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22|回复: 0

[经络俞穴] 连载 商振德教授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5 15: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篇,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到系统的建立% [, v0 T6 {  v: |
-------------------------------------------) P$ D, G. H, s* o; O0 e- i0 v9 w
  @- H- @- ]: _- B. X( A& Q) j& M
组织液的导电性
( q  a# b3 }) @+ O2 V     人体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细胞外液中含有水、各种带电离子、带负电的各种蛋白质分子和细胞所需的养分。3 r: Y0 y1 ]- p" c* }
     细胞外液中每一个液态水分子都是极化的,具有导电性。其机理是其中的质子或氢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沿着分子链从一个水分子跳到另一个水分子进行传导。水分子电离能力虽然很弱,但对人体内生物电传导颇为重要,水既能作为酸又能作为碱,不断的电离为离子,又可以不断的结合成水分子。再某一瞬间是离子,在另一瞬间是水分子。在人体出现生物电传导时,传到线路上的水分子以离子形式出现,所以,水是有导电性的。* ~5 f) N% p# Y8 L( D' K: B/ e7 Y
      细胞外液中存在大量带电离子,它们之间具有库伦相互作用,在人体内形成导电性能良好的电解质溶液。# z  q6 ?' ]0 U9 ^3 K
      细胞外基质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分子,它们在人体正常PH7.4的体液环境中带有负电荷。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如果是球蛋白,会产生电泳现象。人体内起结构构筑的纤维状蛋白质,像胶原蛋白分子、蛋白聚糖分子和糖蛋白等不是漂浮在细胞外基质中,而是连接固定在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及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质与蛋白质分子之间。它们在人体内形成各自的电荷吸附层和扩散层,而且它们的扩散层中的正、负电荷层形成彼此相连的结构。外加电场的大与小都不会产生这些线状分子的移动,产生移动的是这些线性分子带电离子(即线状分子外的电荷扩散层)产生移动。扩散层中的正电荷顺电场方向运动,负电荷逆着电场方向运动。细胞运动产生的电容放电放出的生物电能源源不断的释放到以上各结构的电荷扩散层并储存在其中,当储存的生物电能超过其储存限度时,就会继续向外传导,组织、器官内的生物电能最后传递到包裹组织、器官的结缔组织筋膜或包膜上。2 Y1 p+ e- W" Z0 J5 \8 X3 p
细胞膜外带电离子的导电性
! `* @" S; u" ~5 T- T     细胞膜中的极性类脂是具有电偶极矩的带电体,再加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大量带电的蛋白质分子、糖蛋白分子及糖脂分子等,因此细胞膜是具有各种电偶极矩的带电介质。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大量带电离子基团和细胞内、外液中的极性水分子和各种离子相互作用,在细胞膜外形成一定厚度的电荷层。如果在细胞膜外某一范围或某一点出现一个外加电场,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膜外一定厚度电荷层就会出现正负电荷运动,正电荷顺电场方向运动,负电荷逆电场方向运动。生物电能沿着细胞膜的一点向周围传递。此时是由于细胞膜自身结构形成的电学特性。
: Y! e1 ]+ @( m9 z在细胞膜上钠离子泵的作用下,消耗自身ATP出现离子的跨膜运转,产生细胞膜静息电位差。静息电位的出现使细胞膜表面出现一个正电荷形成的正电荷层,这一电荷层吸引基质中的各种负电荷和水分子中的-OH-向细胞膜表面靠近,形成一个负电荷层;这一负电荷层在吸引基质中的正电离子和水分子的H+,有形成一个正电荷层,反复下去形成在细胞膜外形成正、负电荷交替的多层电荷结构。静息电位状态下,细胞膜外正、负电荷层的净电荷为零,处于平衡状态。存在于一个细胞细胞膜的电荷层与相邻细胞细胞膜外的电荷层相互连接、互为一体,构成相邻细胞细胞膜外生物电传导结构。此时在一个细胞细胞膜上加一个外加电场,细胞膜外正负电荷层产生电荷运动,当生物电能传递到细胞与细胞交界处时,将继续沿着细胞膜外相互连接、互为一体的另一细胞细胞膜外的电荷层传递,这就完成了跨细胞的生物电传递过程。