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學常識, W6 K% D1 d" R8 E
陰陽學說
' u; k1 _* A: ?! ]% @ 陰陽對立
0 D$ Q2 X& k( j# g% _ 陽-天、晝、外、動、熱、男、氣、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進的、強壯的等。
; B! K5 p# A9 E e$ A3 X4 g$ G 陰-地、夜、內、靜、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虛弱的等。
" B" L, V* c4 L @: a3 ]7 b% v; k 陰陽互根
! `* V1 R& a, E$ I- X0 Z' z 對立著的兩面,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 S$ N0 C1 B6 _, ?+ C$ z 陰陽消長
$ Z: K" B5 D) y" k: e- Z; H+ y8 ] 陰陽對立、依存關係不是靜止不變的。不斷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變化中。 0 z2 j9 c: K, z7 M' y3 R R9 Z$ P
陰陽轉化
5 U3 M& s4 o, z& X7 Q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 I: J: @% U C. }5 i* B w3 Q
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性:
$ Q! o: R" q. q7 d* x/ c$ q7 L 上為陽,下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四肢為陽,軀幹為陰;背屬陽,腹屬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 v1 T8 j# @( g 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7 _1 z, F! l9 T" q# e 器官的功能屬陽,形體屬陰。
4 U0 U: V5 ?) i9 i 五行學說1 d3 Z: I! w. {
五行屬性歸類:
( `+ E! u7 I# o( ^: G: S 自然界 五行 人體
- b2 r+ C$ ~6 j6 J: r 五味 五色 發展過程 氣候 季節 方位 臟 腑 五官 五體 五志
' [! j4 J1 K- b1 ?9 k' k 酸 青 生 風 春 東 木 肝 膽 眼 筋 怒
0 s O- |9 S1 r% S) b5 G% p 苦 赤 長 暑 夏 南 火 心 小腸 舌 脈 喜 A: P, ]7 |: i# @, x0 w! q7 H
甘 黃 化 濕 長夏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4 g) I* a* G$ O# u
辛 白 收 燥 秋 西 金 肺 大腸 鼻 皮毛 悲 " R2 L! u/ { v8 N3 p9 f5 \, o; e% r3 I
鹹 黑 藏 寒 冬 北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 Z8 B# M# R& u3 _
五行的相生相剋4 W S f; u. v# a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s7 f7 _2 F! A' H' ]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 v* R, ~ ~8 q+ A+ V" z 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剋;相剋之中,也寓有相剋生。
6 S' H/ f7 R: Q" O 附:人之五行分類
6 g1 N( I* L% l- H1 p# ^ 臟腑學說
2 a+ O* M1 _% P( f. ^6 w+ _& g 臟腑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官九竅(眼、舌、口、鼻、耳、前陰、後陰)、五志等,連結成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 O& t7 E, q! `6 k+ { 五臟:肝、心、脾、肺、腎。* R' T* z, i; R- `/ X; x: \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9 U) t: n3 u) b1 ~, d Q, |2 O8 j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包。3 D2 B1 W( q& p
) l- i& F! l( k% D7 J Y& ]( K 五臟& T6 ~/ c7 q9 }( ?8 F( O6 W" ^ P- }
心: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3 w( \+ M) C7 w, t$ K: v7 r4 }8 C. N 心包絡:亦稱心包,是包裹在心臟外圍的一層衣膜,膜上分佈著明顯的脈絡。護衛心臟,傳導心主的命令。
* H& l) ~+ [0 G% Q8 X+ g 肝:肝藏血。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肝氣通於目, 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 r1 J8 h. S, l
