | N, F- T9 ~ (5)大事:这里指谋反。( ~$ x" q0 D4 p( }) t) h
(6)伍被:西汉时楚人。极有才能,曾为淮南中郎,淮南王刘安的主要谋士。刘安策划谋反,曾多次劝阻,被刘安囚禁三月。被释,为刘安策划谋反,事发,被诛。属:类。(7)景(y!ng影):同“影”。合景:形影不离。乱首:作乱的头子,指刘安。(8)八公:指刘安手下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个方士。传:疑“俦”形近而误。下文同。俦(ch¥u仇):辈、类。
% ~/ E; T* O) {5 c3 Q$ @( n6 p (9)其书:指刘安及其养士苏飞、李尚、伍被等著的《淮南子》一书。深冥:深奥莫测。7 y- {" O" O% U2 D# S9 p' }
1 B. x' ~5 r# p4 R4 x! h
1 Y/ M6 A/ L' _+ G4 T6 p 【译文】. X2 k5 q, x9 d8 J
) M3 g" s; ?& Y7 f- q+ J: h) b* f. ^* {$ Z% k
考察淮南王刘安是孝武皇帝时人。他父亲刘长,因为获罪被流放蜀郡严道,在去雍县路上死了。刘安继承做了淮南王,怀恨他父亲被流放而死,怀有叛逆之心,于是招聚有道术的人,想为谋反作准备。这样伍被之类,充满大殿,写作道术的书,发表稀奇古怪的文章,与作乱的首领形影不离。八公之类的人想显示自己的神奇,装作好像修仙得道的样子。修道终究没有成功,没有效果,于是跟伍被策划谋反的事,事情被发觉而自杀。有人说是被处死。被处死与自杀,同是一回事。世人看见他们写的书深奥莫测罕见怪异,又看见八公之类好像有成效的样子,就流传说淮南王成仙而且升天,这就失掉了它的真实性。
* e' W' _4 p! A* W& W( Q- C9 Y, k3 M% c5 S
! B' O% x$ H% L+ h# _ v b# C- G 【原文】) G) [# |* L- D7 a6 |
' B! @) o; o9 ?: R/ l9 T4 e( U6 t
. @# d2 b$ P* t. |- [3 d4 N 24·10儒书言:卢敖游乎北海(1),经乎太阴(2),入乎玄关(3),至于蒙谷上(4),见一士焉,深目玄准(5),雁颈而戴肩(6),浮上而杀下(7),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樊然下其臂(8),遁逃乎碑下(9)。敖乃视之,方卷然龟背而食合梨(10)。卢敖仍与之语曰:“吾子唯以敖为倍俗(11)”,去群离党(12),穷观于六合之外者(13),非敖而已(14)。敖幼而游,至长不伦解(15),周行四极,唯北阴之未窥(16)。今卒睹夫子于是,殆可与敖为友乎?”若士者悖然而笑曰(17):“嘻!子中州之民也(18),不宜远至此。此犹光日月而戴列星(19),四时之所行,阴阳之所生也。此其比夫不名之地(20),犹■屼也(21)。若我,南游乎罔浪之野(22),北息乎沉薶之乡(23),西穷乎杳冥之党(24),而东贯须懞之先(25)。此其下无地,上无天,听焉无闻,而视焉则营(26);此其外犹有状,有状之余,壹举而能千万里,吾犹未能之在(27)。今子游始至于此,乃语穷观,岂不亦远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上(28),吾不可久。”若士者举臂而纵身,遂入云中。卢敖目仰而视之,不见,乃止喜(29)。心不怠(30),怅若有丧,曰:“吾比夫子也,犹黄鹄之与壤虫也(31),终日行而不离咫尺(32),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33)!”若卢敖者(34)。* P5 V: W/ |# ^5 v$ J+ S& O
* N* I4 H3 d* @/ k
; x6 B1 z5 J2 e: i5 n; | s& l
【注释】
6 J- t" E, o9 j1 d
( J$ N/ g& L; y, {; m1 J
: g! X! f" ^# ?5 U9 L: x (1)卢敖:战国时燕国人。秦始皇时为博士,奉命去求仙,逃隐卢山不归。乎:于。海:指荒远的地方。
7 B6 C4 w( a' | (2)太阴:这里指极北的地方。
