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5|回复: 0

实用内观练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6 08: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实用内观练习
  w# c9 I  q1 l) N
# d2 `' {+ C5 R) ^1 S5 B/ }! C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这整条(法的)道路,对于全宇宙普遍性的问题而言,正是普遍适用的治疗药方;而且不是只专属于特定的某个有组织的宗教或宗派。因此,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修习,没有任何限制;不会因为种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每一个人都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得实际的效益。 8 H3 d, z7 O- L" s4 I9 s& h
0 ^0 T5 @4 ]* D$ v4 I4 |
特色0 s3 d! r# @+ `( j7 J2 e

, a! X6 F' R0 G! h. ]7 m··是一种能将苦从根拔除的方法
$ J# A. p% V2 ?; B! i··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每一个人因而能对社会有正面的贡献
; w8 I! d( M- K; I# Z2 f9 q··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方法,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紧张、困难和问题。 , I6 Y' F8 X7 _0 S
··不是基于盲目信仰的一种典礼或仪式 + ^) r7 [3 m( r" b7 q1 m
··不是一种知识上或哲学上的满足
) f( z/ g, P5 l% H# p··不是一种休闲、渡假或社交的机会 5 D3 t" f4 ^! F) ?( G
··不是对日常生活磨难的一种逃避
5 r/ Y5 [! U1 ^3 X
8 Y& i( @6 }1 L- p

* T7 E* G# w5 d9 q
实用内观练习
' K% D! o8 S# G; b. i! i% s$ V5 A
+ Q% f; H  ?" g0 h/ V
马哈西法师

6 A9 {" u' r* E( A/ k/ l
& ]( u7 X$ m( a3 a4 W) f& R
% e* R# e/ k7 U# ?一、觉知身心现象
6 G5 M" E. |1 h  Z/ [$ U3 t+ U7 Q/ [) R( t- h. Q7 c
  l.修习内观,是要禅修者努力去正确了解在他自身所发生的身心现象。身体现象是每个人从四周可明显觉知到的。每个人所觉知到的身体,是由一组物质所构成的(称作色)。心理或精神现象,是心识或觉知的作用(称作名)。要清楚的察觉到这些身心现象(合称名色),可从每当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的那一时刻,用观察来觉知它们,并且给予注意(或标记):「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触、触」、「想、想」。, H; o7 u6 B0 h! ]  W& @2 S
7 N! ]/ V! c) b4 u
  2.每次当他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他就要对这个事实给予注意(或标记)。但是初学者不可能对每个发生的现象给予注意,所以,他必须先开始注意那些显著和易於观察的现象。4 c* u! O  c& U( P/ i
6 n, ~& y/ p( f% r0 s" I" Q- f' a
二、注意呼吸/ z# f" y6 _6 h4 Q; W

