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9|回复: 0

连载 商振德教授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二十 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9 20: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所讲的小肠8 D( }7 l+ N4 [' g4 ^% j6 p
在消化系统中,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上端起于幽门,下端接纳盲肠,分十二指肠、空场和回肠。十二指肠是小肠中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最为固定的部分,紧贴腹后壁,除起末端被腹膜包裹,其余部分被腹膜覆盖而固定于腹后壁。所以,小肠中的十二指肠可以通过肝十二指肠韧带与肝脏构成生物电联系,接受肝气供养;可以通过腹后壁筋膜接受肾气的调节。因为十二指肠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胆汁和胰液,所以十二指肠消化功能极为重要。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 部分。十二指肠末端即第二腰椎左侧向下移行为空场,在此十二指肠与空场转折形成十二指肠空场曲,在此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十二指肠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于右膈脚上。通过右膈脚、膈与胸腔(特别是心脏)构成生物电联系,这也是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具体体现之一。6 n' U2 O! X* z, M
    小肠中的空肠,  回肠全部被腹膜所包被,  并借助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  肠系膜与腹后壁连在一起的部位称系膜根部,  长约15厘米, 而系膜的小肠缘长约3~~4米,   所以从系膜根向小肠延伸时,  不能不作扇形展开并作波浪状折叠.    它起自十二指肠的第四部分,  第二腰椎的左外侧缘,  往右下方直到回盲连接处,  肠系膜呈一条斜线附着于腹后壁,  它跨过十二指肠第三部,  下腔静脉,  右侧输尿管和腰大肌,  终止于右髂窝.  肠系膜以扇形展开包裹肠管。所以,  小肠产生的生物电只能通过肠系膜向其根部传导,  传递到系膜根部及腹后壁以后,  再沿着与系膜根部和腹后壁相连接的筋膜结缔组织向外传递。但是,小肠是中空性器官,产生生物电能的能力相对弱,它主要是接受其他组织器官的生物电能的补给,特别是心脏产生的生物电能的补给。通过腹后壁接受肾气的调节。
, [; a( ]! Z: d  I  _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和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吸收,剩余部分的残渣进入大肠。
$ C2 V% u$ V- C( A, w    小肠的机械性消化是由小肠运动完成,小肠运动形式除持续的紧张性收缩外,在消化期还有两种运动形式,分节运动和蠕动。分节运动是食糜充盈时,肠壁牵引刺激引起的一定间隔距离的环形同时收缩,将小肠分成许多邻接小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分舒张,而原来舒张的部分收缩,如此反复进行,使小肠内食糜不断的被分割,不断的混合,分节运动主要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蠕动可发生小肠的任何部位,小肠蠕动的蠕动波在小肠上段传播较快,下段较慢。还有一种是移行性复合运动,主要是(1),将肠内容物清除干净;(2),阻止结肠内细菌迁移到终末结肠。因此移行性复合运动被称为小肠管家,运动减弱时细菌易于在回肠内过度生长,细菌释放的某些物质可以刺激小肠上皮细胞分泌氯化钠和水,导致腹泻。
1 ]) B" D( I6 }3 A' W1 O' g    回盲瓣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结肠内容物返流入小肠,还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完全性消化和吸收。% F* S5 n1 w6 J
     小肠运动调节和各种消化液(胰液、小肠液、胆汁及胃液等)的调节是通过两种方式,即神经和体液调节来完成。例如,小肠运动可通过内在神经丛的作用和外来神经从的作用来调节。内在神经丛主要是肌间神经丛的作用,通过局部神经丛反射引起小肠蠕动加强;外在神经丛主要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体液因素包括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促胃动素、胰岛素和5-羟色胺等的作用。6 E  S2 S/ d9 P6 ]9 J