6 u* Q0 M( l7 b5 C" Q; a8 @! V7 F (3)关:《淮南子·道应训》作“阙”,故疑“关(關)”系“阙(闗)”形近而误。《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郤正》;“卢敖翱翔乎玄阙”可证。玄阙: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大山。(4)蒙谷: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山。8 H+ v' ^0 U4 ~
(5)深目:凹眼睛。玄:通“悬”。准:鼻子。玄准:高鼻子。本句应与下句“雁颈而戴肩”句法一样,故疑“目”下夺一“而”字。《淮南子·道应训》正有“而”字,可证。(6)戴:章录杨校宋本作“戴”,形近而误,可从。。。:通“鸢”。鸢(yu1n渊):老鹰。(7)浮:这里是胖的意思。杀:这里是瘦的意思。
' C- W0 A2 g/ H6 E4 B (8)樊:纷杂。+ n- ]3 _0 N+ I
(9)碑下:竖的山石后面。# U% O H0 f* i/ J" q/ k
(10)然:疑是衍文,章录杨校宋本无“然”字,可证,梨:旧校曰:“一本作‘■’,后文有“若士者食合蜊之肉”,故疑“梨”应作“蜊”。合蜊:蛤蜊。, O" P: f9 \! Z$ V
(11)吾子:您。倍:通“背”,背弃。
+ M" L% P0 w+ l8 ]1 M (12)党:亲戚,朋辈。
$ y% I0 f! ^* Q) [& n0 _) \ (13)六合:指天地四方。0 Z/ _* A6 g$ t6 x; Y, U% j! E2 A
(14)非:责备,瞧不起。
+ O1 a+ o; `' d! S6 }# c/ k: r (15)伦:《淮南子·道应训》作“渝”,可从。渝:改变。解(xi8懈):通“懈”,懈怠,松驰。( u2 p* }# S2 Z8 w0 M" u
(16)北阴:指最北方。/ z5 u4 O t8 w9 X
(17)若士者:那个人。悖(b¥勃):通“勃”。. y9 H9 v0 {: ^
(18)中州:中原地区,内地。6 A* n- {9 S$ a8 j) y- ]
(19)戴:章录杨校宋本作“载”,形近而误,可从。载:充满。列:众多。(20)夫:那些。+ ?9 |% A1 ]. a1 | o, f
(21)■屼(t&w&突乌):孤秃的山。+ t6 f2 H0 M# r
(22)罔浪:没有边际。
; [) G6 ^. E6 b (23)沉薶(m2i埋):沉寂。乡:地方。/ q* i, Z) n! J' l% v$ v L7 U
(24)杳(y3o咬)冥:幽深渺茫。党:地方。$ s+ _6 u1 {4 G% C4 i
(25)须懞:《淮南子·道应训》作“鸿濛”,可从。先:疑是“光”形近而误。鸿濛之光:日光。
# a3 {. ]6 k; h# ] {0 E) z (26)营:通“荧”,光亮微弱。这里是眼花的意思。6 Y" K* X' A( Z% w/ r
(27)在:这里是那个地方的意思。( {$ u/ A, P7 b
(28)汗漫:不可知,虚无飘渺。这里指某个仙人,也可以作仙人解释。期:约会。九垓(g1i该):九重天。道家认为是天的最高处。$ a* x' K8 _+ a$ g
(29)喜:《淮南子·道应训》作“驾”,可从。止驾:停止驾车前进。& s; H. u; h# S5 a$ w$ `, f5 @
(30)怠(y0怡):通“怡”,和悦,愉快。
+ R) `1 ^: ^+ `6 I) v8 B3 A (31)黄鹄(h*胡):鸟名。形似天鹅,传说中仙人所乘的大鸟。壤虫:指地上的小虫。(32)咫(h!只):八寸。尺:十寸。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8 p$ Z# R/ e, r (33)以上事参见《淮南子·道应训》。' _- c2 G0 k2 z: }
(34)此四字与上下文不贯通,故疑是衍文。( w; Z/ V; \. ]. E
; I' r2 t4 _8 s) Y: h
Z0 H \! J5 z. W/ D 【译文】( u1 c# H: A6 q, y' ?) ^
" ?0 L, ]$ p2 k, y0 n
