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3|回复: 0

连载 商振德教授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十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8 19: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  p0 ?5 l" e8 w6 R
为什么肌腱、肌肉转移后,经络传导发生改道的一些相关问题! u# ^) X8 L, K' p. X/ x2 B7 g
4 ?7 L: r' q8 ~0 s" u1 E- R: O
经络与人体解剖结构最重要的特点:不论十二经脉还是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都与肌肉、肌腱的筋膜有重要关系。人体某一经脉的走行大部分在某一肌肉、肌腱一侧缘上,达到某一肌肉、肌腱止点后,又在与这一肌腱相邻的下一肌肉、肌腱的一侧走行,或两肌腱之间走行。在四肢和躯干这一特点最为明显,例如:手太阴肺经,它的循行路线是胸大肌壁层筋膜的“中府穴”→胸大肌止点→移行于与之相连的肱二头肌外侧缘的“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再移行于与之相邻的肱桡肌内侧缘的“孔最穴”。再例如下肢的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是从比目鱼肌前缘的“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比目鱼肌起点上的胫骨后肌和腓肠肌之间的“阴陵泉穴”→缝匠肌内侧缘的“箕门穴”。这说明针刺得气后,“气”(即细胞膜电容放电的电能)的传递与肌肉、肌腱外的筋膜有直接关系。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带电荷的实体,电荷会全部移到这个实体的表面上来。同样针刺某一肌肉的穴位(例如针刺肱二头肌上的天府、侠白、尺泽)后,肱二头肌肌细胞膜产生的正电荷会全部移到肱二头肌表面的筋膜上来。筋膜的纤维排列方向与肌肉、肌腱的纵行走行方向一致。包裹某一肌肉、肌腱的筋膜与其他肌肉、肌腱外的筋膜组织互不混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体系。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荷可沿着纵轴方向运动,不能横跨肌肉、肌腱运动。由于各种原因,行肌肉、肌腱转移术后,这一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发生改变,包裹它们的筋膜胶原纤维走向也随之改变方向,电荷运行也随之改变方向。这就是肌肉、肌腱转移术后经络方向改变的原因。
9 B9 G9 c, H4 D# k3 \1 q4 g组成筋膜组织的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是有序排列,即与肌肉、肌腱纵行走行方向一致,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荷走行顺畅。瘢痕组织也是由胶原纤维组成,但它们的排列是无序状态,即使有外加电场电荷也无法通过。这就是为什么经脉线路上有瘢痕组织时传感被阻的原因。
7 Q5 T8 E! H$ K5 ?5 B9 D组成胶原纤维的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人体中任何一种蛋白质都是带电的。组成胶原纤维的胶原蛋白带负电荷,在人体体液中呈酸性。胶原纤维上的负电荷吸引人体液中正电荷形成一个吸附层,正电荷再吸引负电荷,负电荷再吸引正电荷……这样就形成一个扩散层。也就是说,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传导是在扩散层完成的。当在经脉线路上给予机械压力或注射生理盐水使局部膨胀时感传被阻滞,这是由于机械压力或局部膨胀挤压扩散层,使电荷传导受阻所致。所以肢体越放松,感传越好。, `5 ]! M2 u! \0 T$ y
感传循行线路与经络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一般而言,在四肢感传与经脉循行基本一致,躯干可有偏离,头面部变异大。这是由于四肢肌肉、肌腱走行方向基本一致,且以纵行为主,包裹它们的筋膜中的胶原纤维走向与其功能相适应,也以纵行为主,而头面部肌肉走向变化大,与其功能相适应,胶原纤维走向变化也大,因此头面部感传变异大。
