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9|回复: 0

蒙医学简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8 07: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蒙医学简史
) \! B# X7 b/ Q; ?8 g
# V& h: }, W  J. g: M8 Z$ ~2 @
; P+ [; I: R" ]6 ~3 F! Y- y  L) k5 j6 N/ z2 Y  }
    蒙医学既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吸收了藏医及古代印度医的部分基础理论和汉医知识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医学。
1 F; I! l1 g/ b9 ~5 w
, y: L; {/ U) e    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民族以后,同国内各兄弟民族, 特别是同汉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于是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得以发展,有了手工业,创造了蒙古文字。西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里, 也有"蒙古灸"的记载, 并在《宇妥·元丹贡布传略》一书中提到"蒙古放血疗法"。常年驰骋在广阔草原上的古代蒙古人,经常发生战伤、摔伤、骨折等疾病, 客观要求他们不断摸索克服这些病症的方法。因此,正骨、 正脑疗法也是早期蒙医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有对伤口的"烧灼疗法"、重伤者的"腹罨疗法"(即把牛或骆驼的腹腔剖开,将伤者放入,利用其温施疗)。 在元代,饮食疗法得到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发展。著名的元代宫廷饮膳太医、 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中,记载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的内容。如常用的马奶、牛骨髓、乳酪及营养卫生的内容在该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此书在祖国医学营养学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蒙汉两族医药很早就有交流。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载有很多北方民族的医疗卫生知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医家则致力于研究汉医,并介绍到蒙古地区。如宋《圣济总录》在南宋时即已散失,后由"夷狄"所存的抄本得以保存。辽代的耶律庶成则把一些汉医学的方面的书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广泛传播。还有直鲁古写出《脉诀针灸书》一卷受到中原人民的重视,在明人陈弟编的《世善堂藏书目录》中仍有著录。元代蒙医学家沙图穆苏用汉文撰成《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书中反映出蒙医学的某些特点,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较多,该书所载方剂达数百首,其中有些方剂实用而有效,至今仍为医家所乐用,如《八珍散》、《四味香附丸》等方剂,均出自该书。用沙漠中生长的地锦草乳汁治疗创伤的方法,至今仍在应用。森林地带的蒙古人对草药的知识尤为丰富。如14世纪拉西德丁所著的《史集》中记载:"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等这些蒙古部落的人,不但熟悉蒙古药剂,并以蒙古疗法医病之事,颇有盛名。"随着与国内各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蒙古肉苁蓉和动物性药物传到内地和国外;同时,内地和外国的药物也传入蒙古地区,促进了蒙药的发展。
; A4 g8 s& x0 X) l4 t
# X& N  P( }0 W+ d& u# L- y9 S    14世纪,蒙古族翻译家沙拉布僧格,将古代印度巨著《金光明最胜王经》从维文、藏文译成蒙文。在该书第24章里摘述《圣心八部医法秘书》中的"平息由赫依、希拉、巴达干引起的疾病和聚合性病症的理论"。随而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初次传播于蒙古地区。16世纪,明代中、末叶随着西藏喇嘛黄教输入蒙古,藏医也随之而来到蒙古地区。1576年,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传到蒙古。印度佛教巨著《丹珠尔经》于17世纪末被译成蒙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医学巨著《寿命吠陀(八支心要集)》。对蒙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吸收了藏医学及古代印度医学的以阴阳、五元学说为基础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理论和七要素理论以及汉医知识,结合蒙古地区特点及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发展。在18世纪时,已经形成了以寒热理论为主导的理论体系。涌现出许多蒙古族医学家,编写注解和补充《四部医典》的书以及其它医著,对蒙医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如1、在《四部医典》里,对寒热症,虽有"所有疾病归纳起来有寒热两类"的观点,但没有专述"寒症"的篇章。18世纪蒙古族医学家伊希巴拉吉尔,将《四部医典》的理论同多发寒症之蒙古地区的特点和蒙古传统医学的《寒症》理论加以结合,在他所著的《甘露四部》中,把"寒症"、"热症"两章列于"十要症"之首位,并写了"寒热相搏"、"寒热互相转化"等数章,丰富发展了"寒 热症理论"。2、关于六基证,在《四部医典》里只归纳为寒热两类,而末提为基证。伊氏在《甘露之泉》中,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等,从理论上作了精辟阐述。并提出: "在赫依病、希拉病、巴达干病三病之上,加血病、黄水病和虫病三者则为六基证"。又在《甘露点摘》一书中,伊氏重点论述临证各科疾病的治疗外,还附加了腹泄剂等7种疗法和温泉浴等5种术疗,并对他提出的"六基证"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外科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如清代蒙医、杰出的手术家绰尔济墨尔根对于纠正四肢不能屈仲的关节脱臼、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整复如旧。同代蒙医觉罗·伊桑阿,采用冰冻麻醉法,切开整复粉碎骨折,使其联缀,然后用桑白线缝合,效果很好。他还招收了许多徒弟,在传授医术方面进行严格训练,作出很大贡献。雍正六年(1728年),俄罗斯还派遣了徒弟,向他学习蒙古正骨术。伊希巴拉吉尔把蒙古正骨术、创伤医治术等传统医疗经验结合理论编写了很多文章;如在《甘露四部》中,他详尽地论述了"创伤医治术"、 "骨伤疗法"、"脱臼复位术"和"脑震荡疗法"等之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内容。
1 a2 z% H  ~9 E( w* u
, J2 C* n: ]5 V6 ^    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奠基于《四部医典》理论的、以问、望、切三诊为主的诊断学。18世纪,罗布僧苏勒和木写的《脉诊概要》和伊希巴拉吉尔 的《甘露之泉》的"诊病之法"章里所述的"切 脉、检尿、问诊、凭经验诊察、舍取诊察"等五种诊察法;伊之《白露医法从新》中的外伤和脱臼的诊察法,《甘露点滴》中的"蒙古正脑术"等,都是把传统诊病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又如罗布桑却因泊勒的《蒙医药选编》、吉格木德丹金扎木苏的《观者之喜》、伊喜丹增旺吉拉的《珊瑚验方》等书,对疾病的诊断,均有专章论述。随着医疗技术的更加提高和理论体系的更加完善,按人体结构和疾病种类,逐渐有了分科。如伊氏的《白露医法从新》,是一部以临证各科为主的著作,分成内科、热病科、传染病科、五官科、脏腑病科、妇科、儿科、杂病、胎疮、外伤、突发病以及各种中毒症等十三个大科。并附入脉诊、尿诊、腹泻剂、脉泻剂、涌吐剂、配药须知事项、药物炮制法,灸针放血穴位等内容。蒙古人在几百年前首先发现鼠疫的传染源之一旱獭,伊氏写入了本书。8 D, J4 Q9 ?! _$ l" V2 r