: B" _5 k: [6 u, L/ g& o4 C5 g 儒者的书上说:卢敖在北方边远地区游历,经过最北边,进入玄阙,到了蒙谷山上,看见一个人,凹眼睛高鼻子,雁长颈鹰凸肩,上身肥胖下身瘦削,飘飘然正迎风而舞。反脸看见卢敖,慌忙放下手臂,逃到竖石后边。卢敖才看见他,正像龟样弓着背在吃蛤蜊。于是就跟他讲话:“您是仅仅把我当作抛弃人间,离开亲友,才遍游天地四方之外的人,而瞧不起我罢。”我从小就游历,到老不改变,不松懈,走遍了各处边远的地方,只有最北边还没有看过。今天终于在这里见到了先生,大概先生能跟我做个朋友吧?“那个人突然大笑说:“嘻!你是中原地方的人,不该远游到这里。这里还是日月照耀,布满群星,春夏秋冬交替出现,阴气阳气产生的地方。这比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来,就像孤秃的小山一样。像我,南到无边无际的旷野游玩,北在无声无息的地方休息,西走遍了幽深渺茫的地方,而东穿过大地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些地方没有比地更低的,也没有比天更高的,听也听不见,而一看就眼花;这些地方外表上还有形状,至于有形状以外无形状的地方,一跃就能千万里,我还未能到过那样的地方。今天你游历刚到这里,就说游遍了,岂不差得太远了吗!这样,你就留下来。我跟汗漫在九重天上有个约会,不能久留。”那个人抬臂一纵身,就进了云中。卢敖抬头看他,已经不见了,这才停止前进。但他心中不愉快,感到惆怅像丢了什么,说:“我比先生,就像黄鹄与小虫,整天走就没有超过咫尺,而自己却认为走得远,难道不可悲吗!”( U Z: B! m7 I9 k3 Q
2 U$ W9 k$ @' d" G! r/ Q: Y6 i& Y8 e5 b
【原文】
* \4 E) n7 m& F E& ]) |# c2 r4 i" p2 n/ g& R4 N5 E5 o4 {& ^
4 {" Y9 X; Z7 x% L8 t) q# a
24·11唯龙无翼者,升则乘云。卢敖言若士者有翼,言乃可信。今不言有翼,何以升云?且凡能轻举入云中者,饮食与人殊之故也。龙食与蛇异,故其举措与蛇不同。闻为道者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1),食精身轻,故能神仙。若士者食合蜊之肉,与庸民同食,无精轻之验,安能纵体而升天?闻食气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气。若士者食物如不食气(2),则不能轻举矣。8 o8 L. i1 ~4 |5 {; }& m3 ^
' [; O" G2 [% O' d, M' s8 h9 {( G' G {5 j/ u2 P
【注释】
: r! w# [9 Y z
, ?1 H. r5 F# l, ?& B6 d5 R. O0 O7 @+ R; d a- z3 D9 _- b
(1)芝:灵芝。英:花。
2 E) ~* Z: t9 C( J (2)如:而。! [+ l& o" e- \, W! E+ {
1 [* N" C) }1 D2 A
) O, h: n3 E' B) e2 O
【译文】) `# ^0 M/ u) g" N
0 u6 D6 }7 k9 Y
8 V* c+ i/ P6 z, _
会飞的动物中只有龙没有翅膀,要飞升就乘云。卢敖说那个人有翅膀,他的话才可信。如今不说有翅滂,怎么能飞升到云里呢?况且凡是能够轻轻一跃进入云中的,都是因为吃的东西跟人不同的缘故。龙吃的跟蛇不一样,所以龙的举动与蛇不相同。听说修道的吞服纯的金玉,吃紫灵芝的花,吃精美的东西身体会轻捷,所以能成神仙。那个人吃蛤蜊的肉,跟一般人是同样的食物,没有吃得精美身体轻捷的证明,怎么能一纵身体就升天呢?听说以气为食的不吃东西,吃东西的不以气为食。那个人吃东西而不以气为食,那么就不会轻轻一跃进入云中。
9 e0 l& o0 W8 ~$ F Q3 I- }! t# U7 K8 y0 [( g$ L( c( o: O% _9 ]
% X9 S/ W9 k' ?$ J) ]4 C 【原文】$ I+ ~: P5 m: P- X) x8 T$ n% `: N& h