7 t6 X8 L, b, x- W. a  l.每次呼吸时,腹部就会上升及下降,这种运动一直很明显,这就是物质的性质,称作风大(或风界)。应开始注意这个运动,用心观察腹部。当你吸气时会发觉腹部上升,呼出时腹部便下降。腹部上升时,内心要注意「上升」,下降时,内心要注意「下降」。如果这运动不明显时,可以用手放在腹部上。但不要改变呼吸,不可故意减慢或加快呼吸的速度,也不可太用力呼吸。如果改变呼吸,会令你觉得疲倦。要自然地呼吸,并注意腹部上升和下降的运动。要用内心给予注意(或标记),而不是用口念。
& @5 V( K. H% L0 F$ m# f* x& |
" X3 @# H& U, E; `7 x, u  2.在内观禅修中,名称及所说的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去知道、去觉察。注意腹部的上升,须从运动的开始,一直到整个上升过程完毕,如同用眼睛看到一般。注意下降的运动也是如此。注意上升的运动时,要使觉知之心与上升的运动一致,运动及觉知要同步,就如丢一粒石头正中目标一样。下降的运动也如此。
, ?' Y6 H* s2 a/ m& R  q3 q" `" N, k) _- x2 z/ G
三、注意心念
; Q3 Q: ?/ Y/ l0 }, J! W
: v  T9 C9 G# g2 L+ T* F4 c  l.当注意腹部的运动时,心可能会到处游荡。这时内心注意说:「游荡、游荡」。如此注意一两次後,这游荡的心便会停止,此时我们便回到注意腹部升降的运动。如果发觉心到达某处时,就标记「到达、到达」,然後又回到腹部的运动。如果想到遇见某人,就标记「遇见、遇见」,然後又回到腹部的升降。如果想到某人并和他谈话,就标记「谈话、谈话」。
; U4 \, {$ }) L
$ q" p6 A( Z% H* U: T; c  2.总之,如有任何思想或回忆产生时,就须给予注意(或标记)。如果你想像,就对「想像」给予标记。如果你思考,就给予「思考」。如果你计画,就给予「计画」。如果你察觉,就给予「察觉」。如果你回忆,就给予「回忆」。如果你感觉快乐,就给予「快乐」。如果你感觉无聊,就给予「无聊」。你感觉高兴,就给予「高兴」。你感觉气馁,就给予「气馁」。注意所有这些心识的活动,就称作「心念住」。
6 t" J$ V' F2 r8 G6 x( w
6 y8 x; N0 Q. g3 V) F0 ^  3.由於我们没有注意这些心识的活动,我们就将这些认同为「人」或「个人」。我们以为想像的、思考的、计画的、觉察的是「我」。以为有「一个人」从孩童开始就一直活著和思想著。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人存在,只有那些持续不断的心识活动而已。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些心识的活动并知晓它们是什么。这是为何我们要注意每一个心识活动的生起。当它给予注意时,它就消失。接著,我们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3 _) y- f& m' X% p3 i

) r7 s+ ?: t9 m: {5 v( f, E" Q四、 注意感受
% E$ E7 a/ R' ]) d# G' U" E: T1 o- v! k
  1.坐著禅修一段长时间後,身体会有紧及热的感受,这些也须仔细给予注意;同样的,也有疼痛及疲倦的感受。所有这些感受就是苦受(苦的感受),注意这些感受就是「受念住」。不懂得或忽略注意这些感受,你会以为「我感到紧,我觉得热,我感到疼痛。刚才我还好好的,现在我因为这些不快的感受而不舒服。」将这些感受与「自我」认同。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实际上并没有牵涉到「我」,只有一个接一个不快的「感受」在持续发生。
  o. {7 |) [) R. L8 z3 I
; M9 y# h) [5 G0 L  2.这些就像新而持续不断的电流通到电灯。每当身体有不悦的接触时,就有一个个的苦受产生。这些感受要仔细地注意,无论它们是紧、热或是疼痛的感受。初学者开始练习时,这些感受显得强烈,以致於有改换姿势的欲望,就要对这「欲望」给予注意,而後再回到注意紧、热等感受。2 E0 o5 c+ g2 P. w

, C7 Y# E9 {8 \  Y$ k: J: P, A1 V( ?  3.「忍耐导致涅盘」,这句话用於精进禅修是最恰当的。禅修时必须有耐心。如果因为不能忍受紧或热等感受而经常移动或改换姿势,就不能产生「定」,如果不能培养「定」,就不能获得智慧,不能获得导致涅盘之道果和涅盘。这就是为何禅修时需要忍耐的原因。最要忍耐的是身上不悦的感受,如紧、热、疼痛,以及其他难以忍受的感受。禅修者不可在这些感受产生时,就立刻放弃禅修并改换禅修的姿势。他应继续耐心地对「紧、紧」或「热、热」给予注意。如能耐心地注意,这些中等的感受将会消失。当注意力强而集中时,即使很强的感受也会消失。而後,他又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 ]' ?. w1 S! n* S. d/ H  h# q

