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8 07: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洞烛秦王之奸的李元吉
, W9 K# k4 w: Q& Z T9 V/ {% W, Z9 L, M; f8 ?4 c ?: O9 j: l
在李世民开疆扩域过程中,一直跟随他的齐王李元吉可谓洞烛其奸。
% [! z. T8 R: s+ b$ V5 F
& P7 B) l; o+ g: f3 r d李元吉本是一介武夫,之所以与李建成走得很近,除了手足之情外,那就是因为李建成毫无心机,仁厚宽简,使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李元吉觉得此人可交。被篡改过的《旧唐书》里说,李元吉也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但他却没有如李世民那样直接和李建成对抗,而是先和李建成联合杀李世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势力和号召力根本不可能与李世民相比,待杀掉李世民后,他再图李建成。这段篡改可以说没有一点逻辑。李建成本是忠厚老实之人,李元吉如果不是傻子自然就能想到下面这一招:杀掉李世民诬陷李建成。他杀李世民的机会多不胜数,常和李世民在外征战,在战场上,机会多的是,何必要招摇过市地和李建成联合呢?
2 h; N* v( l' D) K( O- h% @: a+ a
1 q8 B" @0 O" n! A4 y! B# S假设李元吉是傻子,他也的确有篡太子之位的想法,作为武夫的傻子做事肯定是以武力来解决,他齐王府不是没有武功高超之人,况且他自己就是一员比李世民还要厉害出许多的猛将。他想杀李世民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 Q6 E1 i! F: r+ x) X/ @6 M( Z X2 z) H4 w; ^9 V& x
从他和李建成来往频繁可以得知,他不是傻子,他懂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又从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后,他想把李世民勒死的表现来看,他和李建成的情谊之深厚毋庸赘言。那么,《旧唐书》何以要篡改关于李元吉的事情呢?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头脑简单的武夫太忠于李建成。而李世民早就在《旧唐书》上把李建成定义为不忠不义之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李元吉这样忠诚的呢?: D* k2 C( u" d( ^6 t( n1 B: @
* B' L, Q9 J7 p李世民的城府之深、诡计之多,让李元吉觉得跟这个二哥在一起很费脑筋,他清楚地知道李世民绝不是甘心当秦王的主儿。他跟李建成说,老二常和父皇来我府上,我的护军宇文宝武功了得,让他埋伏在我寝室,把老二干掉!
( C+ o" a% D/ k; \) N
; k* e1 ]: b) p4 T8 j' a李建成急忙摇头:此事不可,你绝不要做!9 `# I, M0 b8 H4 z/ V5 t
* _; e0 ~/ X; j! T; S/ S Y0 C1 F李元吉大怒:我是为你好,看来我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了!5 N# t& E9 X& A& B" o# [* n
z$ h( `' q! x% [" J5 x此事不久,突厥郁射设屯军河南,入围乌城。李建成便向李渊建议用李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北讨,李渊答应后,李建成又怕李元吉出事,便希望李世民的部下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与之同行。5 Y h! V4 K" T- p( s. y
o/ r, {/ F# q0 V8 R. U/ ?李元吉趁势向高祖建议,将秦王手下的杜如晦、房玄龄赶走。高祖对李世民“广纳狡诈之人”的事也略知一二,便答应了。李元吉又道:“秦王狼子野心,若提防不得,请杀之!”
% X9 s- g y" T2 ?