9 B' m8 v b3 G9 Q; v% [& {3 V3 @3 m7 z' ]+ N7 V
24·12或时卢敖学道求仙,游乎北海,离众远去,无得道之效,惭于乡里,负于论议(1),自知以必然之事见责于世(2),则作夸诞之语(3),云见一士。其意以为,有求,仙之未得(4),期数未至也(5)。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6),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况卢敖一人之身,独行绝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是与河东蒲坂项曼都之语无以异也(7)。) ~- S7 I b4 y! ~
3 U' G' A' W3 t8 I" {# M4 Y
9 D5 B2 J( F0 } 【注释】8 {* q+ v3 X5 I* }* N4 m. I
6 X2 L4 g9 B& `# w# s
5 }4 {/ Z) s- r' _/ D0 {: m- X (1)负:这里有羞耻的意思。
" ~, P% f9 L0 T5 ^! @) T (2)见:被。
8 Z/ o. W' M8 z% F0 h0 e* s (3)作:这里是捏造的意思。
- u: a9 O" b3 T# { (4)有求:仙之未得:疑系“有仙,求之未得”之误倒。后文有“其意欲言道可学得,亦审有仙人”与此同意,可证。0 Q1 _1 [" e% `. d6 Z
(5)期数:这里指命中注定该成仙的期限。
+ e' `! }6 L& u3 t; O) {: ~ (6)坐:因犯某罪。
1 ]/ j6 p, N! }1 i, J# b5 g' A (7)河东:郡名。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蒲坂:古县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项曼都:人名。
" I% I9 s: L$ U/ x- n6 q. S! T" H6 t9 Y/ x {5 B a+ H7 N O8 O# P' r8 M
9 s" R8 u7 {: q3 q" W, ~; O+ W
【译文】9 |$ Q4 A' b" [9 Q9 |) d: Z
; k: I7 B! e+ @7 p* v% ]- C5 x8 @
0 h# @7 f; |& a: A% V0 ?' e& ]) l 或许是卢敖学道求仙,到北方边远地区游历,由于离开大家远行,没有得道的效果在乡亲面前感到惭愧,在议论面前感到羞耻,自己知道会因这事被世人指责,就捏造荒唐的话,说见到了一个人。他的意思认为,是有仙人的,自己求仙未能实现,是因为“期数”还没有到。淮南王刘安因犯谋反罪而死,天下人都知道,当时的人都看见的,儒者的书上尚且有说他得道成仙升天而去、鸡犬也跟随升天的;何况卢敖只身一人,走到没有人迹的地方,而凭空捏造出一些神秘莫测的话呢?这跟河东郡蒲坂镇项曼都的说法没有两样。+ |. U: z# w% L/ J/ d2 Z+ a% t' `# Z* k
O7 C+ B2 `; W1 I6 P9 _, K0 H
+ H5 n I6 V1 ~. t# U& b 【原文】; ? L7 p! F3 i
2 V/ }5 W1 |3 S4 {
# G4 i& w Q' V" Z$ h- H6 }
24·13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1),三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若卧形(2),有仙人数人(3),将我上天(4),离月数里而止。见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东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5)。每饮一杯,数月不饥。不知去几何年月,不知以何为过,忽然若卧,复下至此(6)。”河东号之曰“斥仙(7)”。实论者闻之,乃知不然。
; ^% U5 ~+ o8 {6 T. C+ q4 b
* l$ T# O% {, X# _4 l$ \' u