7 a: H9 {! R) o, H: m, R  4.如果注意了一段时间而这感受仍没有消失或无法忍受这感受时,当然须要改换姿势。这时应开始注意:「欲换、欲换」。如果提起手,就注意「提起、提起」,如果移动手,就注意「移动、移动」。要轻柔地改换这些姿势,并注意:「提起、提起」、「移动、移动」和「接触、接触」。/ h% ~2 q. T( w( S  x8 A7 o) k
0 _7 A# p7 p, h( P: N; M
  5.如果身体摇动,就注意「摇动、摇动」;如果提脚,就注意「提起、提起」;如果移动,就注意「移动、移动」;如果放下,就注意「放下、放下」。如果没有改变,而只是静止休息时,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注意之间不可有间断,只有一个注意接续另一个注意,一个定力接续另一个定力,一个智慧接绩另一个智慧。只有这样,禅修者的智慧才能持续并逐步地成熟。只有这种积聚的动力,才能获得道和果的智慧。禅修的过程,犹如努力不停地磨擦两块木头,以获得所需的热力来生火。: u) H4 e0 o/ m! s3 c9 H0 Y0 _

$ ]8 c) Y' ?; A: l, t  k- }  6.同样的,在内观禅修中的注意(或标记),不论是什么现象产生了,都应持续不断地注意,当中不可间断。例如,如果有难以忍受的痒的感受生起而想要抓痒,那么禅修者就需注意这「感受」和要抓痒的「欲望」,不可立刻为了要消除痒的感受而直接抓痒。
% ]7 O! _& @7 S, j6 V7 P, r+ z) O0 D) p- d" p
  7.如果持续不断地注意,痒的感受逐渐消失了,禅修者就可再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如果痒的感受实际并没有消失,那么当然就可用抓痒以消除它,但是,事前须注意到这个抓痒的「欲望」。所有消除痒的动作都要注意到,特别是「接触」、「拉」、「推」和「抓」的动作,最後,再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 T; P) @5 F& D
! ]2 w. s- z2 B: o: `* Z$ b
五、改换姿势
" F$ V3 {$ i! l! I6 X* T6 r, B
; Q. V( s' Z/ V. ^% D; x  1.每次改换姿势时,就先注意这个要改换的意念或欲望,接著仔细的注意每一个动作,例如从坐姿起身、提起手、移动它、伸出它。姿势的改换与注意之心要能一致。当身体向前摇动时,要注意它。起身时,身体变轻和上升,将心注意於这些动作上,轻柔地注意(或标记)著「上升、上升」。
( C+ n) B7 H' w( x0 W
5 y0 s' ^1 F- H1 Q, O& }. B  2.禅修者须举止如一个衰弱的人。健康的人起身容易,快捷或突然。衰弱的人就不如此,起身缓慢而柔和。背痛的人也一样,需缓慢的起身以减少背部的痛楚。
. n1 {/ B1 P$ F! A
1 O& I/ |6 Y" b! E) q  3.禅修者也是如此,在改换姿势时要缓慢而柔和,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正念、定力及内观。所以,开始时动作要轻柔、缓慢。起身时,禅修者要轻柔犹如衰弱者,同时注意「升起、升起」。不但如此,对眼睛所看到的,就当作不曾见到一样;对耳朵所听到的,亦是如此。禅修时,禅修者只在乎注意(标记),而不必去理会所见或所听的。因此,不论看到或听到奇特或显著的东西,他就当作没有看到或没有听到一样,只要细心地注意(标记)。
& M" F+ O0 s0 H, w' \2 c; B8 y$ G4 Y; W2 M# u8 y+ Z
  4.当移动身体时,禅修者须缓慢地移动,犹如衰弱的人,轻柔地移动手脚,弯曲或伸直它们,低头或抬头,这些动作需轻柔。当从坐姿要起身时,他的行动需缓慢,注意「起身、起身」。当伸直身体及站立时,注意「站立、站立」;当向四处看时,注意「看、看」。当走时,注意步伐是左或是右,并觉知所有从提足到落足的连续动作。注意每一个步伐是右脚或左脚,这是走得快时所应该注意的方式。当快步走时和走较远路时,只需如此注意(标记)就够了。4 j. A, J) t; U2 ?8 a

