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8|回复: 1

解读于丹成名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9 12: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读于丹成名之谜 & O& ]5 V* O5 Q8 m9 k$ C" W" L) x

( T( D$ _# |6 a! i7 |. N! U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央视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 |  A) B3 l- [& l( W8 v2 p/ _6 G% J

( |, f  Q' ^  w# w- z . [3 K3 R! _5 |9 v- m( B
  孔夫子有言: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令孔老夫子万万想不到的是,两千五百年之后,他会与一个叫于丹的小女子结下不解之缘。这个小女子使他的《论语》成为普世的“心灵鸡汤”。
# D+ n4 x1 X# N) Y
, X5 }" k  t- i, P' k     自“十一”黄金周亮相央视《百家讲坛》以来,于丹这个名字已经替代了“超女”、“易中天”,跃居各大报纸、网络显要位置。网上网下,学界坊间众说纷纭,在啧啧称叹她的“开口万言,闭口成理”的个人才华之时,不少人开始反思,泱泱大国口若悬河、学识不凡的人才济济,何以就是这一“小女子”成就了这样的人气奇迹?
+ N6 L" P2 X; [3 y* M# ?7 E, s+ P% k3 W( _
    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位走下百家讲坛的“小女子”。她会拍着记者说:“对不住啊,兄弟”,也注重自己“美女教授”的形象,而她与《论语》的缘分从四岁就开始了,那时《论语》对于她,就好比现在烦恼的钢琴课和舞蹈课之于现在的孩子们。 4 k; Q, d* W% R' `! y

( v7 [$ |9 [) C: D1 ^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有意义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 2 S2 V$ w& G; S3 e/ t

' \3 V' N1 ^1 H    这是于丹对《论语》功用的总结,也是对先贤经典的认识,她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温馨的劝导。) t- }9 r* b9 \7 _

( _) P  H% U9 s  a! Y8 w+ x- M# d3 F    “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应该仰望,高深地隐藏多少奥秘,其实这个世界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如太阳东升西落,如春耕秋收,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是告诉别人怎么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
+ P9 H5 m" P) J/ q3 N. g, s- k' ^0 o
% D( ~* ~5 k% @) N2 s4 c* n    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的第一句话就以绝对的高度,一锤击碎了几千年人们对经典膜拜的梦想。 5 ?- C+ ^  d% t* Z( x2 H

% ?3 H7 I* P" X) R    于丹曾用“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这句话来试图诠释孔子给人的印象,她在后序中曾这样介绍,孔子以及《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不管是灰色,还是无色,其实人们更关心的是,于丹其人何以会有如此感悟,是否也经历了同样压抑到释怀的过程。
6 a' W: P8 E. S+ z% ]0 }2 p9 g9 [: _7 l) n/ b, V
    孤独童年
) u: `( O; R5 ^5 ?# \9 V$ ?9 O: I2 u: O  Z& \- Z2 [
    四岁学国学
2 c! U( d5 I5 a
9 X% |& n; G# z5 L: t    于丹曾这样介绍自己的童年:
3 }7 P: [& N; A% `! u. I4 y0 M: I, O7 ?* `# S/ D  {
    “其实我小时候不爱说话,是很孤独的孩子,那时候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学习很好,但不善跟人玩,很受歧视。中学我上了北京四中,那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上大学的时候,我是北师大‘玩委会主任’,大家都知道我能玩,很多喜欢玩的人都来找我。”很多人相信,这种多年后的爆发,显然应验了她目前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 ~+ r0 n! n5 q4 ]8 d: l
  L& O% _' j& w' U: _5 z& [    熟悉于丹家事的朋友向记者证实,于丹如今的能言善辩,学识才华不得不提的是家庭对她素养的从小培养,4岁开始,学国学的父亲就“强迫”于丹看《论语》等先贤著作,在那个需要快乐的童年,于丹不得不压抑地面对那时看来十分“枯燥”的读物,应该说,于丹的童年并不快乐。
+ h7 h2 S: ?9 y1 S  E! B  r8 C' A. Z
    “这就好比现在教小孩学钢琴,学舞蹈,虽然眼前是累了点,苦了点,但长大后没有不感激父母的,于丹能取得如今的成就,首先要感谢她父母的眼光和教育。”她的这位朋友对记者表示。 7 ^1 G. i. v; m# G4 r  r3 @: q
$ x+ _. Y, r  }$ O4 G) \