+ k- r1 Q3 v: P* `. L0 u' d; b 【注释】
0 b3 ~4 C( G# s2 H- c c+ C( ^4 P" G% n' a: S
' `/ c( l5 Q Z; u2 D$ q$ o (1)亡:出外。
! Z- G0 N/ c+ d7 \5 d: r) | K5 @& d (2)见:疑衍文。后文有“忽然若卧”,可证。卧:这里是睡觉的意思。
* t( x. A6 G% c" Y l (3)有仙人数人:《太平御览》卷三四引《论衡》文作“有数仙人”,可从。(4)将:送。
w/ x1 s6 }4 U9 n9 \ (5)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
" R" e7 ^% x3 n8 m! C (6)以上参见《抱朴子·祛惑》。
6 p3 P' X, k" H* D (7)斥仙:被贬斥的仙人。
0 _+ B) r. s6 F( b; s3 D0 I) K3 P. x- ?$ O( Q9 ]2 G
$ `7 T+ d: L! w. d4 y4 e. ]" X" C' k
【译文】
5 P& K4 }( }( h" D/ \# j' [/ z
7 J6 C% J5 D8 G0 w4 V0 b& J& [+ f0 s) |
项曼都喜欢学道求仙,弃家出走,三年才回来,家里人问他离家后的情况,曼都说:“离开家的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忽然像睡着一样,有几个仙人把我送上了天,到离月亮几里远就停下来。看见月亮四周幽深渺茫,幽深渺茫得使人不知道是东是西。住在月亮旁边,那儿寒冷凄凉。口饿得想吃东西,仙人就拿一杯“流霞”给我喝。每喝一杯,几个月不会饿。不知道离开了多少年月,也不知道因为犯了什么过错,忽然像睡着一样,又被降到这里。”这样河东郡的人就称他叫“斥仙”。尊重事实的人听了这些,就知道不真实。
. A9 C/ c6 Z: W( n% M
2 n0 ~ b2 X* p* x) N6 v3 C3 a$ A" L/ n) [9 V$ ]$ @9 P6 X( g
【原文】
# W* G$ x& h" e% ^0 k, |2 n7 |; e- C' s; _' q, I# R; C; M9 u; T4 J
/ s4 K1 M% o8 e# z. b- b( T: g 24·14夫曼都能上天矣,何为不仙?已三年矣,何故复还?夫人去民间,升皇天之上,精气形体,有变于故者矣(1)。万物变化,无复还者。复育化为蝉(2),羽翼既成,不能复化为复育。能升之物,皆有羽翼,升而复降,羽翼如故。见曼都之身有羽翼乎,言乃可信;身无羽翼,言虚妄也。虚则与卢敖同一实也。或时闻曼都好道(3),默委家去,周章远方(4),终无所得,力倦望极(5),默复归家,惭愧无言,则言上天。其意欲言,道可学得,审有仙人,己殆有过,故成而复斥,升而复降。
2 m9 c" q( W0 ^: q) z( K) E7 a! r* Z5 e7 r; k2 b! M8 N0 q" U
' E6 ^ w' u0 }0 B 【注释】2 X# ]0 r, G+ J
7 h) K! j t( g+ J# Z9 }! T- v
, k7 \# V6 W7 Z, N; u (1)故:本来。
3 p+ |- L- N% K8 H9 j5 E (2)复育:蝉的幼虫。
# B( o4 \8 @% R$ | (3)闻:疑是衍文。上文有“或时卢敖好道求仙”与本句例同,可证。- ~3 E3 L/ `' ~/ m- p
(4)周章:周游流览。/ r" z7 E' G, }, C
(5)力:体力。望极:绝望。5 |' M) e7 J% W% X' {/ e8 C
8 P) k3 N0 Q5 G% F2 j" g0 c. i2 h0 ]3 h4 z" E% v. F& F7 e
【译文】
@' H8 H, I1 A3 I& X7 g6 l2 S8 M6 ~, i+ Y3 C9 u
& {3 k" r# D3 z0 i/ \$ v
