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K. h& m4 t- ]5 d) @8 X% g “分岐、不规范、个人风格就在于选方遣药阶段。常见的是同一治法,并不意味着必然用某一方药。”--张老师略作停顿--“或者必然不用同一方药。”7 T) \# M: w4 A# l) M
“那为什么呢?”青禾感到惊奇,急于听下文。
% p7 A7 ?5 _0 V2 h, v; d' G “原因之一是可供选择的项目远比西药丰富。在每个治法之下都可能有相当数量的待选方药。如假定立治法为‘疏肝扶脾’,那么你说如何来选方遣药?”) R. C4 H; t; |0 H) X9 x
青禾背书式地说:“疏肝的方子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小柴胡汤、四逆散;扶脾的方子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理中丸、参苓白术散、归脾丸。疏肝的药有柴胡、白芍,当归、香附、枳实;健脾的药有白术、人参、茯苓、薏苡仁、苍术、扁豆……”
& S- t- \2 O1 t$ D) U “暂停,”张老师打断青禾的罗列,“就这些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就足以变化无穷了。多首疏肝方剂与扶脾方剂中选用那些来组合,众味疏肝药及扶脾药中遣用那几味,何药为主,何药为辅,何药为佐,用量如何变化等,这都是有待选择而难以规范的问题。再加上每方必参的‘三因制宜’,可选项目就更多。而对于西医来说,一旦诊断明确,可供选择的项目相对有限。”/ `+ o$ ]+ J# F% B6 t7 T( W
“至少是没有方这个选项,就是药也相对较少。”青禾补充道。% M: n! g& u B: n1 n0 }' ]
“对。其次是决定如何选择的因素大有区别。西医主要是靠逻辑与规范选择,具有针对性与替补性。如微生物感染,抗生素治疗;缺铁性贫血,就补充铁质;房室膈缺损,则手术修补。方法简明而直接,几乎是两点对应,一旦诊断确定,在治疗上并无更多的方法可供选择,针对某病某型,可见成千上万的医生开一模一样的处方。其方法共性强而个性弱。而且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其治疗方法还将日趋规范化,甚至物化,医生个体知识经验作用逐渐淡化。美国的Shortliffe等设计了一个诊疗体系,将其治疗决策物化,排除了医生个体思维、经验的参预,达到了逻辑化规范化。结果开出的处方比专家还要略胜一筹,得到了医疗界的普遍认可。”
8 [7 V$ ?/ }; j* B. ?0 z) B9 V* O “我听说国内也设计了中医专家的诊疗程序呀,不也是要将中医专家们的诊疗决策规范化吗?”5 V/ B8 {; p2 q
“可你见推广了吗?”+ s3 H g- b5 [; d( t
“只是听说,没见推广。”$ X) u8 {( Y2 [- S
“这批程序还没能得到中医界普遍的认可,就是专家们本人对它的处方结果也不能赞同,并不认为它可以超过或者代替自己。”0 W# q3 i0 m$ X- e$ B. _4 k) v
“那这是不是反映出,中医的逻辑与规范相对于西医较弱?”青禾努力跟随老师的思路。
1 r& Z6 ]1 |- o" S. q: G; y “是,弱到了难以淡化个人因素的程度。”
" ]' O+ H0 r$ p& m7 Y “那么个人因素岂不是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表现了?”