# ^; Q% R; F$ T    解读于丹成名之谜 - {& w( T1 ~! y! k; ]& T7 d
4 I, B' P9 c- \. Z9 Z9 M# h7 t, b9 o! H
    虽然于丹顶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策划,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等一大串头衔,但让她一战成名的无疑是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的短短七天。打从于丹迈上讲坛至今,以她为落脚点的“正邪之辩”就从未停止,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所带来的“走红”条件,也让于丹顺利在舆论的视野里,完成了从一名平凡大学教师向“明星”人物的过渡。
. X8 q/ S* D2 Q' N" J! D7 g' L% {! K$ W7 k# ^; k" ^0 z: d
    追捧者认为,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也因此她的作品被认为是站立在经典之上的“心灵鸡汤”。
0 i4 {  `( E- z2 x+ o; k: k  g$ w% g5 |
    中立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于丹似乎是在模仿当年孔夫子所做的教化世人的事,有人总结《百家讲坛》的成功,它在于把各大高校中的少数“优秀与感召力兼备”的演讲者放进电视,在迎合潮流的基础上,通过异乎常理逻辑的角度讲起大学课程,同时给人以走近或回归大学课堂的体验,正是这种新锐的视觉盛宴辅以特别的角度,让《百家讲坛》招招击中观众心灵,获得经济、社会、人气效应三丰收,并且屡试不爽。易中天如此,于丹更是如此。
+ d% c1 ]4 l2 A( j, S' Q# Q. ^3 L" Y- {
6 }' [) a; N1 T/ ?    而另一种更为直接的解读则认为,于丹的成功充满了偶然和巧合,她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搭乘上了“国学热”这班快车。此外,个人富有渲染力的演讲固然重要,但只是登上讲坛的一个必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其后,一个十分高明而成熟的宣传策略,铺天盖地的媒体轰炸,人云亦云的网络热炒,神乎其神的坊间传说,加上其本人却总是“没有时间”,外在和内在恰到好处的结合,如催化剂一般让这个“人物”不断燃烧。
, Q( N- H1 n( _3 f& w4 Y
' T5 j" n% a5 Z    她也顺理成章地在麾下拥有了不计其数的粉丝——“鱼丸”,于丹的“百度吧”里每天都有不同话题而主题相似的辩论上演,有人认为她是用百家经典唤醒世人,有人批驳,于丹是以孔子的名义为己谋利,有人则指责她过于通俗的方式是在误读经典。而于丹本人对这种号召力的要求却似乎十分简单,用她的话说,“让更多人开始重新翻阅中国古书,效果就达到了。”" z6 ~+ ^& _! K4 L8 u- M

  Y  q; @; J. z: B: R    对话/ p- P4 i. }/ M) \+ ^, d, D# \  F
( y( p- |; s0 z
    “孔子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1 a+ \8 b1 D2 e6 `2 l' }: |

+ T0 p8 ~6 [. u6 a% ~* H* N$ n    记:相比《三国》、《明史》等在百家讲坛的题目,讲《论语》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5 q' y7 ^3 |" H; _; k( h
% @, N+ Z# d. {3 g
    于:《论语》情节相对匮乏,《三国》、《明史》等都有比较完整的情节,相对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因此在解读《论语》中需要补充更多典故和事例以旁证。 & H$ h& D7 h" l  L

/ h. A  w( i( Z' i    记: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1 A6 ~4 }3 n" ~4 ]) p  J3 p$ i8 M! y, J# v0 j8 b  r  G
    于: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
# r$ |4 ]) ~9 F5 M5 k6 O0 F0 N8 x( w& ]! v' G% m( d
    记:开讲《〈论语〉心得》,是希望达到复兴古代文化的目的?
. N1 O! n8 Z) c: O
5 R$ _+ |: J3 w: t& t3 Y2 P    于:我从来不认为古代文化消亡,应该说,古代文化见之浩繁,也有诸多层次,不是说所有的文化研究在民众中都能做到复兴这个概念的,我们只能让大家对国学——这种中国人血脉的源头,能够心存牵伴,能够在21世纪我们越来越趋向国际化的时候,找到中国人朴素的人生坐标,找到心里头的一种生活原则。
5 Q4 c  Z* q' k3 W: E  ^
7 j7 [" @: A5 u. {" h/ q1 V% Q    说活《论语》得益于论语魅力和传播技巧
9 i6 a8 I% ^3 D5 K
* v" s2 D" |7 U% C2 c6 @    记:百家讲坛为什么选择你? ; B; j; }: P) w2 B2 r1 E
1 r. P( R3 {; t
    于:第一我作为硕士学古典文学的,又学先秦两汉的,我对这部分东西不敢说有研究,起码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我是博士,学传媒的,我是教大众传播的,这两种结合在一起恰恰就是百家讲坛选择我的理由。
; T9 }$ a9 V: d9 j( r4 @: Q8 E2 o; o4 Q5 E
    记:有人说透过百家讲坛你把《论语》说活了,这是基于《论语》本身的魅力,还是传播的技巧? ' k) F+ e" B6 K' e/ S3 x
' n" y7 J6 f9 W
    于:坦率地说,兼而有之,《论语》本身的魅力就是四个字叫“道不远人”,本身就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而传播技巧就在于我把它跟今天的生活联系到一块,也就是我的目的是直指人心,也就是,我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学理性的系统在推介,而是能够把一些经典理论化成生活小故事,让大家能够自己去感知。
( U2 S3 V6 N6 P8 O) \! P& j4 `  A/ R2 y  k# J
    记:为什么过去很多人都讲《论语》,为什么没有达到现在的社会反响?
+ Y3 G+ c" i) D1 ^0 V$ K2 r; q
    于:最重要的还是感谢这个平台,因为它是面向大众传播的,它的受众定位很准确,我是学传播的,我了解受众定位,因此我能够跳出学理解读,来这样做。( p( b* a" R# L1 `* M7 D
6 h4 ?: f4 u! b$ ~8 Y" p# S0 N
    文化思考/ }$ J! o" v# g8 _% N! P
, ]( D: e  x3 L2 n