: h  P0 @) a: `7 t! c! ]' ?+ d1 L六、行住坐卧
( ]) m; P7 k' ^4 |. W8 i: j2 b1 `  @+ X$ X* }, g4 S
  l.至於慢步走时或来回经行时,在每个步子中,须注意三个阶段:提足、往前栘足及落足。要从提6 P$ Q& k/ y/ E8 \

+ A& u! F. [$ D5 w: j0 e  2.走时须注意每一步的「提起」及「落下」,经过大约两天後,这种注意就会变得容易。其後就注意三个阶段:「提起、前栘、落下」。开始时,只注意一或两个阶段就已足够:走快时,只需注意「右步、左步」,走慢时就注意「提起、落下」。如果走时想坐下,就注意「想坐下、想坐下」。坐下时,就专注身体坐下时的重感。& ]2 o% V( ]  t7 u. I

( |* z! M  d) `. z( t9 W  3.坐下後,就注意安置手脚的动作。当没有这些动作而身体静止不动时,就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如此注意时,如果肢体上感到紧和热的感受生起,就注意它们。而後再回到腹部的「上升、下降」。如果这时生起躺下的欲望,就注意它并在躺下时,注意脚和手的动作。手的提起、手移动、手肘碰地、身体转移、伸脚、慢慢的准备躺下时身体的倾侧,这些动作都需给予注意。
1 W: H) U3 D- l+ A/ S
8 ^2 D' @2 x& }4 i5 A  4.当躺下时须给予注意,这是重要的。在这动作的过程中(躺下时)可获得特别的睿智(道智和果智)。当「定」和「智」强时,这睿智随时可能产生,它可在一个弯臂或一个伸臂时产生。这就是阿难尊者证得阿罗汉的过程。
3 Z3 n1 @  m/ y# [. S) D
  s7 i- C- Q6 L4 q2 U0 K, s# Q  5.阿难尊者勇猛精进,想在第一次结集佛法的前夕证得阿罗汉。他整晚练习身念住的内观方法,注意他的步伐:右和左、提起、前栘、落下,注意一个接著一个现象的发生:走的欲望和走时身体的动作。虽然他不停地练习直到将近凌晨,但还无法成功证得阿罗汉果。他觉察到他已过度练习行禅。为了要平衡「定」和「精进」,他应修习卧禅一下子,因此他就进入卧室。他坐在床上,接著躺下。当他如此做,并注意「躺下、躺下」时,他即刻证得阿罗汉果。8 B; N$ c3 z  H) ^0 H1 T

" K7 q6 I' n9 J* [+ z. a  6.在躺下前,阿难尊者只是预流果。从预流果,他继续练习禅修,依次达到一来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只在片刻之问,他获得这三个相绩的果位。试记取阿难尊者证得阿罗汉果这个例子,这种证悟随时可以出现,不须花很长的时间。
/ a" j+ v. X8 V
! z$ H8 Z0 c, i* p( k  7.这就是为什么禅修者须每一时刻都要精进地注意。不可放松注意力,不要以为「这一点点的懈怠不会有多大的影响」。所有的动作,包括躺下时如何安置手、脚,都需小心和毫不放松地给予注意。如果没有动作而静止时,就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即使时问已晚,到了睡眠时间,也不可不再注意。一个认真和勇猛精进的禅修者必须一直练习正念,好似他可以放弃睡眠似的,他要继续禅修直到入睡。如果禅修进展很好,他不会入睡。如果昏沈,他就会入睡。当他想睡时,他须注意「欲睡、欲睡」;如果眼皮垂下时,就注意「垂下、垂下」;如果感到眼皮沈重,就注意「沈重」;如果眼睛感到酸痛,就注意「酸痛」。这样的给予注意,昏沈可能会消失而眼睛就变得「明亮」。那么,禅修者须注意「明亮、明亮」,然後继续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及下降。1 F9 o( t7 n7 F5 K0 w
+ s1 l( s3 z7 a$ v. W& w( T
  8.但是禅修者虽坚持继续禅修,如果真正的睡意侵入时,他会入睡。睡觉并非是一件难事,其实那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躺著禅修,就会慢慢的感到昏沈,然後入睡。这就是为什么初学者不可多修卧禅,他须多修坐禅及行禅。但是,如果时间已晚,是睡觉时间,就须修卧禅,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就会自然地入睡。
& l. X) I6 F% d0 v# k( `6 {- `0 c. t  i* L1 d- A
  9.禅修者睡觉的时间就是休息的时间,但认真严肃的禅修者须限制他的睡眠时间为四个小时。这是佛陀所订的「子夜时间」。四小时的睡眠已足够了。如果初学者认为四小时对健康尚嫌不足,他可延长到五或六个小时。六个小时的睡眠显然对健康是足够的了。
) G( |; R: [) L. {- x% l# w# W' W" \5 M
  10.禅修者一睡醒,他应立刻恢复注意。真正努力禅修,欲获得道和果智的禅修者只有在睡觉时才休息,其他清醒时间就持续注意而不休息。所以,当他一睡醒,就应注意这清醒的心态是「清醒、清醒」。如果他还不能如此觉知,他须开始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如果想从床上起来,他须注意「想起来、想起来」,接著,他应继续注意移动手和脚的动作。当他抬头和起身时,就注意「起来、起来」;当他坐下时,注意「坐下、坐下」;当他安置手脚时的任何移动,须注意这一切的动作。如果没有这些移动,只是静坐著,就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 [' _/ `5 L4 A1 n4 |

