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0|回复: 0

[伤寒金匮] 《德胜脉经》里的浮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 18: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胜脉经》里的浮脉
# }+ b) p' d/ L5 ~) I- _& Q第三节 浮脉
7 y& w) e7 j( A5 N% y9 T" T什么是浮脉呢?(凡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原话,均用粗体隶书字标出,以示尊重。对于总结的文字用稍大一号的宋体字,以引起注意)。
; t+ `0 ?4 ^3 b1 X3 b- a$ T “八要脉歌”里说:“浮脉皮上求”,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诊脉时,我们所用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如果哪个手指下能清晰的感觉到脉搏跳动,那么,这个手指下就很可能是“浮脉”。! l' z# d5 `( v& q- ]: J
我上面说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那么怎样才算“轻轻”呢?
- Q. E$ R1 L# d8 G4 I+ }6 V我们在讲“三部九候”的时候,曾经讲过,“在诊脉时轻轻按压,称为浮取。再加一点劲,称为中取。使劲按至骨上,称为沉取”。这里面,“浮取”就是要得到“浮脉”。“中取”的到的就是“沉脉”。而“沉取”则是取“伏脉”7 @4 W. ~7 m% M7 `) A. d: ?  i1 i
这里面说的“轻轻”,是个什么样的力道呢?医者体力不一样,患者体质不一样,这个人说的轻,到那个人就可能说成重。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
& v0 g( F2 e8 Y, [8 `2 l, ?) Q在《王叔和脉经》里面,对摸脉的轻重是这样描述的:3 Q, ^+ P/ x' m4 J) u9 Z, I8 `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0 `& q" i2 v$ |
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医生诊脉必须用轻重不同的力量,怎么说呢?是这样:刚开始诊脉时手指的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能感觉到病人的脉象,主肺部的疾病。手指用六颗豆子的力量,是压到血脉,主心的信息。如果手指用九颗豆子的压力,是压到肌肉而得到的脉象,主是脾的信息。如果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与筋相平而得到的脉象,主肝部的信息。如果按到了骨上,稍抬手就感到脉来迅速,主肾的脉象。; V$ {& Y" Q7 f/ O
这段文字,是我们的老祖先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首部脉学专著中,就形象的利用豆子的重量来形容摸脉应该所用的力量。但是,请注意,到了此时,可还没发展到“三部九候”,它每部总共用了五种力量,加上“上、中、下”三部,总共是“三部十五候”。但是,它很形象的说出了摸脉所用力道的具体数值。
4 @6 b0 S$ K  S而近几百年来,经过很多先贤的努力,将“上、中、下三部十五候”,简化为独取腕部寸口部位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只用三种力道,而形成了今天的“三部九候”。' U% J) C' Z" `8 z' v
“三部九候”所用力道的第一候,即浮取时“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能感觉到病人的脉象”,即是当今的“浮脉”。而中取,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即是当今的“沉脉“。手指用到了十五颗豆子的压力,就是现代的伏取,脉所号的是“伏脉”。
1 E: F# o! c) Q$ W* v* s可参见《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寸口的寸关尺三部:以挠骨茎突为准,其梢为内侧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每手寸关尺又有浮中沉(举寻按)三种指力(三候),三三为九,故为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 a/ ]6 i; U% F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
9 h" W) {/ U( G+ F“三部九候”里有个名词要说明一下。就是用三种力量时的名称。由于古书的版本不同,或因流派、传授不同,有的叫“浮、中、伏”,有的叫“浮、中、沉”,有的叫“举寻按”,到底我们应遵循哪种呢?实际我们应遵循哪种都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实质就是在号脉时我们使用的上、中、下三种力道。本人为遵从老师的教诲,仍按“浮、中、伏”来讲授。
( D: G$ W/ T0 M7 H% I! M+ f8 J“三部九候”是现代约定俗成的一种号脉方法。几百年来,不管是中医学院的教材,还是流行的方脉书籍,以至中医晋级的考试,莫不以此为准。但是,“三部九候”的学说,是不是无懈可击了呢?我个人认为“三部九候”的学说,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自古错到今的错误说法。但是,为了讲的明白,听的方便,我们还是把这个错误放到以后再讲,具体参见第三章“三部十二候”。  9 H( f2 X) X3 M% c! Z! E
我们接着讲浮脉。0 V  H* d9 D* w0 ~2 v
我们上面讲了如何定摸脉的部位、如何确定摸浮脉所用的力度,下面我们还要知道摸浮脉时的感觉。也就是说,什么感觉是浮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那就让我们先看看古人和古书中是如何讲浮脉的。
4 W4 j0 w' X$ U( _《王叔和脉经》: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 Y% m2 ~  [: {# v; \! A* |" \2 g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在摸脉时)寸、关、尺上的手指,如果梢向上抬,(也就是刚刚压在皮肤上),觉得脉跳动的很大,而使劲下按,脉跳动力量的反倒不如以前了。
7 c+ n* A' y9 |) i《濒湖脉学》: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8 j9 o- }, w  I1 P
意思是说,浮脉向天一样,有轻清的飘在空中的样子。如果按卦象来说,它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中的天干。按时令(节气)来说,为秋季的主脉。在人的身体上它对应肺脏,又可以说它对应皮毛。6 q2 B# ?! m/ @
《濒湖脉学》:〔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I: m' A8 k% t6 k: x
榆荚,榆树上生长的一种可食用的类似种子的东西,俗称榆钱。很轻。唐朝的诗人施肩吾曾作七言绝句《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诗中对自己不得志的无奈和抱怨我们不提,但是,从写景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榆荚”是很轻的,可以随风到处飘动。+ o2 f4 x1 k! w4 y+ W5 j2 J- ~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6 R/ m9 s5 Z% o7 P