既然曼都能上天,为什么不成仙呢?已经三年了,为什么又回来呢?人离开人间,飞升到皇天上,精气与形体,本来就会有变化。万物变化,没有再还原的。复育变化成蝉,翅膀完全长成,就不能再变成复育了。会飞的动物,都有翅膀,升上去又降下来,翅膀仍然像原来一样。要看见曼都身上长有翅膀,他的话才能相信;身上没有翅膀,他的话就是假的。虚假的程度跟卢敖是同一种情况。也许曼都喜欢道术,悄悄地弃家出走,周游远方,终于没有得到什么,但身体疲乏感到绝望,悄悄地又回到家里,惭愧得无话可说,就只好说自己已经上过天。他的意思想说,道是能学到的,确实有仙人,自己恐怕有过错,所以成仙之后又被贬斥,升天了又被降到人间。 p0 P0 J: ~8 P8 F
' f) L+ \4 b6 W* f1 Q* w
( t3 I* C. u. s8 K9 F! O' R# `: N 【原文】$ Q) c- I9 Z0 H$ k, b
& k0 P2 J; m0 r
, D& D& Z5 H" ^5 c8 P# K3 L 24·15儒书言:齐王疾痟(1),使人之宋迎文挚(2)。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3)。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疾不可治也。王怒,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4):“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必幸臣之母(5)。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6)。”与太子期,将往不至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衣(7),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王怒(8)。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悦,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9),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10)。夫文挚,道人也,入水不濡,入火不焦,故在鼎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此虚言也。
- ~; m9 D/ K( s8 O% n% c+ I- X* v9 H1 Q4 k% Z) v; ~: y
8 `1 }& J' a0 I4 u+ L2 i; ~3 ^: f/ i 【注释】/ l3 @2 x0 i7 D4 Y0 ^
# K2 R* ]6 x, Z; ^
) R0 z/ s5 A% ?! Q" a0 U (1)齐王:这里指齐湣(m!n敏)王。齐湣王(?~公元前284年),一作齐闵王、齐愍王。战国时齐国君主。田氏,名地(一作遂)。约公元前301~前284年在位。使齐国曾一度强盛,与秦昭王并称东西帝。后五国联合攻齐,兵败,出走到莒(今山东省莒县),不久被杀。疾痟(xi1o肖):害头疼病。
) _+ e- G1 c" m8 N (2)文挚:一个所谓得道的人。, J2 }/ A+ H6 E6 t+ [/ u
(3)已:这里作治好讲。/ o4 l8 t$ H& u$ @: \
(4)顿首:叩头,磕头。强(qi3ng抢):尽力,努力。7 m$ ]7 C' d4 h/ X* z7 l
(5)必幸臣之母:文义不明。《吕氏春秋·至忠》作:“王必幸臣与臣之母”,可从。幸:宠幸。这里是答应要求的意思。- D0 o1 S; A7 S1 u+ a# X
(6)请:愿。为:治病。! ^/ Q- O6 r" v! M8 D
(7)屦(j)具):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履衣:文义不明。《吕氏春秋·至忠》作“履王衣”,可从。履:踩,踏。
& E8 e( ?. L+ w5 ]& J (8)出辞:口出言词,说话。
q8 T5 g8 O5 g7 Y% d+ \1 i (9)爨(cu4n窜):烧火煮东西。
0 H+ @7 n4 S4 ^8 p9 Q& c( M' J (10)以上事参见《吕氏春秋·至忠》。" \1 k! D7 f9 f6 Q( R8 V