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 \% \1 k& g% D4 y, f; L0 S* ^' c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外合皮毛。主肅降,通調水道。開竅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與喉嚨、聲音有關。(金實不鳴,金破不鳴)。
$ b O a3 S% K$ ?( D 腎:藏精氣,主生殖,發育。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主水。主納氣。 主骨、生髓、充腦, 其華在髮。開竅於耳,司二陰。 & ]9 r7 e* Z$ J; x3 Z" s
命門:部位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肚臍後面遙遙相對,脊椎骨上面)。命門即是腎陽, # y( o* k' h- K3 K7 @7 J
『腎無此即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即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
+ s& }5 d! S6 q- X7 ^' h 脾胃無此則不能蒸化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
! c8 P" q( w9 K4 m 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
' [. \. O' o! Y& M 六腑
( V! Y) s" k5 W5 l 膽:附於肝,與肝相連,和肝共同發揮疏泄作用。膽內貯藏〝精汁〞(膽汁)。因膽汁清淨,又稱為〝中精之腑〞。
y, f/ `" ]+ I8 V 臨床上對驚悸、膽怯、失眠,多夢等證,常由膽來治療。 8 d+ P( K% H4 T' |& Q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連小腸。分上、中、下三部。上口為賁門,稱為上脘;下口為幽門,稱為下脘: * m) O" G: A1 A0 s W
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納和熟腐水穀。
7 \+ z% Z. g& c+ p3 | 小腸:上連於胃,下通大腸。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吸收具有營養作用的精華部分, + K0 e1 D: `% q$ v( t8 h
歸之於脾,轉輸五臟。同時將糟粕中的水液,滲入膀胱,雜檅下送大腸。小腸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 e9 x# e9 |3 t9 p* N 大腸:上端接小腸,交換之處稱闌門;下端為肛門。生理功能是傳瀉糟糪粕。 $ B( ?. H; V) d3 X# z) G( W2 q) ^
膀胱:位於小腹,接受由腎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貯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8 g3 K: x5 N4 E5 D5 o( w7 |8 i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總稱。因它不是一個具體的臟器,而是人體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臟腑的概括,
0 e6 G: C5 y3 K' D! g 有〝孤腑〞、〝外腑〞之別稱。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敷布原氣,主持諸氣,司人體氣化以推動臟腑的功能活動。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變,
7 P* a8 r9 A( T9 t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變,下焦病主要指肝腎的病變。
7 ]$ B8 c B8 L" i# O6 p0 ~ 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 c2 J$ C/ S4 M 心(火)與
3 e, N6 i' Q' a 脾(土) 心主血,藏神。脾主運化,統血。/ ]& l$ }0 t6 [
脾氣不足,血的生化來源缺乏─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唇舌色淡。
' u F M. y' j+ }& Y9 i s, |* I 脾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 B: E2 w/ v$ F! w1 P" e3 u
心氣虛弱─脾運失健,食慾不振、肢體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 ! V' T A9 f! R: u* [4 e. W
心(火)與
3 V# g& Z' ^1 ] 腎(水) 水火陰陽相互為用。+ p& ?$ X% }4 `: A8 l
心陽不振─水寒不化而反上凌心,心悸、水腫等〝水氣凌心〞證。
- ]0 L- g, w0 D, i 腎陰不足─心陽獨亢,心悸、怔忡、心煩、失眠。
8 n$ y3 ?) a4 c9 ` T 肝(木)與) p9 s" Y0 v6 R- B