3 c j3 S8 T7 R% }/ i( ]1 H6 C
2 w" Z1 `1 ~) b5 M8 {高祖回答:“诸大臣都认为他有平定四海之功,况且,他并无夺太子之位的行动,一旦杀了他,何以向天下人说?”6 ^3 K$ ^8 d. Y' d8 Z0 Q
c, k" t; p) t2 A7 X+ v
) G$ T7 G, J8 r4 h4 Q7 b李元吉回答:“他出征时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2 ~5 q; z' v/ v/ ]
+ w- z6 g3 i6 i
2 k+ N$ K+ I3 P8 `; Y/ }: _+ d高祖不语,李元吉见此情形,怏怏而退。
, z5 H5 `# Z! u7 I
" D3 V% {2 e5 x, ]% \2 K$ T3 v9 o适值李渊要避暑太和宫,按照惯例,李世民与李元吉要跟随。李元吉找到李建成道:“到了太和宫,当兴精兵袭取之。抓住他后置土窖中,只开一孔以通饮食。”& |2 A0 j5 c5 g& e$ y R0 {
2 Y! ~& U+ M! `! |
李建成还是没有同意。不久,李世民抢占先机,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李元吉与李建成被杀。李元吉虽然洞烛其奸,但却迟迟得不到下手的机会,结果自己反倒掉了脑袋。/ G" M* b$ a8 r+ Z% f
1 W! r; J( `( L
而李世民却是一个只凭传言就杀人的人。
& f, A2 M0 k6 w
: W: N9 {' Q' h, \" U李世民的猛将李君羡,因促成了“便桥之盟”,所以李世民当着众臣夸奖道:“使皆如君羡者,虏何足忧!”但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却在不久后被李世民杀掉了。早在贞观初,白日接连出现太白星,有太史占曰:“有女人要当皇帝。”其时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有一次,唐太宗大宴群臣,行酒令,各言小名,李君羡就把自己的小名“五娘子”说出来。李世民张着嘴半天没回过神来,好久,才阴笑着说道:“明明是一个男儿,怎么叫女孩子的名字?”又因为李君羡封地地名及其所辖的县名里都有“武”字,李世民觉得太史之占和谣言很可能要在这个李君羡身上应验。他当初想要杀李建成时也造了许多谣言,难道这个李君羡……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久,他把李君羡调到华州做刺史,又密令御史弹劾他。如他所愿,一份“李君羡与狂人为妖言,谋不轨”的奏书到了他面前,他马上下令斩之。
$ Y$ f/ }$ D; H! M. t. v6 w* n) O4 H; K( ]; }8 |
如果李建成有一点李世民的狠毒之心,李元吉根本就不用死了。李元吉临死前很可能后悔,遇到了李建成这样“老实”的笨蛋,不然,死的定会是李世民,而不是他。 N8 B; L' ^% A% l# U( W$ _. @
( ]- Z& R/ B, B. ]: b
历史就是历史,由不得半点假设。但是因为抱着对李建成太大的遗憾与对李世民的不屑,不得不假设一番。从古至今,区分一个君主是否昏与明、庸与聩的标准似乎就是他的业绩。而这种业绩是留给后人的,也就是说,后人才有资格评价谁是明君谁是昏君。这后人里还分两种,一种是文人,一种是普通百姓。- i& Z5 J; f/ M& u+ a8 Y" @) p' |
: j! q5 B) @2 J+ O! r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朝代,百姓对上都所知甚少。对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封建社会来讲,百姓诉苦的时间要远大于他想要了解朝廷内部形势的时间。大唐虽然太平强盛,但跟老百姓没有太大关系。所谓太平,不过是收老百姓的税顺利一些;所谓强盛,不过是让境外的诸族臣服而已。
, g! a$ m4 R4 Y/ R
/ t/ ?6 T7 i% s$ I" o现在无法了解当时老百姓对李世民的评价到底是什么样的了,即使有,恐怕也不能置于史书。况且,前面已经说了,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参加时政。所以,太平盛世之于老百姓,就是能有短暂的安生时间来过日子而已。; L( j& ^( F$ Y% |) w9 S ?
1 `! \: ?+ B& g" z# M
后世的老百姓会以“明君”二字评价李世民,因为他开创了太平盛世。而后世的文人却不这样看,他们在肯定太平盛世的同时还会对皇帝之位的来龙去脉进行理论。他们理论的结果就是李世民皇帝之位来路不明。在他们这里,“明君”二字已经去掉了“明”字。
% q. F+ n' S1 j' A4 j5 S( h- t" A" e
在前面我们讲过,贞观之治的出现是高祖李渊奠定的基础和诸多名臣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假设是李建成当国,根据他的个性与品行,他自然也会将大唐带到太平强盛的境地中来,成为世人眼中的明君。
$ K2 u* J( j- G! c' k' {. T4 | k8 m1 ~' u6 Y
但他失败了,没有坐上本该是他坐的龙椅。因为他遇到了李世民,一个比他在心机上要高出许多、但在品德上要差很多的李世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