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到各处被人说成是讲国学的,这让我啼笑皆非,我带的硕士和博士生专业都是广播电视学,其实我的本行是教影视传媒学的。”日前,于丹携新书《〈论语〉感悟》与记者见面时称:“从‘心’到‘感悟’,我已经很系统地梳理了自己对《论语》的感受。我以后再也不会讲《论语》了!”
2 D9 ^6 K8 q# Y% R: z& j! a5 o: I1 L2 H9 n3 j( y/ f
据中华书局介绍,《〈论语〉感悟》首印120万册——刷新《于丹〈论语〉心得》首印100万册的纪录,上市当日发货78万册,销售码洋超过1500万元。
0 f! _* o, \& D6 H
' a2 I6 a" O2 j《于丹〈论语〉感悟》实际上是《于丹〈论语〉心得》的补充。“第一次去讲纯属跟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熟,帮他一个忙,他说要录一个样片,我从学校穿着上课的衣服就去了,由于背心反光,就把背心反着穿,讲完就走了”,于丹成名后再上电视讲《论语》,感觉“多大的压力呀,我更谨慎,更有责任感,解读时也注意更严谨了。”
$ Q3 F: ?& n7 J/ ?9 V7 F
1 _/ M5 B1 o2 o* W$ l, Z- v2 }于丹说最开始没想过要讲第二次,就随口把好讲的内容讲了,后来发现讲得很不系统,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没有讲到或讲得太少。比如,孝敬之道、忠恕之道等儒家很核心的理念。于丹表示,这次讲的“感悟”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梳理《论语》。
1 P8 a5 U$ V) d+ }0 l% [4 ]3 I& Q9 l
针对学界批评她解读《论语》的不严谨之处,于丹说,对于国学,我从未说过研究,我只是站在学术之外谈个人感受。因此,“心得”与“感悟”都只是我个人对《论语》的感悟。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论语》的感悟完全不同。我二十来岁时最喜欢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之类的话,但是,当我走到三十岁、四十岁,我更喜欢的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样的话。
/ r5 a0 y2 C) n# f! `7 D/ T; D* j' v' A% ]3 k" | k& o( l% D
“悟是一个过程,对于《论语》应该用自己的心从容不迫地去感受,而且你从任何一个年龄段进入都不晚,不一定要依赖童子功。”于丹表示,“我反对迷信国学,国学不是迷信膜拜和救赎的神灵,也不是我们批判怒视的僵尸,那种盲目的杂乱的打击是不对的,国学也不是万能的,我相信,带着孩子去爬山或者去做一两次公益活动,比背一两遍《论语》对他的成长更管用。”* Z' b' S. \1 l7 B3 u- r
+ z0 v4 `; J2 ~/ {* h& c
在《百家讲坛》一讲成名后,于丹这一年多接到的观众和读者来信多达6000多封,有单亲母亲的问题,有孩子刚出生要起名的,有孩子吸毒让她帮着劝说戒毒的……却少有人真正跟她探讨《论语》或《庄子》。几天前,于丹到泰山录节目,很想一个人在泰山顶上待会儿,但片刻工夫却不停地有人来要求合影,她感觉自己也成了供人拍照的一块石头。2 e: C8 P! o* ?7 X3 D( N
- y, G. {! G& X, u$ a1 B( A
除了追捧,也不断有人给于丹的讲座和图书挑错,最近还有人指责她周末忙于走穴,称于丹今年以来参加的各种讲座数十场,费用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某报近日公布了刚刚出炉的《福布斯2008中国名人榜》,称于丹今年收入高达1103万元,比去年劲增800多万元,位居作家之首。
7 h3 b6 ]& ^! T# r2 V$ T5 [. h8 [) [+ M
于丹告诉本报记者:“坦率地说,有给几万元的时候,但给几千的更多。比如说给北京中小学校长做的那场讲座,我不知道他们给了多少,估计不是2000元就是3000元。”于丹表示,她的行程都是公开的,她周末去的绝大多数是各地的市民大讲堂和各种学校讲座,“你想想,我去找这些孩子们,他们会给我什么钱吗?”; h- G C, \- B( w9 F1 @7 O
( ~7 M3 G8 w9 s# `% R7 x- x于丹坦言自己“正在经历过分喧嚣中的孤独”,种种善意的关注或恶意的炒作已经令她不堪其扰。“我清楚我的内心,我知道我在干什么。”于丹借用了孔子的“内心不疚,何惧何忧”来解释自己面对传闻的心态,“我可能做不到这个层次,但我愿意记住这句话。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所有的争议,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站出来反驳过的原因。”7 |1 u; h8 ]1 _; A
! w) ?/ ]" ^2 H, U6 i8 d
抛开《论语》、《庄子》,于丹私下总爱把3岁的小女儿和82岁的老母亲挂在嘴上。她说,有一天早上,女儿坐在腿上安静地喝牛奶,而老母亲笑着坐在一旁的时刻,让她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到处讲座和签售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自己活得更坦率,离喧嚣远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