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9 D' P9 I" C9 h" ]0 s; }2 d" f 194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汕头。他是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领军人物。 / g% [, r1 x- s" ~- E6 t; o 谢志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退休前是中国画研究院创作研究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家、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 _( _+ X1 k) h8 R) c o( D
谢志高从14岁(1956年)发表连环画开始,已画了半个世纪。他初中毕业就进入广州美院附中学习,而后升上广州美院国画系攻读人物专业,打下了中国人物画的厚实基础。1978年,又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国画系人物专业的研究生班,在蒋兆和、叶浅予这些人物画大师的指导下深造。因此,他在人物画的创作方面更上一层楼,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8年后,调入中国画研究院,在中国画研究的最高殿堂专事创作和研究工作,并且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之一。 - b v6 {6 o) q8 y3 d, G! Q 他发表了不少连环画,插图,人物画,速写等作品,但他最主要的成就是人物画创作。他的人物创作完全是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从上专业院校到考研究生之前,前后20年中,他常参加农业劳动。他基于对近乎原始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体验,每逢遇到饱经风霜又刚劲雄强的劳动形象时,便有一股无名的冲动,产生极强的艺术表现欲望,并由衷地赞美劳动的劳动者。因此,他首先最受人称道的也是劳动者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农民形象。表现农民形象的代表作,如20世纪70年代的《战海河》(1973年),80年代的《欢欢喜喜过个年》(1980年),《春蚕》(1981~1985),《祝福》(1985年),《春雨》(1989年),90年代的《乡村喜事》(1991年)《黄河颂》(1991年)等。当然,他不仅塑造农民形象。其他的,如工人形象《建设者》(1983年),《黄河之岭》(2001年),渔民形象《船老大》(1985),《惠安女》(1999年),牧民形象《雪原》(1999年),《青藏高原》(2001年),领导人形象《清气满乾坤》(2001年),等等。这些作品都是“直面人生”,反映时代生活和精神的“重头戏”。6 M) ^7 z1 c8 K4 t: k
他是一位极有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画家,而且对于艺术创作很有理性的思考。他笔下的劳动者形象敦朴厚重,常常是在繁重的难巨劳动和建设任务中表现出一种坚毅的不折不挠的品格,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有的作品完全是以欢乐为主题如《欢欢喜喜过个年》《乡村喜事》,欢乐的群像中突出个性特征,很有艺术的感染力。谢志高的作品反映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给人一种向上的强劲力量和乐观情绪,特别是体现中华民族那种顽强拼搏精神。 / G1 F u i! d ` 他也画古代人物,风格与现代人物同出。像2001年10月在北京展出的巨作《太白松风图》,歌颂诗仙李白傲骨伟岸的风范。他也画杜甫、苏东坡,很有哲理。他还画李清照这位杰出的宋代才女,表现其词意:柔弱而婉约,却也深含爱国国情怀。8 c8 G6 s- V4 W% Y
谢志高是当今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高手。他的高明之处大约有四:一是力倡以现代人物为主,表现民族的、时代的精神。主张以表现现代人物的民族精神为主,并以他的现代人物画的基调实践他的主张,以振兴中华;二是艺术开象的传神和水墨笔法的高超。谢志高是经过专业深造的高才生,是人物画大师的高徒,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蒋兆和、叶浅予先生的表现手法。他既有西画素描又有中国水墨传统的坚实基础。他的现代人物画,特别是那些水墨淋漓尽致的代表作,是表现得那么传神,那么润,令人叫绝;三是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成熟的表现。谢志高的艺术风格是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凝重而兼灵动,是兼有南北方画风的个性特征,这是他的独特之处;四是有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著述。谢志高不仅有不少感人的水墨人物作品,而且还有不少关于艺术方面的文章和论述,读其专著《墨余论艺》便可知,这是许多画家所缺少的。他有些理论文章就是针对现实问题发的,不仅指导自身的创作,而且也引导现实的人物画创作。3 g$ j# R1 V$ K) f% m) z
以其诸多高人之处,谢志高成了当今中国现人东墨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之一,而且闻名遐迩,国内常见报端,常任画展评委,国外多辨其个展,并受聘为美国福布莱特学者,任教于福尔曼大学艺术系。他的作品已成国礼,早在1993年文化部长刘忠德访日时,赠送日本相细川护照的礼物中,就有谢志高的大作。. u- ^. T. m3 ~
" U2 N4 z A% k7 o& C S
' } e( B5 {9 r" k' E" m" T3 ~
( z0 L' x3 l' b! \/ u) Z
! H) \7 p; N( e 1 E1 H3 }0 d& g3 { 4 N/ [: r5 J) G6 _4 t) z1 m6 D: [! x
/ A0 Q/ h3 S3 F1 y2 Q* J4 ^! q - q! U3 y; a( V! m) G0 M8 a5 D `' H4 ?# `# m: ]. @( f# J3 W0 W # X6 t* s$ s7 i( _. Q( U
9 W* Y x4 P& U. H4 t. D' }! ` I : l2 y+ _0 d7 S. I4 t. i( k8 n: |8 j& O) u: S- z 3 X$ O! t$ V* x " v6 c. G* T+ F+ \4 K. l& ]+ s, C ) Z+ [6 v Z7 R N7 x! s * `6 \2 K& F5 J#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