脾(土) 肝所藏之血 ,有賴脾的滋生:脾的運話,需肝的疏泄協調。 w- n6 M4 p9 }7 ^. A1 z
脾運不健─肝血不足、頭暈、目眩、視物模糊、月經量少色淡。 # q: W C. ~8 \; {5 V, T6 h4 h
肝氣鬱結─脾氣壅滯、脘腹脹痛、食減。
/ H* [# \. V- b* z- q* g4 b8 Q# w 肝(木)與
0 j% k; v% c, C0 w& j8 g 腎(水) 肝藏血,腎藏精。子母之臟。 肝血依賴腎精滋養,腎精得肝血所化之精的填補。精血同源,肝腎同源。
# f# M6 t2 M6 T' s% g: N2 T+ H1 e9 t! H 腎陰不足─肝陽偏亢, 下劫腎陰, 頭暈、頭痛、目眩、耳鳴、腰痠、遺精、月經不調。甚至肝風內動、筋肉跳動、肢體麻木。 . |% A# o% K w7 h
脾(土)與8 _4 W! @* o4 K' T |
肺(金) 脾虛─肺虛,體倦無力、少氣、懶言。
9 _9 @/ f' A7 C6 B 脾失健運─水濕不行,聚而成痰、咳嗽、痰多。 $ q0 X; _, i, ]
肺失通調─脾運不健、濕停中焦、腹脹、水腫,納呆、便溏。 / }8 z( x$ y" a8 V) o* x
脾(土)與' _$ w. w7 Z: @9 \8 E5 }
腎(水)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3 `; L0 f5 \' W2 K3 U, @! |( X2 C, O& n 腎陽虛弱─影響脾的運作,形體惡寒、腸鳴、腹瀉
' h0 f( K D- W# a+ ?' L( h' j, m 脾運不健─腎精、腎陽虧虛、腰痠、膝冷、頭暈耳鳴,身倦。
0 @; o7 J, s5 y0 v8 }! f 肺(金)與7 Q+ ^' I& C8 S7 q8 c% O" D, z& S
腎(水)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K5 {/ W6 C: y0 n# [ 腎氣虛弱─腎不納氣、呼吸不利、動則氣喘。
4 k: w. y, @3 x& @5 ?' }, |' u+ b: }7 l) V 腎陰不足─肺陰虛而見潮熱,乾咳。 - i( i5 I' C$ p/ b
肺陰不足─肺腎陰虛,潮熱、盜汗、乾咳音嗄、腰痠腿軟。 - ~' K9 M* M. X7 s, z
臟與腑之間的關係(互為表裡)
, T! R, l* P# U) y/ } 心與小腸
' \- }8 Z6 e, K! q7 J: V& d+ M 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時前陰灼熱等小腸實熱證。反之,若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及心,見心煩、舌赤,甚則舌體糜爛。 : v! o3 z8 L* |( N2 r
肝與膽
8 `9 s7 t! r6 x5 ]; M4 @. F* J* v 同主疏泄。肝火旺或膽火盛,都可出現脅痛、口苦、咽乾,性躁易怒。肝膽濕熱而致的黃疸,既有發黃、口苦之膽汁外溢,有有脅痛、納呆等肝氣鬱結表現。
6 C' D7 V; N0 \4 e 脾與胃 脾運不佳,久則影響胃納;胃納失常,亦可影響脾運,臨床常見脾胃同病。 - a8 v# d5 [, G% t' g
肺與大腸 2 h2 o. ~6 n1 j8 B2 l$ F
肺有火熱之邪,氣機壅塞,肅降失職,則可引起大腸實熱,壅滯不通,而見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腸積熱,津虧液燥,大便秘結,傳導阻滯,亦能影響肺氣肅降,出現咳喘。
3 I9 ?+ w1 \) P" i* u4 ~ 腎與膀胱 共同完成水津的調節與排泄。膀胱的氣化作用決定於腎氣的盛衰,腎氣充盛則膀胱開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謝。
^# r7 R7 G% y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T% ^/ e, I n8 m+ d/ H
消化功能在胃、小腸與膽的協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腸,同時與大腸、三焦也有關; 2 u- m1 |0 \& j! j& m
排泄功能則在膀胱、大腸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 O4 Q. v( j9 B) Z
病因, M/ e) L8 ~6 @; Z" z5 o
發病原理0 Q9 V* M5 H2 ? P9 K2 r+ C* G' H
人體內部(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和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氣)和外界環境(各種致病因素,即邪氣)相互鬥爭中,邪氣處於暫時的優勢。0 q4 ?+ N: S$ i% x- w
致病因素# _3 V5 e: A2 h- ~" Z# ~7 l6 c( d0 p& A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伏氣)
) M8 i2 |7 r3 u% K- ` 疫癘: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來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氣候的特殊變化及環境衛生不良。
+ n) A n. h( U: H4 P! r- t 七情:4 g% ~& _) b! ?$ N' j) X1 r
