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t$ w9 P( e5 Q; e; o/ I4 k7 _9 ? C& b+ v( u3 z/ h2 R2 Z
习惯性的打开网页,阅读了许多相关的帖子,发现有很多网友都转载评述了“女儿国国王朱琳为唐僧徐少华独身二十年”的感人故事。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想到世间,竟还有女子痴情至此,忍不住感动得热泪汹涌。
! a0 Q( m$ a W! W0 j 见我又在一旁痛哭,璇儿很是不屑,说我整天悲悲戚戚的沉浸在这种美好的幻想当中,纯属不切实际,说,知道这么好的一个女子竟为一个得不到的男人白白蹉跎二十年青春,她只会愈加愤愤。
8 a4 d% C+ I5 x( u9 e
. ~2 X0 i. H# ~2 X% E# ^正想解释,园园却跳出来替我分辩。她说,鸭鸭之所以这么感动,并不是因为她如何的理想化,反而是因为她知道现实是怎样、知道自己不可能有朱琳那样的勇气,所以才会敬佩此情的弥足珍贵……! A4 ?' V* G) @
是啊,我的确是这么想的。% @9 s* d) }# _$ O
4 B$ Q/ H) B: q8 R十六七岁的时候,谁不是恋爱大过天?为与至爱生死相随,何惧上穷碧落下黄泉?+ E& S3 }: k- t& s; H
然而,二三十年后,待到理想、勇气、浪漫、激情,在岁月中一一消磨殆尽,待到世故苍老的我们渐渐习惯了平庸,习惯了懦弱,习惯了趋利避害、退缩闪躲,世上还能有几人,勇于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一份有头无尾的爱情,坚定地说一句无怨无悔?
; }! k% v' R6 t# ^4 v+ G, v( B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每每想到,朱琳站在《艺术人生》的舞台中央,含泪微笑着对徐少华说“自女儿国一别,二十年不见,御弟哥哥别来无恙?”的坦荡模样,就忍不住想要热泪盈眶。 $ o1 ?& p9 r1 z Y) ]# p
- ^2 ?3 k, n5 D7 h4 F, F& ]她让我想起了紫霞,想起了莉香,想起了唐方。
/ f/ v* F& b* A
( ` k8 M' X: J3 ]9 O1 F2 G0 K1 q 1 s, n5 o9 g$ h! Q+ F
$ W! V: T- B3 x) u7 c. H2 V想起了紫霞面对天界诸神的追杀,摇着手链上的银铃,大声说“只羡鸳鸯不羡仙,消失就消失”时那种美艳不可方物的张狂……
" p& J, q+ R' h7 o2 z$ t6 n+ J0 Y 
- W' C! T9 g# ?& v; C* [3 E3 k/ R- N& |4 K- ?9 X v
想起了分手三年之后,当莉香在街头的茫茫人海与完治偶然相遇、又在当初彼此表明心迹的地方匆匆别离的那一刻,莉香转身大喊“丸子”时那依旧灿烂坚强的美好笑容……* s/ t' c0 V8 B6 v
( e& G+ N- y3 `) D' t/ J; @* T S7 P$ j8 O5 }9 W' B1 s8 u$ q

( J9 x4 c6 ]6 ^. h 想起了那年被困于峨嵋山上,唐方眨着她那双黑山白水的眼,望着佛池中那些忽瞑忽灭,时聚时散,风寸晦明,白日黑夜的灵光,问萧秋水道:“你说,我象不象是那些灵光?”5 h2 A/ l! M7 ^
“假如有一天我死了,你会不会带你的女孩子上山来,指着那些灵光说,我怀念唐方”……3 [5 o2 i' Z9 ?! D9 u
% X' w1 n. S; F$ z. N人活这辈子,瞻前顾后,深思熟虑,做的事恐怕大都是对的多。" o; V5 D& w% r6 z- B
先哲训诫我们,要至诚至信,至情至性,可在那些取义成仁的悲剧故事中,被牺牲的却往往是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而那些善良又勇敢的女孩,最后都齐齐嫁给了悲壮……7 E. j* L, w) W
, t6 K- t, C% U0 j: m
: l5 m; Z& R: V0 Z
/ C( @0 c. x; h0 g 人生倘若无奈至此,生又有何哀,死又有何苦? Q; h. y9 M0 J( @6 A! d% w% m
& }4 m7 S# M& W
诚如林燕妮所说的那样,与其要忍受“因对成憾”的悲哀,我但愿自己能狠狠地犯错,但愿能错得多……
% V' Y) J7 E$ B4 Q0 J+ Z* ^; `7 T$ g! z: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