% e4 O: t; [! l+ o1 @ 8 O I0 C5 t" }5 V8 o! F c# Z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在同一治则规范的范围内,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的选择取向,其间虽有逻辑思维进行规范,使之不出治则的范围,但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参与,医者个人的年资、心态、师承、经验、性格的影响,必然导致百人百方,千人千方。”
: { r, d; g: M- e$ t8 E' w& E$ \ “医生的性格也能导致处方的差别?”青禾在本上写下“性格”两字。
; N1 G( C% @2 L( |
9 Z3 [9 j- Z. I) x& }4 \/ d8 f8 w “能,古代医家早观察到孟浪者多遣虎狼之药,谨慎者喜用轻淡之品--当然,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多数医者处于在二者之间,没这么典型。”张老师喝口茶,接着说:“所以,抽象的治法难以规定具体的方药。常见的是治法有限而方药无穷。”4 \2 f5 T% s2 s
青禾两眼再次放光:“我对这又有一比:犹如语法--字词虽然有限,而语句无穷无尽。”
1 e: B4 \. {1 a4 R
9 g0 M. t f2 e' y! l" e- S7 X “此比贴切!让我接着你这个创意引伸--正如语法只能使句子不错,而不能保证句子生动精彩一样,学好治法,背熟药味,也未必能开出效方--尽管开出的方子合乎治法。治法常见,而效方罕见。多见的是在同一治法规定下,方子各个不同,疗效参差不齐。可见治法只能示人以规矩,而不能教人以巧。”
6 V4 E3 D- J; n! V: R, o0 {9 U- w “那么什么是巧呢?”青禾想,“千里来龙,到此结穴”,可能结穴正在此时,必须细心听,认真记。7 L$ [: ~$ B- [
/ _6 ^+ e4 X O% t" F “治法治则可以说都是规矩,而巧主要在于由治法到方药的阶段。相对而言,规矩易学而巧难达到,然只有此阶段达到了巧的程度,方可开出效方。所以说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从治法到方药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达到知常达变,其变高超的境界,可谓之巧。学巧才是实习的主要目的。”
0 O' \, L+ R& b, e# t “那么如何才能学到巧呢?”青禾觉这才是今天最想知道的问题。
! s" C9 e: H5 W
1 U7 `! i$ H) O0 ^: [3 t “这巧不容易从书本上--那怕是经典著作中--得到。从书上多可学到规矩,而不易学到巧。有些中医硕士、搏士无暇临床,主要精力放在啃书本,写论文、作实验上,结果毕业后其临床能力还不如早上临床的本科生,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即是此意。” 0 R& Z- b1 }' D( W9 E( q4 j7 J
* f0 [" i0 M* x( T2 Z
' u5 l6 o( Z7 b% ]" g( T6 [4 d “是的,我前几天从报纸上就看到老中医们报怨他们不会看病,只会请小白鼠点头,要反思中医教育。”青禾从对高学历者的贬低中感到一丝快意--因她考研未果。* s6 f% {! A) R2 D; W
4 l% ?7 [/ @9 S. v W “历史上温病学家吴瑭通过‘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体会感悟,摸索出了治疗温病之巧--这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得巧,虽然切实,然而效低,而且并非人人都能达到吴瑭的成就。所以跟师就成为学巧的重要的途径,与此相应,师带徒方式一直是中医教育的主流。”+ H4 e+ Q, e, i1 \9 m: f
“那我学了几年中医,今天到老师这里才算是归入了主流。”青禾颇有认祖归宗之感。' C. T; e5 O+ a) b: R5 }: m( ]
“可你们实习的时间太短。”张老师不无遗憾。
# s# c/ F0 e; |- x% @* c. X “那我就更要请教老师如何才能尽快的学到巧。”青禾满眼都是诚恳,想自己赶研超博亦未必无望。# O. ]" |! K2 R( ~
“这就要看你的悟性高不高。选方遣药中许多的巧,是难以用文字语言表现的--虽然我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但也常常力不从心。你们只能在跟师过程中反复体会、精心体悟,通过相当时间的潜移默化方能学到。
* ?4 k' a+ D i; p0 Y3 \ 要多比较在同一治法下,老师的方药与自己所选所遣差别何在,结合病例思考为何有此差别,如此反复体会。”
' p5 m7 A, O2 q8 R T 听到这,青禾又翻看自己抄的方子。
) K5 ]* k) H; q w- u( d3 i3 ~+ t+ c 张老师看在眼里,说:“方子要抄,但重点不在此。有些实习生,只对老师的某些效方感兴趣,抄了不少,这是学不得法。因为效方只是巧的结果而非巧,从中可以体会巧,至于体会到体会不到,体会多少,要看个人的悟性,只记方子不行。我跟我老师实习时,开始也象拾宝一样,忙着往自己本子上抄方,后来不等老师说,自己就不抄了。”