喜:喜樂過度影響到肺。 8 t! Y: T4 \, h* Y
怒:不獨傷肝,亦可傷及其他臟器。
/ n/ [7 K" {0 q* F' Q6 `7 p a 憂:憂傷肺,亦能傷脾。 9 t3 O0 t4 v7 _ D+ K( s7 s8 Z. d
思:思慮傷神(心),也能傷脾。 3 F) J8 o! T$ F5 \8 P+ k# L
悲:傷心,也有因內臟發生變化,而後產生悲哀症狀。 + o* m: @3 D5 }' D4 a0 f
恐:傷腎。腎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則志歉,志歉則易恐,恐則神祛。
% K* P# g: [6 y! i) d. `9 g# X3 B 驚: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 v: n- z0 F5 J: S* h 飲食和勞逸 0 U, N' N" W% |7 B( T; O4 P
房室不潔:色慾過度,損傷腎中所藏之精氣。 . [ w- U! m+ C, U2 @3 Q1 |* Q
創傷和蟲獸傷害。 - n) B, g0 U" l4 \2 Z. d
蟲積:因飲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膩肥甘之品,致濕停熱生,醞釀生蟲,久而成積。或誤食污穢不潔的食物所致。 2 }7 h+ u7 H! Y& [ B! H0 v
中毒:毒蛇猛獸,飲食中毒,藥物中毒。
0 s) p# s$ ~! Q/ j. L1 _( ~ 遺傳。 3 |5 L2 Y7 I3 @& l9 K" Q
痰飲:內臟功能失調,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產物。一般以質稠濁的叫痰,清稀的稱飲。
2 @* Y u" O: N& W 瘀血:又稱蓄血,因氣虛、氣滯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運行不暢,或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消散。瘀血形成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 ?% Q. [5 d( A
診法* R! [. a: {' B6 C9 C
望診* }4 D+ H7 R- g1 A0 ^
望全身 4 R3 e( Q! Y2 o+ R
望神
& K: C% i" I# y6 a5 W( x3 E 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6 u5 c% H# u" H
望色
4 g+ V# ^' Y1 S$ } 色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以鮮明、榮潤、含蓄為佳。
7 N" j& {. f A0 ?$ P$ h 望形體
, Z6 t8 O5 P( ~; @+ I% u, J 觀察病人體質強弱和體形的肥瘦,以及頭、背、腰、膝、骨的異常表現。有〝肥人多濕〞,〝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勞嗽〞之說。 . y9 d! u, M4 i. F# ]& I0 a9 \
望姿態
# |) L: Y' n1 ^3 ~ 觀察病人坐、臥、行、立的動態。
" L! L1 E' z' _" B2 I2 ]8 t. P- c 望局部 5 z" x$ \$ H/ J' q9 W( W
望頭面部. w W3 z. S: T; ^ z- w0 W6 U
頭、髮、面、目、鼻、耳、口、唇、齒、咽喉、頸項。/ E5 X" F7 W7 e
望軀幹四肢
- I% x! G: R' m- C1 g- o' n 胸、腹、背、腰、四肢、皮膚、二陰。
1 H. b$ o" f7 t7 Q 頭:諸陽之會,內藏腦髓,是精明之府,為腎所主。" p0 n9 R. f1 Y# S2 d' V4 @
頭形過大或過小 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9 O' F8 H: G. m1 y/ j/ I
囪門高突 邪火上攻,或腦髓有病 5 ?! z; |1 w. G7 S* d
囪門逾期不合,頸項軟而不能立 腎氣不足、髓海空虛
/ z$ Z! f" y' a- A9 R 髮:血之餘、腎之外榮 頭髮乾枯稀疏、易落 精血不足 7 }9 T" v( L1 S1 r0 T* _
突然片狀脫髮 血虛受風 . G2 c) [/ M% m- Q4 U
久病髮落 精氣虧虛 ( G; K/ |5 c) a& @/ a! A! r# M
髮漸白而脫落 老人-精血漸衰
& r" U; U9 v! I! H/ z/ y 青壯年-血分燥熱或精血不足 5 r: D" j; ~$ |2 e3 V- t2 K" ?
面:臟腑氣血的外榮。 白色 虛證、寒證 " {# z) D3 C, i j1 a
黃色 濕證、虛證 " I, P7 n( C- I8 } J X# J' b& Z# |
紅色 熱證 + j0 K7 l- r; F! Y' t% V# K
青色 寒證、瘀血或驚風證 ; {+ S9 n5 p S# }
黑色 腎虛、水飲或瘀血證 / {; q9 @8 \% A
望舌
/ q. @: b1 J7 a0 `$ T4 W 望舌質:神,色,形,態。 + v2 p* T7 z' z5 ?' F! J2 F
望舌苔:6 V' D" I/ g7 S+ C! H+ f
苔質: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無根。- }& L3 R V% s) p! Y2 C2 v
苔色:白,黃,灰,黑四種苔色。 $ f0 \. G, @' P! l" Q5 ?