" v/ q7 `3 s1 S; Y6 d9 M  O" k0 w; ?" W7 q4 A, a
《于丹<论语>心得》封面7 S, |' Z: m1 y
5 T' [$ |1 E* W! k! s0 d
    共同的文化基因让《论语》流行 % I+ s; R  r: n

4 x3 j+ N! N( G1 J( }    记:《论语》一度曾被认为是过时的,而你提到它的现代意义,如何理解? % O# T6 f$ @; R# `( e' d
( s6 g) r$ O; V) W) O; V/ L8 O0 c
    于:大家曾经把论语看作是独尊的儒术,是个统治术,有时候认为,它跟道,跟士并称,就是个儒教,有的还认为,它就是历代书生,皓首穷经的儒学,从这些意义上来讲,它可能有些东西是过时的,如果我说,把它还原成中国人心中的朴素真理,我一向强调它不是从外在灌输的,而是从内心唤醒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能够将类似《论语》这样的经典千年万代的流转。
+ b) S7 z4 s- R1 s7 V* [% K$ H" M  e  Q9 D; W. L
    记:你如何看待《论语》经典走向流行背后的文化基础?
" N3 D1 t2 W, q' v
  r3 t  C  P' a% t+ p    于:我觉得21世纪,人们在一个多元选择中,太迷惑了,物质时代过于繁盛,而我们的文化判断的价值多元,使得大家想要找到一种选择标准。而这种选择标准是我们血液中共同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又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拒绝的。
0 g' Q0 t9 s% d7 f: _9 h: b; _5 l, d/ O- w- V
    记:你认为是这种文化基因在引导《论语》走向流行?
5 h6 z# ^5 l0 ?" \1 R- K& H* p8 G  B) Y
    于:是的,为什么论语能够被大家看好,是因为大家都对生活越来越在乎,希望能找到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则。
% y" i- F- }$ P# r& f9 I6 u7 w) |. Y8 _& G5 p  _1 S' Y  K
    记:这与你在大学课堂讲课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 T& C7 j7 h& s* B/ s: m% ?
( ~3 \& n9 H6 `& z- v8 h6 n/ [    于:我在大学里讲论语,但绝不是这种讲法,因为那是一种学理性的解读,但是,在大众传播的平台上,首先要尊重传播的属性,它的属性就是一种散落的观众随意收视行为,所以面向大众传媒的解读,必须解读心灵,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
- k; H* _( `& a( D( ~  L  @
5 v& ^  }. O( J& N& P* E# x    记:《论语》这部存在数千年的经典又如何能为世人疗伤治病呢?
" C1 @: r/ k% {! j" X. c6 _# y9 A  Q5 B) q6 w# l
    于:我只有八个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心事伤痛是不同的,那么没有统一答案,答案在每个人心里。 ( D. p7 E$ {, h$ y
3 W4 W7 g& g# L) y1 h
    记:被看作是“心灵鸡汤”的《〈论语〉心得》如此流行,反映了社会怎样的一种普遍心态? 7 ]7 \' s) J! K4 [

/ N5 F' |* o7 A, P4 O    于:我只能说文化多元,困惑也多元,所以人人都有需要。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一个“孔子”。. G5 l4 G1 M8 X9 K& O; `

3 P/ b/ E4 T0 Q5 j) X- G" c# E    记者手记
. E* f  p' m. O$ j- @( M
# n9 T- K/ Z. f7 U4 Z7 {; P( m& h! w' [    在采访于丹的过程中,记者不断地发短信,没有回复,不断地打电话,无人接听或者“小秘书”回应。好不容易接通:“我现在很忙,采访恐怕只能安排到下个月了。”然后匆匆挂断,又过一天,“实在没有时间,我本没有必要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第三天,好不容易等到她出差回来,在她新书的反盗版会上碰到,众多记者们还是经历了一个半小时的苦等,才争取到了在随车短短10分钟的采访空间。
" ^6 J5 O$ l) H+ `" g( n5 J, J. ~1 [8 ^/ O: K# a$ n
    在与于丹的接触中,记者感受到她的大大咧咧,具有男子般率性和阳刚之气,由于她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原本拟定的采访时间被迫缩短,临走前,不忘跟记者道一声:“对不住啊,兄弟。” 9 Y% A7 R! i$ z4 m/ r7 _6 \
: q3 j6 m) L% t3 ~2 h9 T
    她语言犀利,措词精美,采访到激情之处往往不自觉地声调上扬,习惯性地抒情总结一把。这种感性丰富的女子专利也透露出了于丹婉约的一面,当记者提出给她拍照时,她立即摆好了pose,一声“茄子”过后,她又会突然提出,最好使用她已经筛选过的那些照片,怕是担心记者拍得不好,影响了“美女教授”形象。
发表于 2007-2-12 22: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陋寡闻,还不了解此女子,不便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7 16:04 , Processed in 0.0390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