    人体尿液生成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自身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主要是肾交感神经作用,肾交感神经活动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血容量改变、血压改变等。体液因素中主要是通过抗利尿激素水平的调节。抗利尿激素调节最主要是体液渗透压和血容量。血浆中血浆渗透压平均280—290mOsm/(kgH2O),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血浆渗透压阈值为275,人体大量饮水后,通过小肠的吸收,体液被稀释,血浆内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减少或停止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被稀释。进食和进水后,通过小肠吸收,使心血管内的血容量增加,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增加,经迷走神经传递到下丘脑的信号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血量增加还可以使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加,也能促进肾脏排钠排水。
# ]& |/ i8 H% @1 x0 e8 ]* z    所以,中医六腑中所讲的小肠主受纳、主化物就是小肠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功能。泌别清浊一是指小肠将食糜分化成营养物质和食物残渣的过程;二是指通过小肠的运动,将食物残渣通过回盲部送入大肠的过程;三是通过小肠对水分吸收引起血浆及体液渗透压改变和血容量改变等产生尿量排出的过程。小肠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小肠自身组织细胞的结构是否完整;二是小肠组织细胞间结缔组织内生物电能的多少。小肠内组织细胞结构正常及小肠内组织细胞外基质中生物电能充足,小肠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如果只是结构正常,而生物电能含量减少或低下,小肠消化吸收过程就低下,运动无力,消化液分泌就少或不足,小肠的功能就下降。如果小肠内生物电能过多,就会使小肠内各组织细胞膜处于超级化状态,细胞功能受到抑制,组织细胞外生物电能过多使蛋白聚糖等分子膨胀,小肠气出现瘀滞,小肠功能同样受到抑制。例如,心火、心热移于小肠,引起小肠功能下降。中医所讲的火或热证其实就是该组织器官内的生物电能蓄积过多所致。心热、肺热、胃热等就是心、肺、胃等内生物电能蓄积过多转化成热能的过程。+ i& ]% G& a5 E5 H, W) k8 ^
小肠是一个空管状结构,上端起于胃幽门,下端接续盲肠,成人小肠长约5---7m。一次性摄入而在小肠内进行消化和吸收最后将食物残渣全部进入结肠的过程,平均需要8—9小时。所以,小肠在消化吸收过程中要消耗巨大能量,需要大量氧、营养物质和生物电能的供给和补充。氧和营养物质的补充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供给。小肠内可产生生物电能的细胞数量少,产生生物电能的能力弱,必须由其他脏器产生的生物电能给与补充。参与这一过程的组织器官有多个,但完成这一任务的脏器主要是“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产生的生物电能的部分能量随着心脏每一次的跳动源源不断的下传给小肠。这是小肠的组织结构决定的。小肠与周围相连除了上连接胃,下连接盲肠构成完整的消化道外,还有一个重要组织,即小肠系膜,它是由腹膜形成,面积较大,呈扇形,连于小肠全部,以小肠系膜根,长约15cm固定在第二腰椎左侧,斜向下在第三腰椎一部分相连接。膈肌的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二、三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十二指肠的十二指肠悬肌和十二指肠悬韧带也固定于右侧膈脚。而且小肠系膜是小肠与外界进行生物电联系的最重要通路。这样就构成了小肠和心之间的生物电联系。即小肠-----小肠系膜--------小肠系膜根及第二、三腰椎-----第二、三腰椎左右膈脚------左右膈脚与主动脉裂孔外膜结缔组织筋膜-------膈肌膈脚筋膜-----心脏。所以,心脏产生的生物电能从心底----膈-----左右膈脚-----小肠传递。心脏上方各个大血管的内外膜结缔组织筋膜、外膜也是心脏生物电能传导的重要途径,并沿着各大血管走形方向向全身组织器官传递,到达外周后与神经束结合形成神经血管束,形成体表的各个穴位,同时包裹神经血管束的结缔组织包膜又形成各条体表经脉的主体。主动脉是心脏发出的最粗、最大的动脉,心脏的生物电能可以沿着主动脉外膜向下传递,到达主动脉裂孔后,再通过左右膈脚和小肠系膜根,最后通过小肠系膜传递到十二指肠和小肠;还有就是心脏下壁与膈紧密相联,心脏产生的生物电能通过膈、右侧膈脚、小肠系膜根及小肠系膜传递给小肠。(腹腔内小肠系膜和大网膜内结缔组织极为丰富,是人体内生物电能的巨大储存库。这就是人体在气功锻炼时特别注重气沉丹田的原因。大量生物电能首先储存于丹田,再调整到需要的组织器官,以供其需要并调整其生理功能)。这就是为什麽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原因。两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共同调节二者的生物电平衡。一方的生物电能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另一方的生理功能。心有实火可移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行上炎于心。心气下传受阻,心出实火。
, k/ w4 z. Y$ P! d=======================================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5-10 01:11 , Processed in 0.0210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