! D2 L1 B' d) Y" a. N* H* l4 z感传的线路通常成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肌肉丰厚的地方位置较深,肌肉浅薄的位置较浅,感传呈双面性。我们知道穴位是点,经络是线。针刺穴位后,穴区丰富神经组织支配的靶细胞膜电容放电,产生大量的游离正电荷,产生一个或多个外加电场。在电场作用下,正电能量沿着经络向穴区两侧推进。这就是感传呈双面性的原理。电压差大的一方感传的速度也快。经脉与人体相应的脏腑相连,脏腑有病或能量上的需要,消耗能量多,需要也多。这样穴位向心方向的电压差大,向心感传的速度往往大于离心方向的速度。针刺得气(游离正电能量)的传导载体是胶原纤维,它的传导不是线状线路,而是很多胶原纤维组成的有一定数量、一定宽度的胶原纤维群,感传线路的宽度是由胶原纤维的数量和宽度决定的。) {1 _* K( e" r/ e4 X
研究表明,循经感传过程中经常有走走停停的现象,停的位置多数为该经脉的穴区,就像水流到凹陷处注满后再向前流动。这一比喻非常恰当。某一经脉上两个穴区之间的连接是由胶原纤维完成,穴位之间的电能传导是走在胶原纤维上的,此时的电流流动是连续不间断的,当电能到达另一个穴区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穴区的组织结构所决定的,穴区的组织结构除了有胶原纤维外,还有丰富的神经组织所支配的靶细胞群。在没有受到刺激时,这些靶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正电能量传递到此时,在此出现了正电能量过高,与靶细胞外的正电电位出现一个电位差,正电能量首先要传导到这些靶细胞上,达到电位平衡后才能继续向前推进,这就是为什么感传有走走停停的现象。这就像在平面上流动的水突然遇见一个坑,流动的水必须首先把这个坑填满后才能继续向前流动一样。根据生物学和细胞生理学我们知道,细胞膜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细胞要维持细胞膜的电位差就会消耗能量,维持细胞电位差稳定大约要消耗细胞能量的50%左右。这就告诉我们针刺穴位后,神经组织所支配的靶细胞群细胞膜所产生的电容放电是有限度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当针刺的时间过长以后,靶细胞消耗过多的能量,当能量不足以维持细胞的正常运转,不能维持正常膜电位时,穴区与经脉其他地方的电位差就会出现逆转,穴区电位反而变低,这样流走的电能出现回流现象,此时感传不再前行,而是顺着原路返回现象。当针刺停止穴区刺激消失,靶细胞的细胞膜不再产生电容放电,电位也会下降。同理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
9 I* G) L+ f) F' _* o* r- E人体任何一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组织细胞与病邪之间都消耗能量,急需要能量的补充。此时病区组织、细胞膜和组织间的电位明显低于正常组织。针刺经脉穴位后,在本经传感带上产生大量多余的正电荷,电位明显增高,穴区与病区产生电位差,穴区电流流向病区,以补充病区缺失的能量。这就是感传有趋病性,即所谓“气至病所”的原理。. S0 N7 I; c, `% |& i/ Q; g3 H7 u
针刺穴位得“气”,“气”的本质是细胞膜电容放电产生的正电能量。这些正电能量以人体含量最多的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纤维为载体进行传递。这种传递是体液离子之间的电流传导,所以传导的速度是很慢的。速度慢是感传的一个重要特点。当温度增高时,组织细胞活性增强,受刺激后膜电容放电就多,放电增加,感传增强,速度就快,感传线就延长。温度增高时,组织液中离子的活性也增高,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也使传感速度加快加强。反之,温度下降时结果相反。- y" t* T( f$ V3 `
针刺经穴后,在穴区产生大量的正电荷。这些正电荷以组织液离子为载体循经感传,在经络上出现一个带状正电荷增多带。这些正电荷作用于血管的植物神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膜的超极化,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经络上出现循经胀痛、红线(充血带),有的出现丘疹、荨麻疹样改变。针刺强度过强、时间过长、能量消耗过大时,则出现相反的现象。血管收缩,出现白线现象。