4 W$ Z0 v8 _+ l" v/ W  Z; q1 K$ o2 Y  11.洗脸和洗澡时,也须给予注意,因为这些动作比较快,所以应尽可能注意越多的动作。还有穿衣、整理床铺、开门、关门等这些动作也须尽量细心注意。" b% G- N0 Z% C% ^

; K$ M# t/ f! [* I! p6 |2 p! n七、进餐
! s; P: }& t9 m5 i4 T+ x
* i# \7 B6 S% b3 t4 b; T7 r6 x! \  l.当禅修者进餐并望向桌子时,就应注意「看、看」。伸手取食物、触到食物、拿食物、把食物拿到口边、低下头并把食物放入口中、放下手臂、再抬头,这些动作都需给予适时的注意。
& H) R! W7 `$ T2 h2 l" l/ P& B3 ~; x- H
  (此处注意的方式是顺乎缅甸人进餐的过程,那些使用刀叉、汤匙或筷子的人也须以适当的方式来注意每一个动作)
6 I" ~8 O9 |# ^: o" N/ G1 r
6 W: ]% m' _) C2 w  2.当咀嚼食物时,须注意「咀嚼、咀嚼」;当知道食物的滋味时,就注意「知道、知道」;当品尝食物和吞下、食物经过喉咙时,都需注意这一切的发生。这就是禅修者一口一口吃时要如何注意。取汤时,所有的动作,如伸手、拿著汤匙和舀汤等都需给予注意。在进餐时要注意这些动作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有这么多动作须观察和注意。初学者可能会遗漏一些应注意的动作,但他须下决心去注意一切。当然,他可能会遗漏一些,但当他的定力增强时,他就可以对所有发生的都给予注意。
' ?  v7 F* I: k+ Q1 F9 V# E0 [3 z$ h' C( A! O/ x" Y' z# l9 x
八、结论
) z, V" L  T+ A6 B9 A: l6 ]! ^7 ~2 G: H. S
  1.好了,我已提及这么多东西供禅修者去注意,但是,简而言之,只有很少的东西须注意。当走得快时,就注意「右步、左步」;慢走时就注意「提起、落下」;当静坐时,只要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躺著时,如果没有特别的东西可注意,也一样去注意腹部的升降。当注意时,如果东想西想,就注意心识活动的生起,然後回到注意腹部的升降。当紧、痛和痒的感受生起时,就注意这些感觉,然後回到腹部的升降。当肢体弯曲、伸展和移动,头低下、抬起,身体摇动、伸直时,都需注意,然後回到注意腹部的上升和下降。
( ~8 S3 n, j& U. e
" y: X- |: g" i. d: R) H" M  2.当禅修者继续注意,他就能注意到越来越多现象的发生。开始时,他东想西想,可能没有注意到许多东西,但是,他不用灰心,每位初学者都会遭遇这些相同的困难,当他修习久了,就能觉知到每次的胡思乱想,直到最後心中不再有妄念。这时,心系念於所注意的目标,他的正念就和所注意的目标(如腹部的升降)几乎同步。(换言之,腹部上升就立刻注意到,腹部下降也如此。)
, m8 L6 f2 i! i/ w9 v' S
2 ~9 \8 q; w1 B& A4 _0 q- _" n5 J  3.所注意的身体对象与能注意的心是「成对」发生的。在这过程中,没有人或个人,只有所注意的身体对象与能注意的心成对发生。禅修者可以确实经历到这个过程。当注意腹部的上升与下降时,他能分辨出腹部的上升为身体现象而能注意之心为精神现象。腹部的下降也如此。禅修者将很清楚的体会到精神与身体现象是同时发生。/ \1 D3 Z  @: |