" Y6 a) J& v6 y* z: }/ d, R
" v( W! O+ l: [
【译文】
$ \1 ^# l) j3 }9 n" I5 [: p
1 [2 I) L+ T* e, c3 ~ o
% k; D, p4 V$ m) W: |+ S0 t 儒者的书上说:齐湣王得了头疼病,派人去宋国接文挚。文挚来了,察看了齐王的病之后,对太子说:“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虽然这样,王的病治好了,但他肯定要杀我。”太子问:“为什么呢?”文挚回答说:“要是不激怒齐王,他的病就不能治好。齐王被激怒,那么我必死无疑。”太子磕头竭力恳请说:“如果治好了父王的病,我跟我母亲将以死向父王力争。父王一定会答应我跟我母亲的请求。请先生不用害怕。”文挚说:“好,我愿冒死给王治病。”于是跟太子约定日期去给齐王治病,但是三次说好要去都没有去,齐王本来已被激怒。文挚来了,不解鞋就上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齐王的病。齐王心里生气不跟他说话。文挚便说重话使王发怒。齐王高声大骂翻身而起,病于是就好了。但是齐王仍然大发皮气不高兴,要活活地把文挚煮死。太子和王后赶忙为他恳求却得不到齐王的允许,果真用鼎活活地煮文挚。烧火煮了他三天三夜,他颜色一点不变。文挚说:“实在想杀我,那为什么不盖上盖子,以断绝阴气和阳气呢?”齐王让人盖上盖子,文挚才被煮死。文挚是得道的人,入水不会被沾湿,进火不会被烧焦,所以在鼎里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改变。这是虚假的说法。* |# e1 \+ W9 o# ^4 N2 {, y5 R
& r/ r+ Y7 v# |9 M' [3 D( x% u% K' D4 q4 s* z$ G, W( M0 V5 p0 C; J
【原文】; l4 C0 ~3 |9 i2 L
' A: V# H3 H r1 ]5 [/ m" T# v. `
9 I/ B0 B& M5 J/ {& s7 W! Y( j 24·16夫文挚而烹三日三夜(1),颜色不变,为一覆之故,绝气而死,非得道之验也。诸生息之物(2),气绝则死。死之物(3),烹之辄烂。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4),覆盖其口,漆涂其隙,中外气隔,息不得泄(5),有顷死也(6)。如置汤镬之中(7),亦辄烂矣。何则?体同气均,禀性于天,共一类也。文挚不息乎,与金石同,入汤不烂,是也;令文挚息乎(8),烹之不死,非也。令文挚言,言则以声,声以呼吸,呼吸之动,因血气之发(9)。血气之发,附于骨肉。骨肉之物,烹之辄死。今言烹之不死,一虚也。既能烹煮不死,此真人也(10),与金石同。金石虽覆盖,与不覆盖者无以异也。今言文挚覆之则死,二虚也。置人寒水之中,无汤火之热,鼻中口内不通于外(11),斯须之顷(12),气绝而死矣。寒水沉人,尚不得生,况在沸汤之中,有猛火之烈乎!言其入汤不死,三虚也。人没水中,口不见于外(13),言音不扬。烹文挚之时,身必没于鼎中。没则口不见,口不见则言不扬。文挚之言,四虚也。烹辄死之人,三日三夜颜色不变,痴愚之人,尚知怪之。使齐王无知,太子群臣宜见其奇。奇怪文挚,则请出尊宠敬事,从之问道(14)。今言三日三夜,无臣子请出之言,五虚也。此或时闻文挚实烹(15),烹而辄死,世见文挚为道人也,则为虚生不死之语矣(16)。犹黄帝实死也,传言升天;淮南坐反,书言度世(17)。世好传虚,故文挚之语传至于今。
, n e. V6 G9 v& |8 D, _9 V; v6 x6 g- \/ O4 q ]
* ?" ~; l/ T6 A, d- N3 r& L
【注释】
; @+ o2 }- Z: H. h. \7 j4 [: W& Q; o- W9 t
6 g) @; F4 @3 z. m+ I1 r8 J (1)而:能。3 ~" t b2 m' d( [: T5 {$ R- J# ]
(2)生息:活着能呼吸的。' t1 k7 ~" t% H
(3)根据上下文意,疑此三字是衍文。- @2 X3 C2 \8 H1 ^3 U