这种传导与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的电传导不同,缝隙连接是由蛋白颗粒形成的低电阻区,一个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可以流经缝隙连接的局部电流直接传播到另一细胞。所以,缝隙连接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生物电传递与相邻细胞之间的细胞膜外电荷扩散层内正、负电荷层的运动传导有着本质差别。缝隙连接中细胞之间生物电传导是细胞发挥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而细胞膜外电荷层中生物电传导是细胞发挥各种生理功能的同时伴随细胞膜电容放电后出现的生物电传导现象。
$ d1 m  l9 x2 w% j) y6 Y: B     人体生物电传导的第一阶段# R% H4 }3 @7 }1 ^
   针刺穴位后,穴区神经组织支配的靶细胞群的细胞膜产生持续、反复的电容放电现象,在细胞膜外和细胞外基质中出现大量的正电能量,这些过剩的正电荷与周围形成电位差,出现外加电场,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生物电能传导有三个方向:第一,通过细胞膜外电荷层向细胞膜周围和邻近细胞膜进行跨细胞的传递。形成细胞间的生物电传递。第二,生物电能传导到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聚糖分子内,蛋白聚糖分子内和表面出现大量多余的正电荷,这些正电荷同样形成外加电场。细胞外基质中这些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连接外,向内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相连接;向外与包裹这一区域的结缔组织筋膜相连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过剩的正电能量最后传递到包裹肌肉的结缔组织筋膜上。第三,通过神经血管束外的结缔组织外膜沿着各级神经分支传递,最后传递到神经束进入组织的进入点,即穴位处。这是由于包裹各级神经血管束的结缔组织含量比周围多,导电量大。1 J0 D' X, `# M
     我们以神经肌肉接头为例,神经肌肉接头是周围神经末梢和肌肉细胞相接触的部位。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它的轴突达到肌肉时失去髓鞘。分成几个至百个末梢分支。每一个分支支配一肌纤维。在接头处,神经纤维末梢的膜称为接头前膜,肌纤维的膜称为接头后膜。它是肌细胞膜的特化,也称为终板膜。前、后膜之间有200~500?的接头间隙。运动神经末俏的轴浆内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突触小泡内含有乙酰胆碱(Ach)。当轴突末梢受到刺激时,末梢内的突触小泡释放Ach,Ach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引起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造成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大小与释放的Ach量成正比,即随着Ach释放量的增多而增大。针刺穴位后,肌细胞膜持续电容放电,在肌纤维表面和肌纤维之间出现大量多余的正电荷,出现一个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左右的外加电场,这种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第一,推动肌纤维表面电荷层电荷运动,将生物电能沿着细纤维表面向远处传递,通过肌——腱联合后,又沿着腱膜继续传递,最后到达肌腱的起止点上。还可以进行肌细胞之间的传递,最后传递到整个肌细胞群,使肌细胞群的生物电协调一致。第二,通过肌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聚糖和胶原蛋白分子电荷扩散层传递,最后传递到结缔组织肌内膜上,再通过肌束膜最后传递到肌外膜。第三,通过周围神经末梢外的结缔组织膜逆行向上传递,最后传递到神经进入肌肉的进入点,即穴位处。继续沿着神经外结缔组织膜向人体近端传递。
: R) f& \; n% w     以上完成了人体生物电传导的第一阶段传导。它的特点是(1),局部性,没有脱离穴区和穴区神经组织所支配的组织结构;(2),弥散性,它的传导只是由于电位差的作用,电荷从高电位向周围低电位处的各个方向传递,没有方向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19 10:58 , Processed in 0.0190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