! g1 B4 A" Z6 o. |4 [
  4.如此,禅修者自己将清楚知道,每次的注意只有物质(身体)是所注意的对象,以及心对它给予注意。这种智慧叫做「名色识别智」,这是内观智慧的开始。正确的获得这种智慧是重要的。当禅修者继续地注意,这智慧将导致分辨因与果的智慧,这种智慧叫做「缘摄受智」。
' x4 |, M3 h8 q: z( G% X( D# q$ P
  5.当禅修者继续注意,他可亲身体验到凡是生起的不久即灭去。常人以身心现象二者在一生是持续不变的,也就是从小到大没有变,实际上并非如此。没有现象是永恒不变的。所有的现象生灭得如此快,快到比一眨眼的时间还短。禅修者只要继续注意,他自己就能明白这些。他将会确信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无常。这种确信叫做「无常随观智」。: E8 R9 ^6 K+ L7 `
, J1 \' v. F) s' R* h2 T: q( k
  6.这种智将引导入「苦随观智」,体验到所有无常都是苦。禅修者也可能遭到多种身体上的苦,这些都是「苦蕴」。这也是「苦随观智」。接著禅修者将确信这些身心现象是顺著自然发生的,不依任何人的心愿也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它们不是个人或自我所构成,这种体认就是「无我随观智」。' h4 S5 q8 K8 a) m. C6 j9 O
2 g& v( t2 h3 L
  7.当他继续禅修,禅修者会确实体验到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无常、苦和无我,他将证得涅盘。过去诸佛、阿罗汉和圣者们都依这条道路证得涅盘。所有的禅修者须知他们现在正在这条「念住」的道路上,希望圆满证得道智、果智和涅盘法,并使他们的功德(波罗蜜)成熟。他们将体验到诸佛、阿罗汉和圣者所体验的正定和智慧。这些经验是他们从前所不曾体验到的,所以他们对这些应感到高兴。+ Y" d( S. L7 L. s& [* N0 W

- b1 x4 F/ k1 }0 S, J4 z  8.他们不久将体验到如同过去诸佛、阿罗汉和圣者所体验的道智、果智及涅盘法。其实,这些法可在一个月、二十天或十五天的禅修练习中经验到。那些已累积功德成熟的人,甚至可以在七天内体验这些。/ j+ a- b; i0 T9 k$ K& n

2 ], g( T1 ]8 Y% l  9.因此,禅修者须有信心,将在上列的时日内获得这些法,他将灭除我见和疑惑,并能免除来世生在恶道的危险。他要有这种信心来继续禅修。/ k5 i' S3 K' k9 \+ G% e+ {

5 r* O5 r& b. x, j  愿你们都能好好地禅修,
" ^7 N4 O' |% |
% X; R- K" k* F0 s2 l  O) E9 h& [5 R/ Z  并迅速证得诸佛阿罗汉及圣者所体验的涅盘。
* e* o, f+ v& N6 Y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3 02:04 , Processed in 0.0326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