(4)致:疑“置”同声而误。下文有“置汤镬之中”,“置人寒水之中”句法与此相同,可证。(5)泄:流出,散发。
o5 n2 F: G* C/ d+ x) H (6)有顷:一会儿。( ^+ R& P; @& l+ i7 z
(7)汤:开水。镬(hu^或):古代无足的鼎,作用类似锅,大的镬也用作刑具。(8)令:章录杨校宋本作“今”,形近而误,可从。3 t. w" z6 I3 [6 M% s9 Y
(9)因:依靠。发:发送。这里是运行的意思。 P( n" E5 c4 M8 M" s$ Q
(10)真人:道家称成仙的人。
2 @7 a( |/ W4 c! ~6 R (11)外:这里指水面之外。( h' ?8 [; N, c( `
(12)斯须:片刻。
; j% S+ C/ A- W- }1 J C (13)见:同“现”,显露。
& D2 X/ t) I: B: d; b (14)从:跟随。
8 W+ p$ m) z9 w/ z. D, t' W7 x. ~ (15)闻:疑是衍文。前文“或时闻曼都好道”与此同例,可证。
2 @1 ~2 O5 d" ]+ A$ t (16)虚生:无中生有。
! h6 V! w) {6 j5 s0 }5 @ (17)度世:出世,脱离现世。这里是成仙的意思。5 }9 R/ a2 L$ F |: e
, ?1 @* G0 x, I0 j, b8 u4 w0 U! a; m: u, l, x( t4 Q
【译文】
* j$ }) {3 r' R$ W6 y# g3 A5 ?. S! P3 f) r+ L
1 s6 D8 r/ ?5 H* m4 [
文挚能被煮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变,却因为一盖上盖子的缘故,就断气而死,这就是没有得道的证明。凡活着能呼吸的东西,气一断就会死,一煮就会烂。如果把有生命的东西放在严密的器皿中,用盖子盖上它的口,用漆涂抹它的缝隙,把里外的气隔断,呼吸不能相通,他立即就会死。如果放在开水镬里,也立即会被煮烂。为什么呢?因为有生命之物的身体同他的气一样,是从天禀受来的特性,所以是相同的一类。要说文挚不需要呼吸,跟金石一样,放进开水里煮不烂,这可以;如今文挚需要呼吸,又煮他不死,那不可能。如果文挚要说话,说话是靠声音,声音靠呼吸。呼吸靠运动,运动靠血气的运行。血气的运行,依附于骨肉。有骨肉的东西,一煮他就死。如今说煮它不死,这是虚假之一。既然会煮不死,这是仙人,跟金石一样。金石即使盖上鼎的盖子,跟不盖盖子没有两样。现在说文挚,盖上盖子就死了,这是虚假之二。要是把人放在冷水里,没有开水与火的热量,鼻与口跟水面不相通,片刻之间,就会断气而死。冷水淹没了人,尚且不得活,何况是在滚开的水中,下边还有猛烈的火呢!说他被放进开水里不死,这是虚假之三。人被淹没在水里,口不露在水面之外,说话的声音不能传扬。煮文挚的时候,他的身体肯定被淹没在鼎的水中,被淹没了,那么口就不会露出水面,口不露出水面那么说话就不会传扬。文挚能说话,这是虚假之四。一煮就死的人,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变,就是痴呆和傻瓜,尚且都知道是件神奇的事情。即使齐王无知,太子和大臣们也该看出这件神奇的事。认为文挚很神奇,就应请求齐王把他放出来,敬重、宠信、恭敬地侍奉他,向他问道。如今说他三天三夜颜色一点不变,又没有大臣们请求齐王放他出来的话,这是虚假之五。这也许是文挚确实被煮,一煮就死了,世人见文挚是学道的人,就无中生有的造出他不会死的后来。就像黄帝真死了,还传说他升天;淮南王犯了谋反罪,儒者的书上却说他成了仙。世人喜欢传说毫无根据的事,所以关于文挚的话一至流传到今天。7 u9 Z# z: {0 b0 `' e+ A3 P
0 |$ J" T0 b% b2 x" i' @. n5 j
0 r- H$ R% c" ]( ?$ {4 o- `
! E) d# }' O5 [& |7 i- U% I- v2 H) h[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07-11-18 18:01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