8 g; s5 f/ ~+ m- A; H s% k “为什么不抄了?”! R4 T! P9 `8 Z8 h. N* m
& u, t/ v6 s' \ E: {3 J “抄了几天,发现老师用方遣药中规中矩,多是经方或是《方剂学》教材上的方,并无新奇之处。用药也绝无‘原配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的甘蔗’之类炫奇之药,多是《中药学》课本中的药。总之,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哪都找得到、见得到,又何必抄。但是这平常方,寻常药经他手一用,如同点石成金,疗效明显。这说明老师貌似守拙,不图新奇,而其实有大巧存焉。
' h. g1 q n) Z# n% ? 正如古语所言‘大道低回,大味必淡’‘大巧似拙’。小聪明,小技巧好学,而这大巧非多年体会不能学会。而且小聪明小技巧常只可针对一时一病一症之用,而大巧才可济一世之用。所而学生要向老师学习的,正是这用方之巧,而不是方之组成。如其不然,难免如古医家所说的‘学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治,用方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 r" M3 W5 Z! }) r" y
“为什么又是学习又是实践的,却还落得如此结果呢?”青禾疑惑,心想自己以后可别如此。% _; I ]5 N+ P! W0 m4 }" I
“无非一是虽然知用方而不善辨证,二是守死方不知变通,持方以撞病;三是虽知变而不达变通之巧,或许弄巧成拙,愈变愈糟。 6 \: O! F8 I) e* a6 X- _
三据其一,岂有疗效。难免叹无方可用。”) v0 e- v: O2 r, J; q8 V% q
青禾的双眼第三次放光:“老师,我这儿又有个比喻。”
3 q0 E% W5 f3 _# z! i9 u7 H “青禾真是妙比连珠呀。”张老师放下茶杯。6 J6 F- d y% U2 \* c" X
“效方是鱼,巧才是渔。”
1 T' F# F! l8 Q+ e # S. A# t) ?9 G9 Z a
“对!与其得一鱼之食,何如得善渔之事。《伤寒论》之所以不当作方书检方,而作为教材、作为经典反复学习研究,无非是不满足于书中百余方剂,而想得到仲景得用药之巧罢了。”
+ R* S1 E* v$ Y) @ y* U4 y 当、当、当……壁上的电子钟响了,二人抬头一看,分针时针重合,正压在12上。 r# v% D1 o+ G
张老师站起身,边脱白大褂边说:“青禾,咱们正点下班。这个问题你得在实习中慢慢消化体会, 我遇机会也要讲。 ”
5 p' v, _( N+ ~( M 欲知张老师还要讲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 J# N. x" M4 h 7 v" ]$ S; G0 p4 \
9 d0 k+ o8 E: _* J. J# c 中医之学不仅追求真,追求善,同时还追求美的完满。中医学的美是医道中超越了真,超越了善的最高层次,是为医之道的至境峰颠。你若醉心于中医学中,常会感到美的震憾,美的感染。
, e5 E3 {6 n, h 中医的理论是美的。
3 q* p b4 S+ A8 T, X) P8 L 中医理论和谐、对称、雅致,同时也不缺乏新奇与简练。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内涵丰厚,意蕴深远。她美的风格是深沉隽永,雄浑苍健,朦胧奥玄。欣赏她的美,如遥观滚滚长河,苍苍群山,红日浴雾,白云舒卷。 % D; o4 H; S0 y! C* w+ ?# p' t
中医的语言是美的。
) h9 m( S1 ^; C* O# }1 b! [5 R 中医语言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染,言而有文,神韵盎然。在论医析理之际,不忘给人以美的传感。中医语言有着诗的韵律、诗的形象、诗的凝炼。如金石掷地,珠落玉盘。令人不禁而诵,留芳齿颊,百读不厌。你或许会醉心于《内经》文风的汪洋宏肆,典雅绚烂,如神龙行空,繁星灿灿。你或许会惊叹于《伤寒》文风之“犹矿出金,如铅出银”,严峻沉郁,朴实洗练。那方歌节奏的匀齐严整,针赋文句的双双对称,医话词语的耐人寻味,医论评议的犀利思辨,都可给你心的愉悦,美的体验。 / H2 ?, P6 Z- D' W X% M: f& X
中医的药物是美的。
6 E& r4 z# i. g5 n" V$ [ 中医的药物出于自然,来自天然。巨龙细虫,飞禽海鲜,春花秋实,斗兽鸣蝉,丹石黄土,悬瀑流泉,都可入药,争显不凡。于是中药就有着五谷的清香,硕果的美鲜,鲜花的芬芳,蜂蜜的甘甜。红白黄蓝,色彩灿然,寒热温凉,五味俱全。中药性格各异,各怀绝技,各有才干。或如少女,温柔甘甜,温煦滋润,安抚五脏;或如将军,粗犷强悍,峻攻猛逐,去病除患;或如先锋,率引群药,直达病所,一马当先;或如国老,调和诸药,协调关系,共对病顽。它们若组成方剂,将又会如虎生翼,力量顿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