* a: z7 C0 s" c- F. X针刺经穴的得气过程,就是穴区丰富神经组织所支配靶细胞群膜电容放电的过程。感传过程就是电容放电放出的正电荷以组织液离子为载体在筋膜中的胶原纤维上的传递过程。整个过程的发生主要在人体外围发生,大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的作用并不大。经络感传不受暗示的原因就在于此,所以精神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不影响感传。
( U# p# q. z$ ?3 r* k* S9 f$ m% u8 V  e
第四,
4 |0 \8 F) E/ d, w* T可阻滞性  H6 Z" R1 N) x* T

* ?! a4 S* L5 t! o- n" n( C" q. J一.  `/ q' E& ]+ {0 O6 }) w. P
机械压迫% H% B2 O+ C8 R& E4 g7 t" ^2 t
在循经感传线路上加以各种机械压迫(如指压、棒状物压迫、血压计袖带压迫或生理盐水注射),感传在受压处阻断,不再向前传导。这时压迫点远端的感传消失,近端感传线加宽,有的还向四周扩散。感应也相应增强,有时甚至憋胀达到难受的程度。其特点阻滞迅速,解除压迫后感传很快恢复,在短时间内可以多次重复。压迫施加在感传线时,阻滞效果最佳。如果在感传线以外加压,常起不到阻滞的作用。即使可以阻滞感传,也要加大压力。9 d4 J& O( B7 {+ `0 R
原因很简单,就是用外力在循经路线上施压后,生物电能传导的载体胶原纤维外电荷扩散层受压,阻止生物电的传导。受压点远端感传消失。由于传感受阻,近端生物电能量向感传线路两侧被迫扩散,使近端感传线加宽,有的向四周扩散。有时出现憋胀、难受感。
( k4 [+ O2 B3 }9 s: I. l4 u+ f二.! O( m% `: g1 [: {# H# h" x
药物压迫
, b( ?+ L  s% z. }8 {在循经感传线路上注射生理盐水和局麻药物,可阻止传感的进行。它的机理与机械压迫一样,都是压迫胶原蛋白分子外扩散层,使电能传导受阻。当生理盐水或局麻药物通过大约20-30分钟吸收后感传才能继续传导。但这里要阐明一点,局麻药物注射在穴区和循经感传线路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当注射在穴区时,对穴区神经组织进行麻醉阻滞,阻止神经末梢对Ach的释放,不能产生膜电容放电,根本不存在循经感传的出现。而注射在循经感传线路上时,只是机械性压迫作用,局麻药对产不产生膜电容放电无关。
) _& L4 @7 i" a/ F3 L3 v9 `! d三.
# H* Y( `: ^9 t* @, r, i局部冷冻
0 O* m0 t9 S5 k" R! R' B" p2 i; u局部冷冻对循经感传有阻滞作用,是因为局部冷冻,胶原蛋白分子扩散层液体冷却,电荷活动性下降,甚至不活动。生物电能无法传导过去而造成。0 s. H# w$ C+ P, k( U0 z/ v
四.
+ X, g( s* @5 n& E8 h# R皮肤触觉刺激. \; F" w) U8 @; a
有人用柔软毛刷在感传线路上连续刷动10-15分钟,认为可以使感传逐渐减弱直至阻滞。如果在针刺穴位区环形刷动,不但可以阻滞感传,甚至可使针感消失。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针刺穴位得气,是由于穴区神经支配的靶细胞群出现膜电容放电,循经感传是由于生物电在胶原纤维为载体的线路上传导。对皮肤长时间的刷动是不可以造成以上结果的。之所以出现感传或针感减弱或消失是由于长时间的刺激,造成穴区或感传线路上感觉神经过度的、长时间的兴奋引起神经疲劳所致。
& {3 Y: b- s- ?- l1 r& g结节、脓肿或肿瘤、肿大的脏器等,都可对感传有阻滞作用。其作用机理一样,都是压迫胶原蛋白分子外电荷扩散层使生物电传导受阻。
- v8 E% ]& B3 l7 Z7 W( j/ a而创伤瘢痕受阻的机理不同。瘢痕组织是由排列不规则的胶原纤维组成,它的排列没有规律。当生物电传导到此处时,生物电能不能沿着一个方向有规律传递,不能有效的传过瘢痕组织。4 J* f% R0 V7 k5 a
---------------------------------------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9 10:47 , Processed in 0.0454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