意思是说:摸脉时如果感觉浮脉非常有力、那就是浮脉兼有洪脉和紧脉的脉象,不单单是浮脉了。
, V) A4 v, @$ E  t) U2 F( V《四言举要》: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 {, h8 u9 A: B1 _意思是说:在手腕上,浮脉就象自然界里的天一样,高高在上,轻轻一按就可以摸到,轻轻的在肌肉的最上面,就象水中漂浮的木块一样(不用深入水中就可以摸到)。
# G# P/ `/ g- g0 }& d《厘正按摩要术》浮(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也。)主表,属腑,属阳。风邪六气,外因之病。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皆浮也。虚弱病久,临危时,脉亦无力而浮,为外感内伤之别。(《心法》)
4 Y$ [' W1 |* h. c5 k7 Y浮而虚甚为散脉,主神离气脱。浮如葱管为芤脉,主亡血。浮如按鼓为革脉,主亡精。
  k* e" N! h# X2 p* [  }0 j* F2 J浮而柔细为濡脉,主伤湿,又主血虚。浮而有力为洪脉,主呕胀,又主阳盛阴虚。浮而无力为虚脉,主血虚。(陈修园)
7 m3 p5 f: p& S1 ]' `$ J" A# A《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病,表证。' G, |6 T0 b: Z/ t- E, h; c
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邪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久病体虚脉浮大无力者不作外感论治。
' s9 k, C' `: d+ C5 z: E对于《厘正按摩要术》和《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论述,因为基本是白话文,我就不多讲了。
0 V# q+ ^1 q  q) [% h4 l1 p通过的这么多形象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9 c' @% ^! j* e

4 }) A0 i/ S% q; p5 D2 x浮脉就是医生在摸脉时,手指只用三颗豆子的重量压在病人的脉搏上,就可以最清楚的感觉到病人脉搏的跳动的脉象,就叫浮脉。
; M+ u; Q# d9 P  z9 B   
" L8 v( U, c/ F0 m% D: K4 Z9 P. ]" W为什么我用了一个“最”字呢,就是说,如果你再用更大的劲,也就是用了三颗豆子以上的力道,反而觉得脉搏跳动的力量减少了,这就是浮脉的特点。
- o" O+ L4 ~. [* k; W) q* _3 W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怎样摸脉,怎样断定病人是浮脉,学诊脉不难吧?
6 O, q; g4 g7 b  t* c) }下面我们再讲一讲浮脉的病理意义。也就是病人出现浮脉会有什么病。" k+ S% w* n) Z, o* D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看看先贤们如何说,然后再总结。- G# x! a0 \3 a( q! v! Y& A. g- \
《濒湖脉学》: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 ?- q3 `7 G# j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即简单,又明了。一句“浮脉为阳表病居”说出了浮脉的本质,就是浮脉所反映出来的疾病是病人所得的表症。而后面几句是说浮脉和其它的脉象混合而出现的症状。如“迟风数热紧寒拘”一句,就是说:如果脉象浮迟,是受风。如果脉象浮数,是受热。如果脉象浮紧,是受寒。浮迟、浮数、浮紧、浮洪、浮缓浮虚浮芤等都是复合脉,我们在后面还要讲。现在最关键的是记住“浮脉为阳表病居”。
# y0 j& Z; }8 z" g4 G+ a4 Y“表病”的“表”,是肌表、人体外表的意思。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三条:一、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外感六淫),二、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七情)。三、不内外因(意外事故的伤害、天灾、过度放纵情欲等)。“表病”就是第一条的“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外感六淫)”的初期。人已经受到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某一项或多项的侵害,但是尚未传到脏腑,只犯及人体的表层所表现出来的症状。,
- p: R; z1 d8 J# R《厘正按摩要术》中讲:浮(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也。)主表。------风邪六气,外因之病。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皆浮也。虚弱病久,临危时,脉亦无力而浮,为外感内伤之别。(《心法》)
- {/ k4 J$ k& B- E4 S在这里我们也要重点理解“浮------主表”。
+ F; i1 B: [4 k《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病,表证。# w. K6 k9 ?) ~/ E$ ~
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
) M, n+ `: f1 u& m0 ?邪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久病体虚脉浮大无力者不作外感论治。$ l8 u! E/ Z$ X0 K2 W
简而明:浮脉主表症
* }7 Z' ^2 Z: Z7 ?* f0 ^《濒湖脉学》还说到: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6 w! A& N$ r2 E) S
这里又提出两个重要观点:一、“三秋得令知无恙”。“三秋”,一年中分四季,秋天排到第三,所以“三秋”既是秋季。“得令”,时令。是说浮脉在秋季因时令的关系,出现是正常的,不能看成有病。二、“久病逢之却可惊”,是讲病人病了很久,体能(阳气)消耗殆尽,突然出现浮脉,是仅存的一点阳气要离开身体。此时,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实施抢救。- d4 H& n' w. ~6 q) z1 j2 B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浮脉的病理:一、浮脉主表;二、浮脉是秋季的当令脉,秋季的浮脉不是病;三、危重病人出现浮脉,是病危的症侯。" I6 u5 z. ]+ T# l6 f- ]+ T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了浮脉。一是浮脉的脉象,二是浮脉的病理。相信大家再摸脉的时候,见到浮脉就不会陌生了。
/ u7 B% f* T, S' _( I下面我们讲沉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20 15:03 , Processed in 0.0234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