& ?( n4 E. O) z: X3 X, g    医学教育方面,古时,医学教育主要由祖、父辈传授于子孙,或者拜师学医。后来到明末清初,象绰尔济墨尔根、伊桑阿等名医,以带徒方式培养继承人。17世纪以后,随着喇嘛黄教的传布,蒙古各地修建很多寺庙,较大的寺庙里成立了叫"满巴拉仓"的蒙医学校,开始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医学教育。这种学校虽属寺庙,且有佛学教育的形式,徒弟皆为喇嘛,但在当时历史阶段,成为医学教育的基地而为蒙医学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如近代著名蒙医学家多数出自这种学校。
% J' D& r! m( z  q% }5 r$ R0 n
! n  G- A& H+ Y! d  Q4 v    新中国成立后,蒙医得到新生。对蒙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党和人民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建国初期,政府把分散行医的蒙医组织起来,为他们建立门诊部 、联合诊所等民间医疗机构,并把部分人员安排在自治区和盟、市级医院工作。从此,蒙医学成为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贯彻党的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医学遗产的方针,在自治区首府,分别在1956年和1958年相继成立了中蒙医研究所和中蒙医院,部分盟市、旗和蒙古族聚居的其它省的旗县,亦先后成立了蒙医研究所和蒙医医院,调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有名望的老蒙医,大力开展了医疗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以举办蒙医学习班、进修班、研究班或带徒弟等形式培养和深造大批蒙医药人员。同时,搜集收藏分散在各地的蒙医古籍550余部,还组织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老蒙医及编辑人员,对藏文古籍进行翻译和整理,已翻译出版的有《四部医典》、《蒙医药选编》、《蒙医金匮》、《珊瑚宝鉴》、《观者之喜》、《金光注释集》、《月王药诊》等多种经典著作。三十多年来,蒙医们编写出版了《蒙药学》、《蒙汉藏文药名对照》、《肝病治疗经验》、《蒙药理研究》、《蒙医验方集》、 《蒙医学基础知识》、《蒙医医疗手册》、《蒙医内科学》、《蒙西医结合心脏病学》、《蒙成药标准》等多种书。
! D  _! N9 \& T* X; g. A8 [" b
& E. P5 P; B5 t0 V3 @* R    蒙医同中西医并肩奋斗,亲密合作,对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疑难病症以及保护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蒙医广泛利用自然科学成果和现代诊断法,不断地丰富和革新自己的传统诊断法。如在自治区,蒙中西医合作,对蒙医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进行系统地研究 和整理,已获30余项成果。* Y) b6 Z- q9 S  Z2 b$ J. t8 z

! }' d" ?* j' w    蒙医学教育方面,五十年代后期,在内蒙古医学院设立蒙医系,开始培养蒙医高级人才,1979年成立了以蒙医为主的民族医学院,有的盟成立了中级蒙医学校,有的盟、市卫生学校也开办了蒙医班。蒙医队伍也在不断扩大,现在全自治区有四千余名蒙医,32%在旗县以上医疗、科研、教学和卫生防疫机构工作,大部分则在农村牧区医疗机构工作。近年来,对蒙医药人员也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
8 P9 O: M& X$ ~3 p' ^$ T5 v- V, j
' `9 r+ O' k% V6 s2 X% _    当前,蒙医学在兼收并蓄兄弟民族医药学精华的基础上,临床治疗不断丰富,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成为崭新的民族医学,为祖国医学的更加丰富和发展,为增进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 [/ i1 J- [7 \5 t- R7 Z3 q# F$ O+ c8 `4 u% y; z

# {: ]5 m- M& K' ]! `
3 w6 Y( L  d2 Y. D- z' H1 \
) ]( u0 X! S+ F5 R$ r  ~ * R; |: ~- h) H) q4 i, J7 Z
来源于包头生活网的文化长廊  发表时间:2006-1-23 13:40: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19 08:34 , Processed in 0.0227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