望苔、質合參: / R( c5 D* u2 s$ Z7 X2 d
望排出物 . [# z* N2 D2 o* i1 i' j
望痰涎
1 l8 _- ?) ]/ _( ^- q2 g9 D 望嘔吐物 2 f! o# q9 k0 p+ ~2 P+ w8 s
聞診
* ^) S# m) L- q/ a 聽聲音 - 語言、呼吸、咳嗽、嘆息、嘔吐、呃逆和噯氣 3 U) a5 T+ T6 ~
聞氣臭 - 病體氣臭、口氣味、排出物氣味。 5 r+ w$ f' m( l& `" B
問診* r4 U. o1 r! y
一般情況
! [& Z/ D2 z2 P; w4 m A, q2 ~& K 問主訴和現病史 . i: ~7 t' b% v- Y6 j% W2 M" v
對五味的偏嗜,也可測知臟氣的偏盛偏衰:好食甘者脾虛,好食辛者肺病,好食酸者肝虛,好食鹹者腎虛,好食苦者心病。 ; {" J) L! o! n" @
《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q+ J) w. j6 H$ a+ l9 k
& X3 B1 j4 r0 a; P6 s 問寒熱 % s/ q, R' m5 y2 L# {: Q
問頭身 2 w7 L9 D8 C# p- E% i: x- a) M7 T
問口渴與飲水 9 g* b$ ^4 q# [3 Y
問飲食與口味 : i* ?* t; S+ A" Q9 Y3 y$ _
問二便
' r5 R% }9 d! w# a3 q 問耳鳴、耳聾
9 H: B/ X2 L" ~4 } J) h# _ 問睡眠
|' J1 }: a8 B; m# M& o 問婦女病
% B- j% ~+ |. k! v6 ?7 @ 問小兒病
3 W5 i+ o7 \. N# z# {# R1 o4 Q 問既往史、家族史和個人生活史
( r! G+ A; q( c/ T! g 切診3 g% o- P$ x7 J% Q7 q
脈診 t: [) P5 g$ I9 Y f) _# C
六綱脈:浮、沉、遲、數、滑、澀。8 ^) W0 h0 S- A2 F. X* \2 S# \
浮脈主表證,沉脈主裡證,遲脈主寒證,數脈主熱證,滑脈主虛證,澀脈主實證。 , ^ e% P5 a" `8 I' m/ B
遍診:應用不便,已不常用。切按全身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 1 L& E4 ~! t2 l1 o$ V( M2 r
三部診法:應用不便,已不常用。頭部的人迎(以候胃氣),腕部的寸口(以候十二經),足部的跗陽(以候胃氣)。病情危篤寸口無脈時,常診人迎、跗陽來斷胃氣的存亡。 ) p0 \% p7 {/ B' A
寸口診法:把腕後分為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合起來稱三部九候。: `/ G4 j+ n9 R A
兩手各有寸、關、尺,共為六脈。 + C1 ^- Y) R+ b4 p; {" |7 }5 {
左手 右手 + _: M, ?6 L+ j2 q" H. s
寸 關 尺 寸 關 尺 ; ~3 e3 w+ y* V( E6 y
心、膻中 肝、膽 腎、膀胱 肺、胸中 脾、胃 腎、命門、大腸 # g7 Y* `4 B/ ?' Q. \) j, W/ d
' r( W( C) E3 i+ @2 d" j( U+ M$ t( D 常見的病脈有28種,歸類如下: 脈名 性質 診斷 相似脈
9 S5 I4 ]! s6 j: Y: ^ 浮脈 脈來浮在皮膚,輕按即應於指下,重按稍減而不空虛 外感表證 孔脈,散脈
4 j( t0 w# s* g a: F0 K; _/ p3 M1 B6 F 沉脈 輕取不得,中取始得,重按明顯 裡證 伏脈,牢脈 / M9 l, ?3 N$ F# C9 R0 ]+ r) y
遲脈 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 緩脈 ! O% l0 c( q" ]" [! S
數脈 脈來急速,一息四至以上 熱證 疾脈 * d$ \% W6 @/ }' n7 _! f
虛脈 指下空虛,軟弱無力 氣血兩虛 短脈 ) M v7 u/ ]1 K) f, g3 j
實脈 脈來應指充實,長大堅實有力 實虛 長脈
8 P6 ]5 u; w1 V$ a 滑脈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痰飲,氣滯,實熱 動脈
' [; ~) e/ W- ^/ S0 H 細脈 脈來如線,細軟無力,應指明顯 濕病;或氣血兩虛 濡脈,微脈,弱脈 " s: |; C3 t, o& H d& r
洪脈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時盛大,去時稍衰 陽熱亢盛
4 S+ z' F$ K8 J; D `- G 弦脈 硬而端直 肝膽疾病 革脈,緊脈
0 d! l! Y P. R& q7 d" l6 |3 P 代脈 脈緩時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止有定數 臟氣衰敗,病勢險惡 促脈,結脈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